朊病毒特性与致病机理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349.79 KB
- 文档页数:11
http://www.paper.edu.cn
朊病毒特性与致病机理研究进展
刁小龙,徐志良,边静静,施福明, 杨飞宇,胡鹏年,陈扶香
甘肃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E-mail:dxl841016@163.com
摘 要:朊病毒病是人和动物的一种退行性脑病,主要包括羊骚痒病,疯牛病,以及人的克
——雅氏综合症。其致病因子被认为是一种由正常细胞PrP蛋白经非正常折叠所形成的蛋白
质(PrPsc
)。PrPsc
和PrPc
来自于同一基因具有相同的氨基酸序列,但在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
上有很大的不同。因为PrPsc
是一种不含有核酸的蛋白质感染因子,所以关于朊病毒的致病机
理至今还没有完全弄清楚。但有关研究表明该病是由于PrPsc
或ctm
PrP在大脑中积累所致。
关键词;朊病毒,PrP,PrPsc
引言
朊病毒,也称为朊粒,是一种只有蛋白质而没有核酸的传染因子。它是动物和人传染性
海绵状脑病(Transmissible Spongiform Encephloathy, TSE)的主要致病因子。Prusiner的“唯
蛋白”假说认为:TSE是哺乳动物细胞中普遍存在的正常细胞型PrP(Cellular Isoform Of
Prion Protein, PrPc
)转变为致病性的异常痒病型PrP(Scrapie Isoform Of Prion Protein,
PrPsc
)所致。PrPsc
在感染动物脑内形成不溶性的、抗蛋白酶的积聚物而引起动物发病,1985
年英国爆发疯牛病后,朊病毒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研水平的提
高,朊病毒蛋白的结构特征、生化特性及致病机理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1 朊病毒病
1.1羊搔痒病(Scrapie)
早在1730年就有了关于羊搔痒病的记载。症状表现为:丧失协调性、站立不稳、烦躁
不安、奇痒难熬、直至瘫痪死亡。但直到1936年,Cuill和Celle才通过试验证实其具有传
染性。20世纪60年代,英国生物学家,阿尔卑斯用放射性物质处理破坏DNA和RNA后,
其病变组织仍具有传染性,因而他认为羊搔痒病的致病因子并非核酸,而可能是蛋白质。由
于这种推断不符合当时的一般认识,也缺乏有力的室验支持,因此没有得到认同。
1.2克—雅氏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e,CJD)
1920年,发现克—雅氏病。由Creutzfeldt 和jakob 两位神经病理学家首先描述报道,
因而被命名为克—雅氏病(CJD)。其经典病例特征是:脑组织出现明显海绵样病变,星状
细胞增生及淀粉斑块,与羊搔痒病病理特征相似。
1.3库鲁病(Kuru)
19世纪50年代,在大洋洲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部海拔1000-2000米高地土著Fore居民
中流行着原因不明的库鲁病。临床症状为:战栗性震颤并发展成为发音障碍,失语直至完全
不能运动,一年内即死亡。此病受到人们的极大重视,后经检测发现库鲁病病理变化、临床
经过、流行病学与痒病相似。
-1-
http://www.paper.edu.cn
1.4疯牛病(Mad Cow Diease)
牛海绵样脑病(Bvine Sopngiform Encephal,BSE)俗称疯牛病(Mad Cow Diease),
是成年牛的一种亚急性、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TSE病例均有神经组织空泡化、没有疫苗
预防,潜伏期最短数月,一般最终导致死亡。经调查研究,BSE可通过使用病牛的脑、脊
髓、血液、骨骼制成的饲料和药品而感染。
1947年发现水貂脑软病,以后又陆续发现鹿的慢性消耗病(萎缩病),猫的海绵状脑
病。所有的这些疾病都是神经系统疾病,不仅临床表现、神经病理学相似,而且都可以人工
感染实验动物。被感染动物和自然病理一样潜伏期都很长,为同一类型疾病。根据它们的可
传染性和特征性病理变化把它们命名为传染性海绵状脑病(TSE)。
2 朊病毒的结构特征
朊病毒(Prion Protein , PrP)是由动物机体中高度保守的朊病毒蛋白基因编码的蛋白
质。能在机体的多种细胞中表达,在中枢神经系统及神经元细胞中表达量最高。它具有两种
不同的分子构象:一种是存在于正常机体或感染动物的细胞中,没有致病作用,称为细胞朊
蛋白(Cellular PrP, PrPc
),另一种是仅存在于感染动物的细胞中,称为朊病毒蛋白(Scrapre
PrP, PrPsc
)[1]
。两种蛋白的一级结构完全相同,但二极结构及高级结构则有着显著差异。
2.1朊病毒的一级结构(图1)
-2- http://www.paper.edu.cn
图1 朊病毒的一级结构示意图[18]
PrP前体全长为253个(人)~264个(牛)氨基酸,分子质量为33~35KD[2]
。 PrP前
体的N-端的22个疏水氨基酸残基为信号肽序列。C-端的23个(人为22个)疏水氨基酸残
基是糖基磷酸肌醇结合位点(GPI)。这两部分将通过翻译后修饰水解除去,因此人的成熟
PrP仅为中间的第23位~第231位氨基酸共209个残基组成的序列。N-端的23~95位氨基
酸残基之间有一个富含组氨酸和甘氨酸的八肽重复区(PHGGGWGO)(51~91位氨基酸),
第96~112位氨基酸序列是PrP的结构控制区,113~135位有一段跨膜区,135~231位之间
是3个束状螺旋区域[3]
。
成熟的PrP分子有两个N型糖基化位点,分别为第181位和第197位的两个天冬酰胺
(Asn)残基,在第179位和第214位的两个半胱氨酸(Cys)残基之间有一个二硫键,第
183位和第192位的2个苏氨酸(Thr)磷酸化序列一致,第145位的酪氨酸(Tyr)被硫化,
第155位的酪氨酸是其磷酸化位点之一(除灵长类及啮齿类动物之外),第147位~第163
位的氨基酸之间有一芳烃回文序列。
PrP含有3组不同的短肽重复,第一组为6肽重复结构;第二组为8肽重复结构
(PHGGGWGQ)(其中第一个重复是9肽:PQGGGGWGQ);第三组是2个肽的串联重复,
与前面所提到的芳烃回文序列部分重合[4]
,所有这些重复似乎为PrP独有。
PrP的核酸序列及其氨基酸序列高度保守,其不同物种间的同源性也很高(表1)。[18]
-3-
http://www.paper.edu.cn
表1 人和仓鼠等5种动物PrP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比较(%) 人 仓鼠 小鼠 绵羊 牛 水貂
人 - 87 89 90 88 88
仓鼠 - 93 88 86 85
小鼠 - 87 84 84
绵羊 - 94 94
牛 - 93
水貂 -
研究发现PrP序列中的糖基化位点,形成二硫键的Cys位点和疏水的跨膜区最为保守。
其次为N-端的信号肽水解位点,C-端的糖基磷酸肌醇结合位点(GPI)和α-螺旋结构区域的
序列,八肽重复序列极为保守,均为P(H/Q)GGG(G/-)WGQ,但不同物种之间的重复
拷贝数有所不同。
PrP经过蛋白酶K水解后,其正常的PrPc
被完全水解掉,而有侵染特性的PrPsc
则被水解掉
N-端的67个氨基酸残基和C-端的25个氨基酸,变为分子质量只有27~30KD的PrP27~30。
据研究推测蛋白酶K的N-端切点位于富含G的八肽重复区域,在89~90位点的G-W间的肽键
断裂。这种具有抗蛋白酶K功能的PrP27-30(PrP-res)的出现被认为是朊蛋白病毒致病的关
键[5]
。
2.2 朊蛋白的高级结构
2.2.1. PrPc
的高级结构
在已有的一级结构的基础之上,人们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方法,结合先进的科技手段,以
牛、小鼠、金黄仓鼠及人等的PrP为对象,研究了PrP的二级结构及其三级结构,但至今还未
能完全阐明其精确的高级结构。目前已经公开并得到认可的几种结构模型有HuPrP23-231的
核磁共振(NMR)结构模型、BoPrP23~230NMR结构模型、MoPrP121-231模型和ShaPrP90~
231结构模型等。[6]
分子模型研究预测PrPc
是一种含有4个螺旋的蛋白。通过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scopy,FTIR)和圆二色散(cirular dichroism,CD)研究显示,PrPc
含有约40%
的α-螺旋和很少的(3%)或不含β-折叠。早些时候的“X-bundle”模型中,认为遗传性朊蛋白
病毒中的11个点突变中的5个分布在疏水核心附近。其中的4个α-螺旋的位置及作用位点
分布见下表:(表2)[20]
表2 PrPcα-螺旋的位置及作用位点分布表
螺旋 对应氨基酸 螺旋-螺旋作用位点
1 109-122 MKH MAGAAAAGAVV
2 129-141 MLGSAMSRPIIHF
3 178-191 DCVN ITIKQHTVTT
4 202-218 DVKMMERVVEQMCITQY
-4-
http://www.paper.edu.cn
近些年在重组PrPc
的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的研究基础之上,
瑞士的Kurt Wuthrich实验室提出了MoPrP121-231模型,包括3个α-螺旋和2个反向平行的β-
折叠,且第二个α-螺旋与第三个α-螺旋之间有一个单二硫键[7]
。随后相继提出的ShaPrP90-231
结构模型基本上与MoPrP121-231相似。
最近提出的BoPrP23-230NMR结构模型和HuPrP23-230NMR结构模型是成熟PrP的较
为完整的结构模型,除了含有上述基本的α-螺旋和β-折叠结构之外,还发现BoPrP23-230
模型中的第一个α-螺旋,第166位~第172位的环,第二个 α-螺旋末端和其后的环及第三
个α-螺旋的最后一个拐角处表现出无序性和迁移性,且第一个α-螺旋,第166位~第172
位的环和第三个α-螺旋构成了分子间相互作用位点。BoPrP23-230NMR结构模型与
HuPrP23-230NMR结构模型高度相似,也说明了朊蛋白病的代表—疯牛病从牛传染给人的可
能。
一般认为,PrPc
的N-端约在第95位~第170位氨基酸残基区域形成与 PrPsc
的结合界面,
从而引起PrPc
向PrPsc
构象的转变(详见下文的致病机理部分),C-端含有与蛋白质X(一种分
子伴侣蛋白,在PrPsc
侵染细胞过程中起协助作用,下文即将详述)的结合位点,具体是在第
165位~第171位氨基酸形成的环内,位于第二个螺旋末端(Gln168和Gln172),另一些位
于第三个螺旋表面(Thr215和Thr219)[8]
综合以上分析,认为PrPc
三维结构形似“风筝”,其N-端存在着缺乏有序结构的片段,这
一结构片段高度柔顺,可以在溶液中随意摆动,犹如风筝的“尾巴”,在其C-端则含有3个α-
螺旋,2个反向平行的β-折叠及一个二硫键,有多处被糖基化、磷酸化、硫基化等化学修饰
的氨基酸位点,结构严密,形态固定,构成一个球状结构区域,是一个自折叠单位,整体看
来形似风筝的头和躯干。
2.2.2. PrPsc的高级结构
PrPsc
及其经过蛋白酶水解后形成的PrP27~30极为难溶,以往的变换红外光谱(FTIR)
和核磁共振(NMR)等方法已不可能研究及预测出其较为准确的三维模型。因此在以上研
究出的PrPc
的结构模型基础上,人们试将其中的部分α-螺旋改为β-折叠,进而探索其新的PrPsc
结构模型。
根据“唯蛋白”假说,PrPsc
是由PrPc
的构象发生改变所致(如图2所示),转变使得结构
中的α-螺旋减少,最终使得含有大量的β-折叠PrPsc
溶解度降低,抗蛋白酶水解能力增强。光
谱研究证明PrPsc
种含有43%的β-折叠和30%的α-螺旋,且在转变过程中,唯一的二硫键仍保
持完好,主要转变部位在第90~112位的氨基酸残基之间[8]
。
图2 PrPsc与PrPc的分子结构模式图
但是,研究显示这样的结构模型中,被假设在蛋白酶K的水解作用下仍保持不变的第2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