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情感美文母亲在哪里,哪里就是年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1
妈,过年了,我回家了……一大盆紫色的蝴蝶兰,每一朵花都翩翩欲飞。
一大盆名唤绿翡翠的兰花,每一朵都娇媚优雅。
糖果笑盈盈,新衣靓容颜,大红灯笼高高悬,大电视里欢声笑语拜着年。
然而,年越近,心越空落得紧,只因为,家里缺了我的妈。
年的脚步近了,更近了。
妈的面容姿态一天天鲜活起来。
忽而觉得后脑勺热热的,那分明是妈妈灼热的眼神啊。
蓦地转过身去,只有风,只有风从发梢上掠过。
记忆复苏,思念流转。
小时候,一进腊月门,妈就更加忙碌起来。
每天晚上,妈窗前的油灯会亮到很晚很晚。
精打细算买来的各色棉布都派上了用场,爸和我们兄妹的新布鞋刚收进包袱,又给大姐、二姐和我缝着花罩衣。
油灯的火苗滋滋着一跳一跳,妈妈的针线儿吱溜吱溜着飞上飞下。
窗外飘着雪,煨得暖暖的火炕上,我枕在妈腿上,忍不住用我绵软的小手摸妈的脸,妈便笑,笑得美丽而慈爱,不知不觉中我在妈妈的针线声中安然入眠。
白天,妈更忙。
早就和邻家的婶婶约好,把积攒了几个月的洋芋淀粉,在小盆里用矾水和成面团,塞进笨笨的活络面床子的窠臼里,把它架在热气腾腾的大黑锅上,几个人合力,面团被压成粉条儿入了锅。
煮熟的粉条,亮得像水晶丝。
妈用筷子挑起几丝,盛入粗瓷大碗里,调上盐醋辣子,让我们解解馋,其余的,搭一根长杆子在明晃晃的太阳下风干,盘好,等年。
做米酒更是妈的拿手好戏。
五谷粮食在大黑锅里煮个半熟,待凉透了,拌上自制的酒曲,盛在大簸箩里,盖上锅布,捂上棉被。
五谷粮食发酵时,那酒糟冒出一股股热气来,妈常常半夜起来,用手一点一点的搅拌。
妈捏一点放在嘴里,咂咂,过后,又捂严实,如此,好几个夜晚。
每逢妈夜起搅拌,那淡淡酒味儿,便飘散在房子的每一个角落里,好香啊。
等发酵完成之后,酒糟就被装进缸里,蓄上少量的水浸泡。
过年时,拔开小酒缸下面插竹子的小孔的塞子,酒一滴一滴,滴在碗里盆里,淅沥有声,香味弥散,浓浓年味儿,就这样被妈调了出来。
腊月初八熬粥,二十三清扫房间,二十四生豆芽菜,二十五杀猪,二十六做豆腐,二十七炸油饼,二十八从菜窖里刨出脆生生的红白萝卜来切片煮好,二十九做菜肴炒臊子,三十黑锅里热气腾腾蒸好大白馒头,一切安置妥当,妈呼儿喊女贴了门画对联、大门口挂了红灯笼,并挨个为我们换上新衣新鞋,这才取下围裙搭了凳子从高处的钉子上解下悬挂了一季的核桃枣儿,掺杂上不多的糖果,藏在棉被后面的布袋子里,那淡淡的甜味儿,引得我们不时偷觑。
亲情的美文摘抄(精选10篇)亲情的美文摘抄1母亲没多读书,只上过小学,年轻时在饭店做服务员,一天拿5元的工资,管饭,一做就是十年。
等我大些,上高中时,她跑到麻将馆洗碗,一个月1000,管饭,一做就是十年。
她常告诉我讲说做人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以为她傻。
现在想想,我那是真是太聪明了!在我刚懂事时,母亲教育我要好好学习。
她只会数学,老师课上讲的内容在暑假里就教我学会了,导致我有点偏科,只爱数学,语文不行,乃至考大学的时候也偏向理科。
我没有任何责怪她的意思,没有她我可能连数学都学不好。
我一向是很傲的,上高中时,怕别人看不起我,穿衣服都到专卖店去买,早餐都吃达能牛奶饼干加可乐。
上大学时,母亲怕我在学校吃不好饭,烧好了菜让我带到学校去吃,每次都被我偷偷倒掉。
现在母亲五十多岁了,从小到大没用过一次化妆品,脸上也起了皱纹,有空喜欢看韩剧。
每次礼拜天我在家总是叫我帮她下,我心里觉得烦,也不好说她。
从小到大我一路走过来,顺风顺水,没受过什么挫折,也考上了理想的大学,找到了满意的工作,以后有了家庭,生个胖娃娃,把他抚养成人,也没什么其他追求了。
父母亲那一代,小时后吃个饱饭都成问题,年轻时也都吃过苦,现在的孩子看到的都是现在的光彩,没看到背后的努力与艰辛。
亲情的美文摘抄2有一种感情,常常围绕你得身边却被你忽略,可它却永远呵护着你得心灵,使你麻木了它得厚重;有一种感情,在你人生得道路上一向支持着你,以至于你忘记了珍惜……孩提时得我们,总是认为,父母是我们得守护神,是无所不能得。
我们会眼光中泛着单纯羡慕得看着爸爸楼上楼下得搬着大米,白面;看着妈妈迷人得眼眸放着动人得光彩;看着爸爸疼爱得把我们举过头顶;看着妈妈乌黑柔顺得头发在风中肆意飞舞……这时得父母在幼小得我们心中简直就是神。
但是无知得我们却没有想到,他们,终有一天会双双老去,在那时候,我们,就是他们得守护神。
记得父母教导我们时,常说:“我们吃得盐比你们吃得米还多,我们过得桥比你们走得路还长。
陪母亲说说话我的母亲,今年75岁了,比我父亲小四岁。
母亲是那种不善言语的人,是典型的嫁夫随夫型。
母亲,操劳了一生。
打从我懂事起,我就没有见她清闲过。
因为父亲在很年轻的时候,就一直在外面当书记,直到分田上户,他才回到老家。
可是,因为我爹一直没有做过农活,分田上户后,我母亲就更忙了。
听母亲讲,她先后生养了12个子女。
有四个一出生,不到几个月或一年,就夭折了,并且这四个全是男孩子。
有两个在我大姐之前,有一个在我大姐之后,还有一个在我二姐之后。
所以,村里老人就说,我母亲是不能与儿子见面的人。
所以,在我大哥出生时,一落地,就被抱走,请隔壁村的一个女人代养了半年,才回到母亲身边。
所以,母亲受的苦,可想而知了!我们兄妹八人,基本上是我奶奶带大的。
因为,我爹是奶奶的独子。
家里的一切,都是我奶奶打理。
母亲管理田地里的活。
所以,母亲,实际上就是我家里的主心骨!现在,他们年纪大了,爹的身体不算好,其他兄弟姐妹都没有时间照顾他们。
而我学校里刚好有一套房子,所以,我和爱人把爹娘接到我们这里来住了。
学校里我现在的家很近,不到五分钟的路程。
因为父亲,喜欢到附近的老年活动中心去玩,而母亲,她操劳惯了。
闲下来,反而不习惯。
所以,经常想着回老家。
所有的兄弟姐妹都不在家里,我们不放心他们在家。
再说,老家离集市很远,有十多里路,老人想买什么也不方便,所以,自去年正月到现在,爹娘一直都没有回老家。
上半年在大弟家里待了半年。
因为不习惯,又回到我这里了。
母亲现在,只管爹的一日三餐。
爹爹也只有一日三餐在家。
很多时候,就母亲一个人在家。
她很寂寞。
所以,每天,只要我有空,我就会过来陪她说说话母亲说的最多的是父亲年轻的时候的事情。
她说我爹就是吃了没有文化的亏。
那个时候,他有很多的机会可以提升,可就因为文化水平不高,而失去了。
母亲还对我说:那年你高三没有考起,你父亲一直对我说:不要责怪她。
她比我们还要痛苦。
我们只是花几个钱,她读书更苦。
难怪当我要求重读时,爹二话不说就同意了!母亲说,爹最感到高兴的就是培养了两个大学生。
母亲,请站在原地等我这么些年来,在我心目中,母亲简直就是故乡的一部分.我炊烟般袅袅升起的乡愁,最浓郁最无法割舍的一缕是属于母亲的。
从十八岁开始,我就多了一重古典气息浓郁的身份:游子。
但在现实中,这种身份简直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断线的风筝?无根的浮萍?抑或四海为家的流云?我的爱常常只能从剪票口开始,到另一个剪票口结束——我常常只能借助一枚创伤的车票来维系与母亲的联系。
母亲是游子精神上的故乡,而故乡对于我,相当于被放大了的母亲的概念.翻开地图,看到长江中下游那座叫南京的城市(在纸上比指甲盖还小),从内心的最深处感到温暖:我的母亲在遥远的一扇窗口里做饭、晾洗衣物并且思念着她的儿子.这种时空无法阻隔的心灵感应,该算是一生中永不消逝的电波吧?我十八岁那年,母亲骄傲地用她的私房钱买了一张船票,在细雨蒙蒙的码头上送我去武汉读大学(我搭乘的虽是汽笛悠扬的现代化客轮,但呈现在母亲视野里肯定是孤帆远影的意境)。
仅仅四年以后,又是母亲亲自去排队买了火车票,交到我手里——我就这样展开了迁徙到北京的个人生涯。
母亲当时预料不到,她对世界的这两次慷慨,构成她终生恐怕都将追悔的过错。
我从此便被她无意识地移交给世界,而不再属于她。
她已经付出还将继续付出漫无涯际的失眠、泪水、挂念,来承担世界对一个平凡的母亲的掠夺.我离开故乡已经十几年了,愈行愈远,留给母亲的,永远只是背影,一次次的背影。
我每年都要回老家探望母亲,又都要在她刚刚重新熟悉我时离去,这是很残酷的。
我与母亲之间发生过许多次匆促的离别,但只有前面提到的那两次是最难忘的.从十八岁以后,都可以算是与母亲的一次漫长的离别。
而十八岁,只是这一次漫长离别的开始。
从此我一直和母亲生活在两座城市里.坐火车需要一昼夜的时间。
这就是一个母亲与她孩子的距离.我估计这甚至将构成我与母亲共同承担的忧伤的宿命。
我如果在北方的旷野上呐喊一声,恐怕要经过一昼夜才能传到母亲的耳边。
那么索性让我缄默吧,缄默地以文字铺设一条通向母亲的捷径--省略掉途中的桥梁河流、田亩乃至外省的小站。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漂泊者的故乡
故乡就像母亲,有的人会守着母亲一辈子。
有的人小时候虽然爱妈妈,到了叛逆期,却看母亲不顺眼,急着离开家.也有人在孤儿院长大,从来不知道母亲是谁、家在哪里。
我常想,到底是那“安土重迁",守着故土一辈子的人对,抑或是那“志在四方”,早早就离乡背井出去打天下,甚至一辈子不再归乡的人对。
“故乡”,英文说得好,是Hometown也是Birthplace,家在哪里,哪里就可以是故乡;生在哪里,哪里就是故乡.
每个人都有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不一定是父母的故乡。
正因此,我们才不住在“周口店";也正因此,世代的人类才会东南西北地漂泊,创造了多样的文化。
故乡,本来就不该执著在一个地方。
有人总盼着归乡,有人常盼着离乡.归乡是去寻找自己的故乡,离乡是为子女创造另一个故乡。
这世上有几人,知道他的祖先是从哪里漂泊来?
这世间有几人,知道他的子孙将往哪里漂泊去?
只知道:在这漂泊与漂泊之间,我们有了家。
对于漂泊者而言,上一个家,就是故乡。
1。
妈妈,您在哪里诗歌妈妈,您在哪里诗歌题记:记忆的潮水漫过心灵的荒野,思念,如同野草,吞噬着我心灵的荒野。
今夜,有新月如钩;今夜,窗前的桂花又是几度花开?今夜,那个在月下陪我走过四十多个春秋的人已然远去;今夜,“明月夜,短松岗”的情绪充满胸臆,纵所怀之人不同,但其间凄苦愁思之情无不感同深受。
我走过千山万水,我走过星星,走过月亮走过茫茫的太空,我找不到您啊,妈妈!我走过您种下但尚未来得及收割的田野,我走过金黄的稻子、沉甸甸的麦粒,我走过您翻耕的每一犁土地,我走过春,走过夏,走过秋天再到冬天,我走过夕阳下您含笑送走的每朵云霞,我找不到您啊,妈妈!我问每一个过往的行人,我问您饲养的成群的鸡鸭,我问与您相伴多年的老白狗,我问房前啁啾的鸟雀,我问堂前的风、窗边的月以及满天的星斗妈妈,您在哪里?妈妈,您在哪里?走过记忆的田垅,多年前的往事,在记忆中走进走出,汹涌于每一个午夜梦回:那个在柴油灯下为我缝补衣衫的人,那个奄奄一息还半夜为上晚自习归来的我热饭的人,那个自己有病还千里迢迢来照看我的人,那个一天只喝一碗稀粥仍供我上学的人,我找不到您了啊,妈妈。
哦,妈妈,好想再给您煮碗粥,再给您梳梳头,再给您洗洗脚,听您怕痒的吃吃的笑声;我想再看看您慈祥的脸,摸摸您长满老茧的双手,推着轮椅上的您一起看夕阳,看山风摇曳门前的青青绿绿,看我推着您一直到老。
但,妈妈,您在哪里?想您的.夜晚已没有泪水,泪已成血,澎湃于每一个滴水成冰的日子,每一个残阳如血的日子,每一个月上中天的日子;泪已深入骨髓,在每一个思念您的夜晚噼啪作响但我还是找不到您啊,妈妈!蓦然回首,哦,妈妈,原来您在那里,你就在那里呀。
在孩儿午夜梦回的每滴清泪里,在想念慈爱的您的每次会心的微笑里,在孩儿逐渐苍老的根根白发里,在您走后孩儿额头上新增的每处皱纹里,在滴水成冰的日子孩儿心中最深处最柔软的角落里。
哦,妈妈,原来您就在这里,您原来就在这里呀。
高中语文情感美文母亲的菜园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语文情感美文母亲的菜园)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语文情感美文母亲的菜园的全部内容。
母亲的菜园春末夏初,又想起母亲的菜园了,那围着竹篱笆,插着苇篱笆,两丈见方,青青葱葱的菜园。
每到这个季节,长着肥硕的绿叶的莴苣,该要茁壮抽苔了;长长的蒜苗,也在晓风、晚风中轻轻摇曳。
芫荽,正在蓬蓬勃勃地起高,茎茎蔓蔓上开满了散发着脉脉香气的洁白的小花.郁郁的水葱,粗粗的洋葱,嫩嫩的韭菜,也在一个劲地生长着;番茄秧儿,黄瓜秧儿,辣椒秧儿,都在不失时机、不失身份地点缀其间.母亲的菜园,真正的农家乐园呢!常常是饭煮好了,母亲顺手从菜园里挖几颗土豆、拔几棵青菜,做成菜、烧成汤,一家人围在餐桌上,那真的是一种难以言状的鲜美啊!母亲的菜园,其实,也不仅仅是一家之园。
常常是,左邻右舍们从这菜园旁经过,母亲总是忙不迭地从菜园里拔上几只萝卜,摘上两条黄瓜,或是割上一撮韭菜,硬是送到他们的手里.此刻的菜园,也就不仅仅是菜园了,那是朴实的乡风、朴素的乡情凝结着的情感的磁场。
早上、晚上吃饭时候,母亲总会邀上父亲,捧着个饭碗,喜滋滋地在菜园边上站着,欣赏着她亲手侍弄的鲜鲜美美的蔬菜在一个劲地生长,呼吸着从菜园里弥散出的半是泥土味儿半是蔬菜味儿淡淡的馨香。
此刻,母亲的脸上,总会露出开心的笑容。
是的,这才是真正属于农家、真正属于农人的怡然之乐。
在这小城上生活多年,离开故乡久了,离开菜园久了。
可是每到春末夏初、草长莺飞时节,我便想起了我那亲爱的故乡,想起了茅屋旁母亲亲手侍弄过的那亲切的菜园了。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母亲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母亲本来想在母亲节这天,写点文字给母亲,可是,写来写去,看了都不满意,觉得都没有把自己的心声表达,索性放下。
想想自己,真的欠了母亲很多。
我不知道母亲的生日,作为儿子,我从来没有给我的母亲过过一次像样的生日。
因为,母亲的生日是哪一天,她自己也不知道,她说,她的生日只有外婆知道,可是,直到外婆去世,她也没有问过。
她从不在意自己的生日,却始终记得我的生日。
我小时候很恋奶,一直到七岁,我还不时地掀开母亲的衣服,到母亲那干瘪的乳房上去吸吮几口,母亲从来没有拒绝过。
现在想起来,还时时感到惭愧!不知道什么原因,我总觉得,在我和哥哥之间,母亲对我有些偏爱。
那时,家里的条件不好,几乎没有什么零食,母亲偶尔会拿出一点来,单独给我,也许是她过年时不舍得吃留下来的,也许是她出门时亲戚给的,也许是她偶尔上街时,用省下来的钱买的。
反正,吃了母亲给我的零食,我是特别的兴奋。
母亲很温和,从没有打过我们,顶多不过说几句。
最厉害的话就是“你们再不听话就告诉你的爸爸”。
而我们当面总是回答地很好,过后,还是依然如故,我们知道,她不过是说说而已。
在我的印象里,母亲从没有和邻居们吵过架,连红脸都没有过。
邻里的关系都还不错。
唯一发生争吵的是和我的嫂子,也许,他们俩的性格不合。
也许,是我家的条件太差,没有让嫂子过的比较顺心,又没有其他可以发泄的对象,于是,就找到了我那瘦弱的母亲。
对于争吵,母亲常常处于绝对劣势,不会骂人,不会打架,半天才能憋出一句话。
往往还说得不对路,给嫂子抓住把柄,继续她有效的攻势。
印象最深的,是我上高中的时候,她为我送米送菜的情形。
那时,在学校早餐是稀饭,中餐晚餐是蒸饭,像我们这些农村的孩子,大都从家里带米,换一些粥票对付早餐,大部分米还是用来蒸饭。
我们的力气有限,每次也只能带个20来斤,顶多能应付三个星期,米吃完后,必须回家去取。
母亲看着心疼,就说她可以送的。
我读高中时,母亲也近60岁了,身子又很单薄。
母亲,我怎么让你等了那么久母亲真的老了,变得孩子般缠人,每次打电话来,总是满怀热忱地问:你什么时候回家?且不说相隔一千多里路,要转三次车,光是工作、孩子已经让我分身无术,哪里还抽得出时间回家。
母亲的耳朵不好,我解释了半天,她仍旧热切地问:你什么时候能回来?几次三番,我终于没有了耐心,在电话里大声嚷嚷,她终于听明白,默默挂了电话。
隔几天,母亲又问同样的问题,只是那语调怯怯地,没有了底气.像个不甘心的孩子,明知问了也是白问,可就是忍不住.我心一软,沉吟了一下。
母亲见我没有烦,立刻开心起来。
她欣喜地向我描述:后院的石榴都开花了,西瓜快熟了,你回来吧。
我为难地说:那么忙,怎么能请得上假呢!她急急地说:你就说妈妈得了癌,只有半年的活头了!我立刻责怪她胡说,她呵呵地笑了。
小时候,每逢刮风下雨,我不想去上学,便装肚子疼,被母亲识破,挨了一顿好骂。
现在老了,她反而教着女儿说谎了,我又好气又好笑。
这样的问答不停地重复着,我终于不忍心,告诉她下个月一定回去,母亲竟高兴得哽咽起来.可不知怎么了,永远都有忙不完的事,每件事都比回家重要,最后,到底没能回去.电话那头的母亲,仿佛没有力气再说一个字,我满怀内疚:妈,生气了吧?母亲这一回听真了,她连忙说:孩子,我没有生你的气,我知道你忙.可是没几天,母亲的电话催得越发紧了.她说,葡萄熟了,梨熟了,快回来吃吧.我说,有什么稀罕,这里满街都是,花个十元八元就能吃个够。
母亲不高兴了,我又耐下性子来哄她:不过,那些东西都是化肥和农药喂大的,哪有你种的好呢.母亲得意地笑起来.星期六那天,气温特别高,我不敢出门,开了空调在家里待着。
孩子嚷嚷雪糕没了,我只好下楼去买。
在暑气蒸熏的街头,我忽然就看见了母亲的身影。
看样子她刚下车,胳膊上挎着个篮子,背上背着沉甸甸的袋子,她弯着腰,左躲右闪着,怕别人碰了她的东西。
在拥挤的人流里,母亲每走一步都很吃力。
我大声地叫她,她急急抬起满是热汗的脸,四处寻找,看见我走过来,竟惊喜地说不出话来.一回到家,母亲就喜滋滋地往外捧那些东西。
糊涂的母爱夜深了,我还伏在炕桌上演算习题。
火炉早已熄灭,借着昏黄的灯光,窗户纸上结着一层薄薄的雪霜依稀可见。
呼呼的西北风毫不留情地怒吼着,屋子的寒气从四周严逼过来.我不住的用嘴呵着热气,两只手来回的搓几下,便再次埋下头来,一笔一笔的继续着······不知过了多久,头晕脑胀阵阵袭来,我缓缓的从捂着双脚的棉衣中站起来,然后,伸伸拳脚,感觉清醒了许多。
明天还要到十里外的中学去上课,匆匆收拾好书包,把炕桌立在屋角的一侧。
正欲躺下,猛然想起母亲还没有回来。
我不由得埋怨着:“这么晚了,还在别人家唠嗑!”我一赌气干脆钻进了被窝。
恍惚中,感觉有人推了一把。
睁开惺忪的睡眼,看见邻居张大爷正喘着粗气,慢慢的掉转身从背上把母亲放了下来。
惊吓之余,我一骨碌坐了起来。
“快铺好被褥,你妈冻坏了!”张大爷说完之后,蹲在地上忙着生起火炉来。
我一边扶母亲躺下,一边焦急的询问:“妈,您这是去哪了?”母亲一双无神的眼睛看着我,嘴唇嗫嚅了几下,始终没有说出话来,只是无力地晃了一下冰凉的手臂。
目睹母亲这个样子,我一下子慌了手脚,连忙说:“妈,您倒是说话呀·····"说到此,喉咙里像塞了一团棉花,顿时语塞了。
过了一会儿,母亲竟奇迹般坐了起来.她含糊不清的说道:“儿子!妈不能撇下你不管啊!"我一下子伏在母亲的怀里,“呜呜,呜"地哭了起来.母亲的身体渐渐活络起来。
她用手抚摸着我的头发说:“眼泪是没有用的,一定要心上长牙啊!”我抬起头来,望着母亲慈祥的面容,满腹疑虑的问道:“妈,您到底去哪了?为何冻成这个样子?"母亲轻轻叹口气说道:“哎,妈妈站在大门外,巴望着隔壁你嫂子家灯早一点灭了。
可是,等啊等啊,灯还在亮着,而且还能听到孩子嬉戏打闹声。
妈心想:再坚持个把月,天转暖了,晚上在大门口多呆一两个小时也无妨的。
1
母亲在哪里,哪里就是年
有位女作家说,母亲在哪里,哪里就是年。我这些年总是回故乡过年,让漂泊的心回归家的
港湾,在母亲的身边团聚团圆,欢欢喜喜,感受节日与亲情。而这也正是母亲最幸福最开心
的日子,她说干什么都痛快,吃什么都香呀。
老家在天台岭下的山沟里,是个有百年历史的老村。日子富了,生活好了,年味儿似乎
更浓了。
过年时不但找回来古老的习俗,而且添上了现代的内容和色彩,这也许是当今山里农民
的一种抒发与表达吧。一进腊月,母亲就没黑没白地忙活,从吃的住的到用的玩的,一切都
准备就绪,就等儿孙们回家来。母亲满头白发,依然牵挂我们,一听到汽车的响声,就跑出
来看看是不是孩子们回来了。
大年三十儿这天一大早,接二连三的鞭炮声就把我们唤醒了。大人小孩纷纷出门,扫院
子、贴对子、拉红绸、挂灯笼,屋里屋外都是欢声笑语。这时的天空是蓝的,天台岭的天空
始终是那种透明瓦亮的蓝,让人愉悦。远望山如白象蠕动,近观河似银带蜿落,一派洁白。
在这样自然景色的映衬下,那些红春联、红福字、红挂彩、红灯笼、红鞭炮、红绸子、红窗
花、红挂杆……尤显鲜艳、火热,把年的气氛烘托得更加隆重热烈了。时有卖冰糖葫芦、卖
彩色气球、卖红蜡的小贩走来,叫卖声声,又添几分热闹的喜气。
在母亲住的房间里,我们总要贴上喜庆有余的年画。一群戴着红布兜兜的胖孩子,欢欢
喜喜地骑着大鲤鱼的画面,是母亲最喜欢的。她看着看着就乐了,转身忙着去做供品。具有
特定意义的几荤几素,都由母亲一人操持,那样虔诚郑重,她认为这是节日中最重要的事情。
当供上家谱祭祖时,母亲深沉地一一介绍她熟悉的前辈,嘱告儿孙不能忘记他们。面对家谱,
母亲说:“各位祖宗回来和咱一起过年,千万吃好喝好呀!”接着母亲带领我们跪拜磕头。
然后吃团圆饭,大家围坐在母亲身边,亲亲热热,母亲脸上尽是幸福而满足的笑了。
除夕守岁,大家轮流陪伴母亲,都是兴致勃勃的。我和弟弟妹妹陪母亲看电视,神聊银
屏内外,母亲抢着发表看法,不过大多是老眼光。看累了,儿媳们就和母亲玩古老的游戏抓
鬃,就是扔起12块羊的踝骨,然后分别用手心和手背去接,还要哄抢。很简单,却别有意
思。母亲小时候就喜欢做这种游戏,所以玩起来兴致浓浓,仿佛又年轻了一回。孙子孙女们
一会儿来喊奶奶,一会儿来拽奶奶,教她拿手机发短信,教她上网看电影。母亲真的憋不住
笑了,连连说咱也现代了。
吃过年夜饺子之后,我们排着队给母亲拜年,母亲便分发压岁的小红包,深情地对每个
人说一句祝福和希望的话,和美温馨,暖意融融。这一夜谁都没睡,共同等待春天的第一个
早晨。
大年初一,喝罢春酒,母亲就穿上那件紫红色的唐装,满脸都是红光。当纯净新鲜的霞
光把道道雪线映红时,村里组织的拜年秧歌队来了,彩旗飘飘,锣鼓喧天。母亲告诉我们多
燃放鞭炮表示欢迎,她还亲自向秧歌队赠送礼品。别看是冰天雪地,踩高跷的姑娘小伙儿们
却扭得很美很浪,长绸飘舞,彩扇翻飞,唢呐声与歌声和谐交织,欢快而又热闹。
新一年的春天就这样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