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2
鉴定青铜器的方法
鉴定青铜器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材质分析:青铜器通常是由铜和锡组成的合金,可以通过化学分析或者X射线荧光光谱仪等仪器来确定铜和锡的含量,从而判断其是不是真正的青铜器。
2.造型和纹饰分析:青铜器的造型和纹饰往往与时代、地区和制作工艺有关。
通过研究青铜器的形状、图案、铭文等特征,可以判断其风格和年代,从而初步鉴定出其真伪和价值。
3.工艺分析: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受制作技术、铸造方法、铸痕、磨光、抛光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观察青铜器的处理工艺,如铸痕、抛光的方式和程度,可以对其制作工艺进行初步的鉴别。
4.保存状况分析:青铜器的保存状况也可以提供一些鉴定的线索。
真正的古代青铜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因此在保存过程中会有一些自然的磨损、氧化、锈斑等痕迹。
同时,青铜器的保存状况也和后期修复、清洁等因素有关。
通过观察青铜器的保存状况,可以对其历史和真实性进行初步判断。
鉴定青铜器需要综合运用以上的方法进行分析和比对,同时需要借助专业的考古文献和专家的意见,以确保准确性和权威性。
安徽江淮地区商代青铜器初步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安徽江淮地区商代青铜器初步研究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文化特点与青铜器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安徽江淮地区是商代文化发展的中心区域,也是青铜器制作和使用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
因此,对这一地区商代青铜器进行研究,不仅有利于理解商代文化的发展演变,也有助于探究古代青铜器制作技术和文化演变的规律。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内容(1)对安徽江淮地区商代青铜器的出土情况进行梳理和统计。
(2)对已有的安徽江淮地区商代青铜器遗物进行分析和比对,探究文化交流对青铜器的影响。
(3)通过青铜器制作技术的分析,探究商代青铜器制作技术的演变。
2. 研究方法(1)采用文献研究、田野考古调查、实物分析等方法,搜集和整理有关青铜器的相关资料和文献。
(2)通过对已有青铜器的形态、纹饰、材质等方面的研究,探究其文化背景和文化交流。
(3)通过对青铜器制作技术的研究,探究其技术演变和历史背景。
三、研究预期成果(1)对安徽江淮地区商代青铜器的出土情况进行梳理和整理。
(2)对已有的安徽江淮地区商代青铜器遗物进行分析和比对,探究文化交流对青铜器的影响。
(3)通过青铜器制作技术的分析,探究商代青铜器制作技术的演变。
(4)为商代文化和青铜器研究提供新的理论支持和实践基础。
四、研究进度安排(1)第一年:对目前已有的安徽江淮地区商代青铜器进行初步的分类整理和形态分析。
(2)第二年:通过对商代青铜器的纹饰、材质等方面的研究,探究文化交流对青铜器的影响。
(3)第三年:通过对青铜器制作技术的探究和分析,探究商代青铜器制作技术的演变。
(4)第四年:撰写研究报告并进行学术交流。
五、预期困难与对策(1)田野考古实地调查难度较大,需要适当增加人力、物力投入,保证调查质量和效率。
(2)青铜器的制作技术和材料等方面需要专业的技术支持,需要与相关专家和企业建立联系,获取相关信息。
(3)资料搜集和整理工作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需要加强协调和管理,保证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
青铜器研究报告青铜器研究报告一、引言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遗产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青铜器之一。
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还体现了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和艺术造诣。
本报告通过对青铜器的研究,旨在深入了解青铜器的制作、用途及其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二、青铜器的制作青铜器的制作使用了铜与锡的合金技术,这种合金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能和工艺表现力,适合制作各种形状复杂的器物。
青铜器的制作主要包括铸造、打磨和装饰三个步骤。
铸造是青铜器制作的核心环节,通过将熔化的合金倒入铜模中,然后冷却成型。
打磨是为了使器物表面光滑,以及修整形状。
装饰是为了增加器物的美观性和艺术价值,常见的装饰手法有刻花、铸花和填色等。
三、青铜器的用途青铜器的用途多种多样,主要分为礼器和生活器两大类。
礼器是用于祭祀和公共场合的器物,包括酒器、乐器和祭器等。
生活器则是用于日常生活的物品,如饮食器具、衣饰饰品和农具等。
青铜器的使用范围广泛,不仅体现了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也反映出其对自然、社会和宗教信仰的认知和崇敬。
四、青铜器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青铜器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古代社会制度、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的重要表现形式。
青铜器的制作和使用不仅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艺术造诣,也传承了古代人民的思想和价值观。
青铜器还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为后世铸造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音乐、美术、文物鉴赏等领域中,青铜器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现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创意。
五、结论通过对青铜器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
青铜器不仅是实用工具,更是艺术珍品和文化载体。
它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物质上,更体现在历史和文化的传承中。
青铜器记录了古代人民的智慧、生活和信仰,是宝贵的历史遗产,也是人类文明的宝库。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青铜器的研究和保护,让其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永远闪耀光芒。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考古学研究与鉴定中国古代青铜器是中华民族的杰出文化瑰宝,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考古学研究与鉴定是了解青铜器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和价值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从考古学研究和鉴定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青铜器。
一、考古学研究1. 考古学研究的意义中国古代青铜器在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考古学研究可以了解到不同时期的青铜器特点和制作工艺,进而推断出社会、经济、宗教等方面的信息,为研究古代社会、文化提供重要依据。
2. 考古学研究的方法考古学研究中国古代青铜器,主要采用田野勘探和出土文物研究两个主要方法。
田野勘探通过对青铜器埋藏地点的发掘,获取更多的文物样本和相关资料;出土文物研究则通过对出土的青铜器进行分类、整理和分析,从中挖掘出更多的信息。
3. 青铜器的年代划分青铜器的年代划分主要依据器物的样式、纹饰变化等特征,分为五个时期:商代、西周、春秋、战国和秦汉。
每个时期的青铜器在形制和纹饰上都有独特的风格,因此可以据此判断其年代。
二、青铜器的鉴定1. 鉴定的目的和意义青铜器的鉴定是确定其真伪、年代、艺术价值等的过程,通过鉴定可以准确判定青铜器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为文物收藏、保护和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2. 鉴定的方法鉴定青铜器需要考虑器物的形制、纹饰、材质等因素。
一般而言,可以通过对青铜器的样式、工艺和纹饰等进行综合分析,结合历史文献和相关研究成果,来进行鉴定。
同时,还可以采用非破坏性的科学技术手段,如X射线或同位素分析等,以获得更准确的结果。
3. 鉴定的难点与挑战鉴定青铜器存在一定的难度和挑战。
首先,由于青铜器的制作历史悠久,经过岁月变迁,部分器物已经损坏或磨损,鉴定时需要考虑这一因素;其次,青铜器的仿制品也存在,鉴定时需要与真迹进行对比;最后,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多样,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鉴定方法。
总结:中国古代青铜器的考古学研究与鉴定对于了解古代社会、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考古学的手段可以获取更多的文物样本和信息,推断出青铜器制作的历史背景,而青铜器的鉴定则能够判定其真伪和年代,为文物的保护和研究提供依据。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中国古代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遗产之一,对于了解古代文化、社会和技术水平具有重要价值。
通过考古发现和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功能以及对古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本文将就中国古代青铜器的考古发现与研究进行探讨。
一、古代青铜器的考古发现青铜器的制作历史悠久,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丰富的遗存。
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最早的青铜器出现在约公元前2000年的商代晚期。
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青铜文化的鼎盛时期,因此在商代的遗址中,我们可以发现大量的青铜器。
商代青铜器的制作工艺相当精湛,常见的青铜器包括鼎、觚、爵、簋等。
这些器物通常被用于祭祀活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和统治者的权力象征。
除了商代,周代也是青铜器的重要时期。
周代的青铜器以“礼器”为主,主要用于宗教仪式和礼仪活动。
周代青铜器制作精美,如大型的钟鼎和小型的觥,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此后,秦汉时期也是青铜器制作的高峰时期。
秦汉时期的青铜器注重实用性和技术创新,器形上减少了华丽的装饰,更多地突出了实用性。
这些青铜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征,对于研究秦汉时期的历史变迁具有重要价值。
二、古代青铜器研究的重要意义通过对古代青铜器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我们可以获得丰富的历史信息。
首先,青铜器的形状、纹饰、材质等特征可以反映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以及手工艺术水平。
比如,商代青铜器的繁复纹饰表达了当时社会的繁荣和富有,而秦汉时期的青铜器则更加简洁实用,反映了秦汉时期的实用主义风格。
其次,青铜器的考古发现也可以为我们提供古代社会的政治、宗教和宫廷生活等方面的线索。
例如,一些商代青铜器上有刻画了各种形象,如神兽、龙纹等,这些形象的存在表明了当时的宗教信仰;而一些觚器的形状和材质则与贵族聚会和盛宴有关。
最后,通过对青铜器的研究,可以推断古代冶金技术的发展和传播。
青铜器的制作需要高超的冶金工艺,因此对青铜器的研究可以揭示古代的冶金技术水平和交流。
考古学与古代青铜器制作研究考古学与古代青铜器制作研究引言考古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学科,通过对人类过去文化的研究,为我们揭示了古代人们的生活、思想和技术水平。
其中,对于古代青铜器的研究尤为重要。
青铜器是古代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器具之一,它不仅在艺术和工艺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还是了解古代社会、经济和文化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探讨考古学与古代青铜器制作研究的相关内容。
一、古代青铜器的历史背景古代青铜器的制作起源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中国和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掌握冶炼和铸造青铜的技术,并将其用于制作各种器物,如礼器、武器、仪器、装饰品等。
青铜器的制作对于古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为古代文化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二、古代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古代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可大致分为冶炼、铸造和加工三个阶段。
首先,冶炼阶段是将青铜材料的原料进行熔炼,使之成为可用于铸造的合金。
这一过程需要高温和各类冶炼设备,包括冶炼炉、炉床、排烟装置等。
接下来,铸造阶段是将冶炼得到的青铜液倒入特制的模具中,冷却后形成具体的器物形状。
这一过程需要熔融青铜液、模具、冷却和定型的工具,如铸造炉、模型、气流控制装置、冷却水等。
最后,加工阶段是对铸造好的器物进行修整、打磨和装饰等加工,使之达到使用或展示的要求。
这一过程需要各类手工工具,如刀具、锤子、砂纸等。
三、考古学在古代青铜器制作研究中的应用考古学作为研究古代文化的学科,通过对古代遗址的发掘和文物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有关古代青铜器制作的珍贵信息。
首先,考古学通过考古学调查和发掘,确定了古代青铜器的分布范围和时间。
这为我们了解古代文化的传播和青铜器制作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其次,考古学在青铜器研究中通过对遗址中的青铜器残片、模型和制作工具的发现,揭示了古代青铜器制作的工艺和技术。
例如,在中国的商朝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青铜器模型和制作工具,使我们能够了解到商代青铜器制作的基本过程和相关工具的使用。
商周青铜器的发展研究青铜器是古代中国文明的杰出代表,其中商周青铜器尤为著名。
商周时期是中国青铜器制作和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青铜文化的高度表现。
本文将从商周青铜器的起源、制作工艺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研究。
商周青铜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早期,早在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商朝就已经开始使用青铜器作为祭祀和礼仪用品。
商王将青铜器视为象征统治地位和威望的重要标志,因此在商代晚期,青铜器的数量和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通过对商青铜器的研究可以看出,其大多数青铜器形制较为简单,主要以鼎(盛器)和觚(酒杯)为主,其中鼎的研制达到了一个高度,既是大型爵釜,又是礼器,并富有审美意义。
商周青铜器制作工艺精湛,鲜明的个性和卓越的艺术水平使其成为世界上古代铜器制作的巅峰。
制作青铜器的铸造工艺包括“四足铸法”和“熔铸法”两种。
其中,“四足铸法”主要用于鼎的制作,通过将液态青铜注入砂型中铸造出器具形状,最后进行冷却和整理,可呈现出青铜器的精细纹饰和形式感。
而“熔铸法”主要用于制作薄片状的青铜器,其特点是制作工艺更为复杂,需要将液态青铜倾倒在铜模中,并经过多次重复的冷却和整理。
在青铜器的发展过程中,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仅形制更加丰富多样,而且纹饰装饰上更加复杂精美。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独特的装饰风格,尤其是其富有象征性的动植物纹饰,既体现了宗教信仰和神话传说,又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层差异和审美追求。
商周青铜器的纹饰主要有动物纹、云纹、雷纹、风纹等,其艺术风格凝聚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独特魅力。
商周青铜器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当时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的影响。
商周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前夕,国家分裂、战乱频发,青铜器的制作和使用逐渐减少。
这与时代背景的变迁密切相关。
另外,在商周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发展过程中,文化交流和技术进步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在形制和纹饰上吸取了中亚和西亚文化的影响,同时也积极吸纳当地民间工艺的精髓,并逐渐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青铜器研究报告
标题:青铜器研究报告
摘要:
本报告对青铜器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包括其历史背景、制作工艺、文化意义以及保护与传承。
通过对青铜器进行综合考察和学术研究,我们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并提出了对于青铜器保护与传承的建议。
1.引言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遗产,代表了我国古代工艺水平的巅峰。
它们的设计和制作工艺体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特色。
2.历史背景
青铜器起源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商代,经过战国时期的繁
荣发展,并逐渐式微于秦汉之间。
青铜器的历史演变与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密切相关。
3.制作工艺
青铜器的制作过程包括矿石选材、冶炼、铸造、雕刻等多个步骤。
这些工艺的发展和改进不仅提高了青铜器的质量和艺术价值,也为后世的青铜器制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4.文化意义
青铜器在古代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既是权力象征,也是礼仪器具。
同时,青铜器的图案和纹饰也透露出古人对于神话、
宗教和自然的理解和崇拜。
5.保护与传承
青铜器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重要任务。
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强化文物保护的法律地位;加强考古工作,挖掘和保护更多的青铜器遗址;加强科研力量,提高保护修复和鉴定能力;加强文物教育,提高公众对于文物保护的认识。
结论:
青铜器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保护与传承青铜器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对于我国古代文明的尊重和传承。
关键词:青铜器、制作工艺、文化意义、保护传承。
青铜器的考古研究与分析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遗产之一,对于研究古代社会、经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青铜器的考古研究与分析,可以揭示古代社会的发展演变、人类文明的进步以及技术的发展等方面的信息。
本文将对青铜器的考古研究与分析进行探讨。
一、青铜器的定义与特点青铜器是指以铜合金为主要材料制成的器物,主要有礼器、乐器、武器和生活器具等多种类型。
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复杂,铸造时间长,且技术要求高,因此在古代社会具有很高的身份象征和价值。
青铜器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材质:主要由铜和锡的合金组成,其中铜含量高达90%以上,因此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耐用性。
2. 雕刻:青铜器上多有精美的花纹和图案,代表了古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
3. 功能:青铜器的功能多样,有的作为祭祀用的礼器,有的用于军事防御,还有的用于日常生活。
4. 象征意义:青铜器在古代社会具有很高的身份象征,代表了当时的社会地位和财富水平。
二、青铜器的考古研究青铜器作为古代社会的物质遗产,通过考古研究可以揭示出很多有关古代社会的重要信息。
考古学家通过对青铜器的发掘与研究,可以了解到以下方面的内容:1. 社会经济:青铜器的制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可以间接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财富分配情况。
2. 文化艺术:青铜器的纹饰和图案是古代人们审美观念和文化艺术水平的体现,通过对这些图案的研究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承。
3. 技术水平:青铜器的制作需要高超的冶炼和铸造技术,通过对青铜器的分析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冶炼和铸造技术水平。
4. 社会制度:青铜器的使用范围与功能可以反映出当时社会制度的特点和结构。
三、青铜器的分析方法在对青铜器进行研究与分析时,考古学家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 非破坏性分析:通过对青铜器的外观、形制和材质进行观察和测量,可以初步了解到青铜器的年代和地域。
2. 化学分析:通过对青铜器材料进行化学分析,可以测定铜合金的成分,从而推测出冶炼工艺和技术水平。
中国古代青铜器饕餮纹饰的研究1. 引言1.1 中国古代青铜器饕餮纹饰的研究意义中国古代青铜器饕餮纹饰的研究意义旨在揭示古代青铜器饕餮纹饰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探讨其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饕餮纹饰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审美趣味和思想观念。
古代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中的重要载体,而饕餮纹饰则是其中一种常见的装饰图案。
对于饕餮纹饰的研究,不仅可以揭示古代青铜器的审美标准和文化象征,还可以为今人认识古代社会提供珍贵的视角和线索。
通过对中国古代青铜器饕餮纹饰的研究,还可以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对话,拓展学术视野,提升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和声誉。
对中国古代青铜器饕餮纹饰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和文化意义,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1.2 研究现状目前对中国古代青铜器饕餮纹饰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在国内外学术界,学者们针对饕餮纹饰的起源、发展、样式特征以及象征意义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国内学者主要通过考古发掘和文献资料的整理,对不同历史时期的青铜器饕餮纹饰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研究,揭示了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国外学者也对中国古代青铜器饕餮纹饰进行了跨学科的研究,结合考古学、艺术史、文化人类学等多个学科的方法,深入探讨了饕餮纹饰在不同文化和艺术背景下的演变和影响。
尽管已经有许多学者对中国古代青铜器饕餮纹饰进行了研究,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深入探讨。
对于饕餮纹饰的象征意义和工艺特点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争议,部分地区和时期的青铜器饕餮纹饰仍有待系统整理和研究。
未来的研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挖掘。
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对中国古代青铜器饕餮纹饰进行深入探讨的关键部分。
在进行研究时,我们可以通过考察大量的实物青铜器,分析其饕餮纹饰的形态特点、图案构成和装饰风格,以及与其他纹饰的异同之处。
我们还可以结合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其历史渊源、文化背景和艺术传统,以及不同历史时期对饕餮纹饰的不同理解和运用。
1.带形排列与重复构成
以单元重复的排列结构形成的带状图形对视觉有一种秩序感。
这样构成形式是青铜器纹样的一种基本的样式,常用于器型的颈部、肩部和腰部等部分,环绕器物形成一条连贯的装饰带。
采用的纹样主要有:云雷纹、波曲纹、几何纹、鳞纹、火龙纹、动物纹等。
2.方形排列与重复构成是由单元图形以上、下、左、右四个方向重复排列,在这种构成中各个单元图形所构成的整体关系给人一种面的效果,体现出视觉的整体感,常见于器物的壁面等较大而平整的地方。
采用的纹样有:鳞纹、百乳雷纹(也称斜方格雷乳纹,图案呈斜方格形,每一格边缘是云雷纹,中间有一乳突,主要盛行于商代中晚期和西周早期)、云雷纹、动物纹等。
3.圆形排列与重复构成
图形围绕某一点重复排列形成圆形排列构成形式,它强调形态与发射中心的呼应作用,具有整体完整内聚、外形趋向于环状闭合的特征,如龟纹、火纹等。
火纹旧称圆涡纹、涡纹,是太阳的标志,它的特征是圆形的中间略有突起,沿边有四到八道旋转的弧线,表示光焰的流动。
商代早、中期火纹已很普遍。
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多装饰于鼎的腹部。
西周中期,单个火纹的外圈常围以各种形式的雷纹。
西周的它腹部自内而外饰以火纹、重环纹、斜角纹,具有代表性。
4.镜像对称构成
把单元图形以相对的方式进行排列,构成一种相同与相对、统一与变化的视觉效果,这种构成形式在青铜器装饰中一般都是作为主要纹样出现,纹样凸显、体量感强,常采用龙纹、凤鸟纹、兽面纹、动物纹等,装饰于器物腹部、腿部等突出的部位。
二、层次与空间构成
层次是指纹样在空间的不同位置,不同层面的安排和处理,是视觉审美的必备条件。
层次感强的纹样装饰会避免视觉上的拥挤和混乱。
层次关系实际上是统领形态的结构关系,
是一种节奏和空间秩序的关系。
②
空间是物质
存在的一种形态,③青铜器纹样的大小、轻重、凹凸随器型空间形体的变化层层有序的分布,给人一种秩序感、崇高感,特别是礼器的层次与空间处理,更加体现出一种至高无上的尊严,
并通过夸张、象征的纹样增强器物的神秘感。
三、虚实关系的构成“虚”与“实”是相对而言的,二者相辅相成,没有虚就不显实,没有实也就无所谓虚。
纹样的虚与实决定着其在视觉上的认知度及在空间层次中的主次关系。
在青铜器纹样中,一般辅纹用线刻法,细而轻,有淡、轻、虚、隐的感觉。
主纹形体较大,为层层凸起的高浮雕,用线粗重,有浓、重、实、显的感觉。
纹样的这种主实、辅虚的构成关系更加突出了主纹的形体,使青铜器更富感染力。
四、秩序化构成
物形的秩序化构成是指其在空间及视觉上
的序列化和秩序化。
秩序在大自然中普遍存在,也是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方式。
在等级分明的
奴隶制社会,青铜器是权贵的象征,青铜器的大小、用途和纹样的疏密、凹凸等设计,无不体现着强烈的秩序感,这种秩序是神圣而不可破坏的。
五、肌理构成
肌理是指物体表面的质感与纹理感。
自然界中的万物表面肌理丰富而多彩,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了一种对肌理相近的感知经验:如粗糙有结实、浑厚、远离的感觉,平滑有细腻、柔顺、亲近的感觉。
在青铜器纹样
的设计中,根据功能需要和受浇铸工艺的限制,如扉棱纹样巧妙地处理了平滑与粗糙、方与
圆的肌理关系;底纹与主纹肌理的变化,使青铜器更显示出神圣、丰富和崇高,也增加了其审美的意趣。
通过对商周青铜器装饰纹样构成形式的分
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商周冶铜技术已相当发达,
并已形成独特的风格。
在研究商周青铜器时,我们还发现商周时期的艺匠们已先设计画稿,然后描于模具上,再用刀刻出陶范的纹样,最后浇铸成青铜器。
大量实物表明,当时人们已总结出一整套纹样构成规律和形式美的法则,并对后世影响深远。
直到今天,在我们的平面设计与装饰艺术中依然广泛运用着这些构成样式和设计理念。
注释:
①《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第4022页。
/②王力强:《平面构成》,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第33页。
/③《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