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汉将李陵事件中李陵投降匈奴是无奈之举吗
- 格式:docx
- 大小:5.95 KB
- 文档页数:3
李陵与苏武的故事李陵与苏武的故事汉将李陵和苏武是同时代的两个人。
苏武是民族英雄,誓死不投降匈奴,最后被迫去放羊。
李陵因为最后投降了匈奴,中国人觉得特没面子,所以他不是我们的民族英雄,李陵也成了千古罪人。
《李陵答苏武书》是一篇很有名的文章。
是李陵投降以后,写给苏武的一封信。
在这封信里面,他讲到了他当时的处境和投降的背景。
“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绝域,裹万里之粮,率徒步之师,出天汉之外,入胡强之域”,先帝给他五千个步兵到绝域去,带着走万里路所需之粮,率师步行,出天汉之外,入胡强之域。
“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师,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
”当时对阵的形势是以五千个步兵,对对方的十万大军,以疲乏之师对对方新调来的马队。
“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把敌人的战旗抢了过来,连他的元帅都杀了。
“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
死伤积野,余不满百。
”打到最后只剩下不到一百个人,“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
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振臂一呼,所有的创病战士都起来了,再去拼杀。
“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
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退。
”正当匈奴军队想要撤退时,却出了叛徒。
“而贼臣教之,遂使复战,故陵不免耳。
”他只剩几十个人了,最后一打,必然失败。
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子孙,打仗打到这种程度,我们这个民族至今没有原谅他,因为他的投降使我们觉得很没面子。
汉武帝最后将他家满门抄斩。
司马迁飞来横祸之“李陵事件”李陵事件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却遇上了飞来横祸,这就是李陵事件。
这年夏天,武帝派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二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别将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
李广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单于遭遇。
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
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弹尽粮绝,不幸被俘。
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武帝本希望他能战死,后听说他却投了降,愤怒万分,满朝文武官员察言观色,趋炎附势,几天前还纷纷称赞李陵的英勇,现在却附和汉武帝,指责李陵的罪过。
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一方面安慰武帝,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尽力为李陵辩护。
他认为李陵平时孝顺母亲,对朋友讲信义,对人谦虚礼让,对士兵有恩信,常常奋不顾身地急国家之所急,有国士的风范。
司马迁痛恨那些只知道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大臣,他们如今见李陵出兵不利,就一味地落井下石,夸大其罪名。
他对汉武帝说:"李陵只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军奋战,杀伤了许多敌人,立下了赫赫功劳。
在救兵不至、弹尽粮绝、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仍然奋勇杀敌。
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
李陵自己虽陷于失败之中,而他杀伤匈奴之多,也足以显赫于天下了。
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
"司马迁的意思似乎是二师将军李广利没有尽到他的责任。
他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讽刺劳师远征、战败而归的李广利,于是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
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后,案子落到了当时名声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严刑审讯司马迁,司马迁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
面对酷吏,他始终不屈服,也不认罪。
司马迁在狱中反复不停地问自己"这是我的罪吗?这是我的罪吗?我一个做臣子的,就不能发表点意见?"不久,有传闻说李陵曾带匈奴兵攻打汉朝。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忠孝刚直的西汉将领李陵为何会投降匈奴
导语:李凌是西汉的一名将领,最近在热播的电视剧《解忧公主》里我们也看到了这名将领的风采,可是让人不解的是这位忠孝刚直的将领却投降匈奴了,
李凌是西汉的一名将领,最近在热播的电视剧《解忧公主》里我们也看到了这名将领的风采,可是让人不解的是这位忠孝刚直的将领却投降匈奴了,这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具体介绍:将军请战捷报传汉武帝天汉二年(前99)秋天,骑都尉李陵麾下部将陈步乐快马加鞭赶往长安,手中紧握汉军对匈奴作战的最新战报。
见到汉武帝后,陈步乐连报捷讯,详细陈述了李陵出兵匈奴后的行军路线和作战方略,尤其对李陵率兵与敌军奋勇拼杀的情景大加描绘。
汉武帝听后龙颜大悦,立即封赏了陈步乐。
群臣也纷纷奉迎,连夸“李陵英勇善战”,高呼“陛下圣明”。
这一战,就是左右李陵一生命运的“酒泉之战”。
李陵,字少卿,生于陇西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
他是汉代名将李广的孙子,因擅长骑射,爱兵如子,在军中享有很高的声望。
汉武帝很欣赏李陵,先是将他选为建章宫羽林军的长官,后来又派他率领800骑兵深入匈奴侦察地形。
李陵率兵深入匈奴腹地2000余里,虽没有发现匈奴兵,但汉武帝仍将他擢升为骑都尉,命他带领5000名士兵驻扎在酒泉、张掖一带练习骑射,防备匈奴。
天汉二年(前99),汉武帝派自己的宠将李广利率兵三万攻打匈奴,命李陵的部队为李广利提供后勤保障。
李陵听后坚决辞谢,并上疏汉武帝说:“臣愿率兵迎战匈奴单于的主力军,必能大获全胜!”汉武帝有些惊讶地说:“如今没有多余的骑兵拨给你,你要凭5000士兵出战吗?”李陵斩钉截铁地说:“就凭5000士兵!”汉武帝非常赞赏李陵的勇
生活常识分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李广之孙李陵投降匈奴竟然牵连司马迁被宫刑
导语:司马迁写的《史记》大家也都清楚的,这个可是研究先秦的重要资料,而且司马迁被施以宫刑大家应该也比较了解,这个可以说太没有人性了。
但是
司马迁写的《史记》大家也都清楚的,这个可是研究先秦的重要资料,而且司马迁被施以宫刑大家应该也比较了解,这个可以说太没有人性了。
但是可能有一个细节你不知道,那就是司马迁被施以宫刑是因为李广的孙子李陵投降匈奴的缘故。
李广,一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让大家对于李广这个将军印象很深,什么是李广难封呢?原来在公元前166年,也就是汉文帝十四年,匈奴大举入侵萧关,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从军抗击匈奴,因为精通骑马射箭,斩杀匈奴首级很多,被任为汉中郎。
李广曾经随从皇帝出行,有冲锋陷阵抵御敌寇和与猛兽搏斗的事,可以说为汉朝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由于时代的关系,不能封侯,所以汉文帝说:“可惜呀,你没遇到时机,假如让你生在高祖时代,封个万户侯不在话下!所以说李广难封啊,凭借功劳可以当侯爷了,只不过时机不对。
而李广的孙子李陵,也是根正苗红之人,也是抗击匈奴的好手,当然当时汉朝的主要任务还是抗击匈奴,史书记载李陵善于骑射,爱护士卒,如果没有同僚的挤兑,李陵也会成为他爷爷一样的名将。
即使成不了匈奴害怕的飞将军,也能够成为克制匈奴的名将,只不过都因为同僚们的挤兑,让大汉少了这么一名好将军。
李陵所在的时代,皇帝是汉武帝,汉武帝我们都不陌生,雄才大略,同时也多疑并且刚愎自用,他后期发生的很多政治事件都跟他的这两个毛病有关,而且汉武帝穷兵黩武,虽然降服了匈奴,但是也把大汉带入了灭亡的深渊。
起初,汉武帝还是很看好李陵的,李陵年轻时担任侍中建章监。
他
生活常识分享。
西汉大将李陵投降匈奴是不是被逼无奈而为之本文导读:图片来源于网络在这次攻打匈奴的战役中,主将是李广利,他是汉武帝的亲信,但就因为他的指挥不利,导致这次无功而返,并且没有支援李陵,导致他被俘虏。
因此,李广利回到京城之后,就得需要替罪羊,而李陵恰恰可以称为这样的人,百官们为了讨好汉武帝,就一味的掩盖李广利战争的不力,以及掩盖李陵拼死抵抗的事实,更多的是讲诉李陵投降的事情,这样的话,汉武帝会选择相信哪一方呢?一方是自己的亲信和百官,而另一方是缥缈的事实,很明显,他会选择前一者,为了安抚百姓,他就得做出决断,那就是重罚李陵一家,将其诛杀。
而从李陵的角度看,本来他提议带5千步兵去攻打匈奴,就是为了改变这个局面。
虽然在西汉刚刚建立的时候,大将樊哙曾提议,说自己可以率领10万大军,足以扫平匈奴,但是遭到了季布的否定,认为他可以被斩首。
因为在他们的眼里,10万大军根本不足以扫平匈奴,未免有点以卵击石,而李陵只不过是率领5千兵力,而且还是步兵,在草原上,匈奴的众多起兵足以扫平一切。
虽然李陵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却得不到汉武帝的信任,致使他缺乏补给,这也就成了他失败的一个原因。
就是因为诛杀了李陵的三族,导致李陵根本就不愿回归祖国,但他在日后的余生,也没有过率领一次匈奴军去攻打汉,可见李陵还是忠心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在公元前99年,李陵率领着5千步兵孤军深入到匈奴境内,与敌军十来万大军战斗了十多天。
关于这场战役,其艰辛程度出乎常人想象,被逼无奈,其主将李陵只好投降。
这场战争十分的惨烈,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少有的。
汉将李广利率三万大军去攻打匈奴,而李陵只是率领五千步兵,从居延出发,一直往北走,想要偷袭大廷。
但是在不久之后,他遭遇了单于亲自率领的3万精兵,在李陵军队里,大多都是剑客等人,平常的骁勇善战,看到敌军的数量远远超于自己的数量,也不怎么惊慌。
李陵知道这是一场硬战,就命人以大车为营,摆好阵势,准备迎敌。
匈奴大军觉得汉军人少,就打算横冲直撞,由于李陵的阵势好,先由弓箭手射击,使敌军混乱,然后在他们逃跑的时候,乘胜追击,此战消灭了数千个匈奴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历史李陵为何会投降匈奴?
导语:李陵投降匈奴这事闹的还真不小,司马迁为他求情结果搞得自己被阉割了。
而李陵虽然在匈奴待遇还不错,却一直遭受鄙视,比方说,流亡数十年的
李陵投降匈奴这事闹的还真不小,司马迁为他求情结果搞得自己被阉割了。
而李陵虽然在匈奴待遇还不错,却一直遭受鄙视,比方说,流亡数十年的苏武在临走之前就狠狠地鄙视了他一顿。
让他很是郁闷。
那么李陵为何选择投降了?为何不像苏武那样坚贞不屈,跑到西伯利亚去搞牧羊工作呢?
李陵(?~前74年)字少卿,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飞将军李广的孙子。
年轻时为侍中建章监。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向汉武帝请求攻打匈奴,收复国土。
汉武帝很欣赏他这种勇气,就准奏了这次军事行动。
李陵于这年九月率五千人从居延出发,经过了三十天的长途跋涉,到达浚稽山(约在阿尔泰山脉中段),在山下遇到了匈奴的军队。
单于用三万大军包围了李陵军,李陵命令前队的人拿盾和戟,后队的人都持弓弩。
他下令:“听到鼓声就向前冲,听到锣声就停止。
”匈奴见汉军少,就一直向前挺进。
李陵指挥弓弩手,千弩齐发,单于的士兵倾刻间死伤一大片,匈奴兵顿时大乱,急急忙忙向山上逃跑。
汉军乘胜追击,杀死匈奴数千人。
就在这节骨眼上,李陵军中有一个叫管敢的兵士,被李陵的校尉韩延年辱骂,一气之下跑去向匈奴投降。
他还向匈奴讨好,对单于说:“李陵的军队没有后备支援,弓矢也快用完了。
”管敢还把李陵的排兵布阵告诉了单于。
由于单于洞悉了李陵的虚实,知道他是孤军作战,便放心大胆起来。
西汉名将李陵和李广利都投靠了匈奴,他们的结局分别是什么李陵和李广利,两位都是西汉时期的著名将领,两人的经历非常相似,都是汉将,都与匈奴作战并且最后都投降了匈奴,而且都因此全家都被杀掉。
可即便是如此,两个人的命运还是有非常大的不同的。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们两人相似却又不同的命运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一个是名门之后,一个是宠妃外戚;一个如父祖般能力卓越、却也缺点多多,一个建功虽少、依靠亲缘却也得到将军之位。
同样都是因无法战胜敌人而选择投降,最后的结局却千差万别,选择与机遇,究竟是什么决定了李陵和李广利的结局。
李陵,字少卿,陇西成纪人,如果没有之后的事情,估计他就只会以李广之孙的名号留在历史中,但恰恰不是如此。
李陵的父亲李当户是李广的长子,担任着守卫宫廷的郎官,但英年早逝。
少年的李陵其实并不算生活幸福,好在有父祖的荫蔽,李陵很早就在宫廷中出任武官。
由于精通骑射、爱护士卒,汉武帝认为李陵有其祖父的遗风,派他带领八百骑兵越过居延海深入敌境二千余里察看地形。
尽管没有遇到匈奴,但李陵表现良好得到了武帝的信任,武帝随后将他升为骑都尉,带领从丹阳郡招募来的楚兵五千人屯驻在酒泉、张掖,李陵的事业起步也是从戍边开始的。
匈奴在漠北大战后受到重创,十几年后继位的且鞮侯单于改变一直以来的敌对态度,主动抛出橄榄枝向汉朝求和,并归还了先前扣押的汉朝使者。
为了回应善意,汉朝以李陵好友中郎将苏武为使,带礼物和汉朝扣押的匈奴使者出使,以示和谈诚意。
但因副使与匈奴内部勾结,事情败露,整个使团遭到扣押。
虽然错在汉使团的内部,但武帝依然在天汉二年秋,以匈奴干涉汉朝对车师进攻为由,令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领三万骑兵自酒泉出征。
武帝想安排李陵为李广利运输辎重,李陵主动请命,希望率领他在张掖训练的五千名荆楚勇士,作为独立队伍到阑干山南迎战单于大军。
汉武帝认为李陵是不情愿担任李广利的裨将,推说军队征发太多,无法给李陵分配骑兵。
李陵便向汉武帝保证,不需要骑兵,只需以少敌多,用五千步兵横扫单于王庭。
汉武帝与司马迁李陵辩护两人沟通中的问题
首先,无论如何,李陵投降是绝对不能原谅的,在汉朝投降是重罪,当时在汉朝的法律上曾有这样的规定:
皆要(腰)斩。
其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
汉朝的法律明文规定,将士叛变、主动投敌、作战不力投降、临阵脱逃这几种情况,和谋反是一样的处理结果,那就是腰斩且诛灭全家。
汉武帝作为汉朝的皇帝,他有权力和义务去维护法律的尊严,而司马迁为李陵辩护无异于自寻死路。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此次战役的实际指挥者是汉武帝刘彻的小舅子李广利,如果李陵的家人不受到惩罚的话,那么李广利就要背下这个黑锅。
李陵与李广利孰轻孰重,想必是一目了然的事情,司马迁在朝堂上为李陵辩护,不仅是公然与汉朝的法律作对,更有指责李广利指挥不力的嫌疑,汉武帝当然不能承认司马迁的辩词。
汉武帝作为汉朝的最高统治者,他考虑的问题不是道义和仁慈,而是更高层次的权威和利益,司马迁这样的儒生自然是不能理解他。
从汉武帝的角度来看,他的做法没有毛病,李陵虽然在这次战役中拼尽了全力,但汉朝的制度就是制度,任何人不能随意毁坏制度,否则以后还如何服众?
而李广利作为汉武帝本人的嫡系,汉武帝偏袒他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情,毕竟李陵只是一个小人物。
假设司马迁站在汉武帝的那个位置,
他断然不会以道义和人之常情这样的话去为李陵辩护的,相反,他更多的是考虑自身的权威和利益,这是人性的使然。
李陵是真降还是假降,历史上争议不断,一导火索道破关键历史上有很多传奇人物,他们建功立业,为国家打拼,是人们敬仰的对象。
飞将军李广很多朋友都不会陌生,作为汉朝大将他为汉朝做了很多贡献,只不过最后的自杀实在令人惋惜。
今天我们要说的是他的后代李陵,作为李广的孙子,李陵从小就展现出了过人的军事天赋,更是被汉武帝赞扬有他爷爷的精神风骨,并委以重用。
但是谁又能想到被人们寄以厚望的李陵会在日后投降匈奴。
他本人对于国家的贡献毋庸置疑,但是他究竟是真降还是假降,却成为了一个极富争论性的话题。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在公元前99年,李陵主动向汉武帝提出要去攻打匈奴,他这一行为的背后被很多人认为是想重建家族的荣光,为自己乃至为自己的爷爷争一口气。
汉武帝知道李陵心中所想,于是便给了他这个机会,但是因为当时朝廷各部都有要务在身,各部军队之间往往没有什么联系,间隔很远,所以李陵拿到的人手并不多。
然而李陵硬是带着5000步兵,而且没有一匹战马的军队向匈奴领土进发。
这在很多人眼里看来是个十分冒险的举动,因为匈奴以骑兵为主力用,这5000步兵一旦遇到了对方的主力并被包围的话,连跑都跑不出去。
但是很快李陵就会证明自己出身于名将之族的实力。
当匈奴的军队碰见了李陵的军队之后,认为自己人多势众,必将拿下这场战斗的胜利。
但李陵的强大他们还不知道,匈奴的3万主力竟然连5000汉军都打不过,而且是惨败。
这下匈奴的单于可坐不住了,他将匈奴的军队增加到8万,而且均为精锐的骑兵。
面对这种形势,李凌且战且退,迂回突进,血战到第八天,终于力竭而投降。
在听闻了这个消息之后,汉武帝将信将疑,因此在一年之后他还专门派人去匈奴境内寻找李陵。
但是因为单于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李陵,同时寻找李陵的使者又主观臆断的认为李陵已反。
得知消息的汉武帝才会震怒,诛杀了李陵全族。
后来,李陵一次带3万匈奴主力遇到了汉人的军队。
结果却战败了,当时汉人的军队均为长途跋涉而来,而统领这批军队的更是一个文官,如果说李陵不手下留情的话。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李广之死与李陵之降始末一家都是悲剧人物
导语:李广一家都是悲剧人物。
李广被匈奴人呼为“飞将军”,是西汉王朝最著名的将领之一。
他一生与匈奴作战70多次,仕途几起几落,始终未能封
李广一家都是悲剧人物。
李广被匈奴人呼为“飞将军”,是西汉王朝最著名的将领之一。
他一生与匈奴作战70多次,仕途几起几落,始终未能封侯,而人品、声名、战功远在他之下的人则纷纷封了侯。
最后,他因不堪忍受大将军卫青的排挤和刀笔小吏的折辱,愤而自杀。
他的儿子李敢怨卫青排挤其父,一时义愤击伤卫青,后被卫青的外甥霍去病射杀。
李广的孙子李陵英勇善战,最后弹尽粮绝,投降了匈奴,背上了千古骂名。
李广之死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元狩四年),李广被任命为前将军,随大将军卫青征伐匈奴。
大军出塞后,卫青命李广所部与右将军的部队合并,从东边走。
东路绕道、路远,肯定不能按时与中军汇合,李广深知这一点,便向卫青请求道:“我是前将军,自然该打先锋,您却让我走东路。
我好不容易才有了面对单于(匈奴最高首领)的机会,我愿意冲在前面,先死于单于之手。
”
出征前,汉武帝暗中告诫卫青,说李广运气差,年纪也大了,不能让他与单于正面接战,免得误事。
同时,卫青还有个私心,他的救命恩人公孙敖不久前被武帝剥夺了侯爵的名位,卫青想让他与自己居中军与匈奴接战,给他个立功的机会。
因此,卫青不肯答应李广的请求,他甚至当着李广的面让部下把命令直接送到李广的军营里去。
受到如此轻侮,李广也动了怒,连与卫青辞别的话都没说,面带怒色起身返回自己的军营。
生活常识分享。
【汉朝历史】名将李陵的悲剧:无奈投降匈奴终生没有回到汉朝凉秋九月,塞外草衰。
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
晨坐听之,不觉泪下。
《李陵答苏武书》李陵何许人也?他乃是西汉将领李广之孙。
李陵擅长骑射,英勇善战,爱护士兵,人缘皆好,是汉朝一位不可多得的武将。
公元前99年秋天,李陵奉汉武帝之命,率兵出师匈奴,战斗打响之后,李陵又主动请求五千步卒,与匈奴八万军决死恶战,他以一当十,连战连捷。
原本,由将军路博德来接应他,结果,援兵未到,汉军被匈奴切断后路,弹尽粮绝,最后降服于匈奴军。
抛开朝廷中一切恩怨不谈,单就其出兵以小制大的神奇战略效果,足可见李陵在战场上是如何英勇与顽强。
偏偏有人不认此账,从而断送了一个不可多得的武将的前途和梦想。
那个人就是当时的最高统帅汉武帝。
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他的《报任安书》中提到,一开始,李陵激战正酣,没有战败的时候,公卿王侯频频举杯向皇上祝贺;过了几天,李陵战败,成了降敌,让皇上郁郁不乐,忧愁到了极点。
对李陵这个人,作为当时朝廷中书令的司马迁,抱着实话实说的态度,向皇帝阐明自己的态度:“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虽古之名将,不能过也。
身虽陷败,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汉。
”岂料这一说法,让皇帝和周围那些嫉妒李陵的小人大为不满,于是,司马迁招来了大祸,下狱、遭腐刑,身心受到了极大的残害。
李陵迫降于匈奴之后,有好友苏武来匈奴规劝李陵,让他重归于汉朝,可是,李陵面对的是一个异常痛苦的现实:一是因自己而受株连的家室下狱后全被杀掉;二是苏武曾经也是国家的有功之臣,回归汉朝之后,享受的也只不过是一些鸡毛蒜皮的薄禄,西汉王朝对于冒着风雪,手持汉节,宁肯在漠北放羊也不投降的苏武,也不怎么厚道。
纵观朝廷处事的种种不公后,李陵终心死绝望。
他彻底回不去了,想重新报效朝廷,却找不到回家的路;他想重回故里,却见不到家园的曙光。
心意迷乱之时,他挥笔写下了《李陵答苏武书》,字字声声皆为血与泪的控诉。
李陵投降匈奴,司马迁却受宫刑,伤害性大,侮辱性更大阅可惜司马迁想得挺好,什么都想到了,就是没想到汉武帝还有一个软肋,那就是李广利。
李广利在这次战争中,率领三万精骑,却损失了十之六七,打了败仗而回。
司马迁越是夸赞李陵英勇,这么少的人就干掉了匈奴一万多骑兵,还坚持了这么长时间,汉武帝却理解成了司马迁在以李陵的英勇嘲讽李广利的无能。
01公元前99年,李陵随李广利出击匈奴。
李陵是李广的孙子,李广就是那个著名的飞将军,运气差到屡屡不能受封,最后与匈奴一战,败而自刎;李广利呢,则是继卫青、霍去病后抗击匈奴的主力将军,虽然他这个将军能力比起卫青、霍去病来差得不是一点半点,但他还有一个身份,汉武帝当时正宠爱李夫人,李广利就是李夫人的哥哥。
李广利带了三万骑兵,李陵呢,则是带着五千骑兵,作为李广利的偏师。
结果一支八万人的匈奴部队把李陵的五千步兵给包围了,步兵对骑兵,五千对八万,结果可想而知,但李陵也没怎么畏惧,且战且退,连着打了八天。
李广就是个神射手,李陵继承了他们家的绝学,这五千步兵,也让他训练得个个是神射手,但打了八天,箭都射完了,杀敌万余人,五千步兵也折损过半了,要命的是,粮食也没了,也不知道李广利跑哪去了,没有援军,这仗没法打了。
李陵长叹一声,把仗打成这样,自己也没脸回去了,先投降吧,总比让兵士们全部战死要好。
李陵就这么降了。
反正汉武帝得到的消息是这样的,至于真降假降,谁也说不清了。
02汉武帝很生气,龙颜大怒,大臣们赶紧顺势说话,都说李陵叛国,罪不容诛。
大臣们都发表意见了,只有一个人没说话,正是咱们的太史公司马迁。
司马迁本来也是不打算就这件事发言的,一是自己的职位,就是个太史令,整理整理文献、夜观天象还行,但这军国大事一般是不需要听太史令的意见的。
二是司马迁和李陵也没有什么太深的交往。
但那天汉武帝偏偏就注意到了满朝大臣都说李陵该杀,只有司马迁一人没作声,就点名让他发言。
既被问到头上了,司马迁就理了下头绪,作了一个有三个层次的发言,第一个层次就是说,据自己平日的观察,李陵这个人很讲仁孝诚信的,也能善待士兵,很得人心,人品是没问题的;第二个层次是说,李陵这次只带了五千步兵,对阵八万匈奴骑兵,打了八天八夜,已经很长大汉的军威了;第三个层次就是,根据李陵的日常为人和这次战争的实际状况,李陵并非贪生怕死,他的投降很可能是权宜之计,以后他还会有机会回来的。
李凌兵败被俘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汉武帝派李凌率领五千精兵出征匈奴,李凌在浚稽山遭遇匈奴单于的主力部队,由于兵力悬殊,李凌兵败被俘。
匈奴单于对李凌非常赏识,想把女儿嫁给他,并封他为右校王。
李凌表面上答应了匈奴单于,但暗地里却在策划逃回汉朝。
然而,汉武帝听信谗言,误以为李凌已经真心投降匈奴,于是将李凌一家满门抄斩。
李凌得知消息后,悲痛欲绝,最终留在了匈奴。
虽然他在匈奴的地位很高,但他始终心系汉朝,因此他的内心十分痛苦。
李凌投降匈奴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其中涉及到政治、军事、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虽然李凌最终留在了匈奴,但他的内心始终牵挂着汉朝,他的忠诚和爱国精神也一直为后人所传颂。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汉朝将军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却被后世颂扬千年
导语:身为根正苗红的红三代、军人世家优秀品质的集大成者,李陵一直活得压抑而高调。
从爷爷李广开始,李家人就似乎中了魔咒,始终没能在朝廷大展
身为根正苗红的红三代、军人世家优秀品质的集大成者,李陵一直活得压抑而高调。
从爷爷李广开始,李家人就似乎中了魔咒,始终没能在朝廷大展身手。
解除魔咒,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成为新生代战神!他终于替自己争取到了一个独立行动的机会。
可惜,他终究没能成为李元霸。
当初,他以初生牛犊的孤勇在汉武帝面前立下军令状:以5000步兵深入匈奴王庭,诱其入彀。
可惜,誓言犹在,他却遭遇了11万匈奴精锐的主力围攻。
他率部浴血奋战,坚持十余日,50万(一说150万)支箭全部被射尽。
而凭他个人的骁勇,生擒躲在山下的单于,可能性为零。
他攥紧拳头:若每人手头有十支箭,他有绝对的把握率部突围,生还大汉。
可惜,武器全失。
这一刻,他哀伤不已,却神思清明。
如若兵败,他该如何处置自己?
出营前,他曾和一军吏探讨过这个敏感话题。
军吏劝他莫做无谓的自我牺牲,只管单骑逃回大汉。
他却觉得这话分外刺耳,于是一剑砍断树干,慷慨陈词:“吾不死,非壮士也。
”
对彼时的他,降,还是死,根本不是一个问题。
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因为只有死,才能和“壮士”画上等号,才能令龙颜大悦,群臣欢呼,族人骄傲。
但,现在,他却有了异样的情绪。
怎甘心就这样死去?他必须破除李氏魔咒!
生活常识分享。
李陵投降匈奴背后的残忍真相【材料】《资治通鉴》汉纪孝武皇帝天汉4年前97年时上遣敖深入匈奴迎李陵,敖军无功还,因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
”上于是族陵家。
既而闻之,乃汉将降匈奴者李绪,非陵也。
陵使人刺杀绪。
大阏氏欲杀陵,单于匿之北方。
大阏氏死,乃还。
单于以女妻陵,立为右校王,与卫律皆贵用事。
卫律常在单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议。
太始元年,正月,公孙敖坐妻为巫蛊要斩。
【译文】当时皇上派公孙敖深入匈奴境内迎接李陵,公孙敖无功而返,因此说:“臣捉到俘虏,说李陵教单于练兵,用来防备汉军,所以,臣无功而返。
”皇上于是将李陵家满门抄斩。
后来又听说,替匈奴练兵的是汉朝降将李绪,不是李陵。
李陵派人刺杀李绪。
匈奴大皇后想杀李陵,单于将李陵藏匿到北方。
匈奴大阏氏死后,李陵才返回王庭。
单于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李陵,立为右校王,与卫律一起受到重用。
卫律常在单于身边;李陵在外领军,有大事才入朝商议。
太始元年,正月,公孙敖受妻子巫蛊之罪牵连,腰斩。
【解析】一、汉武帝用人上的失误故事背景见:浚稽山血战,李陵失败在哪里?公孙敖从派系上来讲,和李陵是有矛盾的。
公孙敖出身微寒,是义渠胡人,身上卫系色彩很重,而李广、李敢、李陵都是陇西李氏,将门骄子,秦将李信之后。
建元三年(前138年),卫子夫怀孕,引起皇后陈阿娇的嫉妒。
阿娇的母亲馆陶公主刘嫖,企图绑架在建章宫当差的卫青。
卫青是卫子夫的弟弟,公孙敖得到消息后,率领壮士赶去救下了卫青,公孙敖抱上了卫青这条粗腿,因而显贵。
事见:屌丝快速上位的秘密。
李陵是李当户的儿子,李当户和李敢都是李广的儿子,李陵是李广的孙子、李敢的侄子。
元狩四年,前119年,汉武帝发动漠北之战,由卫青、霍去病各率五万骑兵由定襄、代郡出击,跨大漠远征匈奴本部,李广几次请求随行,汉武帝起初以他年老没有答应,后来经不起李广请求,同意他出任前将军。
汉军出塞后,卫青捉到匈奴兵,知道了单于驻地,就自带精兵追逐单于,而命令李广和右将军赵食其合并,从东路出击。
李陵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历史如何评价李陵导语:李陵是西汉时期有名的大将,他投降匈奴的事情引起了很大的风波,一时之间到处都是辱骂他的,虽然李陵的投降更多的是时势所逼,但是后来李陵李陵是西汉时期有名的大将,他投降匈奴的事情引起了很大的风波,一时之间到处都是辱骂他的,虽然李陵的投降更多的是时势所逼,但是后来李陵全家被杀也让李陵从此对于大汉失去了信心,从此就留在了匈奴。
李陵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纵观李陵的一生,他少年得意,有着很高的军事才能,作战凶猛,是当时少有的猛将,而当时的主将李广利相比而言战功一般,根本就不能和李陵相提并论,而李陵也是一个心高气傲的人,不想屈居在这样的人之下,所以希望自己建功立业就自领了5000兵马去侧翼攻打匈奴,分担主将的压力。
本来这个想法还是可行的,只要有着足够的军需支援,李陵是可以完成这个任务的。
李陵骑马射箭的画像从史书上可以看出来李陵虽然只有5000步兵,但是面对着匈奴单于的8万大军都打得有声有色,且战且退,杀敌无数,自己也战死2000多人还不曾溃败,这样的战损还不投降的在古代的战争中已经非常难得的了,那时候往往战损超过一成军队就会溃败,而李陵率军死伤几达4成依旧是勇猛作战,井井有条,几次打得匈奴想要撤兵,要不是后来军中出了一个叛徒逃到匈奴之中将李陵军中粮草用尽的现状告诉了单于,说不定匈奴就撤兵了。
可见李陵作战的勇猛和用兵带兵的出色。
而且后来李陵即使投降了匈奴也不曾做过什么损害大汉的事情,要不是汉武帝听信谗言杀了李陵的全家,李陵很有可能为汉军里应外合消灭匈奴,而且后来有人劝李陵回去的时候,李陵就曾经说过回去容易,可是就怕再受侮辱,可想而知在李陵心中他作战不利被俘虏是不得已的,而全家被杀这样的奇耻大辱让他已经再难回头,可见他是一个非常重视名誉的人,不想背负着再次背叛匈奴的名声。
历史如何评价李陵李陵投降匈奴的事件一直以来都是有着截然不同的两种声音,有的认为李陵背叛了大汉投降匈奴而且之后还不愿回到大汉是不折不扣的叛徒汉奸,而另一种说法认为李陵当时是迫于无奈为了保住有用之身再为汉朝效力,但是因为被汉武帝杀了全家就不得不真降了匈奴,即使之后也不曾起兵和大汉交战过,可见李陵心中还是向着大汉的只是全家被杀的影响让他再也不愿回到大汉了。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汉将李陵事件中李陵投降匈奴是无奈之举吗
导语:在公元前99年,李陵率领着5千步兵孤军深入到匈奴境内,与敌军十来万大军战斗了十多天。
关于这场战役,其艰辛程度出乎常人想象,被逼无奈,...
在公元前99年,李陵率领着5千步兵孤军深入到匈奴境内,与敌军十来万大军战斗了十多天。
关于这场战役,其艰辛程度出乎常人想象,被逼无奈,其主将李陵只好投降。
这场战争十分的惨烈,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少有的。
汉将李广利率三万大军去攻打匈奴,而李陵只是率领五千步兵,从居延出发,一直往北走,想要偷袭大廷。
但是在不久之后,他遭遇了单于亲自率领的3万精兵,在李陵军队里,大多都是剑客等人,平常的骁勇善战,看到敌军的数量远远超于自己的数量,也不怎么惊慌。
李陵知道这是一场硬战,就命人以大车为营,摆好阵势,准备迎敌。
匈奴大军觉得汉军人少,就打算横冲直撞,由于李陵的阵势好,先由弓箭手射击,使敌军混乱,然后在他们逃跑的时候,乘胜追击,此战消灭了数千个匈奴人。
单于觉得这批汉军很善战,就连忙就地请求支援,招到了8万的骑兵。
眼看匈奴骑兵越来越多,于是,李陵就命令士兵们向南退,一路打回去。
在撤退的过程中,李陵抓住机会,多次重创敌军,消灭了一万左右匈奴骑兵。
单于觉得自己军队受伤惨重,已经萌生了退意,但命运弄人,汉军出了一个叛徒,由于此人对自己上级的不满,就一气之下投奔到了匈奴帐下。
并告诉他们,汉军是没有后援,粮草好弓箭都早已用尽。
于是,匈奴听了之后,发动急攻,虽然汉军又斩杀了数千匈奴人,但是带来的弓箭已经用光了。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