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广东省江门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 格式:doc
- 大小:52.00 KB
- 文档页数:3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优秀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可爱的编辑给大家整编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优秀教案(优秀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公开课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人的生命是父母赋予的,体会父母为养育自己付出的辛劳,知道孝敬父母,能够尊敬父母和长辈,学会理解亲子之间的“爱的冲突”2、教学过程和方法通过“探究园”中的“八重奏:亲子之间”活动,展示在亲子之间的各种表现,体会父母的关爱,正确认识与父母之间的矛盾。
通过“探究园”中的“节日的礼物”活动,以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关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爱,学会理解,学会感恩。
要爱自己的父母,理解他们,尽自己的能力孝敬父母和其他长辈。
教学重点体验父母的爱教学难点理解“爱的冲突”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创设情景,提问导入)老师:是谁赋予我们生命,是谁把我们抚养至今,是谁每天为我们准备可口的饭菜,是谁将我们成堆的衣服清洗干净,是谁对我们嘘寒问暖,关心备至,又是谁在我们每晚挑灯夜读时陪在我们身边?学生异口同声:父母活动一:爱的清单思考1:父母除了赋予我们生命外,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还为我们做了什么?学生讨论回答:①教我们说话走路②为我们生活奔波忙碌,提供物质保障③为我们学习操心④教我们怎样做人┄┄思考2:将“爱的清单”另一半完成,回忆一下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我为父母做了些什么呢?学生讨论回答:在父母生病的时候照顾他们,帮父母干家务等老师:世界上较伟大无私的爱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故事)一、《天亮了》的创作背景二、唐山的地震中以对父母为救自己的儿子而牺牲自己的生命三、《青春的童话中》莫南和妈妈的故事父母对我们的爱河我们对父母的爱分别放在天平的两端,那将是不平衡的,父母为我们做得太多太多,而我们为父母做的又太少太少我们要永远记得父母的恩情活动二:观看书本“探究园”中的“八重奏”,哪些表现了亲子之间的“相互关爱”,哪些表现了子女与父母之间的“爱的冲突”老师:小时候,我们无论是衣食还是精神上都完全依赖父母,那时候感觉父母就是自己的天和地。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理解父爱的本质和母爱的本质,了解弗罗姆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需要父爱与母爱的综合的观点。
2、过程与方法:在筛选信息、梳理结构的基础上准确解读文本。
学会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句子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把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认识到父母之爱的伟大无私,学会感恩,激发学生培养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对文章进行结构分析,品味关键语句,并进而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2、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
让学生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有更为深入的理解,产生共鸣,受到教育。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布置预习1、阅读《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思考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有什么写作目的?2、你认为阅读这篇文章应该重点抓住哪些语句来理解?你还有哪些不懂的语句?把它们划出来,我们上课的时候讨论。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1、《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篇哲学随笔,理解文章时你主要抓了哪些句子?并说说理由。
【点拨】(1)抓加着重号的句子,加着重号就意味着是作者表述的重点。
(2)抓每段的关键句:中心句、过渡句和总结句。
关键句有:①同爱的能力发展紧密有关的是爱的对象的发展。
②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2、讨论:为什么这两句很关键?(1)由第①句可知:前三段讲的是爱的能力发展;后面讲的是爱的对象发展。
这句是过渡句,承上启下,把握了这句,文章整体思路就清晰了。
由第②句可知:爱的对象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人同母亲关系紧密——人同父亲关系紧密——“达到综合”。
(2)第②句“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令人费解,可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这”指的是“综合”,后文“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就是成为“成熟的人”(依据“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可知)。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教学目的】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
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如何理性地看待爱。
难点:文章的思路和结构的分析。
【教学课时】1课时【课前准备】布置学生先预习一下课文,边读边勾画自己认为对理解文章有重要影响的词句,以及自己理解有困难的词句,以便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讨论。
布置学生思考你是怎样理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个题目我想大家并不陌生,从小就在父母的爱中长大,随着你的成长父母也开始感受到你对他们的爱。
大家现在回忆一下你对这种爱有哪些体会?以往我们的感受都是很具体和感性的,而我们今天就站在理性的高度来重新审视这份爱。
这篇文章是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在学新课文以前我给大家介绍一下《爱的艺术》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它阐释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
如何来理解以上观点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选文的解析来体会其中的涵义。
教学步骤:【诵读文本,感知文脉】在预习的基础上再给学生5分钟时间整体把握全文,自己尝试编写全文结构提纲。
“爱不是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全文按照一个人成长的过程来叙述母爱与父爱在他构成自己健康而成熟的灵魂中的作用。
明确如下:第一部分(第1~3段):自恋阶段被人爱阶段成长过程被人爱—爱别人—创造爱第二部分(第4~7段):情感对象现象:先理解母爱,再认识父爱原因:母爱无条件,父爱有条件第三部分(第8~10段):总结全文构成自己健康而成熟的灵魂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特征表(大屏幕显示)通过以上的阅读归纳,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爱不是与生俱来的!爱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无爱---被爱---有爱---创造爱【教师质疑,深入感知】1、母爱和父爱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起什么作用?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父亲从孩子六岁左右开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从而摆脱对父亲的依赖而自立。
语文课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原文语文课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文章是美国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埃里希·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优秀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原文如果不是一个仁慈的命运在保护婴儿,不让他感觉到离开母体的恐惧的话,那么诞生的一刹那,婴儿就会感到极度的恐惧。
但是婴儿在生后一段时间内同他出生以前并无多大的区别;他还是不能辨认物体,还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以及他身体之外的世界的存在。
他只有需要温暖和食物的要求,但却不会区别温暖、食物同给予温暖和食物的母亲。
母亲对婴儿来说就是温暖,就是食物,是婴儿感到满足和安全的快乐阶段。
这一个阶段用弗洛伊德的概念就是自恋阶段。
周围的现实,人和物体,凡是能引起婴儿身体内部的满足或失望的才会对他产生意义。
婴儿只能意识到他的内部要求;外部世界只有同他的需要有关的才是现实的,至于与他的要求无关的外部世界的好坏则没有任何意义。
如果孩子不断生长、发育,他就开始有能力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
母亲的乳房不再是惟一的食物来源。
终于他能区别自己的渴、能喂饱肚子的乳汁、乳房和母亲。
他开始知道其他物体有其自己的、与他无关的存在。
在这个阶段孩子学会叫物体的名称,同时学习如何对待这些物体;他开始懂得火是热的,会烫人,木头是硬的,而且很沉,纸很轻能撕碎。
他也开始学习同人打交道:他看到如果他吃东西,母亲就微笑;如果他哭泣,母亲就把他抱起来;如果他消化好,母亲就称赞他。
所有这些经历凝聚并互相补充成为一种体验:那就是我被人爱。
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母亲的孩子。
我被人爱是因为我孤立无援。
我被人爱是因为我长得可爱并能赢得别人的喜爱。
简而言之就是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有被人爱的资本——更确切的表达是: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我。
母爱的体验是一种消极的体验。
我什么也不做就可以赢得母亲的爱,因为母亲是无条件的,我只需要是母亲的孩子。
(1)识记下列字音及字形:一刹(chà)那给(jǐ)予罪孽(niè)咄咄(duō)逼人渊(yuān)源履(lǚ)行归根结蒂(dì)秩(zhì)序休戚(qī)相关专横(hèng)3.整体感知(1)理清思路,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概括出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第1-3段)论述人从婴儿到童年时期感受和体验母爱的能力的发展。
第二部分(第4-7段)阐述父爱的性质,以及父爱与母爱的根本区别。
第三部分(第8-10段)指出一个成熟的人最终会脱离对母亲的依赖和父亲的权威,他成为自己的父母。
(2)人在成熟过程中要经历五个阶段的爱。
请概括这五个阶段及其爱的情感特征。
【合作探究】1.作者认为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有什么根本区别?各有什么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2.文章提到两种爱的原则,一种是“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另一种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这两种爱的原则区别是什么?第一种是被动的爱,“被人爱”是原因,“爱人”是结果。
以自己为中心,强调先获得再付出,因为受到了别人的爱,需要别人才去爱别人,是幼稚孩童式的爱的方式,也是一种不成熟的爱的方式。
第二种爱是主动的爱,“我爱人”是原因,“被人爱”是结果,先付出再获得,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比被爱更重要,这是一种成熟的爱。
童稚的爱是单向的、简单的、自我中心的,而成熟的爱是双向的、相互的,更加复杂,也更加美好。
3.结合文章最后一部分内容,谈谈你如何理解“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
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这句话?明确:“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是指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够自立,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
既发展母亲的良知(宽容和善良),又发展父亲的良知(严厉和宽容)。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学习目标】
1.理清作者思路,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2.从理性的高度认识“爱”,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
3.品味父爱、母爱的区别,认识到父母之爱的伟大无私,学会爱自己的父母。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品味关键语句,并进而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2.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的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自主学习】
1.作者及作品简介
弗罗姆是20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是精神分析学派中对现代人的精神生活影响最大的人物。
主要著述有《爱的艺术》、《逃避自由》、《健全的社会》、《禅与心理分析》、《心理分析之危机》等。
《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
在书中他阐述了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爱和其他艺术一样,是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他认为爱是在保持自己尊严和个性的前提条件下的感情交流的行为;并对各种形式的爱及其基本要素做了阐释.
这本书告诉读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作用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爱的艺术》自1956年问世以来已经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此书至今畅销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最著名的作品。
2.夯实基础
(1)识记下列字音及字形:
一刹(chà)那给(jǐ)予罪孽(niè)咄咄(duō)逼人渊(yuān)源
履(lǚ)行归根结蒂(dì)秩(zhì)序休戚(qī)相关专横(hèng)
3.整体感知
(1)理清思路,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概括出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第1-3段)论述人从婴儿到童年时期感受和体
验母爱的能力的发展。
第二部分(第4-7段)阐述父爱的性质,以及父爱与母爱的根本区别。
第三部分(第8-10段)指出一个成熟的人最终会脱离对
母亲的依赖和父亲的权威,他成为自己的父母。
(2)人在成熟过程中要经历五个阶段的爱。
请概括这五个阶段及其爱的情感特征。
【合作探究】
1.作者认为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有什么根本区别?各有什么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
2.文章提到两种爱的原则,一种是“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另一种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这两种爱的原则区别是什么?
第一种是被动的爱,“被人爱”是原因,“爱人”是结果。
以自己为中心,强调先获得再付出,因为受到了别人的爱,需要别人才去爱别人,是幼稚孩童式的爱的方式,也是一种不成熟的爱的方式。
第二种爱是主动的爱,“我爱人”是原因,“被人爱”是结果,先付出再获得,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比被爱更重要,这是一种成熟的爱。
童稚的爱是单向的、简单的、自我中心的,而成熟的爱是双向的、相互的,更加复杂,也更加美好。
3.结合文章最后一部分内容,谈谈你如何理解“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
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这句话?
明确:
“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是指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够自立,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
既发展母亲的良知(宽容和善良),又发展父亲的良知(严厉和宽容)。
有母亲的爱的能力上,又有父亲的理智和判断力。
【拓展提升】
作者认为,成熟的人不依赖父母提供的世界,而是自己心里拥有这两个世界。
说一说,父母这两个世界给你什么样的影响?你怎样努力在心中拥有这两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