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史袁行霈第四卷清及近代名词解释

文学史袁行霈第四卷清及近代名词解释

文学史袁行霈第四卷清及近代名词解释
文学史袁行霈第四卷清及近代名词解释

文学史袁行霈第四卷清及近代名词解释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遗民诗人:明清鼎革之际,一些富有民族精神和忠君思想的明朝遗民用血泪写成的诗篇,具有抒发家国之悲和同情民生疾苦的共同主题,反映易代之际惨痛的史实与民族共具的感情。着名的遗民诗人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屈大均、杜濬、吴嘉纪、归庄等。代表作有顾炎武的《秋山》等。

古文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琬,号称“清初三大家”,他们的散文比较注意从文章风格上纠正晚明散文的放诞的纤佻习气,主张恢复唐宋散文的醇厚传统。三人中以侯方域成就较为突出。

虞山诗派:清初,受钱谦益影响,在其家乡常熟形成了虞山诗派,主要成员有冯舒、冯班、钱曾、钱陆灿等。他们反对明七子、竟陵派和严羽《沧浪诗话》,内容多抒发改朝换代的思想感慨和民生疾苦,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如《后秋兴》组诗之一。

梅村体:得名于明末清初诗人(号梅村),在继承元、白歌行的基础上,辅以初唐四杰的采藻缤纷,温庭筠、李商隐的风情韵味,融合明代传奇曲折变化的戏剧性,自成一种具有艺术个性的叙事诗,以《圆圆曲》为代表。

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纳兰词清新隽秀,自然飘逸,但多伤情忆语,别有一种令人不以卒读的凄惋,是第一流的婉约文字。代表作《长相思》、《如梦令》。

格调说:康乾年间沈德潜倡导,主张思想感情是形式格调的决定因素,创作有益“温柔敦厚”诗教、有补世道人心的“中正和平”的作品,形式上做到有法可循、以唐音为准。

肌理说:嘉庆年间以翁方纲为首的一诗派。“肌理”包括义理与文理两个方面。义理,是指以儒家经籍为基础的学问;文理,是指自古以来的各种作诗方法;肌理说把义理与文理统一起来,即把学问材料与写作方法统一起来,以做到内容质实而形式雅丽。

性灵派:清中叶以袁枚为代表的诗歌流派,强调诗歌创作要直接抒发诗人的心灵,表现真实情感,是对公安派诗歌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性情是诗歌的本源;讲个性,不可因袭;强调有“才”,要磨炼;文学应有时代特色。代表作有《马嵬驿》等。

神韵说:清初所倡导,神韵说是他诗论的核心。诗论主张继承司空图的“冲淡”、“自然”、“清奇”和严羽的“妙悟”、“兴趣”之说,主张自然超妙、含蓄隽永的诗歌艺术风格。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二十四诗品》)和“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沧浪诗话》)为最高境界。

苏州派:明末清初活动在苏州一带的重要戏剧流派,以李玉为代表,有朱素臣、朱朝佐、毕巍、叶时章、陈二白、邱园、张大复,因交往密切、合作频繁、形成共同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而得名。

浙派词:朱彝尊首开浙派,谭献说:“自锡鬯、其年出,本朝词派始成。顾朱伤于碎,陈厌其率,流弊亦百年而渐变。锡鬯情深,其年笔重,固后人所难到。嘉庆以前,为二家牢笼者十居七八。”继起的浙派词人厉鹗成就最大。其推衍了朱氏的“醇雅”说,向往“清空”境界,以“淡而秀,缠绵而不失其正”作为词人之“能事”(《群雅词集序》)。

花部:指昆山腔以外的各种地方戏曲,取其花杂之义,故也称“乱弹”。雅部:则昆山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

花雅之争:第一次是乾隆初年(1735左右)由弋阳腔变为京腔(又称为高腔),出现了京腔“六大名班,九门轮转,称极盛焉”(杨静婷《都门纪胜·词场序》)。第二次是乾隆四十四年(1779)四川籍名艺人魏长生等秦腔艺人进京,“大开蜀伶之风,歌楼一盛”,昆曲、京腔均不能敌。第三次为乾隆五十五年(1790)徽剧名伶高朗亭率三庆班进京,不久出现了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大徽班称盛的局面。

弹词:明清时期的一种曲艺形式,因用三弦、琵琶等弹拨乐器伴奏而得名。弹词由宋元时的词话发展而来,体制有说、表、弹、唱四部分组成,说白部分为散文,唱词部分基本上是七言韵文。弹词多为长篇,主要说唱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是清代讲唱文学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流传作品最多的一种。它主要盛行于南方,在语言上有“国音”、“土音”之分,代表作品有《天雨花》、《再生缘》、《珍珠塔》等。“一人永占”:指明清之际戏曲家李玉写于明末的四部传奇、即《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和《占花魁》、其中以“一”和“占”最具盛名。

“南洪北孔”:是对清初历史剧作家洪昇和孔尚任的合称。洪昇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有着名历史剧《长生殿》传世;孔尚任是曲阜人,有着名历史剧《桃花扇》传世。这两部着作代表了清代戏剧的最高成就,并代表了清初感伤审美思潮的重要实绩。

世情小说:明代以《金瓶梅》为代表的世情小说发展到清代,形成了多元化的发展格局。清楚才子佳人小说主张用封建礼教去克服个人欲望。家庭生活为题材的世情小说通过家庭琐事来反映社会面貌,寄托人生理想。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世情小说代表了这一类小说的正确方向和最高成就。

《醒世姻缘传》:共有一百回,署名“西周生辑着”其真实姓名不详。该书主要叙述的是以佛教因果报应观而构成的两世姻缘的冤仇相报故事。

才子佳人小说:指明末至清、以男女爱情婚姻为题材的小说,情节:一见钟情-私订终身-拨乱离散-及第团圆,主张存情去欲,代表作有《玉娇梨》、《平山冷燕》、《好逑传》。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着名小说家蒲松龄的着作,是清代文言文短篇小说集。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其艺术成就很高,成功的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之颠峰。

蒲松龄: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人。早年有文名,施闰章批其卷云:“观书如月,运笔如风,有掉臂游行之乐。”但屡试不第。31岁在江苏宝应县衙做孙惠的幕僚。约从康熙初年(1661)至三十六年(1695)基本完成《聊斋志异》的创作。

《儒林外史》:是由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全书共56回,约40万字,描写了近两百个人物。小说假托明代,实际反映的是康熙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功名和生活。作者对生活的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对吃人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的生动描绘,使小说成为中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也使作者吴敬梓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之一。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创作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远游之乐与丧亲之痛。如《赠真州僧宏明》;第二个阶段:影响最大--析产之累;第三阶段:生活重大转折--移家之变;第四阶段:晚年--晚游之苦。代表作《儒林外史》。

曹雪芹:(1715?—1764?),名沾,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清代小说家、着名文学家,祖籍一说辽宁辽阳,一说河北丰润。历经十年创作《红楼梦》一书,为中国古代四大名着之一,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代表古典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之一,被誉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钱塘人,世称随园先生,自号仓山叟、随园老人。他的思想重申了晚明的反传统思想,肯定情欲的合理性,反对盲目崇拜儒家经典。是性灵派的代表人物。着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和笔记小说《子不语》(《新齐谐》)。

桐城派:是清中叶影响最大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作家方苞、刘大櫆、姚鼐等都是安微桐城人,故名。他们主张学习《左传》和《史记》,讲究义法,提倡义理,要求语言雅洁,反对俚俗。

常州词派:清中叶兴起的词派,创始人张惠言不满浙西派主张、强调词贵有比兴寄托、推尊词体、编有《词选》以宣传主张,后经周济弘扬、最终取代浙西派。

《镜花缘》:是清代长篇小说中的才学小说的代表作品。作者李汝珍,字松石。本书是一部籍学问驰骋想象,以寄托理想、讽喻现实的小说,表现了对妇女的地位、境遇的关注、思考,是一部别开生面、在小说史上占有一定地位的作品。结构松散;以卖弄才学代替形象刻划等。

龚自珍:清代第一个站在独立的学者立场上以个人的思考为依据纵横议论时政的人物。从封建体制在根本上失去自我更新的生机而不仅是从一些具体现象来看待清王朝的衰微。诗文:1开创经世散文,标志着清代散文的转折。散文风格诡异奇崛,如《病梅馆记》;2诗歌a抨击时弊(《己亥杂诗》b抒发自身感受(《十月廿夜大风不寐起而抒怀》)3寻求性情之真、寻求美丽的人生梦想(《己亥杂诗》)、(《能令公少年行》)

侠义公案小说:清中叶以后、侠义小说和公案小说结合,“虽意在叙勇侠之士、游行村市、安良除暴、为国立功、而必以一名臣大吏为中枢、以总领一切豪俊”,代表作《儿女英雄传》与《三侠五义》、特点是“绘声状物、甚有平话习气”。

人情世态小说:这类小说境界不高,上承才子佳人小说,下开谴责小说和鸳鸯蝴蝶派小说,推动了小说的发展。其主要特征为:A篇幅加长,由20回上下的中篇发展为数十回的长篇。B视界扩大,由单纯的爱情婚姻故事转为广泛反映了都市生活和病态社会的众生相。C手法转换,故事情节淡化,理想主义色彩渐淡,冷静平实的纪实倾向逐渐突显。

诗界革命:1899年的《夏威夷游记》中,梁启超首次标示“诗界革命”,提出诗界革命应“新意境”、“新语句”、“古风格”“三者具备”的衡量标准。后修订为“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或“熔铸新理想以人旧风格”的纲领。

谴责小说:谴责小说一词是鲁迅1920年治小说史时所创。他认为清嘉庆以来,虽屡平内乱,但屡败于英、法、日本诸列强,戊戍变法的失败,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的入侵,使民众对清廷腐败认识愈深,加之“小说界革命”大兴,政治小说蓬勃发展,一批以揭露官场腐败为主要内容的小说涌现,故名“谴责小说”。其代表是《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与《孽海花》。

新文体:1896年,梁启超创办《时务报》,提出:新文体。从语体上说,是一种文、白夹杂,或者说是介乎文白之间的语体,文体上说,是打破各种文体的界限,将议论与叙述、抒情相结合,打破各派文章家法,形成兼采众长而又独具一格的写作方法。戏剧改良运动:戏剧改良运动发生于20世纪初期“五四”新文化运动前,与、、一样,都是近代文学改良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光绪二十八年(1902)梁启超在《新民

丛报》创刊号上发表传奇《劫灰梦》,成为戏剧改良之先声,后陆续发表了传奇《新罗马》、《侠情记》。光绪三十年(1904)柳子亚、陈去病等人在上海创办了我国第一个戏剧刊物《二十世纪大舞台》,推动了戏剧改良运动。主要表现:其一,打破了生旦贯穿全剧的惯例;其二,新闻性、政治化倾向加强;其三,突破曲律束缚,说白增多、曲文减少;其四,舞台趋于现代化、写实化。主要作品:《苍鹰击》、《六月霜》、《爱国魂》、《风洞山》、《悬岙猿》、《新罗马》、《断头台》、《血海花》、《警黄钟》、《后南柯》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