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净资产_剩余收益与市场定价_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_陈信元

净资产_剩余收益与市场定价_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_陈信元

净资产_剩余收益与市场定价_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_陈信元
净资产_剩余收益与市场定价_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_陈信元

收稿日期:2001-09-18

作者简介:陈信元,(1964-),男,浙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供职于上海财经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

陈冬华,(1975-),男,江苏人,博士研究生,就读于上海财经大学。

朱红军,(1976-),男,浙江人,博士研究生,就读于上海财经大学。

*本研究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青年课题项目的阶段性成果。本文写作过程中,香港科技大学陈建文教授和美国Connecticut 大学的萧锦松教授提出了有益的建议,中国保监会赵宇龙博士提供了部分数据,我们在此表示感谢,但文中的错误由作者负责。

2002年第4期

(总262期)金 融 研 究Journal of Financial Research No .4,2002General No .262

净资产、剩余收益与市场定价:

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

陈信元 陈冬华 朱红军

摘 要:本文运用Ohlson (1995)剩余收益定价模型考察了上海证券市场1995、1996和

1997年度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主要研究了剩余收益、收益和净资产三个变量对股价解释

能力,同时还研究了规模和流通股比例在我国证券市场定价中的作用。本文完全按照Ohlson

定价理论的要求,在经验性估计模型中引入剩余收益变量。在检验会计信息的解释能力时,

同时考虑了流通股比例和规模对价格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1.收益、净资产、剩余收益、流

通股比例和规模都具有价值相关性,并且,它们相互之间具有增量价值相关性。2.与Ohlson

的模型预测一致,股票价格与收益(净资产和剩余收益)呈正相关;3.市场对剩余收益的定价

乘数低于对收益的定价乘数,表明市场可能认识到剩余收益作为非正常收益,持续性较差;4.

与只考虑净资产和收益的模型相比,当模型中同时考虑剩余收益、规模与流通股比例时,市场

对净资产的定价乘数会有所提高;5.流通股比例越高,规模越大,市场定价越低;6.与其他一

些研究的结果相似,假设所有的非流通股全部上市流通,市场价格平均会有20%到26%的降

幅;并且,流通股比例对股票价格的影响程度逐年降低;7.对会计信息的解释能力分年度进行

了检验,发现1996年度的解释能力为最强,1997年最低,本文猜测这可能与我国证券市场的

阶段性特征有关,还可能与1997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有关。

关键词:净资产;收益;剩余收益;规模;流通股比例;价值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246(2002)04-0059-12

一、研究背景及文献回顾

中国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和壮大已经引起全球金融界的广泛关注,也引起了全球学术界浓厚的兴趣,中国的问题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受到全球的瞩目。研究中国证券市场

的问题,既可以检验以西方(主要是美国)为背景的研究结论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独特制度背景的新兴市场是否同样适用,可以丰富已有的研究成果。

自从Ball 和Br own (1968)的研究以来,会计学者已经在不计其数的研究中证明了会计收益和股票投资收益之间的关系。近年来,学者已经开始将研究的重点扩展到资产负债表上的信息。Collins ,Mayde w 和Weiss (1997)研究了1953年至1993年41年间美国净资产和收益价值相关性的系统性变化。他们发现,在1953年至1993年之间,净资产和收益的联合解释能力并没有下降,而之前许多研究文献声称,由于经济的整体变迁,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报表已经失去了价值相关性;其次,尽管收益的增量价值相关性有所下降,但净资产的价值相关性增加的部分弥补了收益下降的部分。陆宇峰(1999)运用了与Collins 等(1997)几乎完全相同的方法,检验在中国证券市场上是否存在相同的现象,陆宇峰的研究期间为1993年到1997年,结果发现样本期间净资产和收益的联合解释能力呈上升趋势,但是净资产的价值相关性在这段期间里并没有增加,并且,相比收益而言,净资产几乎没有增量解释能力,股票价格主要与收益有关。陆文没有涉及中国证券市场与美国市场存在差异的原因。Collins 等(1997)和陆宇峰(1999)都发现,无论美国还是中国的证券市场,净资产和收益在样本期间都是价值相关的。有趣的是,与陆宇峰的结论不同,魏国强和陈建文(1999)运用调整过的模型来研究净资产和收益的价值相关性,却发现只有净资产是价值相关的。本研究运用Ohlson (1995)提出的剩余收益定价模型(Residual Income Valua -tion Model ),来考察上海证券市场中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

本文后续部分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介绍剩余收益定价模型;第三部分重点回顾了现有的相关研究文献;第四部分提出研究假设及研究设计;第五部分介绍样本选择的原则与变量设计方法;第六部分列示并讨论了本文的研究结论;最后,进行总结。

二、剩余收益定价模型

1.内在价值模型(Intrinsic Valuation Model )

不同期间(t )的会计收益(x )和会计账面资产(bv )以及股利(d )始终符合下面的清洁盈余关系(Clean Surplus Relation )等式:

bv t =bv t -1+x t -d t

无论会计方法如何选择,清洁盈余关系等式总可以表示如下:

d t =bv t -1+x t -bv t

运用股利折现定价模型,即V t =∑∞τ=1E d t +τ(1+r )

τ,其中V t 表示企业的内在价值(Intrinsic Value ),r 表示折现率或资本成本。因此,t 期的企业价值就可以用t 期的会计账面资产和预期的未来会计收益来表示:

V t =bv t +∑∞

τ=1E x t +τ-r ·bv t +τ-1(1+r )

τ(1) 假设不同期间的折现率或资本成本(r )是个常数,那么公司的内在价值就可以下面的

方式表示:

V t =x t +1-x a t +1r +∑∞τ=1E x a t +τ(1+r )τ(2)

其中x a t +τ表示剩余收益或者称非正常收益,它等于“x t +τ-r ·bv t +τ-1”。因此,可以假设收益中包含两个部分:正常收益(x n

t )和剩余收益,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表示:

x n t =x t -x a t 于是,企业的内在价值可以表示成正常收益和剩余收益的折现值:

V t =∑∞τ=1X n t +1(1+r )τ+∑∞τ=1E x a t +τ(1+r )τ(3)

等式(3)表明,如果股东权益的账面价值是公允价值会计的结果,收益是综合收益,那么股东权益的账面价值与收益之间存在线性关系,正常收益占全部收益的比重会影响线性的强度。

2.线性信息模型与定价模型中应考虑的其他因素

企业的价值可以用净资产和剩余收益进行线性信息模型表示:

P t =bv t +α0+α1x a t (4)

在运用上述定价模型时,应注意一些其他影响因素,在中国,这些因素可能包括规模和流通股比例。陈信元、张田余和陈冬华(2000)的研究发现规模和流通股比例可以显著地解释股票收益。在本研究中,规模和流通股比例也是两个重要的变量。Fama 和Frenc h (1997)发现规模可能与公司的风险负相关。此外,中国特殊的证券流通政策使得流通股比例也成为一个重要的变量。

在定价模型中,上述两个变量的影响应该受到控制。因此,定价模型可以按如下方式建立:

P t =bv t +α0+α1·x αt +α2·v t +α3·SIZE t +α4·

STRU t (5)

其中,SI ZE 是规模,STRU 是流通股比例。等式(5)是本研究的基础。三、研究假设与设计

1.建立假设

根据Ohlson (1995)的模型,可以认为,当投资者做出定价决策时,会兼虑净资产与剩余收益。因此本研究的第一个假设是:

H1:净资产与剩余收益都具有价值相关性

净资产与剩余收益在以下两方面有所不同:1)净资产可以作为未来正常收益的现值总和,而正常收益比剩余收益具有更高的可持续性和可预测性;2)净资产可以作为公司的放弃权利(firm's abandonment option)的价值指标(Collins等1997)。基于这些不同的价值相关特征,投资者应该会对净资产和剩余收益采取不同的定价方式。因此,本研究的第二个假设是:

H2:净资产和剩余收益互有增量价值相关性(或增量解释能力)

在解释股价时,净资产(收益)的增量价值相关性不能由剩余收益(净资产)提供。

2.模型选择

我们使用等式(6)的经验性近似模型来对假设进行检验:

P t=α0+α1·xαt+α2·bv t+α3·SIZE t+α4·STRU t+εt(6)

截距α0反映了模型中忽略的、均值不为零的、与定价有关的信息。

3.估计资本成本(r)

一个广泛使用的方法是通过事后的报酬率来估计资本成本,该方法的基础是Sharpe (1964)的Lintner(1965)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

在CAP M模型中,股票i的预期回报(或资本成本)可以表示为:

E(R i)=R f+βi[E(R M)-R f](7)

其中R f是无风险利率,E(R M)是市场组合的预期回报,βi是股票的系统性风险。赵宇龙(1999)根据CAP M模型计算的资本成本和Gordon模型,研究了中国证券市场各行业的增长潜力。

四、样本选择与变量设计

1.样本和数据

我们研究的样本总体为1998年7月1日以前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全部A股上市公司,研究期间为1995年至1997年。由于估计公司的风险β需要一定的估计期(本文中为40周至70周),这意味着本文的研究样本至少要有40周的历史交易资料。根据这样的原则,本文从总体中选择了符合条件的观测样本计750家,其中1995年175家,1996年243家,1997年332家。

本研究所使用的财务数据来自上市公司在《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报》和《证券时报》等三大证券报上公布的各类文件,包括年度财务报告、股利分配公告等数据。由于上市公司的年度财务报告在次年的4月30日之前公布,并且考虑到中国证券市场对会计盈余的反应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因此,本文选用6月底的股价数据。根据这样的标准,为检验1995、1996、1997年的剩余收益和净资产的价值相关性,本文的股价数据分别为1996、1997、1998年6月的最后一个交易日,即1996年6月28日、1997年6月27日、1998年6月30日的股价。此外,有些上市公司由于在上半年发放股票股利、公积金转增股本、

配股等原因,股本发生了变动,本文对这些受股本变动影响的股票价格进行了处理,对相关的剩余收益也进行了调整。

2.变量设计(所有的变量计算方法见表1)

(1)市场收益率

估计β系数需要以市场收益率为基础,本文设计了两种市场收益率,一种是按照上海A股指数计算的市场收益率(RM a i ndex),另一种是根据上海所有A股上市股票的简单算术平均收益率计算的市场收益率(RM averag e)。

(2)β的估计

本文将所有符合条件的观测样本按时间分为三组,第一组截至1996年6月30日;第二组截至1997年6月30日;第三组截至1998年6月30日。β的估计采用周收益率,估计期为每组所在期间的前40周到70周①,本文希望采用这样的分期方法来避免或减轻年报公布对研究结果的影响,β的估计公式如下:

R j,t=αj+βj RM t+εj,t(8)

等式(8)中R M分别用R M ainde x和RM avera g e来替代,计算出的β分别是βadex和βav r g。

本文还采用了Scholes和William(1977)的方法来计算每只股票的β(βsw):

βsw=βs/(1+2ρ1)(9)

等式(9)中βs指利用等式(8)进行回归得到的RM的前后三期系数之和,ρ1指RM的一阶自相关系数。由于RM存在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因此运用等式(9)计算出的β值也有两个,运用R M ainde x计算的β以βswdex表示,运用RM average计算的以βswa vg表示。

(3)剩余收益的估计

运用C APM计算的β系数可以用来衡量公司的资本成本,进而估计当年的剩余收益,计算公式如下:

RI t=[NI t-NA t-1×(β-1)]/TSHARE t(10)

本文分别用RI A、RIB、RI C、RID表示用βadex、βavrg、βswde x、βswavg计算的剩余收益。

(4)其他变量设计

本文在定价模型中还考虑了规模和流通股比例两个变量。在设计规模变量时,本文曾尝试采用流通股市值作为规模的指标,结果发现股票价格与流通股比例呈显著的正相关,但考虑到在价格模型中使用价格计算的解释变量并不合理,因此这样的结论没有说服力。本文最后采用销售收入的自然对数作为规模变量。

①有超过70周历史资料的,只用70周资料;历史资料少于40周,就剔除出样本;如果在40周与70周之间,则按实有的历史资料期间进行估计。

五、检验结果

首先,本文运用与Collins ,Ma ydew 和Weiss (1997)和陆宇峰(1999)相近的方法,对传统的收益和净资产的价值相关性及两者之间的增量解释能力进行了检验,并且同时考虑了规模和流通股比例的影响。这部分的检验结果列示于表2。其次,在β估计出的剩余收益(RIA 、RIB 、RIC 、RID )的基础上,检验剩余收益与净资产的价值相关性及两者之间的增量解释能力,结果列示于表3。第三,同时以剩余收益、净资产和收益作为解释变量,检验它们的价值相关性。这部分的检验结果列示于表4。第四,分年度比较了流通股比例的定价乘数,结果见表5。最后,本文分年度检验了模型的解释能力,并将结果列示在表6。表1 变量设计说明

符号

计算公式备注EPS t

t 期期末每股收益NI t

t 期净利润ΔEPS t

(NI t -NI t -1)/TSHARE t 根据随机模型计算得出的t 期每股剩余收益NAPS t

t 期期末每股净资产TSHARE t

t 期期末股份总数NSHARE t

t 期期末流通股总数AINDEX 上海A 股指数P

股票价格D

现金股利n

上海证券交易所所有A 股上市公司数R M aindes

(AINDE X t -AINDEX t -1)/AINDEX t -1按照上海A 股指数计算的市场收益率R M average

∑n j =1(P j ,t -P j ,t -1+D j ,t )/P j ,t -1/n 根据上海所有A 股上市股票的简单算术平均收益率计算的市场收益率R j ,t

(P j ,t -P j ,t -1+D j ,t )/P j ,t -1j 公司t 期的实际股票周收益率βad ex

根据等式(27)、运用RM ain dex 计算得到的ββavrg

根据等式(27)、运用RM average 计算得到的ββs

βt +1+βt +βt -1

运用等式(27)进行回归得到的R M 的前后三期系数之和ρ1

RM 的一阶自相关系数βsw

βs /(1+2ρ1)运用SW (1977)的方法来计算每只股票的ββswd ex

根据等式(9)和RM aindex 计算得到的ββswavg

根据等式(9)和RM aver age 计算得到的βNA t -1

t 期期末净资产RI t

[NI t -NA t -1×(β-1)]/TSHARE t t 期剩余收益RIA t

[NI t -NA t -1×(βad ex -1)]/TSHARE t 运用βadex 根据等式(10)计算的剩余收益RIB t

[NI t -NA t -1×(βavrg -1)]/TSHARE t 运用βavrg 根据等式(10)计算的剩余收益RIC t

[NI t -NA t -1×(βs wdex -1)]/TSHARE t 运用βswdex 根据等式(10)计算的剩余收益RID t

[NI t -NA t -1×(βs wavg -1)]/TSH ARE t 运用βswavg 根据等式(10)计算的剩余收益SALES t

年销售收入SIZE t

ln (SALES t )根据销售收入的自然对数计算的规模STRU t NSHARE t /TSHARE t t 期期末流通股比例

表2 传统E PS~NAPS价值相关性检验

Model:P t=α0+α1EPS t+α2NA PS t+α3STRU t+α4SIZE+εt

α0EPS NAPS STRU SIZE R2

7.9743***11.8119***0.3401

(0.0001)(0.0001)

3.3707***3.0079***0.1552

(0.0001)(0.0001)

6.8988***11.0002***0.5072*0.3411

(0.0001)(0.0001)(0.0754)

14.0702***10.9249***0.6775**-3.5490***-0.6002***0.3567

(0.0001)(0.0001)(0.0185)(0.0017)(0.0002)

 表注:(1)样本包括95、96、97三年所有的745个观测值;(2)模型中EPS、NAPS、STRU、SIZE、ε分别表示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流通股比例、流通股市值和残差;(3)括号内的值是对估计值进行t检验的渐进显

著性概率,R2是模型的测定系数,若为多元回归则为调整后R2,下同;(4)***表示在1%水平上显著,

**表示在5%水平上显著,*表示在10%水平上显著,下同。

表3 RI A(RIB,RIC,RI D)~NAPS价值相关性分析

Model:P t=α0+α1RIA t(RI B t,RIC t,RI D t)+α2NA PS t+α3STRU t+α4SIZE+εt α

NAPS RIA RIB R IC RID STRU SIZE R2 0

3.3707***3.0079***0.1552 (0.0001)(0.0001)

10.0178***4.4194***0.1505 (0.0001)(0.0001)

9.6083***5.2531***0.2215 (0.0001)(0.0001)

11.8168***1.3989***0.0575 (0.0001)(0.0001)

11.9169***1.8966***0.0897 (0.0001)(0.0001)

4.7696***2.1858***3.1484***0.2179 (0.0001)(0.0001)(0.0001)

5.3512***1.8006***4.1275***0.2650 (0.0001)(0.0001)(0.0001)

4.4857***2.8472***1.1709***0.1929 (0.0001)(0.0001)(0.0001)

4.8731***2.7191***1.5471***0.2114 (0.0001)(0.0001)(0.0001)

10.8029***2.3562***3.0339***-4.5201***-0.4590***0.2330 (0.0001)(0.0001)(0.0001)(0.0002)(0.0099)

11.1951***1.9650***4.0063***-4.0430***-0.4544***0.2778 (0.0001)(0.0001)(0.0001)(0.0007)(0.0085)

10.0565***2.9942***1.0844***-4.5349***-0.4163**0.2068 (0.0001)(0.0001)(0.0001)(0.0003)(0.0219)

10.2546***2.8669***1.4490***-4.2511***-0.4077***0.2235 (0.0001)(0.0001)(0.0001)(0.0006)(0.0231)

表4: EPS-NAPS-RIA(RIB,RI C,RID)价值相关性分析

M odel:P t=α0+α1EPS t+α2NAP S t+α3RIA t(RIB t,RIC t,RID t)+α4STR U t+α5SIZE+εt α

EPS NAPS RIA R IB R IC R ID STR U SIZE R2 0

6.8988***11.0002***0.5072*0.3411 (0.0001)(0.0001)(0.0754)

6.8909***11.2309***0.5029*-0.18440.3403 (0.0001)(0.0001)(0.0783)(0.6914)

6.9663***9.4357***0.5159*1.1863**0.3457 (0.0001)(0.0001)(0.0696)(0.0131)

7.0735***10.4783***0.5766**0.3592*0.3435 (0.0001)(0.0001)(0.0446)(0.0524)

7.1778***10.1366***0.5966**0.5725***0.3470 (0.0001)(0.0001)(0.0369)(0.0055)

14.1410***11.3123***0.6722**-0.3088-3.5539***-0.6085***0.3562 (0.0001)(0.0001)(0.0195)(0.5025)(0.0017)(0.0002)

13.8528***9.5506***0.6767*1.0434**-3.4670***-0.5747***0.3601 (0.0001)(0.0001)(0.0183)(0.0278)(0.0021)(0.0004)

13.9131***10.5357***0.7220**0.2678-3.4619***-0.5741***0.3577 (0.0001)(0.0001)(0.0125)(0.1466)(0.0022)(0.0005)

13.8585***10.2215***0.7390**0.4681**-3.3712***-0.5617***0.3604 (0.0001)(0.0001)(0.0103)(0.0226)(0.0028)(0.0006)

表5 流通股比例定价乘数的分年度比较

M odel:P t=α0+α1EP S t+α2NA PS t+α3STRU t+α4SIZE+εt

年度α0EPS NAPS STRU SIZE Adj-R2 19959.0521***9.2670***1.0971**-3.5001**-0.4313*0.4530

(0.0006)(0.0001)(0.0128)(0.0110)(0.0623)

199615.4467***3.1209*-0.6360-3.3964-0.23520.0042

(0.0010)(0.0765)(0.3938)(0.2482)(0.5851)

199719.0681***9.1635***0.6988*-3.1046*-0.9301***0.2869

(0.0001)(0.0001)(0.0870)(0.0953)(0.0002)

表6: 分年度模型解释能力比较1

199519961997混合

单变量回归 R2

EPS0.42410.45500.26130.3401 NAPS0.24150.18480.12250.1552 RIA0.05440.46510.08920.1505 RIB0.09010.50680.08680.2215 RIC0.01060.39810.02050.0575 RID0.00030.42430.02500.0897

双变量回归调整后的R2

EPS~NAPS0.43190.45170.26370.3429

RIA~NAPS0.23780.46840.15500.2179 RIB~NAPS0.25530.50420.14940.2650 RIC~NAPS0.23540.42320.12820.1929 RID~NAPS0.24410.44640.12810.2114

 表注:1.本表中回归模型的因变量均为股票价格。

从表2可以看出,无论是进行单变量检验,还是将收益与净资产放在一起进行检验,收益和净资产均具有显著的正的价值相关性。这表明会计收益和净资产越高,市场定价也越高。并且,会计收益与净资产之间具有增量的价值相关性,收益的增量价值相关性为0.1859(=0.3411-0.1552),净资产的增量价值相关性为0.001(=0.3411-0.3401)。与单变量检验相比,将收益与净资产放在一起进行检验时,市场对净资产的定价乘数由3.0079降低为0.5072,降幅达83.14%;而收益的定价乘数虽然也有所下降(从11.8119降低至11.0002),但降幅仅6.88%。上述分析表明,相比净资产而言,会计收益提供了更多增量解释能力。当模型开始考虑流通股比例和规模时,发现四个变量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流通股比例与规模也具有解释股价的能力,流通股比例和规模合计的增量价值相关性为0.0156(0.3567-0.3411)。市场在对股票进行定价时,将流通股比例和规模都视作不利因素,流通股比例和规模越大,定价就越低。当模型中考虑流通股比例和规模时,会计收益的系数进一步下降,而净资产的系数明显上升,统计显著性也有所提高。这表明在控制了规模和流通股比例以后,市场对净资产的定价乘数有所上升,而对收益的定价乘数有所下降。此外,常数项始终能够通过显著性检验,这样的发现贯穿下面所有的模型检验结果,这表明,收益、净资产、流通股比例和规模并不能全部解释定价,本模型没有包括其他有影响的因素。

从表3可以看出,当模型对用β估计的剩余收益(RI A、RIB、RI C、RID)进行单变量检验时,统计上均通过了0.0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表明用β估计的剩余收益具有价值相关性,并且这种结论的有效性并不因β估计方法的不同而改变。当模型同时考虑剩余收益和净资产信息时,两者都可以通过0.0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这表明剩余收益与净资产都对股价具有增量解释能力。与RIA、RIB、RIC、RID相比,净资产的增量价值相关性分别是0.0674(0.2179-0.1505)、0.0435(0.2650—0.2215)、0.1354(0.1929-0.0575)和0.1217 (0.2114-0.0897);与净资产相比,RIA、RIB、RIC、RID的增量价值相关性分别是0.0627(0. 2179-0.1552)、0.1098(0.2650-0.1552)、0.0377(0.1929-0.1552)和0.0562(0.2114-0. 1552)。当模型中同时考虑净资产、剩余收益、流通股比例和规模时,所有的变量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这四个变量都具有价值相关性,并且互相具有增量股价解释能力,市场在定价时对净资产和剩余收益作出了正面的反应,而将流通股比例和规模视作不利的因素。与净资产和剩余收益(RIA、RIB、RI C、RID)相比,规模和流通股比例具有增量价值相关性(0.0151、0.0128、0.0139、0.0121)。并且,与模型中只考虑净资产和剩余收益相比,当模型考虑了规模和流通股比例以后,净资产的定价乘数有所上升,而剩余收益的定价乘数有所下降。

表4的模型中添加了会计收益这个变量,以研究在控制了净资产、和(或)剩余收益、和(或)流通股比例与规模的情况下,会计收益是否仍然具有价值相关性。结果发现,相对于其他所有指标,会计收益始终具有显著的增量解释能力。这可能表明,即便会计收益可以通过资产得到完全预测,但市场仍然对收益作出与资产不同的反应,资产不能通过自身信息的完善,使会计收益完全失去增量解释能力。当模型同时考虑收益、净资产和剩余收

益时,三个变量(剩余收益中除了RIA)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表明此三项变量互相具有增量的解释能力,净资产与剩余收益并不能替代会计收益拥有的全部股价解释能力。但是,我们发现,当模型中增加了剩余收益(RIA除外)以后,会计收益的定价乘数有所下降,而净资产的定价乘数有所上升。与收益和净资产相比,剩余收益(RIB、RIC、RID)具有增量价值相关性(0.0046、0.0024、0.0059)。当模型同时考虑收益、净资产、剩余收益、流通股比例和规模时,五个变量(剩余收益中除了RIA)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表明这五项变量互相具有增量的解释能力。与收益、净资产和剩余收益相比,流通股比例和规模对股价具有的增量解释能力分别是0.0159、0.0144、0.0142、0.0134。当模型中考虑了流通股比例和规模以后,净资产的定价乘数进一步提高。

从上述表2、3、4的结果可以发现,市场对会计收益、净资产和剩余收益作出了正面的评价,三者都具有价值相关性,并且相互之间具有增量价值相关性,会计收益、净资产和剩余收益越高,市场定价也就越高,这与Ohlson定价模型的预测一致。在所有的模型检验结果中,市场对剩余收益的定价乘数均不如对收益的定价乘数高①,这表明市场可能认识到剩余收益作为非正常收益,持续性较差。与只考虑净资产和收益的模型相比,当模型中同时考虑剩余收益、规模与流通股比例时,市场对净资产的定价乘数有所提高,这表明,在模型中同时考虑上述变量,可以更准确地反映净资产在市场定价中的作用。在所有的模型检验中,常数项始终是显著的,这表明本文的模型并没有囊括所有对股票价格具有重要影响的变量。

本研究还发现,规模和流通股比例与价格始终表现为负相关关系,规模和流通股比例越大,则市场定价越低,可见市场对规模与流通股比例作出了不利的评价。市场对流通股比例较低或规模较小的公司作出较高的定价,可能是出于以下三方面的原因:1)根据经济学的供需原理,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上,市场对同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有限的,当供给增加时,价格就会下降,因此,由于规模较大、流通股比例较高的公司的股票供给也较多,价格就会相应降低;2)单就规模而言,规模较小的公司往往风险较大,市场对高风险的公司定价通常也较高,这与财务学的原理是相符的;3)单就流通股比例而言,股票能够流通本身就具有价格,本文姑且称之为流通权价格。公司的流通股比例越低,具有流通权的股票就越少,这种流通权的价格就越高,反映在股价里,就造成流通股比例越低的公司股票价格越高。根据检验结果,市场对流通股比例(规模)的定价乘数始终在-3.4到-4.5(-0.41到-0.61)之间。从表5的分年度检验可以看出,流通股比例对股票价格的影响逐年降低(尽管1996年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这可能表明随着证券市场规模的扩大,市场中股票供不应求的状况逐步缓和,流通权的价值相应下降。

表6分年度检验了模型对价格的解释能力。从表6可见,无论是单个变量的回归模型,还是双变量的回归模型,均以1996年度的解释能力为最强,1995年次之,1997年最低。究其原因,可能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有关。1996年2月,沪深两地股市经历了漫长的低迷以后,开始启动牛市行情,市场投资者根据公司的会计业绩进行炒作。但

①本文此处的结论考虑了收益和剩余收益在绝对数的差异。

是,时至1996年6月,投机气氛已经开始在整个市场蔓延。1996年末,由于股市投机气氛过盛,《人民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纠正了股市的投资理念,使市场更加关注公司的收益质量,这可能是1996年会计收益解释能力最强的主要原因。1997年以后,上市公司开始掀起资产重组旋风,市场对绩差公司抱有资产重组的预期,因而其定价并不根据会计信息,股价自然又开始脱离公司内在价值,这可能使1997年会计信息的解释能力大幅下降。Ho、Liu和Sohn(2001)发现,从金融危机来临之前两年(1995、1996),到金融危机发生年份(1997、1998),韩国公司会计收益的价值相关性在显著下降(R2分别为0.432、0.456、0.153、0.263),并且这种下降并没有被净资产的价值相关性弥补(1995年至1998年的R2分别是0.481、0.542、0.523、0.315)。尽管中国并未受到1997年金融危机重大破坏,但本文的研究发现与他们惊人相似,与1995、1996年相比,会计收益的价值相关性显著下降,表明在危机期间,国内投资者对收益的关注下降。就净资产而言,在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前一年(1996),价值相关性已经开始下降,危机期间仍然保持下降趋势。这里可以发现,分析市场投资者对净资产的关注程度,可以比分析会计收益更早地预测可能的经济环境变化。

六、研究结论

本文根据Ohlson(1995)剩余收益定价模型考察了上海证券市场1995、1996和1997年度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研究结果发现:1.中国证券市场的种种特殊因素并没有影响会计信息对股票价格具有显著的解释能力,收益、净资产、剩余收益、流通股比例和规模都具有价值相关性,并且,它们之间还互相具有增量价值相关性;2.股票价格与收益(净资产和剩余收益)呈正相关;3.市场对剩余收益的定价乘数不如对收益的定价乘数高,表明市场可能认识到剩余收益作为非正常收益,持续性较差;4.与只考虑净资产和收益的模型相比,当模型中同时考虑剩余收益、规模与流通股比例时,市场对净资产的定价乘数会有所提高,这表明,相对于不考虑这些变量的模型而言,在模型中考虑上述变量,可以更准确地反应净资产在市场定价中的作用;5.市场在定价时将流通股比例和规模视作不利的因素,流通股比例越高,规模越大,市场定价越低;6.与其他一些研究的结果相似,假设所有的非流通股全部上市流通,那么,市场价格平均会有一定的降幅;并且,流通股比例对股票价格的影响程度逐年降低;7.本文还对会计信息的解释能力分年度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1996年度的解释能力最强,1995年次之,1997年最低,本文猜测这可能与我国证券市场的阶段性特征有关,还可能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有关。

本文在下列方面还存在局限:1.在所有的模型检验中,常数项始终是显著的,这表明本文的模型并没有囊括全部对股票价格具有重要影响的变量;2.陆宇峰(1999)的研究发现,投资者并不理解收益质量;赵宇龙(1999)也发现我国证券市场存在“功能锁定”现象,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未进一步探讨分解后的会计信息(如营业利润、不良资产等)对股价的解释能力,该领域的问题实际上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3.为了与陆宇峰(1999)和魏国强和陈建文(1999)的研究更好地比较,本文选择的样本研究时间为1995年到1997年,但如果想更加完整地了解该领域的问题,应该研究更长的期间。但我们认为,

上述局限性并不影响本文的结论。

参 考 文 献

1 Ball R.J.,Brown P.(1968),`An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Accounting Income Numbers',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Autumn):159-178.

2 Collins D.W.,Maydew E.l.,Weiss I.S.(1997),`Changes in the Value-relevance of Earnings and Book Values over the Past Forty Years',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4:39-67.

3 Su D.W.,Fleisher B.M.(2000),`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Undertricing in chinese IPOs',Working Paper. 4 Garman M.,Ohls on J.,(1980),`Informaion and Sequential Valuation of Assets in Arbitrage-free Econ omies',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8:420-440.

5 Gordon R.H.,Li W.(2000),`Government as a Discriminatin g Monopolist in the Financial Market:The Case of China',Working Ppatper.

6 Ho L-C J.,Liu C-S.,Sohn P.S.(2001),'The Value Relevance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Around the1997As ian Financial Crisis-The Case of South Korea',Asia-Pacific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Symposium2001, Workin g Paper.

7 Lintner,J.(1965),`The Valuation of Risk Assets and the selection of Risky Investments in Stock Portfolios and Capital Budgets',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47:13-37.

8 Myers J.N.(1999),`Implementing Resid ual Income Valuation with Linear Information Dynamics',The Account-ing Review74:1-61.

9 Ohlson J.,(1995),`Earnings,Book Value,and Dividends in Equity Valuation',contemp 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11:661-687.

10 Sharpe W.F.(1964),`capital Asset Prices:A Theory of Market Equilibrium Under Conditions of Risk',Journal of Finance19:341-360.

11 Scholes,M.,William,J.(1977),`Estimatin g Betas from Nonsynchronous Data',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43:701-719.

12 陈信元、张田余、陈冬华,2000,预期股票收益的横截面多因素分析,工作稿。

13 陆宇峰,1999,净资产倍率和市盈率的投资决策有用性———基于费森———奥尔森估值模型的实证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4 吴世农,高成福,2000,非流通股的股价扭曲效应:模型与估计,工作稿。

15 朱武祥,郭志江,1999,股票市场对非流通股比例的价格反应———兼析释放非流通股市冲击效应及策略。《经济研究》第5期,32-38。

16 赵宇龙,易琮,1999,对我国各行业未来成长能力的实证考察:一种市场视角,《经济研究》第6期,37 -44。

17 赵宇龙,王志台,1999,我国证券市场“功能锁定”现象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第9期,56-63。

18 魏国强,陈建文,1999,中国会计学博士生联谊会宣讲论文。

A bstract:Using Ohlson(1995)residual income valuation model,we empirically exa mine the val-ue-relevance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especially of residual income,inc ome and net assets)of Shanghai stock market.It is the first time for residual income to be intr oduced into such research. In addition,the effects of negotiable share ratio and size on price are both discussed.

Key words:net assets,income,residual income,size,negotiable share ratio,value-relevance

(特约编辑:王素珍)(校对:B)

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研究

一、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理论概念与实证表达 会计信息用以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虽然满足程度各异,但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即“有用性”,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差异导致对于会计信息“有用性”的判断各不相同。在现有会计理论框架中,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主要体现为“相关性”和“可靠性”,即会计信息的两个基本质量特征。 1.相关性与可靠性:理论概念 关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权威的定义与解释来自于FASB和IASB。FASB 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第2号》(SFAC No.2)中将相关性定义为:“信息能够帮助使用者对过去、现在和将来事件的结果做出评价或预测,或者证实、修正先前的期望,从而具有在决策中导致差别的能力。”将可靠性定义为“能够表达意在表达的事项。”可靠的信息指“真实、可验证和中立的信息”。IASB在国际会计准则中列示相关性的判断标准为:“当信息能够通过帮助使用者评价过去、现在和未来事项或确认、更改他们过去的评价,从而影响到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时,信息就具有相关性。”可靠性的判断标准为:“当会计信息没有重要差错或偏向,并能如实反映其所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情况而能供使用者作依据时,信息就具备了可靠性。”根据上述定义,笔者认为,相关性包括以下几点涵义:(1)信息与使用者的决策相关联,并具有影响使用者经济决策的能力;(2)信息对决策所起的作用,是指将相关的信息输入预测过程,从而增强决策者预测的能力,证实或纠正过去的评价;(3)信息对决策有用,必须要在信息失去其决策作用前及时地提供给决策者。可靠性则要求会计信息客观地反映交易和事项的情况。相关性和可靠性是相互倚重的,二者共同衡量会计信息的应用价值。 2.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实证解释 由于对会计信息有用性的研究围绕资本市场价值与会计信息的关系展开,会计理论中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在实证研究中统一为“价值相关性”。 在目前的实证研究框架下,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定义为:会计信息与权益市场价值之间具有预测性的联系。该定义基本体现FASB相关性定义的核心。会计信息要具有价值相关性,即与股票价格之间具有显著的预测相关性,必须能够反映与投资者评价企业价值有关的信息,同时足够可靠地反映在股票价格中。只有会计信息具有价值相关性时,才能够对投资者决策产生影响。具体地,Francis & Schipper(1999)归纳了实证研究中对价值相关性的四种解释:

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形成了很长一段时间,公司如何有效地转移到有用的信息,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规范会计信息质量也提上日程。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排列顺序中,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的重要凸现可见一斑。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中,在国际上相关性和可靠性作为会计信息关键质量特征已经达成共识,我国最新会计准则也呈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即使如此,可靠性和相关性却并不总是一致的,即在某种情形下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会降低信息可靠性,反之亦然。因此当会计信息可靠性和相关性运用到我国所形成的影响是研究该问题的难点。同时,这两个因素在会计事务中的影响是深远的,会计信息的来源必须是真实有效的,这样才不至于影响公司的决策。相关性与可靠性是会计信息最重要的两个质量特征,它们既对立又统一,共同为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服务,必须兼顾。会计信息是决策者进行决策的重要根据之一,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是保证使用者做出准确决策的基本前提条件。 从研究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联系我国的会计现状,就我国目前的会计现状来看,可靠性问题更加突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的理解和概念,更迫切需要解决,但绝不能因此忽视了相关性的重要。 对会计信息可靠性与相关性谁更重要的判断,会直接影响会计政策的选择、计量基础的发展以及财务报告模式的演变等等。所以,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是财务会计中的一个非常基本的、具有导向性的问题。

一、会计信息的相可靠性和相关性的概念和理解 (一)会计信息的概念 会计信息是指会计单位通过财务报表、财务报告或附注等形式向投资者、债权人或其他信息使用者揭示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 (二)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的概念和理解 可靠性是指信息,用户可以信任的信息提供,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基础的识别,测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计量和确认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这我们可以理解为,只有当会计信息真实地反映了其所要反映的内容,正确地表述了实际经济活动的结果,只有这样才能说明是可靠的。值得注意的是,会计信息不易被提前预订一方面另一方面结果不能迎合特殊利益集团的需要。因此,只有那些能经得起核实和验证的信息,我们才能认为其是具有可靠性的。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有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件的发生,并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可靠性要求会计信息合理地、不受错误的影响, 能够真实反映它的实际内容。可靠性要求会计信息要避免错误和减少偏差, 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通常一个合理的会计信息的会计信息已充分认识到人的能力,根据报价,做出理性决定的,那么,这些会计信息是可靠的。可靠性包含反映真实性、中立性和可核性三个方面的内容。其反映真实性是指会计计量的结果应该与其反映的经济事项或交易一致;中立性是会计信息的表述应不偏不倚, 避免倾向于预定的结果;可核性是指不同的信息提供者在采用相同的方法时, 对同一事项的计量结果要保持一致。 会计信息有用,必须以可靠性为基础,假如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是不可靠的,将会给投资者等使用时的决策产生误导甚至损失。所以为了贯彻可靠性要求,企业应该做到:(1)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和计量,

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回归分析

摘要:合理的会计信息量既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又能满足企业控制成本的需求。本文认为,在确定合理信息量之前首先应该确定是否所有会计信息都具有价值相关性,都具有决策有用性。 关键词: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价值相关性 一、引言 近年来,西方学者从多个方面对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同时会计信息决策的有用性研究也成为实证会计研究的焦点。西方学者的研究是基于较为完善的资本市场,而中国股票市场和投资者有自身的一些特征,比如中国股票市场受国家政策影响极大,具有太多的投机性和庄头性。这些特征必然会影响到我国投资者使用会计信息的方式,从而影响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我国虽然已有一些关于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都将会计信息局限于会计盈余和现金流量,而没有考虑其他会计信息。本文以我国a股市场股票为样本范围,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扩展会计信息的内容,力求通过一系列的实证分析找到我国a股市场上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特点和我国投资者使用会计信息的特点。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借鉴已有研究成果,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1:盈余信息和现金流量信息都具有价值相关性,盈余信息的信息含量高于现金流量流量; 假设2:在我国a股市场上并不是所有的会计信息都具有价值相关性; 假设3:不具有价值相关性的会计信息也具有决策有用性; 假设4:会计信息的联合使用可以增强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投资者已经从依赖的单独的会计信息指标转向综合使用多个会计信息指标。 (二)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本文选取最近三年的样本作为研究对象,样本年份区间为2006年至2008年。另外,由于金融行业上市公司在会计盈余、现金流量、收入、成本等方面存在特性,本文从样本中剔除了金融类上市公司。并且依据如下标准对样本进行了筛选:剔除数据不全的样本;剔除表现异常的样本;剔除各变量均值是4个标准差以外的样本;剔除s、st类公司。筛选后,在3个年度的研究区间中共获得了涉及样本12个行业,公司960个(含年度间重复计算),其中2006年 296个、2007年351个、2008年313个。本文采用长时窗,以一年作为研究窗口。本文数据来自ccer一般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库和ccer股票价格收益数据库。 (三)变量选取和模型建立本文采用股票回报率作为反映公司价值的变量。以每股收益和净资产回报率来衡量年度会计盈余。其中:每股收益eps等于“净利润/期末普通股份总数”;净资产回报率roe等于“净利润/期末股东权益总额”,即“年末roe”。每股经营现金流量cfo等于“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期末普通股份总数”。本文用每股营业收入mrps 来代表收入。“每股营业收入”等于“营业收入/期末普通股份总数”。用每股营业成本mcps 代表成本,每股营业成本等于“营业成本/期末普通股份总数”。首先以每股盈余、净资产回报率、经营现金流量、每股营业收入和每股营业成本的期末值与增量作为自变量,以股票回报率作为因变量建立线性回归方程,考察这些会计指标的价值相关性。模型一建立五个方程,方程设计如下: ri,t=α0+α1epsi,t+α2?驻epsi,t+?棕i,t ;ri,t=?茁0+?茁1roei,t+?茁2?驻roei,t+?棕i,t ;ri,t=?酌0+?酌1cfoi,t+?酌2 ?驻cfoi,t+?棕i,t ;ri,t=?姿0+?姿1mrpsi,t+?姿2?驻mrpsi,t+?棕i,t ;ri, t=?滋0+?滋1mcpsi,t+?滋2?驻mcpsi,t+?棕i,t 。 其中,ri,t为股票i第t期的股票报酬率;αi、?茁i、?酌i、?姿i和分别为模型的回归系数;?棕i,t为每个方程的残差项,epsi,t、roei,t、cfoi,t、mrpsi,t和mcpsi,

对会计信息相关性的现实问题探讨

摘要: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是刻不容缓的。本文认为相关性是一个两方面互动的内容,一方面要求信息提供者满足决策需求,另一方面要需求者理解会计信息,做出理性决策。关键词:会计信息;相关性财务会计的核心或本质是披露对决策者有用的会计信息,即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具有相关性的会计信息,因此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应该作为财务工作者研究的重点。 1 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定义及内涵 1.1 相关性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定义,相关性应满足以下要求:①信息与使用者的决策相关联,并具有影响使用者经济决策的能力。②信息对决策所起的作用,是指将相关的信息输入预测过程,从而增强决策者预测的能力,证实或纠正过去的评价。③信息对决策有用,必须要在信息失去其决策作用前及时地提供给决策者,否则相关的信息也变成为不相关。可见相关性有两个基本质量标志,即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所谓预测价值,就是指会计信息能够帮助信息使用者评价过去和现在的事项,并对未来事项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从而影响其基于这种评价和预测所做出的决策。所谓反馈价值,则指会计信息能对信息使用者以前的评价和预测结果予以证实或纠正,从而促使信息使用者维持或改变以前的决策。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十一条规定,会计信息相关性是指会计核算必须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1.2 相关的会计信息才具有价值有用的信息一要真实二要相关早已成为信息使用者和信息提供者的共识,如果信息相关性失去真实性支持,那就会降低甚至失去相关性,并对信息使用者产生误导作用;同样,如果信息虽然真实可靠,但与使用者的需求相去甚远,也会因不具备相关性而失去应有的价值。综合相关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只有相关的会计信息才有价值,因为只有会计信息能够为信息使用者决策时使用,满足了决策者的需求时,才达到了其最终目的。会计信息追求实质重于形式、坚持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的需求为中心。 1.3 相关性的限制条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不能拘泥于仅提供传统形式的会计信息,而应致力于采用新形式会计信息,如网络、电子信息等,来提供具有更高相关程度的会计信息。同时要求使用者提高理解会计信息并将其转换为决策的能力。对于同一个会计报告,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会有不同的看法,毫无疑问,受过会计专业训练的使用者会对会计报告有更深入更准确的理解,因而也就可能做出更为正确的判断;而对一个缺乏财务知识的初次使用者来说,让他看明白财务报告都很困难,更不要说运用这份财务报告来进行决策了。看懂财务报告是对于使用者来说相关性的第一个层面,而在看懂财务报告之后运用所理解的信息进行决策活动,是第二个层次。这就需要信息使用者去掌握更多的会计理论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自己从报表获得有用信息,再利用这些信息进行决策的能力。[!--empirenews.page--] 2 我国会计信息的现状 2.1 对会计信息的相关性重视程度不够近年来尽管在会计法规、准则、制度上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其均侧重于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没有对企业如何提高相关性做出具体要求,也没有具体的规章制度来指导企业保证相关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往往不注意其提供的会计信息是不是能满足决策者的要求,也不主动去了解决策者需要什么信息,只是按照传统的财务报告模式,即报表、财务状况说明书、附注及解释信息,仅仅是把上述报告报出而已,不去考虑决策者是否能用其进行决策。 2.2 信息质量不高一方面存在冗余过剩,即大量低相关信息存在,另一方面又远远无法满足各方面决策者的需求。会计信息的提供主体拘泥于传统会计信息形式或无力提供具有更高相关性的信息。许多国际性的大企业,都是两头大中间小的组织模式,即大量研发人员,大量销售人员,相对而言,对于会计信息的提供就不那么重视了。国外大企业如此,国内企业的现状更不如人意了。造成这样冗余与缺乏并存的原因,一是传统会计信息形式主要侧重于历史信息而缺乏前瞻性信息。二是侧重于财务信息而忽略非财务信息。三是侧重整体信息而缺乏分部信息。四是侧重于定量信息而缺乏定性信息。五是侧重确定信息而缺乏不确定信息。六是侧重关于有形资产的信

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论文)

应用本科生 毕业论文(设计) 浅析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 专业:会计 考号: 学生姓名: xxxx 指导教师: xxx 完成时间: xxxx年xx月

目录 中文摘要 (1) 前言 (1) 1 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含义 (1) 1.1会计信息的含义 (1) 1.2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含义 (2) 1.3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含义 (2) 1.4会计信息的几项原则 (2) 1.4.1 相关性原则 (2) 1.4.2 全面性原则 (3) 1.4.3 重要性原则 (3) 1.4.4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3) 1.4.5 谨慎性原则 (4) 2 浅谈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关系 (4) 2.1排斥性 (4) 2.2依存性 (4) 3 权衡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关系 (5) 4 关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的现实思考 (6) 4.1关于相关性的现实思考 (6) 4.2关于可靠性的现实思考 (6) 5 浅谈我国目前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现状 (6) 6 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措施 (7) 6.1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7) 6.2加强对会计法律制度和会计准则体系的健全和完善 (7) 6.2.1 健全相关的会计法律制度 (7) 6.2.2 完善会计法规体系,增强可操作性 (7) 6.3加强对会计信息监督机制的建设 (7) 结束语 (8)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浅析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 摘要:相关性与可靠性是会计信息质量中的两大特征,相关性与可靠性是会计信息质量中的两大特征。在某些层面上,想关性与可靠性是相互统一的,而在另一些方面又存在着对立的关系,因而,很难协调两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如何的在两者之间做出权衡,以便让会计信息使用者得到最有用的信息,这需要我们不断的思考,完善与总结。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经济市场的不可预测性,会计信息在经济活动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正确地认识可靠性与相关性之间的关系,并且妥善的协调可靠性与相关性的矛盾,这对于如何选用更加科学合理的会计政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只有在相关性与可靠性中做出准确的、透彻的分析,才会使信息质量提高。 关键词:会计信息相关性可靠性矛盾统一 前言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资本主义市场的不断形成,会计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管理手段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会计信息质量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通常所说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指在会计信息应该具有的质量标准所做的具体的描述要求,也是对会计信息质量做评判的最一般和最基本的依据。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为会计目标服务的,它是联系会计目标与实现目标之间的桥梁,对会计信息起约束的作用,并使会计信息符合会计目标的要求。根据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及其解释性文献的有关内容中不难看出,我国目前对政府财务报告信息的质量特征的概括主要有:可靠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致性、及时性、明晰性、重要性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相关性和可靠性原则。 作为会计信息中的两大特征,相关性与可靠性的重要性尤为凸显。在面对来势汹汹的知识经济浪潮中,重新认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对于迎接对财知识经济务会计失误挑战,完善会计准则,以及正确认识和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都有重要的意义。当然,相关性与可靠性作为会计信息关键质量特征虽已达成共识,但两者却并不是一致的。因此如何权衡两者之间的关系,成为当下的热点。如何才能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避免产生矛盾,这些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和有待解决的难点。本片文章将对此浅析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关系,并对对今后如何权衡及其改善二者之间的关系提出建设性意见。 1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含义 1.1会计信息的含义 会计信息是指对人们有用的,能够帮助使用者预测过去、现在和未来事件的结果,或证实或更正先前的预期并在决策中起作用的信息。信息对决策的影响是通过提高决策者预测能力或提供对先前信息同时作用于二者。而今会计信息是指会计单位通过财务报表、财务报告或附注等形式向投资者、债权人或其他信息使用者揭示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 1.2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含义 会计信息相关性是指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

会计信息在证券市场中的作用

——信息观、计价模型观和计量观西方学者对会计信息在证券市场中的作用所进行的研究集中体现在如何验证会计信息与股票价格之间的关系上面,并由此形成了信息观和计价模型观这两大基本理论,并于近几年衍生出了一种新理论,即计量观。本文拟对这三种理论进行初步探讨。一、会计信息与股票价格之间关系的理论依据之一:信息观股票之所以具有价值,是因为它们具有投资者所希望的某类属性,如代表了对未来股利的要求权。按照通行的财务理论观点,一家公司的股票价格是由其未来的现金流量(即股利)按一定的贴现率进行折现的现值。而会计信息在这其中的作用就是改变投资者对未来股利支付能力的信念,进而改变股票价格,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信息观。然而,会计信息为何能改变投资者对企业未来股利支付能力的信念,进而改变股票价格呢?一般认为,这可以通过引入以下三个关键性链条来加以说明:(1)未来会计盈余与现行会计盈余链;(2)未来股利与未来会计盈余链;(3)股票价格与未来股利链。首先,是未来会计盈余与现行会计盈余链。会计盈余信息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会计信息,也是使用者最关心的信息。当期公布的会计信息中的会计盈余数据直接影响信息使用者对未来会计盈余的判断,现行会计盈余是对本期经营成果的反映。由于在现实世界中(不完善或不完全市场),我们无法确切地知道未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项及其概率分布,所以我们只有依赖历史资料预测未来。会计盈余虽然是对历史成果的反映,但它提供了预见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基础。会计盈余项目按照可持续性大小可以分为两类:永久性盈余项目和暂时性盈余项目。永久性盈余项目预期可持续下去,因此它不但对当期的会计盈余有影响,亦会影响公司未来的会计盈余。如公司对组织机构和管理方式进行改造,引入新的管理方式,削减职工人数,成功地降低了公司的管理费用,提高了经营效率。这体现在利润表上就是当期的收入增加,成本降低,利润提高。同时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公司取得的这一部分利润会一直持续下去。而暂时性盈余项目只影响当期的会计盈余,但不会影响公司未来的会计盈余。所以,信息使用者可以根据当期的会计盈余信息来判断哪些是永久性盈余项目,哪些是暂时性盈余项目,从而来确定未来会计盈余的预期值。其次,是未来股利与未来会计盈余链。影响未来股利的因素很多,然而在影响未来股利的众多因素中,未来会计盈余是影响未来股利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些学者认为,未来会计盈余是未来股利支付能力的指示器。有关经验证据显示,盈余变动和股利变动是相互关联的(Leftwich and Zmijewski,1994)。因此,一般情况下,未来会计盈余与未来股利之间是具有相关性的。最普通也是最简单的假设之一是未来会计盈余与未来股利是通过一个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股利支付比率联结起来的,虽然未来股利与企业所采用的股利支付政策有很大关系,但是不管企业采用何种股利支付政策,未来会计盈余与未来股利具有某种程度上的相关性是毋庸置疑的。[!--empirenews.page--] 最后,是股票价格和未来股利链。未来股利与股票价格通过股票计价模型联系起来。按照通行的财务理论观点,一家公司的股票价格是由其未来的现金流量(即股利)按一定的贴现率进行折现的现值。所以,股票价格可以被看成是未来股利预期价值的一个函数。总之,现行会计盈余能影响预期未来会计盈余,未来会计盈余与未来股利相联系,而未来股利又与股票价格相联系。这样,现行会计盈余与股票价格就具有了紧密的联系。同样,现行会计盈余的变动能影响未来会计盈余的预期,未来会计盈余与未来股利相联系,而未来股利又与股票价格相联系。这样,现行会计盈余的变动与股票价格的变动就具有了紧密的联系。因此,在信息观下,对会计信息与股票价格之间的关系所进行的验证均是围绕着会计信息特别是会计盈余信息的发布或变动在何种程度上会导致股价也发生同方向变动而展开的。二、会计信息与股票价格之间关系的理论依据之二:计价模型观在信息观下,人们探讨的仅仅是会计信息与股票价格之间的相关性及其相关程度,不考虑市场是怎样把信息转换到股价中去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股票价格的形成是一个黑匣子。与此同时,信息观有一个重要假设,那就是市场对股票的定价是有效的,即股票价格反映了公司的经济价值。在信息观产生之后的数十年中,该理论在证券市场研究中一直占据主导地

浅谈会计信息可靠性和相关性的关系

浅谈会计信息可靠性和相关性的关系 会计1035 李倩明100331071 会计信息的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使会计信息对其使用者决策有用所应具备的基本特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本篇论文仅就相关性和可靠性进行探讨。 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报告,如实反映符合会计确认和计量要求的会计要求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但是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也不仅仅是会计数据本身的真实可靠,还包含了经由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分析综合、加工汇总后在会计报表上呈现的数据的可靠性。同时,现行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给予会计人员作出一定的估计、判断并对不同的会计政策进行选择的权利。所以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只能是相对的,并不是绝对的可靠。 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预测。而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在进行决策时,需要对企业提供的会计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所以,会计信息与使用者的决策类型是否相关是相关性中的特殊性。 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两个最主要的质量特征,二者缺一不可。若失去其中之一,会计信息则是无用的,利用价值为零,甚至是带来误导的信息。所以我们在实务中应当兼顾相关性和可靠性。 然而,可靠性和相关性的定义与计量属性的不同注定了在理论和实务中,二者几乎不存在真正的统一。在某些情况下,或者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很好,但可靠性较差;又或者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很好,但相关性又较差。例如,对于经济活动的信息,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是报告还是不报告,如果报告,要采用什么方式、以什么金额报告,强调相关性或强调可靠性往往会得出相反的结论。如公司的盈利预测信息,由于这些信息本身固有的不确定性和容易受到公司管理者操纵的性质使得其可靠性较差,但对投资者来说却是非常相关的,因此既不能不报告盈利预测信息,也不能将其列入会计报表或报表附注等可靠性较高的信息类别,最终权衡的结果是作为其他类别的财务报告报送。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观认为:在非理想环境下,编制一份既具有完全相关性又具有完全可靠性的财务报告是不可能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会计可靠性和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立的。 当然,可靠性和相关性之间的关系也并不是不可协调,大多数情况下,二者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的,也就是说,在提高相关性的同时,也就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家更加关注会计信息所反应的未来信息,人们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也变得更加广泛,投资者想要投资某个公司,既需要这家公司的财务信息,又需要非财务信息,既需要定性的信息又需要定量信息。为了满足这些不同的需求,公司所做的会计信息必然要提高相关性,而提高相关性的同时,

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要性

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要性会计信息披露,是上市公司为保障投资者利益、接受社会公众监督而依照会计准则规定将其财务状况、经营等会计信息资料及其他非财务信息向证券管理部门和证券交易所报告,并向社会公示,以便投资者充分了解公司情况。它既包括发行前的披露,也包括上市后的持续信息公开,主要由招股说明书制度、定期报告制度和临时报告制度组成。新企业会计准则虽然对会计信息披露做出了规范,但仍很不全面,在实务操作中难于正确把握。根据财政部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要求,为了提高企业财务报告与管理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与完整性,保障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企业经营的合法合规,必须进一步明确会计信息的披露与监管。 一、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五大问题 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必须进一步夯实财务信息编制和披露工作的基础。但目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还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会计信息不准确 上市公司出于经营管理上的特殊目的,蓄意歪曲或不愿披露详细、真实的信息,外界投资者不能准确地判断公司的财务状况,使得公司财务信息不够真实。如有的公司运用不恰当的会计处理办法,提供带有明显误导性的财务报告,粉饰公司不利的财务现状,明明是亏损,但到投资者手中的财务报告却显示此公司连年赢利,以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来套取投资者的资金。 2.会计信息披露不及时 根据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规定,当发生可能对公司价值产生重大影响、而投资者尚未得知的重大事件时,应立即编制重大事件公告及时向社会披露。但仍有一些公司违反这一规定,不按法定时间正式披露会计信息。会计信息披露缺乏及时性,一方面无异于为内幕交易和操纵市场行为创造良机,从而使投资者利益受损;另一方面则降低了信息的使用价值。特别是发生重大事件的临时报告问题更为突出。 3.会计信息披露不全面 许多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不全面,存在与准则要求相违背的事项,这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资产负债表项目中的长期待摊费用等虚资产占有较大的金额,存货中有许多滞销、报废的物资,固定资产有很多不能使用或与现实公允价值背离较大等,而这些资产在财务报告中没有进行全面揭示;第二,有的公司对持续亏损的经营状况,借保护商业秘密的理由不予披露;第三,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监管机制不完善,大股东挤占、挪用上市公司资金,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的行为也未全面展示;第四、上市公司对或有事项,如商业票据转让或贴现、未决仲裁或诉讼、债务担保、

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

集美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 届:2010届专业:会计电算化学生姓名:许柠学号:2010997213 指导老师:王河流职称:副教授 2012 年月日

目录 一、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关系及含义 (1) (一)会计信息、相关性、可靠性含义 (1) (二)相关性和可靠性二者的矛盾性和一致性 (1) 二、如何理解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 (2) (一)相关性的内涵 (2) (二)可靠性的要求 (2) 三、从我国会计现状看相关性与可靠性 (3) (一)不同时期不同的体制,经济发展水平 (3) (二)同一时期,不同层面分析经济发展对相关性的影响 (4) 四、提高会计信息可靠性与可靠性的措施 (4) (一)如何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4) (二)改进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5) 五、结论 (6) 致谢语 (8) 参考书目 (9)

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 【摘要】近年来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比较严重,会计界似乎强调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但面对汹涌而来的知识经济浪潮,重新认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对于迎接知识经济对财务会计的挑战,完善会计准则,以及正确认识和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会计信息质量问题正日益为社会所关注,要想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就要确定良好的信息应具备的主要质量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相关性和可靠性是被广泛认可的有用会计信息的主要质量特征,但在不同时期对于这两种质量特征谁更重要,存在不同的观点.即如何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在产生矛盾时该如何作合理措施。 【关键词】会计信息相关性可靠性

一、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关系及含义 (一)会计信息、相关性、可靠性含义 会计信息是指:能够通过帮助使用者预测过去、现在和未来事件的结果。或证实或更正先前的预期并在决策中起作用的信息。信息对决策的影响是通过提高决策者预测能力或提供对先前信息同时作用于二者因为关预期的反馈来实现。 可靠性是指:当会计资料没有重要差错或偏向,能如实反映它所拟反映或应当反映的情况并能提供使用者作依据时,就具有了可靠性。因此,建议在满足可靠性的基础上,追求相关性。 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必须与使用者的决策相关,要对使用者有用,能够影响其决策。FASB指出:会计信息要与投资者、债权人等使用者的投资和信贷决策相关,就必须通过帮助其对过去、现在和将来事件的结果做出预测或者是证实或更正先前的期望,从而具备在决策中导致差别的能力。 相关性和可靠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既不能离开可靠性去谈论相关性,也不能离开相关性去谈论可靠性。首先,它们共同构成会计信息的主要质量特征,有用的信息必须同时具备这两种质量,信息的相关性强,但不真实可靠,则会使投资者产生错误判断,甚至误导决策;反之,若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强,但相关性差,这样的信息再完整,再可靠,也无多大用处。其次,相关性与可靠性都是从信息使用者角度提出的。相关性回答信息使用者需要什么信息,而可靠性使信息使用者能对会计信息充分信任而放心使用。再次,相关性与可靠性都要受成本效益原则、重要性原则的制约。 (二)相关性和可靠性二者的矛盾性和一致性 相关性与可靠性常常又是矛盾的,体现在:1、历史与未来的矛盾。可靠性是面向历史的,它要求如实反映过去发生的经济事项;相关性更多的是面向未来,带有较多的估计和判断,强调预测价值、反馈价值,注重及时性。历史与未来、主观与客观这些对立的因素也就决定了可靠性与相关性无法完全兼容,决定了在某些情况下对两者的重要程度必须做出选择。2、及时与精确的矛盾。作为相关性的附属特征,及时性在保证财务信息有用性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要提高及时性,财会人员必须减少耗时的认证、

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

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者和债权人作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都需要相关的会计信息,而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投资者和债权人只能获得不充分的信息。而要做出正确的、有利的决策,必须要有可靠的信息作保证。因此,在决策有用观下,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会计信息最重要的质量特征。 一、关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会计信息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并非人人都需要。只有存在利益上的相关性,人们才会关心、了解、分析会计信息。相关性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很难具体说明,但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与谁的需求相关,与什么相关,以及相关程度的判定。 1.会计信息应该与谁的需求相关。谁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关系到会计目标的定位。相关性原则要求会计信息能够满足各方面的需求,包括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求,有关个方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求,以及企业加强内部管理的需求,等等。最初的相关性是指一般相关性,也就是将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信息,作为与所有信息使用者决策相关的信息,向他们提供通用的财务报告。现行的财务报告已经达到了一般相关性的需求,基本能够满足“现有和潜在的投资者和雇员、贷款人、供应商以及其他债权人、顾客、政府极其机构和公众”的要求。但是,不同的用户对信息的需求各有侧重,他们使用的分析方法和偏好程度不同,导致他们需求的信息也各有不同。即使是同一类型的用户用同样的方法对同一证券进行评价,也会有不同的信息需求,他们更需要能够满足自己特定需求的信息。例如,政府机构更关心会计信息能否满足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进行监督的需要,更关心会计信息能否有利于制定和实施财政经济政策和国家税收管理;投资者希望会计信息有助于自己做出是否进行、是否继续持有或卖出的决策,债权人希望会计信息有助于信贷决策的做出;企业内部,更需要的是有助于加强管理、化解风险、促进发展的会计信息。但是财务报告所揭示的会计信息不可能满足所有用户的全部信息需求,其相关性通常居中心地位的用户的需求,所以说,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并不是完全的,只能是各有关方面不同需求相互协调的产物。 与其他国家只将投资者与债权人作为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概念框架不同,在我国的会计准则中规定了三类会计信息使用者,即:政府,企业外部的所有关联方面及企业内部管理部门。信息使用者的确定取决于经济环境和准则制定者的判断。因此,外国的规定不一定适合我国的国情,必须明确一点:能满足三类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会计体系,必定不同于只满足于投资者和债权人的会计体系。在修订会计基本准则时,我们会面临两种选择:其一是坚持三类信息使用者,并深入了解他们的共同需求,建立新的会计理念和会计体系;其二是采用其他大多数国家提出的会计概念,但我们必须放弃三大类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想法。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对社会经济的管理监督和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环节,因此,国家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不能只简单相当于投资者债券人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还应包括满足宏观经济调控、监督和管理的需求。同样,在确定会计报告体系时也有两种选择: 其一是对所有使用者提供相同的信息及通用财务报告,由使用者自己选择不同的信息,但这样不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素质的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因此,虽然目前各国都采用这种方式,但其有用性大受指责。 其二是对不同的信息使用者提供不同的信息即专用财务报告,每中报告满足一类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不同的报告可以满足不同的使用者的需求。在知识经济时代,现代信息技术高度发展,随着Internet的日趋普及,公司只需将审计的报告存储在Internet上,信息用户随时可联机上网,在“信息超市”及时有效的选取所需的信息,不仅改善了信息的及时充分性,

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分析.doc

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分析 我国新会计准则的颁布与实施,对诸多内容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基于此,文章重点探讨了新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影响 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是新会计准则制定与实施的主要目标,它在上市公司中的应用使得上市公司业绩获得明显的改善与提高。但是受诸多因素影响,新会计准则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研究其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是其主要内容之一。 一、会计信息的概念 会计信息作为资本市场与外部投资者认识、分析与了解上市公司的主要窗口,无疑是资本市场众多信息中最重要的一种,同时会计信息还是股票市场进行定价的基本依据,对股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对于会计信息概念的理解,一位著名会计学专家从信息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对此做出的解释是,会计信息是指利用会计凭证将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各种信息系统进行及时、准确、全面的汇聚,通过账务加工处理之后,对反映经济活动真实情况的各种信息进行揭示。 二、会计信息的分类 根据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不同,可以将会计信息划分为管理会计信息和财务会计信息两种类型。财务会计信息主要是以财务报告的形式来满足企业外部利益相关人员的需要,也是人们最为熟悉的会计信息类型。文章从实证的角度,重点讨论财务会计信息。另外,根据投资者对企业未来发展状况的关注,会计信息又可以分为反映企业发展能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运营能力这

四方面的相关信息。由于建立全面的收益观,将财务报告的重心从利润表转至资产负债表是新会计准则的主旨所在,因此基于新会计准则讨论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十分重要。 三、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研究 信息观和计价观在会计理论研究中的兴起,有效地解决了以历史成本作为主要计量方式的会计信息需要具有一定的决策相关性问题,促使人们开始重视对会计信息的更多利用。 (一)信息观。在有效市场理论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等的基础上诞生了信息观,它的产生对会计信息及其价值相关性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信息观将盈余作为一种信号,主要研究盈余公布对股票价格的影响。相关学者通过大量的研究证实了会计盈余与股票价格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人们对会计信息是否具有实用性的疑虑,使会计信息在估值模型中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成为可能。 (二)计价观。在计价观中,由于会计盈余与股票价格之间建立了直接的联系,因而可以对会计数字对股票价格的作用进行直接的研究。计价观的估值模型向人们展示了会计信息具体是怎样转换到股票价格中去的,揭开了股票价格的形成过程,使人们了解到股票价格具体是怎样形成的。另外,通过对计价模型进行计算可以得出股票的内在价值,将其与股票市场价值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对股票价格的估计是偏高还是偏低,进而可以判断出会计信息是否具有决策实用性,同时也可以判断出市场是否具有有效性。 四、新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分析 (一)新会计准则引入了多种计量属性。新会计准则的颁布与

会计信息相关性

四川XX学院毕业<论文> 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学生姓名XX 系部名称经济管理系 专业班级XX级会计电算化2 班学号XXXXXX 指导教师XX 四川XXX教务处 二○一一年三月

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学生:XX 指导教师:XX 内容摘要: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密切相关,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信息 相关性的重要性日益突显,普遍受到重视。本文从会计信息相关性的涵义入手,了 解其在美国的发展历史与我国会计信息的现状,说明相关性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地 位的提高了,对此我们分析了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影响因素。为了正确理解相关性, 必须搞清楚会计信息在披露中的几个问题;相关性需要不断地扩充改进,进而从法 治、引导、教育、实务方面拟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 关键词:会计信息相关性影响因素披露

目录 一、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概述 (1) (一)会计信息相关性涵义 (1) (二)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在美国的发展 (1) (三)我国会计信息的现状 (1) 二、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2) (一)使用者的需求与相关性 (2) (二)会计确认与相关性 (2) (三)会计计量与相关性 (2) (四)会计披露与相关性 (3) 三、会计信息相关性在披露中的问题 (3) (一)会计信息不等于企业信息 (3) (二)会计信息相关性不等于有用性 (3) (三)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由供应方和需求方共同决定 (3) 四、提高相关性的措施 (4) (一)法制层面 (4) (二)引导层面 (4) (三)教育层面 (4) (四)实务层面 (4) 五、总结 (4) 参考文献 (5)

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一、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概述 (一)会计信息相关性涵义 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有许多解释,有的给予明确定义,有的则仅作了描述。相关性应该是指供应者提供的会计信息与其使用者所作决策的关系,或者是会计信息对其使用者所作决策的影响 程度。 (二)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在美国的发展 以美国为例,说明相关性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地位地提高。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决策有用性成为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普遍认定的会计信息属性。为满足投资者的预期需要,公司偏向于更早更快地披露会计信息,然而在当时的情况下,财务会计只能在一个公认的原则范围内提供力所能及的,这并不能满足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和期望,因此打破原有会计系统的限制的愿望越来越强烈。FASB第1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将编制财务报表的会计准则扩展到“财务报告”,表外披露成为相关会计信息的一个重要内容。如分布报告、通货膨胀下的现行成本信息、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石油行业的储量信息,以及盈利预测信息等。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受到信息技术和新经济的影响,会计实务界开始讨论财务报告的转向问题,认为传统的历史成本会计信息对评价股东价值失去了意义。其中,1994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报告专门委员会的报告最具有代表性,题目为《改进经营报告—以顾客为中心:满足投资者和债权人的信息需求》。2001年美国集中爆发了安然等大公司的会计舞弊事件,促使美国重新思考会计可靠性的问题,并为此通过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该法的目的就是“通过改善公司按照政券法律披露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来保护投资者。”相关性在美国的一系列演变:从无到有,从表外到表内,体现了经济的发展对具有相关性的会计信息的需求。企业的未来收益能力受到越来越多因素的影响,仅凭以前交易的记录已不能断定企业的未来发展情况。因此会计信息若想达到支持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的目的就必须增加相关性信息的披露。 (三)我国会计信息的现状 1会计信息的相关性重视程度不够。近年来尽管在会计法规、准则、制度上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其均侧重于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没有对企业如何提高相关性做出具体要求,也没有具体的规章制度来指导企业保证相关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往往不注重其提供的会计信息是不是能满足决策者的要求,也不主动去了解决策者需要什么信息,只是按照传统的财务告模式,即表、财务状况说明书、附注及解释信息,仅仅是把上述告出而已,不去考虑决策者是否能用其进行决策。 2信息质量不高。一方面存在冗余过剩,即大量低相关信息存在,另一方面又远远无法满足各方面决策者的需求。会计信息的提供主体拘泥于传统会计信息形式或无力提供具有更高相关性的信息。许多国际性的大企业,都是两头大中间小的组织模式,即大量研发人员,大量销售人员,相对而言,对于会计信息的提供就不那么重视了。国外大企业如此,国内企业的现状更不如人意了。 3.主要是针对政府治理部门提供的信息。最为有用的会计信息主要是向政府有关部门申请某种资格时所用,对于会计信息的实用目的性的重视远大于为决策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4.只重公允,不重相关。在政府、税务、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管过程中,也往往只注重会计信息是否真实,是否公允表达,不注重其据以决策的程度。会计信息产生的源头未对信息进行适当的梳理,再加上外部监管部门的

会计信息质量 可靠性与相关性之间的矛盾

会计信息质量——可靠性与相关性之间的矛盾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会影响到使用者的决策和社会资源的配置。本文对构成会计信息质量的要素、可靠性与相关性从多个角度进行了阐述。 会计作为一种商业语言,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社会经济活动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组织形式多元化导致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进一步分离,会计也从一个有助于个体经济控制其经营的系统,发展到一个为外部投资者提供决策所需信息的系统。 由于信息使用者对于信息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会计信息不仅会影响个人的决策,还会影响到市场的运作,这就对会计信息的质量提出了要求,即决策有用性。决策有用性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主要来说,可靠性和相关性——这两者相权衡所得到的信息是对信息使用者最有用的信息。因此,可靠性和相关性被认为是会计信息应具备的两项主要质量特征,而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观也被主要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广泛采纳。 一、可靠性 可靠性是指确保信息能免于错误及偏差并能忠实反映它意欲反映的现象或状况的质量。也就是说,会计信息应该是准确的、不偏不倚的。 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可靠性是由五个方面的具体特性来支撑的: (一)真实反映 “信息要可靠,就必须真实反映其所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交易或事项”。 (二)实质重于形式 “信息如果要想真实反映其所拟反映的交易或其他事项,那就必须根据它们的实质和经济现实,而不是仅仅根据它们的法律形式进行核算和反映”。 (三)中立性 “信息要可靠,就必须是中立的,也就是不带偏向的”。

(四)审慎 “在有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作出所要求的估计时,在判断中加入一定程度的谨慎,以便不虚计资产或收益,也不少计负债或费用”。 (五)完整性 “信息要具有可靠性,就必须在重要性和成本允许的范围内做到完整”。 我国2006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二章“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就提出“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这一表述只将真实性和完整性包涵在可靠性之中,而对实质重于形式、谨慎性则是以单独条款与可靠性并列表述,但没有条款对中立性进行表述。 二、相关性 相关性是指与决策有关、具有改变决策的能力。也就是说,具有相关性质量特征的会计信息会影响其使用者的决策行为。 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认为,“信息要成为有用的,就必须与使用者的决策需要相关”,“信息的相关性受到其性质和重要性的影响”。其中,重要性是支撑会计信息相关性的一个具体特性,“如果信息的省略或误报会影响使用者根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信息就具有重要性”。 我国2006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二章“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对相关性的表述为:“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表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基本一致。 虽然可靠性和相关性是会计信息两项重要的质量特征,但是两者之间并不是总保持一致的。在某些情况下,或者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很好,但可靠性较差;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很好,但相关性又较差。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观认为:在非理想环境下,编制一份既具有完全相关性又具有完全可靠性的财务报告是不可能的。因此需要在可靠性和相关性之间进行权衡,而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在很大程度上,与会计交易或事项的确认三、从确认原则来看可靠性和相关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