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主义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的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70.50 KB
- 文档页数:15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在中国文学中的表现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经历了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转变。
这一变革不仅在文学形式上有所体现,更是在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在中国文学中的表现。
一、现代主义的表现现代主义在中国文学中的表现主要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反叛和对新的艺术形式的追求上。
20世纪初,一批文化精英开始怀疑传统文化的束缚,他们试图打破旧有的文学规范,追求个性和自由。
鲁迅是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恶,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与此同时,现代主义文学还注重形式的创新和实验。
例如,鲁迅的《野草》采用了多种文体,如小说、散文、诗歌等,打破了传统文学的界限。
另外,胡适的《文艺改良论》提出了“白话文运动”的理念,主张用通俗的白话来表达文学思想,推动了现代汉语的发展。
二、后现代主义的表现后现代主义在上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文学领域,它与现代主义相比,更加关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语言的游戏性和多元文化的碰撞。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经济改革和开放政策带来了全球化的浪潮,这种变革也深刻地影响了文学的发展。
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对现实的描绘变得更加模糊和多样化。
作家们不再追求真实的再现,而是通过夸张、荒诞和幻想来表达内心的感受。
莫言的《红高粱》就是一部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小说,它通过对家族历史的幻想和夸张来揭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黑暗面。
此外,后现代主义文学还注重对语言的探索和游戏。
王小波是中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黄金时代》、《黄金时代续篇》等充满了对语言的戏谑和游戏。
他以幽默的笔调和荒诞的情节,表达了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独特见解。
三、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对比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在中国文学中的表现有着明显的差异。
现代主义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和个体的反叛,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而后现代主义则更加关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和语言的游戏性。
现代主义文学与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比较1. 引言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是两种重要的文学运动,它们在20世纪的文学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本文将探讨现代主义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之间的区别和相似之处。
2. 现代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兴起于20世纪初,对传统文学形式进行了彻底的颠覆和重构。
以下是一些现代主义特征:•实验性语言:现代主义作家经常采用非线性、流畅和多样化的叙述方式,打破了传统线性叙事模式。
•内心意识流:作家使用内心意识流技巧来展示角色内心世界,并呈现复杂的思想和情感状态。
•反叛传统:现代主义作家试图打破传统道德观念、社会规范和艺术约束,追求个性与自由。
3. 后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是在20世纪中期逐渐兴起的一种新兴艺术潮流。
以下是一些后现代主义特征:•排斥中心:后现代主义作家对大故事、大理论和中心化权力持怀疑态度,强调个人和多元性。
•碎片化结构:后现代主义文学常常使用碎片化的叙事结构,通过片段、断裂和交错的故事线来展示现实的复杂性。
•反叙述:后现代主义作家会打破传统的线性叙事模式,并以非传统方式讲述故事,挑战读者的预期。
4. 并列与区分现代主义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虽然共享某些相似特征,但也有明显的区别:•时间背景差异:现代主义文学兴起于20世纪初,而后现代主义文学则是20世纪中期及以后的产物。
•艺术观念不同:现代主义追求个性、自由和审美创新,而后现代主义则关注权力结构、多元性和反正统思维。
•故事表达方式:现代主义运用内心意识流等手法强调角色的内心世界,而后现代主义更注重碎片化结构和反叙述。
5. 结论在总体上看,现代主义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都具有对传统的挑战和突破,反映了时代背景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同时,它们也在艺术手法、叙事结构以及艺术观念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深入理解这两种文学运动对于我们把握20世纪文学变革的演变过程至关重要。
参考资料: - Abrams, M. (1953). The Mirror and the Lamp: Romantic Theory and the Critical Tradition. - Hutcheon, L. (1988). A Poetics ofPostmodernism: History, Theory, Fiction. - Lodge, D. (1990). After Bakhtin: Essays on Fiction and Criticism.。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文学的风格比较简介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文学中两个重要的潮流,它们在文学创作风格、思想观念以及艺术手法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特点进行比较,并探讨其在文学发展中的意义。
现代主义文学特点1. 主观性和内心体验现代主义强调个体的内心感受和思想,关注人类的孤独、焦虑和社会迷茫等问题。
作品通常呈现出破碎、不连贯的结构,以折射思维、意识流等方式表达人物情感与思维变化。
2. 实验性与突破传统现代主义作家试图突破传统写作形式和规范,通过语言、叙事技巧和结构实验来塑造新颖而复杂的小说形态。
同时,他们也经常采用隐喻、象征和多重解读等手法来挑战读者对作品进行解读。
3. 反对权威与道德观念现代主义文学反对传统的权威主义,挑战常规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规范。
作家倾向于揭示社会的矛盾和不合理之处,并探索人性的复杂性与深度。
后现代主义文学特点1. 反叙事和反传统后现代主义文学鼓励多种视角和叙事方式的使用,拒绝传统线性的故事结构。
作品中出现许多碎片化、断裂、混乱的情节和叙述形式,模糊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界限。
2. 超现实主义元素后现代主义经常在作品中运用超现实主义手法来突破惯常真实与虚构之间的界限。
通过夸张、幽默或梦幻等方式,展现了对现实世界的重新解构和诠释。
3. 各种文化融合后现代主义倡导跨越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传统的交流与融合。
作品在思想、语言以及风格方面体现了多样性和跨界性,并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个体认同、身份危机以及文化冲突等问题。
比较与总结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是两个不同的文学潮流,虽然都试图通过打破传统、突破限制来反思现实世界,但在表达手法和观念上存在显著差异。
现代主义更加关注内心体验、实验性写作和社会批判,而后现代主义则更强调对叙事和传统观念的挑战,并追求视角多元化与文化融合。
在文学发展上,现代主义开创了新的艺术语言和创作方法,为后续的文学探索提供了基础。
后现代主义则进一步拓展了文学的边界,并以其自由多样的形式与内容丰富了当代文学的发展空间。
文学现代性与后现代主义在当代文学领域中,文学现代性与后现代主义是两个备受争议的概念。
文学现代性是指文学作品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所表现出的特征和风格,而后现代主义则是对现代性的批判和超越。
本文将探讨文学现代性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以及它们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文学现代性的特征文学现代性是在现代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它与现代性的其他领域相互关联。
首先,文学现代性注重个体的主体性和自由。
在过去的传统文学中,作家往往受到宗教、道德或政治的束缚,而在现代社会中,个体的主体性得到了更多的尊重和发展。
作家们开始表达自己的独特思想和情感,通过文学作品传达个体的体验和观点。
其次,文学现代性强调对现实的关注和批判。
现代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使得人们对社会、政治、经济等问题有了更多的关注。
文学作品开始关注社会现象和个体命运,通过对现实的揭示和批判,反映现代社会的多样性和矛盾。
再次,文学现代性追求新颖和创新。
在现代社会中,科技和文化的发展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作家们开始尝试新的写作技巧和形式,挑战传统的文学规范。
他们试图通过创新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使作品更加生动和有趣。
二、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后现代主义是对文学现代性的批判和超越。
它认为现代性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困境,需要重新思考和反思。
后现代主义的兴起与现代社会的快速变革和信息爆炸有关。
在这个时代,人们面临着信息过载、价值多元和真实性的困扰。
后现代主义试图通过对现代性的批判和超越来寻找新的文学表达方式。
后现代主义的特征之一是对大故事的拒绝和小故事的追求。
传统的大故事往往是关于英雄、历史或宏大的命题,而后现代主义更关注个体的小故事和微观的生活经验。
后现代主义作品常常采用碎片化的叙事方式,通过多个视角和时间线来展示复杂的现实。
此外,后现代主义强调对权威和真理的怀疑。
在现代社会中,权威和真理常常被质疑和颠覆。
后现代主义作品试图打破传统的权威结构和真理观念,通过模糊边界和多元视角来探索真理的多样性和相对性。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文学在文学史上,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是两个重要的文学流派,它们在不同的时期出现,并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发展背景以及对文学的影响。
一、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和发展现代主义文学起源于20世纪初的欧洲,是对传统文学形式的一种反叛和革新。
现代主义文学以对传统观念和形式的质疑为特点,强调个体的主观体验和内心世界的表达。
其作品常常以非线性的叙事结构、碎片化的叙述方式和意识流的运用为主要特征。
在现代主义文学中,对时间和空间的处理是一种突出的手法。
作家们常常使用跳跃的时间线和错综复杂的空间结构,以展现人类的多维度存在和内心的复杂性。
例如,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就采用了一天时间内的多个角色的视角交织的方式,展现了人类思维的多样性。
此外,现代主义文学还注重对语言的创新和对传统文学形式的颠覆。
作家们常常通过意象的使用、新奇的修辞手法以及对传统语法的打破,来塑造独特的文学风格。
例如,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至灯塔》中,她运用了流畅的叙述和内心独白的技巧,使读者能够深入人物内心,感受到时间和空间的流动。
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和发展后现代主义文学是对现代主义文学的一种延续和反思。
它出现在20世纪后半叶,对现代主义文学的实验性和个体主义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批判。
后现代主义文学强调对权威和大故事的怀疑,关注语言的游戏性和文化的多元性。
在后现代主义文学中,对语言和符号的运用是一种重要的手法。
作家们常常通过模仿、重复和拼贴等技巧,打破了传统的叙事逻辑和结构,使作品具有多重解读的可能性。
例如,托马斯·品钦的《人类群星闪耀时》中,他通过无数的碎片化的语言片段和符号,展示了人类存在的混乱和不确定性。
此外,后现代主义文学还关注身份和权力的问题。
作家们常常通过对边缘群体和少数族群的描写,来反思主流文化对他们的边缘化和压迫。
例如,托尼·莫里森的《宠儿》中,她通过黑人女性的视角,揭示了种族和性别的双重压迫。
现代主义文学与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比较研究1. 简介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是两个重要的文学潮流,分别出现在20世纪初和20世纪后半叶。
这两种流派在文学创作上有着显著差异,本篇文章旨在对这两个时期的文学进行比较研究。
2. 现代主义文学2.1 定义与特点•概念解释: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初期出现的一种反传统、突破常规的艺术形式。
•特点:•技巧性强:运用意象、流露技法等来表达复杂的思想和情感。
•视觉化描写:注重展示作品中人物和物象的外部细节,并深入研究其背后的意义。
•内心独白: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手法,展示角色内心世界。
2.2 代表作品及作者•詹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弗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2.3 影响与意义•影响:•对后续文学流派的产生有重要影响,如现代浪漫主义、后现代主义等。
•推动了文学形式的创新与发展,拓展了写作和表达的边界。
•意义:•引领了20世纪文学的风潮,提倡个体主义和独立思考。
•反映了当时社会与人类精神状态的转变。
3. 后现代主义文学3.1 定义与特点•概念解释:后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后半叶末期兴起的一种对现实和传统进行怀疑、批判和颠覆的文学流派。
•特点:•脱离线性叙事:采用碎片化、非线性叙事手法来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
•自我反思:关注作品自身的构造和语言运用,并对真实性提出质疑。
•元虚构:玩味虚假、模拟以及幻想等概念,追求混乱和不确定性。
3.2 代表作品及作者•托马斯·品钦斯《重要作品集》•伊塔洛·卡尔维诺《如果在一个冬夜有旅行者》3.3 影响与意义•影响:•对文学传统和规范进行了挑战,打破了旧有的文学观念和模式。
•形成了一种关注话语权力、全球化等问题的批判性文学思潮。
•意义:•反映了当代社会的失序与不确定性。
•引发读者对现实和真理的思考,并重新审视主流价值观。
4.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比较研究4.1 文学风格比较•现代主义:强调技巧性、个人表达和解构经典形式。
文学流派知识:探究现代主义文学与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区别与联系现代主义文学与后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文学发展中的两大重要流派,它们在文学创作风格、题材选择、叙事方式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区别与联系。
本文将从主题、叙事方式、语言风格和文学思想等方面探讨现代主义文学与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区别与联系。
一、主题现代主义文学的主题多半集中在对现实世界的质疑和反思上,作品中常常涉及到对传统观念的挑战、对社会制度的批判以及对人性的探索。
例如,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通过描述一天内的生活,深刻揭示了人的存在和宇宙的意义。
而后现代主义文学在主题上更加关注对权威性话语的解构和对权力关系的揭示。
作家们常常通过对历史、理性和真相的关注来表现对宏大叙事的质疑和反思,例如托马斯·品钦的《重返卡拉瓦约》中就包含了对历史真相的怀疑和质疑。
因此,虽然现代主义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都涉及对现实世界的关怀,但后者更加强调对现实结构的解构和重新构建。
二、叙事方式现代主义文学在叙事方式上追求突破传统结构,运用流畅的笔触和复杂的叙述技巧来塑造故事。
例如,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至灯下人》采用了内心意识流的叙述方式,使得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而后现代主义文学则更加注重叙事结构的混乱和多样性,强调跨文化、跨语境的叙事方式。
卡尔维诺的《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就采用了多重叙述结构,呈现了一种对线性叙事的质疑和重新构想。
因此,现代主义文学强调叙述技巧的突破和重构,而后现代主义文学更加强调叙事方式的多元化和复杂性。
三、语言风格现代主义文学的语言风格注重对语言的挑战和运用,作家们常常通过丰富的象征主义和意象手法来塑造作品的艺术形象。
例如,莫德·尼尔森的《四次幂》将诗歌与散文融合,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学语言风格。
而后现代主义文学则更加强调语言实验和游戏性,作家们常常使用流行文化符号和大众语言,挑战传统文学语言的规范。
现代文学作品中的文学流派及其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学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在现代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文学流派,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本文将就现代文学作品中的文学流派及其特点进行探讨。
一、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现实主义文学流派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学形式,它以真实的社会生活为题材,以客观的描写和细腻的刻画为特点。
现实主义文学作品通过对社会现象和人物性格的真实描写,展现了生活的本质和社会的现实。
这种文学流派注重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批判,通过作品反映社会的不公和人类的苦难。
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就是典型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它们通过对社会现象和人物形象的描写,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浪漫主义文学流派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学形式,它强调个人情感和内心世界的表达。
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以激情和幻想为特点,追求自由、独立和个性的发展。
这种文学流派注重对人性的探索和追求,通过作品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雨果的《悲惨世界》和拜伦的《唐璜》就是典型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它们通过对人物的情感描写和幻想的表达,展现了作者对人性和社会的独特见解。
三、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学形式,它以独特的写作风格和语言形式为特点。
现代主义文学作品追求形式的创新和语言的变革,它们以非线性叙事和碎片化的结构为特点,通过意象和象征的运用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这种文学流派注重对现代社会和人类存在的思考和反思,通过作品探索人类的困境和命运。
例如卡夫卡的《变形记》和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就是典型的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它们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和意象的运用,展现了作者对现代社会和人类存在的独特见解。
四、后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后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是20世纪后期兴起的一种文学形式,它以对传统文学观念的颠覆和批判为特点。
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以多元性和相对主义为特点,它们打破了传统的叙事结构和语言形式,通过碎片化的叙事和多重视角的描写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英国文学史上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是两个重要的文学流派。
在英国文学史上,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对于英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分别探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起源、发展以及其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始于20世纪初期,是一种对19世纪社会和文学的反叛。
现代主义的思想概念是“恢复真实”,它反对艺术作品的传统形式,主张将艺术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现代主义文学主张独特的写作样式,其特点是非线性叙事、鲜明的意象、流露出的内心想法和意念。
现代主义历时几十年,既是一种艺术运动也是一种思想潮流。
英国文学的现代主义始于1910年,大约持续到1939年。
这一时期被称作“现代主义革命”,标志着英国文学从传统&&开始转型。
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代表作家有詹姆斯·乔伊斯、弗吉尼亚·伍尔夫、D · H ·劳伦斯、汤姆斯·斯特恩和艾略特等。
他们的作品强调语言和形式的重要性,特别是对词汇和音乐性的精确把握。
汤姆斯·艾略特的《荒原》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该作品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语言风格表达出了作者对社会、人类和宇宙的深刻思考。
现代主义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
它对英国文学和世界各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20世纪文学的重要阶段。
现代主义既带来了文学的多元化发展,也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提出了深刻的挑战。
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的英国,是现代主义的延续和反思。
后现代主义文学善于运用复杂的语言和形式,通常表达出对社会和文化的批判。
后现代主义文学拒绝传统文学的价值观,反对文学固守传统的形式和风格。
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融入了当代文化的标志和象征,如大众媒体的符号和语言、电影、广告、流行文化等。
英国文学的后现代主义以伊恩·麦克尤恩、萨尔曼·鲁西迪、伊曼纽尔·卡特尔、桑德拉·欧文和吉弗瑞·欧根等作家的作品为代表。
文学思潮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对比研究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是文学发展中的两个重要思潮,它们影响了当代文学的创作与发展。
本文将对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它们的特点、发展背景以及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现代主义的特点与发展背景现代主义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学思潮,其特点主要包括:1. 破碎性与流散性:现代主义文学摒弃了传统叙事结构和线性思维方式,采用碎片化的叙述手法,使故事情节分散、交错,以反映人类认知和感知的断裂状态。
2. 内省性与自我意识:现代主义文学注重人的内心体验和心理描写,通过探索个体内心世界,展现人类的恐惧、焦虑和困惑。
3. 对现实的质疑与批判:现代主义文学对现实社会进行批判,揭示社会的虚伪和不公,并试图寻找一种新的理想社会。
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与20世纪初社会的巨大变革有着密切关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创伤,资本主义的崩溃和科技进步也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现代主义文学的出现,正是对这种新时代背景下的思考和反应。
二、后现代主义的特点与发展背景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期兴起的一种文学思潮,其特点主要包括:1. 语言的多样性与游戏性:后现代主义文学追求以多元的语言表达形式来呈现作品,探索文字与文本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语言的游戏性来破解和颠覆规则与结构。
2. 消解真实与虚构的界限:后现代主义文学模糊了现实与虚构之间的边界,强调主观性和相对性,挑战读者的真实感知与认知能力。
3. 高度自省的艺术:后现代主义文学反思自身的创作和文化价值,对权威和主流意识形态进行质疑,强调文学作品的自我意义和自我价值。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与后工业化社会的出现和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有关。
在信息泛滥和资源过剩的时代,人们的身份认同和文化价值开始多元化,后现代主义文学则成为一种对传统观念和文化规范的反叛与拷问。
三、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对比研究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都是对传统观念和创作方式的反叛和突破,它们在语言形式、艺术理念和文化意识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现代派文学与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比较研究1. 现代派文学的特点现代派文学是20世纪初出现的一种文学流派,强调对传统形式的反叛和创新。
以下是现代派文学的几个主要特点: - 实验性:现代派作家借助多元化的写作手法来突破常规,如内心独白、意象、抒情诗等。
- 主观性:作家关注个体感受和情感表达,并探索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 对话性:通过多种语言和声音,构建起作品内外部不同实体之间的对话与碰撞。
2.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后现代主义文学在20世纪后期逐渐兴起,挑战了传统的线性叙事结构和单一真理观念。
以下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几个主要特点: - 反传统与概念模糊:后现代作家试图颠覆传统意义上的故事结构,打破二元对立,使读者陷入迷惑和思考。
- 超越语言边界:通过采用碎片化的叙述以及跨文化与跨语言交织,后现代主义作品试图超越传统语言的限制。
- 反讲故事的权威性:后现代主义作家以多样化的声音和观点呈现故事,挑战了单一真理和权威版本的存在。
3. 现代派文学与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对比尽管现代派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都强调了创新和反叛传统,却有着一些明显的区别: - 看待历史:现代派作家对历史抱持一种批判性眼光,或是探索个人内心体验与外部环境之间关系;而后现代作家更强调历史多重性和诸多版本之间的冲突。
- 技巧运用:现代派作家注重语言表达、形式创新和实验性写作技巧;后现代作家则更倾向于使用碎片剪辑、概念模糊等方式来表达复杂的思想观点。
- 叙事结构:现代派文学通常保留一定程度上的线性叙事结构,而后现代主义文学中采用非线性、断裂或多重叙事结构。
总体而言,现代派文学强调个人内心表达和现实主义对抗,尽管采用了一些创新的写作技巧,但仍保持一定的可理解性。
后现代主义文学则更加激进地挑战了传统叙述方式与真理观念,追求脱离限制的自由与多样性。
两者都为20世纪文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在当今文学创作中仍有其影响力。
文学中的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文学引言:在文学史上,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是两个重要的文学潮流。
它们在不同的时期出现,代表了不同的思想和艺术观念。
本文将探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特点、影响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一、现代主义文学1.1 现代主义的起源和背景现代主义文学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受到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它反对传统文学的形式和内容,追求新的艺术表达方式。
1.2 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现代主义文学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 反传统:现代主义文学拒绝传统的叙事结构和线性时间观念,追求非线性和碎片化的表达方式。
- 内省性:现代主义文学关注个体内心的体验和思考,强调主观感受和意识流的呈现。
- 实验性:现代主义文学尝试新的艺术形式和技巧,如意象、象征、意识流等,突破传统文学的界限。
- 反现实:现代主义文学对现实进行批判和颠覆,探索人类存在的本质和意义。
1.3 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 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至灵之泉》- 托马斯·曼的《魔山》二、后现代主义文学2.1 后现代主义的起源和背景后现代主义文学出现在20世纪后半叶,受到社会变革和后现代思想的影响。
它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和反思,试图超越现代主义的局限性。
2.2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后现代主义文学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 反宏大叙事:后现代主义文学拒绝大故事、大叙事和大理论,强调个体和微观的经验。
- 多元性:后现代主义文学追求多样性和异质性,拒绝一元化的真理和价值观。
- 混杂性:后现代主义文学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和艺术形式,打破了传统的界限和分类。
- 反现实:后现代主义文学对现实进行颠覆和扭曲,探索语言和符号的边界。
2.3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 伊塔洛·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 保罗·奥斯特的《布鲁克林三部曲》- 唐·德里罗的《百年孤独》三、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联系与区别3.1 艺术观念上的联系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都试图突破传统的艺术观念,追求新的表达方式和审美体验。
简述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简述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后现代主义”一词被用来指代对前现代主义的批判性反思。
后现代主义文学是在现代主义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表现出一种反思性、多元化和超越性的特征。
首先,后现代主义文学以反思性为主要特征。
文学从物质世界中提炼出有意义的信息,经过作者的思考和加工,就会形成一种反思的理念。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反思性体现在文本的语言、内容、结构和主题等方面。
它试图通过反思性的思考,深刻地探究人类的本质,揭示出不同的社会结构和宗教信仰,以及文学作品中的真实与虚幻。
其次,后现代主义文学以多元化为特征。
它倾向于从传统文学中寻求新的、更加多元化的表达方式。
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别注重对历史、文化和媒体等方面的反思,关注个体和集体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学语言的多样性。
它倡导文学的融合性,强调人类都应当尊重彼此的多元文化背景。
最后,后现代主义文学以超越性为特征。
后现代主义文学将文学作品放在一个更大的社会历史背景中考虑,它们把文学和社会历史联系起来,从而使文学作品更好地表
达出社会历史上的变化和超越性。
后现代主义文学追求超越性,力求用新颖的创作方式超越传统文学,开辟出新的思想领域。
总之,后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反思性、多元化和超越性的文学,其基本特征是反思性、多元化和超越性。
它主要关注人类的本质和社会历史的变迁,倡导文学的多元化和超越性,用新的创作方式呈现出人类的深刻思想。
20世纪美国文学中的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特点现代主义文学特点现代主义是20世纪初期兴起的一种文化运动,对传统进行了巨大的挑战和颠覆。
在美国文学中,现代主义表现出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实验性写作风格:现代主义作家探索新的写作形式和技巧,如流体意识、内心独白、碎片化叙事等。
他们试图打破传统线性叙事结构,以更加多样和复杂的方式呈现故事。
2.对语言和形式的审慎使用:现代主义作家强调文字本身的力量和表达方式。
他们追求精确和独特的语言表达,有时候会运用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来增强作品内涵。
3.对社会、人类存在和意识状态的思考:现代主义作家关注人类经历中深刻而普遍的问题,如战争、人际关系、个体认同等。
他们试图通过小说、诗歌等文学形式来反映和探讨这些问题。
4.拒绝传统权威和价值观:现代主义作家对传统的道德规范、文化价值观产生怀疑,并试图打破这些束缚。
他们强调个体的自由和独立思考,通过作品表达对社会制度和权力结构的批判。
后现代主义文学特点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中后期兴起的一种反现代主义运动,其出现与社会政治变革密不可分。
在20世纪美国文学中,后现代主义呈现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游戏性和模糊性:后现代主义作品倾向于模糊边界、玩弄语言和形式上的游戏性。
它们可能包含多重叙事角度、时间交错、非线性结构等,打破了传统叙事规则,并挑战读者对真实性和对象性的认知。
2.颠覆权威和大众文化:后现代主义作家质疑权威体系并以反叛态度来回应大众文化。
他们拒绝接受被灌输的常规思想、公共意识形态,并选择用多样化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历史和社会现实。
3.超越传统的叙事方式:后现代主义作品拓展了叙事手法,通过拼贴、多重视角等方式探索新的叙述形式。
这些作品可能暗示着故事的多个可能性和现实的多面性。
4.关注语言与权力关系:后现代主义作家对语言的运用进行研究,并强调语言对思想和权力的塑造作用。
他们通过使用反讽、戏仿等手法,揭示出文字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和权力结构。
文学流派知识:探究现代主义文学与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区别与联系现代主义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文学发展的两个主要流派,在风格、思想、表现手法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究现代主义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区别和联系。
1.历史背景现代主义文学起源于20世纪初的欧洲和美国,是一种对现代社会和工业化进程的反思,主张以个体的视角和感受来表现作品,强调个体的自我表达、内心体验和精神深度,是一种反对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文学方式。
而后现代主义文学则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思潮,是对现代主义文学的批判和继承。
后现代主义文学把重点放在了语言和叙事结构上,并且强调了对历史、权力、性别、身份和多元文化等问题的关注和反思。
2.特征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是在表现的形式和主题上营造出迷离模糊、神秘、压抑的气氛,使用流线型结构、意象和象征手法等来表达内心感受,还注重自我意识的超越和精神的深度。
后现代主义文学则更加注重结构和形式的创新,强调游戏和荒诞,通过反讽、讽刺、模仿、重组等手法来呈现出对固有意义和传统价值的挑战。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之一是对历史、权力和身份问题的关注和探索,还有对多元文化和异质性的关注。
3.主题现代主义文学所追求的主题是对工业化进程、战争和人类文明繁荣背后的精神虚无感和寂寞感的反思,表现出人类在现代社会的无助和迷惘。
例如,卡夫卡的《城堡》就是一部典型的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它表达了对人性和道德的思考,体现了作者对现代社会的城堡式体制的批判。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主题则更多地关注当代生活中的权力、身份和文化多样性问题,这些问题让现代社会的福利体系和政治制度变得愈加复杂。
并且,后现代主义作品中也包含了对现代性的批评和对科技、媒体等现代产物的反思。
托马斯·品钦的《浪漫史》便是一部可以代表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作品,它通过自我解构和对人类形成和约束的机制的破解来表现人类自由的最高追求。
4.受众现代主义文学作品通常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精神深度,因此,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受众相对比较窄。
简述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简答题后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后半叶至21世纪初的一种文学流派,其基本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后现代主义文学具有叙事多样性。
与传统文学中线性和连贯的叙事方式不同,后现代主义文学采用了断裂、非线性和多重叙事的方式。
故事中的时间顺序可能是混乱的,故事情节可能是断片化的,甚至存在着多个并行的叙事线。
这种多样性的叙事方式旨在突破传统的叙事结构,反映现实世界的错综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其次,后现代主义文学强调语言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
后现代主义作家常常在作品中使用自我意识的语言,包括对语言的戏仿、模仿和颠倒。
他们对语言的本质和可靠性提出质疑,认为语言是主观的、相对的和不可靠的。
通过对语言的扭曲和破坏,后现代主义作品试图揭示现实的多义性和无法捕捉的本质。
第三,后现代主义文学倾向于破坏和颠覆传统的文学规则和价值观。
后现代主义作家拒绝受到传统的意义、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束缚,他们试图打破传统的文学形式和风格,通过追求新颖和创新来达到自由和解放。
他们常常使用荒谬、幽默和讽刺的手法来对社会、政治和文化进行批判,并挑战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解读。
最后,后现代主义文学关注权力和身份问题。
作家们强调社会和政治的权力结构对个人身份和经验的塑造。
他们探索种族、性别、阶级和文化等身份认同,并揭示这些认同在社会中的不平等和剥夺。
通过对权力关系和身份问题的关注,后现代主义文学试图唤起读者对社会正义和平等的意识。
总之,后现代主义文学以其多样化的叙事方式、语言的自我反思、对传统规则的破坏以及对权力和身份问题的关注而展现出独特的特征。
它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挑战了传统文学的观念和规范,对读者提出了更多的思考和理解的挑战。
简述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后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后半叶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它突破了传统文学的限制,以独特的方式表达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后现代主义文学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后现代主义文学强调多元性和碎片化。
传统的线性叙事被颠覆,故事情节不再按照时间顺序展开,而是以碎片化的形式呈现。
这种叙事方式在《独自在一起》一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作者通过不同的故事片段和角色视角来展示现实世界的多元性。
后现代主义文学对权威和真实性进行了质疑。
传统的权威被视为虚构和不可靠的,真实性也变得模糊不清。
作家们在作品中常常使用讽刺和幽默的手法来揭示权威的虚伪和真实性的相对性。
在《百年孤独》中,加西亚·马尔克斯通过描绘布恩迪亚家族的七代人的故事,以幽默的方式反思了历史的真实性和权威的可信度。
第三,后现代主义文学注重语言和形式的创新。
作家们通过创造新词汇、使用拼贴和混合媒体等手法来打破传统的语言规则和形式结构。
这种创新性的语言和形式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并能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感受。
例如,在《无人生还》一书中,阿格莎·克里斯蒂巧妙地运用了反转和伏笔等手法,使得读者在破案过程中不断产生猜测和惊喜。
第四,后现代主义文学关注个体和身份的问题。
作家们对性别、种族、阶级等社会身份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他们试图揭示社会身份的建构和消解,并探讨个体在社会中的定位和存在。
在《幸福之书》一书中,鲍勃·克莱吉通过描写主人公的成长过程,探讨了性别身份的困惑和认同问题。
后现代主义文学追求文学的自我意识和元反讽。
作家们在作品中常常揭示自己的写作过程和文学创作的困境,以及文学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他们以自我嘲讽和自我反思的方式来探讨文学的价值和意义。
在《荒原》一书中,T·S·艾略特通过描绘现代社会的虚无和孤独,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反思。
后现代主义文学具有多元性、碎片化、对权威和真实性的质疑、语言和形式的创新、个体和身份的关注以及文学的自我意识和元反讽等基本特征。
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在20世纪,西方文学迎来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两大文学思潮,这两种文学思潮对西方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带来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成为西方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本文将就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进行探讨,包括其发展背景、主要特点以及代表作品等方面展开阐述。
一、 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20世纪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是对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反思和挑战。
它试图通过新的文学形式和思想内容,对现实主义的理性和客观描写进行颠覆和超越。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主要特点包括:1.1 对传统文学形式的颠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常常摒弃传统的叙事结构和语言表达方式,采用碎片化、溢流性的叙述方式,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打破传统的线性叙事结构,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叙事形式。
1.2 对主观意识的探索: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强调对内心精神世界的探索和表现,注重对人类存在的深层心理和情感状态的描绘,以及对时间、空间、身份等概念的重构和挑战。
1.3 对语言和符号的挑战: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常常采用象征、隐喻和意象等非直接表达手法,通过对语言和符号的重构和解构,寻求一种更富有内涵和多义性的表达方式。
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代表性作品包括: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弗吉尼亚·吴尔夫的《至灵灯下》、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等。
二、20世纪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20世纪后半叶,随着现代社会的复杂化和多元化趋势加剧,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开始兴起。
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现代主义的延续和扬弃,体现了对现代生活、语言和文化的全新认识和反思。
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主要特点包括:2.1 对权威和中心的颠覆: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强调实践的多元性和权威的相对性,挑战中心和周边的二元对立,试图打破传统的权力结构和话语体系。
2.2 对历史和现实的异化: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强调历史和现实的虚拟性和构造性,以及对它们的再写和解构,试图揭示历史的片面性和现实的虚构性。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概述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概述一、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形成和基本特征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是动荡不安的20世纪欧美社会时代精神的艺术表述。
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欧美的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刷新了西方文明的面貌,改变了人们对宇宙、世界和人的看法。
在新的经济结构体中,人的自由度反而降低,异化程度反而加深,西方人在精神上的惶恐不安加剧,世界大战的爆发不仅破坏了人们生存的稳定感,也动摇了西方传统理性主义的文化大厦。
俄国的十月革命既给被压迫的劳动者带来了希望,也给西方世界带来了危机感。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西方非理性主义的文化思潮一时间在社会中普遍流行。
从文化思想的角度看,现代主义文学正是西方现代主义非理性哲学和现代心理学结合后的产物。
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尼采的权力意志论、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等理论和学说,使现代主义文学染上了非理性主义和悲观主义色彩。
弗洛伊德对潜意识、性本能的肯定,对现代主义作家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现代主义作为一个由多种流派组成的文学思潮,在总体上有基本一致的特征。
在思想特征上,首先,现代主义具有强烈的文化批判倾向。
尼采提出的“上帝死了”“打倒偶像”、“一切价值重估’’等口号,深深地影响了20世纪现代主义作家。
他们不再坚守传统的理性原则,不相信人道主义的理想,也不寄希望于“理性王国,,的实现,而是站在生命本体论的立场,认为既有的文化传统乃至整个人类文明,都有悖于人的生命欲求,有悖于人的价值的实现,应予摒弃。
其次,现代主义文学突出地表现异化主题。
这种异化主题,主要从自然与个人、社会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个人与自我的关系四方面表现出来。
自然与人的关系的异化主要是物质世界对人的异化,表现出物质与精神的对立。
在现代主义文学中,物质世界往往成了人类生存危机的制造者,大自然也是丑的与恶的,物质文明造成了人类精神的虚无感、威胁感与恐惧感。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概述第一节、现代主义文学一、现代主义文学的起源和特征现代主义文艺又称先锋派文艺,是当代西方最为重要的文艺思潮。
现代主义不是一个单一的流派,而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欧美诸多具有反传统特征的文学思潮或流派的总称,它们包括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小说等文学流派。
这些打着“先锋”旗号的文学流派,在否定传统的文学价值观念与经验的基础上,对文学的表现内容与形式都做了大胆的革新,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文学的面貌与格局。
而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
其中,20世纪西方社会变动的加剧,是现代主义文学大发展的社会动因。
现实社会的不稳定,战争的威胁和极大破坏,给西方世界带来了危机感,动摇了人们的价值观念,改变了人们的传统意识。
这是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温床。
在这种情况下,非理性主义文化思潮获得了地盘。
从文化思想的角度看,现代主义文学正是西方非理性哲学和现代心理学综合影响的产物。
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尼采的权力意志论、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则是现代主义的理论武器。
虽然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众多,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倾向和艺术追求,但作为极富于创新求变和反传统精神的现代文学思潮,在总体上又有基本一致的特征。
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思想特征上1.具有强烈的文化批判倾向。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的混乱、战争的恐慌、社会道德的衰落,使人们深感失望与不安,西方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开始动摇以致崩溃,具有现代主义意识的作家转而接受非理性主义思潮,站在生命本体论的立场上对人类文明进行反思,认为以往的文化传统都有悖于人的生命欲求,有悖于人的价值实现,应予摈弃。
现代主义作家在“一切价值重估”中批判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及传统观念文化。
但是,他们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批判也有走极端的现象,表现出了虚无主义的倾向。
2.突出表现异化主题。
在现代主义文学中,整个物质世界都被看成是人的异己力量,在人类自己创造的这个物质世界里,人变成了物的奴仆,完全被物支配。
现代主义文学倾向于文化批评,本质上是基于对人的生存状况、人的本质问题的探索,力图摆脱异化走向自然的愿望。
因此,异化也就成了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主题,而这种异化主题,主要是从自然与个人、社会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个人与自我的关系这四方面表现出来。
(二)艺术特征上1.强调表现内心生活和心理真实,具有主观性和内倾性特征。
对外部现实的否定,必然使文学退隐到自我的内心世界,探索人的内心世界便成为现代主义文学重要的艺术表现。
现代主义文学作家们认为,客观世界只是一种表象,心灵世界才是唯一的真实,他们所要表现的主要是为现代心理学所阐述的内心,即以人的本能为主导的内心、潜意识。
为了写出人的潜意识,现代主义文学特别注重写梦幻,因为现代心理学认为梦是人的潜意识的无意识显现。
他们主张为写内心而写内心,其中意识流小说更是把写人的内心,把心理探索推到了极致。
2.艺术手法上有一些共同特征。
由于现代主义文学注重于内心隐秘世界的探索,相应地形成了其艺术手法上的一些共同特征:首先大量采用象征手法。
现代主义作家为探求人物的内心真实,把外部世界变成“象征的森林”,借用外部的具体意象来暗喻、烘托、渲染内心的情绪和思想,把思想还原为知觉,使抽象的思想具体化;其次,现代主义作家热衷于挖掘人的潜意识,于是大量采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方法,表现人物意识“自然”流动的状态,即“意识流”;另外,怪诞变形也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常用手法。
3.提倡“以丑为美”、“化丑为美”。
现代主义文学基本上遵循波德莱尔“发掘恶中之美”这种美学观,去理解和描绘现实,但另一方面,作家不是把生活中的丑作为美来肯定,而是企图在丑的自我暴露、自我否定中肯定美,使丑升华为美,通过与丑的撕斗来表达对美的追求,而在这种追求的背后,蕴含着对人生的严肃而崇高的爱,但也有一些现代主义作家虽也是热衷于表现丑,但看不到人性的美与崇高,这样的“以丑为美”是不无消极成分的。
4.热衷于艺术技巧的革新与实验,某些作家的创作具有形式主义的倾向。
现代主义文学在艺术形式上也高举反叛的旗帜,力求标新立异,追求“有意味的形式”,认为形式即内容。
对形式美的追求给现代主义文学带来了确实不同于传统文学的独特的审美效果,但不少作家把形式当成唯一,采用支离破碎的艺术形式来标榜反叛传统的态度,这种形式上的实验在现代主义文学中如此普遍,使得不少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变得晦涩难懂,走入形式主义的误区。
二、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一)象征主义与意象派1、象征主义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运动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它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象征主义流行于19世纪后半叶的法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后期象征主义应运而生,本世纪20年代,后期象征主义达到高潮。
2、象征主义具有鲜明的特征:创造病态的“美”;表现内心的“最高真实”;运用象征暗示;在幻觉中构筑意象;用音乐性来增加冥想效应。
它发展了前期象征主义的艺术特点,反对肤浅的抒情和直露的说教,主张情与理的统一,通过象征暗示、意象隐喻、自由联想和语言的音乐性去表现理念世界的美和无限性。
3、代表作家作品:法国瓦雷里的《海滨墓园》、美国庞德、爱尔兰叶芝《驶向拜占庭》和英国T•S•艾略特《荒原》(1922)。
意象派是象征主义的一个变种。
意象派诗歌的特点:清晰、精确、浓缩、具体,不宣泄感情,不宣讲道理。
重在表现诗人的直观形象,但作者的直观感受并不直接表露,而是通过意象来暗示。
代表人:美国的庞德,《地铁车站》(典型的意象诗)(二)意识流小说1、意识流小说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以英国为中心。
2、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意识是指各种不同程度的知觉和情绪的反应,包括从最低程度上未形成语言的模糊感觉直到最高程度上得到清楚表达的合理思维。
在某一特定时刻,一个人的意识是所有不同程度的感觉、思维、记忆、幻觉、联想所汇成的一股飘忽不定、连绵不绝的流,这种流变幻多端、纷繁复杂,不遵循自然的时空顺序,常常是不符合逻辑和不符合理性的。
3、意识流文学主要表现在意识流小说中。
所谓意识流小说是指根据意识流、直觉、心理时间及精神分析等一系列观点,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方法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流动性、飘忽性、深刻性和层次性,以主观世界和超常来代替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大胆突破自然时空顺序的小说作品。
4、意识流小说有着与传统小说相对立的模式,形成了明显特点:第一,意识流小说确立了“意识中心”,致力于深层心理的开掘与表现。
第二,意识流小说突破了自然时空的叙事结构,确立了“心理时空”的叙事结构。
第三,意识流小说大量运用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等艺术表现手法。
第四,意识流小说为了表现人物的深层意识,在语言的运用上也常常是不符合语法规范,缺乏逻辑条理,甚至是颠三倒四,混乱不堪的。
(三)超现实主义要点:1、人们所称的“超现实主义”文学实际上是1919年春末出现的,作为一种文学流派,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安德烈•布勒东,他先后发表过三次超现实主义宣言,为超现实主义作了矢志不渝的努力,另外还有苏波、艾吕雅、阿拉贡、马松等。
2、超现实主义作家崇尚梦幻和无意识,认为梦幻可以用来解决人生的主要问题,而无意识甚至癫狂可以摆脱功利的狭隘现实,并有助于把想象和实际结合起来,以成为“超现实”。
超主义提倡反理性主义的美学思想,他们猛烈地反对现实主义。
3、极力倡导“自动写作法”。
“自动写作法”是本来意义上的超现实主义,在超现实主义看来,人们只有在无意识状态中才可能避免思想在清醒时所受到的限制,才可能让最不同的表达方式得到最大的发挥。
安德烈•布勒东认为,人们无论愿意与否,都继承了在学校培养起来的“批判意识”。
这种“批判意识”对于语言发展来说是一种障碍,这种障碍是属于逻辑范畴、道德范畴和由“合乎礼仪的举止谈吐”的诡辩俗套决定的审美范畴;要使人类的语言恢复最初的纯洁和创造能力,要使各种表达方式避免僵化,就必须斩断这些障碍,为此,超现实主义把“批判意识”看作头号公敌,而对“疯人艺术”倒是赞赏备至,主张取消疯与不疯的界限。
“自动写作”本身就带有疯狂的性质,他们认为梦幻比理性更能真实地反映世界,所以要表现思维的实际功能,就必须摆脱逻辑、道德审美等各方面的一切束缚,在无意识状态下进行写作。
超现实主义在创作中利用催眠术或麻醉品进入半睡半眠状态,写出了一些词句优美但晦涩难懂的诗歌和作品片段。
三、现代主义对现实主义文学的颠覆在对待传统的问题上,西方现代主义文学采取否定传统的态度。
尼采宣布“上帝死了”,主张对一切传统准则进行重新估价,全面否定社会、文明、基督教和传统的伦理道德。
在文学观念上,现代主义认为:传统的文学观念、文学形式、文学技巧都属于过去的时代,已成为作家创作的束缚,只有破除它们才能促进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现实主义文学只能跟在生活的后面,在生活的表面爬行,浪漫主义也难以将人类心灵的深刻内容真实地表现和揭示出来。
现代主义文学的颠覆和反拨,首先针对的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
从表现形态上看,现代主义文学的颠覆主要体现在下面四个方面,即内容上的“向内转”、表现上的隐喻性、文学形象的符号化以及对“异化”主题的发现和开拓。
1、内容上的“向内转”,包含两个意思,其一是说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观性,即现代主义在整体表现上的主观化。
其二是指现代主义文学把自己的表现对象转向人的心理生活、思想生活,乃至潜意识心理和非理性的世界。
2、隐喻性的表现方式,是指现代主义文学往往用间接的、暗示的、象征的表现方式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塑造艺术形象。
3、形象的符号化,也可以理解为形象的象征性。
这种形态的形象并不是某个现实形象的直接摹写,而是一种具有指代特点的符号,它隐喻、象征着形象之外的某种观念或意义。
它要求读者不能按照形象直接呈现的内容来理解形象,而要把这个形象视为一个符号,一种象征,感悟其隐含的内容。
从内在的意蕴上说,现代主义文学形象更追求某种抽象意味。
4、对“异化”主题的发现和开拓。
现代主义文学挖掘和展示了传统文学极少涉及的“异化”主题。
现代主义文学更关注现代社会中的人性异化现象,对异化的反思、揭示和批判,是现代主义文学对西方现代文明的危机意识和变革意识的集中表现。
具体讲,现代主义文学所表现的异化主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即人与人关系的异化、人与社会关系的异化、人与自我关系的异化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
(1)在人与人关系的异化方面,现代主义文学竭力表现这种人类难以沟通思想感情的可怕图景,揭示现代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只能是矛盾冲突的关系。
人的孤独感、失落感是许多作品的主题。
存在主义作家萨特的名言:“他人就是地狱”,这可以看作后现代派在这个问题上的宣言。
美国“垮掉的一代”作家认为,时至20世纪中叶,对人的信任已完全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