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六则
- 格式:ppt
- 大小:208.50 KB
- 文档页数:26
论语六则《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四)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五)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六)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世说新语二则-----《世说新语》古代笔记小说集,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主要记述了东汉末年到晋代之间士大夫清高放诞的言谈逸事。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人。
伤仲永-----选自《王临安集》王安石(1021---1086),宋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字介甫,抚州临川人。
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经编《乐府诗集》。
乐府原是古代朝廷中管理音乐的机构,负责采集民间的诗歌,后来把乐府采集的诗歌也叫做乐府。
《木兰诗》(又名《木兰辞》《木兰歌》)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北方民歌。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岳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问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六则》翻译赏析论语六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①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③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④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⑤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⑥ [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先世为宋国贵族。
少年时家境衰落。
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
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
后罢官,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
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着作。
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
在世界观上,对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活动采取存疑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见解。
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
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但鄙视"学稼""学圃",看不起劳动人民。
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实相副;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德治和教化。
《论语》六则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亦....乎)()?
(译)
原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
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译)
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译)
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译)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译)
通假字
不亦说乎
不思则罔
古今异义
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今义:
“而”的用法
1.表顺承:相委而去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表转折: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
论语六则中演变出的四字成语第一则:为人处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第二则:为人处事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第三则:学习方法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第四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第五则:学习态度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第六则:学习态度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第七则:学习态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编辑本段]第八则:怎样做人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第九则:怎样做人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第十则:怎样做人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温故知新一息尚存——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研习而时习之,不亦GBPJPY?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巧言令色——巧言令色,红豆矣仁!言而有信——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众星拱月——为政以德,比如北辰,位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一言以蔽之——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三十而立、不惑之年、随心所欲——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五十岁,五十而言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温故知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见义勇为——见义不为,无勇也.是可忍孰不可忍——八佾歌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既往不咎——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尽善尽美——天下美矣,又持论也.朽木不可雕——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不耻下问——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就是以谓之文也.三思而行——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愚不可及——其言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文质彬彬——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诲人不倦——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存有于我哉?举一反三——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三月不知肉味——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善而从——独以其善者而从之,其疏于者而改为之.君子坦荡荡——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任重道远——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循循诱导——夫子循循然仁义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后生可畏——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升堂入室——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过犹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内省不疚——内省不疚,夫何弊或见?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四海之内皆兄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察言观色——夫达也者,豪纵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名正言顺——名不正,则言不顺.手足无措——刑罚不中,则民和无所措手肢.一言兴邦——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欲速则不达——欲速,则青带;见到小利,则大事未成.不知道你说的是哪六则,对应着找一下杀身成仁——志士仁人,并无冒险以害仁,存有求生存以成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道不同不相为谋——道不同,不相为谋.分崩离析——邦分崩离析而无法死守也.祸起萧墙——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血气方刚——及其青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杀鸡焉用牛刀——割鸡焉用牛刀?色厉内荏——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道听途说——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患得患失——其未得之也,患上得之;既得之,患失之.心安理得——则心安而德全矣.文过饰非——小人之过也必文.老而不死——老而不死,是为贼也!待价而沽——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等待贾者也.怨天尤人——君子不怨天,不尤人.第一则:为人处事子曰:“研习而时习之,不亦GBPJPY?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皈(yùn),不亦君子乎?”(《研习而》)第二则:为人处事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亡失乎?”(《研习而》)第三则:自学方法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六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能够常常温习学过的知识,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你,你又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作为吗?”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光学习不思考,就会(因为不思甚解而)迷惑不解;光思考不学习,就会(因为思路狭窄而)危险。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并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凭借于此当老师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面对任何事都能从容面对不疑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
七十岁随自己心意,想怎样就怎样,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陈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论语六则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心所欲,不()()。
”(《为政》)宰予昼()。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不可()也!()()()何()?”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改是。
”(《论语·公冶长》)“子曰:‘十室之(),必有忠信如丘者(),不如丘之好学也。
’”(《论语·公治长》)"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于斯也。
'"(《论语·述而》)子曰:“饭()食饮水,曲()而枕之,乐()在其中()。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子路、曾()、()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对曰:“千()之国,()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由也为之,()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尔,舍瑟而(),对曰:“异乎三子者之()。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风乎舞(),咏而归。
”夫子()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
曾皙曰:“()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求则非邦也()?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能为之大?”(《先进》)。
大学语文论语六则笔记
第一则: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第二则: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第三则: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第四则: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第五则: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第六则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白话译文:
第一则:孔子说:“能够常常温习学过的知识,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你,你又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作为吗?
第二则: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并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凭借于此当老师了。
第三则:孔子说:“光学习不思考,就会(因为不思甚解而)迷惑不解;光思考不学习,就会(因为思路狭窄而)危险。
”
第四则: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第五则: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第六则: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面
对任何事都能从容面对不疑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
七十岁随自己心意,想怎样就怎样,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
从《论语六则》中选择一则并结合实例谈谈我的想法《论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
其中的《论语六则》更是经典中的经典,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关于学习、修身、处世等方面的智慧。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论语六则》中选择一则——“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并结合实例谈谈我的想法。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表达了一个关于学习态度和兴趣爱好的观点。
它的意思是说,对于某件事情,仅仅是知道它,并不如真正喜欢它;而仅仅是喜欢它,也不如真正从中得到乐趣。
这一观点强调了兴趣和热爱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学习任务和挑战。
无论是学生还是职场人士,都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然而,很多人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乏味,缺乏动力和兴趣。
这时候,我们可以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一观点中汲取智慧。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兴趣和热爱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当我们对某件事情感兴趣时,就会自然而然地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它。
这种兴趣可以激发我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让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积极主动的态度。
相反,如果我们对某件事情没有兴趣,即使强迫自己去学习,也很难取得好的效果。
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
假设有两个人同时开始学习一门新的编程语言。
其中一个人对编程充满热情,喜欢挑战自己,享受解决问题带来的成就感;而另一个人则对编程没有太大兴趣,只是因为工作需要而被迫学习。
很显然,前者在学习过程中会更有动力、更专注、更持久;而后者则可能感到枯燥乏味、难以坚持。
最终的结果也很可能是前者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而后者则收获甚少。
其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提醒我们要善于发现学习中的乐趣。
有时候我们可能觉得某件事情很枯燥、很无聊;但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去发现其中的美好和有趣之处;就能够逐渐培养出对它的兴趣和热爱来;从而让学习过程变得更加轻松愉快、更加高效有趣。
《论语六则》解析鉴赏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huì)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作者介绍】孔丘(前55l~前479),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zōu)邑(现在山东省曲阜东南)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出身贵族,早年做过乘田(管理牛羊的官)、委吏(管仓库的官)一类的小官。
30岁开始聚徒讲学。
50岁时任鲁国中都(现在山东省汶上县)宰,后来一度任司空(掌建筑)、司寇(掌司法)。
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他游历列国,不被重用。
晚年整理过《诗》《书》等古代文献。
孔丘长期从事私人讲学,据传先后有弟子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72人。
他提倡仁政、德治与礼乐教化,创立儒家学派。
自汉以后,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解题】本文选自《论语》。
《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
全书共二十篇,每篇有若干章,取首章中的两三个字为篇名。
一章记一件事或几句话、各章基本上是独立的,没有结构上的关系。
课文的一则,就是《论语》中的一章,其中第一则见于《学而》篇,第二、三则见于《为政》篇,第四则见于《公冶长》篇,第五、六则见于《述而》篇。
《论语》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哲学、政治、教育、文学等许多方面,是研究孔丘和儒家学说的重要资料。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
其中有些言论,后来发展成为成语和格言,很有启发教育作用。
课文所选的六则,是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
【注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或尊称,特指有学问的男子,如荀子、孟子,相当于“先生”。
论语六则之孝悌为本的中心思想
论语六则之孝悌为本的中心思想是“仁义“
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第一)
2、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第二)
3、子曰:“事父母,几谏。
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
(《里仁》第四)
4、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
曾是以为孝乎?”(《为政》第二)
5、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
”“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
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
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阳货》第十七)
6、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
”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子路》第十三)。
论语六则课文5则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论语六则课文的资料5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一课《论语》六则范文一》《论语》六则教学目标1.了解孔子及《论语》,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要字词,背诵课文;2.理解六则语录中包含的道理,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3.结合课文内容,联系自身实际,学以致用。
重点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要字词,掌握六则语录中包含的道理。
难点理解孔子在学习方法和态度上的主张,联系自身实际,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导学自主法课时安排2课时课堂导入目前很多人开始重视我国古代文化经典,尤其是经典中的经典《论语》我们不得不学习,中央电视台曾经报道,全国已经有许许多多的小学生都已经会背《论语》了,那么在上课之前我先做个调查,在此之前你学习过《论语》吗?《论语》一共多少篇?《三字经》里怎么说?这节课我们学习《论语》六则。
教学过程一、简介孔子及《论语》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自汉以后,孔子的思想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
内容有政治主张、教育原则等。
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二、感知课文1.朗读正音:yuè yùn wǎng dài不亦说乎不愠罔殆zhì huì zāi yān yǐ默而识之诲哉焉矣点拨:“说”是通假字,通“悦”,愉快、高兴的意思;注意“罔”字的写法。
2.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朗读停顿。
3.齐读课文,点拨难读句的停顿。
4.范读课文。
5.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疏通文意。
三、疏通文意,指导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