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松病害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5
湿地松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摘要:湿地松是一种重要的林木资源,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功能。
本文将介绍湿地松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包括选址、土壤改良、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旨在为湿地松的养殖提供参考。
正文:一、选址湿地松喜欢湿润的环境,对土壤要求较高。
选址时应选择日照良好、通风透气、土壤排水良好的地方。
同时,由于湿地松是对酸性土壤要求较高的树种,因此选址时也要考虑土壤酸碱度的因素。
二、土壤改良湿地松适宜生长的土壤是酸性土壤,对土壤要求较高。
如果土壤过于碱性,可以通过添加腐叶土或酸性有机肥料等方式改良土壤酸碱度。
土壤改良一方面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提供充足的营养供给;另一方面也可以改善土壤的排水情况,避免湿地松根部因积水而造成伤害。
三、栽培技术1. 苗木选择:选用健壮的湿地松苗木,并确保苗木根系完整。
苗木根系健全可以有效地提高湿地松在土壤中的固定性和养分吸收能力。
2. 栽植时间:选择适当的栽植时间非常重要。
一般情况下,最好选择气温稳定且降雨较少的时候,这样可以减少幼苗死亡的风险。
春季和秋季是比较适宜湿地松栽植的季节。
3. 管理措施:湿地松生长较缓慢,需要穩定的水分和养分供应。
在旱季,需要多次浇水以保持土壤湿润;同时需要注意适度施肥,但避免施肥过量,以免对湿地松产生负面影响。
四、病虫害防治湿地松虽然对病虫害的抵抗力较强,但仍然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常见的病虫害有松颗粒菌病、松野螟、松蓟马等。
预防为主,合理排水和保持良好通风可以减少病虫害发生。
若出现病虫害,可以选择合适的农药进行喷洒,并注意控制喷洒的浓度和剂量。
总结:湿地松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对于保证湿地松的健康生长至关重要。
在选址、土壤改良、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都需要合理安排和细心操作。
通过科学的养殖措施,可以提高湿地松的生长速度和品质,达到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湿地松常见病虫害的防治及管理作者:黄海云曾繁松来源:《农业与技术》2015年第08期摘要:本文在概述湿地松林主要病虫害发生危害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发生的主要原因,指出在综合防治中,采取以营林技术措施和生物防治为主的自然防治方法,尽快恢复生物多样性,维持自然生态平衡,是湿地松纯林病虫害防治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湿地松;病虫害;预防对策中图分类号:S712 文献标识码:A湿地松具有抗旱耐瘠薄、早期生长快的特点,因而被广泛引种并常用作植被恢复的先锋物种。
湿地松纯林后期生长较慢,群落结构简单,生物多样性指数偏低,较易发生病虫害。
本文通过分析湿地松病虫害的发生原因,提出了病虫害的预防对策,有效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发展。
1 湿地松病虫害发生原因1.1 生态环境的破坏湿地松人工林内,由于经营方式的改变,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为病虫害的发生创造了适当的环境条件。
大面积的纯林为松毛虫等害虫提供了丰富的食料。
马尾松毛虫以前主要危害马尾松,现在也危害湿地松;萧氏松茎象原对当地树种马尾松危害本不严重,但它对外来引种的湿地松危害十分严重。
由于湿地松纯林树种单一,结构简单、生物多样性程度低,林内灌木植被遭破坏,加上化学农药使用不当,使天敌锐减,害虫迅速繁殖,病源大量积累,失去了生物间相互制约的功能。
1.2 没有适地种树没有按照适地种树的原则,不分立地条件,在不适宜湿地松生长的地方种植湿地松,以及栽植后抚育、管理不当等,致使林木生长不良,从而诱发、加剧了病虫害的发生。
湿地松较其他松类少病虫害,但在幼苗期间应注意立枯病与猝倒病,前者具体症状表现为幼苗刚出土,苗茎近地面处变水渍状腐烂;后者则是幼苗出土1~2月,茎基开始木质化,幼根受侵腐烂,苗木直立而枯死。
2 湿地松病虫害防治主要虫害有马尾松毛虫、松梢螟、湿地松粉蚧等。
马尾松毛虫的防治方法:在每年春节前后,喷杀越冬虫代,减少虫源;或虫害出现时,用药喷杀。
防治药物用敌杀死、10%氯氰菊酯、灭幼脲3号、敌百虫等,粉剂或水剂喷杀。
萍乡市湿地松主要病虫害发生及其防治方法作者:李华李晓华来源:《农业与技术》2013年第11期摘要:文章主要结合作者实际工作经历,就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湿地松易出现的病虫害发生情况,及相应的科学防治方法,进行阐述。
关键词:营林;湿地松;病虫害;预防中图分类号:S432 文献标识码:A湿地松作为莲花县较早引进一批树种,大面积开展种植及土地覆盖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
到现在为止,莲花县湿地松育林面积已达26627hm2,病虫灾害经统计主要表现为:思茅松毛虫、肖氏松茎象、松梢螟、松赤枯病及松梢枯病等,危害面积已达3500hm2,对莲花县的林业经济造成严重的损害。
所以,为了有效确保莲花县湿地松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减少病虫害,对已知的病虫害做到科学防治,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虫害的主要表现1.1 思茅松毛虫(Dendrolimus kikuchii Matsumura)2000年伊始,萍乡市莲花县便出现了一次大面积的思茅松毛虫灾害,病害发生中心点为棋盘山林场,灾害扩散面积达到522hm2。
思茅松毛虫对湿地松针叶进行啃食,吞噬殆尽,对松树的生长造成严重的影响,从而造成整株松树枯死,犹如火烧。
以1a为周期,此类虫害可发生2代,越冬方式主要凭借幼虫枯卷叶或在空茧内完成。
成功越冬的幼虫在第2年2月下旬开始继续造成灾害,幼虫第1代于6~7月开始孵出,9~11月第2代幼虫孵出,11月底4龄幼虫越冬。
防治策略:将4~5月作为着重虫害防治阶段,此阶段为幼虫期虫害,于下雨前后,摄氏气温达到15℃以上时,白僵菌粉孢每670m2采用0.5kg(100亿孢子/g);5~6月该虫化蛹,多于杂灌和树枝结茧,找到后摘除并集中焚烧处理。
1.2 萧氏松茎象(Pylobitelus xiaoi)20世纪90年代末期,萧氏松茎象在莲花县五里山森场及河江林场首次出现,虫害面积为42hm2,直至2003年为止,已发展为3县2区总虫害面积达到3188hm2。
湿地松病害湿地松主要病虫害防冶:一、松针褐斑病,是一种可致毁灭性的病害,可在4-6月、8月中旬-9月中旬,对感病松林每隔15天喷1%等量式波尔多液,75%百菌清500-600倍液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人工防治。
二、马尾松毛虫。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20-30毫米,翅展36-56毫米。
体灰白、黄褐或灰褐色,前翅有3-4条不显著的波状横纹,近外缘有9个黑斑,翅中央有1个白点。
(卵)近圆形,长1.5毫米,粉红色。
(幼虫)体色有黑白与红黄两型;胸部背面有2丛深蓝色毒毛,腹部各节背面有蓝黑色片状毛,体侧有白色长毛;各龄头宽体长见表。
(蛹)长20-35毫米,暗褐色,节间有黄绒毛。
茧灰白色,后期污褐色,有棕色短毒毛。
防治方法:要狠抓越冬代防治。
松毛虫越冬前和越冬后抗药性最差,是一年之中药剂防治最有利的时期,用药省、效果好。
常用药剂有50%马拉硫磷乳剂或50%马拉硫磷乳剂,90%晶体敌百虫2000倍液,2.5%敌百虫粉剂每亩3公斤;超低容量喷雾可使用2.5%溴氰菊酯每亩1毫升、20%杀灭菊酯或20%氯氰菊酯每亩1.5毫升、50%敌敌畏油剂、25%乙酰甲胺磷油剂或杀虫净(40%敌敌畏+10%马拉硫磷)油剂,用量均为每亩150-200毫升;亦可采用20%伏杀磷每项亩10毫升。
以及20%灭幼脲1号胶悬剂10000倍液,即用原药7-10克。
也可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三、松梢螟形态特征成虫雌成虫体长10—16mm,翅展26—30mm;雄成虫略小,全体灰褐色。
触角丝状,雄虫触角有细毛,基部有鳞片状突起。
前翅灰褐色,有3条灰白色波状横带,中室有1 个灰白色肾形斑纹,径脉分4支,R3、R4基部合并。
后翅灰白色,无斑纹,M2与M3共柄,足黑褐色。
卵椭圆形,有光泽,长约0.8mm,黄白色,将孵化时变为樱红色。
幼虫体淡褐色,少数为淡绿色。
头及前胸背板褐色,中、后胸及腹部各节有4对褐色毛片,背面的两对较小,呈梯形排列,侧面的两对较大。
生 物 灾 害 科 学 2012, 35(3): 290-294 Biological Disaster Science, V ol. 35, No. 3, 2012 swzhkx@收稿日期:2012-09-11基金项目:国家林业局资助项目(林计批字[2007]357号)作者简介:严华明,男,江西峡江人,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营林技术工作;* 通讯作者:罗洪,高级工程师,E-mail:xjpc2000@ 。
DOI :10.3969/j.issn.2095-3704.2012.03.015吉安市湿地松纯林病虫害自然防治概述严华明1,吴小龙2,罗 洪2*,吴伯曦3(1. 江西省峡江县金江林场,江西 峡江,331406;2. 江西省峡江县林业局,江西 峡江,331409;3. 江西省吉安市林科所,江西 吉安,343000)摘要:概述了吉安市湿地松纯林病虫害的发生情况、自然防治的内容及实施途径。
在综合防治中,采取以营林技术措施为主体的自然防治。
尽快恢复生物多样性,维持自然生态平衡,是湿地松纯林病虫害防治的根本途径,也是当前湿地松保护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湿地松;病害;虫害;纯林;自然防治中图分类号:S4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3704(2012)03-0290-05The Overview on Nature Control of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in PureForest of Pinus Elliottii in Ji ’an CityYAN Hua-ming 1, WU Xiao-long 2, LUO Hong 2*, WU Bo-xi 3(1. Jinjiang Forest Farm of Xiajiang County, Xiajiang 331406, China;2. Foresty Bureau of Xiajiang, Xiajiang 331409, China;3. Forestry Research Institute of Ji’an City, Ji’an 343011, China)Abstract : In this paper, occurrence of forest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in the pure slash pine stand of Ji'an city, the way of natural control and implementation was outlined. Silvicultural techniques should be the main natural control method. To restore biodiversity and maintain ecological balance as soon as possible was not only the fundamental way to control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in the pure slash pine stand, but also the main content of protecting pine pure forest.Key words : Pinus elliottii ; diseases; insect pests; pure forest; natural control江西省吉安市现有湿地松人工林约28.4万hm 2,无论面积还是蓄积,均占全市人工林总面积的40%左右。
柳州市湿地松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林红兵
【期刊名称】《广东蚕业》
【年(卷),期】2024(58)5
【摘要】柳州市湿地松资源分布较广,病虫害侵袭会造成湿地松树势衰弱、生长不良等问题,严重时还会造成大面积林分死亡。
文章针对柳州市湿地松的主要病虫害,分析了其发生规律、对湿地松的危害特点及其相应的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总页数】3页(P40-42)
【作者】林红兵
【作者单位】柳州市柳南区现代农业产业服务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63.7
【相关文献】
1.萍乡市湿地松主要病虫害发生及其防治方法
2.江西省吉安市湿地松纯林主要病虫害发生现状及防治对策
3.萍乡市湿地松主要病虫害发生及其防治方法
4.柳州市棚室甜瓜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5.贵州省湿地松纯林与湿地松桤木混交林主要病虫害发生现状及防治措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枯梢病又称樟子松梢枯病,分布于世界各地,危害辐射松、湿地松、长叶松、火炬松等许多松树。
该病危害植株的芽、叶、梢、枝引起枯梢,还可危害根茎引起腐烂,严重时引起松树枯死。
叶枯病属于真菌性病害,传播速度比较快,这个病重在预防,治疗时需要一定的时间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叶或落叶上越冬。
第二年春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
病害每年3月开始发生,11月基本停止。
夏秋多雨、潮湿天气,尤其是在台风雨后发病最重。
植株过密,通风不良,或栽植在迎风口处,土质差、水肥不足、管理粗放,树木生长衰弱,或遭日灼、冻害、风害造成伤口多,都会加重病情。
症状:病菌能直接侵入幼树或嫩梢。
对较老树木,导致梢枯与溃疡斑后,被害部常流脂,并在死亡组织表面,产生分生孢子器。
发病初期,感病嫩梢出现溃疡病斑后,皮层开裂流出松脂,其附近针叶死亡。
以后部分溃疡愈合,有些继续扩展,致使顶梢弯曲,形成枯梢,类似松梢螟危害。
在枝干上溃疡不断扩大后,病部长期流脂。
病斑一旦围绕枝干,则整株死亡。
发病特点:发病初期,嫩稍上出现暗灰蓝色溃疡病斑,皮层开裂,从裂缝处流出松脂,邻近受害的针叶短小、枯死。
以后部分嫩稍会继续伸长,溃疡病部也会愈合;但有些病斑继续扩展,嫩稍弯曲,进而发展为枯稍。
在枝条和主干上,溃疡病部不断扩大、膨肿,并长期流脂。
当溃疡斑绕枝条一圈时,溃疡病部以上的顶梢枯死,针叶变成黄色。
若病斑环绕主干,则树木全株死亡。
油松感病后针叶由暗绿变为灰绿,后变红褐色而脱落;华山松感病早期针叶中上部呈现少量黄色小点,后变成橙黄色病斑并向下蔓延,当年秋天变成红褐色;马尾松初期症状则在针叶上出现小黄斑点友段斑,至晚秋全叶变黄而脱落,在黑松上针叶黄色段斑较大,且有褐色斑纹.以后变黄脱落。
落下的病叶,以后都变为灰褐色或灰黄色,一般到次年春在各种病叶上都能产生典型症状:即在病叶上出现纤细的横线,将病叶分割成若干小段,在小段上长出椭圆形小黑点,长0.2~0.3毫米,即分生孢子器,并逐渐产生较大的长椭圆形黑色突起,即病菌的子囊盘。
浅谈湿地松病虫害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摘要:我国湿地松营林管理工作开展时,为实现人工营林工作预期目标,应当分析湿地松病虫害的主要发生原因,并采取针对性的防治对策。
通过分析湿地松病虫害诱因可知,主要包含以下诱发因素:气候异常、环境改变、病原积累、管理不当等。
在解决湿地松病虫害问题时,应当从多个工作方面入手,采取针对性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如监测预报防治、科学营林防治、封山育林防治、科学生物防治、物理综合防治、化学综合防治等。
本文就湿地松病虫害发生原因,以及相关的防治对策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湿地松;病虫害;发生原因;防治措施;防治药物引言:为有效解决湿地松营林中出现的病虫害问题,应当契合实际工作开展的情况,采取针对性的病虫害防治对策,消除湿地松营林管理的不稳定因素。
一、发生原因1.气候异常现代林业发展中,由于全球气候环境的不断的变化,对林业树木的生长产生直接的影响。
如湿地松生长过程中,由于原有生态环境被破坏,进而为病虫的繁殖提供了一定的有利条件,进而导致湿地松病虫害的暴发,给湿地松的生长管理工作开展造成直接影响。
2.环境改变在部分湿地松人工营造林管理时,由于树木管理经营方式的差异性,进而对原有的生态系统产生直接破坏,进而增加了湿地松病虫害暴发的概率。
如部分地区的工作人员,进行人造营林管理时,由于生长区域存在大量的纯林木,进而为松毛虫的生长,提供了大量的食用料,使得松毛虫快速地繁衍,进而影响到湿地松的整体生长。
通过对马尾松毛虫分析可知,该类病虫主要危害马尾松,随着病虫的不断繁衍,并对湿地松产生一定的危害。
在部分地区种植湿地松时,由于病虫生长环境的变化,进而使得马尾松毛虫快速繁衍,对湿地松的生长管理造成巨大危害。
3.病原积累笔者认为,在湿地松管理时,由于人类的干预活动,进而导致林地害虫的天敌数量不断减少,由于生态食物链出现了问题,进而导致大量病原的积累。
因为,在湿地松种植管理阶段,由于树木结构较为单一,导致林区的生物多样性程度较低,不利于各类有益生物的繁衍与存活。
湿地松芽流脂病的防治
湿地松芽流脂病的防治
湿地松芽流脂病是一种非侵染性病害,系湿地松幼林的重要病害。
发病初期,树干或侧枝顶芽尖端上流出无色透明的松脂,不几天,就会把整个芽包住封死,严重影响林木生长。
该病一年四季均会发生,以秋冬季节发病最重。
预防湿地松芽流脂病的发生,首先造林地要选在土层厚、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地方;栽树前要挖不小于50厘米见方的大坑,有条件的地方可放些猪、牛栏粪或压青肥、垃圾灰等有机肥料,还可放些老松林的表土以增加菌根;栽树时,用0.5—1%的硼肥液沾树苗根。
造林后1—3年内每年应垦挖1—2次(深15—20厘米)以增强幼树的抗病力。
发病时,可在每棵树的周围挖10—13厘米的小沟,撒入硼砂粉,一般1公斤硼砂粉可撒100株左右,然后把沟填平;或用硼砂、尿素、水按1∶1∶100的混合液喷洒1—2次,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柯林)
(原载1990年12月15日《萍乡农业科技报》第三版)。
湿地松常见病虫害的防治及管理作者:胡科来源:《农家科技下旬刊》2018年第09期摘要:湿地松属于常绿乔木,其叶荫浓、数姿挺拔,适合种植于溪边池畔、山间坡地,既可以成片栽植,也可以进行孤植作为背景树和庇荫树,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和适应性。
本文主要针对湿地松常见病虫害的防治及管理进行分析和探究,希望给予我国相关领域以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湿地松;常见病虫害;防治措施;管理湿地松具有生长速度快、抗旱耐瘠薄等特点,是我国植被恢复、荒山绿化和城市绿化的先锋物种,同时,湿地松还是我国木材和松脂的主要树种,具有较强的经济价值,在我国各个地区都得到了广泛的种植和推广。
湿地松树林早期生长速度较快,但是后期生长相对缓慢,群落生物多样性较低、结构相对简单,容易诱发各种病虫害,对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带来负面影响。
在此背景下,针对湿地松常见病虫害防治以及管理进行分析,对提升其综合效益具有积极意义。
一、优化湿地松病虫害的主要原因1.生态遭到破坏湿地松群落结构较为单一,其在人工造林中会对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破坏,为病虫害滋生提供了环境条件。
马尾松毛虫作为重要的虫害,其对湿地松带来的危害巨大,加之天敌锐减和农药使用不合理,生物之间失去了制约作用,导致病虫害频繁发生。
2.没有适地种植种植户在造林过程中没有按照既定的原则进行适地种植,其栽培方式和管理方式不当,导致湿地松出现病虫害,影响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湿地松防治病虫害的相关措施1.虫害防治湿地松主要虫害包括马尾松毛虫、湿地松粉蚧、松梢螟等,种植户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开展虫害防治工作。
第一,防治马尾松毛虫的主要方法,在春节过后是防治马尾松毛虫的最佳季节,通过喷射药物可以减少虫源,在出现虫害后,种植户也可以使用药物进行喷杀,主要防治药物包括水剂喷杀、敌百虫、灭幼脲以及敌杀死等;第二,防治湿地松粉蚧的主要方法,湿地松粉蚧虫害并不严重,种植户在防治过程中可以适量的选择药剂,如果虫害较轻可以不采取任何防治措施;第三,防治松梢螟的主要方法,每年3月末到4月初是防治松梢螟的最佳时期,种植户可以选用敌敌畏稀释剂、辛硫磷稀释剂喷射湿地松的新梢和主干,如果新梢已经木质化,需要将病梢进行焚烧或者掩埋。
吉安市湿地松纯林有害生物自然防治概述作者:尹维国邹云燕王振美罗洪来源:《现代园艺》2013年第01期摘要:本文概述了吉安市湿地松纯林有害生物的发生情况、自然防治的内容及实施途径。
在综合防治中,采取以营林技术措施为主体的自然防治,尽快恢复生物多样性,维持自然生态平衡,是湿地松纯林有害生物防治的根本途径,也是当前湿地松保护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湿地松有害生物;纯林;自然防治;概述江西省吉安市现有湿地松(Pinus elliottii )人工林约28.4万hm2,无论面积还是蓄积,均占全市人工林总面积的40%左右。
这些林分大都生长较好,是全市林业经济增长的一大支柱。
但是也应看到,这些林分多为20世纪80年代末集中连片大面积栽植起来的纯林,立地条件不一,部分生长不良,有害生物发生普遍、严重,给湿地松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极大威胁。
本文就进一步开展湿地松有害生物的综合防治,充分发挥自然因素的调控作用,实施自然防治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1 湿地松有害生物的发生现状和原因据国内外报导[1-3],湿地松有害生物中病害约20余种,虫害多达60余种。
吉安市常见湿地松病害约10余种,虫害20余种。
主要病害有松针褐斑病(Pine needle brown spot)、松枯梢病(Pine die-back)、赤枯病(Pestalotiopsis funerea Desm)、芽流脂病等;虫害有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松梢螟(Dioryctria rubella Hampson)、松梢小卷叶蛾(Petrova cristata(wals.)、萧氏松茎象(Hylobitelus xiaoi Zhang)、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等多种。
湿地松引种初期,主要有猝倒病(Rhizoctonia solani Kuhn)、立枯病(Rhizoctonia solani Kuhn)、蛴螬、地老虎等一些苗圃有害生物;此后发现赤枯病、落针病、松毛虫、松梢螟危害;20世纪70年代末发现芽流脂病;80年代初发现松针褐斑病,中期发现松枯梢病,末期又发现萧氏松茎象。
湿地松田间病虫害如何防治目前发现的湿地松病虫害较少,湿地松育苗期出现幼苗由黄渐变为紫色,生长停滞,甚至死亡,其主要原因是幼苗缺乏菌根所致,因此应人工促进幼苗菌根的发展。
湿地松栽植后,主要有蝼蛄、大蟋蟀、白蚁对栽植的树苗危害,直至死亡,缺塘需要薪补植。
应随时观察,发现危害及时防治,以免成灾,造成严重损失。
(一)、蝼蛄(土狗、地狗)属昆虫纲直翅目蝼蛄科。
从湿地松幼苗的根部咬断苗木嫩茎,挖掘隧道,不断危害,会造成大片枯死。
防治方法:取100千克米糠炒香摊冷,加90%晶体敌百虫2千克稀释液,与米糠拌匀至手撞成团即可,于无风闷热的傍晚在林地内隔开摊放,每堆花生米大小的1~2粒,用量每亩2千克,杀虫效果良好。
对种群密度高的林地采取同样方法,在湿地松苗木栽植前预防1次。
(二)、大蟋蟀属昆虫纲直翅目蛾摔科。
人夜后出来取食,每头虫一晚可危害数株幼苗,对栽植后3~5个月内的幼苗危害严重。
蟋蟀咬食植株中下部一圈,主干或梢枝断落,常将咬断的小枝、嫩芽、幼苗拖回洞中储存。
防治方法:在定植前1天,对苗木喷施虫封1000倍液,数天内若药液不被雨水冲刷,即可杀死上树危害的蛾摔。
在虫口密度高的地方,可在定植前后,用50:1的比例把滑石粉与2.5%敌杀死原液搅拌均匀,制成药粉,于晴天的傍晚将药粉喷撒于林地上,每亩用量0.5千克。
此外可以进行人工捕杀,入夜后可带手电筒到林地捕杀出洞危害的蟋蟀。
(三)、白蚁属昆虫纲等翅目鼻白蚁科或白蚁科。
云南省常见的有黄胸、黑胸散白蚁、黑翅土白蚁。
在春末、夏、秋’白蚁数只至数百只群集取食湿地松地下的全部嫩根及表土0.5厘米以下的主根皮层,仅保留木质髄部,植株失水后迅速枯死。
有的借助泥被通道的保护,向上危害植株的皮层、木质部;白蚁取食了适宜的部位后,在土层内向相邻植株转移扩散,继续危害。
防治方法:①造林前药物处理容器苗,用40%~50%的辛硫磷1000倍液或40.7%乐斯本1200~1500倍液,选用其中一种浸透容器苗的泥土后定植,也可在种植时在容器底放置5~10克呋喃丹3%颗粒剂。
湿地松病虫害防治
湿地松的病虫害发生率比较低,危害程度比较小,一般只是小面积发生,不用防治。
主要虫害:马尾松毛虫、松梢螟、湿地松粉蚧等。
马尾松毛虫的防治方法:在每年春节前后,喷杀越冬虫代,减少虫源;或虫害出现时,用药喷杀。
防治药物用敌杀死、10%氯氰菊酯、灭幼脲3号、敌百虫等,粉剂或水剂喷杀。
2~5年生湿地松幼林要防治松梢螟的危害,在亚热带地区松梢螟一年可发生3~5代,主要危害幼林新梢,蛀入枝梢,使主梢弯曲死亡,严重影响其高生长和材质。
由于松梢螟属蛀干性害虫,生活史又不整齐,苗圃地只有以防为主,采取每年4月初每隔10天喷25%的辛硫磷800倍或50%的敌敌畏1000倍液喷射主干和新梢,待新梢完全木质化;当松林出现有松梢螟危害时,及时剪去发病梢,收集后埋入土中或用火焚烧。
湿地松粉蚧对湿地松生长影响比较少,可不用防治。
主要病害:松梢枯病、松针褐斑病。
松梢枯病,多发生在幼林期,防治以预防为主原则。
发现梢枯病后,应将感受病的针叶、枝条清除烧毁,必要时采取化学药物防治。
防治药物:甲基托布津、百菌清等。
松针褐斑病,是一种可致毁灭性的病害,可在4-6月、8月中旬至9月中旬,对感病松林每隔15天喷1%等量式波尔多液,75%百菌清500-600倍液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人工防治。
1。
2018 年第 8 期(下半月)Nong Min Zhi Fu Zhi You 农民致富之友77科研◎农业科学1 湿地松育苗1.1 科学选择优质种子湿地松育苗一般选择播种育苗模式,种子在选择过程中,应该从有林木种子经营营业执照和林木种子经营许可证的单位购买,确保购买的种子质量符合播种要求,颗粒饱满,出苗率高。
1.2 种子处理在播种之前,应该将种子淘洗干净,晾干后,将其放入到0.3%的硫酸铜溶液中,浸种30分钟,捞出后用清水漂洗干净,放置在40度温水中,浸种24小时。
1.3 科学育苗首先,播种苗床制备。
选择背风、向阳、排灌方便、靠近移芽圃地制作播种苗床,长度和宽度分别为1m 和不大于10m ,南北墙高度分别控制在30~35cm 和50~55cm 。
在播种苗床底部铺上一层砖,加速排水,防止老鼠蚯蚓危害湿地松种子。
播种苗床下层铺粗砂,上层铺经过过筛的细砂,厚度分别控制在5cm 和10cm ,在播种之前,使用0.3%的硫酸铜溶液进行消毒;其次,播种育苗。
湿地松播种日期一般在每年2月下旬~3月上旬。
播种培育好的芽苗。
一般在3月中下旬移栽到育苗钵中,5月下旬出圃造林,整个育苗期90天。
按照每平方米使用0.25kg 种子量的比例,将种子均匀的撒播在播种苗床上,然后在上方覆盖消毒的细沙,覆盖厚度以看不见种子为宜。
播种完毕后,立即用喷雾器喷水覆盖薄膜,播种苗床温度控制在25~30度之间;再次,营养土配制。
营养土配制要按照就近利用的原则,选择优质田园土、松林土、火烧土、过磷酸钙合理配比制作营养土。
一般情况下,上述几种土壤和肥料按照48%、20%、3%、2%的比例配置。
在芽苗转移前5天,喷洒0.5%的高锰酸钾水溶液进行消毒,然后在营养土上方覆盖薄膜,在移苗前一天揭开薄膜,气味散发完毕,将营养土均匀的装入到营养钵内。
第四,建立苗圃地。
芽苗转移苗圃应该选择地势平坦、土壤层深厚、有机质含量丰富、排灌方便、靠近造林地、方便管理的地方。
湿地松枯梢病发病因素调查分析颜见煌1,廖东帆2,谢琼2,顾育铭3*(1江西省井冈山市林场,江西井冈山343609;2峡江县林业局,江西峡江331409;3吉安市森防检疫站,江西吉安343000)摘要:为摸清湿地松枯梢病在吉安市的分布、为害、发病与环境条件的关系,结合吉安市松梢枯病专项调查,重点踏查了吉太盆地湿地松栽植面积较大、地域分布均匀、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国营林场。
在踏查的基础上,在枯梢病发生地,根据不同调查内容进行标准地调查。
结果表明,枯梢病在吉安市湿地松上发生普遍,局部为害严重。
在吉安市,3月中旬孢子扩散,开始初侵染,4月中旬春梢出现病状。
发病主要与林龄、立地条件有关。
10年生以上林分发病重,土地瘠薄、干燥,地形闭合的谷地、凹地、山脚、林缘发病重。
苗木带病是幼林发病的重要原因。
病害对林木高径生长和材积的增长有严重影响。
随着林龄增大、地力衰竭,林木生长的衰退,湿地松枯梢病在吉安市发生将渐趋严重。
适地适树,以营林技术措施为主是该病防治的根本措施。
关键词:湿地松;枯梢病;林龄;立地条件;吉安市(芽)感病或主梢感病;Ⅲ级:1/2以上梢(芽)感病,主梢同时被害;Ⅳ级:1/2以上梢(芽)感病,主梢病枯。
以上各级代表值分别为0、1、2、3、4。
2结果与分析2.1病害症状经外业调查和标准株发病观察,吉安市湿地松枯梢病的症状主要有叶枯、梢枯、芽黏、丛枝、溃疡等几种。
在发病严重的植株上,这几种症状往往同时并存。
病菌从刚发出的嫩叶基部与梢茎接触处侵入,形成黄白色退色斑点,并渗出小滴淡绿色松脂,干后结晶变白。
同一病梢上可出现1~10个发病点。
病部常见一束或周围几束短针叶由茎基部向叶尖逐渐变黄枯死。
当病梢上多个发病点互相靠近、连接时则形成溃疡。
溃疡斑呈梭形,淡紫红色,伴有松脂溢出,后期呈紫褐色、缢缩、下陷,纵裂,边缘灰白色。
严重的整个梢头向溃疡一边弯曲或直立干缩死亡,造成枯梢。
由于病部针叶不能正常抽长,在枯死梢上,其长度只为键康针叶的1/5~1/3。
湿地松病害
湿地松主要病虫害防冶:
一、松针褐斑病,是一种可致毁灭性的病害,可在4-6月、8月中旬-9月中旬,对感病松林每隔15天喷1%等量式波尔多液,75%百菌清500-600倍液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人工防治。
二、马尾松毛虫。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20-30毫米,翅展36-56毫米。
体灰白、黄褐或灰褐色,前翅有3-4条不显著的波状横纹,近外缘有9个黑斑,翅中央有1个白点。
(卵)近圆形,长1.5毫米,粉红色。
(幼虫)体色有黑白与红黄两型;胸部背面有2丛深蓝色毒毛,腹部各节背面有蓝黑色片状毛,体侧有白色长毛;各龄头宽体长见表。
(蛹)长20-35毫米,暗褐色,节间有黄绒毛。
茧灰白色,后期污褐色,有棕色短毒毛。
防治方法:要狠抓越冬代防治。
松毛虫越冬前和越冬后抗药性最差,是一年之中药剂防治最有利的时期,用药省、效果好。
常用药剂有50%马拉硫磷乳剂或50%马拉硫磷乳剂,90%晶体敌百虫2000倍液,2.5%敌百虫粉剂每亩3公斤;超低容量喷雾可使用2.5%溴氰菊酯每亩1毫升、20%杀灭菊酯或20%氯氰菊酯每亩1.5毫升、50%敌敌畏油剂、25%乙酰甲胺磷油剂或杀虫净(40%敌敌畏+10%马拉硫磷)油剂,用量均为每亩150-200毫升;亦可采用20%伏杀磷每项亩10毫升。
以及20%灭幼脲1号胶悬剂10000倍液,即用原药7-10克。
也可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三、松梢螟形态特征
成虫雌成虫体长10—16mm,翅展26—30mm;雄成虫略小,全体灰褐色。
触角丝状,雄虫触角有细毛,基部有鳞片状突起。
前翅灰褐色,有3条灰白色波状横带,中室有1 个灰白色肾形斑纹,径脉分4支,R3、R4基部合并。
后翅灰白色,无斑纹,M2与M3共柄,足黑褐色。
卵椭圆形,有光泽,长约0.8mm,黄白色,将孵化时变为樱红色。
幼虫体淡褐色,少数为淡绿色。
头及前胸背板褐色,中、后胸及腹部各节有4对褐色毛片,背面的两对较小,呈梯形排列,侧面的两对较大。
蛹黄褐色,体长11—15mm,腹部末节背面有粗糙的横纹,末端有一块黑褐色的骨化皱褶狭条,其上生有细长臀棘6根,其端部卷曲,中央两根较长,两侧4根较短。
防治措施:
1 加强幼林抚育,促使幼林提早郁闭,可减轻危害。
修枝时留茬要短,切口要平,减少枝干伤口,防止成虫在伤口产卵。
2 利用冬闲时间,组织群众摘除被害干梢、虫果,集中处理,可有效压低虫口密度。
3 在母树林、种子园可用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幼虫。
4 灯光诱杀成虫。
四、松梢小卷叶蛾。
可采用人工捕杀,或采用85%敌敌畏乳剂100~200倍液喷射嫩梢及烟雾剂等防治,
五、松材线虫主要是通过“松褐天牛”来传播,目前尚无
良策。
树木一旦感染该病,40天后就会死亡。
有些地方用管氏肿腿蜂进行生物防治,效果不错,肿腿蜂则是天牛幼虫及蛹期的天敌。
杀死幼虫及蛹来切断松材线虫传播途径。
六,湿地松粉蚧。
危害症状:
受害的松梢轻者抽梢,针叶伸展长度均明显地减少。
严重时梢上针叶极短,不能伸展或顶芽枯死、弯曲,形成丛枝。
老针叶大量脱落可达70%-80%;尚存针叶也因伴发煤污病影响光合作用。
球果受害后发育受限制,变小而弯曲,变形,影响种子质量和产量。
松针褐斑病:
分布及危害分布于河南省南部和西部山区,危害湿地松、火柜松、日本黑松、马尾松、黄山松等。
症状在感病针叶上,最初产生退色小斑点,多为圆形或近似圆形,后变为褐色,并稍扩大,直径1.5-2.5mm。
2、3个病斑联接也可造成3-4 mm的褐色段斑,发病重时,在同一针叶上常有较多的病斑,就会形成绿、黄、褐色相间的斑纹。
在发病盛期,病斑产生数日后,病斑中即产生黑色小疱状的病症——病菌的无性子实体,初埋生于针叶表皮下,成熟时黑色分生孢子堆破表皮外露,当针叶枯死后,无病斑的死组织上也能产生子实体。
当年生针叶感病,多于第2年5-6月枯死脱落,新生嫩叶感病,常不表现典型病斑,针叶端部迅速枯死,不久在枯死部产生黑色小点状的子实体,病害自树冠下部开始发生,逐渐向上扩展。
重
病松树常只有顶部2-3轮枝条梢头保持部分绿色,不久即行整株枯死。
马尾松和黄山松一般只有少数针叶感病,产生不如上述典型的褐色段斑,在林间较少产生子实体,但在人工保湿下较易产生。
少数感病重的马尾松,发病针叶上病斑接近典型症状,也可使针叶端枯死。
病原子囊菌中松针座腔菌Scirrhia acicola(Dearn) Siggers,但它的有性阶段在我国尚未发现。
无性阶段为半知菌黑盘子孢目的松针座盘孢菌Lecanosticta acicola(Thiim) sydow。
分生孢子在12-32℃下均能萌发,但在20-28℃下萌发良好,病菌在PDA培养基上生长的温度范围是12-32℃,20-28℃下生长良好,菌落生长缓慢,在25℃时,单孢分离4天后出现白色菌落,直径0.7-0.9mm。
5天后菌落底部变淡褐色,10天后菌落表面变淡墨色,同时形成黑色子座,11-12天后子座上长满漆黑色的分生孢子堆。
18天后的菌落直径约7mm。
发病规律病菌的子实体可以在树上病叶或落叶上越冬,病组织中的菌丝体也能越冬。
分生孢子借雨水冲溅飘扬而传播,据测定日降雨量在1.7mm以下时,没有孢子释放。
降雨量达6.7mm时,雨水中即含有大量孢子。
分生孢子在水中约束48小时后达最高萌发率,芽管自气孔侵入,潜育期在20天以上。
林间发病率自3月下旬至11月上旬均有增长,但以4月下旬至7月上旬发展迅速,9-10月增长也
较快。
7月中旬至8月中旬因气温偏高,雨量少,湿度低,所以病发展缓慢。
防治措施:
1 检疫。
我省湿地松和火炬松造林面积逐年扩大,范围广,目前松针褐斑病发病尚不普遍,因此,防止病害进一步蔓延扩展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检疫对象主要是苗木,最好进行产地检疫。
种子园应防止接穗带病。
感病松柴(枝)应就地处理,不能外运。
2 营林措施营造混交林,小片隔离林分可以抑制病害蔓延,小片之间相距可在100m以上,营造国外松林时,应清除林地及其附近原有可能成为侵染的各种松树。
对最初的发病中心,应及时清除病株(病叶)或同时进行修枝以清除和减少侵染来源。
重病林分应选其他适宜的树种进行更新。
3 化学防治据室内药效测定多菌灵,甲基托布津。
退菌特和百菌清等对松针褐斑病病菌分生孢子萌发有极好的抑制作用。
前三种杀菌剂对菌落生长抑制作用也很强。
用多菌灵作林间喷洒防治试验也有一定效果。
但在应用于生产防治时还需作进一步试验。
化学防治试验宜在苗圃和幼林中进行,于4-6月施药3-4次,9-10月施药1—2次。
4 抗病优树选择在严重发病的湿地松林中,常发现有些植株感病极轻或不感病,选择抗病优树的枝条作接穗,通过嫁接建立抗病种子园是防治松针褐斑病很有前途的一种措施,应努力扩大这方面的试验研究,及早应用于生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