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商银行海外并购案例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1002.50 KB
- 文档页数:27
金融论文:中国工商银行跨国并购的金融效率分析第1 章绪论1.1 背景和选题意义银行业的发展可以分为内部发展和外部发展,内部发展是通过银行自身的积累,扩大业务范围,从而扩大银行的规模。
外部发展是指外部收购其他银行和他们的业务,从而达到爆炸式的增长。
很多理论和实践证明,银行并购是实现银行的爆炸性增长的主要途径之一。
1990s 以来,企业并购开始在全球流行,银行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业,是金融业的主题,因此银行之间的并购受到学者和金融从业者的高度重视。
一方面,银行之间的并购不仅可以提高金融资源的整合效率,还可以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从而提高银行的竞争优势。
另一方面,银行之间的并购可以实现成本和效益的双重优点,可以迅速实现在短时间内的银行扩张,实现规模效应。
并且银行并购还可以通过通过将两家金融机构合并,整合金融产业内的结构,从而扩大规模,发挥协同效应,不仅可以增强并购方银行的竞争力,还可以增加被并购方的实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到来,银行作为金融业最重要的一员,银行之间的并购也是是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的结果。
在实践中,许多银行的并购都赢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如20 世纪末三菱银行被东京银行并购,化学银行被曼哈顿大通银行并购,1997 年瑞士银行并购瑞银集团。
银行并购案例的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引起了金融从业人员和研究人员的高度重视,因此现有关于银行并购的文献主要研究银行并购前后的效率和绩效,从效率分析出发总结并购成功或失败的经验和原因。
现有的关于并购文献主要形成两派观点:“支持派”和“反对派”,支持派认为银行业的并购可以带来规模经济,不仅可以提高银行的经营效率,还可以分散银行的经营风险。
此外,银行并购能促进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提高银行并购效率。
但是“反对派”对银行并购持相反的观点,他们认为基于文化的差异和不同银行的差异化经营,并购之后银行需要承担较高的协调成本和管理成本,特别是在跨国并购,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的症状,损害并购方银行的利益。
中国工商银行跨国并购分析引导语:经济全球化和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浪潮汹涌澎湃,跨国并购活动的规模和影响越来越大。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更使我国企业直面国际竞争。
一﹑公司简介中国工商银行,全称: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 Limited, ICBC),成立于1984年,是中国最大的商业银行,是中国五大银行之首,世界五百强企业之一,上市公司,拥有中国最大的客户群。
作为中国资产规模最大的商业银行,经过27年的改革发展,中国工商银行已经步入质量效益和规模协调发展的轨道。
xx年末资产总额约52,791亿元人民币,占中国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和的近五分之一。
截至xx年末,工商银行总资产134,586.22亿元左右,当前总市值14,344.70左右,居全球上市银行之首。
二﹑中国工商银行资本运营的背景及原因分析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开放和国际化的深入,我国的金融服务业也不断地呈现出跨国界的趋势,其中一些具备实力和条件的国内商业银行,开始有实力可以向国际大银行迈进。
其中,跨国并购这一行为都是实现这一目标和实现全球扩张战略的途径之一。
对这些商业银行来说来说,跨国并购无疑是一条进入国际金融市场的快捷方式。
作为国有大银行之一的中国工商银行,早在成立之初,为发展国际业务,就开始与境外机构合资组建中外合资银行,进行了跨国经营的初步尝试。
但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合资银行这种经营形式的局限性也越来越明显。
为此,工商银行在对跨国经营发展战略积极推进的同时,按照有进有退、突出发展重点、优化资源配置的原则,逐步退出了合资银行的经营,而将重点转向了打造自己的海外机构版图上,积极推行跨国经营战略。
在我国金融市场逐步对外开放和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外资银行不仅大量涌入我国而且开始参股中资银行,业务经营范围和活动区域也在不断扩大,给国内银行带个很大的挑战。
银行跨国并购探索及启示一、引言得益于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带来的更加广阔的市场环境和更加迅速的全球性资源的再分配,使得国际竞争的广度和深度空前扩展。
一方面,面向全球的管理创新和国际化经营正日益成为企业提高效率和增加利润的普遍手段,大公司正掀起合并为更大的公司和向全球化发展的浪潮;另一方面,激烈的竞争抑制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各国为了在竞争中获得更多的收益,纷纷实施更加自由化的公共政策。
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世界发生的并购总数(包括跨国并购和国内并购)以平均每年42%的速度增长;而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外国直接投资中的70%以上是通过跨国并购完成的,跨国并购成为了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
纵观近二十年来的全球跨国并购市场,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些新特点和新趋势。
(一)在经历了一轮低谷之后,跨国并购重新复苏全球并购自2000年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之后进入了一个调整期,跨国并购总额出现了显著下滑,2003年更是跌入谷底。
在此之后,随着全球经济增长高峰的到来,跨国并购再次进入加速期。
据数据供应商Dealogic提供的资料显示:2006年全球并购交易额首次超过2000年,达到3.9万亿美元。
发达国家成为这次新浪潮的主导,并购目标位于欧洲的交易额达到 1.53万亿美元,而美国的并购交易额总计1.44万亿美元,这两大发达地区的并购额就占到全球总额的76%。
进入2007年,全球并购交易额继续创出新高,达到4.35万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20%。
而据毕马威公司2007年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新兴市场国家表现出色,新兴市场国家在发达国家的并购交易额与发达国家在新兴市场国家的并购交易额之比已经从四年前的1∶4提高到了1∶2。
跨国并购在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齐头并进,成就了跨国并购的新高峰。
(二)银行跨国并购在全球并购市场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全球跨国并购的浪潮中,金融业的跨国并购尤其是银行的跨国并购扮演了重要角色。
回顾中国十大并购案(2007年):工商银行收购南非标准银行2007年10月25日,刚获取澳门诚兴银行控股权的工商银行再度圈地新兴市场,与南非标准银行联合宣布,将以约54.6亿美元的对价收购标准银行20%的股权,成为该行第一大股东,这是工行上市以来进行的最大一笔境外收购。
一、并购背景南非标准银行( Standard Bank Group,简称“标准银行”):成立于1962年,拥有1051家分支机构,遍布非洲18个国家以及欧洲、美洲和亚洲的主要金融中心,业务覆盖零售银行、公司与投资银行以及人寿保险等各个领域。
1970年在南非约翰内斯堡证交所上市(南非JSE交易所代码:SBK)。
截至2007年6月30日,资产总额为10879亿南非兰特(约1620亿美元),为非洲首位。
一级资本排名居全球第106位和非洲首位。
中国工商银行(601988):是中国最大的商业银行,截至2007年三季度末,总资产达1.1万亿美元。
目前总市值超过3400亿美元,名列全球银行业第一。
工行在中国大陆拥有16807家分支机构,在境外开设了98家机构,成为全球金融业最大市值金融企业。
二、并购动因虽然目前工行的总市值已达全球金融业第一,但国际化经营程度还不高,境外利润和资产分别只占3%左右,这一份额与工行国际化发展目标完全不符。
收购标准银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扩大其业务网络,加快进入全球新兴市场,着力将工行打造成为一流的国际现代金融机构。
南非标准银行也将因此扩大其在非洲和全球的业务网络。
并购最重要的是考虑财务指标与并购收益。
2007年以来,很多欧美银行都在愁眉苦脸,而新兴市场的银行业正在快速开放,很多并购都发生在这里。
这是工商银行选择南非标准银行的一个前提条件。
“工行和标准银行的战略合作,将是中国最大商业银行和非洲最大商业银行之间的战略握手。
通过与标准银行的战略合作,工行将进一步优化在全球范围内的资产配置,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金融服务,为股东创造更高的价值。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我国商业银行在海外市场的地位逐渐提升。
海外并购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拓展业务、提升竞争力的主要手段之一。
然而,海外并购的绩效表现并不尽如人意,也面临着诸多风险和挑战。
本文将对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提升海外并购绩效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的案例不断增加,涉及的金额也呈上升趋势。
海外并购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拓展业务、提升竞争力的主要手段之一。
然而,海外并购的绩效表现并不尽如人意,也面临着诸多风险和挑战。
因此,对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采用文献综述、实证分析和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进行研究。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总结出影响海外并购绩效的主要因素。
利用实证分析方法,对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的财务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结合具体案例,深入探讨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提升策略。
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案例的分析,我们发现以下问题:(1)并购绩效评估指标不健全:我国商业银行在海外并购过程中,缺乏完善的绩效评估指标,导致无法准确地评估并购的成效。
(2)财务数据分析不深入:在并购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对目标企业的财务数据分析不够深入,导致无法准确地评估目标企业的价值。
(3)并购策略不合理:我国商业银行在海外并购过程中,缺乏科学的并购策略,导致无法实现预期的并购目标。
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证分析,我们发现以下因素对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产生影响:(1)政治因素:海外市场的政治环境对并购绩效产生影响,如政治稳定性、政策法规等。
(2)经济因素:目标企业所在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环境对并购绩效产生影响,如经济增长率、市场竞争等。
(3)技术因素:目标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对并购绩效产生影响,如知识产权、技术创新等。
(1)完善并购绩效评估指标:我国商业银行应建立完善的并购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以便准确地评估并购的成效。
一、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国际分工的进一步深化,金融全球化也成为当前经济全球化下的必然趋势。
资本在去全球范围的迅速运转,国际金融市场的迅猛发展,为商业银行拓展国际业务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抓住机遇,到国外设立分支机构,扩大业务范围,加入到跨国银行的行列中。
汇丰银行和花旗银行的国际化的成功经验,使许多商业银行意识到占领国际市场的重要性。
入世以来,我国对外开放逐步深化,外资银行在中国发展的脚步逐渐加快,将触角遍布中国各地,已成为中国银行业重要的组成部分。
截至2017年一季度末,52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在华设立了39家外资法人银行、124家外国银行分行和165家外国银行代表处,营业性机构总数1036家,分布在70个城市。
外资银行的进入使国内的市场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同时也为我国商业银行“走出去”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和动力。
2004年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正式进入实施阶段,2006年我国银行业全面开放。
经过股份制改革,我国商业银行取得了重大发展,一步步朝着多元化、市场化经营的方向前进。
2008年金融危机使欧美的银行业受到不同程度的重创,许多外资银行面临着估值大幅下降甚至破产的危险,而我国的银行业通过股份制改革建立了现代化的企业制度,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我国银行业抓住机遇,积极扩大国际业务和规模,加强海外兼并和收购。
随着人民币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跻身世界主要货币之一,也进一步推动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进程,为商业银行的海外并购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新形势下,“一带一路”的东风,为我国商业银行“走出去”,通过跨国并购开展全球化经营带来了契机和支持。
二、中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发展及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整体实力大大增强,对外经济金融交往日益频繁。
为顺应国际金融一体化和经济区全球化的发展潮流,商业银行加入到国际市场的竞争是必然趋势。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银行业体系的完善,商业银行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都显著提高,为“走出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政策保障。
海外业务扩张之路——工行收购南非第一大银行案例描述:2007年10月,中国工商银行以5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南非标准银行20%股权,成为该行第一大股东,这不仅是南非迄今为止最大的外国投资项目,也是中国银行业最大的对外收购案。
作为中国资产规模最大的银行,工商银行一直在积极进行着海外扩张。
自从2006年10月实现沪港两地同步上市、并募集到总额219亿美元资金后,工商银行的触角就不断伸向亚洲各地,夺取各家银行的控股权。
此次收购,是去年12月份中国工商银行收购印尼哈林(Halim)银行90%的股权和2007年8月工行以5.83亿美元收购澳门诚兴银行80%的股权之后,工行又一次对海外银行的股权投资。
本次交易的最终完成须经工行股东大会、标准银行股东大会表决通过,并须获得双方监管部门的批准,预计交易将在明年2月完成。
南非标准银行是非洲规模最大的商业银行,截至2007年6月30日,标准银行资产总额达10879亿南非兰特(约1620亿美元),按照一级资本排名,居全球第106位和非洲首位。
该行拥有1051家分支机构,遍布非洲18个国家以及欧洲、美洲和亚洲的主要金融中心,业务覆盖零售银行、公司与投资银行以及人寿保险三大领域,分别占比45%、47%、8%,各项业务在各自的细分市场上占有率均超过20%。
与其他国有银行相比,工商银行在战略定位、公司治理、风险控制和信息科技方面已经确立领先优势。
这次收购工商银行不仅仅是获得了投资收益,更是获得了进入非洲市场的网络,对于工商银行的国际扩张有较大的正面作为。
此外,与南非标准银行计划合资建立的全球资源基金,将在未来扩大工行营业收入的多元化有明显的推进作用,两家银行还可以在商业合作、客户资源共享、资源开发、网络银行支持等方面开展合作。
目前海外业务对公司盈利贡献比例约为3%、公司希望通过海外扩张将该比例提高到10%左右。
据悉中国工商银行正全球招聘国际管理人才以便应对未来海外市场挑战。
在金融改革的路上,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中国工商银行收购泰国ACL银行股权分析摘要:中国企业正在以海外并购和投资的方式,加紧融入世界的步伐。
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的势头十分强劲,其中包括了能源矿产、制造业、服务业等诸多领域。
本文介绍了中国工商银行对泰国ACL银行的并购,并列出了该行的报表编制基础及其企业并购的会计政策。
关键词:收购报表编制会计政策处置一、收购方及被收购方简介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中国工商银行,成立于1984 年 1 月 1 日。
2005 年10 月28 日,该行整体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
2006 年10 月27 日,该行成功在上交所和香港联交所同日挂牌上市。
ACL银行是一家根据泰国法律成立的公众公司,成立于1969年,1978年在泰交所上市,2005年取得综合银行牌照。
ACL银行总部位于曼谷,在泰国共设有16家分行。
截至2009年6月30日,ACL银行经审计的总资产约为637.10亿泰铢(约合129.52亿元人民币),贷款总额约为461.93亿泰铢(约合93.91亿元人民币),存款总额约为353.13亿泰铢(约合71.79亿元人民币),2009年前6个月经审计净收入约为2.02亿泰铢(约合0.41亿元人民币)。
2008年12月31日,ACL银行的前两大股东为泰国财政部及盘谷银行,分别持有ACL银行约30.61%和19.26%的股份。
二、收购过程2010 年3 月9 日,工商银行在获得全部必要监管批准后,正式发起对泰国ACL银行全部已发行股份的自愿要约收购。
2010 年4 月21 日,完成股份和资金交割,工商银行共获得泰国ACL 银行约97.24%的已发行股份,成功收购泰国ACL 银行控股权。
随后,完成该行董事更换,派驻高管,实现对该行的接管,并更名为中国工商银行(泰国)股份有限公司。
在获得监管批准后,中国工商银行于2010 年12 月28 日正式启动对该行的退市要约收购。
2011 年3 月8 日,该行完成了对工银泰国的退市自愿要约收购。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案例一、工商银行收购南非标准银行2008年中国工商银行以55亿美元收购南非标准银行20%的股权。
中国与非洲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往来增长迅速,非洲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
2006年中非贸易总额达到550亿美元。
贸易和投资的快速发展给银行提供了商业机会,2007年工商银行以55亿美元购入南非标准银行20%的股份,成为标准银行最大的股东。
此项并购是工商银行最大的一笔对外直接投资。
2007年,工商银行在中国大陆地区共有1.7万个网点,但在海外的分支机构只有98家。
工商银行的高层曾多次公开表达通过并购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国际化扩张的兴趣。
他们的目标主要有三个,一是实现收入来源多元化,二是为中国企业走出国门提供更好的服务。
三是为了进一步扩大其业务网络,加快进入全球新兴市场,着力将工行打造成为一流的国际现代金融机构。
2007年,南非标准银行在全球1000家上榜银行中排名第106(非洲共有18家银行上榜)。
穆迪对其长期信用评级是Baa1。
标准银行是南非乃至非洲规模最大的商业银行。
并购前,标准银行最大的股东是有政府背景的Public Investment Corporation,持有约13.9%股权;第二、第三大股东别为南非最大保险集团Old Mutual Group及Tutuwa Group,各有8.2%及7.6%股权,其他股东持股量不足5%。
根据并购协议,工行支付了约366.7亿南非兰特(约54.6美元)的对价,收购标准银行20%的股权,成为该行第一大股东。
收购成功后,工商银行将派驻两名非执行董事进入标准银,其中一名担任副董事长职务。
双方还将成立一家资产管理司,募集设立最少10亿美金的全球资源基金,旨在投资金属、油和天然气等自然矿产资源。
2008年,工商银行从标准银行获得了12.13亿兰特现金分红和价值5.89亿兰特的股票股息。
据测算,工商银行从投资标准银行所获得的投资年回报率约为7.7%,高于国外债券投资。
中国工商银行海外并购现状及财务整合风险分析摘要:近年来,我国银行“走出去”的步伐越来越快,银行海外并购呈现显著发展。
本文将总结前人对银行海外并购的相关研究,着重分析工行海外并购的财务整合风险。
本文首先对银行海外并购整合风险这一概念进行明确界定,在分析工商银行海外并购风险类型和特点后,对工行海外并购财务整合风险进行评估。
结果表明工行海外并购财务整合风险较低。
关键词:工商银行;海外并购;整合风险一、海外并购及整合风险相关概念1.工商银行海外并购概况海外并购是指一个有跨国业务的企业为了一定的目的,通过一定的渠道,采用一定的支付手段,将另外一国企业的部分或整个股份或资产买下的一种行为。
2006年以来,工行就凭借其独到的全球目光,先后实施了多起海外并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将其海外并购案例整理如下:2.整合风险的定义与评估指标体系整合风险是指由于产权的转让与重构协议,并购方取得被并购方的经营控制权,在接管、规划或整合过程中,所遇到的因管理、财务、人事等因素而出现的不确定性,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并购失败的可能性。
二、工商银行海外并购财务整合风险分析财务整合是银行并购整合中的关键环节。
成功的财务整合是实现财务协同效应,完成银行既定目标的保障。
首先,并购银行原有客户对并购后银行的金融产品的不确定性以及质量、收益率和服务持怀疑态度,从而造成并购后银行与原有客户的关系恶化。
其次是整合成本的增加。
如人员安置费、培训费,派驻管理人员费用等。
最后,银行在进行海外并购后,其整体规模扩大,管理层也随之增加,但由于管理幅度和管理者能力的局限性,也会导致决策失误。
整合风险评估体系是用以评估整合风险的重要方式,本文将用这一体系,对工行海外并购中的财务整合风险进行评估.将工行海外并购财务整合风险分为5个等级,即A={高,较高,一般,较低,很低},以此开展评判工作。
对于工行的财务风险整合,主要从以下几个表中的指标来分析:首先看整合成本管理效果,从管理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来加以分析。
商业银行跨国并购案例分析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商业银行跨国并购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
通过跨国并购,银行能够拓展业务范围、提高市场份额,实现国际化战略。
本文以商业银行跨国并购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探讨并购的动因、交易流程及对银行的影响,并提出相应建议。
本案例选取了近年来发生的一起典型的商业银行跨国并购案例——中国银行收购巴西Banco Panamericano。
2019年,中国银行以8亿美元的价格成功收购了巴西Banco Panamericano 55%的股份,成为该行第一大股东。
并购方式为现金收购,融资方式为内部资金和外部银团贷款。
在人员架构方面,中国银行保留了Banco Panamericano 的原管理团队,并委派部分中方人员加入,以加强双方的文化交流和业务合作。
本并购案的动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中国银行希望通过并购拓展海外市场,提高国际化水平,以应对国内金融市场的竞争压力;巴西作为金砖国家之一,拥有庞大的经济体量和丰富的金融资源,中国银行通过并购能够获取更多的业务机会和客户资源;中国银行希望借鉴和吸收巴西金融业的经验和做法,以提升自身的战略转型和业务创新。
方案提出:中国银行在深入研究巴西金融市场后,决定提出收购Banco Panamericano的方案。
讨论与确定:中国银行与Banco Panamericano进行了多轮谈判,最终达成了收购协议。
融资安排:中国银行通过内部资金和外部银团贷款的方式筹措了足够的资金,以确保收购的顺利进行。
交易实施:在获得相关监管部门的批准后,中国银行完成了对Banco Panamericano的收购。
整合与优化:中国银行在收购后对Banco Panamericano进行了整合和优化,以实现协同效应和业务提升。
通过对商业银行跨国并购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跨国并购是商业银行提高国际化水平和拓展海外市场的重要途径;并购的动因主要包括财务、战略和文化等方面的因素,不同银行的并购动因可能存在差异;并购交易需要经过多个环节和流程,涉及的风险因素较多,银行需要加强风险管理和整合优化。
《国际商务》目录摘要关键词正文一﹑前言二、中国工商银行简介三、国际商务环境分析四、商业银行进行跨国并购的原因五、工商银行如何才能行使收购六、从中国工商银行看商业银行跨国对我国的影响七、我国银行跨国并购的建议八、总结参考文献中国工商银行跨国并购分析[摘要]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开放和国际化的深入,我国的金融服务业也不断地呈现出跨国界的趋势,其中一些具备实力和条件的国内商业银行,开始有实力可以向国际大银行迈进。
其中,跨国并购这一行为都是实现这一目标和实现全球扩张战略的途径之一。
对这些商业银行来说来说,跨国并购无疑是一条进入国际金融市场的快捷方式。
本文通过对中国工商银行跨国并购的原因和方式的分析总结商业银行跨国并购对中国金融环境下的影响,并且提出发展策略。
[关键词]中国工商银行国际商务环境因素动因的实现环境分析影响措施一﹑前言跨国并购是跨国兼并和跨国收购的总称。
是指一国企业出于某种目的,通过一定的渠道、手段和方式,对另一国企业的整个资产或足以行使经营权的资产份额进行购买或实行控制的行为,是世界对外投资的一种主要方式。
在世界范围内,总共发生了六次并购浪潮。
分别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以同类企业并购为主来寻求垄断地位的并购;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上下游行业的纵向并购为主要特征的并购;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企业混合并购为主要特征的并购;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融资并购为主要特征和杠杆的收购;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强强并购为主要特特征的并购;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的网络并购。
每一次并购都是资本扩张的内在体现和产业发展不同阶段对企业最佳规模的要求的反应,而企业规模的迅速膨胀必然对银行资本有更高的要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银行并购开始开展起来。
银行在并购中的角色也开始变化。
银行并购的行为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是两家或者两家以上的独立银行合并成一家新的而银行,也就是说银行合并,最简单的方式就是A+B=A;二是并购银行有偿的对被并购银行的经营控制权,两者是母公司与子公司的关系或者后者直接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