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状血管瘤
- 格式:ppt
- 大小:154.00 KB
- 文档页数:18
海绵状血管瘤临床症状
海绵状血管瘤临床表现是什么?很多的患者朋友对海绵血管瘤了解的不是很透彻,所以加重了疾病的发展,下面请北京长峰血管瘤专家给大家介绍一下:
血管瘤专家指出: 海绵状血管瘤虽然发展较为缓慢,但是确实海绵状血管瘤疾病中损害及影响较为严重的一类瘤体,因此该病的治疗尤为重要。
要想更好的治疗该病,首先要了解和掌握海绵状血管瘤的症状表现,以便对症治疗,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海绵状血管瘤会发生在患者身体的各个部位,但多是以头、面部多见,损害区一般较大。
病损区多是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形状,可高出正常的皮面,其分界也较为模糊,其质地较为质软而有弹性;其海绵状血管瘤的症状表现还体现在病损区的颜色上,呈淡紫或紫蓝色,若部位较深,则皮面颜色几乎正常。
少数的损害表面常会伴发草莓状的血管瘤,多在患者出生时即出现,并有持续存在及不断增大的倾向,但一般发展较为缓慢,多在少儿时期增长,但成人期的增大则并不明显;若是因外伤及继发感染或破溃时,则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失血现象
如果发现亲戚朋友患有血管瘤,一定要早点去医院检查和治疗,因为血管瘤是不能自动消失的,千万不能错过了治疗血管瘤最好的机会啊,要不然只会使治疗加大难度,要是大家想要了解更多血管瘤的知识,可以点击我们北京长峰医院的在线咨询专家,希望对您的病情有所帮助,祝您早日康复。
海绵状血管瘤一般是天生的血管异常造成的,由于血管内有海绵状血管瘤存在,而引起的血管的血流十分缓慢,久而久之就会造成血液循环不好,而造成的一系列症状:
1、无力:这是由于血液供应过慢造成的脑部缺血缺氧造成的,这种无力症状不可小觑,多表现为嗜睡、昏睡、无力等。
且这种情况休息后不能恢复,患者需要对海绵状血管瘤进行治疗才能缓解。
2、麻木:面部出现麻木,这是由于对周围脑组织压迫而形成的面部麻木情况。
3、视力障碍:这些视力障碍是由于压迫到了眼部视神经而造成的视力障碍情况,为了确保我们的自身健康,在出现视力障碍时候应该尽早治疗。
4、言语功能困难:有的时候由于海绵状血管瘤对语言功能区域的压迫,会造成言语功能困难的情况,这些情况在海绵状血管瘤治疗后都会有一定的恢复。
听了上面的介绍后,对于海绵状血管瘤的症状常见有哪些您是否已经了解了呢?虽然手术治疗可谓治疗海绵状血管瘤的有效治疗方法,但因手术治疗会有脑出血的危险,故目前多采用的方法是海绵状血管瘤的伽玛刀治疗。
两例颅内脑发育性静脉异常并发海绵状血管瘤病例分析专题报告脑静脉血管畸形(cerebral venous malformation , CVM ) 是由先天性发育异常导致的,亦称脑发育性静脉异常(developmental venous anomaly , DVA ),又名脑静脉性血管瘤(cerebral venous angioma , CVA ) o 1963 年由Courville 首先报道。
1986年LasJanunias认为本质上该病是一种正常引流静脉的非病理性变异,故称为DVA oDVA本身可引起各种症状,但一般症状较轻,其中大部分DVA 患者终身可以无症状,因而未引起足够关注,临床报道病例亦少。
最近发现DVA 常和动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cerebral cavernous malformation z CCM )、硬脑膜动静脉屡、脑毛细血管扩张症等血管畸形联合出现,往往导致病情加重,此时保护DVA对上述联合出现的疾病的治疗极其关键。
因此,深入了解脑静脉系统的解剖特点,加强对DVA的认识,并探查DVA与动静脉畸形、CCM s 硬脑膜动静脉屡、脑毛细血管扩张症等脑血管畸形之间的关系,对提高脑血管畸形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现将2例DVA并发CCM病例报道如下,以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为以后临床诊治提供帮助。
1临床资料病例1 ,患者,女,42岁,主因〃头痛1年余,加重3d"于2013年10月19日就诊于本科。
患者于1年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呈间歇性额顶部胀痛,有紧箍感,尚可忍受,多于紧张及情绪激动时发作,平静后可缓解,无明显伴随症状。
于3d前出现上述症状加重,头痛程度明显加重,难以忍受,遂于2013年10月19日就诊于本院门诊,予查头部CT 见左侧基底节内囊前支片状高密度灶(图1),考虑脑出血或血管瘤可能,遂收住院。
既往史、个人史无特殊,家人无类似症状。
图1头陵CT示左侧基底节高密度灶入院查体:体温36.3°C ,脉搏60次∕min ,呼吸20次∕min , 血压102∕67mmHg ( lmmHg=0.133kPa ) o精神可,心、肺、腹无阳性体征。
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1. 适应症1.血管瘤发生在易引起出血、感染(如唇部海绵状血管瘤)或有碍功能的部位者。
2.血管瘤生长迅速,且因条件限制,不能冷冻或用硬化剂注射等治疗者。
2. 禁忌症1、有出血倾向疾病者应先治疗凝血功能,然后再进行手术。
2、对局部麻药过敏,或抗麻药者应注意。
3. 最佳时间当前手术最佳时间谨遵医嘱。
4. 术前准备1、要周密考虑、充分估计血管瘤的范围大小及与邻近重要组织器官的关系,制定好相应的治疗方案。
2、对较大的海绵状血管瘤,可酌情先行硬化剂注射,使其体积缩小硬化后,再作切除手术。
3、血管瘤切除后,估计创缘不能直接缝合,需要植皮或作邻位皮瓣修复者,术前应供好供皮区皮肤准备。
4、较大、较深的血管瘤,术前应备血。
5. 术前注意暂无可参考资料。
6. 手术步骤切口应稍大些,也可作梭形切口,以便充分显露血管瘤周围组织。
从血管瘤周围正常组织内进行钝性和锐性分离。
逐一分离、结扎、切断穿透筋膜层的分支和进入瘤体的主要血管,仔细将肿瘤彻底切除。
注意勿损伤瘤体,以免引起出血,增加手术困难。
逐层缝合切口。
皮肤有缺损者应同时植皮或作皮瓣修复。
伤口加压包扎,肢体适当固定。
7. 并发症1、切口感染:术后及时使用有效抗生素,少量激素及止血药物,静脉用药一般7天,防止切口感染。
2、局部出血。
8. 后遗症暂无可参考资料。
9. 术后饮食1、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含纤维素丰富易消化饮食。
2、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3、忌饮酒。
10. 术后护理1、切口敷料要妥善包扎,用有效抗生素抗感染。
2、6~7日拆线。
11. 注意事项1、血管瘤切除务必彻底,才能预防复发。
术中应随时估计病变情况,如发现血管瘤范围广泛或已穿入深层组织和体腔,与原定治疗方案出入较大,应即停止,准备条件后再作手术,或改作其他疗法。
否则,既不能彻底切除,又有发生大出血的危险。
2、海绵状血管瘤的管壁很薄,易被分破引起出血。
预防的主要方法是,皮肤切开不要过深,免伤瘤体;要在瘤体周围正常组织中分离,容易识别和结扎进入瘤体的血管。
儿童海绵状血管瘤最佳治疗方法1.蓝紫色、柔软的包块。
2.按压时柔软,且可压缩,放手后又恢复。
3.体位移动试验阳性,即瘤体低于心脏平面时瘤内血液回流受阻,瘤体增大,瘤体高于心脏平面时血液回流通畅,瘤体缩小。
4.在柔软的瘤体内有时可扪及静脉石。
5.穿刺抽出可凝固全血。
A、硬化剂局部注射常用硬化剂如鱼肝油酸钠、脲素、平阳霉素等化疗药物,及高渗氯化钠、中药制剂等,均有相似结果。
该治疗操作简易,设备要求低,故应用十分广泛。
硬化治疗需要耐心的观察和长期的坚持,难以在短期内达到理想而持久的效果,甚至有可能持续终身。
对于十分表浅的病灶尤应注意,如注射量过大,可能导致局部皮肤坏死及瘢痕形成。
硬化剂注入瘤体后,诱发血管内膜炎症,促使管腔闭塞,瘤体缩小或消退。
常用于中、小型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
硬化剂应直接注入瘤体内或其基底,不可过浅以免表面皮肤坏死,也不可误入邻近肌肉组织以致肌肉萎缩、僵硬,使其功能受到影响。
B、铜针留置铜针置入瘤体后,电荷的作用使血液中的固体成分凝集于铜针四周诱发血栓形成,闭塞血管瘤内血窦和与之相通的血管,瘤体消退。
铜针留置法安全、创伤小,费用低廉,对有多条较大血管与之相通的海绵状血管瘤手术难度大,效果差,采用铜针留置治疗可获得满意的效果。
C、激光治疗由于激光穿透深度有限,对位置较表浅、交通支少者疗效较好,而对位置较深,有广泛交通支者疗效较差。
治疗时要配用冷却头。
D、手术治疗对于局限性的血管瘤可以安全切除,效果也理想。
较大或估计较深的血管瘤,如经术前静脉造影、超声及磁共振检查,充分了解病灶的分布和血流动力学情况,准确估算失血量并确定补充方法后,手术根治有时也是有可能的。
对一些范围很大、部位较深的海绵状血管瘤,也可考虑部分或大部分切除,待术后再结合其他治疗,有时也能得到比较满意的结果,创面可以采用植皮或皮瓣修复。
体位或压缩试验明显的病例,提示血窦的直径较大,尤其是病灶面积大而深在的颌面部病例,单纯切除可能导致大出血,故在术前应进行必要的准备,如铜针治疗等,使病灶内血液凝固后,再行手术治疗。
直肠海绵状血管瘤病例分享患者男,28岁,肛门疼痛1个月余,便血7天,无里急后重,无发热、腹痛、腹胀。
外院肠镜:距肛门5 cm左侧卧位7~11点钟处可见一丘状隆起,大小约2.5 cm×2.5 cm,表面光滑。
直肠指检:直肠后壁距肛门约5 cm可触及肿块,质硬、活动、位于黏膜下。
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5.59ng/ml(参考值0~5)。
MRI检查:直肠中下段肠壁可见不规则增厚,最厚为1.5 cm,病变位于后壁及右外侧壁,并突破基层向右外侧累及直肠系膜,呈团块状等长T1、稍长T2信号,肠腔变窄,DWI呈不均匀扩散受限,其范围长约3.5 cm,下缘距肛缘约5.0 cm。
静注钆喷酸葡胺注射液(Gd-DTPA)后增强扫描,直肠中下段病变早期不均匀轻中度强化,延迟期信号稍有降低(图1~4)。
图1矢状位T1WI示直肠中下段肠壁不规则增厚,呈团块状,等高信号,肠腔变窄;图2轴位T2WI病变呈团块状不均匀高信号;图3DWI 高b值(1000s/mm2)示病变不均匀扩散受限呈高信号;图4T1WI增强后,病变轻度不均匀强化经直肠超声检查:直肠上段(截石位6~9点钟方位)可探及一实性低回声团块,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凸向直肠腔内,CDFI可见丰富血流信号(图5)。
图5超声图示可及一实性低回声团块,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凸向直肠腔内,CDFI:内可见丰富血流信号手术及病理:行腹腔镜下直肠肿物切除术,距离病变上缘10 cm及下缘2 cm离断肿物,以吻合器行结肠肛门吻合。
病理结果:大体可见局部黏膜隆起,大小约3.2 cm×2.0 cm,黏膜下暗红质软、海绵状,于脂肪组织内检出数枚淋巴结。
镜下可见肿瘤组织位于肠黏膜下,由大小不等的薄壁血管构成,血管腔大小不一,腔内充满红细胞(图6)。
周围淋巴结呈反应性增生改变。
图6镜下可见肠黏膜下肿瘤组织由大小不等的薄壁血管构成,血管腔大小不一,腔内充满红细胞(HE×200)讨论结直肠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血管源性病变,既往报道300多例,50%~70%侵犯直肠和乙状结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