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美版美术教案】人美小学美术五上《第7课:偶戏》word教案 (4)
- 格式:doc
- 大小:155.50 KB
- 文档页数:3
精品基础教育教学资料,请参考使用,祝你取得好成绩!偶戏一、录像导人师;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动画片,看看是什么内容,是什么形式的,你有怎么样的感受?和一般的动画片有何不同?(播放偶戏片断,激发学生兴趣)生:偶戏师:同学们说的很对,刚才大家欣赏的是偶戏,大家喜欢么,想做一个属于你自己的偶人么,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请同学们把书翻开第五课,偶戏.(出示课题:偶戏)二、新课讲授师;在课前同学们查阅了相关资料,那么谁能给大家说说什么是偶戏?生:。
师;看来同学们回家都查阅了,也说的很全面,老师来简单总结一下:偶戏概括:所谓偶戏,是指以木偶及皮影等,配以服饰、场景和道具等来进行表演的民间艺术。
它以双手择纵为表演的基础,配以唱念、音乐等,展现复杂的故事情节和内容。
偶戏是我国戏剧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民间艺术瑰宝。
大家把书翻开第十页《木偶戏演出图》可以看到,(让学生描述)右上角有人在演偶戏,下面围观的人也很多,神态各异,看得聚精会神,时不时的还评论一番。
说明在古代,偶戏已经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也因此深受大家喜爱。
介绍偶戏的历史。
那么偶人分为几个种类呢?(播放课件)偶人种类:偶戏的种类较为丰富,仗头偶、提线木偶(以木头为主要材料)(木偶戏)、布袋偶、皮影(皮影戏)等。
(出示相关图片) 师;大家刚才看了不同种类的偶人,都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呢?生:布料,木头,橡皮泥,彩纸。
师:嗯,同学们说的很好,接下来,大家看看今天我们要做的布袋偶人是怎么制作的?1、偶戏人物身体:方法一,裁好木偶用的衣服(两层)(可用碎花布做),大小以能穿进整只手,拇指、中指能插入衣袖为宜。
方法二,用手套戴在手上直接当作身体,再用碎布块、废旧材料适当装饰,给衣服涂颜色。
然后把把木偶衣服缝制好。
2、制作木偶头(可用废旧乒乓球、鸡蛋壳、或者用双层绒布缝制,内填碎布、棉絮等)头部加工,绘画脸谱。
3、头部和身体组装,加上别的装饰物直至完成。
教案设计:五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第7课《偶戏》▏人美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偶戏的基本知识,欣赏不同风格的偶戏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2. 引导学生运用剪、贴、画等方法创作偶戏人物,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 通过学习偶戏,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偶戏的基本知识,如偶戏的定义、分类、历史发展等。
2. 偶戏作品的欣赏,分析不同风格、流派的偶戏作品特点。
3. 偶戏人物的创作方法,包括剪、贴、画等技巧。
4. 偶戏表演的基本技巧和舞台布置。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偶戏的基本知识,欣赏偶戏作品,创作偶戏人物。
难点:掌握偶戏人物的创作方法和表演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脑、投影仪、偶戏视频资料、图片资料、剪刀、彩纸、画笔等。
学具:彩纸、剪刀、画笔、水彩颜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偶戏视频资料,让学生对偶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介绍偶戏的基本知识,如偶戏的定义、分类、历史发展等。
3. 欣赏:展示不同风格、流派的偶戏作品,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作品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 创作:讲解偶戏人物的创作方法,包括剪、贴、画等技巧,并示范创作过程。
5. 练习:学生动手创作偶戏人物,教师巡回指导。
6. 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学习。
六、板书设计:1. 偶戏基本知识定义分类历史发展2. 偶戏创作方法剪贴画七、作业设计:1. 完成一幅偶戏人物创作,要求具有个性和特色。
2. 调查家乡的偶戏文化,了解其历史和发展现状,下节课分享。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欣赏、创作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了偶戏的基本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创作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完成了具有个性的偶戏人物作品。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偶戏表演技巧的讲解和练习还不够充分,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偶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意识。
人美版五年级美术上册第7课《偶戏》说课稿偶戏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五年级美术上册第7课《偶戏》,我准备从教材分析、学生情况、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课的整体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在本册教材中,巧妙地安排了对口戏进行专题欣赏何以制作提线偶为内容的系列学习内容,其意图是引导学生从关注生活入手,以兴趣激发学习热情,通过欣赏处境创作,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美素的身影,感受美术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挖掘美术世界中蕴含的民族传统文化。
本刻意在通过欣赏多姿多彩的偶戏表演形式和千变万化的狗屁延误造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深入研究感受偶戏丰富的艺术形态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发展内涵。
二、学生情况通过以往的学习,学生对我国的民间艺术已经有了一定了解,认识了剪纸,农民画,你说,刺绣,脸谱等民间艺术形式,知道民间艺术的造型和色彩特征。
即使你说是立体的,现在主要是欣赏其造型和色彩服饰,他们都不能像偶戏这样,融造型、绘画,装饰,服饰,表演及唱腔为一体,因此学习偶戏,可以使学生全面了解丰富而独特的中国民间艺术。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欣赏不同表演形式的偶戏,了解有关偶戏的文化及其发展,知道偶戏在造型、表演等方面的特点,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戏偶的不同特色。
2、情感、太度和价值观通过对偶戏资料的交流和对传统偶戏的欣赏,认识并感受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体验民间传统艺术魅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对祖国民间传统艺术的热爱之情,进而培养学生用艺术的眼光,创造生活乐趣的美好情感。
3、教学重点通过了解有关偶戏的文化,加深对民间传统艺术的了解与热爱,并用文字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4、教学难点对偶戏表演艺术的感受,对艺术形象特征的理解与评述。
四、教法学法:在观察材料,欣赏造型和色彩,动手制作,参与表演等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的方法,体现民间艺术的美感,增强传统文化意识和时代创新能力,在整个教学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
人民美术出版社五年级上册《偶戏》欣赏评述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欣赏不同表演形式的偶戏,了解有关偶戏的文化及其发展,知道偶戏在造型、表演等方面的特点,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戏偶的不同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相互交流学习资料和对传统偶戏的欣赏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偶戏的发展历史和表演特色,以及偶人的设计特点和造型方法,从而体验民族艺术魅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以及对祖国民间传统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了解有关偶戏的文化,加深对民间传统艺术的了解与热爱,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情感。
教学难点:对偶戏表演艺术的感受,对艺术形象特征的理解与评述。
教材分析: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本科的编辑意图是通过学习,了解偶戏的发展历史、丰富多彩的表演形态和千变万化的人物造型,吸引学生,引发学生兴趣,了解民族文化多姿多彩。
学生通过欣赏、感受、表演等过程,深入体会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产生的不同艺术表现形式。
学情分析: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对我国的民间艺术已经有了一定了解,认识了剪纸、农民画、泥塑、刺绣、脸谱等形式,知道民间艺术的造型和色彩特征。
但多为平面形式,偶戏是学生完整地了解木偶艺术,它融造型、绘画、装饰、服饰、表演及唱腔为一体,为深入体验并制作戏偶、自主创编表演剧目做好铺垫。
教师准备:课件皮影学生准备:课前查找的有关偶戏的资料,自己的戏偶教学过程:今天的课程既好玩又好看,希望同学们都能参与其中引入:播放木偶戏《孤独的牧羊人》30秒提问:大家看到的节目是什么表演?答:木偶戏出示课题:偶戏(写大点)提问:根据刚才所见,请同学们在书中文字中找一找什么是偶戏?偶戏就是融合了造型、动作、对话、服装、道具、布景等设计,并兼具绘画雕刻、舞蹈、戏剧于一身的表演艺术。
在接下来所看到的视频中,是不是融合了这么多的内容继续播放视频有布景人物造型设计服装道具动作舞蹈果然非常完美的结合意图: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导入本课,吸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木偶是怎样动起来的?(有很多线)这些线要放在什么地方?(能动的地方)这种木偶叫做什么木偶?答:提线木偶课件出示一张提线木偶的图片,每个能动的关节都有一根线拉动,如果想要他动作更加准确就会有更多的线,可以是两个人合作操动木偶,这些偶人的形象很生动有的很夸张板书:分类:提线木偶艺术特点:深入探究:了解偶戏的起源:同学们知道吗木偶戏起源于西汉时期,那时候叫做傀儡戏,经过漫长的发展到了唐朝时期人们用傀儡表演歌舞,而到了宋朝木偶戏才遍布全国。
偶戏(教案)人美版(2012)美术五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偶戏的基本概念、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掌握制作简单偶戏角色和场景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艺术的兴趣和尊重,培养合作精神和审美情感。
教学内容偶戏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介绍偶戏的起源、发展及在不同文化中的表现形式。
偶戏的艺术特点:分析偶戏的角色设计、表演技巧和视觉风格。
偶戏制作技巧:教授制作偶戏角色和场景的基本方法,如剪纸、绘画、拼贴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偶戏的制作技巧和表演方法。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创新设计偶戏角色和场景,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团队合作。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偶戏视频资料、PPT、实物模型。
学具:彩纸、剪刀、胶水、画笔、颜料等基本美术工具。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偶戏视频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新授:介绍偶戏的历史、艺术特点和制作技巧。
3. 实践:学生分组制作偶戏角色和场景,教师巡回指导。
4. 展示与评价:每组展示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
板书设计偶戏艺术提纲:偶戏的起源、艺术特点、制作技巧关键词:传统艺术、角色设计、团队合作作业设计个人作业:设计一个独特的偶戏角色,并简要描述其特点。
小组作业:合作制作一个简单的偶戏场景,并编写一个简短的故事情节。
课后反思教学效果:评估学生对偶戏的理解和制作技能的掌握程度。
改进措施: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此教案旨在通过系统的教学安排,让学生全面了解和体验偶戏艺术,培养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在上述教案中,教学重点与难点是需要特别关注的细节。
这个部分直接关系到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尤其是在引导学生创新设计偶戏角色和场景,以及进行有效的团队合作方面。
教学重点与难点的详细补充和说明教学重点1. 偶戏制作技巧:这部分是教学的核心,涉及到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
人美版(常锐伦)美术五上《第7课偶戏》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偶戏》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偶戏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对传统戏剧文化的兴趣。
教材通过图片、文字等形式,介绍了偶戏的历史、种类和表演形式。
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了解到偶戏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艺术欣赏能力和一定的绘画技巧。
他们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对于偶戏的了解相对较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深入探讨偶戏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了解偶戏的基本知识,能够识别不同种类的偶戏,并简要描述其表演形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讨论、实践等环节,学生提高艺术欣赏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感受偶戏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了解偶戏的基本知识,能够识别不同种类的偶戏,并简要描述其表演形式。
2.难点:学生通过实践,掌握偶戏的基本制作方法和表演技巧。
五. 教学方法1.欣赏法:引导学生欣赏偶戏图片,激发学习兴趣。
2.讨论法:分组讨论偶戏的特点,促进学生思考。
3.实践法:学生动手制作偶戏,提高操作技能。
4.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偶戏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偶戏制作材料,如纸张、颜料、绳子等。
3.划分学习小组,每组4-6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偶戏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偶戏的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听说过偶戏吗?你们对偶戏有什么了解?”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视频,呈现偶戏的历史、种类和表演形式。
同时,引导学生欣赏偶戏图片,简要介绍偶戏的制作的步骤和技巧。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偶戏进行制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各小组展示制作完成的偶戏,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课题:偶戏教材分析:本课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本课编辑的意图是通过学习,了解偶戏的发展历史、丰富多彩的表演形态和千变万化的人物造型,吸引学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
学生通过欣赏、感受、设计、制作、表演等过程,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体验设计制作活动的乐趣,感受民族艺术的魅力。
本课设计为两课时。
教学内容与目标:1、通过学习偶戏,了解偶戏是我国戏剧宝库中的组成部分,由此培养学生热爱民间传统艺术的情感。
欣赏偶戏图片,了解偶戏的种类。
2、能根据自己喜欢的故事,选择不同材料制作不同偶人,并合作表演。
教学重点:通过了解有关偶戏的文化加深对民族传统艺术的了解。
尝试用不同材料制作偶人。
教学难点:不同材料的巧妙搭配、使用,让制作的偶人动起来。
教学准备:全体学生:手套、袜子、套袖、小装饰物、彩纸、双面胶、剪子、彩纸、其它可用材料等。
讲课团:制作好的偶人、手偶、课件(六组主题课件)等。
教学反思:偶戏是五年级的民间美术一课,在教材当中分为第五课《偶戏》、第六课《提线纸偶》两课内容。
我校正在积极推行生本教育理念下的新课堂,为了让学生了解的更加透彻知识点记得更加牢固,于是我抱着忐忑的心情在五年级六班做了一个尝试,让学生自己来上课,把课堂彻底的交给学生,让孩子们做课堂真正的主人。
课下孩子们自由组成了学习小组,首先分析讨论《偶戏》这一课的教材内容,一致通过了从偶戏的来历和偶戏的五大种类、国内与国外木偶的欣赏与比较这几个角度进行教学准备。
在老师的协助下各小组针对讨论结果领取一个专题内容,根据专题目标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材料收集、备课、课件制作、试讲等,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发挥自己最大的主观能动性。
老师不会主动提出要求,不主动点评,但在任何一个小组需要帮助和提示的时候,老师都要保证足够的耐心、给与支持,帮助他们理顺思路,解决小组准备中出现的各种大大小小的问题。
随后的一个星期时间里,我的办公室寂静不在,每个课间、课前、课后都是人影憧憧,熙来攘往。
人美版放学了教学设计人美版五年上《7偶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理解并背诵课文《7偶戏》。
2.能够理解课文中的人物关系、情节,并进行简单的分析。
3.能够通过课文内容的表演,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能够正确理解课文中的人物关系和情节。
2.能够通过表演演绎课文的内容。
教学准备:1.课文《7偶戏》的课本资料。
2.分发给学生的角色卡片。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通过简单的问答引入课文《7偶戏》的内容,让学生回顾课文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
Step 2:理解课文1. 教师辅助学生读懂课文,并解释生词和句子。
2. 导读课文,了解主要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和情节。
Step 3:角色分配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不同的角色卡片。
2. 学生需要自行阅读整个课文,理解并研究自己扮演的角色。
Step 4:排练1. 学生在小组内,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表演排练。
2.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创意对角色进行一定的演绎和发挥。
Step 5:表演1. 学生分组进行表演,每个小组轮流上台,呈现他们的表演。
2.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其他小组的表演进行评价和讨论,鼓励学生给予鼓励和建议。
Step 6:总结学生和老师进行总结,回顾课文的内容和表演的过程,学生也可以提出自己对于角色复述的理解和体会。
Step 7: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观后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在表演中的体会和收获。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尝试写一篇自己对于角色和情节的延伸故事,扩展课文的内容。
2. 学生可以自行编写剧本,进行更长更完整的表演。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演和参与情况,评价其对于课文的理解和表演能力。
2. 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评价和鼓励,提供建议和指导。
注意事项:1.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创作,尊重学生的观点和表达方式。
2. 大班可以进行整体表演,小班可以分成多个小组进行表演。
3. 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表演,可以考虑学生轮流担任角色。
人美版(常锐伦)美术五上《第7课偶戏》教案2一. 教材分析《偶戏》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偶戏的基本概念、种类以及表演技巧,通过学习偶戏的制作和表演,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偶戏的魅力,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绘画技巧和手工制作能力。
对于偶戏这一传统艺术形式,部分学生可能有所了解,但总体而言,学生对偶戏的认识相对较浅。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偶戏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对偶戏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偶戏的基本概念、种类及表演技巧。
2.能够独立制作偶戏道具,并参与表演。
3.培养学生对偶戏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兴趣和热爱。
4.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偶戏的基本概念、种类及表演技巧。
2.偶戏道具的制作方法和表演技巧。
3.学生对偶戏文化的深入理解和兴趣培养。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偶戏的基本概念、种类及表演技巧。
2.示范法:教师示范偶戏道具的制作方法和表演技巧。
3.实践法:学生动手制作偶戏道具,参与表演。
4.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进行偶戏制作和表演,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5.讨论法:学生相互交流学习心得,深入理解偶戏文化。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
2.偶戏道具制作材料(如纸张、颜料、绳子等)。
3.表演场地和音响设备。
4.教学视频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偶戏表演的视频,引发学生对偶戏的兴趣,进而导入本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偶戏的基本概念、种类及表演技巧,让学生对偶戏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教师示范偶戏道具的制作方法和表演技巧,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动手制作偶戏道具。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偶戏制作和表演,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学生掌握偶戏的制作和表演技巧。
5.拓展(10分钟)学生相互交流学习心得,讨论偶戏文化的内涵,进一步深入理解偶戏。
第五课《偶戏》五(2班 第四节 周四 10月13
教学内容:
《偶戏》制作偶人并表演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综合·探索”领域,主要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偶戏的发展历史、
丰富多彩的表演形态和千变万化的人物造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本安排了
布袋木偶和提线木偶两种木偶的制作,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分小组制
作一组木偶进行表演展示。
教学目标:
1.学习布袋木偶或者提线木偶的制作与装饰的方法,能够灵活运用自己的
材料进行制作。
2.通过小组协作制作表演,培养学生组织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以及动手
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
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制作偶人,能够按要求完成作品并进行表演。
教学难点:
偶戏道具的装饰方法,如何巧用材料,让制作的偶人能活动起来。
教学准备:各种废旧材料、线绳、彩色纸、剪刀、双面胶、小棒、橡皮泥等
课时安排:1课时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学习用品携带情况。
二、播放《木偶奇遇记》片段,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问:小木偶皮诺曹是怎
样制作的?为什么叫做“木偶”?学生思考并回答。(板书课题:偶戏)
三、了解偶戏的由来
1.偶戏的历史(板书)
中国偶戏的历史相当古老,汉代就已经出现。魏晋以后发展成两种形式,一
种是“宫戏”,用精巧的机关操作,另一种保持以人操作的原始型态,并改进操
作方法,至唐代已有杖举与提线操作两种,到宋代发展成了提线傀儡戏、杖头傀
儡戏及影戏三种。明清两代传延至今的杖头傀儡戏又发展成手托傀儡戏及掌中傀
儡戏,前者近代盛行于广东,后者流传南北各地,闽南地区尤盛。
2.偶戏的种类
中国偶戏大致可分成影偶戏与木偶戏两大类,如傀儡戏、提线戏、手托戏、
杖头戏、杖头傀儡戏、悬丝傀儡戏、木头人戏、布袋戏、木偶戏、掌中戏、影戏、
纸影戏、筷子戏、皮影戏等;各地偶戏之名称亦不尽相同,如皮影戏又称皮猴戏,
掌中戏又名布袋戏,名称之多,不胜枚举。
3.布袋戏的传说
偶戏 (布袋戏),相传起源于三百多年前的福建泉州。
三、欣赏部分偶戏
1.欣赏皮影戏(板书)
介绍皮影戏:用羊皮做材料剪刻出皮影人物等,在幕布后面进行表演。欣赏
几个皮影戏的片段《白蛇传》、《龟与鹤》、《洞庭湖》、《昭君出塞》等等。让学生
了解皮影戏的表演和幕布背后的情景。
2. 布袋木偶戏(板书)
教师将布袋木偶戴在手上进行
表演。
四、观看部分偶人照片并分析
播放图片,请学生说出这些属于
哪种类型的木偶?(板书课题:偶戏)
1.杖头木偶。(板书)
2.提线木偶。(板书)
3.铁枝木偶。(板书)
三、分析探讨
1.观看课本上的木偶制作图片,分别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制作的?学生讨
论、回答。
2.分组讨论,自己小组带的物品可以制作成哪种类型的木偶?
3.探讨一下表演的方式。
五、实践活动
1.分组进行木偶制作。
2.教师巡视指导,安排好学生的合作。
六、小结下课
板书设计:
课题:偶戏
杖头木偶
提线木偶
铁枝木偶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