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61.53 KB
- 文档页数:76
人教版(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一. 教材分析《驱遣我们的想象》是人教版(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如何通过想象来丰富我们的阅读体验。
课文内容深入浅出,既有理论阐述,又有具体实例,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想象在阅读中的重要作用,并学会如何运用想象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
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往往过于注重文字表面的意思,忽视了通过想象来丰富阅读体验。
因此,在教学本课时,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想象的重要性,并教会他们如何运用想象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想象在阅读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文学习,学会如何运用想象来丰富阅读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阅读心态。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想象在阅读中的重要作用。
2.难点:学会如何运用想象来丰富阅读体验。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认识到想象的重要性。
2.实例分析法:以课文中的实例为例,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想象来阅读文本。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制作课件,突出课文重点内容。
2.相关资料:收集一些关于想象在阅读中的作用的例子,用于课堂上学生讨论和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著名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作品为什么能够打动人心?接着揭示课题《驱遣我们的想象》,引导学生思考想象在阅读中的作用。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然后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操练(10分钟)以课文中的实例为例,让学生练习如何运用想象来阅读文本。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例,总结出运用想象的方法。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在阅读中运用想象的经验。
2016~2017学年度最新精编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全套精品】考试内容(一)书写书写规范、工整、美观,保持卷面整洁。
(二)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1.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
2.正确书写汉字。
3.根据语言情境的需要准确、得体地使用常用词语。
4.根据语言情境的需要进行仿写、扩写、续写等,做到语言准确、连贯、流畅。
5.辨识、修改常见的语病。
6.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7.了解课程标准建议课外阅读的名著以及其他重要作家作品知识。
8.正确默写课程标准附录中推荐背诵的古诗文的精彩语句以及其他古诗词中脍炙人口的名句。
9.对浅易的诗歌进行初步的鉴赏。
10.根据语言情境的需要准确、得体地进行口语交际;根据活动情境,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
(三)现代文阅读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
2.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情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4.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初步作出自己的评价。
5.对作品的内容和表达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尝试探讨。
6.分析文章的主要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以及语言表达作用。
(四)文言文阅读1.理解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重要句、段的意思。
3.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并评析其思想内容。
(五)写作1.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多角度地审视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2.写一般的记叙文,做到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条理清楚,详略得当,语句通顺、生动,有真情实感;能按照一定的顺序组织材料,写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能运用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某些特点;能根据需要,灵活运用表达方式;不少于600字。
3.写简单的说明文,以科学的思想方法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特点,语言通顺、明白,不少于600字。
4.写简单的议论文,能对议论的事情或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会作简单的分析,观点正确,思路清楚,结构完整,语句通顺,不少于600字。
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初中语文全册优质公
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1. 课程概述
本教案为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初中语文全册的教学设计,旨在提供高质量的公开课教学内容。
2. 教学目标
- 通过本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九年级下册初中语文的各个单元内容;
- 帮助学生提升语文听、说、读、写能力;
- 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和研究兴趣。
3. 教学内容
本教案将涵盖九年级下册初中语文全册的所有单元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 课文阅读与理解
- 作文与写作技巧
- 古诗词鉴赏
- 议论文写作
- 文学常识与修辞手法
4. 教学方法
本教学设计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主动研究,包括但不限于:
- 翻转课堂:学生预课文内容,课堂上进行深入讨论和解读;
-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完成各种语文活动和任务;
- 情景模拟:通过情景模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5. 教学评估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合作和课后测试等多个方面来评估学生的研究成果和教学效果。
6. 教学资源
为增加教学效果,本教学设计将充分利用以下教学资源:
- 九年级下册初中语文教材
- 多媒体设备和教学软件
- 课外阅读材料和辅助教材
7. 教学安排
本教学设计将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安排,确保教学内容的有序进行。
以上是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初中语文全册优质公开课教案的概述和教学设计,旨在为教师提供参考和指导,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
具体的教案内容和教学步骤可根据实际需求进一步完善和详细设计。
九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教案5篇九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教案1《出师表》【教学目的】1、了解奏表的特点。
2、了解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等名言。3、掌握本篇的词语。【教学重点难点】1、陈述衷情,这是表文的一大特点,本篇情挚辞切,教学中要突出这点。
2、本文词语较多,学生生疏者不少,要逐句弄懂,逐段讲解。3、加强诵读、背诵练习。【教学时数】二教时。【教学步骤】第一教时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诸葛亮这位的历史人物,大家比较熟悉。诸葛亮辅佐刘备,历尽艰难坎坷,经过多年奋战,终于建立了蜀国,身负丞相重任。蜀国建立后两年,即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时年16岁。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主持蜀国军政大事。公元227年,诸葛亮统率蜀国军队北进,驻军汉中(今陕西南郑县),准备征伐曹魏,夺取中原,复兴汉室。他当时感到刘禅暗昧懦弱,颇有内顾之忧,所以临出发前上书刘禅,恳切劝谏,要刘禅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听信忠言,任用贤良,黜斥佞人,严明赏罚,尽心国事,以图完成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业。这就是《出师表》。
“表”是臣下向君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表文的一大特点是陈述衷情。学习这篇文章,要注意领会诸葛亮在文中所表露的思想感情,了解文中诸葛亮的一些名言。二、教师范读课文并正音三、朗读可叫三四名同学朗读课文。朗读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确、句读分明。读毕酌情讲评。然后让学生各自默读课文,参看课本注释,弄懂词句意思,有不解之处,当堂提出。
四、讲解文章第1~5段1、齐读第1段。读毕,就字音、句读酌情讲评。
⑴疏通字句。⑵提问一:诸葛亮在奏表的开头一段向刘禅提出什么劝谏?讲解:诸葛亮首先规劝刘禅要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广开言路,采纳忠谏,而不要妄自菲薄,自暴自弃,言谈失义,阻断忠谏之路。
提问二:诸葛亮用什么来鼓励刘禅?讲解:诸葛亮用忠臣志士为了报答先帝的殊遇而勤勉不懈,舍身忘我地效忠职守的事实来鼓励刘禅,要他看到蜀国具有忠臣竭力,志士效命这个好条件。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板书版)一、教学目标1. 通过研究本课,学生能够掌握九年级语文下册的知识点。
2. 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单元的内容:1. 第一单元:XXX- 研究目标:掌握XXX的概念和基本知识,能够运用XXX进行写作。
- 教学重点:理解XXX的含义和作用。
- 教学方法:讲解、示范、练。
2. 第二单元:XXX- 研究目标:了解XXX的背景和发展,能够分析和评价XXX 的作品。
- 教学重点:掌握XXX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点。
- 教学方法:讲解、分组讨论、文本分析。
3. 第三单元:XXX- 研究目标:研究XXX的基本知识,能够运用XXX进行阅读和写作。
- 教学重点:掌握XXX的基本概念和技巧。
- 教学方法:讲解、示范、练。
......三、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2. 呈现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本单元的主题和目标。
3. 分发教材,学生自主阅读并做好预。
4. 进行课堂讲解,解释重点难点,确保学生理解。
5. 开展相关练,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1. 复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引入新知识点,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3. 进行互动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 分组活动,让学生共同合作完成任务。
5.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知识点。
第三课时1. 复前两节课的内容,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2. 引入新知识点,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3. 进行小组合作,展开专题研讨。
4. 学生展示成果,进行互评和点评。
5. 总结本章节的教学内容,梳理知识脉络。
......四、教学评估1. 每个单元结束后进行小测验,检查学生的研究成果。
2. 提供作文写作练,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
3. 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活动的表现评分。
4. 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和展示的评价。
五、教学资源1.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材2. 板书、投影仪、课件等教学工具3. 教师准备的课堂活动和练题六、教学反思1. 每节课结束后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经验和不足。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中国新诗中朦胧诗的特点。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中蕴涵的深沉而真挚的情感。
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激发爱国、为国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2.把握诗中富有特征的意象。
【教学难点】1.朦胧诗的特点。
2.诗中“我”的形象。
3.诗中对祖国的感情抒发。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来听一首歌,殷秀梅的《祖国,我永远热爱您》。
(目的:将同学们带入意境)。
每一位有血有肉的中国人,都有一颗拳拳的赤子之心,这颗心与祖国的荣辱紧密相连。
无数文人墨客,用饱蘸深情的墨笔,写下了一首首令人荡气回肠的诗,舒婷就是一位代表诗人,今天,我们共同走进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板书课题和作者)二、简介作者及背景舒婷,当代女诗人,福建省泉州市人,1952年出生在厦门,由于家庭的破裂使她过早体味到社会的动荡,人世的沧桑。
70年代末,她的诗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一举闻名。
代表作有诗集《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会唱歌的鸢尾花》等。
三、分析诗歌1.听读配乐诗朗诵《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整体感知诗的意境,并注意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节拍、重音和感情。
3.研析诗的内容。
全诗共分四节。
方法:(1)反复诵读,概括出每一节诗的内容。
(2)在读中体会句式特点和作者的感情。
第一节:诗人排列了一系列具体的意象: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
在这些意象的前面分别加了“破旧、熏黑、干瘪、失修”等修饰词,显示出祖国的贫瘠与破败,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深情地向祖国诉说着“我”与祖国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情感。
第二节:运用“贫穷、悲哀、希望”等抽象的词语,宗教中传说的“飞天”神,写出人们在痛苦的境遇中饱含着“希望”。
第三节:“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等,写出祖国正孕育着新生。
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
第四节:写出“我”与祖国再次融为一体,个体上,“我”是祖国的“十亿分之一”,使命上,“我”要承担祖国振兴的责任。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各课文教案汇总
为了方便广大初三教师更好的备课,查字典语文网编辑特搜集整理了人教新课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各课教案,敬请关注!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外国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孔乙己》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蒲柳人家》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变色龙》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热爱生命》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谈生命》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那树》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人生》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威尼斯商人》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变脸》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枣儿》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音乐之声》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公输》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孟子》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鱼我所欲也》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故事两则》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曹刿论战》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两首》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1 诗两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
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1.诵读。
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2.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我爱这土地一、导语设计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
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
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二、资料助读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笔名莪伽、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
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
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
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
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
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
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
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
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朗读指导1.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教师作简要点评。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诗人选用“嘶哑”一词,就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者,它充满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涛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
如果换用“珠圆玉润”“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
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上述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歌唱的丰富内涵: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有何深意?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
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5)概括本诗的主旨。
诗题“我爱这土地”,表达了诗人对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的深沉的爱,这首诗抒发了那个艰苦的年代里,为祖国的独立自由而奋斗献身的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
(6)学生熟读背诵全诗。
乡愁一、导语新课二、资料助读余光中(1929~)当代诗人和诗评家。
湖南衡阳人。
现居台湾。
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
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
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
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
《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
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咏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
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
他的诗论文章,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
三、诵读指导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①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
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一长大后一后来一现在。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
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
到后来,—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
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
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②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③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又画龙点睛,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1、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
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
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承继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
不同之处在于,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
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
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
但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上,这首《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
2.语言运用。
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
乡愁是;乡愁是;乡愁是;乡愁是;3、小结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余光中的首这《乡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
吟诵这深情的恋歌,我们掂量出了诗人思想中中国意识的分量。
教学后记:2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感情背诵本诗。
能力目标1.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德育目标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1.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二、资料助读(投影)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
浙江杭县人。
1923年秋人上海大学中文系。
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
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
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
1931年加入左联。
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
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1935年回国。
次年创办《新诗》月刊。
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
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
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
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
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早年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
《我用残损的手掌》作于1942年?月3日,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歌。
三、掌握下列字词。
锦幛(zhàng) 荇藻(xìng zǎo) 蓬蒿(Péng hāo)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蝼蚁(lóu yī):“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提示:这首诗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
诵读中要注意体会停顿和重音。
我/用残损的手掌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这一角/已变成灰烬,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阴暗,那一角/只是血和泥;只有那辽无、远的一角/依然完整,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