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题库-模拟试题【圣才出品】

  • 格式:pdf
  • 大小:800.67 KB
  • 文档页数:5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部分模拟试题

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以()为基础。

A.教育现象

B.教育事实

C.教育规律

D.教育主体

【答案】B

【解析】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应是以“教育事实”为基础,在教育价值观引导下形成的“教育问题”,其目的在于探索和揭示教育活动的规律性联系,以服务于教育实践。

2.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公元前()年。

A.2500

B.2000

C.1500

D.1000

【答案】A

【解析】世界上最早的学校诞生在公元前2500年的古埃及。

3.对教育事业的发展速度、规模和学校结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决策者的观念

B.生产力发展水平

C.政治制度

D.社会需求

【答案】B

【解析】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规模和学校的结构。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教育经费的支付能力直接影响着校舍建设、仪器设备配备、教材建设、教师待遇和师资培养等方面的条件,成为决定教育事业发展速度和规模的主要因素;②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社会对教育事业的需求程度。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不仅决定了社会为教育发展提供的物质基础,也决定着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水平,进而决定着对教育事业的需求水平。

4.将教育方针表述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B.《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C.《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答案】A

【解析】1995年3月,全国八届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

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5.我国古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说法,说明()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答案】B

【解析】“人”若处于“朱”环境,那人就容易沾染上红色;若处于“墨”环境,人也容易沾染上黑色。这是因为大规模的某一环境和长时间的某一环境会对人们产生一种巨大的影响。这种环境对人的影响有时不是人们主观意志能够控制得了的。

6.在古代文献记载中,我国西周时期设在王都的小学和大学,总称为()。

A.都学

B.乡学

C.国学

D.官学

【答案】C

【解析】西周的学校教育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种类型。国学有大学和小学,由中央直接管辖,为中央官学,设在王都,专为贵族子弟服务。国学之外是乡学。乡学是地方学校,是按地方行政区划分的供一般奴隶主和部分庶民子弟读书的学校。

7.孔子重视启发式教学,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对“愤”的解释是()。

A.“达其辞”

B.“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C.“开其意”

D.“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答案】D

【解析】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启发”一词即由此而来。

8.在中国教育史上,提出对知识要坚持“效验”“有证”、对师长要敢于质疑问难的教育家是()。

A.墨翟

B.孟轲

C.王充

D.韩愈

【答案】C

【解析】王充认为“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分辨知识真伪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坚持“效验”“有证”的原则,要使理论成立,不仅仅要有雄辩的推理,更要有事实的根据,有实践的检验。他还主张:“学问之法,不唯无才,难于距师,核道实义,证定是非也。”即要打破崇拜古人,崇拜权威的心理,对于师长也要敢于质疑问难。

9.科举考试中偏重测试考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试方式是

()。

A.帖经

B.策论

C.诗赋

D.经义

【答案】B

【解析】策论又称策问,是从西汉设科射策发展而来的。它让考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能够考查出一个人治国安邦的才能,能够使考生开动脑筋去思考一些现实问题,有利于人们思维水平的提高。策论偏重测试考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0.在英国历史上,()第一次从国家的角度阐明了使中等教育成为面向全体儿童的教育的思想。

A.《费舍教育法》

B.《斯宾斯报告》

C.《哈多报告》

D.《巴特勒教育法》

【答案】C

【解析】《哈多报告》对英国教育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它第一次从国家角度阐明了使中等教育成为面向全体儿童的教育的思想,并从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角度,明确提出了初等教育的终点和初等教育后的教育分流的主张,以满足不同阶层人们的需要。

11.以掌握为目标定向的学生倾向于将学业的成败归因于()。

A.能力

B.努力

C.运气

D.任务难度

【答案】B

【解析】德韦克的目标定向理论认为,在对学习结果的归因方面,以掌握为目标定向者认为努力是改善能力所不可缺少的,关注努力而不是能力,往往将结果的成败归因于努力的多少。

12.学生因“凹透镜”知识掌握不好而影响了“凸透镜”知识的学习。这种迁移现象是()。

A.纵向迁移

B.横向迁移

C.一般迁移

D.普遍迁移

【答案】B

【解析】迁移按照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进行的划分分为:①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②纵向迁移是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凹透镜与凸透镜是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因此属于横向迁移。CD两项中,一般迁移也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