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点
- 格式:doc
- 大小:930.00 KB
- 文档页数:40
脑组织的生理特点
脑组织是人体中最复杂和重要的器官之一,具有以下生理特点:
1. 高代谢:脑组织的代谢率非常高,是全身代谢最活跃的器官之一。
它需要大量的能量和营养物质来维持正常的功能。
2. 高氧耗:脑组织对氧气的需求很大,是全身耗氧量最多的器官之一。
因此,脑组织对缺氧非常敏感,缺氧会导致脑组织功能障碍甚至死亡。
3. 电活动:脑组织能够产生和传导电信号,这是大脑思考、感知和控制身体运动的基础。
脑组织中的神经元通过放电来传递信息,这些电信号的频率和强度可以反映出大脑的活动状态。
4. 血脑屏障:血脑屏障是指脑组织与血液之间的一种生理屏障,它可以防止有害物质和病原体进入脑组织,同时也限制了某些药物进入脑组织。
5. 可塑性:脑组织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即它能够通过学习和经验来改变其结构和功能。
这种可塑性是大脑学习和记忆的基础。
脑组织的生理特点使其成为人体中最复杂和重要的器官之一。
了
解这些特点对于研究脑组织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以及开发治疗相关疾病的药物和疗法具有重要意义。
动物细胞的生理特点主要包括:
1.细胞分裂周期长。
2.细胞生长常常贴附于基质,并有接触抑制现象。
3.正常二倍体细胞生长寿命是有限的。
4.动物细胞对周围环境十分敏感。
5.对培养基要求高。
6.蛋白质的合成途径和修饰功能与细菌不能。
7.没有细胞壁,较为脆弱。
8.体积比微生物细胞大几千倍,稍小于植物细胞的体积。
9.直径一般在10μm~30μm,大部分动物细胞在肌体内相互粘连以集群形式
存在。
这些特点使得动物细胞在培养、繁殖和生存上需要特定的条件和环境,以保证其正常的生长和分裂。
生理特点(一)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脏腑指五脏六腑;娇嫩指稚嫩、柔弱,不成熟;形指形体、脏腑结构、四肢百骸、筋肉骨骼、精血津液,等有形物质;气是指机体功能活动。
充即充实或充盛。
小儿时期,无论是机体各器官的形态、位置,还是脏腑的生理功能,都随着年龄的增长,处在不断成熟和完善的过程中。
年龄越小机体越稚嫩柔弱,功能活动越不完善,五脏六腑的形和气都相对不足,尤以肺、脾、肾三脏更为突出。
如隋·《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小儿候》提出“小儿脏腑之气软弱”;宋·《小儿药证直诀·变蒸》提出:“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明·《育婴家秘》也提出“血气未充……肠胃脆弱……神气怯弱”等,清·《温病条辨·解儿难》中将小儿这一生理特点归纳为“稚阳未充,稚阴未长”。
历代医学家把小儿这种现象称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按照中医学理论阴阳的含义,阴是指身体的精、血、津、液等具体物质性的东西;阳是指身体内各种生理功能的活动。
“稚阴稚阳”,是指小儿无论在物质基础和生理功能方面,均稚嫩和不完善。
这是小儿的基本生理特点。
(二)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小儿初生如同嫩芽,从出生到成年一直处于不断生长发育过程中,从体格、智力以及脏腑功能,均不断向完善、成熟迅速发展。
年龄愈小,生长的速度也愈快。
古代医家将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特点,称为“纯阳”。
如《颅囟经》提出:“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
”《冯氏锦囊秘录·小儿急慢惊风》又提出:“天癸者,阴气也,阴气未至,故曰纯阳”。
生机属阳,阳生则阴长。
所谓纯阳之义,一方面指小儿生机旺盛,发育迅速;另一方面指小儿时期的阴阳在生理状态下,阳相对旺盛,阴相对不足。
对水谷精微、营养物质的需要相对感到更加迫切,需不断加以补充,以适应其各个阶段生长发育的要求。
“纯阳”,并非是有阳无阴的“盛阳”。
总之,小儿时期既是稚阳又是纯阳,机体稚嫩柔弱,生理功能尚不完善,在迅速生长发育的过程中迫切需要营养物质。
生理学各章节重点笔记汇总展开全文生理学各章节重点笔记汇总第一章绪论1、内环境:指细胞外液占体液的1/3,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液2、稳态:内环境的各种物理的和化学的因素保持相对稳定3、人体的调节机制: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自身调节:由组织,细胞本身生理特殊性决定的,并不依赖外来的神经或体液因素的作用的反应4、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反射中枢,传出神经纤维,效应器5、神经调节的特点:迅速,局限,精确;体液调节的特点:缓慢,弥散,持久6、机体控制系统:非自动控制(单向式)自动控制系统包括反馈控制,前馈控制,负反馈:反馈信息的作用是减低控制部分的活动的反馈控制,对保持内环境稳态起着重要作用第二章细胞基本功能1、细胞膜和各种细胞器的质膜的组成:脂质,蛋白质,极少量的糖类2、膜蛋白的分类:细胞骨架蛋白,识别蛋白质,酶,受体蛋白,跨膜转运物质的功能蛋白3、物质的跨膜转运方式:(1)单纯扩散举例:O2,N2,CO2,NH3,尿素,乙醚,乙醇,类固醇(2)易化扩散举例:A经载体介导:葡萄糖,氨基酸特点:饱和现象,结构特异性,竞争性抑制B 经通道介导:Na+,K+,Ca2+,Cl-等特点:A顺浓度或电位梯度的高速度跨膜扩散B门控体制包括电压门控通道和化学门控通道C 对通过的离子有明显的选择性(3)主动转运举例:A原发性主动转运——直接利用ATP:钠-钾泵B继发性主动转运——间接利用ATP:葡萄糖,氨基酸在小肠和肾小管的重吸收(4)出胞和入胞4、细胞的静息电位:指细胞未受刺激,处于安静状态时,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等于K+的平衡电位产生机制:K+离子的外排极化:静息时膜的内负外正的状态去极化:静息电位的减少超极化:静息电位的增大复极化:细胞膜由去极化后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5、细胞的动作电位:细胞受到刺激,膜电位发生迅速的一过性的波动,是细胞兴奋的标志产生机制:Na+的内流(去极化),K+的外流(复极化)阈电位:形成Na+通道激活对膜去极化的正反馈过程的临界膜电位6、局部电流的方向;膜外由未兴奋区流向兴奋区,膜内由兴奋区流向未兴奋区特点:全或无定律,不衰减传导7、反应: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生物体内部的代谢活动及其外部表现将发生相应的改变8、兴奋:指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9、兴奋性:指一切活细胞,组织或生物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是衡量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10、刺激量的参数:刺激强度,刺激持续时间,刺激强度对时间变化率阈刺激和阈强度:能使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叫阈强度,相当于阈强度的刺激叫阈刺激。
羊的生理结构和人的相同点羊属于反刍动物,具有复胃。
复胃分四个室,即瘤胃、网胃、瓣胃和皱胃,四个胃的总容积约分为30升。
前三个胃的黏膜无腺体,统称为前胃。
皱胃的壁黏膜有腺体,其功能与单胃动物的胃相似,称为真胃。
在四个胃中瘤胃体积最大,约占胃总容积的百分之80,其功能是容纳临时贮存采食的饲草,以便休息时,再进行反当,瘤胃也是瘤胃微生物存在的场所。
网胃和瓣胃,其消化生理作用与瘤胃基本相似。
小肠是羊消化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
羊的小肠细长曲折,成年羊的小肠长约22至25米。
胃内容物,食糜进入小肠后,在各种消化液(主要有胰液、肠液、胆汁等)的化学作用下被消化分解,其分解后的营养物质在小肠内被吸收,未被消化的食物随着小肠的蠕动被推入大肠。
羊的大肠较小肠粗而短,长度在4至13米。
大肠内也有微生物的存在,可对食物进一步消化吸收,但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形成粪便。
消化生理特点:反刍反刍是指草食动物在食物消化前把食团经瘤胃逆呕到口中,经再咀嚼和再咽下的活动。
反刍包括逆呕、再咀嚼、再混合唾液和再吞咽4个过程,反刍可对饲料进一步磨碎,同时使瘤胃保持一个极端厌氧、恒温(39至40摄氏度)、恒定(5点5至7点5)的环境,有利于瘤胃微生物生存、繁殖和进行消化活动。
反刍是羊的重要消化生理特点,停止反刍是疾病的征兆。
羔羊出生后约40天开始出现反刍行为。
在哺乳期间,羔羊吮吸的母乳不通过瘤胃,而经瘤胃食管沟直接进入皱胃。
在哺乳早期补饲易消化的植物性饲料,可促进前胃的发育和提前出现反刍行为。
羊反刍多发生在采食后。
反刍时间的长短与采食饲料的质量密切相关,饲料中粗纤维含量愈高反刍时间愈长。
一般情况下,羊昼夜反刍的时间为3至4小时。
有效度过生理极点的方法
1. 充分休息:在精神压力大的时候,要充分休息,睡眠充足,放松身心,让自己放松,调整心态,以恢复精神。
2. 放松身体:每天做一些有利于身体放松的运动,如慢跑、游泳、太极拳等,可以有效放松身体,缓解精神压力。
3. 改善饮食:要注意饮食卫生,多吃有营养的食物,少吃油腻的食物,少喝咖啡,多喝水,这样可以有效地改善身体的营养状况,提高身体抵抗力。
4. 合理安排工作:要合理安排工作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多休息,少熬夜,以免影响身体健康。
5. 正确解决问题:要学会正确解决问题,不要把精力放在无法解决的问题上,要及时采取行动,寻求有效的解决办法。
.小儿一直处于生长发育的过程中,无论在形体、生理等方面,都与成人不同,因此,绝不能简单地将小儿看成是成人的缩影。
一、稚阴稚阳,阳强阴弱清代医家吴鞠通从阴阳学说出发,在《温病条辨·解儿难》中提出小儿生理的“稚阴稚阳”说。
“稚”指幼小、幼稚而未成熟;“阴”指机体的精血、津液及脏腑、筋骨、脑髓、血脉、肌肤等有形之质;“阳”指体内脏腑的各种生理功能。
“稚阴稚阳”是从阴阳学说的角度,高度概括了小儿时期脏腑器官及体格发育未成熟,功能不完善,与成人相比,是处于脏腑未壮,精气未充,经脉未盛,气血不足,神气怯弱的状态。
正如《小儿药证直诀》所说:“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
”即其脏腑阴阳虽俱,但阴气不足,阳气未充,属幼稚阶段,各脏腑的功能活动均处于不稳定状态。
故称“稚阴稚阳”。
同时,“稚阴稚阳”又揭示了小儿的病理反应性与成人不同,即生命力脆弱,容易受到伤残;阴阳稚弱,容易出现阴阳不足、阴竭阳脱。
二、纯阳之体,生机旺盛我国现存最早的儿科著作《颅囟经·脉法》首先提出“纯阳”学说,云:“凡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
这里的“纯”指小儿先天所禀的元阴元阳未曾耗散,“阳”指小儿的生命活力。
..“纯阳''学说,概括了小儿在生长发育、阳充阴长过程中,表现为生机旺盛、发育迅速的特点,并不是指有阳无阴或阴亏阳亢。
“纯阳”学说也提示了小儿对致病因子的反应性,具有潜在的反应强烈、泛化的特点以及小儿患病易趋康复的特点。
由于小儿生机旺盛,活力充沛,“脏气清灵”,患病之后对于各种治疗措施的反应灵敏,“随拨随应”,因而易趋康复。
“纯阳”的理解不尽一致。
《宣明论方·小儿门》说:“大概小儿病在纯阳,热多冷少也。
”《医学正传·小儿科》说:“夫小儿八岁以前日纯阳,盖其真水未旺,心火已炎。
”《小儿药证直诀·四库全书目录提要》说:“小儿纯阳,无烦益火。
”《温病条辨·解儿难》说:“古称小儿纯阳,此丹灶家言,谓其未曾破身耳。
生 理 学 小 结 第一章 绪论 1、生理学研究的3个水平: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器官和系统水平的研究、整体水平的研究。 2、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metabolism)、兴奋性(excitability)、适应性(adaptability)、生殖(reproduction)。 3、内环境和稳态。 4、生物节律。 5、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nervous regulation)、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神经-体液调节、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 6、自动控制系统:非自动控制系统、反馈控制系统。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屏障作用、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部位。 二.膜的化学组成:脂质(lipid)、蛋白质和少量糖类物质(蛋白质重量 / 脂质重量 = 4: 1~1: 4)。 三.膜脂质: 1.主要成分:磷脂(约70%。卵磷脂含量最多,其次是磷脂酰丝氨酸、脑磷脂,含量最小的是磷脂酰甘油和磷脂酰肌醇)、胆固醇(小于30%。具有“流动阻尼器”功能。胆固醇过高导致膜流动性降低,降低免疫细胞对抗原的反应能力)、鞘脂。 2.结构特征:一端是亲水性基团 (头部),朝向膜外或膜内;另一端是非极性基团 (尾部),尾端两两相对构成脂质双分层。 3.磷脂酰肌醇:在磷脂酶C的作用下生成第二信使。 四.膜蛋白: 1.表面蛋白:分布在膜的外表面与内表面,受体蛋白可与激素、神经递质等配体结合。 2.整合蛋白(又称跨膜蛋白或穿膜蛋白):以α螺旋结构一次或多次穿过脂质双分子层,如:载体、通道、离子泵。 3.糖类:与膜蛋白结合生成糖蛋白,与膜脂质结合生成糖脂。作为抗原决定簇,表达免疫信息, 与某些激素、递质等化学信号结合。 五.膜的结构模型:液态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学说 “液态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间镶嵌着不同结构和功能的蛋白”。 六.被动扩散:被转运物质由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跨膜扩散;利用膜两侧贮存在物质浓度阶梯度或电位梯度中的势能作为跨膜转运动力,不需要额外的能量。 1.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或从高电位向低电位的跨膜扩散。影响因素为细胞膜的通透性,体内的脂溶性物质有CO2、O2、NO、尿素、类固醇激素,水分子也能经单纯扩散的方式被转运。 2.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水溶性物质通过膜蛋白(通道蛋白或载体)的介导而进行跨膜转运。 经通道的易化扩散:通道是一类能穿过膜脂质双分子层,中央带有水性孔道的跨膜蛋白。(1)对离子有高度的选择性:取决于水性通道的大小和孔壁的带电状况,如 Na+通道、Ca2+通道、K+通道、Cl-通道等。(2) 高转运速度:10^8~10^9个离子/秒;(3) 离子顺着浓度差或电位差进行跨膜转运;(4)影响因素:如电压、化学物质、机械刺激等;(5)结构受遗传决定。 电压门控性通道:通道开放和关闭受膜两侧电位差控制。膜电位改变→通道的电压传感器(voltage sensor)位移→通道蛋白构型改变→通道开放→离子跨膜扩散,如 电压门控性Na+通道、K+通道、Ca2+通道等。 化学门控性通道或配体门控性通道:通道的开放和关闭受化学物质(激素、递质)控制:通道蛋白与特定化学物质结合→通道蛋白构型改变→通道开放→离子跨膜扩散。 机械门控性通道:通道开放和关闭受机械刺激控制。如皮肤触压觉感受器、内耳毛细胞的感受器。 无门控机制通道:无门控装置,不受电、化学、机械因素控制,扩散动力来自浓度差。 水通道(water channel):水既可以单纯扩散方式,又可经水通道(水孔蛋白)跨膜流动。 经载体的易化扩散(载体转运):载体属于整合蛋白的一种,主要转运葡萄糖、氨基酸等。特征为(1)顺浓度差转运;(2)具有饱和性;(3)化学结构的特异性;(4)竞争性抑制。化学结构相似的物质经同一载体转运。 七.主动转运:指细胞通过耗能的过程将物质逆浓度或逆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作用为形成物质在细胞内外的不均衡分布,有利于产生生物电及正常的代谢活动。 1.原发性主动转运:转运过程直接从高能磷酸键获取能量;介导原发性主动转运的膜蛋白称为离子泵,离子泵具有分解ATP能力,故称其为ATP酶。 钠-钾泵(钠泵,Na+ - K+ -ATP酶):使细胞外的Na+浓度为胞内浓度的12倍;使细胞内的K+浓度为胞外浓度的30倍。钠泵分为E1和E2两种构型;在胞浆侧(E1)有Na+的结合点(结合3个Na+)和ATP结合点;在膜外表面有K+结合点(结合2个K+)。转运过程(胞内Na+↑→钠泵与Na+结合,ATP水解→钠泵磷酸化→构象E1转变为构象E2→E2的Na+结合点转向胞外,对Na+的亲和力↓,对K+的亲和力↑→解离3个Na+,结合2个K+ →E2与K+ 结合产生去磷酸化→E2构象转变为E1构象→K+的结合点转向胞浆侧,释放2个K+→恢复原状)。生理意义:(1)维持细胞容积:把漏入胞内的Na+泵出,防止细胞肿胀;钠泵被抑制时,细胞肿胀。(2)维持细胞内高K+,有利于代谢反应(如核糖体合成蛋白质)。(3)维持胞内外Na+、K+的浓度差,是产生生物电的重要前提。(4)Na+的浓度差构成了继发性主动转运的动力。(5)有利于维持细胞内pH的稳定(通过Na+-H+交换)。 钙泵:也称Ca2+-ATP酶,广泛分布于细胞膜、肌浆网、内质网。每分解1分子ATP可将1个Ca2+由胞内转运至胞外。 其他泵:质子泵(调节胃酸分泌)、碘泵(调节碘转运) 2.继发性主动转运:转运所需能量并不直接来自ATP的分解,而是间接来自Na+在膜两侧的浓度势能差。 同向转运:溶质与Na+向同一方向转运(葡萄糖、氨基酸在小肠粘膜上皮的吸收;葡萄糖、氨基酸在肾小管上皮的重吸收)。Na+的转运是顺浓度差,是转运的动力;葡萄糖的转运是逆浓度差,间接利用钠泵分解ATP释放的能量完成主动转运;用药物抑制钠泵,葡萄糖的继发性主动转运减弱或消失。 逆向转运:溶质与Na+的转运方向相反(Na+-Ca2+交换体) 八.出胞和入胞。 1.出胞作用:固有分泌、受调分泌(Ca2+可促进分泌囊泡向质膜移行,促进其与质膜融合)。 2.入胞作用:吞噬 (颗粒物质)、吞饮 (溶液,分为液相入胞、受体介导入胞)。 九.信号转导:体内不同种类的细胞受到多种多样的刺激信号作用时,能产生相应的反应。 1.刺激信号作用于细胞时,不进入细胞、也不直接影响细胞内过程,而是作用于细胞膜(少数类固醇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等除外)的特殊蛋白质分子(受体),将外界环境变化信息以新的信号形式传到细胞内,再引发一系列反应,调控细胞功能活动,此过程称“跨膜信号转导”。 2.转导过程都是通过少数几种类似途径实现(通道蛋白质、G-蛋白、酪氨酸激酶受体等)。 十.细胞外刺激信号。 1.体外刺激信号:物理性(光、声、电、温度)、化学性(空气、环境中的各种化学物质)。 2.体内刺激信号:激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生长因子、气体分子等 十一.受体的分类: G-蛋白耦联受体、具有酶活性的受体、离子通道型受体、核受体。 十二.受体的主要特征:特异性、高亲和力、饱和性。 十三.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1.信号转导的基本模式:膜G蛋白耦联受体(如肾上腺素能α受体等)与相应的配体(如去甲肾上腺素)结合→激活G蛋白→激活膜上的G蛋白效应器(如腺苷酸环化酶等)→作用底物生成第二信使(ATP→cAMP等)→激活蛋白激酶→使底物蛋白质磷酸化→引起细胞代谢、功能、基因表达的改变。 2.参与此信号转导通路的物质 G蛋白耦联受体:最大的膜表面受体家族,已有300多种被克隆,如 肾上腺素能α、β受体,Ach受体,5-HT受体,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等;G蛋白的结合部位在胞浆侧;作用为与配体结合后激活G蛋白。 G蛋白(GTP结合蛋白简称),按结构分类为异源三聚体G蛋白--泛指的G蛋白、单体G蛋白,按功能分类为兴奋型G蛋白(Gs,激活G蛋白效应器)、抑制型G蛋白(Gi,抑制G蛋白效应器)、Gq型G蛋白(主要作用于磷脂酶C,参与IP3、DG的调节)。G蛋白由α、β、γ三个亚单位组成,α亚单位起催化作用,有鸟苷酸结合位点和GTP酶活性。激活过程:G蛋白耦联受体构象改变→与G蛋白的α亚单位结合,G蛋白被激活→α亚单位对GDP亲和力下降,GDP与其分离;对GTP的亲和力增加,GTP与其结合→后者诱发G蛋白构象改变→α亚单位与受体分离;与β、γ亚单位分离 →形成β、γ亚单位复合体和α亚单位GTP复合体→后者激活G蛋白效应器,并显示GTP酶活性→把GTP水解为GDP→α亚单位再次与GDP结合,与效应器分离→α亚单位重新与β、γ亚单位结合→成为非活性三聚体G蛋白。 3.G蛋白效应器:生成第二信使。分为膜上的酶(腺苷酸环化酶等)、离子通道。 4.第二信使(second messenger):此学说来源于60年代研究肾上腺素对肝细胞糖代谢的实验。第一信使--胞外的信号物质,如激素等;第二信使--胞内的信号物质,如cAMP等。 5.蛋白激酶:指能催化蛋白质磷酸化的酶系统。按底物蛋白分类--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占绝大多数);酪氨酸蛋白激酶(少数)。依赖cAMP的蛋白激酶又称蛋白激酶A(PKA)、依赖Ca2+的蛋白激酶又称蛋白激酶C (PKC)。 蛋白质磷酸化是一个可逆的过程:蛋白激酶→磷酸化,蛋白磷酸酶→去磷酸化。 蛋白质磷酸化过程的作用:① 使酶活性改变→代谢改变② 通道开放→膜电位改变→兴奋性改变③ 收缩蛋白收缩或舒张④ 转录因子活性改变 6.途径:受体-G蛋白-cAMP-PKA、受体-G蛋白-DG/PKC途径、受体-G蛋白-IP3/Ca2+系统、受体-G蛋白-离子通道途径G蛋白调节离子通道方式(间接调节(大多数)通道第二信使--气味刺激嗅觉感受器细胞→激活Golf→激活AC → cAMP↑(第二信使)→激活cAMP依赖型Na+通道→去极化感受器电位。直接调节--ACh与心肌膜M2受体结合→激活Gi→使K+通道开放→心肌被抑制)。 十四.具有酶活性的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1.酪氨酸激酶受体:受体本身具有酶活性。生长因子与酪氨酸激酶受体结合→受体自身的酪氨酸残基磷酸化→激活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Ras-MAPK) 信号转导系统→作用于蛋白激酶及核转录因子→影响细胞生长、增殖。 2.酪氨酸激酶耦联受体:受体本身无酶活性。细胞因子激活酪氨酸激酶耦联受体→结合并激活胞内酪氨酸激酶→蛋白质磷酸化→调控基因表达等。(酪氨酸激酶受体介导的信号的转导特征:①简单快捷,不需要G蛋白和第二信使参与;②受体的配体是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③产生的生物效应主要是基因转录调节)。 十五.通道耦联的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1.结构特性:既是受体,又是通道,能与特异性配体结合,被称为“配体门控型通道”(如ACh受体、谷氨酸的离子型受体等)。 2.过程:神经元细胞膜上A型γ-氨基丁酸受体与特异配体结合→Cl-通道开放→Cl-内流→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神经元抑制。 3.特点:是通道耦联受体对胞外信号的直接反应,没有其他信号分子参与,是一种快反应途径。 十六.核受体:存在胞浆或核内 1.分类:类固醇激素受体、甲状腺激素受体家族、维生素D受体家族、维甲酸受体家族。 2.受体的两种状态:非活化状态(指无配体与核受体结合,不启动转录)、活化状态(指配体与非活化状态的核受体结合→启动基因转录)。 十七.信号网络或交互对话:各条信号转导途径相互之间存在复杂联系(如胞浆cAMP和Ca2+可相互影响,Ca2+浓度可调节AC活性,cAMP-PKA又可使Ca2+通道和Ca2+泵磷酸化)。 十八.生物电:位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又称跨膜电位 (transmembrane potentials)。细胞水平的生物电:静息电位、动作电位。 十九.静息电位(RP):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表现为膜内电位比膜外为负。 1. 极化 (polarization):外正内负; 2. 去极化或除极化 (depolarization):膜内电位负值减小; 3. 超极化 (hyperpolarization):膜内电位负值增大; 4. 复极化 (repolarization):膜电位去极化后,向静息电位的负值恢复。 二十.动作电位 (AP):阈刺激神经或肌肉→膜兴奋→膜电位从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单细胞AP的特点①具有“全或无”特性;②AP产生后,可向周围传播;③不衰减传导;④AP的传播范围和距离与原刺激的强度无关。 二十一.静息电位形成的原理(K+平衡电位)。 1.形成过程:胞内K+浓度大于胞外K+,静息时,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K+从胞内流向胞外→胞外正电荷增多,膜电位外正内负(静息电位)。 2.K+平衡电位产生因素:胞内带负电荷的蛋白质分子不能流出(胞外→胞内负电荷↑→阻止因浓度梯度引起的K+继续向胞外扩散;K+外流↑→胞外正电荷↑→电场力增大至与促使K+外流的浓度差势能相等时→K+净外流停止。二者使膜电位处于平衡状态) 二十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1.钠学说:膜受刺激而兴奋→膜对Na+通透性>对K+通透性→Na+从胞外进入胞内→胞内负电位迅速消失,出现内正外负的状态(超射值)。 2.Na+内流的动力:膜内外电-化学驱动力。 3.Na+平衡电位: Na+内流↑→胞内正电荷↑→阻止Na+内流→膜内电位接近Na+平衡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