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 格式:ppt
- 大小:897.50 KB
- 文档页数:24
翻译美学三原则角度下许渊冲英译《蜀道难》韵律翻译研究摘要:本文以李白的《蜀道难》为例,在翻译美学三原则的角度下,对许渊冲的英译本进行赏析,从《蜀道难》的韵律特点和许渊冲的对应韵律翻译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三美论” 诗词翻译韵律许渊冲李白1.引言《蜀道难》是我国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蜀道难》是汉乐府的旧题,大部分以五言或七言为正格,早在唐代之前就出现过很多诗人以《蜀道难》为题创作的乐府诗,但大部分作品内容空洞刻板。
李白的《蜀道难》是对乐府诗的大胆创新、打破陈规,在其内容、诗篇结构格式等方面都有所突破,用杂言取代传统写作的七言诗格式。
李白通过使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天马行空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崎岖的磅礴气势,以此歌咏蜀地山川的壮丽雄伟,充分展示了李白的浪漫主义气质和祖国自然山水风光的赞美与热爱之情。
全诗篇幅短小精悍,但内容充实完整,结构清晰紧凑。
一方面展现了李白别出心裁的遣词造句水平,另一方面李白通过独特的结构安排,使得全文整体紧凑,联系紧密,表现出恢宏壮阔的蜀地气势。
《蜀道难》一文中错落有致的句式、富有音韵美的语句及想象、用典、夸张等手法,令世人不禁赞叹李白的天才创作才能。
1.原文韵律特点赏析开篇以“噫吁嚱”感叹词开题,“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在全文出现了三次,全诗反复咏叹,如江海波澜,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危乎高哉”直接抒情,感慨蜀道高耸崎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运用夸张的手法,感叹蜀道之难。
文中再次出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感叹蜀道难以攀爬,令人畏惧,写出李白的出行路之难,更写出蜀道之旅的孤寂悲凉。
结尾三次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在全文的最后用本句概括了蜀道剑阁的险峻和战争的惨烈,咏叹了治理蜀地之难。
三次咏叹在全文中循环反复,不仅有利于表现李白的忧国忧民之情,而且使读者诵读时旋律更优美。
长短句错落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而长短句的安排也是李白抒发情感的需要。
许渊冲的诗歌翻译理论及其应用一、许渊冲的译作许渊冲在译作方面,除了由英国企鹅出版公司出版的汉译英《不朽之歌》外,还有《诗经》、《楚辞》、《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李白诗选》、《苏东坡诗词选》和《西厢记》等英译,其中英译《楚辞》及《西厢记》分别被誉为“英美文学的高峰”,“可与莎士比亚的杰作媲美”;汉译法则有《中国古诗词三百首》、《毛泽东诗词选》等;外译汉则有世界文学名著十种:〔英〕德莱顿《一切为了爱情》、司各特《昆廷-杜沃德》,〔法〕《雨果戏剧选》、司汤达《红与黑》、巴尔扎克《人世之初》、福楼拜《包法利夫人》、莫泊桑《水上》、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托夫》和《哥拉-布勒尼翁》,〔美〕亨利-泰勒《飞马腾空》。
二、许渊冲的诗歌翻译理论概述许渊冲从事文学翻译长达60余年,翻英法、译唐宋,实践经验丰富。
“译者,尤其是优秀的译者,在从事文学翻译时大多有自己信奉的翻译原则,并且还有其独特的追求目标。
”(谢天振,2003:69)许渊冲在进行大量翻译实践的同时,无时无刻不在思考、构建并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翻译理论。
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他先后在学术期刊发表翻译类文章百余篇,他提出了自己独到的文学(尤其是诗词)翻译理论:“在我看来,‘信、达、雅’三字经可以理解为‘信、达、优’。
‘优’就是发挥译语优势,就是用译语最好的表达方式,用富有意美、音美、形美的词语,换句话说,‘优’就是‘美’。
……‘美化’就是‘创优’,‘优’有高下之分,所以创优就是竞赛,看哪种语文更能表达原作的内容。
总起来说,文学译论也可以说是‘创优似竞赛’:‘优’是文学翻译的本体论,‘创’是方法论,‘似’是目的论,‘竞赛’是认识论,和前面提到的‘美化之艺术’加起来,一共是十个字: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
”“ 这就是我积六十年文学翻译的经验(用中、英、法文出版了五十多本文学作品,把两千多首诗词译成英、法韵文)总结出来的理论。
”(许渊冲,2003)1、“三美”论“三美”之说,是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自文字至文章》中提出来的。
文学翻译可以说是一种文化意境的传达,诗歌翻译尤其如此。
因为诗歌翻译乃文学翻译的极高境界,翻译文学中之极致,诗歌极具丰富的文体特征和艺术内涵,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着人类最丰富的情感和世间最复杂的意象,这种情感和意象便构成了诗歌所特有的文化意境。
诗歌中的意境通常为一个民族所特有,代表着这个民族的独特的精神风貌。
所以,诗歌翻译在讲求音美、形美的同时,最重要的是传递它的骨髓所在,即诗歌的“文化意境”。
一、英汉诗歌有着不同文化意境一首好诗,往往是意中有境,境中有意,读后沁人心脾,耐人寻味,译者应对原作心领神会,译者与作者神思契合,力求浑然一体,否则,译者只拘泥于原文表层结构,译文必然貌合神离,韵味全无。
因此,绝不可把译诗看作语言表层结构的机械移植过程,必须深入深层结构,发掘原诗的真实意境,并使之以原有的神韵再现于译文中。
1.诗歌的意境首先体现在不同民族的文化词的运用上。
例如,在我国古典诗歌中,“南浦”被赋予了某种离别的情境,而“风”,“月”,“燕”,“笛”,“秋水”,“婵娟”,“梅”,“菊”等字词,它们也都被赋予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其独特的联想和情趣是西方人难以理解的;同样,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英文中的一些词汇对于我们来说也比较陌生,“westwind”、“castle”、“shepherd”、“lamb”等词语,所给予我们的意象也与英美人的本意不同。
英国诗人雪莱的名诗《西风颂》中的“westwind”代表温暖和煦,给世界带来新生,而在我们的文化中,只有东风才被赋予如此的意义和意境。
2.在诗的整体韵味上,一般来讲,英美人作诗是对思维内容及其过程的逻辑展现,推崇清晰、确定和单纯;而中国诗歌,如冯友兰先生曾提到过“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余”(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强调了我国诗歌的含蓄无垠。
明朝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道:“凡作诗不宜逼真,如朝行远望,清山佳色,隐然可爱,其烟霞变幻,难于名状,及登临非复奇观,唯片石数树而已。
古文英译的历史、难处、技巧和原则摘要:概述了古文英译的历史、古文英译的难处、古文英译的技巧和古文英译的原则。
笔者认为,古文英译的理论不应看作高深莫测、高不可攀的东西,不应局限在翻译的原则和标准的狭窄范围之内。
古文言简意赅,许多名言佳句成为脍炙人口的座右铭。
1997年我国领导人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演讲中就引了“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本论文由大家网整理提供世不竭” (Cut away half of a rod and keep onhalving what is left ,and there will be no end to that process ) 、“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Loving people and treating neighbors kindlyare most valuable in a country)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Heaven operates vigorously , and gentlemen exert to strengthenthemselves unceasingly)等词句。
1999 年3 月在访问瑞士时,他引用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Is it not delightful tohave friends coming from distant quarters ? )同年6月视察黄河沿线时引用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 If a man is not far -sighted he is bound to encounter difficulties in the near future.)不仅如此,为了表达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以及对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尊重,许多外国元首在与我国的交往中,也常引用古代名言。
例如1998 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在本论文由大家网整理提供西安南城门欢迎仪式上的演说,就是以《礼记》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When the great way is followed ,all under heaven will beequal)结束的。
2014年7月第33卷第7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Jul.2014Vol.33No.7doi :10.3969/j.issn.1001-7836.2014.07.056 收稿日期:2014-05-05作者简介:张琴(1985-),女,江苏泰兴人,助教,硕士研究生,从事法语语言文学研究。
简述许渊冲的诗歌翻译理论及其应用张 琴(苏州科技学院,江苏苏州215009)摘 要:我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教授是中国古典诗歌外译的大家,在汉语古诗外译方面成就斐然,被《中国文化报》誉为“国内外将中文诗词翻译为英法韵文的唯一专家”。
许渊冲翻译中国诗歌的标准是他本人提出的“三美论”,即认为译诗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
他还认为翻译求真而诗求美,所以译诗应该在真的基础上求美。
许渊冲主张以诗译诗,在他多年的翻译实践中,其所翻译的诗歌基本上都是押韵的。
基于此,简述许渊冲教授的诗歌翻译理论,并通过具体实例分析许教授的诗歌翻译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指出诗歌翻译不能为了押韵而押韵,避免出现“因韵害义”的问题。
关键词:许渊冲;三美论;以诗译诗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7-0130-02我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教授是中国古典诗歌外译的大家,在汉语古诗外译方面成就斐然,他的译文韵律丰富,节奏感强,受到了国内外学者和读者的高度评价。
除了由英国企鹅出版公司出版的汉译英《不朽之歌》外,还有《诗经》、《楚辞》、《唐诗三百首》、《宋词三首首》、《李白诗选》、《苏东坡诗词选》和《西厢记》等英译成果,其中英译《楚辞》及《西厢记》分别被誉为“英美文学的高峰”,“可与莎士比亚媲美”,汉译法则有《中国古诗词三百首》、《毛泽东诗词选》等。
他被《中国文化报》誉为“国内外将中文诗词翻译为英法韵文的唯一专家”。
许渊冲翻译中国诗歌的标准是他本人提出的“三美论”,即译诗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
“三美”原则下《静夜思》的三译本对比赏析一、引言唐代是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
唐诗作为其典型的代表,因其题材丰富、结构工整、文字简练、音律和谐而经久不衰。
唐诗往往托物言志,包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和处世态度。
因此,唐诗英译在译界也颇受关注。
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提出的诗歌翻译的“三美”原则,对于英译唐诗的标准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以李白的五言绝句《静夜思》三个译本为例,以许渊冲先生的“三美”原则作为理论依据,通过译本对比,为读者展现英译唐诗之美。
二、“三美”原则简述在英译诗歌翻译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许渊冲先生的“三美”原则。
许先生在1979年首次提出许氏翻译理论的本体论―“三美”论,即译作要从意、形、音三个方面尽量保持和传递原诗的神韵,力求“意美”“音美” “形美”,做到“三美齐备” (许渊冲,1979)。
所谓“意美”就是译诗应尽可能地展现原诗的意境美,尽可能做到像原诗一样去打动读者;“音美”要求译者在译诗中要尽可能保留原诗在韵律方面的特征,使译诗读起来朗朗上口,有节奏感;“形美”则要求译诗尽量保持原诗对仗工整,结构简练的结构特征。
三者虽然从不同方面对诗歌翻译做出了要求,但却是有着内在联系的统一体,因此在诗歌翻译中译者应尽量满足这三方面的要求。
三、《静夜思》解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绝句。
全诗虽只有短短二十个字,却抒发了诗人身处异乡时的思乡之情。
诗中“疑” “举头” “低头”一系列动作也生动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
全诗虽没有华丽的辞藻,却以叙述的口吻向读者展现了一副诗人思念家乡的画面。
四、译本对比赏析译文一A Tranquil NightA bed, I see a sliver light,I wonder if it’s frost ground.Looking up, I find the moon bright;Bowing,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许渊冲译)译文二NostalgiaA splash of white on my bedroom floor. Hoarfrost?I raise my eyes to the moon, the same moon.As scenes long past come to mind, my eyes fall againon thesplash of white, and my heart aches for home.(翁显良译)译文三In the Quite NightSo bright a gleam on the foot of my bedCould there have been a frost already?Lifting my head to look, I found that it was moonlight.Sinking back again, I thought suddenly of home.(Tr. Witter Bynner)1.意美首先看题目的翻译,“静夜思”指在寂静的夜晚,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浅析卞之琳英诗汉译之“以顿代步”白玉洁 西北大学外语学院摘 要:在中国现代诗史上,卞之琳的定位是一个精致的艺术家,一个卓越的翻译家,他以自己独特的翻译风格,在英诗汉译方面创造性提出“以顿代步”的翻译方法,并遵循“亦步亦趋”的翻译准则,一定意义上推动了中国新诗的长足发展,对中国的现代主义诗歌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
关键词:卞之琳;英诗汉译;“以顿代步”;翻译实践作者简介:白玉洁(1991-),女,西北大学外语学院硕士生,从事英语笔译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3-023-02一、引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纵观古今中外,诗歌名家的翻译历来是公认最艰难的译事之一。
如果翻译一首诗歌,若是逐字逐句直译出来,原文的音韵就会大为减少。
因此,美国著名诗人弗洛斯曾说:“诗歌就是在翻译中丧失的东西。
”因此,无论是英诗汉译或是汉诗英译都要注意保留诗歌的视觉美感,准确传达原诗的意义和意境,再现原作的艺术效果。
自新中国成立至今译者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上都有明显提升,所采用的翻译方法也是时殊风异,各有千秋。
这一阶段主要从事英文诗歌翻译的代表有王佐良、卞之琳、屠岸等人,这一时期主要提倡采用格律诗形式翻译英语格律诗,其中一派主张“克隆”英文原诗的韵律,另外一派主张用汉语的顿来代替英诗中的韵律,再现原诗的节奏,这种方法即由翻译名家卞之琳所提倡的“以顿代步”。
二、百年新诗史上的“第一人”——卞之琳“从技术上来说,卞之琳是中国新诗百年来的第一人!”这是著名学者,同时也是卞之琳的学生江弱水对其老师的评价。
卞之琳(1910~2000)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著名诗人以及文学批评家,曾是徐志摩的学生。
著有诗歌《断章》,作为其流芳百世的代表作。
同时,他在莎士比亚文学方面也颇有建树,为现代诗坛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另一个重要身份即新文化运动中别具一格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2322019年23期总第463期ENGLISH ON CAMPUS离恨肝肠断,此别又几年。
冷颊向愕然,一吻寒更添;日后伤心事,此刻已预言。
朝起寒露重,凛冽凝眉间—彼时已预告:悲伤在今天。
山盟今安在?汝名何轻贱!吾闻汝名传,羞愧在人前。
闻汝名声恶,犹如听丧钟。
不禁心怵惕—往昔情太浓。
谁知旧日情,斯人知太深。
绵绵长怀恨,尽在不言中。
昔日喜幽会,今朝恨无声。
旧情汝已忘,痴心遇薄幸。
多年惜别后,抑或再相逢,相逢何所语?泪流默无声。
网易版本:《你我分别之时》你我离别的时刻,沉默与泪水肆虐。
心近乎绝望的碎裂,碎片辗过一大段的岁月。
你的脸颊白如纸而冷若冰,给我寒洌之吻。
此时此刻已经写下,如今伤痛的预言。
早晨的寒露,为眉弯添上了透骨的寒凉。
想来是个先兆,预告我现今的心境。
誓言不复存在,你因冶荡艳名远播。
惊闻你艳名狼藉,我的心因羞愧而流血人们纷纷议论着你的浪荡,恶意的评语几乎刺穿双耳。
我颤抖了——你我曾是那么的亲密!没人知道你和我相识,而我曾是那么的了解你。
现在心痛追悔是否太迟,又有谁说得清呢!第三章 对比分析不同的译本挑选两个最具代表性的译本:经过对比分析,其中黍黎释的版本和陈锡麟版本是最贴近原文的两个译本,做到了”信”。
因此我们接下来的分析将以黍黎释的版本(以下简称”黍版”)和陈锡麟版本(以下简称”陈版”),我们就词语选择、句式选择、情感表达等方面对两个译本进行简要分析。
在进行比较分析之前,我想先分享一句我认为这首诗的点睛若再次相见,请沉默以对——以拜伦诗歌《春逝》的不同译本分析古典诗歌的翻译方法文/张瑞琪第一章 简介简介:1.作者简介。
拜伦,主要代表作品有《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唐璜》等,他在他的诗歌中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并且了解他过后,我们不难发现,他不只是诗人,还是为理想而战的勇士,更是民族运动的领导者。
2.作品简介。
这是拜伦的一首三十二行抒情歌,共145个字,短短一首诗歌,却能将情感表达的如此淋漓尽致,为我们呈现出了一种难以名状的无奈感和伤感,心中的丝丝柔情瞬间就被这简短的一首诗勾起层层涟漪,不知说出了多少柔情铁汉的痴情过往,引发读者共鸣。
许渊冲“三美”理论在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中的应用作者:孔萌哲李明秋来源:《文教资料》2017年第12期(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阜新 123000)摘要:许渊冲的“三美”理论在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其中“意美”、“音美”和“形美”这三个要素在翻译过程中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本文以许渊冲的古典诗词的译作为例,具体分析“三美”理论在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中的应用,探讨“三美”翻译理论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三美理论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一、中国古典诗词翻译的原则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中璀璨的艺术瑰宝,是中国先民现实生活情境和理想内心祈愿的生动写照,展现了中国民族语言的辉煌发展,彰显了中国文化的浓厚积淀,构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血脉。
中国古典诗词主要包括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文学形式,或言志,或载道,或达情,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需要语言的桥梁向外传播。
中国古典诗词区别于其他文体,不仅要忠实于原作的思想内容,还要保持原作的风格。
在“信、达、雅”的翻译原则下,将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为其他语言,传情达意,弘扬精髓,是翻译学者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不断攀登的山峰。
二、许渊冲的重大成就许渊冲是现代翻译大家,笔耕不辍,著作等身,获得了世界最高翻译奖项“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被誉为中国“诗译英法唯一人”。
许渊冲先生的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作品忠实于原文,同时又富有美感,把中国古典诗词的民族风格、时代风格、语体风格和语言风格有机结合,准确而精当地传达原文的意义,极佳地体现了忠实与通顺的辩证关系。
翻译是跨文化交流的桥梁,承担着人类思想情感沟通、文明知识传承及时代发展责任的神圣使命。
在此基础上,许渊冲先生把“三美”原则得当地运用到了翻译过程中,即“意美”、“音美”和“形美”。
追根溯源,中国文学创作的“三美论”由鲁迅先生在著作《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提出——“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英语诗歌中的美学及其翻译技巧作者:王楚云杨洪科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6年第07期摘要: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形式,本身就具有言辞简单,意向丰富的特点。
大多数诗歌本身都是通过把具体事物按照一定的发生顺序堆砌成意向,再来表达作者自己的观点。
然而由于本身的局限性,诗歌的翻译不大可能像其他文体的翻译那样平铺直叙,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诗歌时吃透具体的意向并将其升华,变成简单,凝练的译出语,从而取得良好的表达效果。
关键词:诗歌;意向;翻译中图分类号:H315.9;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0-0255-03长期以来,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其翻译原则和方法一直困扰着广大译者。
近代以来,不少翻译大家都针对诗歌翻译提出了自己的原则与方法,北京大学的许渊冲教授提出了“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的原则,并具体地提出了诗歌翻译的“三美、三似、三化、三之”的方法,提出了诗歌翻译应包括“形似”、“意似”及“工美”的原则①。
辜正坤教授则提出了诗歌翻译中“可译”及“不可译”并明晰了它们的界限,并提出了“以意译及美学为导向的诗歌翻译原则”②。
而武汉大学的刘军平则强调诗歌翻译的“互文性”,即必须要“生动”,“整洁”。
但无论说法怎样复杂,本质上都是在阐述诗歌翻译中的“形似”及“意美”的原则。
由于诗歌本身的特点,诗歌翻译不能像其他文体翻译那样用大量的篇幅来描述事件发生的过程。
这就要求译者一定要通过一定的原则来构建意向以及确定翻译原则。
一、诗歌的美学价值根据许渊冲教授的说法,诗歌是一种“以形化及音化的符号组成的长短句,作者通过各种意向的组合来表达自身的某种情感理念,并以其形式上的美感来达到传播的目的”③。
根据这个定义,诗歌应当包含美学价值,这个美学既包括音律美,形式美,也包括意向美。
即在诗歌翻译中必须将美学价值得到完整体现。
(一)英语诗中“简洁”的美学价值由于汉语与英语结构形式的不同,汉语诗和英语诗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翻译目的论视域下的诗歌翻译翻译目的论从人类行为理论的视角来审视和研究翻译活动,认为翻译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意图性,是一种在译者的作用下以原文文本为基础的跨文化人类交际活动。
以澳大利亚格兰·菲利普斯的诗歌译作为例,试析翻译目的论的翻译原则及其翻译策略,探讨翻译目的论对诗歌翻译的指导作用。
标签:翻译目的论;诗歌翻译;翻译原则;翻译策略引言诗歌是文化艺术领域的一块瑰宝,对于诗歌的功用,孔子曾经在《论语·阳货》讲道:“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即,诗歌可以激发情志,观察社会,交往朋友,怨刺不评。
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
然而对于译者来说,如何跨越时空来翻译这些诗歌,不仅是对中英语言能力的挑战,而且也是中西方文化内涵的挑战,更是对于中西文化差异感和自觉度的考验。
本文依据翻译目的理论,以当代澳大利亚诗人格兰·菲利普斯诗歌译作为例,从翻译目的论的翻译原则及其翻译策略的角度出发,旨在阐明翻译目的论对诗歌翻译的指导作用。
一、翻译目的论翻译目的论源于德国翻译功能学派学者弗米尔于1978年发表的《普通翻译理论框架》一文。
在文中,他首次论述了翻译目的的基本原则和规则。
他所指的目的是某个译文或翻译行为的目的。
目的论的核心概念是:决定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
根据弗米尔的分析,翻译行为可能有三种目的:第一,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基本目的;第二,在目标语环境下译文文本的交际目的;第三,使用特定翻译策略或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
弗米尔认为,翻译是不同文化的交际,并不能被看作是语言间的相互转换,因而以一种文化的理论去诠释交际情景中所存在的具体问题以及语言与非语言情景因素之间的关系。
这就是弗米尔将其理论称为目的论的原因。
在翻译过程中,决定翻译目的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预期的目的语接受者或听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受众。
2452019年35期总第475期ENGLISH ON CAMPUS许渊冲“三美论”在诗歌翻译实践中的运用文/罗晓佳者首先要明白英语诗歌和中文诗歌各自的韵律特点,才能从音韵的角度做好诗歌的翻译;第三,要做到“形美”,译文就要尽量模拟原文的句式,在句子结构上不要跳跃太大,除非是英语和中文语法不一致的地方,另当别论。
在许渊冲 “三美论”在诗歌翻译理论的指导下,笔者试图将美国诗人Ella Wheeler Wilcox的诗歌Solitude进行英汉翻译。
下面,我们就来先解读一下这个诗人和这首诗的基本情况。
埃拉·惠勒·威尔科克斯(Ella Wheeler Wilcox,1850-1919)是十九世纪美国著名作家和诗人。
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她的名字还算比较陌生。
她的诗平实质朴、清新自然、韵律精美、意境邃远,意想典雅而纤丽,被许多报纸杂志书籍争相刊登,也受到无数诗歌爱好者的喜爱,其中有13首作品被选入 《最受喜爱美国诗歌选集》,而Solitude(《孤独》)则被读者评选为最难忘的诗歌之一。
埃拉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写诗,《孤独》最初发表于1883年2月25日的《纽约太阳报》。
她是在去参加一位官员就职舞会的路上萌发了这首诗的灵感。
当时,同车的一位黑衣女子哭了。
埃拉就坐在她旁边,一路上都在试着安慰她。
下车后,诗人心里非常压抑,在照镜子的时候,她想起了那位黑衣女子。
于是,她写下来Solitude这首关于孤独的一首诗。
人在孤独中出生,在孤独中死去。
人的一生,不管处于什么阶段,都要面临“孤独”这个永恒的问题。
读诗,是一种感悟,不同的人生阅历,读诗的心情和体会也都有不同。
但好的诗篇,总能发人深省、动人心弦,Solitude便是这样一首令人口齿噙香的佳作。
如何乐观地面对“孤独”,如何与“孤独”和平共处?或许,我们在Solitude这首诗中,可以找到答案。
原诗以及笔者的译本如下:SolitudeBy Ella Wheeler WilcoxLaugh, and the world laughs with you;Weep, and you weep alone;For the sad old earth must borrow its mirth,But has trouble enough of its own.Sing, and the hills will answer;Sigh, it is lost on the air;The echoes bound to a joyful sound,But shrink from voicing care.引言翻译中会涉及的文体主要有小说、诗歌、散文、剧本、议论文、说明文等等,而各种文本翻译中,诗歌翻译特别让译者感到头疼,因为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是一种艺术性和语言性都高度浓缩的一种文体。
从诗歌的翻译标准看《静夜思》的四种译本摘要诗歌翻译是加强各国民族文化交流的桥梁。
诗歌可译,但是难译。
因此,对诗歌翻译的标准也就众所不一。
而本文认为,诗歌翻译的最高原则是“三美”的有机统一。
《静夜思》望月思乡,引起天下游子的共鸣。
本文试以“三美”这一标准为理论基础,对唐诗《静夜思》的四种译本进行分析,进而指出各自的优点与缺点。
关键词:翻译标准《静夜思》意美音美形美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诗歌是文学作品中最纯粹的艺术,其语言是韵律的语言,且精练含蓄、节奏分明、句式整齐。
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诗歌浓缩了一个民族语言文化的精华,含有鲜明的语言文化特征,因而诗歌的翻译是很有难度的。
对于诗歌的翻译标准也众所不一,从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到刘重德的“内容上忠实、语言上达意、风格上近似”等等,不同说法具有不同侧重点。
而被大家所公认的标准还是许渊冲的“三美”原则,即:“意美、音美、形美”。
《静夜思》这首家喻户晓、闻名世界的古诗,被众多翻译者译成英文,由于不同的译者采用不同的翻译标准以及对原诗的语言、意境的理解不同,因此造成了各自的译文的不尽相同。
同时,由于译者的语言、文化、价值取向的不同,也形成了外国译者与中国译者作品的差异。
本文选取三种不同的译本对其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得出各自翻译的优点和特色。
二“三美”原则唐诗翻译的第一个问题是要传达原诗的“意美”(许渊冲,64)。
诗歌措词精炼准确,意境深远,蕴含了诗人浓厚的感情,译者要深刻理解原诗的意境,才能准确传达其中的意义。
因而,“意美”至少包含四个内容:(1)忠实地再现原诗的物境;(2)保持与原诗相同的情境;(3)深刻反映原诗的意境;(4)使译文读者得到与原文相同的象境(吕俊,43-48)。
诗要有节奏,押韵、顺口、好听。
唐诗的“音美”,首先是押韵。
因此,翻译唐诗即使百分之百地表达了原诗的“意美”,如果没有押韵,也不可能保持原诗的风格和情趣(许渊冲,69)。
诗词如何鉴赏诗词鉴赏方法与技巧诗歌鉴赏诗词如何鉴赏的方法如下:1、看到诗后先看题目和作者诗词如何鉴赏,因为题目往往有作者的写作意图。
2、看注释,看注释可以看出作者的事迹。
3、看诗句翻译,一般的诗歌可以通过注释翻译出来,通过翻译诗词如何鉴赏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只要学生掌握住基本的阅读水平,在认真阅读原诗二至三遍后,基本可以定住类型。
诗歌特点诗歌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它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最集中的反映。
(2)诗歌有丰富的感情与想象。
(3)诗歌的语言具有精练、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等特点。
(4)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且分行主要根据节奏,而不是以意思为主。
如何赏析古诗词如何赏析古诗词如何赏析古诗词诗词如何鉴赏,方法如下:1、赏析诗词诗词如何鉴赏的形象:鉴赏诗歌的形象就是通过分析诗歌意象的个性特征,感悟其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社会意义。
2、赏析诗词的语言:常用术语,“诗眼”,“炼句”。
3、赏析诗词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
4、评价作品的诗词内容:评价是鉴赏的最后一步:由对诗的“感受”上升到理性的概括。
5、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就是分析评价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
分析评价要实事求是要中肯,既不贬低也不拔高。
古诗的鉴赏方法有哪些古诗的鉴赏方法有哪些古诗词鉴赏方法: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
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
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