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年甘肃农业绿色发展研究报告

2018年甘肃农业绿色发展研究报告

2018年甘肃农业绿色发展研究报告
2018年甘肃农业绿色发展研究报告

报告精读 | 甘肃农业科技绿皮书:甘肃农业绿色发展研究报告No.2

原创2018-03-20海量智库报告皮书说

2018年3月20日,由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承办的《甘肃农业科技绿皮书:甘肃农业绿色发展研究报告No.2》发布会在兰州举行。

《甘肃农业科技绿皮书》编研工作团队秉承“坚持原创、追踪前沿、打造权威”的皮书编研遵旨,对甘肃省农业科技发展进程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通过绿皮书平台发布有深度、有见地的研究成果。《甘肃农业绿色发展研究报告》是最新成果之一,也是一部关于甘肃省农业绿色发展的权威性、综合性资讯文献,由总报告、综合篇、环境篇、产业篇四大部分组成,含18篇研究报告。

总报告从绿色发展的视角,对甘肃省农业发展状况进行全面、深入、细致地分析,客观探讨了甘肃在农业绿色发展方面的优势与存在问题,分析了全省农业生态与环境的空间格局,提出了推动全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遵循、制度创新路径和技术创新策略。

综合篇针对影响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和关键环节,以全省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农业生态服务功能、农业标准化、中低产田改造中生态与环境问题等为研究重点,分析该领域的发展动态、本省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等。同时,搜集了全省各市州农业绿色发展基础数据,从生态环境系统、资源利用系统、社会经济系统三个准则层筛选了评价指标,构建了指标体系,形成《甘肃省市州农业绿色发展评价报告》。

环境篇以全省主要农业环境要素利用为主线,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从水资源利用、化肥、农药的减量化与高效化利用,农膜、秸秆及畜禽粪污的合理处置等问题入手,深入分析了甘肃省农业绿色发展条件及状况,剖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应对措施。

产业篇围绕甘肃省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布局,以全省草食畜牧业、设施蔬菜、马铃薯、优质林果、中药材、现代种业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主要内容,着眼于把优势做强、把产业做大、把链条做长、把质量做优、把效益做高的目标,探讨切实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有效供给,巩固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绿色发展的方略。

甘肃各市州农业绿色发展程度层次不齐,发展潜力巨大

甘肃省农业生态环境整体脆弱,各市州农业资源综合利用的程度层次不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河西绿洲灌区5市州在甘肃属于经济发展较好地区,但荒漠化威胁严重,植被覆盖度低,水资源约束明显,农业生态系统高效但易损;中东部干旱半干旱区的大多数市州中低产田比例高,受到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水平双重制约,在省内属于发展地区;临夏州人口稠密、农业生产立地条件差,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双低,农业绿色生产的约束条件多;白银市属于资源枯竭型城市,处于转型发展期,城乡经济融合度低,对农村经济带动能力弱。这两个市州需要注重生态环境修复、加强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转变思路寻求突破绿色发展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总之,坚定不移地发展绿色农业是各市州长期的目标和任务。

甘肃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基本健全,未来需加强科学管理

农产品质量是保障公众“舌尖上的安全”,提升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业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是实现农业“初心”的基本要求。近年来,甘肃大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基本健全、监管体制机制逐步完善;紧抓农业标准化水平提

升、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建设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基本建成。近5年全省蔬菜检测平均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畜禽产品和水产品检测平均合格率均达100%,无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

未来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亟待科技的推动,需着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科学管理。科学管理的重点是破解技术难关,促进生产经营水平和监管能力的提升。在实施科学管理过程中,有两个重点亟待加强:首先是科学研究,包括农产品中各种危害因子和风险隐患的识别技术方法与农产品营养品质研究。其次是科普宣传,一方面要针对广大的农产品生产者,主要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标准、安全生产技术的培训示范;另一方面是针对广大的消费者,要强化农产品生物属性的特征特性的介绍,包括农产品消费的方式方法和识别技巧的介绍,严防谣言或虚假科技信息。

甘肃省农业生态服务功能价值逐年增长,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生态服务功能不均衡

2008~2015年,甘肃省农业生态服务功能的总价值为1054.07×109元,并呈逐年增长趋势,其中以土壤形成与保护的总价值最高,为187.44×109元;其他

依次为水源涵养171.32×109元、废物处理148.16×109元、生物多样性与保护121.05×109元、气候调节113.41×109元、气体调节106.68×109元、原材料生

产96.79×109元、食物生产59.79×109元、娱乐文化49.43×109元。

尽管甘肃省农业生态服务功能的价值在不断增长,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并不均衡。其中,森林>水体>草地>农田,历年合计的总价值占比分别为森林48.76%、水体27.08%、草地15.48%、农田8.68%;甘肃省农业生态服务功能的价值贡献率为水体>森林>草地>农田;总价值贡献率依次为3.329、

1.932、0.393和0.325。鉴于甘肃省休闲文化等农业生态服务功能和农田、草地等土地利用类型贡献率较低,亟需开展甘肃省农业生态服务功能建设,大力发展农业经济、积极建设生态农业,以保持农业生态平衡、推动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

能价值。

农业标准化是助力甘肃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

科学、技术和标准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实施农业标准化是优化产品结构、提高有效供给的有力措施,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的强劲

引擎,是实现农业生产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

一是进一步提高农业标准化重要性的认识。采用传统媒体与现代传媒技术相结合的手段,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让全社会充分认识到标准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是用先进的标准体系倒逼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苹果、百合、马铃薯、中药材、草食畜牧业和种业等特色优势产业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将标准化作为重要手段和强大引擎,紧扣当今世界食品安全标准发展趋势,构建产品有标准、生产有规程、质量可追溯、市场有监管、企业有诚信的标准化管理体系,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农产品有效供给水平。

三是用品牌化战略带动农业标准化水平提升。品牌化的基础是标准化,品牌建设必须坚持标准先行,实施农业标准化是促进农产品品牌化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措施。

四是“五动”齐聚形成农业标准化实施的强大合力。建立“政府推动、市场拉动、科技驱动、企业带动、农户主动”的农业标准化生产运行机制,形成政府、市场、

科技、企业、农户五个方面共同发力的强大动力,通过完善的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和有效运行,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有效提高。

五是实施“五四”监管措施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建立完善的省、市(州)、县(区)、乡(镇)、基地五级质量检测体系与省、市、县、乡四级执法监管体系,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环节前移,促进农产品生产流通各环节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的贯彻实施,从源头上有效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甘肃省中低产田面积大、分布广,高标准农田建设任重道远

甘肃省中低产田面积大、分布广,约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85%。从区域上看,中产田主要分布在临夏州、陇南市、兰州市、武威市、定西市、白银市、平凉市、天水市、庆阳市等地区,占全省中产田总面积的94%。低产田主要分布在庆阳市、陇南市、定西市、白银市、甘南州、天水市、临夏州、平凉市以及兰州市局部地区,占低产田面积的99.4%。总的来说,除了河西地区以及中东部沿黄河主流及支流的灌溉区、长江流域的河谷地区少数高产区域外,中低产田在甘肃全省广泛分布。

中低产田改造工作牵涉面广,任务量大。根据甘肃省中低产田生产中面临的实际问题,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协调生态与农业发展关系,走绿色发展之路,健全机制、体制,确保中低产田投入,科学划分功能区,制定地力建设总规划,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对农地投入热情,完善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机制,用现代农业科技提升全省中低产田改造效率等措施提高中低产田耕

地质量。

甘肃农田灌溉用水量占农业用水比例最大,各市州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各不相同

甘肃省水资源量更加趋于稀缺,各行业用水竞争更加剧烈。农田灌溉用水量占农业用水比例最大,近十几年来有小幅下降趋势,而林果、草地和鱼塘牲畜用水均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这表明农林牧渔业比例趋向协调, 农业用水结构逐渐向合理方向转化。

甘肃省各市州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各不相同。2003~2015年间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以甘南州、嘉峪关市、酒泉市、平凉市和庆阳市最高,武威市、兰州市、天水市和张掖市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接近于1,白银市、定西市、临夏州和陇南市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次之,金昌市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最低。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

下,建立以高效节水的现代灌区农业和旱作农业为核心的节水型社会经济系统是实现甘肃省农业水资源高效综合利用的根本途径。

《甘肃农业绿色发展研究报告》提出多措并举,减施化肥,促进农业提质增效5条工作重点

一是果蔬茶高效作物有机肥替代化肥增效减量。重点开展农户当前施肥模式下的耕地质量、作物产量及产品品质评价,优化施肥模式下有机氮与化肥氮的施用比例、专用有机无机肥用量配比及施肥技术、不同土壤条件下有机无机配施对耕地质量、作物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等研究。

二是粮棉油高产作物精准施肥增效减量。重点开展化学肥料减量20%~30%条件下粮棉油作物专用肥农艺配方、适宜肥料种类、施肥方式,以及其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和复合、复混肥机械化精准深施技术研究。

三是灌区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增效减量。重点开展微灌条件下作物需水需肥规律、水肥协同供应对作物生长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研究,作物专用水溶肥产品的引进筛选和研制,专用水溶肥对作物产量、土壤肥力和环境的影响等研究。

四是旱作区地膜覆盖作物一次性施肥增效减量。重点开展缓控释肥在土壤中的释放速率与作物生长需求

的一致性,缓控释肥与速效氮肥配施比例、缓控释肥对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的影响等研究。

五是与主推技术配套的新型肥料研发。新型肥料的发展趋势与农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复合化、专用化及安全、高效、环保是当前新型肥料发展的主要方向。

甘肃单位面积农地的农药使用量总体处于较低水平,但不同栽培方式和地区间差异较大

总体而言,甘肃省单位面积农地的农药使用量处于较低的水平。但是相对而言,设施栽培条件下蔬菜、水果上的用药量高于露地栽培作物的用药量;杀菌剂的使用量高于杀虫剂的使用量。各个地区间的农药使用量也不平衡,使用量较高的地区依次为陇南、平凉、天水、武威,分别占全省农药使用总量的19.1%、12.4%、9.6%、9.5%;其次白银、酒泉、定西、张掖市农药使用量相

对较高,分别占全省农药使用总量的8.4%、8.1%、7.7%、6.7%;其余市州农药使用量相对较小,其中甘南州、

嘉峪关市农药施用量占全省农药使用总量的比值均在0.5%以下。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全省在农药残留检测

方面的投入有限、检测与监管的覆盖面、频率等都比较低,相关信息披露也不够及时。

甘肃废旧地膜残留得到有效防控,有力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2016年,全省地膜覆盖面积达187万公顷,地膜使用量17.9万吨。但随之产生的残留地膜不但造成人

居环境的“视觉污染”,更对土壤环境形成日趋严重的威胁。经过不断探索、实践和创新,甘肃总结出了“强化

源头防控、政府扶持引导、企业市场运作、行政监管推动、技术支撑保障、法规引领规范”这一解决地膜残留

污染问题、促进农田残膜回收和资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径,基本形成了“地膜增产增收、废膜回收利用、资源变废

为宝、农业循环发展”的绿色农业发展模式,有效防控

了废旧地膜残留带来的环境问题。2016年,甘肃省废

旧地膜回收利用率已提高到78.6%,棚膜基本做到了全回收,有力地推动了全省重点用膜地区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

甘肃种植业废弃物综合利用进展良好,但种植业废弃物收储体系还需健全

近年来甘肃种植业废弃物综合利用进展良好,秸秆、尾菜等现越来越多地已被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行

业广泛利用。甘肃省秸秆综合利用率约80%,其中饲料化利用率约60%,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肥料化、基料化、燃料化和原料化利用率约为20%。甘肃尾菜利用以肥料化和饲料化为主。肥料化利用方面主要以田间堆肥、半堆半沤、直接还田为主,生产有机肥为辅;饲料化利用方面以青贮发酵为主,还有少量的沼气化利用。2015年,全省尾菜处理利用率已达到31.3%,尾菜的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高,同时有效遏制了尾菜污染环境的问题。收储难是制约种植业废弃物利用的关键因素,是目前全产业链条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为了保障种植业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就必须有一个健全完善的收储体系,政府要统筹考虑种养加工规划并对其各环节进行支持。缩小废弃物收集运输半径,降低收储运输成本,提升种植业废弃物利用的产业化水平。

养殖业污染物成为农业环境污染的第一污染源

畜禽养殖业是甘肃省的支柱产业,在促进全省脱贫致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甘肃省畜禽养殖业年排粪量约9500万吨,排尿量约5000万吨,排污总量约1.45亿吨;畜禽粪便污染物排放总量为:COD 242万吨、BOD 199.94万吨、NH3-N 8.69万吨、总氮96.84万吨、总磷9.96万吨。养殖业废弃物粪便、污水逐年

增加,导致土壤富营养化、重金属污染、有害病源生物传播,以及恶臭气体污染等环境问题日趋突出,已成为当前环境污染的焦点问题之一。

甘肃省畜禽养殖场粪污普遍采用干清粪工艺,实施固液分离,固体粪便堆肥发酵,液体污水进入沼气工程,通过厌氧发酵生产沼气。2000年以来,甘肃省通过政

府引导、财政支持,动员企业新建、扩建了一批大型粪污处理设施,主要包括沼气工程、有机肥生产线、污水处理池等,使大部分规模养殖场的粪污实现了干湿分离,有效减轻了环境的污染压力,初步形成了养殖产生的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的循环模式。

天然绿色牛羊产品在行业领域已成为甘肃省畜牧

产业的特色“品牌”

甘肃省草食畜产品主要来自于甘南高原和祁连山

及荒漠半荒漠天然草原和牧区,符合人们追求自然食品的消费理念和发展趋势,并以其原始“风味”和地方“特色”日益得到市场的认可。如牦牛、藏羊、滩羊市场货源紧缺、价格上扬,“靖远羊羔肉”、“临夏手抓羊肉”、“东乡手抓羊肉”、“天祝白牦牛”等系列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和市场欢迎,已成为甘肃特色佳肴和陇货精品。

甘肃省设施蔬菜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近年来,按照“绿色、环保、健康”的要求,各地突出特色,抓点示范,重点扶持,形成了一批集新品种及新技术示范展示于一体的设施蔬菜标准化科技示范园

和绿色生产基地。以番茄、辣椒、韭菜等优势设施蔬菜产品为主的反季节蔬菜享誉省内外,部分产品出口到东南亚、中亚、港澳等地区。目前,甘肃省已建立国家级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县12个、省级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县40多个,认证蔬菜绿色食品基地64个,有效使用绿色标志的蔬菜291个,在全国大中城市蔬菜质量安全例行监测中合格率达96%。

目前,设施蔬菜节本增效精量化水肥一体灌溉技术、以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为核心的非耕地设施蔬菜高效

栽培技术、设施“三沼”综合利用技术等在生产中大面积示范推广,培养了一大批科技种菜带头人和示范户,数百名“农技专家”、“土专家”活跃在设施蔬菜生产第一线,科技的推广为全省设施蔬菜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

与活力,全面提升了设施蔬菜的生产水平、效益和品质,促进了设施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马铃薯水肥一体化高效利用初见成效,“绿色植保”理念初步形成

马铃薯水肥一体化是通过滴灌或喷灌的的形式将可溶性肥施入田间的一种节水节肥高效利用技术。在沿黄灌区、河西走廊地区,水资源相对丰富,土地平整且集中连片,便于机械化操作,水肥一体化高效利用已初具规模,特别是通过土地进一步流转后,脱毒种薯生产基地的优势得到了更好的发挥,水肥一体化高效节水节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全省各级农业和植保部门认真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和“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指导,紧紧围绕全省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全力推进马铃薯病虫绿色防控工作和植保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设立财政专项资金在各主产区建立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系统,引导马铃薯种薯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应用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助推了农药零增长行动全面实施,扶持病虫害专业化服务组织,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成立了“甘肃省植保社会化服务联盟”,对“甘肃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百强服务组织”授牌。这些扶持

政策与措施的有效落实,极大地推动了马铃薯产业的快速发展,农民的经济效益得到大幅度提升。

甘肃林果产业开始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

截止2015年底,全省林果总面积120.1万公顷。已形成了以苹果、花椒、核桃、葡萄、枸杞、枣、杏、桃、梨、油橄榄、甜樱桃、银杏等12个经济林树种为主的陇中优质元帅系苹果基地、陇东优质富士系苹果基地、陇南大红袍系花椒基地、陇南优质核桃基地、河西走廊无公害葡萄基地、沿黄灌区无公害枸杞基地、陇南优质油橄榄基地等22个特色鲜明的优质林果生产基地。

“平凉金果”、“花牛苹果”、“秦安蜜桃”、“武都大红袍”等一批名优林果产品品牌在国内外市场初具知名度

和影响力;“巨峰葡萄”、“敦煌李广杏”等近百个果品获

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或绿色认证。优质经济林果生产技术及产品质量标准等地方标准的制定及应用日益得

到重视。秦安、临泽、成县、静宁、积石山、康县、镇原等7个县被评为全国经济林名特优之乡。

甘肃绿色无公害中药材规范化生产逐步加强

甘肃省中药材主要产地土壤重金属残留调查分析

表明,土壤中As?Hg?Pb?Cr?Cd 和Cu 平均含量分别

为12.75?0.040?41.88?94.62?0.19?19.44 毫米/千克, 均没有超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规定的标准,中药材产地土壤重金属积累不明显。经过多年努力,全省共有5家中药材企业的6个基地通过GAP认证;通过无公害中(藏)药材产地认定的66个,其中面积大于1000公顷的有20个;通过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的中药材产品有12项。

甘肃省国家级制种基地的战略地位已确立

2011年,“张掖玉米种子”获全国唯一的种子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2年,国家级种子基地(张掖)管理协调领导小组成立。2013年,农业部认定张掖市为全国杂交玉米制种基地大市,临泽县为全国杂交玉米制种基地超级大县,肃州区、甘州区、高台县、永昌县、凉州区、古浪县为全国杂交玉米制种基地大县,并于2015年和2016年分别对临泽县、甘州区、高台县、凉州区和永昌县启动奖励资助,奖励资金1.65亿元,推动基地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集约化和信息化“五化”建设。这些都标志着甘肃省已经确立了国家级制种基地的战略地位,成为全国现代种业无可争议的三大核心基地之一。

发展优质高效特色设施农业

发展优质高效特色设施农业 ——肃州区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选择 肃州区委党校孙伟祥 教学目标: 全面、准确地把握设施农业的基本内涵;基本了解肃州区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认识到肃州区发展设施农业的巨大潜力以及发展设施农业面临的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探索肃州区设施农业发展的科学举措;最终为学员创设一个开拓思维、形成共识、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的交流平台。 教学重点: 引导学员更好地解放思想,科学而辩证地认识肃州区设施农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有效组织课堂讨论,集中学员智慧,共同探索肃州区设施农业发展大计。 教学方法: 系统分析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引言(图文展示) 春节来临,在肃州区农村处处洋溢着增收的喜悦,一排排蔬菜温棚错落有致,菜农忙着采摘装车,一座座高标准的暖棚圈舍整齐划一,膘肥体壮的牛羊撒着欢儿,……2010年,依托现代农业的发展,肃州区农民人

均纯收入增加755元,突破7000元大关达到了7013元。 近年来,肃州区按照中央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总体部署,紧紧围绕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农民增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主题,立足区情,超前思维,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养殖、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思路,把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设施种植,积极建设畜禽养殖小区,加快设施农业发展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措施来抓,坚持从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科技指导、社会化服务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探索出了一条在传统农区发展设施农业的新路子,与中央、省、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农村发展新思路不谋而合,为千家万户建立稳固的增收支柱产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成功实现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双重目标。 一、肃州区设施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设施农业及其分类(课件展示) 《农业部关于促进设施农业发展的意见农机发》[2008]3号文件对设施农业做出了准确的定义——设施农业是综合应用工程装备技术、生物技术和环境技术,按照动植物生长发育所要求的最佳环境,进行动植物生产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设施农业从种类上分,主要包括设施园艺和设施养殖两大部分。设施园艺按技术类别一般分为玻璃/PC板连栋温室(塑料

发展现代农业的调查和思考完整版

编号:TQC/K886 发展现代农业的调查和思 考完整版 Daily description of the work content, achievements, and shortcomings,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or new direction of efforts, so that the overall process does not deviate from the direction, continue to move towards the established goal. 【适用信息传递/研究经验/相互监督/自我提升等场景】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展现代农业的调查和思考完整版 下载说明:本报告资料适合用于日常描述工作内容,取得的成绩,以及不足,最后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或者新的努力方向,使整体流程的进度信息实现快速共享,并使整体过程不偏离方向,继续朝既定的目标前行。可直接应用日常文档制作,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其进行修改。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把发展现 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并提 出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 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 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 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 业。这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根 据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结合我县农业发展 实际,重点就如何加快发展金塔现代农业 产业提出如下思考。 一、我县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和现状

中国绿色农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中国绿色农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2008-5-6 17:00:46 作者:刘伟明人气:1382 一、绿色农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发展现状 早于1978年,原西德政府率先提出了绿色产品的认证,1991年法国、瑞士、芬兰、澳大利亚也实行绿色产品认证,1992年欧洲共同体达成协议,在共同体内实行统一的绿色 产品认证,并统一发放"生态标签".进入21世纪,世界上生产绿色食品的国家有100多个,绿色食品产量占世界食品生产总量的1%~3%.近年来,欧洲、美国、日本的绿色食品年销售量平均增长率为25%~30%.2000年,国际绿色食品市场销售额达到200亿美元,预计10年内将达到1 000亿美元.显然,绿色食品已成为当今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并逐步取代常规食品而成为21世纪国际食品市场主角的趋势已经形成.。 与此同时,实施绿色农业,生产绿色食品,也引起了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1992年11月,农业部批准成立“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在绿色食品的标志、注册、监测检验和认定等方面展开了一系列工作。1993年5月,有机农业国际联盟接纳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为正式会员,1994年,国家环保局批准成立有机食品发展中心,1995年,该中心取得有机食品的国际颁证资格。通过十几年的努力,中国的绿色农业生产有了明显的进展,2002年,全国绿色食品企业总数达到1756个,产地监测面积444.7万hm②,绿色食品总数3046个,绿色食品产量2500万t,绿色食品销售额597亿元,出口额8. 4亿美元。 2.存在的问题 (1)农业生态环境已成为发展绿色农业的瓶颈,畜禽类粪尿污染仍然相当严重,尤其是规模养殖场排放量大、处理率低,造成了对水域的严重污染,农业及生活废弃物污染、工业污染、水产养殖过程中的污染等都严重制约着绿色农业的发展。 (2)目前,绿色农业生产许多沿用的是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绿色农业生产基地多分布于比较边远地区,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程度不高,绿色农产品的产量所占农产品总量的比重还很低,且品种比较单一,无法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3)人们对绿色农业的认识不足。一方面,生产者的观念滞后,而且缺乏从事绿色农业所应具备的素质,生产中,习惯于利用化肥、农药、由于化肥、农药的不当使用,导致产品与环境污染的事件屡有发生。另一方面,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了解还很少,直接影响了绿色食品所应该有的较高价值的实现。 (4)质量技术监控还难以同步跟上。在生产环节,绿色农产品生产的配套技术研究开发还存在许多问题,相应的技术标准是否真正被广大农户所接受与应用,还难以全面地确切掌握;在流通环节,绿色农产品与普通农产品从外观上无法区别,而食用轻微有害的农产品后,通常,在短期内也不会表现出不良症状,绿色与普通农产品的质量区别还难以即时地展示在消费者面前;全程质量监控由于管理体制、检测体系、执法体系等问题,还难以统一协调解决,监督检测技术的实用性、可推广性不强。 (5)绿色食品的市场开发起步较晚,营销网络和市场体系不够健全。由于绿色食品对产地和环境都有特殊要求,因而,绿色食品大多分布在较为边远地区,交通不便。而绿色食品的主要消费者又集中在城市,这就给绿色食品市场的扩展带来困难,营销网络和市场体系滞后,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不畅。而且,许多鲜销产品由于运输困难,储藏期短,且包装手段落后,导致产供销脱节,也影响了绿色食品市场的拓展。 二、绿色农业的发展对策 发展绿色农业已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当前,发展绿色农业应以市场为导向,以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依托,以源头控制为中心,以组织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市场监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2018-01-09 10:16 来源:欧柯奇技术 一、现代农业内涵定义 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和历史的概念,它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事物,它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从发达国家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包括两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技术的现代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 (1)现代农业的本质内涵可概括为:现代农业是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 (2)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二、主要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状况 1、美国 美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高,是世界上唯一的人均粮食年产量超过1吨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农业是美国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美国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家庭农场,目前美国拥有204万个农场,每年创造的农业产值3000多亿美元,

其中10%由400个大农场贡献,40%由中等规模的3.5万个农场贡献,其余由200万个农场贡献。 2、日本 日本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占有量小,农业发展面临较多障碍与限制。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农业发展迅速,现代化水平非常高,有多项农业指标领先于其他发达国家。日本的水稻、豆类、饲用玉米、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产品的品质很高;日本的食品与水产品大量出口,其上市公司的市值占据日本总制造业的10%,成为出口创汇的主要部门。3、荷兰 荷兰人均农业用地仅2亩,地少人多。但荷兰农业坚持集约化、外向型发展道路,农产品出口率达70%,居世界首位;出口额占全球市场的9%,居世界前列。花卉出口占世界市场的6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花卉王国”;蔬菜、乳制品和猪肉出口名列世界前茅。 4、以色列 以色列耕地少,自然条件恶劣,农业从业人员仅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4%,但依赖滴灌技术等高科技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农业奇迹。农产品不仅能自给,水果、蔬菜和花卉还出口到欧美市场,被称为“欧洲的菜篮子”。 5、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的农业发展水平和生产效率非常高,属于世界先进水平,其人均农业生产总值排名第一。澳大利亚农业属于外向型经济,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澳大利亚农产品出口收入平均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为60%以上。 三、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我国设施农业的现状与发展对策分析

我国设施农业的现状与发展对策分析 我国设施农业的现状与发展对策分析 摘要:设施农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之一。针对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议和措施。在分析我国设施农业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提出目前设施农业发展中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设施农业现状对策分析 设施农业就是根据农业发展的需要利用人工建造的实用设施,该设施为种植业、养殖业及其产品的贮藏保鲜等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以便将农业生物的遗传潜力变为现实的巨大生产力,从而获得速生、优质、高产、高效的农畜产品。设施农业是知识与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设施农业具有高科技含量、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易于集约化生产等特点,近年来在国内外得到快速发展。 一、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久远,至今已形成多种类型、多种结构、多种功能的综合发展模式。设施农业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也得到不断加强,其科技项目正受到国家前所未有的重视。 我国长期以来蔬菜供应不足的问题随着设施园艺的快速发展得到了基本解决,达到了淡季不淡、周年有余的目标。我们已经试验研究出比较适合我国气候条件的园艺设施,同时在保护种植栽培、节水灌溉、机械化育苗以及蔬菜无土栽培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明显的进展,有些研究成果已逐步应用与推广在生产实践中。目前,我国设施农业不但超越以前的瓜、菜、花卉等园艺作物的范畴,而且在大田作物、畜禽饲养、水产养殖及林果生产等诸多领域也获得广泛应用。 2、我国设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科技含量低。发达国家采取的是“高投入、高产出”的高科技手段来发展工业化农业,而我国由于技术和经济的原因,则是采

甘肃2017年现代农业主导产业

甘肃省2017年现代农业主导产业 草食畜牧业发展项目实施方案 以牛羊为主的草食畜牧业既是我省促进农民增收的特色优势产业,也是建设现代农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为贯彻落实今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据农业部、财政部《关于做好2017年中央财政农业生产发展等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现代农业的安排部署,2017年利用中央财政农业主导产业发展资金对草食畜牧业发展给予扶持。为明确建设思路、加强项目管理,确保项目建设目标全面完成,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升牛羊产业竞争力、助推富民强县为目标,按照省政府“三重三一”决策部署,设立牛羊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支持深度贫困县富民产业培育和牛羊产业大县牛羊产业提质增效。 (二)基本原则 1.突出扶持重点。按照扶贫攻坚总体部署和做大做强草食畜牧业的发展战略,重点扶持贫困地区富民产业培育和牛羊产业大县牛羊产业提质增效。

2.支持关键环节。着力解决制约全省牛羊产业发展的瓶颈因素,对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完善现代畜牧业产业链等方面予以支持,促进草食畜牧业提质增效。 3.注重生态保护。按照生态、高效、绿色、健康发展要求,加强规模养殖场废弃物减量化生产、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推进以草定畜,发展设施养殖,缓解祁连山保护区等草原牧区草畜矛盾,促进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 4.加强绩效考核。强化项目动态监管,建立绩效考评机制,对项目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及效益进行科学评价。 (三)建设目标 通过项目建设,进一步优化草食畜牧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提高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水平,完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逐步形成区域布局合理、特色优势明显、产业竞争力较强、促农增收作用突出的现代草食畜牧业发展格局。2017年项目县(区)牛羊良种化程度达到75%以上,标准化规模养殖比例达到50%以上,畜牧业增加值年增长7%以上,草食畜牧业产值占畜牧业产值59%以上。到2020年,力争全省草食畜牧业产值占畜牧业产值比重达到62%,农牧民人均养殖牛羊现金收入达到800元,把草食畜牧业培育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富民产业。 二、项目实施范围和基本条件 (一)实施范围

发展现代农业的瓶颈与思考

BUSINESS REVIEW 商业经济评论 经济导刊722011 / 05现代农业是继原始农业、传统农业之后的一个新的农业发展阶段,它与传统农业有着本质的区别,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的总称。现代农业具有以下四个基 本特征:第一,要素投入集约化。生产要素投入 主要是通过资金与技术的集约投入取代资源和劳动的粗放投入,增加应用现代科技和装备、适度集中土地和强化组织管理,以有效提高土地、水和其他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第二,资源配置市场化。现代农业发展坚持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农业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调整农业结构和生产布局,健全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把农业科研、农业资料生产、农产品销售、加工等上下游产业环节有机地统一起来,密切产业联系,扩展现代农业的产业链。第三,生产手段科技化。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来自科技进步与创新。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耕作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农业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现代农业成为技术密集型产业,使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式由单纯地依靠资源的外延开发,转到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方向上来。第四,生产经营产业化。在现代农业中,农户广泛地参与到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分工中,加入到各种专业化合作组织中,它们活动在生产、流通、消费、信贷等各个领域,实行产业化经营。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条件下,家庭经营通过多种形式联合起来,实现产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使农业生产呈现专业化、规模化、科学化和商品化趋势。 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困难当前,我国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困难比较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许多设施陈旧、老化。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如大江大河治理等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扩展农机化建设,农业生产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是总体上我国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农机装备和水利设施与现代农业发展还有较大差距。比如,农田机电排灌面积比重低,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不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没有明显增强。这已经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次,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仍然偏低,人力资本水平不高。据统计,2009年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结构为:小学及以下的占31.4%,初中文化程度占52.8%,高中及以上的占15.8%。许多农民不会应用科学种田技术,不懂科学养殖。大多数农民市场意识淡薄,信息接受与反馈能力差。人力资本投资与农业技术交易规模小、发展缓慢,造成农民技能单一,农业经营粗放,农产品的质量档次得不到提高。这将长期阻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现代农业的发展。第三,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总体发展水平还较低。农业产业化进程中面临不少问题。如在一些地区,龙头企业建设水平低,带动能力不强;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关系还没有理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农民组织化水平低;农业产业链不长、农产品加工增值转化还比较低。这些都影响着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第四,农业科技水平落后,成果推广应用缓慢。据测算,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只有48%左右,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平均70%—80%的水平。我国农业科研力量比较薄弱,基础性研究相对滞后,导致科研联合攻关和创新能力不足。农业技术装备落后,技术利用率不高、普及率低。农技推广体系薄弱,一些成果转化慢且推广难,服务不到位。长期以来,一些地方由于农业投入品使用不当,造成严重浪费,甚至构成危害。我国每年化肥施用量占世界总量的30%左右,农药单位面积使用量比发达国家高出一倍,化肥、农药的利用率仅为30%和40%,比发达国家低一半。第五,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由于食品消费结构呈现多元化、高级化的趋势,因而农业产业结构也必然由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向多元化、高级化的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仍以种植业为主,而种植业内部结构又不尽合理,粮食作物仍 【关键词】 现代农业,难题,政策措施发展现代农业的瓶颈与思考 文 | 张长厚

浅谈如何发展绿色农业

浅谈如何发展绿色农业 宋礼星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日渐突出。百姓在选择日常食材时,越来越重视食材的来源和品质。这给绿色农产品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会。但是目前国内绿色农产品市场还是处于起步阶段,人们对绿色农产品的概念还不是非常清晰,对市场上出售的绿色农产品缺乏信任。那么此时进入绿色农产品市场该如何发展呢,这需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而定。 西子三农集团现有绿色农产品基地千余亩,目前处于订单农业模式,并且客户群主要是集团内部人员。从规模和销售模式来说,并没有创新之处,但是依据市场发展的趋势来说,可以成为特色的绿色农产品基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相关绿色农产品销售计划。 第一,狠抓基地建设,确保绿色农产品的品质。现在绿色农产品销售困境中有一点是非常明显的,就是人们对绿色农产品缺乏理性的认识。比如绿色农产品的标准,除了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等笼统的概念之外,有没有更加深层的绿色农业概念。绿色农产品的口感相交于一般农产品的区别会如何。这些问题都需要面对消费者,只有不断的满足消费者需知,让他们吃得放心,才能买得开心。从这方面来说,基地建设不仅要保障农产品的健康生长环境,还要对农产品的绿色健康概念进行深入挖掘,形成一种特有的企业文化。 第二,选准销售渠道,加快绿色农产品的消费体验。西子三农目前的销售渠道还非常单一,主要是通过企业内部人员消化,类似于特供食品模式,或者订单农业模式。这对企业有利有弊,利是指它已经为绿色农产品消费体验提供了参考,可以根据消费者的反馈,不断完善自己的供应品项及其他服务。弊是指客户群太过单一,而且内部消费者的信息反馈往往与真实情况有差距。如果企业要发展壮大,必须建立完善的消费渠道。根据目前公司的实际情况,在渠道选择方面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渠道种类的选择,根据了解的情况,目前公司会排除传统通路分销渠道、商超、网店、专卖店连锁等几种需要投入较大人力财力的渠道。可以选择的渠道是订单宅配模式、单位采购、礼品采购,以及特通渠道等。2,渠道的深耕。选择销售渠道后,是对渠道的深耕,在市场的激励竞争中,企业想要生存下来,就需要找到符合自身发展的方法。针对渠道中的订单宅配模式,可以

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设施农业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1、设施农业的定义: 所谓设施农业,是通过采用现代农业工程技术,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通过人工调控,改变自然环境,为种植业和养殖业、微生物(食用菌)、水产生物以及产品的储藏保鲜等提供相对可控制,甚至最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水肥等环境条件,而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自然环境的依赖进行有效生产的农业,以获得速生、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产品的新型农作方式。 设施农业按主体不同, 可以分为2 种类型: (1)设施栽培--目前主要是蔬菜、花卉及瓜果类的设施栽培, 其主要设施有各类温室、塑料棚和人工气候室及其配套设备等。 (2)设施养殖--目前主要是畜禽、水产品及特种动物的设施养殖, 其主要设施有各类保温、遮荫棚舍和现代集约化饲养畜禽舍及配套的设施设备。 2、设施农业的特点 (1)高投入、高产出,是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设施农业产业是一项高投入的产业,以日光温室为例,最简易的竹木结构日光温室,每亩造价在2.2万元以上,尚不包括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现代日光温室的成本甚至已达到300元/平方米,如此计算建设一亩地的现代日光温室成本就得20万元以上。同时,设施农业也是高附加值、高产出的现代化产业。根据抽样调查分析显示,设施农业生产的年综合平均产值1.3万元/亩,年净产值1万元/平方米,比露地生产高3~5倍。经济效益高的行业,比如花卉,每亩产值能够达到10万元以上。 (2)人工创造适宜小气候,反地域、反季节进行农业生产 设施农业中的温度、光照、湿度、水肥、土壤条件、植物营养以及综合环境条件都可以调控,因此可以根据当地气候、地理、人文和社会、经济条件自主选择设施类型、栽培作物、设施设备和技术,进行实时实地的农业生产,从而可以创造植物生长的适宜环境,提高农业生产率,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种植对气候条件的依赖。 (3)有利于高效利用资源

甘肃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甘肃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1-07-20 点击数:28 来源:自治区政协农牧业委员会 甘肃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工作委员会 根据甘肃省政协常委会今年工作的安排,最近,我们组织了部分省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就甘肃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把甘肃农业的发展,定位在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上,已在全省上下形成了共识。特别是“十一五”期间,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实施“促农增收六大行动”和“4个1000万亩工程”,并相继出台了若干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专项扶持办法和发展规划,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主要有以下特点。 1.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及其区域化布局基本形成。近些年来,甘肃因地制宜,从培育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入手,加快结构调整,布局进一步优化,形成了马铃薯、中药材、制种、酿酒原料、果品、草食畜、蔬菜、花卉等农业特色优势产业。2010年底,全省特色优势农产品面积达到2700万亩,比2005年增加470万亩,占整个农作物播种面积的一半。重点扶持的18个肉牛大县养牛259万头,占全省的52%;31个肉羊大县养羊1432万只,占全省的75%;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达到4880个。 2.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力显著增强。一是企业数量、规模不断壮大,综合效益显著提高。2010年甘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增至1806个,其中国家级、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达253个,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值245.15亿元,销售收入340.5亿元,净利润27.8亿元。2010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企业达46个,出口创汇2.01亿美元。二是品牌化建设有了新突破。龙头企业建有省级以上研发中心的51个,质检机构通过质量认证的240个,通过ISO9000、HACCP、GAP、GMP等质量体系认证的379个,获得省以上名牌产品或著名(驰名)商标的185个,获得“三品”(指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企业228个、产品546种。 3.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截止2010年底,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4800个,比2009年翻了一番,带动农民会员和非成员农户140万户,组织统一销售农产品达到83亿元,专业合作社总收入达到62亿元。 4.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逐步向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发展。一是“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产业格局发展较快。兰州高原夏菜已成为甘肃的一张名片,享誉省内外。形成了武威的人参果、武山县的“盘龙”韭菜、永靖县的“刘家峡”西红柿等一批地方品牌。二是标准化生产格局初步形成。通过制定蔬菜质量标准体系,推广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建成各类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420个、面积达287万亩,总产量565万吨,

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充分发挥财政职能,支持现代农业发展,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财政支农的重点。笔者结合河南省泌阳县现代农业发展实践,通过分析近年来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就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个人浅见。 一、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泌阳县的实践看,现代农业发展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产业发展缺乏整体规划。不少产业项目仍停留在指标数字上,没有细化实施方案,有些产业发展目标缺乏前瞻性。 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龙头企业少,带动力不强。大部分产业没有形成“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无公害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较为滞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处于初始阶段,缺乏政府的有力引导和支持,缺乏领军人物,没有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三是农村务农劳动力素质偏低。年轻力壮的人一般外出打工,在家搞产业的多是老人和妇女。在这个群体中,懂技术、善经营、有文化的人不多,整体素质偏低。 四是投入严重不足。由于农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农民实际上成为农村投资的主体。但农民收入水平较低,一般

是小规模分散经营,资本积累少,扩大再生产能力十分有限。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力度不够。加上县级财力紧张,没有资金大量投向农业。 五是农业科研水平较低。农业科研与农业生产相脱节,科技成果有效供给严重不足,科技对现代农业支撑力度不够。基层虽有农业技术方面的机构,但推广体制不活、手段落后、知识老化,影响了现有技术的推广普及和潜在效益的发挥。 二、财政支持现代农业问题分析 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折射了财政支农措施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还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 ――财政支农投入相对偏少,基础产业难以做大做强。农业规模小、效益低,没有规模和效益优势,而财政支农投入政策强调规模,扶优扶强,致使一些困难县难以争取到上级财政的支持。 ――财政支持偏重农田水利等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忽视其它软件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多年来,财政支持一般局限在农田水利、农村清洁能源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对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农业市场体系、服务体系、执法体系、检验检测体系等方面的建设支持不够。由于农村现代物流体系没有建立,服务水平低,标准化生产难以推广,品牌意识和质量安全意识难以加强,致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低,难以

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现状与基本态势

山东农业科学 2008,9:112~115Shan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收稿日期:2008-08-20 基金项目:科技部社会公益专项绿色农业科学研究与示范项目(2007-1-3) 作者简介:王启现(1976-),男,山东费县人,农学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作物栽培工程、农业发展和食物安全研究。 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现状与基本态势 王启现1 ,孙君茂1 ,王东阳2 ,刘自杰 1 (1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北京100081;2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100081) 摘 要:绿色农业是一种立足国情、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模式。本文在探讨绿色农业内涵的基础上,以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为例,从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产业化水平和社会、经济效益等方面分析了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的现状,指出了绿色农业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绿色农业;基本内涵;发展现状;应用前景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08)09-0112-04 Develop ment St atus and Trend of Green Agr i culture i n Chi n a WANG Q i -xian 1 ,S UN Jun -mao 1 ,WANG Dong -yang 2 ,L IU Zi -jie 1 (11Institute of A gricultural Infor m ation,Chinese A cade m y of A gricultural Sciences,B eijing 100081,China; 21Institute of A gricultural Econo m ics and D evelop m ent,Chinese A cade m y of A gricultural Sciences,B eijing 100081,China ) Abstract Green agriculture is a ne w type of Chinese agriculture which fully considers the nati onal con 2diti ons and the require ments of modernized agriculture devel opment 1The connotati on of green agriculture was expounded in this paper 1The devel opment status of green agriculture in China was analyzed fr om devel opment scale,devel opment s peed,industrialized level,econom ic and s ocial benefit 1The p r os pect of Chinese green agriculture was als o put f or ward at the end of this paper 1 Key words Green agriculture;Basic connotati on;Devel opment status;App licati on p r os pect 我国绿色农业萌芽于20世纪80年代初,1984年中国农业大学开始进行生态农业和有机食品的研究和开发。进入90年代,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人们对食品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优质、安全、营养成为追求目标。为此我国在制定“八五”规划时提出了绿色食品的理念,并作为一项工程由农业部组织在农垦系统开始实施,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和欢迎,但囿于终端产品,发展空间受限。1994年国家环保局正式成立有机食品发展中心,我国的有机食品开发逐步走向正规化,但因价格高、产量低等原因,难以适应人多地少的国情。进入新世纪,在试点基础上,农业部从2002年起强力推行“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无公害农产品迅速铺开,但因标准低等原因,质量安全 问题难以保障。鉴此,我国于2003年正式提出了 绿色农业的概念,并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发展绿色农业。分析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的现状和基本态势,对于制订科学的政策、措施促进绿色农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绿色农业的内涵 自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提出绿色食品概念并付诸实践以来,许多学者就对绿色农业的定义和内涵等相关问题开始了一些初步的探讨。在深入分析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与有机农业、无公害农产品与传统农业的基础上,我国于2003年在“2003亚太地区绿色食品与有机农业市场通道建设国际研讨会”上首次正式提出绿色农业的科学

全国设施农业发展

全国设施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2011-2015年) 前言 设施农业是为园艺、畜牧、水产等农产品商品化各阶段提供最适宜环境和条件,以摆脱自然环境和传统生产条件的束缚,获得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农产品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具有技术装备化、过程科学化、方式集约化、管理现代化的特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设施农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实现历史性突破,不仅有效缓解了我国“菜篮子”产品供应不均衡的矛盾,也极大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建设和发展。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号召,并将加快园艺作物生产设施化、畜牧水产养殖规模化作为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再次将“加快发展设施农业”作为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 编制全国设施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旨在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快发展设施农业的要求,以提升设施农业装备水平为抓手,促进设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保障设施农业在良性发展的基础上速度、规模、效益、竞争力持续提高,加快我国设施农业由大国向强国转变的进程。 一、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在需求拉动、资金推动、政策带动下,我国设施农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 (一)设施农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我国园艺设施面积超过350万公顷,其中日光温室面积超过38万公顷;生猪、蛋鸡、肉鸡、奶牛和肉牛的规模化养殖比例分别达到%、%、%、%和%[]。设施水产中,海水与淡水养殖总规模已达156万公顷和4358万立方米。 (二)设施农业装备体系初步构建。经过多年努力,初步形成了以设施品种繁育设备、设施栽培管理设备、营养和植保设备、温室设施设备以及设施农机具为主的设施园艺装备体系;以规模化饲养设备、养殖管理和标识设备、畜禽舍冲洗消毒设备、环境调控设备以及粪污处理设备为主的设施养殖装备体系;以工厂化基础设施、水质检测及处理设备、精准饲喂设备、产地保鲜设备为主的设施水产装备体系。为设施农业的安全稳定生产提供了物质基础。(三)设施农业产量和效益获得巨大提升。2010年设施蔬菜总产量超过亿吨,占蔬菜总产量的25%。规模化养殖场猪肉、牛奶产量分别达到万吨、万吨。设施水产品产量达到780 万吨,约占水产品总产量的15%。 (四)设施农业支撑服务体系初步形成。设施农业生产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化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初步建立了区域性技术创新平台,技术推广组织逐步发展;设施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仅设施园艺相关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就超过200项;通过实施农村农技培训推广措施和加强设施农业学科建设,初步构建了设施农业人才保障机制。 设施农业在促进农业农村发展、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体现出越来越积极的意义和作用。一是有利于提升“菜篮子”均衡供应水平。设施农业摆脱了自然气候条件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落实和完善支农政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实施意见-地方规范性文件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落实和完善支农政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的实施意见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兰州新区管委会,省政府有关部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支持政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6〕87号)精神,进一步完善支农政策,拓宽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经省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工作思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支持,就业为本、拓宽渠道,改革创新、激发活力,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认真执行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围绕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创业和农村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完善支农政策,以拓宽新渠道、挖掘新潜力、培育新动能为重点,着力挖掘经营性收入增长潜力,稳住工资性收入增长势头,释放财产性收入增长红利,拓展转移性收入增长空间,确保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确保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主要目标。农民收入增长支持政策体系较为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更加健全,农民就业创业政策更加完善,农村资源资产要素活力充分激发,农村保障政策有力有效,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贫困地区如期实现脱贫,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二、重点任务 (三)探索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新机制。在加大与国家扶持政策衔接力度,全力争取中央财政支持的基础上,整合现有政策资源和资金渠道,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着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支持中低产田改造、农田水利、高效节水灌溉、农业机械装备、农业科技和粮食仓储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土地、水资源等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重点落实土壤、水、农村面源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耕地质量提升等项目工程建设,谋划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创新财政资金管理机制,加强财政政策绩效考评,以事定钱,统筹使用,形成合力,集中财力办大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试行将财政资金投入农业农村形成的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村到户,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让农民长期受益。(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国土资源厅、省水利厅、省农牧厅、省林业厅、省环保厅、省粮食局负责) (四)落实和完善农业补贴政策。落实国家将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资补贴三项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改革政策和产粮大县奖励政策,重点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推进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建设高标准、高效益保护性耕作区,促进农民增收。(省财政厅、省农牧厅、省国土资源厅负责) (五)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政策落到实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调优、调高、调精农业产业为方向,以推进农牧结合、农林结合、循环发展为支点,适当调减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突出发展特色优势作物,实现口粮安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适度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畜禽养殖。落实和完善粮改饲、粮豆轮作补助政策,积极发展木本粮油、林下经济等。加快推广节水、节肥、节药技术设备,深入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优化适应市场需求的品种结构,发展有机绿色农产品、专用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支持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吸引社会资本进行市场化运营。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积极培育知名农业品牌,形成优质优价的正向激励机制。(省农牧厅、省林业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财政厅负责)(六)改革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为导向,以保障粮食安全和种粮农民基本收益为核心,深入推进农产品价格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充分调动市

发展现代农业的调查和思考

发展现代农业的调查和思考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并提出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这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根据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结合我县农业发展实际,重点就如何加快发展金塔现代农业产业提出如下思考。 一、我县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和现状 现代农业是与经济、文化以及科技紧密相关的产业,是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产物,是农业与非农产业的进一步融合。但是,由于传统农业的惯性使然和农业自身的弱质状况,我县在发展现代农业进程中依然存在着许多不和谐因素,结构性、素质性、体制性矛盾十分突出。 1、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但调整比例不尽合理。县乡各级组织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通过信息引导、政策扶持等手段,大力实施农业结构调整战略,全县种植业结构调整为粮:经:草为17 : 89 : 4,牧草比例偏小;大农业内部

农、林、牧、渔、服务业各业比重为35.6 : 0.1 : 10.7 : 0.1 : 53.5,林业和渔业比重太低; 一、二、三产比重为47 : 18 : 35,表现为一、二、三产结构不尽合理,第一产业比重较大,二、三产业比重太小。 2、主导产业已经形成但产业风险逐年加剧。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全县形成了棉花和肉羊两大优势和支柱产业, “两白”产业收入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70%^上,奠定了 “全省第一产棉大县”和“全省农区最大养羊县”的地 位。但全县农村经济受棉花产业的影响过大,“棉花经 济”特征明显,辅助和后续产业不强,棉花产业的兴衰直接影响着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经济收入,产业过于单一,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大。 3、科技推广力度加大但创新能力明显滞后。“十五”期 间,我县推广普及了各类农作物和畜禽新品种430多个, 推广了地膜覆盖、设施种养、病虫害综防等10项常规技术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节水灌溉、胚胎移植等10项高新技术,全县农业科技覆盖率达97%科技成果转化率达65% 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4%为推动我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品牌农业发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范本

关于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的调研报告 根据市委和市政府、市政协年度重点民主协商计划安排,从10月份起,沈伟副主席率“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专题调研组,赴有关县市区实地调研,走访重点企业、示范项目,召开市直相关部门调研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并赴浙江衢州学习考察。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近年来,我市立足生态、区位和资源优势,以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加快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为建设现代农业强市打下较好基础。示范创建初显成效。我市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生态示范试点区、全国农产品标准化综合示范区。创建郎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6个省级示范区,宁国、广德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以及12个国家级、8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全市农产品企业创成安徽名牌产品45个。宣州洪林农业现代示范区被授予全国第七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皖江禽产业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初步形成。全市拥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个、省级92个;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43家、省级29家; 省级示范家庭农场90家。发展模式探索创新。大力推广并逐步形成畜禽—沼—粮(菜、果等)、经果园立体种养、稻田立体种养、小流域农业生态治理、休闲观光农业等典型模式。推进传统农业向农产品精深加工、流通及休闲

服务业等领域延伸,建成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星级示范点12个。2015年,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量达1411万人次,实现收入62.7亿元。基础设施初步改善。大力开展土地整治和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十二五”期间,累计投入各类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64.15亿元,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106.47万亩,新增耕地1.2万亩,提高耕地质量等别约1等。新改建田间道路1100余公里,田间道路通达度近95%。涉农改革稳步推进。开展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1-9月份,发放农房抵押贷款278笔、4774万元,累计贷款余额8352万元。推进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审核颁发“两证一书”25651处,成立管护组织481个,覆盖耕地面积21.89万亩。紧抓国家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建设机遇,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断加快林业产业发展。 然而,我市绿色生态农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投入相对不足,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农产品整体竞争力不强,生态环境基础脆弱等根本性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财政投入相对不足,基础设施仍然滞后。财政涉农资金整合不够,投入“小、散、乱”且效果不明显,计划设立的农业发展专项基金推进慢。县市区土地出让收益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政策没有完全落实,农田水利专项资金和工程维修养护资金不足。受洪涝灾害影响,全市5254处堤防(护岸)、98座水闸、59座泵站、5489处塘坝及灌溉设施需要修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