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因果规律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3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解决问题策略的本质1.“策略”一词的渊源。
在汉语中,“策”与“略”开始是独立存在的。
前者有马鞭、鞭打、授爵或应答、谋划等义;后者有巡行、疆界、侵夺、法度、谋划等义。
由于二者都有“谋划”之义,所以合二为一,组成“策略”一词。
我国文献中最早使用该词的大概是《人物志·接识》,其曰:“术谋于人,以思谟为度,故能成策略之奇。
”这里的策略,是指“计策谋略”的意思。
汉语发展至现代,“策略”一词被解释得具体一些,但本意没有变化,仍含有计策、对策、谋略、方略的意思。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策略”的词条解释是:(1)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斗争方式。
(2)讲究斗争艺术;注意方式方法。
2.学习策略与认知策略。
就学习心理理论的角度来说,“策略”是目标指向的旨在解决问题的心理操作,是一种特殊的智慧技能或认知技能。
它的学习应属于策略性知识的学习,即属于学习策略及认知策略的学习范畴,因此,有必要首先对“学习策略”和“认知策略”进行简要的介绍。
心理学界对学习策略的论述是多种多样的。
一般认为是指在学习情境中,学习者对学习任务的认识,对学习方法的调用和对学习过程的调控。
而认知策略是一种特殊的、非常重要的技能,是个体对认知过程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能力,包括个体挖掘自己注意、学习、记忆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对于学习策略的认识,心理学界大体有三种说法:“等同说”,即把学习策略等同于认知策略;“方法说”,即学习策略是加工信息的具体方法、技能与程序等;“统一说”,即学习策略是信息加工与对信息加工进行调控的统一体。
3.解决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策略。
问题是指当有机体有个目标,但又不知道如何达到目标时,就产生了问题。
任何问题都含有“给定”“目标”“障碍”三个基本成分。
解决问题是从问题的起始状态(给定)出发,经过一系列有目的指向的认知操作,达到目标状态的过程。
因此,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学习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在元认知活动的作用下,调用(或发现)问题解决的方法,有效地组织问题解决的认知操作活动,使认知操作活动实际起到消除问题的“障碍”,实现问题“给定”到“目标”的转换,达到问题解决的目的的一种内部心理机制。
浅说胡适与“五四”文学思潮作者:白旭辉来源:《读写算》2014年第48期【摘要】“五四”时期,胡适首举文学革命的义旗,积极倡导白话文学,大胆提出创新文艺主张,并付诸积极的创作实践,为“五四”文学思潮的滥觞、形成及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键词】胡适“五四”文学思潮贡献胡适是我国现代文学历史上影响最大的资产阶级学者,也是“五四”文学思潮和新文化运动的著名领袖之一。
“五四”前夕,胡适在大洋彼岸讨论中国文学时的主张,竟然在古老的中国引发了一场震古烁今,彪炳史册的文学革命。
同时,在文学艺术领域,也酝酿诞生了一种从本质内涵、审美特征、到表现形式皆判然有别于封建文化观念的具有现代意义的新思潮。
“五四”文学思潮与“五四”文学革命互为因果,相辅相成。
文学思潮因文学革命而出现,也因文学革命的风风雨雨而历经坎坷曲折,从而不断地丰富、充实、发展,蔚为状观,领一时文坛之风骚。
它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第一束光,照亮了漫漫曲折的历史隧道,开拓了中国文学走向现代化的进程。
因此,谈到“五四”文学思潮,离不开“五四”文学革命;谈到“五四”文学革命,离不开它的发难者胡适。
这里,笔者试从胡适提出的创新文学主张和投身“五四”文学的实践来探究他与“五四”文学思潮的关系。
中国“五四”文学思潮的酝酿、形成及发展,几乎是与“五四”文学革命同步演进、深化的。
它滥觞于1917年之前以《新青年》为主干的对西方文学思潮的译解中。
其中包括1908年前后鲁迅、周作人等人在日本期间对世界文学思潮的简要评述,如《摩罗诗力说》、《文化编至论》等文章。
新的文学思潮形成于1917年肇始的文学革命期间,它的标志,一是1918年周作人在《新青年》第5卷第6号上发表的《人的文学》一文;二是1918年出现的以现代文学思潮为内核的新文学的创作运动。
“五四”文学思潮随着1920年秋教育部颁令国民学校一、二年级的国文一律改用国语(白话文),文学革命取得基本胜利,也进一步充实、深化,成为社会上文坛上有影响的重要思潮。
逻辑学笔记第一章引论一、什么是逻辑(一)“逻辑”一词的由来及现代意义1、由来:“逻辑”一词是由英文Logic音译过来的,它导源于希腊文逻各斯,原意是指思想、言辞、理性、规律性等。
古代西方学者用“逻辑”来指称研究推理论证的学问。
我国古代和近代学者曾用“形名之学”、“名学”、“辩学”、“名理”、“理则学”、“论理学”等表示“逻辑”,严复首次把“Logic”译为“逻辑”,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逐渐通用“逻辑”这一译名。
2、在现代汉语中,“逻辑”是个多义词(1)跨过战争的艰难路程之后,胜利的坦途就要来了,这是战争的自然逻辑。
(指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2)把侵略说成是“友谊”,这是地地道道的强盗逻辑。
(指某种特殊的理论、观点或看问题的方法)(3)说话写文章要讲逻辑。
(指人们思维的规律、规则)(4)为了搞好管理工作,实现科学决策,学点逻辑是十分必要的。
(指研究思维形式、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的学问,即逻辑学)(二)逻辑的定义1、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过程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
感性认识: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
具有直观性和表面性的特点。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即感觉、知觉、表象;理性认识: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它的内部联系。
理性认识也有三种形式,即概念、判断、推理。
2、思维及其基本特征思维简单地说就是理性认识,就是人脑间接地认识世界的一种活动。
思维的基本特征:在于它的间接性、概括性以及与语言的有机联系。
(1)思维的间接性就在于它能够认识知觉所不能提供的东西,或知觉尚未提供的东西,它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对事物作出新的判断。
例如:(A)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一声短笛斜阳外,知有渔舟泊柳阴。
(陆游)(B)管仲、隰(xi)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
春往冬反,迷惑失道。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乃掘地,遂得水。
逻辑认知范式的形成及其检讨——以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研究方法为中心李承贵【摘要】逻辑之为学术研究方法,不仅表现在中国学者介绍逻辑的方式上,而且表现在中国学者的学术研究应用上,并表现出主体的广泛性和时间的持续性,从而形成一种研究中国古代哲学的范式.而这种范式的应用产生了诸多积极性影响:第一,开掘了中国古代思想中逻辑学的资源,促进了逻辑学史学科的建立;第二,揭示了中国古代逻辑思维的特点与缺点,从而把握着修正和发展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方向;第三,吸收应用了西方逻辑思维方法,从而推动着中国哲学思维的变革.【期刊名称】《社会科学》【年(卷),期】2014(000)003【总页数】9页(P104-112)【关键词】逻辑认知范式;形成;检讨;中国传统哲学研究方法【作者】李承贵【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南京210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1-092这里所谓“逻辑”,主要是指19~20世纪之交中国学者从西方介绍、引进的逻辑学原理、规律、思维方法等,它包括名称的界定、归纳、演绎、概念、判断、推理、逻辑分析等。
中国学者在翻译、介绍、引进西方逻辑学理论的同时,也自觉地将其应用于中国传统哲学研究中,并且表现为主体上的广泛性、时间上的持续性,以致成为一种学术研究范式。
一、“逻辑”之为学术研究方法意识的形成逻辑之为学术研究方法,似乎在中国学者翻译、介绍的同时,便有了非常清晰的自觉意识。
在中国学者的观念中,逻辑天生就是一种学术研究方法,而且是非常有效的研究方法。
那么,逻辑之为研究方法意识究竟有怎样的表现呢?如下陈述足以显示其清晰的图像。
严复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翻译、介绍西方逻辑学的代表性人物,他先后翻译了《穆勒名学》(1905年出版)、《名学浅学》(1909年出版)两部逻辑学著作,在这两部名著中,严复介绍的内容有:“名”的界定、归纳法、演绎法、推理、推理的前提或基础、“名”的类型、界说方法与规则、演绎推理及其用处、归纳基础及类型、公理、因果关系等。
《千字⽂》诗解1天地⽞黄宇宙洪荒⽇⽉盈昃⾠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千字⽂》诗解1天地⽞黄宇宙洪荒⽇⽉盈昃⾠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题⽂诗:因情⽣⽂,依类象形,故谓之⽂.因⽂⽣字,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本,物象之本,⾄本⾄源,⾄源⾄母,⾄母有情;独体⽈⽂,⾄本⾄源,⾄源⾄母,⾄母有情;独体⽈⽂,合体⽈字,形声相合,孳⽣浸多.⽂以达情,字以表意,表情达意,情真意深,感天动地,通古达今,所通⼀情,所同⼀⼼,⽂字通情.钟繇曾作,千字⽂篇,毁于战乱,梁武帝拓,命周兴嗣,作千字⽂.次韵童蒙,以传⼦孙.天地⽞黄,宇宙洪荒:情⽣天地,天⽞地黄,情通宇内,四⽅上下,诚达古今,往古来今;⽇⽉盈昃,⽇中则昃,⽉盈则⾷,⽇⽉有情,阴晴圆缺,起落往复;⾠宿列张,⼆⼗⼋宿,北⽃七星,共拱⼀星,星调阴阳,⽃张四时;寒来暑往,⽆声⽆臭,寒暑相推,成每岁焉,寒暑有情,四时有义,秋收冬藏,春⽣夏长,⾃然⽽然,四时成焉.真情永恒,真诚常在,真情所⾄,常来常往,有始有终,始终不渝。
正⽂: 《千字⽂》是我国最优秀的⼀篇训蒙教材,⽤⼀千个汉字勾划出⼀部完整的中国⽂化史的基本轮廓,代表了中国传统教育启蒙阶段的最⾼⽔平。
《千字⽂》通篇⾸尾连贯,⾳韵谐美,读起来朗朗上⼝,既是⼀篇四⾔长诗,也是⼀部袖珍百科知识全书。
明代古⽂⼤家王世贞称其为"绝妙⽂章",清代褚⼈获称赞其"局于有限之字⽽能条理贯穿,毫⽆⾇错,如舞霓裳于⼨⽊,抽长绪于乱丝"。
《千字⽂》全篇主题清晰,章句⽂理⼀脉相承,层层推进,语⾔优美,词藻华丽,⼏乎是句句引经,字字⽤典。
这是其他⼏篇也被公认为不错的训蒙读物不能⽐的。
所以历代书法家都竞相书写,如智永、怀素、欧阳询、赵佶、赵孟頫、⽂征明等都有留传⾄今的帖本。
《千字⽂》既是⽤⼀千个字编成的韵⽂,我们这次开讲就采⽤传统的教学⽅法,讲者解字说⽂,学者随⽂⼊观。
讲的⼈将字义、⽂义讲明⽩,听的⼈要随着⽂句的展开,发挥⾃⼰的想象⼒,去观去想。
咸阳城东楼练习题库1.下列对《咸阳城东楼》理解有误的一项是(东来:指诗人(不是渭水)自东边而来。
故选B。
)A.首句引出下文情感的抒发,一个“愁”字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
B.尾联是诗人的感慨之词,是说行人不要索问当年秦汉兴亡之事,秦汉旧地如今只剩下由西向东流的渭水了。
C.颈联晚眺远景,虚实结合,强调过去的禁苑深宫,现今只是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蝉不识兴亡,依然如故,引发诗人的思古幽情。
D.此诗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
2.许浑的《咸阳城东楼》属于( A从诗歌的最后两句“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可以看出)A.政治讽谕诗 B.咏史怀古诗C.山水诗 D.田园诗3.对上面这首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诗人首联扣题,抒情写景,诗人起笔直接书写怀乡之情愁)A.这首诗写秋日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感,抒发了怀古之情,音韵婉转,格调苍凉悲慨。
B.“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一联实写暴风雨来临前的景象,生动传神。
C.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对应词语词性相同。
“秦苑”和“汉宫”是借古称今的写法。
D.全诗除了第一句含有议论的成分,其余诗句都是寓情于景,没有议论。
4.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颔联写的是晚眺远景。
故选C )A.此诗大约是许浑于公元849年任监察御史的时候,在一个秋天的傍晚,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的即兴之作。
此时唐朝已处于风雨飘摇之际。
B.首联扣题,抒情写景。
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笔触低沉,景致凄迷,触景生情,苍凉伤感的情怀落笔即出,意远而势雄。
C.颔联写晚眺近景,寓意深远。
云起日沉,雨来风满,动感分明;“风为雨头”,含蕴深刻。
此联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古传咏的名句。
D.尾联作结,融情于景。
一个“流”字,则暗示出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
渭水无语东流的景象中,熔铸着诗人相思的忧愁和感古伤今的悲凉,委婉含蓄,令人伤感。
2023年最新的曾几的《三衢道中》原文及赏析13篇曾几的《三衢道中》原文及赏析(1)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曾几《三衢道中》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三衢道中①“我寄愁心与明月”——浅说李白的一首绝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上面这首七绝,是李白写给他的好友王昌龄的,题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灿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
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这从李白集中另两首诗的标题《同王昌龄送族弟襄归桂阳》可以推见。
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新唐书》卷二○三《文艺传》说他“不护细行,贬龙标尉”,可见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
龙标即今湖南省芷江县。
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不可确考,有人推测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
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却相当沉重。
它一开头便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
杨花即柳絮。
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
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
五溪为湘黔交界处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唐代,这一带还被看作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
读了这两句诗,我们不难想象出:寄游在外的诗人,时当南国的暮春三月,眼前是纷纷飘坠的柳絮,耳边是一声声杜鹃的悲啼。
此情此景,已够撩人愁思的了,何况又传来了好友远谪的不幸消息?这起首二句看似平淡,实际却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内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情怀。
1、四维时空问题(一)“维数”问题维数是刻画几何图形拓朴性质(拓朴是译音,原意是形势分析,形是指一个图形本身性质,势是指一个图形与其子图形相对的性质)的一种数,物体占有的空间,只与空间这一元(素)有关,物体占有的空间可以用几何图形来描述。
通俗地说,它是确定整个图形中各点的位置所需要的坐标(或参数)的个数。
直线上的点由一个坐标确定,故直线的维数为1。
平面上的点由两个坐标确定,故平面的维数为2。
同理日常所指的空间,空间中的点由三个坐标确定,故空间的维数为3,物体占有的空间,是有限的三维空间。
当整个图形为一点时,点的维数假设为0。
在19世纪前,几何学仅从事三维或低于三维图形的研究。
19世纪以来,更高维空间的概念开始被接受。
例如,日常的三维空间中点的坐标是(x,y,z),再加上时间坐标t,就得到点(x,y,z,t),它们组成的空间就是最简单的四维空间。
【7】随着宇宙中客观时间的流逝,物体在坐标系中的位置,不断的发生变化,即物体中各个质点的坐标不断的发生变化,只考虑物体的空间属性,物体就看成几何体。
(二)物理学与四维时空Engles认为,从宇宙总体上来看,物质运动是一个永远循环的过程,在这个循环过程中,物质的任何一个属性都不会丢失。
宇宙的每一循环过程都按照物质固有的规律运行,是物质属性的有秩序的展现过程,循环过程中的物质运动规律是永恒不变的。
世界的某些特征永远保持不变。
自然定律在空间的每一个方向上以及在任何时刻都相同,这分别等价于在任何物理过程中的总旋转量——角动量——守恒和总能量守恒。
这两个量与电磁质量的总体绝对守恒,它们作为守恒量已与整个物理学的上层建筑深深缠结在一起了。
因此“无限时间内宇宙的永远重复的连续更替,不过是无限空间内无数宇宙并存的逻辑的补充【3】”,即时间内的宇宙是空间内的宇宙的纵向展开。
所以,“物质在它的一切变化中永远是同一的,它的任何一个属性都永远不会丧失。
因此,它虽然在某个时候以铁的必然性毁灭自己在地球上的最美的花朵——思维着的精神,而在另外的某个时候一定又以同样的铁的必然性把它重新产生出来。
浅说因果规律什么叫因果?因果又叫业因果报,又叫因果报应。
它和循环周期轮,生灭变化法则一起是宇宙人生的三大定律,其中循环是表现;生死是根本;因果是动力。
现代枓学家说,如果没有因果律,整个宇宙、人类社会将是一片混乱。
它也是佛教最基本原理之一。
因就是原因,也叫因缘,(缘就是条件).果就是结果;是前因在条件满足时的必然结果。
‘业’就是一切的身、心活动、做为。
分身、口、意三个方面。
报就是对‘业’的回应和反作用。
即是三因业(身、口、意三方面做为)的善恶所导致的后果。
故业就是因,果就是报;业报就是因缘而结的果。
我们凡做一件事、说一句话、甚至动一个念头都是种因,随其善恶的性质和份量,都有恰如其分的结果在后边;迟早总会由自己承担相应的结果。
概括地说种善因得福报,种恶因得苦果。
你骂人、人也会骂你,你害人、人必报复你、现在报复不了也会记住你,心里埋下恨的种子、一有机会条件必报复你。
你赞誉人、人也会说你好;你对别人好、使人受益;别人感激你就对你好。
正如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一样恰如其分。
佛说:“行上品十善生天,中品十善做人,下品十善做阿修罗;犯上十恶者落地狱,中品十恶堕俄鬼,下品十恶沦畜生”说明十善十恶是六道轮回形成的业因动力;六道轮回是十恶十善应得的结果(报应)。
人生本是业报(因果)相续,“无老死也无老死尽”《心经》,不是你老死就没事了,轮回无尽;人生不过是借路走一程,借一付皮骨而己。
先来后去作主人,的第八识:阿赖耶识(灵魂)便是因果业报的主体,它把一个人前世所做的善恶带到现世来;又把今世所做的善恶带到后世去。
阿赖耶识,意藏识它包含、缢藏诸法种子;就像个仓库,储存一切前世各种信息。
由上世业因到果报;再由果报到下一世的业因;生灭流转、轮回不息。
人的苦乐、世运的盛衰,都是前面业因所感、所推动。
所以佛说:“自作自受;共作共受《”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说:“已作不失,未作不得。
”意思是:‘因’在未得果之前,不会自行消失。
反之,不造做业因;也不会得相应结果。
由此可见,有果必有因;有因必有果。
因不虚弃、果无浪得。
正如《涅槃经.矫陈品》所说:“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
》现世间法如此;将来的出世间法也是如此。
因果规律,并不是佛陀所规定或制造的。
而是客观存在的规律。
是宇宙人生的基本规律!佛陀只不过把它揭示出来罢了。
印光师说:“如来成正觉,众生堕三途;皆不出因果之外”可见连诸佛菩萨,尚不能超出因果之外。
何况我们一般人(凡夫),不管你信与不信;都要受因果规律的支配、治栽。
因果贯通三世(过去、现在、和未来)。
有些人看到好人受恶报;恶人得善报。
便怀疑因果、怀疑佛法,这是不明因果、贯通三世;的道理。
佛经:“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说明了我们今生所受的善恶果报,都是自己前世所种业因。
是自种因、自受果。
而现前身、口、意三业,时时造做的业(事)因,又正是未来应受的(果)报应。
前因后果,循环不断;也没有丝毫差异。
经文中:“又说假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 ‘百千劫’是很遥远的时侯,‘所作业’是自己种下的远因;远在百千劫种的业因,并不会自行消失。
‘因缘会遇时’是指所种之因,在合适的条件下,就会发生作用、成果。
如千百年植物种子,被深埋在土里都不会坏;即使千百年后,遇水、气即萌发,成形、成果。
这是大自然的法则;也是植物界公认的因果循环规律。
关于果报的迟早.大体有三种情况:(一)现报。
即做即报、现在做善事,现在享福报;现在做坏事,现在受恶报。
(二)生报(跨越一生)即今生做好、做恶;来世受福报、苦报。
(三)后报。
既现在作善、做恶。
到第三、四世,乃至百千万劫后;才受到善报、恶报;后报,虽然早迟不定,但只要种下业因;没有不受报应的。
所以说:“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二、浅说因果律为什么恶人会获福报呢?这是由于他过去生活中培植的善根厚深,现在又因缘成熟;因此享福报。
如果他今生不作恶事,后报就会更好。
至于他今生所种恶因,也不会自行消失。
将来因缘会遇时,必然受到应得的恶报。
如像富贵人家的子第,吃喝嫖赌、任意挥霍,可是他并没有受饥寒;这是因为家底很厚原故,不过照这样一直乱花下去,纵有百万财产终有一天,会倾家荡产受到罪报。
至于善人受恶报,这是由于他过去所造罪业大。
来原罪、还债了。
而现在因缘(条件)已成熟,故恶报。
这一点全世界都相通。
西方哲学、基督教有原罪说,千百年民间还债说。
就是千百万劫以来所欠的,令今世还债。
如果他今世不行善,恶报会更重。
另一方面,他今生所种善因并没有失未,来必定受到相应的福报。
如像一个重罪犯人没有被立即处死,他有悔改立了,但是功小罪大,不能完全赦免其罪;只是将重刑改判轻刑,如能继续立功,结果的功劳又多又大;则不仅全部赦免其罪,而且还会受到奖赏;改命致福、受到好运;获富致贵。
所以做人处事,一定不要亏欠别人;身、口、意,不能伤害他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记住:‘欠债还钱、杀人偿命’恒古不变,中外皆通。
唐代大法师玄藏(唐僧)的师父,印度高僧戒贤;是佛教最高学府的住持。
他戒行精严、德高望众。
但他患病巨重;甚至无法忍受,准备绝食自杀。
这时得到观音、文殊、普贤三位菩萨开示说:“因为你在过去生中曾经多次做国王,做过不少危害人民的罪恶;本应受长期坠地狱的恶报。
由于你今生努力弘扬佛法,度众生;所以才受这点世间小苦,来抵消掉长期下地狱的大苦。
你应当忍受、并恳切忏悔;病苦自然消失。
”戒贤法师依照执行。
后来疾病全愈。
这件事,人们如果不明白是过去种的因;会说戒贤不是高僧、或者说这种大修行的人,还患这样大病遭这种罪;佛法有什么灵验和利益呢?其实三世因果,错综复杂:有的转为后报,有的重报转为现报、轻报;有的转现报为后报;转轻报为重报。
这点必须了解清楚!正因为报应和果实,可以改变。
所以命运可以改变和改造!命运即在自已手中,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每一次起心动念中;说好话、做好事、使好心;天不负!必有好报。
转变和改造命运,全由心念。
自已的心念,正了觉了心境马上就变对了、好了。
因果律是宇宙大法则。
它是活泼、生动地贯彻于一切事理中间!决不是庸俗的‘宿命论’(认为人的命运注定不可改变)和死板的‘定命论’(认为命由客观决定,努力也不行,让人消极)记住:因果循环规律:现在是过去的‘果’;同时又是未来的‘因’!业‘因’既能随时变迁;‘果’报自然能随着转变。
如前所说,轻变为重、现转为后;重也可变轻、后也可转为现在。
人们常说的‘命运’实际就是:因果循环报应;自已的所做、所为,受到他人和社会报应的结果。
弄清因果、循环报应的道理:过去、现在和未来互为因果循环不断、轮回不止。
并具体分析自已、亲朋、社会的业因果报、循环轮回;人生和社会就明白了、清楚了。
自已也清醒了,方知“相由心生”、“命由自造”。
浅说因果规律(三)从十二因缘的道理知道:我们的身体就是由果报所生的;也是来接受善恶业报的;所以叫‘报身’。
一个人相貌好坏,寿命的长短,命运的穷苦、通达福报;都属于正报家庭环境的好坏亲属子女的优劣生活享用的厚溥多少属于依报(环境、外物)。
这些都是过去种的‘因’;现世结的‘果’并不是从外来的;全是自做自受。
一个人的‘命’.‘相’,正是这些业因成果,报应的体现。
佛法从根本上揭示了‘命’和‘相’的原因及由来。
却不教人去算命、看相、求签、问卜;因为这是舍本求末,徒劳无益的。
因为‘命’和‘相’算也是这样;不算也是这样。
前世做的‘业’已形成,无法更改;只有今生现在多做好事,改变现在的因;或改造现在的缘(条件);才转变、转化未来的果。
转变的关键又是什么呢?就是转变自己的心态!因为一切唯心造.主动权在你手(心)里。
心既能造业;也能转化业。
心态好了喟‘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回头即是转变;由‘向恶’转成‘向善’。
如果只是知命、安命,还是消极的、无益的;必须改造自已的命运,掌握自已的未来。
才是积极的、有益的;所谓“相由心转”、“境随心转,“命油自立”;“福由自求”。
以及‘祸福无门;唯自之’。
六祖慧能大师说:“一切福田离不开自已的心;从自已的心田去寻找,没有得不到的、不感通的”。
古往今来,多少事实以及我们人类五千年的道路,都反复证明了这些道理!真实不虚。
明代人袁了凡,被云南孔先生算命,某年考试中第几名,某年当贡生,某年做知县,都一一应验因此确信:人生一切遭遇,全是命中注定;自已无能为力。
后来遇见高僧云谷禅师,讲因果命理,才知能改命。
从此以后,每天记自已的功过格、严格检查言行心念、并诵持经咒,以求感通!从这以后,孔先生所算的命全不灵验了。
孔先生算他寿命只有五十三岁,没有儿子;结果他活了七十岁,不但有儿子、并且很成才;晚年他将自已改造命运的经验和体会,写成书;大家可查看《了凡四训》。
我们要想创造未来的幸福,掌握自已的命运。
首先必须“深信因果”《无量寿经》。
因为佛陀在顿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理后,悟到得就是:因果、循环、报应规律!他看到了所有众生的前生(因)得知了:现在世界为什么如此?悟到了宇宙世界为什么是这样的原因----因果循环规律。
才到处说法,普度众生。
谈经三百多会,说法四十九年。
总结一句话:不外因果、循环、报应而已。
所以修学做人,要深信因果、循环、报应规律,知见才正确。
只有在深信因果的基础上,才能自觉地止恶、错;行善、对。
不种恶坏、因;勤行十善、好。
广种善因、结良缘。
这样就能转变并消除过去的罪、错业。
又能培植现在和未来的幸福、德能。
这是一条正确的人生道路!也是自利、利他,有益家庭、社会之道。
从更高境界上讲,我们修行佛法的人,真要了解生死;自生净土。
才能度众生,成佛道。
这也须从深信因果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