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三维波动方程初值问题
- 格式:ppt
- 大小:2.01 MB
- 文档页数:55
波动方程初值问题的解法(数学物理方程答卷)姓名学号纪尚军 0803044108王雅琳 0803044109 郭潇潇 0803044117韩海梅 0803044118高璇 0803044119刘莉莉 0803044125郭贵芳 0803044126龙艳丽 0803044134曹琼 0803044135王蕾蕾 0803044136刘菁 0803044145波动方程初值问题的解法摘要:求解波动方程初值问题的常用方法—达朗贝尔公式法,行波法,齐次化原理,叠加原理以及泊松公式法,先从一维波动方程入手,继而运用降维法,叠加原理等来解二维三维波动方程,掌握其基本思路及求解过程。
波动方程初值问题的解法1. 预备知识 1.1达朗贝尔公式考虑两端为无限长的弦振动方程的初值问题⎩⎨⎧>+∞<<∞=+∞<<-∞==⎪⎭⎫ ⎝⎛⎪⎭⎫ ⎝⎛⎪⎭⎫ ⎝⎛⎪⎭⎫ ⎝⎛,0,-,.,0,,0,2tt t x u a u x x x u x x u xx t ψφ (1) 其中()()x x ψφ,分别表示初始位移和初始速度.则该方程的特征线是.,21c at x c at x =-=+引入特征线坐标方法,得到利用复合函数求导数的.,at x at x -=+=ηξ.2,ηηξηξξηξηξηξu u u u u u u u u xx x x x ++=+=+=类似可以得到()().2,2ηηξηξξηξu u u a u u u a u tt t +-=-=把上述各式代入到(1)中的弦振动方程,得到 .0=ξηu (2)把方程(2)关于η 积分,得(),f ξξ=u然后再关于ξ积分,得()()()()(),,ξξηξξηξG F G d f u +=+=⎰其中F 和G 是任意二阶连续可微方程,代回原自变量x 和t ,得到(1)中弦振动方程的通解()()().,at x G at x F t x u -++= (3) 直接验证可知,只要F 和G 是二阶连续可微的,它就满足(1)中的方程。
数学物理方程复习一.三类方程及定解问题(一)方程1.波动方程(双曲型)Utt = a2Uxx+f; 0<x<l,t>0U(0,t)= Φ1(t);U(l,t)= Φ2(t);U(x,0)= Ψ1(x);Ut (x,0)=Ψ2(x)。
2.热传导方程(抛物型)Ut = a2Uxx+f; 0<x<l,t>0U(0,t)= Φ1(t);U(l,t)= Φ2(t);U(x,0)= Ψ1(x).3.稳态方程(椭圆型)Uxx +Uyy=f; 0<x<a;0<y<b;t>0.U(0,x)= Φ1(x);U(b,x)= Φ2(x);U(y,0)= Ψ1(y);Ut (y,a)=Ψ2(y)。
(二)解题的步骤1.建立数学模型,写出方程及定解条件2.解方程3.解的实定性问题(检验)(三)写方程的定解条件1.微元法:物理定理2.定解条件: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四)解方程的方法1.分离变量法(有界区域内)2.行波法(针对波动方程,无界区域内)3.积分变换法(Fourier变换Laplace变换)Fourier变换:针对整个空间奇:正弦变换偶:余弦变换Laplace变换:针对半空间4.Green函数及基本解法5.Bessel函数及Legendre函数法例一:在弦的横震动问题中,若弦受到一与速度成正比的阻尼,试导出弦阻尼振动方程。
解:建立如图所示的直角坐标系,设位移函数为U(x,t),取任意一小段△x进行受力分析,由题设,单位弦所受阻力为b U t(b为常数),在振动过程中有△x所受纵向力为:(T2COSa2-T1COSa1)横向力为:(T2SINa2-T1SINa1-b U t(x+n△x))(0<n<1). T2,T1为△x弦两端所受的张力,又因为弦做横振动而无纵振动,由牛顿定律有T2COSa2-T1COSa1=0,T2SINa2-T1SINa1-b(x+n△x)U t=p U tt(x+n△x)△x在小的振动下SINa1≈TANa1=Ux(x,t), SINa2≈TANa2=Ux(x+△x,t),COSa2≈COSa1≈1,T=T1=T2.(ρ是密度)即(T/ρ)[ Ux (x+△x,t)- Ux(x,t)]/ △x-(b/ρ) U t(x+n△x,t)即令△x→0时有:U tt+ aU t=a2U xx例二:设扩散物质的源强(即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所产生的扩散物质)为F (x,y,z,t),试导出扩散方程。
1.1 波动方程的形式一维波动方程(描述弦的振动或波动现象的)()t x f x u a t u ,22222=∂∂-∂∂ 二维波动方程(例如薄膜振动)()t y x f y u x u a t u ,,2222222+⎪⎪⎭⎫ ⎝⎛∂∂+∂∂=∂∂ 三维波动方程(例如电磁波、声波的传播)()t z y x f z u y u xu a t u ,,,222222222+⎪⎪⎭⎫ ⎝⎛∂∂+∂∂+∂∂=∂∂ 1.2 波动方程的定解条件(以一维波动方程为例)(1)边界条件 ①第一类边界条件(又称Dirichlet 边界条件):弦振动问题中,弦的两端被固定在0=x 及l x =两点,因此有()0,0=t u ,()0,=t l u 。
②第二类边界条件(又称Neumann 边界条件):弦的一端(例如0=x )处于自由状态,即可以在垂直于x 轴的直线上自由滑动,未受到垂直方向的外力,此时成立0=∂∂=ox xu。
也可以考虑更普遍的边界条件()t xu x μ=∂∂=0,其中()t μ是t 的已知函数。
③第三类边界条件:弦的一端固定在弹性支承上,不放考虑在l x =的一端,此时边界条件归结为0u =⎪⎭⎫ ⎝⎛+∂∂=l x u x σ。
也可以考虑更普遍的情况()t u x lx v u =⎪⎭⎫⎝⎛+∂∂=σ,其中()t v 是t 的已知函数。
1.3 利用叠加原理求解初值问题 初值问题()()()()⎪⎪⎩⎪⎪⎨⎧+∞<<∞=∂∂==+∞<<∞>=∂∂-∂∂)x -(,,:0t x 0,-t ,,22222x t u x u t x f x u a t u ψϕ (1) 利用叠加原理求解上述初值问题,叠加原理表明由()t x f ,所代表的外力因素和由()()x x ψϕ,所代表的初始振动状态对整个振动过程所产生的综合影响,可以分解为单独只考虑外力因素或只考虑初始振动状态对振动过程所产生的影响的叠加。
《偏微分方程》期末考试复习一、波动方程(双曲型方程)),(2t x f u a u xx tt =-(一)初值问题(柯西问题)1、一维情形⎪⎩⎪⎨⎧===-==)()(),(002x u x u t x f u a u t t t xx tt ψϕ(1)解法(传播波法):由叠加原理,原初值问题的解可表示为下述初值问题的解之和,(I )⎪⎩⎪⎨⎧===-==)()(0002x u x u u a u t t t xx tt ψϕ (Ⅱ)⎪⎩⎪⎨⎧===-==00),(002t t t xx tt u u t x f u a u其中,问题(I )的解由达朗贝尔公式给出:ξξψϕϕd a at x at x t x u at x atx ⎰+-+++-=)(212)()(),(由齐次化原理,问题(Ⅱ)的解为:ττd t x W t x u t⎰=);,(),(其中,);,,,(τt z y x W 是下述初值问题的解:⎪⎩⎪⎨⎧===-==),(002τττx f W W W a W t t t xx tt ,利用达朗贝尔公式得ξτξτττd f at x W t a x t a x ⎰-+--=)()(),(21);,(从而问题(Ⅱ)的解为:τξτξττd d f a t x u t t a x t a x ⎰⎰-+--=0)()(),(21),(综上所述,原初值问题的解为:τξτξξξψϕϕττd d f ad a at x at x t x u t t a x t a x at x at x ⎰⎰⎰-+--+-++++-=0)()(),(21)(212)()(),((2)依赖区间、决定区域、影响区域、特征线:①依赖区间:点(x , t )的依赖区间为:[x-at , x+at ];②决定区域:区间],[21x x 的决定区域为:{(x,t )|at x x at x -≤≤+21}③影响区域:区间],[21x x 的影响区域为:{(x,t )|at x x at x +≤≤-21} ④特征线:at x x ±=0 (3)解的验证:见课本P10, P142、三维情形⎪⎪⎩⎪⎪⎨⎧===++-==),,(),,(),,,()(002z y x u z y x u t z y x f u u u a u t t t zz yy xx tt ψϕ(1)解法(球面平均法):由叠加原理,原初值问题的解可表示为下述初值问题的解之和,(I )⎪⎪⎩⎪⎪⎨⎧===++-==),,(),,(0)(002z y x u z y x u u u u a u t t t zz yy xx tt ψϕ (Ⅱ)⎪⎪⎩⎪⎪⎨⎧===++-==00),,,()(002t t t zz yy xx tt u u t z y x f u u u a u其中,问题(I )的解由泊松公式给出:⎰⎰⎰⎰+⎥⎥⎦⎤⎢⎢⎣⎡∂∂=M at M at S S dS t a dS t a t t z y x u ψπϕπ224141),,,(由齐次化原理,问题(Ⅱ)的解为:ττd t z y x W t z y x u t⎰=0);,,,(),,,(其中,);,,,(τt z y x W 是下述初值问题的解:⎪⎪⎩⎪⎪⎨⎧===++-==),,,(00)(2τττz y x f W W W W W a W t t t zz yy xx tt ,利用泊松公式得⎰⎰--=⎥⎦⎤⎢⎣⎡=M t a S t a r dS r f a t z y x W )()(),,,(41);,,,(τττζηξπτ 从而问题(Ⅱ)的解为:dV ra rt f a t z y x u atr ⎰⎰⎰≤-=),,,(41),,,(2ζηξπ综上所述,原初值问题的解为:dV ra rt f a dS t a dS t a t t z y x u atr S S M at M at ⎰⎰⎰⎰⎰⎰⎰≤-++⎥⎥⎦⎤⎢⎢⎣⎡∂∂=),,,(414141),,,(222ζηξπψπϕπ(2)依赖区间、决定区域、影响区域、特征锥、惠更斯原理(无后效现象):①依赖区域(球面):点),,,(000t z y x 的依赖区域为202202020)()()(t a z z y y x x =-+-+-;②决定区域(锥体):球面202202020)()()(t a z z y y x x =-+-+-决定区域为:202202020)()()()(t t a z z y y x x -≤-+-+- )(0t t ≤;③影响区域(锥面):点)0,,,(000z y x 的影响区域为:22202020)()()(t a z z y y x x =-+-+- )0(>t④特征锥:202202020)()()()(t t a z z y y x x -=-+-+-惠更斯原理(无后效现象)见课本P35(3)解的验证:见课本P29, P323、二维情形⎪⎪⎩⎪⎪⎨⎧===+-==),(),(),,()(002y x u y x u t y x f u u a u t t t yy xx tt ψϕ(1)解法(降维法):由叠加原理,原初值问题的解可表示为下述初值问题的解之和,(I )⎪⎪⎩⎪⎪⎨⎧===+-==),(),(0)(002y x u y x u u u a u t t t yy xx tt ψϕ (Ⅱ)⎪⎪⎩⎪⎪⎨⎧===+-==00),,()(002t t t yy xx tt u u t y x f u u a u其中,问题(I )的解由二维泊松公式给出:⎥⎥⎦⎤⎢⎢⎣⎡----+----∂∂=⎰⎰⎰⎰∑∑M at M at d d y x at d d y x at t a t y x u ηξηξηξψηξηξηξϕπ222222)()()(),()()()(),(21),,( 由齐次化原理,问题(Ⅱ)的解为:ττd t y x W t y x u t⎰=);,,(),,(其中,);,,(τt y x W 是下述初值问题的解:⎪⎪⎩⎪⎪⎨⎧===+-==),,(00)(2τττy x f W W W W a W t t t yy xx tt ,利用泊松公式得⎰⎰∑-=⎥⎥⎥⎥⎦⎤⎢⎢⎢⎢⎣⎡-----=M r d d y x r a r t f a t y x W t a r ηξηξηξπττ)(222)()(),,(21);,,( 从而问题(Ⅱ)的解为:⎰⎰⎰∑-=⎥⎥⎥⎥⎦⎤⎢⎢⎢⎢⎣⎡-----=at t a r M r d d y x r a r t f a t y x u 0)(2222)()(),,(21),,(ηξηξηξπτ综上所述,原初值问题的解为:⎰⎰⎰⎰⎰⎰⎰∑-=∑∑⎥⎥⎥⎥⎦⎤⎢⎢⎢⎢⎣⎡-----+⎥⎥⎦⎤⎢⎢⎣⎡----+----∂∂=at t a r Mr M at M at d d y x r a r t f a d d y x at d d y x at t a t y x u 0)(2222222222)()(),,(21)()()(),()()()(),(21),,(ηξηξηξπηξηξηξψηξηξηξϕπτ(2)依赖区间、决定区域、影响区域、特征锥、后效现象:①依赖区域(圆饼):点),,(00t y x 的依赖区域为2022020)()(t a y y x x ≤-+-;②决定区域(锥体):圆饼2022020)()(t a y y x x ≤-+-决定区域为:2022020)()()(t t a y y x x -≤-+- )(0t t ≤;③影响区域(锥体):点)0,,(00y x 的影响区域为:222020)()(t a y y x x ≤-+- )0(>t④特征锥:2022020)()()(t t a y y x x -=-+-后效现象见课本P35、36(3)解的验证:课本没有,有兴趣的童鞋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波动方程波动方程是描述波动现象的数学模型。
它是最基本的物理方程之一,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物理学、工程学、地球科学等。
波动方程描述了波动传播的机制和特性,是许多领域中研究和分析波动现象的重要工具。
波动方程的一般形式可以表示为:∇²u = (1/c²) * ∂²u/∂t²其中,u是波动的物理量,∇²代表拉普拉斯算子,c是波速,∂²u/∂t²是波动量的二阶时间导数。
波动方程的解决了初值问题:给定初始条件下,求解在给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波动的传播和变化情况。
对于简单的一维情况,波动方程可以简化为:∂²u/∂x² = (1/c²) * ∂²u/∂t²这是常用的一维波动方程,描述了波沿着x轴的传播行为。
根据边界条件和初值条件,可以求解出特定系统下的波动解。
波动方程描述了各种类型的波动现象,包括机械波、电磁波、声波等。
在物理学中,波动方程常被用于研究弹性体的传播行为,如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地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等。
在工程学中,波动方程可以用于分析结构中的振动问题,如桥梁、建筑物等的振动特性。
在地球科学中,波动方程被广泛应用于地震勘探和地震波传播等研究。
波动方程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预测波动现象的行为。
通过求解波动方程,我们可以得到波的传播速度、波的形状、波的幅度等信息。
这些信息对于研究和应用波动现象都非常重要。
除了一维波动方程外,波动方程还可以推广到二维和三维情况。
在二维情况下,波动方程可以表示为:∇²u = (1/c²) * ∂²u/∂t²这是二维波动方程,描述了波沿着平面的传播行为。
在三维情况下,波动方程可以表示为:∇²u = (1/c²) *∂²u/∂t²这是三维波动方程,描述了波沿着空间的传播行为。
对于二维和三维情况,波动方程的求解相对复杂,但同样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