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教育科学五年级上册(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在阳光下》第四课《美丽的彩虹》的教学设计

科学教育科学五年级上册(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在阳光下》第四课《美丽的彩虹》的教学设计

科学教育科学五年级上册(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在阳光下》第四课《美丽的彩虹》的教学设计
科学教育科学五年级上册(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在阳光下》第四课《美丽的彩虹》的教学设计

《美丽的彩虹》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美丽的彩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在阳光下》的第四课。其教学内容包括“自制水棱镜”、“制作牛顿盘”两部分。彩虹是学生常见的自然现象,只要见过彩虹的学生都会被它那迷人的色彩着迷,久久不能忘怀。但却不能解释雨后为什么会产生彩虹,虽然他们知道彩虹是由7种颜色组成,但却不能解释彩虹的不同颜色是怎样形成的。所以在教学本课时首先采用了三棱镜把太阳光分解成彩虹,以提高学生对本节课探究的欲望,然后让学生利用“自制水棱镜”分解太阳光,了解太阳光是混合光可以分解成光谱。另一方面再让学生通过制作牛顿盘来探究把分解成的各色光混合成白光。

二、教学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以学生主动进行科学探究学习为主,教师作适当指导为辅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亲自动手制作水棱镜和牛顿盘对太阳光的分解和合成现象进行观察研究,鼓励学生大胆地、积极地、有创造性地去观察比较,在观察与比较中发现问题,通过猜想、讨论、交流、合作、实验等方法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以此来达到教学目的。在整个教学活动设计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进行制造彩虹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引导他们科学地观察实验和思考,让他们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从而激发起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使他们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探究的活动中去,不断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爱好。

三、教学目标的设定

(一)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通过制作水棱镜和牛顿盘对太阳光的分解和合成现象进行科学探究和观察,鼓励学生大胆地、积极地、有创造性地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制作彩虹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一些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

2、经历对太阳光的分解和单色光的混合进行认真细致观察的过程。

3、经历制作水棱镜和牛顿盘的过程。

4、经历简单的分解太阳光和单色光的混合实验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组织、指导学生通过制作水棱镜和牛顿盘对太阳光的分解和合成现象进行科学的观察,知道水棱镜能分解太阳光和太阳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

这些光按一定的比例混合也能形成白光。知道有关光折射的初步知识和人工制造彩虹的方法,引导学生科学地进行观察、实验和思考,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养成乐于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材料:三棱镜、水槽、水、小镜子、白色卡纸、制作牛顿盘的套材。

教师演示用材料:小组材料、牛顿盘成品、相关图片。

五、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探究的欲望

师:上课。同学们好!老师和你们交个朋友好吗?

生:好。

师:太阳距离我们远吗?谁能把太阳摘下来送给老师和同学呢?

生:不能。

生:我可以用水盆把太阳摘下来。

生:我可以用小镜子把太阳摘下来。

生:我可以乘坐宇宙飞船把太阳摘下来。

师:同学们的想象非常丰富,各具特色,但事实上真的能把太阳摘下来吗?

生:不能。只能把太阳光的反射来送给老师和同学。

师:你真聪明,请你演示怎样把太阳光送给老师和同学。

生:用小镜子反射课室外的太阳光。

师:你们已经收到礼物了,请你们观察太阳光的颜色是怎样的。

生:太阳光是白色的。

师:你们都同意太阳光真的是白色的吗?

生:同意。

师:好,现在请观看课件播放的图象,你从图象中看到什么现象。

生:我看到了彩虹。

生:我看到了喷水池上空有彩虹。

生:我看到了在瀑布上空有彩虹。

生:我看到了雨后天空中出现了美丽的彩虹。

……

师:你们的观察很认真细致,那你们认为彩虹美丽吗?

生:美丽极了。

师:既然彩虹这么美丽,谁知道彩虹是怎样形成的,彩虹是由哪几种颜色构成的?

生:我认为在有水的地方就会形成彩虹,彩虹的颜色是五颜六色的。

生:我认为雨后会形成彩虹,彩虹的颜色有红色、黄色、青色的。

生:我认为在太阳光下有水的地方的上空就会出现彩虹,彩虹的颜色是由红、黄、绿、青组成的。

生:我认为彩虹是在有太阳时候,在有水的地方上空有很多小水珠出现时才会形成,彩虹是由7种颜色构成的。……

师:你们也想制造彩虹吗?想知道彩虹是由哪7种颜色构成的吗?

生:想。

师:出示并介绍三棱镜的形状和结构,演示三棱镜分解太阳光的实验方法。然后让学生分组实验,并要求把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稍后汇报实验成果。

生:分组实验。约5分钟。

生:我看到了彩虹。

生:我看到了彩虹的颜色是五颜绿色的。

生:我知道三棱镜可以分解太阳光形成彩虹。

生:我知道三棱镜可以制造彩虹。

生:我知道太阳光不是白色的,而是五颜六色的。

师:彩虹是由这么美丽的颜色光组成的,谁能给这些颜色起个有代表性的名称呢?

生:我给它叫红、金、黄、绿、蓝、青、紫。

生:我认为红色和金色不够贴切,应改为赤、橙、黄、绿、蓝、靛、紫。

师:通过用三棱镜分解太阳光后,你们现在认为太阳光真的是白色吗?

生:不是。

生:应该是由赤、橙、黄、绿、蓝、靛、紫7种颜色混合而成的。……

师:你们真棒。其实太阳光穿过透明的三棱镜时,光行进的方向会发生改变,被分解成多种颜色的光,形成了光谱,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彩虹了,太阳光是由赤、橙、黄、绿、蓝、靛、紫等7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

(二)以探究为乐,乐在其中

师:没有三棱镜,我们也能用水和镜子分解太阳光,讲解并演示水棱镜的制作方法。

(1)、在盘子中倒入2~3厘米深的水。

(2)、在水中放一面镜子,镜子斜靠在盘子的一边,然后在镜后面的盘子边粘一块橡皮泥,把镜子固定。

(3)、把一张白色卡纸粘在窗户底部附近,然后把水盘放到明亮,朝阳的地方。

(4)、把镜子对准太阳直至看到白纸上出现色彩(适当调整镜子、盛水盘子的位置和白纸的高度)。

师:你们也想制作水棱镜吗?

生:想。

师:现在大家一齐来自制水棱镜,然后观察水棱镜分解太阳光的现象,看哪组能最快制成并观察到彩虹。

生:分组自制水棱镜,实验探究。

生:我们小组发现水棱镜也有三棱镜的功能,它能反射光也能透过光,所以我们能在白纸上看到了水棱镜的模糊的影子和光。

生:我们小组发现水棱镜能让太阳光透过去照在白纸上,也能阻挡太阳光改变传播的路线,也能反射光到后面。

生:我们小组发现太阳光穿过、透过水棱镜后,因为太阳光穿过、透过水棱镜的左右两边时,我们就看到了白纸中间有一个光环,水棱镜两边的七彩光也呈现出来了。

师:你们小组有新的发现吗?

生:我们小组发现了白纸上出现了彩虹,只不过没有三棱镜制造的彩虹这么美丽。

师:你们尝试调整镜子、盛水盘子的位置和白纸的高度慢慢地反复多次实验,看结果怎样。

生:我们小组看到比上次实验更清晰的彩虹。

师:你们都看到了比上次实验更清晰的彩虹吗?

生:看到。

师:请把彩虹的位置在纸上画出来。并把部分小组画的在投影机上影示。

生:开始画彩虹。

师:水棱镜必须具备哪些功能才能制造彩虹。

生:小组合作交流后汇报。

生:我认为水棱镜应该具备反光和能改变光的传播路线的功能,才能形成彩虹。

师:为什么它能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呢?

生;如果它不能改变光的传播路线,那么白纸的两边就不能看到彩虹。如果不能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它只能透过,那么只能在纸的中间看到彩虹。

生:我们小组还发现要想有彩虹,水棱镜中一定要有水,如果没有水,就不能形成彩虹。

生:我们小组还发现水棱镜还有变色的功能,它能把太阳光变成了彩虹。

师:太棒了,你们真像一个小科学家去思考问题、去做实验。那么,三棱镜和水棱镜都能把太阳光变成彩虹,它们这种功能我们把它叫做什么呢?

生:“改变”。

生:我认为不是叫“改变”,应该叫“分解”。

师:你真聪明,没错应该叫“分解”,我们看到的彩虹,实际上就是太阳光谱。

师:除了用三棱镜、水棱镜制造彩虹外,谁能想出其它方法制造彩虹呢?

生:我发现用口吸入水后,背着太阳光猛力向上喷出水花,就会看到彩虹。

生:我发现用喷水枪装满水后,背向太阳光喷出水花也能看到彩虹。

……。

师:经历了刚才的观察、实验,你们得到了什么收获。谁能解释雨后为什么会产生彩虹。

生:我知道三棱镜、水棱镜都能制造彩虹。

生:我知道太阳光是由赤、橙、黄、绿、蓝、靛、紫等7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

生:我知道三棱镜、水棱镜都能制造彩虹的功能叫做“分解”。

生:我知道彩虹是一种自然现象,是由于阳光射到空气的水滴里,发生光的反射和折射造成的。

生:我知道,当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和水棱镜的时候,前进的方向发生了偏折,而且把原来的白色的太阳光线分解成赤、橙、黄、绿、蓝、靛、紫各种颜色的光带。生:我知道在下雨时或雨后,由于空气中充满了无数个小小的能偏折日光的水滴,当阳光经过水滴的时候,不仅改变了前进的方向,同时被分解成赤、橙、黄、绿、蓝、靛、紫等7种的色光,如果角度适宜时,就会形成彩虹。

生:我知道彩虹一般出现在夏天,因为夏天多下阵雨,下雨的范围不大,往往是这边天空下雨,那边天空仍出太阳。这时候雨后的天空中还飘浮着许多小水滴,当太阳光透过这些小水滴时,经过折射的作用,天空中就会出现美丽的彩虹。

师:我们有时候看到的彩虹又大又鲜艳,这是什么原因呢?

生:我猜想可能与空气里的水滴的大小有关。

师:没错。当空气里的水滴越大、越多,彩虹就越大、越鲜艳。反之水滴越小,彩虹就越暗淡。

(三)让拓展促学,学无止境

师:太阳光通过棱镜后会分解成多种颜色的光,那么这些单色光混合后能否再合成白光呢?

生:不可能。

生:一定能,因为刚才我们曾经用三棱镜、水棱镜分解太阳光形成彩虹,说明了太阳光是由7种不同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现在我们肯定能把这7种不同颜色的光混合成白光。

师:你真棒!那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把多种颜色的光混合成白光呢?

生:可用牛顿盘。

师:你见过牛顿盘没有。你为什么知道牛顿盘可以把多种颜色的光混合成白光呢?

生:我是看书知道的。

师:没错,你们对科学很有研究,那么现在我们一齐来研究牛顿盘怎样能把多种颜色光混合成白光好吗?

生:好。

师:拿出牛顿盘套材,先在7色纸板圆心部位凿一个洞,再从纸板外缘至圆心一条缝。依次把赤、橙、黄、绿、蓝、靛、紫这7张圆形纸板从切口交叉重叠并固定在铅笔上。

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牛顿盘。

师:讲解并演示调整彩色圆盘的顺序和大小,旋转方法。引导学生先任选两张彩色圆盘尝试,并反复调整它们的顺序和大小。再依次选三到七张彩色圆盘尝试,并反复调整它们的顺序、大小和旋转方向,看能否看到白光。

生:学生实验。

生;我发现先用红、黄、蓝三张彩色圆盘,红色的圆盘占八分之七左右,黄、蓝彩色圆盘占八分之一左右,顺时针旋转,旋转速度要快,这时可以看到白色的光。

生:我们小组用红、橙、黄、蓝、绿等五张彩色圆盘,红色的圆盘约占四分之三左右,橙、黄、蓝、绿等彩色圆盘约占四分之一左右,逆时针旋转,旋转速度要快,这时可以看到白色的光。

生:我们小组用红、橙、黄、蓝、绿、靛、紫等七张彩色圆盘,红色的圆盘约占四分之三左右,橙、黄、蓝、绿、靛、紫等彩色圆盘约占四分之一左右,顺时针旋转或逆时针旋转,旋转速度要快,这时可以看到白色的光。

下课铃响。

师:你们真聪明,真像一个小科学家,你们的探究实验已经迈出了精彩的第一步了,课后继续探究,把发现再告诉给老师和同学听,老师等待你们的探究结果。

课后反思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动地概括了兴趣与学习的关系。没有兴趣的学习,是无可奈何的、消极被动的学习。兴趣是主动学习的生命和动力,科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兴趣,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这也是新课标所要求的。“你的回答真精彩“。“你真聪明”。“你真像一个小科学家!”。“猜测是科学发现的前奏,你们已经迈出了精彩的一步!”……这些句子的运用,既使教师有节奏的控制着课堂教学过程,“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又使学生感到话语亲切、不生硬,易于接受,激发其学习兴趣,又全身心地投入下面的学习中去。在课上,我经常说:“你真行!真不错!太棒了!……”这些感叹句,不仅使学生有了成功的体验,而且进一步激发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做到既关注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思维的方法,关注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活动,并在研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即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学环节的设计基于学生的已有认知基础之上,能让学生互相享受各自研究的成果,达成共识,形成结论。对于学生的评价既关注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即能主动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评价以师生评、

生生评、自评等多种形式进行,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评价。

《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在整个的探究活动,学生经历了猜想-设计-操作-结论这个完整的探究过程,教师注意自始至终都是以一种启发者、引导者、帮助者、欣赏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形象生动的提示同学们高低要有明显的差别,渗透对比试验的知识。注意了提醒学生选择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与交流,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生的汇报虽然有的不完整,但注意了能对学生的回答适时补充,并善于及时捕捉学生随时闪现的智慧火化,给他们以肯定,给他们以激励。

通过层层深入的探究活动,学生能自己分析和研究生活中的事例,提出自己的研究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自主设计实验计划、选择实验材料、开展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论。经历“猜想—设计—操作—总结”的过程,在探究活动中,注意了小组内的相互合作和观察研究。在实验的现象分析和总结中,知道用三棱镜、水棱镜分解太阳光形成彩虹,牛顿盘能把多种颜色光混合成白光。知道了人工制造彩虹的方法,知道了彩虹多形成于夏天雨后的原因……。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虽然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但是我相信作为科学课教师的我们,一定会以切契而不舍的精神全力投入到对科学课教学的探究之中,圆满地完成科学启蒙任务,使科学素养之花绽放的更加绚丽多彩。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6、做一个生态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生物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态群落。 过程与方法: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相互听取意见、共同协作、好象管理和观察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能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 【教学难点】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教学准备】大饮料瓶、剪刀、建造生态瓶需要的材料、活动记录本。 【教学过程】 一、认识真正的池塘里的生物环境: 1、看书14面的池塘图,讨论池塘中的生物关系: (1)池塘有哪些水生生物?(有水生植物如水藻水草,鱼类,虾,软条类如田螺河蚌,水鸟类如鸭,水生昆虫,青蛙等) (2)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 (3)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 (4)动物为植物生长做了哪些贡献? (5)我们还可以在池塘里找到哪些非生物?它们对生物有什么作用?(非生物主要有空气、水、泥土、岩石等) 2、概括: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 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群落。 二、设计生态瓶: 1、说明:我们现在要模拟池塘群落建造一个生态瓶,研究其中的关系。 2、学生讨论:该怎样设计这个生态瓶呢?问题提示:

(1)你们准备让哪些生物来生活? (2)什么样的生物可以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生活? (3)如果要有动物,那它们的食物来源是什么? (4)除了加生物外,还需要其他一些东西吗? (5)生物放入的顺序需要考虑吗? 3、为了让这些生物在生态瓶里生活的更好一些,我们还应该考虑些什么?(生物品种搭配和数量多少问题) 4、给每个小组发设计纸,用图文结合法记录下设计方案,注意标出生物和非生物的种类、数量等。 三、制作生态瓶: 1、说明制作步骤: (1)先在瓶底装入一层淘洗干净的沙(如要加几块小石子也就在这时候放)。 (2)装入半瓶自然水域的水。 (3)往瓶里种上自己准备的水草。 (4)再放入小动物。 (5)把本组成员的名字做才标签贴在生态瓶的外面。 2、根据讨论的设计方案,选择材料完成制作生态瓶。 3、小组商量决定生态瓶放置的地方并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记录。(16面的生态瓶观察记录表),提醒注意每天观察生态瓶里发生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7、改变生态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发生态群落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控制条件进行实验,细致、准确地记录到的现象的必要性。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全)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泥土、水份、阳光、空气、适宜的温度。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交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的整体叫生态系统。 14.如果生态系统的一个环节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第二单元 1. 向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 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屏幕和遮挡物。 4. 影子的长短与光源的位置、角度有关。 5. 影子的大小和光源到物体的距离有关。 6. 影子的形状和被照射的物体侧面有关。 7. 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 8. 小明发现大树的影子朝西,那太阳在东边。 9. 光以直线形式传播,速度以每秒30万千米。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 12.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则达2千多万摄氏度。 13.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 14.物体和太阳光垂直升温快。 15.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太阳能电板、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 16.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凹面镜、凸透镜。 17.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第三单元 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 2、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3、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 4、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的进行的,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 5、很多的高山是因为板块的挤压后隆起形成的,很多的峡谷是板块拉伸后形成的断裂谷。 6、岩石变化的原因有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等。 7、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8、土壤分层实验中,最底层是沙砾(小石子),中间是沙和粉沙,最上层是颗粒最小的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植物残体。 9、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10、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着几十亿个生物体。土壤为他们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而所有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质更丰富。动物和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 11、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建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12、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 13、在坡度大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会被侵蚀;在坡度小的地方,河流流速慢,会发生沉积。所以一般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14、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由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15、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都回侵蚀土地。 16、房屋应该建在坡度比较平缓的地方,在坡度较大的地方应该植树和种草,减少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全)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重点知识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物群落。 14.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6.写食物链:草、兔、蝗虫、鸟、蛇、鹰 1、草→兔→鹰 2、草→兔→蛇→鹰 3、草→蝗虫→鹰 4、草→蝗虫→蛇→鹰 5、草→鸟→蛇 6、草→鸟—→蛇→鹰 第二单元

1. 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 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 4. 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 5.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6.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7. 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日晷)计时。 8. 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影子 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9. 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挡光的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造成的。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潜望镜。 12.人眼睛中的瞳孔可以控制入射光线。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13. 许多光源在发光时也在发热。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14. 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用凹面镜、凸透镜。 15. 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板。 16.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温度高达2千万多摄氏度。 17.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表面粗糙的比光滑的吸热快。 18.物体和太阳光垂直时升温快。 第三单元 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的计划.doc

仁怀市尧坝小学2018至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 五年级科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 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四个单元,分别是“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 1、《生物与环境》单元着重引导学生通过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学习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了解设计实验、制订实验计划的步骤和内容,能按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引领学生经历一些有目的的调查、考察活动,在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推理,进一步体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特别是认识到一种动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种动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赖的条件,从而在学生心目中建立起初步的生态系统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本单元将侧重研究生物体与生物体之间的关系,初步涉及动植物及微生物之间的依存关系,对动植物间的食物联系进行重点研究。以生态瓶的建造、观察和改变控制条件为线索来进行探究活动,探究食物关

系平衡破坏后的生态状况,进一步认识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在活动中,需要对学生的探究兴趣进行激发和保护,鼓励学生以事实为基础进行活动记录,体验在实践活动中进行预测和验证的必要性,经历简单的方案设计并实践的过程,在改变控制条件的活动中收集数据和资料进行分析和交流。 2、《光》单元引导学生通过运用查阅相关资料的方法了解关于太阳的知识;能以自己的方式对搜集的材料进行合理的整理,与同学分享;能根据自己搜集的关于太阳的资料,提出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主题;能与同学愉快合作开展“讲太阳的故事”的主题活动,通过讲“关于太阳的故事”,意识到太阳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对研究关于太阳的活动产生较浓厚的兴趣;知道许许多多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都与太阳有关系;了解一些初步的关于太阳的基本知识。 3、《地球表面及其运动》单元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地球表面总的地形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地形及特点;二是地形地貌变化及发生原因。让学生知道是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太阳、流水、风、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了地球的外表。 4、《运动和力》单元涉及运动和力的关系。力表现为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往往跟运动联系在一起。物体的运动状况的变化都是力作用的结果,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所涉及的力的概念有:重力、弹力、反作用力、摩擦力,在本单元中,学生要经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预测、控制变量进行对比实验、运用数据进行解释、组装实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全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 学知识点全 The following text is amended on 12 November 2020.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重点知识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物群落。 14.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6.写食物链:草、兔、蝗虫、鸟、蛇、鹰 1、草→兔→鹰 2、草→兔→蛇→鹰 3、草→蝗虫→鹰 4、草→蝗虫→蛇→鹰

5、草→鸟→蛇 6、草→鸟—→蛇→鹰 第二单元 1. 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 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 4. 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 5.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6.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7.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日晷)计时。 8.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影子 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9.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挡光的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造成的。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潜望镜。 12.人眼睛中的瞳孔可以控制入射光线。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13. 许多光源在发光时也在发热。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14. 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用凹面镜、凸透镜。 15. 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板。 16.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温度高达2千万多摄氏度。 17.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表面粗糙的比光滑的吸热快。 18.物体和太阳光垂直时升温快。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物群落。 14.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6.写食物链:草、兔、蝗虫、鸟、蛇、鹰 1、草→兔→鹰 2、草→兔→蛇→鹰 3、草→蝗虫→鹰 4、草→蝗虫→蛇→鹰 5、草→鸟→蛇 6、草→鸟—→蛇→鹰 第二单元 1. 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 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 4. 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 5.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6.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7. 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日晷)计时。 8. 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影子 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9. 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挡光的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造成的。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潜望镜。 12.人眼睛中的瞳孔可以控制入射光线。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13. 许多光源在发光时也在发热。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14. 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用凹面镜、凸透镜。 15. 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板。 16.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温度高达2千万多摄氏度。 17.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表面粗糙的比光滑的吸热快。 18.物体和太阳光垂直时升温快。 第三单元 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第一课时种子发芽实验(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参考书3面),实验记录表(参考书4面)。 【教学过程】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 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说明:从种子发芽过渡到具体的绿豆种子发芽,这样的讨论更有针对性,而且更合理,因为不同种子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区别的。) 4、师:大家的意见不一样,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预设: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等。)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预设: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可在此适当排除不适合课堂研究的内容。)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 (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 (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 (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 (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 5、分发实验计划单,学生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教师巡回指导,鼓励选择相同条件的同学互相交流。 三、阅读书4面种子发芽实验内容: 1、进一步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教师引导关注其中的注意点,比如绿豆的大小应该差不多,为什么要在每个盒子分别放入2-3颗绿豆,为什么要垫纸巾等。 2、教师提供表格,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记录。 四、布置实践作业和下节课内容提示: 1、鼓励学生回家认真完成实验,并做好观察记录。 2、下节课将对我们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请大家准备好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将对认真完成实验的同学加星评价。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二单元) (2008-09-02 15:47:24) 转载▼ 分类:教学心得交流 标签: 杂谈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生物与环境 1、种子发芽实验(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参考书3面),实验记录表(参考书4面)。【教学过程】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 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说明:从种子发芽过渡到具体的绿豆种子发芽,这样的讨论更有针对性,而且更合理,因为不同种子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区别的。) 4、师:大家的意见不一样,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预设: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等。)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预设: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可在此适当排除不适合课堂研究的内容。)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 (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 (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 (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 (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 5、分发实验计划单,学生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教师巡回指导,鼓励选择相同条件的同学互相交流。 三、阅读书4面种子发芽实验内容:

科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复习题精选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要点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一、基础知识。 1、种子发芽必须需要的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适当的空气。 2、在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中,光、温度、水等三个条件适合我们进行实验研究。 4、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改变。说明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5、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6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7、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环境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 8、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9、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0、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11、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二、解释概念。 1、食物链: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2、生产者:食物链中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 3、消费者:食物链中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消费者。 4、食物网: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事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5、生态系统: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6生物群落: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三、举例。 1、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答:①香蕉树生活在降水丰富的热带地区,所以叶子非常阔大。②松树生长在降水相对较多的温带地区,所以叶子细长成针形。 ③仙人掌生长在干旱的沙漠地区,所以叶子退化成了叶刺。④白杨树生长在多风的北方地区,所以树干长得十分高大。⑤橘子树生长在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南方才能结出甘甜可口的果实。…… 2、动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答:①候鸟(如大雁)为了找寻适合生活的环境条件会迁徙。②青蛙为了满足自身对环境的需要会寻找地方冬眠。③企鹅生活在极其寒冷的南极,所以它们身体的脂肪很厚,用来抵御严寒。④猫、狗、狼等有皮毛的动物每年都会脱毛以适应不同的环境。⑤天鹅等水鸟必须生活在湖泊、河流等有水的地方。............................... 3、食物链的举例。 答:①草一兔子一鹰②落叶一蚯蚓一小鸟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全)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全)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泥土、水份、阳光、空气、适宜的温度。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交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的整体叫生态系统。 14.如果生态系统的一个环节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第二单元 1. 向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 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屏幕和遮挡物。 4. 影子的长短与光源的位置、角度有关。 5. 影子的大小和光源到物体的距离有关。 6. 影子的形状和被照射的物体侧面有关。 7. 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 8. 小明发现大树的影子朝西,那太阳在东边。 9. 光以直线形式传播,速度以每秒30万千米。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 12.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则达2千多万摄氏度。 13.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 14.物体和太阳光垂直升温快。 15.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太阳能电板、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 16.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凹面镜、凸透镜。 17.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第三单元 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 2、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3、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 4、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的进行的,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 5、很多的高山是因为板块的挤压后隆起形成的,很多的峡谷是板块拉伸后形成的断裂谷。 6、岩石变化的原因有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等。 7、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8、土壤分层实验中,最底层是沙砾(小石子),中间是沙和粉沙,最上层是颗粒最小的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植物残体。 9、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10、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着几十亿个生物体。土壤为他们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而所有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质更丰富。动物和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 11、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建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12、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 13、在坡度大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会被侵蚀;在坡度小的地方,河流流速慢,会发生沉积。所以一般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14、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由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15、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都回侵蚀土地。 16、房屋应该建在坡度比较平缓的地方,在坡度较大的地方应该植树和种草,减少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第四单元 1、物体都有一个向下的力,这个力就是重力。 2、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多,行驶速度越快,行驶距离越远;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少,行驶速度越慢,行驶距离越近。 3、橡皮筋、弹簧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最新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

1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12、利用凹面镜和凸透镜特性,可以得到强光和高温。 13、物体的吸热本领与物体的、表面粗糙程度以及阳光的照射角度有关。 14、太阳是一颗炽热的大火球,它的表面温度大约为℃,内部温度高达两千多万摄氏度。 15、我知道深色物体反射光的能力,吸收热的能 力,浅色物体则相反。 16、自然状态下向阳处的温度比背阴处的温度要。 17、太阳是一种自然光源,它在发出的同时也产生。 18、当阳光照射到一个不透明的物体上时,光会被物体和吸收。 二、选择 1、常温下两组相同的种子,一组种子受到光照,加适量的水,另一组种子用纸盒遮住,加很少的水。这个实验设计()。 A、是科学的 B、是不科学的 C、我不知道 2、蚯蚓喜欢生活在()的环境。 A、黑暗、干燥、温暖; B、明亮、潮湿、温暖; C、阴暗、潮湿、温暖 3、上午10点和下午4点同一物体在阳光下的影子()。 A、长度和方向都不同 B、长度和方向都相同 C、长度不同而方向相同 4、地球上的能量绝大部分来源于()。 A、太阳 B、煤 C、石油 D、电

5、上午某一时刻测量得到一个2米长的竹竿的影子是0.5米,那么4米高的树木的影子应是()。 A、2米 B、1.5米 C、1米 6、种子发芽需要的最基本条件有()。 A、光照、水分、温度、空气和土壤 B、光照、水分、温度、空气 C、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空气 7、物体影子的变化与太阳在天空中位置的关系是() A、物体的影子长,太阳在天空的位置高 B、物体的影子短,太阳在天空的位置高 C、物体的影子长短与太阳在天空的位置无关 8、18世纪初,科学家()曾经做过“光的混合”的实验研究。 A、爱因斯坦 B、爱迪生 C、牛顿 D、哥白尼 9、把红色、白色、黑色的三个相同的纸筒同时放在阳光下,温度上升最慢的是 ()。 A、白色的 B、红色的 C、黑色的 D、一样快的 10、1801年,德国物理学家约翰里特尔发现了()。 A、红外线 B、紫外线 C、X射线 D、r(读作“伽玛”)射线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期中测试题(2) 三、判断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态系统。 14.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6.写食物链:草、兔、蝗虫、鸟、蛇、鹰 1.草→兔→鹰 2.草→兔→蛇→鹰 3.草→蝗虫→鹰 4.草→蝗虫→蛇→鹰 5.草→鸟→蛇 6.草→鸟—→蛇→鹰 第二单元 1.向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 4.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 5.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6.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7.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 8.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9.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挡光的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造成的。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潜望镜。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教学重点】 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 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 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参考书3面),实验记录表(参考书4面)。 【教学过程】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

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说明:从种子发芽过渡到具体的绿豆种子发芽,这样的讨论更有针对性,而且更合理,因为不同种子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区别的。) 4、师:大家的意见不一样,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预设: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等。)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预设: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可在此适当排除不适合课堂研究的内容。)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 5、分发实验计划单,学生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教师巡回指导,鼓励选择相同条件的同学互相交流。

最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泥土、水份、阳光、空气、适宜的温度。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交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的整体叫生态系统。 14.如果生态系统的一个环节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第二单元 1. 向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 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屏幕和遮挡物。 4. 影子的长短与光源的位置、角度有关。 5. 影子的大小和光源到物体的距离有关。 6. 影子的形状和被照射的物体侧面有关。 7. 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 8. 小明发现大树的影子朝西,那太阳在东边。 9. 光以直线形式传播,速度以每秒30万千米。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 12.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则达2千多万摄氏度。 13.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 14.物体和太阳光垂直升温快。 15.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太阳能电板、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 16.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凹面镜、凸透镜。 17.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第三单元 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 2、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3、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 4、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的进行的,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 5、很多的高山是因为板块的挤压后隆起形成的,很多的峡谷是板块拉伸后形成的断裂谷。 6、岩石变化的原因有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等。 7、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8、土壤分层实验中,最底层是沙砾(小石子),中间是沙和粉沙,最上层是颗粒最小的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植物残体。 9、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10、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着几十亿个生物体。土壤为他们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而所有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质更丰富。动物和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 11、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建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12、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 13、在坡度大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会被侵蚀;在坡度小的地方,河流流速慢,会发生沉积。所以一般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14、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由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15、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都回侵蚀土地。 16、房屋应该建在坡度比较平缓的地方,在坡度较大的地方应该植树和种草,减少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第四单元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总复习知识要点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总复习知识要点 1、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适当的空气。 2、在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中,光、温度、水等三个条件适合我们进行实验研究。 3、种子发芽实验采用的是对比实验的方法,需要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 1、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2、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改变。说明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3、植物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植物生长的环境包括: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提供的养料。 4、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①香蕉树生活在降水丰富的热带地区,所以叶子非常阔大。 ②松树生长在降水相对较多的温带地区,所以叶子细长成针形。③仙人掌生长在干旱的沙漠地区,所以叶子退化成了叶刺。 1、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2、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3、动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①候鸟(如大雁)为了找寻适合生活的环境条件会迁徙。②青蛙为了满足自身对环境的需要会寻找地方冬眠。③企鹅生活在极其寒冷的南极,所以它们身体的脂肪很厚,用来抵御严寒。 ④猫、狗、狼等有皮毛的动物每年都会脱毛以适应不同的环境。⑤天鹅等水鸟必须生活在湖泊、河流等有水的地方。…… 1、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 2、(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3、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4、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5、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6、如果一种生物灭绝了,就会影响其他多种生物的(生存),因而(保护)一种生物,也就是保护了许多种生物。 7、食物链的举例:水田中的5条食物链。 老鹰狗尾草水稻小鸟老鼠蝗虫蛇 ①狗尾草→老鼠→蛇→老鹰②狗尾草→蝗虫→小鸟→老鹰 ③水稻→老鼠→蛇→老鹰④水稻→蝗虫→小鸟→老鹰⑤水稻→蝗虫→小鸟→蛇→老鹰 1、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 2、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4、如果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5、对于每一个生物来说,周围的一切都是它的环境。环境因素很多,就其性质来说,可以分成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水分)、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包括(同这种生物有关系)的其他生物。 1、草原上的食物链:草、兔、蝗虫、鸟、蛇、鹰 ①草→兔→鹰②草→兔→蛇→鹰③草→蝗虫→鹰④草→鸟→蛇⑤草→蝗虫→蛇→鹰 ⑥草→鸟→蛇→鹰 2、在食物链“草→兔→鹰”中,如果: ①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答:兔子会大量繁殖,草来不及长大就很快被吃光,大量的兔子会饿死,草可能重新生长,经过漫长的时间重新平衡。或者因为没有植被,形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小气候恶化,降水减少,植物更难生长,形成荒漠戈壁,兔子、老鹰死的死,迁徙的迁徙。 ②如果兔子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答:大量的鹰会饿死,草会疯长,植被不合理,可能引发草原火灾…… ③如果草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答:兔子会因缺少食物而减少,最后会消失。老鹰也会饿死,草原会逐渐荒漠化…… 3、人类的什么行为会造成鹰、兔子的减少和草的减少? 答:人类对老鹰、兔子的猎杀;为防止兔子与牛羊争牧草而进行的猎杀和驱赶;为了发展经济而过度的放牧;环境的恶化导致的生长困难 4、为了维护生态平衡,我们人类应该做些什么? 答:①爱护动植物,不伤害它们。②保护森林,不乱砍滥伐。③多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珍稀的动植物。 ④保护草原,合理放牧。…… 制作生态瓶。(图略,操作步骤及图例见教材16页) 实验设计 1、种子发芽实验(一)(教材第3页) 实验名称: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吗? 实验材料:两个塑料种植盒、绿豆种子、纸巾、滴管、水、标签、放大镜 实验方法:①先用放大镜观察绿豆种子,测量它们的大小,并把它们画下来。 ②准备两个种植盒,在盒内垫上纸巾并按三个洞,再往其中一个盒内的纸巾上滴水,另一个保持干燥。再在盒内纸巾上各放三粒绿豆。用标签标明对照组和实验组并把标签贴在种植盒的外面。 ③比较两个种植盒里绿豆种子的发芽情况。 实验现象:实验组盒中的绿豆种子发芽了,对照组盒中的绿豆种子没有发芽。 实验结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 2、种子发芽实验(二)(教材第3页) 实验名称:绿豆种子发芽需要合适的温度吗? 实验材料:两个塑料种植盒、绿豆种子、纸巾、滴管、水、标签。 实验方法:①准备两个种植盒,在盒内垫上纸巾并往两个种植盒内滴相同的水量,然后在盒内纸巾上各放两颗绿豆种子,并给同一条件的绿豆种子编上号。用标签标明对照组和实验组并把标签贴在种植盒的外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