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产融合促发展 村强民富展新颜——太仓市城厢镇东林村集体经济
- 格式:pdf
- 大小:20.91 KB
- 文档页数:2
绿色生态循环发展的“东林模式”佚名【期刊名称】《中国畜牧业》【年(卷),期】2016(000)015【总页数】2页(P30-31)【正文语种】中文近年来,江苏省太仓市城厢镇东林村紧扣建设“现代田园城市、美丽金太仓”的总体目标,探索开展农牧结合、种养循环生产,有效弥补了恶性农业循环破坏生态环境的不足,走出了一条以优化发展生态产业、保护和修复生态涵养、节约减排生态保护、资源集约生态循环为主线的生态友好型农业新路径,成功打造了绿色生态循环生产“东林模式”。
紧扣“城乡一体化发展”主题,通过土地整治完成土地复垦和拆村并居,实现农村人口集中居住和高标准规模化农田建设;同时结合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创新,组建东林合作农场,创新形成了融承包制和合作制优势于一体的经营模式,为现代农业发展途径作了有益探索。
通过多方调研,结合自身实际,创新农场经营管理体制,全面实行“大承包、小包干”的经营管理模式。
“大承包”是指聘请了两名本村农机手担任农场分场场长,承包管理农场2200亩土地(1100亩/人),每人每年包产量:水稻550千克/亩、小麦300千克/亩,超产或减产定奖赔各20%(自然灾害除外),包每亩费用(化肥、农药、水电、人工等)1200元/亩,节约或超量定奖赔20%(农场员工集体参照此标准,最终村里留60%),通过竞争和考核来充分调动农场所有员工的积极性;“小包干”是指农场员工包干管理费用,稻麦380元/亩,根据各自能力认定包干面积。
包干管理要严格执行农场统一的用肥、用药及田间管理要求。
依照“成本核算、绩效挂钩”考核方法,按月考核打分,并与稻麦产量挂钩奖赔各20%进行结算。
这一新型经营管理模式,大幅提高了员工工资,大大调动了农场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近年来,随着农业基础设施、物质装备建设的不断加强,东林村的农业生产技术日趋成熟,农业生产向着全程标准化、机械化、科技化的方向发展。
一方面,大力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
牵头全市8家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试点单位,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
精心打造生态田园深度推进三产融合——电站村发展农旅融合特色产业的成功实践张永林;倪一飞;季余冠【期刊名称】《上海农村经济》【年(卷),期】2017(000)005【总页数】3页(P40-42)【作者】张永林;倪一飞;季余冠【作者单位】太仓市老区开发促进会;太仓市老区开发促进会;太仓市老区开发促进会【正文语种】中文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锁定为新阶段“三农”工作的主线,提出“建设一批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的特色镇村。
”太仓市城厢镇电站村,早在新农村建设初期就开始起步,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通过十多年来的努力,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和特色。
前不久,相继荣获江苏省旅游局颁发的2016年度“四星级乡村旅游区”、省农委颁发的首批“省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村”和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资源开发委员会授予的“中国特色农庄”等荣誉称号。
电站村村域面积3.2平方公里,建有一个工业小区,占地780亩。
现有农业耕地3250亩。
30个村民小组,619户农户,户籍人口2768人。
本世纪初,中央提出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领导班子从本村实际出发,确立了“富民、强村、生态、文明、和谐”的奋斗目标,按照当时新农村建设的“五句话、20字”要求,通过发展五大合作、构建富民强村载体,开展乡风文明建设、有效提高村民素质,综合规划整治、打造生态家园和推进民主管理等举措,使电站村从一个原来经济相对薄弱村,快速成长为省、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
在初战告捷基础上,电站村“两委”一班人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而是顺应城乡一体化发展大潮,认真思考未来发展的路径和举措。
特别是如何发挥自身城郊型农业优势,进一步满足城乡居民物质和文化生活不断提高的需求,提高农业和村级经济的发展档次,开辟持续强农、富民、美村的新途径。
他们从电站村地处市区和开发区边缘,距离上海、苏州等大中城市较近的区位优势,以及太仓新毛地区农业传统优势出发,在强村富民的路径选择上,除继续抓好工业小区建设、发展好物业经济外,重点抓好农业的深度开发,拓展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及时作出了“深耕主业,建设生态园,延伸产业链,走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之路”的决策。
地方专题472023.01近年来,为贯彻落实上级党委、政府要求,持续提升全镇风貌,璜泾镇锚定“三美一高”生态宜居总目标,高标准抓整治、高品质促提升,先后获评首批“苏州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示范镇”、首批“苏州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进集体”,累计10个行政村获评“苏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示范村”。
特色康居(特色宜居)村占比达到100%,建成首批苏州市优秀特色康居示范区。
为了实现庭院美、农房美、菜太仓市璜泾镇 聚焦“四个抓手” 打造乡村“璜泾样板”□□倪伟峰□王亚东□陆武平育工程,60多名村干部、网格员等通过培训考试“持证上岗”,当好群众的“解忧人”;成立全省首家法治护航千村美居律师服务团,提供更专业的法律保障。
创建引路,潜移默化。
深化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强化普法宣教,选出一批学法用法示范户,构筑“法治矩阵”,建好文化广场、主题公园等阵地。
四重奏:乡风德治,凝聚思想“统一线”。
坚持“景美”“人和”齐步走,唱响文明“共鸣曲”。
文明实践,引领“新风尚”。
将改善人居环境融入“仁风古里 益路同行”志愿服务品牌内容,通过老百姓“点单”,村(社区)“派单”,志愿队“接单”方式,办好环境整治、设施提升、庭院美化等百姓身边“小微实事”,让文明实践更“接地气”。
文明乡风,凝聚“心力量”。
围绕孝爱、廉洁等主题,建成一批口袋公园,融入乡贤、农耕等元素,打造一批文明实践站,让文明乡风“落地生根”。
文明有礼,培育“星榜样”。
全域实施“五星级文明户”评比,采用“季度考核积分奖励+年度分级定星亮牌”方式,给家庭立规矩、打分数,用心培育“文明星”。
五重奏:数字智治,联通善治“网络线”。
运用数字化手段提“智”增效,弹好智治“协奏曲”。
一中心通管,塑造“最强大脑”。
高标准建成古里镇集成指挥中心,开发党建引领、网格管理等7大业务模块,联入村宅监控、智慧社区等特色模块,形成“一键指挥、一屏调度、一网跟踪、一表考评”智慧管理。
一平台通办,打造“最快神经”。
2024北京通州初三(上)期末道德与法治考生须知:1.本试卷共8页,共两部分,20道小题。
满分为70分。
考试时长为70分钟。
2.请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班级、姓名。
3.试题答案一律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第一部分一、本部分共15题,每题2分,共30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 __________,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
作为我国第一部专门性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立法,旨在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环境,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提供有力的保障,标志着我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治建设进入新阶段。
()A.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B.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C.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D.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2. 小雪在议题式学习活动中收集了以下两则资料:☆某区推动老旧小区改造,建设智能化立体停车场。
☆某地增设非机动车道,将车道刷成蓝色,加装隔离护栏。
最适合该学习活动的议题是()A. 完善政治制度,保障自由平等B. 建设法治社会,培育法治意识C. 全面深化改革,提高开放水平D. 关注民生实事,提升幸福指数3. 从下图可看出我国()2016-2022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情况(注: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指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率的贡献份额。
)A. 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B. 农业生产成本遂步增加C. 农业现代化已基本实现D. 农业科技对外依存度高4. 自2022年6月5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对娱乐健身音响音量过大、室内装修活动、宠物叫声等扰民问题作出了相应规定。
以下同学观点正确的是()☆沟通就能解决的问题却要通过立法规范,小题大做☆法律规范全体社会成员行为,创造优良的社会环境☆良法还需善治,它的实施还需要有关部门严格执法☆我们是未成年人,在家娱乐健身应该不受该法约束A. ☆☆B. ☆☆C. ☆☆D. ☆☆5. R&D经费投入及投入强度反映我国科技创新投入的总规模和发展水平。
★启用前注意保密广东省2025届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调研考试地理本试卷共7页,考试用时75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所在的市(县、区)、学校、班级、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每张答题卡的“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画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2007年,江苏省太仓市东林村开始探索现代循环农业发展新路径。
目前,该村已经形成了以“一片田、一根草、一只羊、一袋肥、一粒米、一棵芽”为核心的现代循环农业高质量发展模式。
下图示意东林村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据此完成1~2题。
1.东林村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基础是()A.粮食种植B.肉羊养殖C.秸秆利用D.肥料生产2.东林村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有利于()①扩大农田种植面积②降低农户经营风险③拓宽产品销售渠道④有效提升产品质量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024年暑假期间,国家自然博物馆、北京天文馆等多家文博机构推出夜游模式,开设各具特色的“夜游”“夜宿”活动,为游客带来全新的参观体验。
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与夜游博物馆模式的兴起关系最密切的是()A.交通发展B.地租成本C.信息技术D.市场需求4.夜游博物馆模式的兴起有利于当地()①扩大夜经济规模②带动新兴产业发展③激发文旅新活力④缓解夜间交通拥堵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冰川物质平衡是冰川积累量与消融量的代数和。
推动农民合作社上新台阶为苏州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作新贡献张伟
【期刊名称】《中国农民合作社》
【年(卷),期】2017(0)2
【摘要】苏州市自2001年开始启动"三大合作"改革,把培育发展农民合作社作为富民强村的重要抓手。
经过十六年的探索和实践,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农民合作社逐步呈现出主体多元、类型多样、领域多角的发展特点。
截至2016年底,全市共有各类农民合作社4407家,
【总页数】3页(P8-10)
【作者】张伟
【作者单位】中共苏州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农村 [J],
2.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r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做出新贡献 [J], 陈日武
3.推动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农业农村部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解析 [J], 陈娜;徐刚
4.开展规范提升行动推动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中央农办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韩俊就《关于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的若干意见》答记者问 [J], 农业农村部
5.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推动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中央农办副主任、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韩俊就《关于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的若干意见》答记者问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山东省潍坊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费孝通曾指出,在中国传统社会里,我们对于社会的认识主要来自书本与经典,所以才有所谓“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认知格局。
强调书本以及经典的重要性,当然很有道理,因为经典记载了过去我们认识世界的经验和总结。
但是,费孝通认为若是只通过书本来认识社会的话,应该有两个逻辑前提:一个是过去出版的著作里包含了人类所有的知识,因此任何知识都可以从书本中得到了解;另一个是过去的书中应该包含了所有解决问题的方法。
实际上,这两个逻辑前提是不成立的。
特别是在一个发展日益迅速、竞争强度日渐增加、社会状况日趋复杂的时代,我们的认知也处在知识爆炸的情境中。
这样的中国,无论是知识的积累,还是解决问题的需求,要面对的要素越来越多且越来越复杂。
所以按照费孝通的说法,认识和治理中国这样的社会,应该以社会调查作为根本途径。
费孝通认为社会调查是认识论的起点。
这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是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回到实践的一个认识过程。
我们要认识社会,必须从实际调查出发,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费孝通真正将社会调查变成理论体系,形成社会学调查,与他攻读博士学位阶段严格的学术训练有关,这使他可以通过专业的眼光去看待过去做过的社会调查。
费孝通强调了社会调查与社会学调查的区别。
社会调查是描述性的,告诉我们社会是什么,《江村经济》这本书就是一种描述性的著作,也就是如今所说的民族志。
·现代管理2016/10
太仓市城厢镇东林村位于太仓城区北端,南起苏昆太高速公路,西邻半泾河,北越杨林塘,东枕石浦塘,村域面积7平方公里,现有农户765户、村民2985人,耕地4411亩。
2007年,东林村紧紧抓住太仓北部新城区开发建设契机,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农民居住向明星二园和东林佳苑集中,农村企业向城镇工业园区集中。
农户搬迁入住小区后,对腾出的高低不平的宅基地和分布在河道纵横交叉中的农田进行整治改造,建成了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
面对村域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的新东林,在努力做好农民动迁安置和农村新型社区规范管理的同时,如何利用好有限的土地资源,发展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增进民生福祉,摆上了东林村党委一班人的议事日程。
经过反复调研、酝酿,2010年5月,东林村决定以集体自主经营方式创办合作农场,走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6年来,东林村依托合作农场这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发展理念和思路,瞄准现代农业发展方向,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重点,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并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旅游农业,推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集体经营效益明显提升,农民收入持续增加,成功走出了一条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助推集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新路径。
2015年,东林村村级稳定性收入2142万元,其中来自农业方面的经营收入高达1350万元,占整个村级稳定性收入的60%以上。
东林村集体经济成功转型发展,主要得益于三个“坚持”、三个“注重”: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注重在农业转方式调结构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立足本村实际情况,结合土地利用规划、镇村布局规划和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要求,科学编制东林村发展规划。
规划确定了太沙路以东、杨林塘以北的原姚湾村区域1400亩土地为现代农业发展片区,并确立了该片区“空间布局合理、设施先进完备、管理科学高效、生产绿色生态、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融合发展”的功能定位。
合作农场围绕农业现代化发展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探索发展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新模式,形成了“猪羊—肥—稻果循环”、“富硒农产品一体化循环”、“生态种养复合循环”三条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链,农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
三产融合促发展村强民富展新颜——
—太仓市城厢镇东林村集体经济转型发展纪实
钱敏芳
36
会效益得到了同步提升。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提升农业综合价值,发展与生态循环农业相关联的二三产业。
2014年5月,东林村组建了金仓湖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出资4000万元,以合资控股的形式与其他所有制经济合作,发展农村混合所有制经济,并按照公司制的规程操作运行。
目前,该公司投资建设的生态养殖场年出栏育肥羊3万头、种羊5千头;食品加工中心年屠宰量20万头,“牵羊人”牌羊肉制品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秸秆饲料加工厂已进入设备安装调试阶段,投产后将填补国内工厂化生产秸秆发酵饲料的空白;有机发酵肥厂已竣工交付使用,年产有机发酵羊粪肥6000吨。
同时,依托农业发展片区良好的资源禀赋条件,积极推进农产品展销、林果采摘、开心农场、休闲垂钓、农耕体验、特色餐饮等农业旅游精品项目,吸引城市居民前来游玩、消费。
2015年,合作农场接待游客约1.1万人次,农业旅游收入超300万元。
目前,东林村已呈现出一二三产业互促互动、相互渗透、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二是坚持改革创新,注重在破解资源要素瓶颈制约中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在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东林村加快推进“三集中”,到2009年底,所有农户都搬迁入住环境优美的农村新型社区,腾出的1400亩耕地面临着“谁来种地”、“怎样种地和种好地”等难题。
为了把土地资源牢牢掌控在集体手中,以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无效投入,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兼顾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由东林村、东林劳务合作社和东林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发起,组建了东林合作农场。
合作农场采取“大承包、小包干”生产经营方式、“成本核算、绩效挂钩”考核办法和“固定用工与农忙季节劳务补充”用工形式,在生产经营、管理用工、收益分配等方面创出了新模式、建立了新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各方积极性,较好地破解了土地、资金、劳动力、市场营销等资源要素的瓶颈制约。
同时,合作农场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充分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加强先进技术推广应用。
合作农场与多家科研单位、农业大专院校合作,建立产学研基地,研究制订了一系列集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品牌包装、废弃物利用、经营服务于一体的标准体系和技术规范,使农业科技涵盖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
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合作农场从提高操作技能和提升管理水平入手,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青壮年劳力成为新型职业农民,为合作农场持续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人才储备。
加强项目建设与管理。
合作农场每年推进一批建设项目,项目的规划设计、成本核算、进度跟踪、质量监督、政策资金争取等都落实专人负责,进行专项管理,从而确保每个项目投资方向准确、建设过程顺利、营运成效明显。
加强农业物质装备投入。
合作农场投资1000多万元从韩国引进秸秆收储设备10台套,稻麦秸秆实现搂草、打捆、青贮包膜全程机械化。
目前,合作农场拥有农业机械设备总量200多台套,粮食种植、植保、收割、加工、储藏、包装实现全程机械化,农作物秸秆循环再利用率、猪羊粪等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合作农场实现了人均种地120亩的发展目标。
三是坚持富民优先,注重在构建集体经济发展新机制中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东林合作农场探索发展新模式,建立生产经营新机制,通过集体自主经营方式,组织本村农民一起参与到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让农民和集体共同分享农业生产、加工、储藏、流通、服务等各个环节的增值收益,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集体经济发展。
东林合作农场、东林劳务合作社、东林联发工业园和金仓湖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都成为了东林村强村富民的有效载体和平台。
为巩固发展成果,放大发展优势,2014年,东林村实施了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将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到本集体经济组织所有成员,赋予了农民充分而有保障的股份权能,建立起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民之间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促使农民对收益分配的意识更加强化,对村干部带领发展集体经济形成倒逼压力,从而进一步激发了集体经济发展活力,有力地促进了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和集体经济健康发展。
2015年,东林村社区股份合作社股份分红总额40万元,福利分配180万元,户均增收2875元,改革发展成果与民共享。
(作者单位:中共太仓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
责任编辑:谢长耕
实践创新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