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讲 中国近代前期历史

第一讲 中国近代前期历史

第一讲中国近代前期历史

近代前期历史,亦即旧民主革命时期(1840~1919),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40年到19世纪60年代,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

第二阶段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到20世纪初,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三阶段从20世纪初到五四运动运动前,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的时期。

第一章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本章被高考列入考查范围的知识点主要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新思想的萌发。

⑴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要重点掌握鸦片战争的背景、性质、经过、影响、失败原因。

⑵分析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时间、内容及危害性。

⑶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它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要从原因、经过、影响来加以理解。

⑷掌握《天津条约》、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中俄《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改订条约》的时间、内容。

⑸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它具有过去农民战争所不具有的新特点。要重点掌握它兴起的原因与准备、经过(前期:兴起与全盛的过程;后期:转折点和防御战及失败的过程)、失败原因、历史意义。

⑹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纲领:从《天朝田亩制度》到《资政新篇》(内容、评价、相互比较)

⑺新思想的萌发,要重点掌握其原因、核心、代表人物及著作、评价。

第二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本章被高考列入考查范围的知识点主要有:洋务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

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局的变动:总理衙门、辛酉政变、借师助剿、汉族官僚势力扩大。

⑵洋务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它促进了中国民主革命和近代化的历史进程。要重点掌握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目的与实质、内容(军事企业和民用企业、官僚资本主义企业的性质和相互关系)、破产的原因、评价。

⑶中国早期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的条件、产生时间及代表企业、特点影响;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特征。

⑷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日本和国际关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确理解甲午中日战争是列强侵华进入一个新阶段的主要分水岭(有何具体表现)。要重点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历史必然性、过程、中国失败的原因及其影响。

⑸《马关条约》的时间、内容及其危害性;三国干涉还辽的原因;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⑹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政治运动,同时也是一次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主要掌握戊戌变法的背景、康梁宣传维新变法活动、变法主要内容、失败的原因、变法的历史意义及教训。

⑺义和团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爱国的农民运动,主要掌握其原因、过程(兴起→发展→高潮)、评价“扶清灭洋”口号、对清政府招抚策略的理解、意义。

⑻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主要掌握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的目的、结果及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严重危害(《辛丑条约》时间、内容、直接危害及影响)。

第三章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本章被高考列入考查范围的知识点主要有: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辛亥革命的爆发、中华民国的建立和清朝的灭亡、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和护国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新文化运动。

⑴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的背景;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团体的成立。

⑵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历史条件、时地人、革命纲领、机关刊物及评价)、同盟会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创造有利条件的措施(思想论点和武装起义);三民主义的内容和评价。

⑶分析清政府“新政”和“预备立宪”的主客观背离性。

⑷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要重点掌握革命爆发的背景和条件、革命产生及发展的基本线索、革命的结果及其原因、革命的失败原因、历史意义及教训。注意武昌起义后国内外各种势力的不同反应。

⑸分析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颁布的法令和措施及其评价。

⑹北洋军阀的统治时期是中国近代政治极为黑暗的时期,要重点掌握北洋军阀统治下中国政治斗争的焦点是民主共和与专制独裁的斗争。了解北洋军阀统治形成、社会根源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二次革命(宋教仁改组同盟会、背景、性质、概况);护国运动(背景、概况);护法运动(原因、结果);三大革命失败原因及启示。

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要重点从历史背景、表现、特点及影响几方面来加以理解。

⑻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起了一定的思想启蒙作用,后又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旧民主革命向新民主革命转变的重要因素。掌握其背景、兴起、内容及影响。

第四章本讲大综合

⑴概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基本特点及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

⑵归纳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探索强国御侮道路及其特点。

⑶简述晚清政府与列强的关系。

⑷指出近代前期主要经济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⑸义和团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之比较。

⑹顽固派与洋务派、顽固派与维新派、保皇派与革命派三次论战之比较。

第二讲中国近代后期历史

近代后期的历史,亦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大致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五四运动和中共诞生时期(1919~1924),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成为新民主革命的开端;马克思主义日益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共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第二阶段: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1927),国共第一次合作,大革命兴起;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第三阶段: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1927~1937),开始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中共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9·18事变后,特别是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共提出民统方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第四阶段:抗日战争时期(1927~1945),中国人民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形式取得反侵略战争伟大胜利。

第五阶段: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内战爆发前以争取和平民主为目的的政治斗争为主;内战爆发后,以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重点进攻、战略反攻、决战为进程的军事斗争为主,新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第一章从五四运动到国民大革命

本章被高考列入考查范围的知识点主要有: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始(国民党一大)→兴起(五卅运动)→高潮(北伐战争)→失败(两次反革命政变)。

⑴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标志。重点掌握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经过、性质和意义,理解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和新民主革命开端的主要依据,要比较分析新旧民主革命的异同。

⑵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要重点掌握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一大的内容和意义、民主革命纲领制定的依据及内容和意义。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为中共领导中国革命提供了宝贵的教训。

⑶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推动了全国反帝反封的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开展。要重点掌握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的历史背景、合作方式、标志、破裂;中共三大的内容和意义;国民党一大的内容和意义;黄埔军校的建立、特点和意义。

⑷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三大政策和中共纲领之比较。

⑸国共两党领导的国民革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它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要重点掌握国民革命运动兴起的重大历史事件:冯玉祥北京政变;孙中山北上的宣言内容和效果;五卅运动的背景、性质、经过和意义;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

⑹北伐战争是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反帝反封人民大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重点掌握北伐战争的背景、历史条件、目的、对象、胜利进军及其原因、意义。

⑺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原因、概况;汉口、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背景、概况、意义。

⑻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给中国革命提供了深刻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要重点掌握帝国主义干涉的原因及表现;国民党右派阴谋夺权(西山会议、中山舰事件和

“整理党务案”);大革命失败的过程(“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辛亥革命与国民大革命之比较。

第二章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本章被高考列入考查范围的知识点主要有: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日本大举侵华、红军的战略转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⑴1927年的三大工农武装起义开创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新局面,为中国革命创建人民军队,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重点掌握三大工农武装起义的基本概况、历史意义和教训,理解只有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革命方式才能为中国革命带来希望。八七会议的内容、意义、局限性。

⑵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重点掌握“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主要内容及理论核心、历史意义。毛泽东为什么选择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

⑶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的政治经济建设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重要内容。主要掌握红军前四次反围剿的方针;土地革命的必要性、方式、路线的内容和作用;根据地建设的目的、内容、意义。

⑷“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是日本大举侵华的表现。重点掌握其原因、经过及结果、影响;讨论蒋介石为什么实行不抵抗政策?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东北人民、爱国民主人士和国民党爱国将领分别进行怎样的抗日救亡活动?

⑸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是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继续和发展。理解其提出的背景、实质和表现。

⑹红军的战略转移——长征。重点掌握其原因(土地革命时期左倾错误的原因、表现、危害)、经过(开始→遵义会议→胜利进军)、历史意义;遵义会议的内容及其意义。

⑺华北事变使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掌握事变的准确概念、影响;分析从九·一八事变到华北事变英美对日本侵华政策有何变化?

⑻面对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共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采取了哪些措施?了解一·二九运动的背景、经过和意义;分析和理解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经过、事变发生后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各政治势力的态度)、结果和意义。讨论西安事变为什么能够和平解决?

第三章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间的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活动、中国人民的抗战、国共两党的关系等,是本章的主要内容,抗日战争经历了防御阶段、相持阶段和反攻阶段。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的民族矛盾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虽然这期间也穿插着其他各种矛盾。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是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

本章被列入高考的考点有: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国共联合抗日、日本帝国主义残暴的殖民统治、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和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胜利。

⑴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是防御阶段。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开始;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战线;中国出现两个战场抗战的局面,这是中国抗战的重要特点之一。讨论国共两条抗战路线的不同之处、形成原因,以及对国民党前期抗战的评价。了解毛泽东《论持久战》发表的原因、内容及意义。

⑵1938午10月至1945年8月初是相持阶段。1938年10月,日本占领广州、武汉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在这—阶段,日本改变了侵华策略(原因、内容、措施、影响);在这一政策的影响下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蒋介打集团发生动摇,消极抗战,积极反共,国民党正面战场出现大溃败;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克服重重困难,坚持敌后游击战争,使敌后战场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对抗战胜利具有决定的意义;归纳日军在沦陷区的经济、政治、军事措施。

⑶概述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掌握五届五中全会的原因、内容、实质和特点以及中共的应对措施;了解皖南事变的经过、各方政治势力的反应、结果;正面战场形势的恶化;政治独裁的特征和经济政策。

⑷了解百团大战的目的、概况和意义;列表归纳中共坚持抗战,巩固根据地的措施及作用;中共七大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⑸1945年8月,抗日战争进入大反攻阶段。在这一时期,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消灭日本关东军,国共两党军队都开始反攻,但双方的争夺与矛盾激烈;讨论抗战胜利的意义和原因。

第四章解放战争时期

从1945年抗战胜利后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这一段历史,主要内容是人民解放战争,这一时期又称作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1945年8月至1946年6月为争取和平民主阶段;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为战略防御阶段;1947年6月至1948年9月为战略反攻阶段;1948年9月至1949年4月为决战阶段。贯穿这几个阶段的两条基本线索为:国民党假和平及发动内战失败的过程,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争取和平民主,进行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过程。

本章被列入高考的考点有: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内战的爆发、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⑴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内战的爆发: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把握重庆谈判、《双十协定》和政治协商会议、北平谈判等重大事件,掌握国共两党政治斗争情况及结果。

⑵解放战争的进程:全面内战的爆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战略决战;将革命进行到底。归纳、整理人民解放军在战争不同阶段为什么实行不同的战略方针。比较三大战役的战略战术有何区别;从背景、目的、内容等方面比较重庆谈判和北平谈判。

⑶了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原因、纲领、路线及意义。

⑷七届二中全会:掌握会议的背景、内容、意义。注意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工作重心发生的两次转移与标志:第一次是由城市转向农村,标志是毛泽东率秋收起义的部队进军井冈山;第二次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标志是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⑸从国共两党自身方面的情况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第五章本章大综合

⑴概述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及其作用。

⑵概述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在不同时期的中心任务和探索。

⑶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前途的三种方案及其结果。

第三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共和国史大致分为四个历史时期:

过渡时期(1949~1956)1949~1952年主要任务就是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巩固人民民主政权,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1953~1956年主要任务就是要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虽然探索中出现了失误和曲折,但成就却是伟大的,这是主流,这充分说明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难。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左倾错误占据了主导,给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的灾难。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点,从此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逐渐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邓小平理论。

第一章过渡时期(1949~1956年)

1949年10月~1956年12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这个时期是我国建国以来各项工作搞得最好的时期之一,即使是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对农业、手工业、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但总的来说,建国头七年,党的路线、指导方针和基本政策是正确的,因而成功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顺利地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个时期又可分为两个阶段:

1949年10月~1952年12月是第—阶段,这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阶段。当时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仍占主导地位。党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当时的主要工作是围绕生产这个中心,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消灭国民党残余势力、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运动、“三反”“五反”运动、没收官僚资本、稳定物价,统一财政、合理调整工商业、在新解放的广大农村实行土地改革。

1953年1月~1956年12月是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并在这条总路线的指引下,开展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大规模经济建设,成功地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与此同时,召开一届人大,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本章被高考列入考查范围的知识点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新中国的诞生和祖国大陆的统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⑴新中国的成立:新中国成立的条件、标志、意义;第一届政协会议的内容、特点、影响。

⑵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全国领土基本解放(讨论西藏和平解放的原因、措施、意义);抗美援朝运动的背景、目的、过程和意义;土地改革运动的原因、实质、特点、完成和意义;镇压反革命运动的必要性和意义;“三反”“五反”运动的原因、内容、实质和意义。

⑶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背景、过程(两个阶段:开始好转及根本好转的措施: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工商业;农村及城市的改革)、作用。

⑷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理论: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内容;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实践:生产关系进行三大改造;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保证:五四宪法。讨论:1955年农业合作化运动和1950年土地改革运动,在农村生产关系变革上有何不同?为什么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赎买政策?

第二章全面建设时期和文革时期(1956~1976)

本章被高考列入考查范围的知识点主要有: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文化大革命十年。

1956年到1966年5月,是开始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这十年的探索中既有成功喜悦。在复习这段历史中,要抓住在什么情况进行探索的?中共做了哪些探索?出现了哪些挫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挫折?中共曾也意识到了“左”的错误,并进行过纠正,如七千人大会等,为什么“左”的错误却越纠越严重?从十年探索中我们应该吸取哪些经验和教训?以及这十年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分析取得成就的原因。

从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大革命”是—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这个时期历史的主要特点是全局性的、长时间的“左”倾错误始终占据统治地位;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和操纵了“文化大革命”,并把它推向了极端。

⑴全面建设时期:《论十大关系》的发表;八大;整风运动;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反“右倾”斗争;调整国民经济的措施;十年建设成就。

⑵概述文革的背景;导火线;开始标志;指挥部;经过(全面夺权、粉碎林彪集团、粉碎江青集团);危害;教训。

⑶动乱中的国民经济:总趋势;周恩来调整经济;邓小平全面整顿。

第三章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8~)

本单元被列入高考范围的主要知识点有:政治上:伟大的历史转折;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经济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民族关系: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发展。统一战线:“一国两制”的构想和祖国统一大业的逐步实现。外交事业取得巨大成就。

⑴伟大转折:在徘徊中前进;十一届三中全会(条件、内容、意义);拨乱反正。

⑵对内经济改革:原因、本质、农村改革(原因、措施、含义、作用)、城市改革。对外开放:经济特区的建立(条件、地点、形式、原则);改革开放的成就。

⑶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归纳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的过程;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⑷祖国统一大业:一国两制的构想(条件、步骤);香港、澳门回归;海峡两岸的交流(两岸联系的发展、障碍、趋势)。

⑸民族政策:原则、措施、政策。

⑹新中国外交的三个阶段:开拓外交新局面(背景、方针、措施);对外关系的重大发展(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日关系正常

化、三个世界的划分);新时期的外交政策的调整与国际地位的提高。归纳新中国外交的特点。

⑺了解社会主义时期科教文体成就。

第四章本章大综合

⑴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当时是必要的,但改造后期产生了一些遗留问题。分析出现这种局面的根源,及后来对中国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⑵建国初期,中共对民族资本主义采取什么政策?为什么要这样做?有何作用?

⑶概述中共在1927年、1949年、1978年三次工作重心转移的背景、内容、意义。

⑷归纳中共左右倾错误的表现及其纠正措施。

⑸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经历了哪几个步骤?第一步的主要原因、措施、以及结果如何?据此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什么原则?

⑹归纳中共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探索。

第四讲世界近代史

世界近代史是指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并逐步形成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世界近代史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资本主义兴起(14~17世纪中期):封建制度逐步解体,资本主义产生和兴起。

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和早期资产阶级革命阶段(17世纪中期~19世纪前期):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封建社会走向衰亡。

蒸汽时代和自由资本主义阶段(19世纪早期~19世纪70年代):工业革命兴起和发展,资产阶级最后战胜封建主义并在世界范围内确立统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电气化时代和垄断资本主义阶段(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典型的时期。

第一章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

14~16世纪是西欧历史重大变化时期:经济方面,资本主义工商业出现和发展,新航路开辟及早期的殖民掠夺;政治方面,早期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出现;意识形态方面,早期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展开,表现为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从人类历史进程看,世界开始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向近代史迈进。

本章被高考列入考查范围的知识点主要有: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的殖民扩张;文艺复兴运动。

⑴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西欧资本主义产生的条件、标志、两种途径、影响;理解什么是生产关系?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生产关系区别是什么?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区别与联系;讨论中国四大发明对欧洲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重要影响。

⑵开辟新航路:概述其背景、条件、经过、历史意义;掌握西葡早期殖民掠夺的范围、方式、影响。

⑶文艺复兴:归纳概述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背景、实质、核心思想(人文主义的含义及评价)、代表人物及成就、评价。

⑷西欧文艺复兴的代表及成就;近代自然科学产生的原因、成就、归纳文艺复兴后期与前期相比较,有什么新发展?

第二章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本章被高考列入考查范围的知识点主要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欧洲的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和法兰西第一帝国;美国的建立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17~18世纪是世界历史的巨大转折时期,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政治上,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为资本主义的确立开辟了道路,欧洲大陆封建国家进行的改革,客观上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意识形态领域,启蒙运动兴起;国际关系上,欧洲国家进一步加快了殖民扩张的步伐,经过激烈斗争,英国最终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

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归纳背景、经过、成果、意义及其特点。讨论圈地运动的性质、作用;都铎王朝的措施在客观上对资本主义的作用;清教在革命进程中的作用;如何评价克伦威尔的内外政策;光荣革命的原因、意义;《权利法案》的内容及意义。

⑵西欧殖民扩张:概述早期殖民扩张的阶段、特点及其原因;归纳英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的三次战争及胜利原因;了解三角贸易的进程及影响。

⑶启蒙运动:归纳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性质、核心思想、影响;归纳比较霍布斯、洛克、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的思想观点;讨论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辩证关系。

⑷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概述大革命爆发的背景、进程(三个阶段)、历史意义;热月党人统治的实质、政策、困境;拿破仑独裁统治的建立、对内政策、对外战争及其评价。讨论英国参加反法同盟的目的与其它国家有何不同?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对土地问题的处理有何不同?

图一:本分阶段历史进程

1787年联邦宪法的内容及评价。

探讨归纳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规律: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代表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基本特征,要从革命的背景、革命过程、革命中颁布的具有法律性质的文件、各阶级在革命中的作用表现、资产阶级局限性、革命后建立的政治体制、革命对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既要认识各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殊性,更要把握共同的规律性。

⑹拉美独立运动:了解拉美地理范围、西萄的殖民统治范围及方式;拉美独立运动的背景、经过(一个序幕、两个阶段、三个中心、四个人物)、意义及局限性。美国的建立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可以从背景、过程、领导力量、结果等方面把这两件事情进行比较,把握事物的共性和个性。

第三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促进了19世纪前期世界历史向纵深方向发展。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成为此时期三大进步的潮流,其中自由

本章被高考列入考查范围的知识点主要有: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工人运动、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19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的扩张与争夺;亚洲革命风暴等。

⑴工业革命:归纳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实质、进程及发明(四个阶段)、影响;讨论从进程来看,英国工业革命有何特点?工业革命前后,资本主义经济思想有何特点?工业革命的扩展:法国、美国、德意志工业革命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⑵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概述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及意义);第一国际成立的历史条件、标志、意义;巴黎公社成立的背景、措施、失败原因、历史意义。讨论为什么说巴黎公社是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雏形?

⑶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革命和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的原因、目的、内容、评价;美国的领土扩张和西进运动、美国内战爆发的背景、经过、意义;德意志统一的历史条件、过程(三次战争)、标志、影响;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目的、措施、成功原因、影响。

分析美国的领土扩张、西进运动及美国内战三者之间有何关系?德意志统一为什么要走一条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的道路?能够完成统一大业的为什么是普鲁士王国?怎样理解俾斯麦灵活的外交政策在统一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认识倒幕派及倒幕运动的历史作用;归纳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革命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相比,有哪些历史新发展?

⑷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列强扩张的原因、方式、英法美的侵略范围;注意工业革命前后列强殖民扩张的不同点?概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条件、时间及影响;归纳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初步形成的根本原因、途径、三个步骤。

⑸亚洲革命风暴:归纳亚洲风暴的原因、含义、性质、表现及意义;比较各国的共性和个性;了解伊朗巴布教徒起义和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原因、经过、意义。注意亚洲各国争取民族独立的两种典型方式。

第四章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本章的核心,是高考的重点。正是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趋势加强,垄断组织应运而生,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德、英、法、日、俄等相继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原因,在争夺殖民地过程中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不断激化,形成两大军事集团扩军备战,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为了抗击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和民族压迫,亚、非、拉人民掀起了民族民主运动。在资本主义内部,社会主义运动进一步发展,第二国际建立,列宁主义诞生。

本章被高考列入考查范围的知识点主要有: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列宁主义的诞生;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等。

⑴第二次工业革命:条件、成就、特点和影响;归纳垄断组织产生的原因、含义、形式、实质、影响。归纳比较两次工业革命。

⑵向帝国主义过渡:概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三大特点、三种类型、总体原因、具体原因;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表现、特点;德国发展的原因、特点;英法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特点;俄日迅速发展但又相对落后的原因、特点;日本的大陆政策及其实施步骤。讨论在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俄日德有何共同特征?美德经济有何共同点。

⑶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归纳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组成部分、形成过程、评价;分析在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资本主义殖民扩张方式发生了怎样的重大变化?变化的原因和造成的结果是什么?

⑷亚非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概述亚洲觉醒的原因、事件、性质、特点;讨论亚洲觉醒比亚洲风暴有何进步性?概述非洲人民反帝斗争的原因、方式、事件;注意与同时期的亚洲相比,非洲有何落后性?了解拉美运动的背景、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经过、成就。

⑸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归纳第二国际成立的条件、标志、组织形式、作用、内部斗争、瓦解;比较两个国际在组织形式上的不同点;列宁主义诞生的条件、标志、意义。

⑹第一次世界大战:归纳一战爆发的三大原因:根本原因及其表现、主要原因、直接原因;大战的概况:开始标志、交战双方、性质、战线;经过:三个阶段;影响

第五章本章大综合

⑴归纳主要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途径及其后果。

⑵比较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同点。

⑶归纳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组成部分、形成步骤、途径、评价。

⑷分析英国奉行光荣孤立政策的原因、实质、表现;后来英国为什么放弃这一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⑸16~18世纪、19世纪中期、19世纪末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国家政权所起作用有何不同?

第五讲世界现代史

第一章一战后的东西方世界

本单元是世界现代史的重要内容之一,高考试题几乎年年都有涉及。对苏联而言,新经济政策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命题率较高;对资本主义世界而言,命题相对集中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建立和影响等方面。

一战后到三十年代大危机前,资本主义世界的基本特点是暂时的调整和相对稳定的发展。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在西方和亚太地区调整了新的国际关系格局,从而赢得了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的相对稳定和繁荣;1929~1933年大危机使世界走向战争。

本章被高考列入考查范围的知识点主要有:俄国十月革命和向社会主义过渡;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其影响;美德日解决危机的方式;反法西斯局部战争的开始。

⑴俄国十月革命和向社会主义过渡:十月革命的条件、经过、意义;巩固政权的措施;共产国际的成立;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标志、内容及评价;苏联的成立。注意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之不同;简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历程。

⑵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工业化开始的标志、特点和成就;农业集体化的必要性、开始的标志、措施;评价这两大方针;归纳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条件、标志、特点、评价;讨论苏中高度集中经济体制之间的联系,归纳苏俄(联)经济的调整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探索。

⑶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概述巴黎和会的概况、操纵国的矛盾及实质、内容;凡尔赛体系的构成、对欧洲格局的影响、隐含的三大矛盾、工具;概述华盛顿会议的原因、内容、作用。归纳凡华体系的实质、演变历程、最终崩溃的原因;分析美国最早提出建立国联的计划,为什么却没有参加国联?注意解决山东问题的历史线索。

⑷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简述大危机爆发的原因、标志、特点、影响;归纳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实质、内容、评价;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原因、方式、标志、特点及其表现;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原因、方式、特点、过程。

讨论美国为什么能够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比较美新政与德日法西斯专政之异同。

⑸反法西斯斗争的开始:简述共产国际七大的背景、目的、内容、意义;埃塞抗意斗争失败的原因;中朝联合抗日斗争;西班牙内战原因、战争性质的变化、有利及不利因素、结果;法西斯轴心国的建立。

比较中埃西反法西斯局部战争的特点及失利的共同原因;归纳二战前后英法美绥靖政策。

第二章第二次世界大战

学习本章要把握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法西斯国家不断发动进攻,横扫大半个欧洲;第二阶段:法西斯侵略苏联,发动太平洋战争,势力一时达到顶峰,二战达到最大规模,同时反法西斯国家最终结成同盟;第三阶

段:战争的攻守格局发生根本性转变;第四阶段:反法西斯国家实行战略反攻并取得最后胜利。

本章被高考列入考查范围的知识点主要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和胜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⑴二战的爆发和扩大:归纳慕尼黑会议的背景、实质、内容和影响;欧洲战场:东欧闪击波兰→突袭北欧、西欧→东欧闪击苏联;亚太战场:珍珠港事件;概述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原因、基础、标志及意义。

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亚太战场:中途岛海战→欧洲战场:斯大林格勒战役→非洲战场:阿拉曼战役及意大利投降。

⑶胜利:列表归纳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的内容;欧洲战场、亚太战场的结束;简述二战的性质及影响。

比较两次世界大战的异同点。

第三章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二战后,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被新的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所取代。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调整统治政策,改善经济结构,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东欧及中国在苏联的帮助下,纷纷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但由于照搬苏联的模式,产生不少挫折;同时,美苏产生激烈的争霸斗争,世界局势动荡不安;民族独立浪潮席卷亚非拉,资本主义殖民体系最终崩溃,世界经济重心由大西洋地区开始向太平洋地区扩展。

本章被高考列入考查范围的知识点主要有: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和两极格局的形成;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美苏争霸;亚洲经济的发展。

⑴两极格局的形成:归纳雅尔塔体系确立的原因、形成、内容及实质、评价;了解联合国的总部、主要机构、宗旨及原则;注意比较纽伦堡审判东京审判的不同;归纳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步骤、后果。

比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概述联合国建立的原因、过程、根本法及作用;分析马歇尔计划的实质。

⑵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列表归纳战后美国经济发展四个阶段的原因、特点、表现;了解战后欧洲经济发展的四个阶段、联邦德国迅速崛起的原因及表现;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表现、影响;认识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的问题与矛盾。

分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含义、实质、形成步骤;讨论两次大战后,美国援助德国经济的措施及目的,复兴后的德国对美国又产生了什么影响。

⑶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战后初期苏联建设的成就、存在的问题;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建立的背景、名称、模式;归纳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瓦解、成员国、积极及消极作用;赫鲁晓夫改革的思想准备、措施、失败原因;勃列日列夫改革失败原因、措施、成就;列表归纳东欧各国的改革。

影响?

⑸亚洲经济的发展:总体上亚洲经济发展有哪四个阶段、四个地区;东亚:韩国、新加坡经济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又有何具体的原因;泰国、马来西亚的经济发展;南亚:印度经济发展的政策、成就、不利因素;西亚:发展的特点、措施、现状。

比较韩国、新加坡、中国、西亚的几种不同模式,讨论一国经济发展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第四章世界格局的新变化

政治特征: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格局开始呈现多极化发展趋势。但是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同时美国企图独霸世界,在不少地区,民族主义思潮抬头,地区性冲突加剧,局部战争不断。

经济特征:世界经济中的经济区域化和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是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需要解决的问题;90年代中期,知识经济兴起,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的共识。

⑴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了解东欧剧变的概况、实质、方式、原因;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过程、指导思想、结果和危害性;概括苏联解体的过程和原因。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苏东剧变给我们哪些启发?

⑵世界政治的新发展:明确苏东剧变后世界政治的特点、多极化趋势的表现和现状;归纳动荡与和平的表现。

⑶世界经济的新发展:归纳经济全球化的原因、本质、产生的问题、表现;区域化的表现、积极影响;两者的辩证关系;概述知识经济兴起的原因、概念、特点、影响;了解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原因及开始。

概括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发展的四个步骤。

⑷归纳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内容、条件、特点、具体成就、影响。

比较三次科技革命。

第五章本章大综合

⑴20世纪国际格局发生了三次大变动,提出每次变动的时间、标志,结合史实说明每次变动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如何?

⑵归纳近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经济格局的演变分别有哪三个阶段?

⑶二战以来世界经济区域化发展的概况及反映的问题。

⑷归纳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规律。

⑸评析近现代大国外交政策:英国大陆均衡政策、日本大陆政策、英法美绥靖政策、美国中立政策、霸权政策。

《近代化的起步》单元探究教学之:第一讲

《近代化的起步》单元探究教学之:第一讲 执教:万常鸣姓名:万常鸣单位:江西省南城县龙湖中学(344713) 教学内容: 《〈近代化的起步〉单元教学之:第一讲》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中华书局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7课 一、教材分析 单元探究教学法是本人多年历史教学的经验总结。把这两课内容放在一起讲授原因之一是: (1)减少知识点,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时间安排上又能做到精讲、粗讲有张有弛,体现了“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这一基本理念。 (2)突出学习主题,这两节课有许多相似之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都是由清政府实行的,都想通过向西方学习的方式达到自强的目的,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但它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放在一起讲述可以突出时代特点,使历史线索更加清晰、简明。 本讲主要设计两大主题: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两者的内在联系是: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一些握有实权的官僚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大办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掀起了洋务运动,但它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甲午战争的大炮声宣告洋务运动的失败。但中国人并没有因此放弃“强国”的追求。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维新派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因顽固派的反对,变法仅维持了一百多天就以失败而告终。 二、学生分析 1.经过一学年的学习,学生对新教材有了较深入的认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 2.学生通过电影、电视及文学作品对戊戌变法有所了解,为学习本课做好了必要的知识准备。 3.学生初步掌握了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初步具备了运用图表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洋务运动的兴起、“自强”与“求富”、总理衙门、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戊戌变法的起因、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六君子等事件或名词; 2.通过学习洋务运动产生的背景、目的、发展过程、主要内容,能够比较客观公正地评价洋务运动。 3.运用图表形式概括分析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戊戌变法对近代社会的影响。 情感目标 1.通过了解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在国势危难之际,为救亡图存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而不懈努力的史实,培养以天下为己任、敢为天下先、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和品质。 2.通过第一讲的学习,培养学生关心时政、关心国家的前途的意识。并以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为榜样,培养爱国救国的意识和优秀品德。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第一讲 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第一讲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鲁克亮撰写) 一直以来,我们都有一个印象,1840年前的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繁荣昌盛的强国,只是因为1840年的鸦片战争导致了中国的衰落和被奴役,导致了中国数千年来未有的大变局。事实果真如此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渐变的发展过程,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只是一个结果而已。 那么1840年以前中国究竟发生了什么?是制度、文化的原因?或是经济的因素?最终导致了中国的衰落。下面我们就开始本次的讲述: 一、1840年前的中国与世界 为什么我们要把讲述的时间点定在1500年哪? 公元1500地理大发现(明孝宗弘治十三年,郑和的船队已七下西洋(1405-1433)),是人类历史的分水岭,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在此之前,人们生活在相互隔绝而又各自独立的几块陆地上(非洲、欧洲、亚洲分别由三个信奉基督教的国王统治,其他地方都是混沌未开,美洲还没有被知晓)。没有人知道地球是方的还是圆的,都认为自己生活在世界的中心。(播放视频:公元1500年的世界) 在世界史上,一般把公元1500年以来的时代称之为海洋时代。既然是海洋时代,那么决定其国家力量的表现自然就是各国海洋实力即海军力量的强大。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公元1500年以来的世界史就是一部世界海洋的争霸史。 在开始了解即将到来的海洋时代以前,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1500年以前的中国和西方世界,从宏观上来理解曾经的中国给予世界带来的影响。 (一)公元1500前的中国和世界 文化:源远流长 世界公认的五大文明古国国家/文明起始年代: 古巴比伦: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250年之间 古埃及:公元前3500年 古希腊:公元前3000前~1100年之间 古印度:公元前2000年 古中国:公元前1600年商朝建立,目前西方公认中国有3500年信史(夏朝没有证据,算上夏的话,是公元前2050年建国)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源远流长。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时间最长、未曾中断的文化系统。它不像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文化那样无以后继,更不像古希腊、罗马文化那样中经蹂躏以至荒芜。中华民族自夏代进入文明社会,历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等代代相传,经久不衰。既没有经过外敌入侵,又没有自行断裂,这是任何古代民族都无与伦比的。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从孔子时代以来,古埃及、巴比伦、马其顿、罗马帝国都先后灭亡,只有中国通过不断进化而依然生存。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过:只有黄河、长江流过的那个中华帝国是世界上惟一持久的国家,征服不能影响这样的一个帝国。 古巴比伦文明衰落的根本原因应该是自己的不自爱。可以想象一下,在美索不达米亚这个由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冲积而成的广袤肥美的平原上,发展出了高度的农业文明,然后在其基础上建立了古巴比伦王国和辉煌的古巴比伦文明,但古巴比伦王国似乎并不懂得如何延续他们的辉煌,对外征战不休,不仅是屠戮敌人的身体,而且还将荆棘和盐洒进敌人的土地;对内国家一片歌舞升平,乃至到了繁荣“娼”盛的景象;而且由于不懂排水洗田,这片曾经创造文明的沃土不可避免的盐渍化,终于使古巴比伦葱绿的原野渐渐褪色。失去其根本——土地的巴比伦人被自己折腾至奄奄一息,终于无法抵挡外来的入侵,高大的神庙和美丽的花园也随着马其顿征服者的重新建都和人们被迫离开家园而坍塌,而辉煌一时的古巴比伦文明终于被黄沙所掩埋,成为了一个满目荒凉的遗迹。

中国近代史复习提纲

中国近代史复习提纲 第一讲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概念和形成。 (一)概念:一种社会发展形态——特殊的,过渡性的 半殖民地:从政治上概括——是封建国家遭受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而形成的政权的性质,形式上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而实质上丧失独立,由西方列强实行间接统治。 半封建:从经济上概括——是封建国家遭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形成的社会经济形太。表面上,封建经济遭到破坏,资本主义在中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又能成为社会经济的主要方式。(二)概念的形成和提出 P提出:《帝国主义论》——1905.列宁——半殖民地——》首次用其指称近代中国 《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1851.恩格斯——》半封建 毛泽东1939年12月《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做了系统的,科学的论证,标志其概念的正式形成。} (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I 四条绞索,五次斗争——概括 四条绞索:(1)1840——1842第一次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65——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第二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加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 (3)1894_1895中日甲午战争及《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

问题:1、为什么说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的中国? 1)国家主权遭到严重破坏。 ①领土②司法③关税④贸易自主权⑤片面最惠国待遇⑥允许传教士进人内 地⑦允许外国公使驻扎北京。 2)清政府开始沦为洋人的朝廷 ①“北京政变”后,清政府开始与外国列强勾结②“总理各国事物衙门”成立 2、为什么说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封建的中国? 1)中国成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供应基地 2)列强在华经济势力加强。 1、经营商业与轮船航运业。 2、开办工矿企业 3、开设银行。 3)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 中国农村逐步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市场体系 2 东南沿海一带开始畸形繁荣 3 租界开始出现?U g m a _,E1k 4)大批华工被虐卖出国。 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征和主要矛盾、 (一)特征 1939.12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 基本特征:(1)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2)中国的封建实力日益衰败并通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住压迫,奴役中国的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3)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郑州大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主讲人:冯聚才 第一讲近代中国的危机与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中国跨入近代的状态 2.历史过程 (1)鸦片战争(1840.06-1842.08) 资本主义的英国发动了一场侵略中国的战争,这是资本主义挑起的第一次侵华战争,它是由鸦片的走私泛滥引起的,史称“鸦片战争”。战争的结果是清王朝遭到失败,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包括《中英南京条约》及附件、《虎门条约》、《五口通商条约》。《中美望厦条约》及《中法黄埔条约》。从此,近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近代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因如此,鸦片战争就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英法两个资本主义国家联合发动侵华战争,战争迫使清王朝在1858年签订了中-英法美俄《天津条约》和1860年中-英法美俄《北京条约》。这些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加深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获利最大的是俄国,签订了四个不平等条约。 (3)中法战争(1884-1885) 法国挑起了一场对中国的战争,战争分为两个战场:陆战和海战。在海战中清朝失败,在陆战中清朝大胜。尤其是在老将冯子材的率领下,先后取得了镇南关大捷和谅山大捷,给敌人以重创。但最后的结局令人痛心,中国不败而败,而法国不胜而胜。清政府与法国签订了屈辱的《中法和约》(虽然它是和平条约,但实际上是不公平的)。这一战争结果,在中国近代史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清政府所表现出的软弱态度,进一步助长了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 (4)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明治维新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挑起了一场对中国的战争。结果清政府遭到失败,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十分屈辱的《马关条约》,进一步加深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 1900年06月,西方八个帝国主义国家联手发动了一场侵略中国的战争、腐朽的清王朝不堪一击,北京沦陷,被迫在1901年09月签订中国近代史上最为屈辱的《辛丑条约》,它标志着近代中国基本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小结 (1)失败原因 a.社会制度的腐败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最根本原因; b.科学技术的落后也是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2)主要特点 a.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统治中国的主要力量,它是近代中国一切灾难的总根源;b.中国的封建势力是近代中国最反动最黑暗的势力,它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主要障碍;

中国近代史导学纲要

中国近代史导学纲要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为止,为中国近代史。它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坚持反帝反封建斗争,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就其革命性质而言,它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其中,以1919年的五四运动为界,又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五四运动以前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五四运动以后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者是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纵观整个中国近代史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有三条基本线索贯穿其中。即,一是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华史(或者说,是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的屈辱史)。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的一百多年间,外国资本主义列强通过军事侵略、外交讹诈、经济侵略、政治扶植以及文化渗透等各种手段,疯狂侵略中国,致使近代中国在政治上丧失了独立,经济上横遭掠夺,文化上惨遭破坏,并最终沦为半殖民地社会。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是导致中国近代长期贫穷落后的根源之一。二是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探索史。伴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和国内封建势力压迫程度的不断深化,具有优良革命传统的中国人民进行了一百多年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并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与此同时,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先进代表,不懈地探索各种救国救民的道路,曾先后提出了多种救国方案。但是,不论是地主阶级中的进步分子,还是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其救国理想都相继以失败而破灭;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经过艰苦曲折的探索和实践,才最终领导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并使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光明之路。这个近代的历史一再证明,无论是空想社会主义、改良主义,还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方案都不适合中国国情,在中国行不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三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艰难发展史。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的夹缝里艰难地产生和缓慢发展起来的,在甲午中日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它曾出现过两次短暂的发展高潮,但终究不过是昙花一现;在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了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的压制、阻碍和摧残,日益萎缩。到解放战争时期,由于美国商品的大量涌入,使中国的民族工商业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为便于把握教材,我们先把中国近代史分成近代前期、近代后期两大部分,然后再细分为若干个小阶段,最后主要就每一历史阶段所反映的阶段特征、主要矛盾的演变及考试的重点难点作一些初步的探讨,当然也有某些必要的前后的延伸。 第一部分:中国近代史(前期) (1840——1919年) 近代前期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40年起至19世纪60年代,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第二阶段,从19世纪60年代起至20世纪初,是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时期;第三阶段,从20世纪初起至1919年,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时期。 第一阶段: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 (1840年——19世纪60年代) 一、阶段特征 总的来说,近代中国100余年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阶级、对外等方面的巨大变化,远远超过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几千年的社会变化,而两次鸦片战争时期则是这一巨变的开端。因此,这一时期历史的阶段特征突出表现为“社会剧变的开端”——由封建社会开始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主权部分丧失,故这一阶段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政治上半殖民化)。 二、主要矛盾 鸦片战争后,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这个社会主要矛盾由原来的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从此,中国历史进入民主革命时期。随着鸦片战争的结束,国内的阶级矛盾,即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迅速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一度激化了的中外民族矛盾,随着《南京条约》的签订暂时缓和下来,退居于从属的地位。所以,太平天国运动主要打击的目标是清政府。这一阶段,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两大矛盾互相转化、更迭地起主导作用。先是民族矛盾,主要是英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居主导地位;后是阶级矛盾,即封建主义和中国人民大众的矛盾占主导地位。 三、重点、难点透析 1、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先后开放了16个通商口岸。你如何评价开放通商口岸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一方面,使中国开始半殖民地化。表现在:政治上,严重破坏了中国贸易主权;经济上,它成为列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重要基地;文化上,便利了列强利用传教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 (2)另一方面,使古老的中国开始走向近代化。表现在:开放通商口岸客观上冲击了中国落后的社会经济体制,传播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从而为近代工业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2、你如何评价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1)积极方面:鸦片战争时期,在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并面临西方列强侵略的历史条件下,“向西方学习”的实质和目的,就是学习先进和抵抗侵略,因而是进步和爱国的,这是主要的一面。 (2)局限性:但是林、魏当时只看到要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尚未看到还应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文化,并且其根本目的仍是维护清朝统治,这是由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所决定的。(3)效果:在当时对清朝统治集团没有产生实际影响,但对晚清中国思想界和后来的洋务派学习西方起了启迪作用。 3、试述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方面发生的新变化,并综合分析产生变化的 重要原因及其结果。 新变化:(1)鸦片战争后,封建经济开始解体,小农经济和手工业者破产,在沿海通商口岸出现外国资本主义企业;(2)60——70年代,出现封建性的近代军事工业和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民用企业,以及民族资本主义企业;(3)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的外资企业大量出现。 原因:(1)西方列强的侵华,打破“闭关锁国”的状态,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2)封建自然经济解体,小农经济破产,为近代资本主义产生、发展提供市场,、劳动力的条件。(3)清政府调整统治政策,办洋务,对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了刺激作用。(4)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华经济侵略及资本输出。 结果:(1)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国家;(2)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商品、资本输出的场所和原材料的供应地。 4、19世纪40至60年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有哪些特点?当时各派政治力量为改变中国面貌做了何种尝试?结局怎样?说明了什么? 特点:(1)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开端,中国由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封建统治者对外国侵略者的态度从抗击、屈服向勾结转变。1862年开始共同镇压中国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整理

中国近代史纲要 主讲——冯聚才 第一讲近代中国的危机与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中国跨入近代的状态:——“三条线的交叉” 封建社会的衰落期、清王朝的衰落期、和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 2、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1)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资本主义的英国发动了第一场侵华战争,结果:清王朝战败,被迫签订了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及其附件《虎门条约》、《五口通商章程》,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一个享有独立主权的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畸形发展道路。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逐渐开始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因为如此,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典型人物:林则徐)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860年,英法两个资本主义国家发动侵华战争,迫使清政府在1858年签订了中——英法俄美《天津条约》,1860年签订中-英法俄美《北京条约》,这些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 (3)中法战争:1884年-1885年,法国发动侵华战争,结果: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在中国近代史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清政府表现的软弱进一步助长了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气焰。 (4)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1895年,日本挑起对华战争,清王朝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进一步地加深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6月,西方八个国家联手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由于清王朝的不堪一击,北京沦陷,被迫在1900年9月签订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屈辱的《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基本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与主要矛盾 (1)特点:(1)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通知中国的决定性力量,帝国主义是近代中国的一切灾难和祸害的总根源; A、中国的封建势力是近代中国最黑暗、最反动的势力,是近代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主要障碍;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被破坏,但封建剥削制度的根源依然存在; C、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些发展,但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D、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E、近代中国人民经济上的贫困和政治上的不自由在世界史上是少有的。 帝国主义侵华的手段: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 (二)、主要矛盾: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后其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中国人民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其中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4、两大历史任务: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 二、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地主阶级革命派——龚魏的主张:龚自珍与魏源 2、农民阶级的理想国——太平天国 (1)太平天国的兴起:金田起义、东乡称王、永安封王、定都天京 (2)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 A、《天朝田亩制度》:定都天京后,1853年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这是太平天国最重要的纲领性文件,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特色的纲领性文件,反映了农民阶级千百年来对土地的强

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详解

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阶段特征 一、近代前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 1.19世纪中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世纪40、50年代) ⑴列强侵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40年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以中国的禁烟运动为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逼迫中国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中国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逼签《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等又一批不平等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工业革命发动战争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商品输出 影响:破坏主权,社会性质变化;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经济附庸;客观上破坏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⑵中国人民的抗争 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的坚强决心。 由于阶级矛盾的加深,加之外来侵略引发的民族矛盾。1851年,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了,颁布了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1864年,天 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革命运动的主体是农民阶级。 ⑶在经济上,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小农经济开始瓦解——棉纺织业破产、耕织分离。 农、副、土、特产品大量出口,农业生产商品化。 外商企业出现——早期资本输出。 ⑷中国人民的探索: 地主阶级:林则徐和魏源为首的地主阶级抵抗派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洪仁玕:《资政新篇》 ⑸中国社会的变化: 政治上: ①历史转折——近代史开端 战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战后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革命任务和性质都发生了变化。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②阶级关系: 新的阶级产生:无产阶级和买办阶级。 阶级矛盾激化:太平天国运动。农民战争最高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具有反侵略反封建和向西方学习的时代特征、肩负起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

中国近代史内容概括

中国近代史内容概括 中国近代史内容概括 一、近代前期历史发展概况(1840-1919年) 1.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天国运动(1840年-19世纪60年代),这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段。 1840年,蓄谋已久的英国政府以"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了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和清军的爱国将领对英国侵略军进行了英勇抵抗。腐败的清政府最终屈膝投降,被迫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中国革命进入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先进的知识分子林则徐、魏源开始学习西方,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太平天国是长期积累起来的阶级矛盾,在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下迅速加剧,汇聚成的社会矛盾的大爆发,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两大对抗力量展开了殊死的搏斗。但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了。 英国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扩大在华利益。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这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2.民族危机的加深,资本主义的产生,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阶段。 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在中体西用的指导下,地主阶级洋务派打着"自强"、"求富"的旗号,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引进西方先进科

技,掀起了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部分商人、地主和官僚开始投资于近代工业,标志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产生了最早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经过明治维新的日本,竭力向外扩张,企图侵占朝鲜,进而侵略中国,1894年挑起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大量输出资本,在中国开设银行,开办工厂,开采矿山,修筑铁路,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阻碍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同时,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面对瓜分危机,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实行维新变法。1898年6月至9月,光绪帝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变法法令,史称百日维新。这次变法在中国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由于资产阶级的局限性,这次变法被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镇压下去。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一次夺权斗争,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深入,外国传教士欺压中国人民越来越猖狂;清政府为了支付赔款,大借外债,增加捐税,人民负担大大加重。1899年,义和团运动爆发了,这是农民阶级发动的反帝爱国运动。为了镇压义

中国近代史初中历史知识点

中国近代史初中历史知识点 中国近代史 一.【概念阐释】 1.中国近代史: 时间范围: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兴起到胜利的历史,共近110年。 总特点:屈辱 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主要矛盾: 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2.中国近代化: 晚清时期,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社会转型时期。一方面,西方列强逐步侵华,使中国社会不断地半殖民地化;另一方面,中华民族不屈求索,中国发展艰难地步入近代化(亦即现代化)。具体表现:

1.经济上:一是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卷入世界市场;二是近代工业蹒跚起步,民族资本艰难成长。(工业化.市场化) 2.思想文化上:西学东渐,谋求民族独立自强成为近代思想主流。(科学化.大众化) 3.社会生活上:西风东飘,工业文明的城市化发展成为中国趋势。(城市化.多样化) 二.【中国近代史模块知识体系(纵向)】 ⒈政治民主化: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1840—1919):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亥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1919—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国共十年对峙.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⒉经济工业化: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⒊思想科学化: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⒋生活西方化: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变迁 三.【中国近代史通史知识体系(横向)】 阶段划分:

(一)总体划分 分期界标:“五四”运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840年-1919年。【旧民主主义革命(近代前期);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年-1949年9月(近代后期)】阶段划分依据:领导阶级不同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 【含义】旧民主主义革命是指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国家为目的,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革命,其中辛亥革命是比较完整意义上的一次旧民主主义革命。 【基本特征】列强入侵,与中国封建统治者互相勾结,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社会;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封建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近代化。 【革命阶段】以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为标准,可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划分阶段: 1)19世纪40-60年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又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时期。 2)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时期,又称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高涨时期。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经典)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复习 专题一中国近代史上列强侵华 一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 中国近代史是列强侵略中国并使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1 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中国开始 ..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进入民主革命时期。 (1)鸦片战争(2)《南京条约》 2第二次鸦片战争和俄国侵占北方大片领土: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 ...加深。 (1)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2)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3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 (1)甲午中日战争(2)《马关条约》 4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辛丑条约》 二近代列强侵华的主要国家和方式 从国家看:近代前期,侵华国家最初以英法为主,美俄是帮凶;19世纪末,日本也加入侵华队伍,美日成为争夺中国的主要国家。近代后期,侵华的主要国家是日本和美国。 这种变化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各国实力变化的反映。 1、英国、法国: (1)资本主义国家为开拓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进行商品输出,1840年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 (2)为了扩大侵略权益,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在此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3)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俄国 (古代史:17世纪中期,沙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筑据点。) (1)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强迫清政府签订条约,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2)19世纪中期,支持阿古柏入侵新疆,并于1871年占领伊犁。80年代,中俄签约,中国收回伊犁,俄国割占中国西北一块领土,并索取大量赔款。 (3)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美国 (19世纪末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1)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积极支持蒋介石打内战。 (1950年,侵略朝鲜,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组织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4、日本 (古代史:元末明初,倭寇入侵中国沿海地区) (1)1894年,发动侵华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2)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局部侵华;1937年发动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抗日战争) 从方式看: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开拓市场、掠夺原料,侵华主要方式是以武力打开大门,输出商品,企图瓜分中国;19世纪末,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侵华主要是以资本输出为主,政治上扶植代理人“以华制华”。 比较特殊的是俄国,由于其资本主义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性,其侵华方式主要是以掠夺土地为主。 (1)军事上:战争

中国近代史的起止时间

1、中国中国近代史的起止时间?起:1840 年止:1949年 2、近代史以哪年的什么事件为分水岭,分为两个阶段?1919年5月4日的五四运动 3、中国近代史 1840年1949年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 4、关于第一次鸦片战争: 时间——1840年 发动国——英国 中国皇帝——道光帝 主战大臣——林则徐 结果——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5.英国为什么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中国? 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产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6.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和英国处于什么样的发展状况? 19世纪上半期,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而中国是正在没落的封建国家。 7.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样的危害? 白银外流,造成了清政府的财政困难;政治腐败,腐蚀了清政府的统治机构;军备废弛,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家破人亡,毒害了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 8.虎门销烟: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二百多万斤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全部销毁。虎门销烟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华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9.关于《南京条约》: 时间:1842年 签订双方:英国和清政府 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危害: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0.“如果不赶快禁烟,几十年后,恐怕没有能作战的士兵,也没有充作军饷的白银了。”这是谁给谁说的?它反映了当时怎样的事实? 林则徐给道光皇帝的上书。林则徐主张严禁鸦片。当时,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11.“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谁说的?当时国家的时局是怎样的?这首诗反映了他的什么精神?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 第二部分 中国近代史 第6单元 第1讲 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含

第二部分中国近代史 第六单元近代前期中国的沉沦与转型——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 具体表现总体上 政治(1)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严重破坏,半殖民 地半封建化程度逐步加深。 (2)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中国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开 始形成并逐步 加深(中国社 会由传统农耕 文明开始向近 代工业文明迈 进) 经济(1)列强对华进行商品输出,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2)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3)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产生和发展顺应了工业文明的潮流和趋势。 社会生 活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之下,洋布、洋装、西餐、西式住宅开始出现;铁路、电报等近代交通和通讯工具传入中国;近代报刊业兴起。中国社会呈现新气象,具有新旧并存和中外融合的特点。 思想文 化(1)林则徐成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著《海国图志》,主X“师夷长技以制夷”,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2)洋务派主X“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维护清朝统治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并以此为指导思想掀起了洋务运动,但停留在学习西方“器物”的浅层次上。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3)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是中国早期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言人,提出

了实行君主立宪制的主X,把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器物”的层面提 升到制度的层面。 第1讲1840-1894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主干梳理巧点妙拨 一鸦片战争 3.结果:清政府屈辱求和,1842年8月被迫与英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05某某条约》。 《某某条约》《某某条约》附件(1843年) (1)割□06某某岛给英国 (2)赔款2100万银元 (3)开放□ 07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五处为通商口岸 (4)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 08关税,由双方商定列强取得了□09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居住等特权(“大皇帝恩准大英国人民带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1)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开始沦为□10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一讲 中国近代前期历史

第一讲中国近代前期历史 近代前期历史,亦即旧民主革命时期(1840~1919),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40年到19世纪60年代,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 第二阶段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到20世纪初,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三阶段从20世纪初到五四运动运动前,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的时期。 第一章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本章被高考列入考查范围的知识点主要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新思想的萌发。 ⑴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要重点掌握鸦片战争的背景、性质、经过、影响、失败原因。 ⑵分析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时间、内容及危害性。 ⑶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它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要从原因、经过、影响来加以理解。 ⑷掌握《天津条约》、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中俄《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改订条约》的时间、内容。 ⑸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它具有过去农民战争所不具有的新特点。要重点掌握它兴起的原因与准备、经过(前期:兴起与全盛的过程;后期:转折点和防御战及失败的过程)、失败原因、历史意义。 ⑹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纲领:从《天朝田亩制度》到《资政新篇》(内容、评价、相互比较) ⑺新思想的萌发,要重点掌握其原因、核心、代表人物及著作、评价。 第二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本章被高考列入考查范围的知识点主要有:洋务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 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局的变动:总理衙门、辛酉政变、借师助剿、汉族官僚势力扩大。 ⑵洋务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它促进了中国民主革命和近代化的历史进程。要重点掌握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目的与实质、内容(军事企业和民用企业、官僚资本主义企业的性质和相互关系)、破产的原因、评价。 ⑶中国早期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的条件、产生时间及代表企业、特点影响;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特征。 ⑷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日本和国际关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确理解甲午中日战争是列强侵华进入一个新阶段的主要分水岭(有何具体表现)。要重点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历史必然性、过程、中国失败的原因及其影响。 ⑸《马关条约》的时间、内容及其危害性;三国干涉还辽的原因;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⑹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政治运动,同时也是一次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主要掌握戊戌变法的背景、康梁宣传维新变法活动、变法主要内容、失败的原因、变法的历史意义及教训。

中国近代史(复习重点)

中国近代史(复习重点) 第一讲近代中国贫困落后的根源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1.灿烂的古代文明 2.中国在近代的落伍: (1)政治上的腐败; (2)经济上土地兼并,造成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连绵不绝; (3)军事上军制落后、军备废弛; (4)文化上奉行文化专制政策,导致思想僵化。 刘海峰、李兵著的《中国科举史》 “清风不识字,何得乱翻书”、“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徐骏) 2、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 资本主义确立并取得迅速发展 对外扩张成为其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与条件“资本主义如果不经常扩大其统治范围,如果不开发新的地方并把非资本主义的古老国家卷入世界经济的漩涡,它就不能存在与发展。”——列宁 二、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过程 1.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1)战争起因 几种主要观点: 通商战争论费正清 鸦片战争论丁韩良《觉醒的中国》 鸦片战争的爆发是英国殖民政策的继续,是英国资产阶级实行殖民侵略和扩张的结果,是以“暴力为基础对殖民地进行原始掠夺的战争”。 (2)《南京条约》的内容:

割让香港赔款2100万银元取消“公行”制度,实行自由贸易。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海关关税必须与英国商定规定了“值百抽五”,即规定绝大部分主要货物的税率为5%左右 (3)后果:鸦片战争及战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发生了变化。 2.第二次鸦片战争加速了中国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演变; 3.甲午战争极大地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 2、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及其特点 1.性质 应如何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 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第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统治中国,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已经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狼狈为奸、互相勾结,成为帝国主义统治和 奴役近代中国的社会基础。 第三,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加速了中国封建时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的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因素的产生,中国已经不是完全的封建社会了。 第四,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某些发展,但它的力量仍然很软弱,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第五,由于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实行分裂剥削政策,又由于地方性的农业经济的存在,造成中国实际上长期不统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第六,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广大群众,尤其是广大工农群众,日益贫困化,过着饥寒交迫的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上所少见的。——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

人教版新课标标准实验版历史中考各单元重要考点解读:八年级上册 中国近代史(17页)

人教版新课标标准实验版历史中考各单元重要考点解读 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史 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1、近代前期(1840-20世纪初)四次主要侵华战争情况对照表: 2、简述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1)1840-1842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不平

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56-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1894-1895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4)1900-1901年,八国联军发动侵略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南京条约》中,哪个条款最能体现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本质意图(目的), 而且对后来中国民族经济发展危害(打击)最大?(或:《南京条约》中,哪个条款最有利于英国打开中国市场?) 协定关税:英商进出口货物所缴的关税中国需同英国商定。 4、《南京条约》各个条款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赔款2100万银圆给英国,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2)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和英商进出口货物所缴的关税中国需同英国商定,有利于列强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影响日后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 5、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有哪些? (1)社会性质发生变化: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由封建社会逐步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社会矛盾发生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