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便当文化
- 格式:ppt
- 大小:5.84 MB
- 文档页数:28
日本人的饮食,一般可分为主食和副食。
米为主食,蔬菜及鱼等为副食。
中世纪至明治时期,日本人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对肉食有所禁忌,所以很少食肉;明治以后,这种禁忌才又消除。
在一般西方人的观念里,日本食品似乎只有牛肉火锅或样子古怪的寿司。
但实际上,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受到学校伙食的影响,日本饮食中也普及了面包等面食类。
随着经济的成长,肉类和乳制品等的摄取也大幅增加。
再加上速食食品的普及,使日本人的饮食生活愈发多样化。
吃米饭时,常搭配有青菜、鱼、肉等副食,料理方式有锅煮、油炸、烧烤等,同时搭配有味噌汤、腌酱菜。
现在副食之中也有许多西洋料理或中华料理的搭配。
日本人在饮食方面,自古以来即有节俭的观念,例如对鱼的利用:日本人习惯上将鱼身做生鱼片(或者煎烤),鱼头、鱼尾用来煮其他料理,鱼骨头则用来做汤。
另外,为了预防收成不佳而做的储备、保存用食物,即酱菜、腌制的鱼、肉类、风干的食品等,也是日本料理中很重要的副食。
除了饭、汤、腌酱菜之外,尚有前菜、生鱼片、烧烤类、油炸、锅煮类及凉拌菜、醋拌菜等的料理。
在调味方面虽然使用酱油、酒、醋、砂糖等作为调味料,但都尽量保持材料本身的原味,口味并且都很清淡。
至于汤、锅煮类料理、油炸类的调味汁,为了能增添风味也使用了柴鱼片、香菇、海带及其他材料来调味。
在做法上,有时添加少量被称为“隐味”(吃得出来,但是看不到)的调味(例如盐)及调味料(例如甜味)。
砂糖则是近代以后才开始使用,但是现在高级的日本料理仍多半不使用砂糖。
寿司是在以醋调味的饭中加入鱼虾类、海苔、青菜等的一种料理,它的作法、形状、味道等,在日本全国各地均不相同。
东京”捏饭寿司”(生鱼片寿司)制作上很简单,是在饭团上摆上新鲜鱼虾肉片,特色为客人可一边吃一边欣赏厨师的手艺,此方式并已普及全国。
“天妇罗”是将鱼虾、蔬菜类裹上用水调和的面粉,再用油炸的料理。
“寿喜烧”不是日本传统的料理,是从19世纪后半期以后才开始普及,它是将牛肉切成薄片和蔬菜等一起煮,沾上酱油和糖作成的调味料一起食用。
日本火车便当的前世今生作者:张婧雯赵辉康利娜姚悦周梦文来源:《新丝路(下旬)》2019年第10期摘要:在日本,火车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人们也将火车作为享受旅途的一个部分,而火车便当,也成为了享受火车旅途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形成了日本独特的“铁路饮食文化”。
不同于中国的火车便当,日本的火车便当从制作到销售都有着严格的要求,不仅是便当的内容,就连其容器和包装纸都具有各地区不同的特色。
关键词:火车便当;包装纸;火车便当大会;文化经济效应日本是个狭长的岛国,由于地方饮食的差异,也孕育出了许多当地的特色便当,便当大多选取当地对新鲜、最出名、富有营养的食材制作而成,让匆匆来往的旅人能够一口吃到当地的特色美食。
伴随着铁路的发展,日本的火车便当也有着相当悠久的历史,可以说,日本是世界火车便当的发源地。
据不完全统计,至2019年8月为止日本各火车站贩卖的便当共有811种,每年都会推出许多新的产品,以往推出的产品更是有6600种以上,研究日本火车便当对于研究日本地方文化具有极高的借鉴意义。
一、火车便当的诞生火车便当,正如它的名字一样,是伴随着火车的发展而诞生的,日本最初的铁路开通于1872年,但是因为当时火车运行距离较短,运行时长也不足一小时,因此,火车便当诞生的时间要稍晚一些。
对于火车便当的起源,有诸多不同的说法,例如1877年开始作为军用便当使用所产生的梅田站说、神户站说、1883年熊谷线开通当日在站内贩卖寿司、面包等所产生的熊谷站说以及1883年上野站说等等,现在大多数文献都将1885年7月16日由旅馆“白木屋”接受日本铁路公司委托,在宇都宫站贩卖的用竹叶包裹着的两个饭团和咸萝卜组成的便当作为日本最初的火车便当。
而宇都宫的火车便当内容过于简陋,后来在姬路又出现了用小盒子盛装,带有烤鱼、厚蛋烧、梅干等食材丰富的火车便当,因此姬路的火车便当被誉为火车便当的始祖。
二、各具特色的火车便当中国的火车便当,两荤一素,很多人的评价都是既难吃又昂贵,而且菜品样式比较少,卖相也不是很好。
日本饮食文化一、日本饮食种类日本饮食一般可分为主食和副食。
米是主食,蔬菜及鱼等为副食。
中世纪至明治时期,日本人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对肉食有所禁忌,所以很少食肉。
明治以后,这种禁忌才得以消除。
日本饮食被称为料理,方式主要有煮、炸、烤以及凉拌菜等,搭配有味噌汤(酱汤)、腌酱菜(渍物)等。
日本料理的特色是生、凉、油脂少、分量少、种类多、颜色好看,而且非常讲究食器的选择。
即色自然、味鲜美、形多样、器精良。
怀石料理。
字面来解释,就是怀中抱着石头。
据说很久以前修行僧一天只能在上午吃一顿饭。
到了晚上就会又饿又冷、饥寒交迫。
所以和尚们想到一个方法,就是把加热的石头(温石)抱在怀里。
后来人们就把仅仅填满空肚子,加热身体的轻淡的素食和简单少量的食品叫做怀石料理。
实际上这是从禅宗那里来的想法,因为禅宗和茶道又有深远密切的关系,所以也把只在喝茶之前吃的一些简单的饭菜叫做怀石料理。
卓袱料理。
卓袱是中国式饭桌,即八仙桌。
卓袱料理是中国式的料理,有蘑菇、鱼糕、蔬菜的汤面、卤面等。
其特色是客人坐着靠背椅,围着一张桌子,所有饭菜放在一张桌上。
这种料理起源于我国古代的佛门素食,由隐元禅师作为“普茶料理”(即以茶代酒的料理)加以发扬。
因盛行于长崎,故又称长崎料理。
茶会料理。
日本的室町时代(14世纪)盛行茶道,于是出现了茶宴茶会料理。
最初的茶会料理只是茶道的点缀,十分简单。
到了室町末期,变得非常豪华奢侈。
其后,茶道创始人千利休又恢复了茶会料理原来清淡素朴的面目。
生鱼片。
日本料理以生鱼片最为著名,自古以来日本就有吃生食的习惯。
现在,日本人把贝类、龙虾等切成薄片,也叫“生鱼片”。
去掉河豚毒,切成薄片的河豚鱼,是生鱼片中的佼佼者,鲜嫩可口,但价格很贵。
寿司。
日本料理中独具特色的一种食品,种类也很多,按其制作方法的不同,主要可分为生、熟寿司、压寿司、握寿司、散寿司、棒寿司、卷寿司、鲫鱼寿司等等,而其中鲫鱼寿司被看作是日本料理中最著名、最具代表性的寿司。
关于日本人缩小意识的研究综述作者:程玉云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上》2014年第02期【摘要】《日本人的缩小意识》是韩国学者李御宁描写日本缩小型文化的著作,与中日韩三国进行横向对比。
李御宁眼中的缩小意识表现有六种类型,即:套匣型、扇子型、女孩人偶型、便当型、能面型、徽章型等。
该论文从这六种类型展开论述,分析日本社会文化当中的缩小意识形态。
【关键词】缩小意识横向对比装填;折叠去掉填塞架势凝聚【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08-02戴季陶在《日本论》把日本民族特点归纳为信仰力和好美,美国的本尼迪克特则通过《菊花与刀》解析了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和日本人的性格,韩国的李御宁则概括出“日本人的缩小意识”,认为日本文化是缩小型文化,和魂就是缩小精神。
李御宁出生于韩国,在文学、哲学、思想、比较文化、符号学、结构主义、设计等众多领域都独成一家,被誉为“东亚文化巨人”。
眼光独特,与以往仅从欧美各国单一的与日本文化相对比,而是增加了从中日韩三国进行对比等横向的继承与发展的对比。
学者李御宁在《日本人的缩小意识》一书中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来对日本社会进行解读,其全书从传统的日本文化到近代的二战、日本的当代社会等角度阐述日本人的缩小意识,例如日本的能面、徽章、日本的庭园、茶道、盆景、相扑、商品、二战中的策略等尽显日本的缩小思维。
李御宁对日本的缩小意识有下面一段有趣的评论:“日本无论看到什么东西,都马上会采取行动:扇子,要把它折起来;散乱的东西,要把它填入套匣内;女孩人偶,要去掉手脚便它简单化,否则就不罢休。
” 日本国虽然地处世界的偏隅之地,犹如一叶孤舟漂浮在茫茫大海之上,又仿佛远离喧嚣世界的世外桃源,但这也无形中给了日本人足够的时间让心灵沉寂,让思想升华,于是日本人在清寂的生活中学会了从其他泱泱大国不在意的事物中从“小”处入手来思考,这种“小”的意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名作欣赏 / 文化与传媒 >浅谈日本饮食文化中的地域差异⊙高孟军[太原理工大学, 太原 030024]摘 要:日本的地形及气候均具有多样性,其独特的地形和气候特征,给人们带来了丰富多样的美食食材。
因其气候和地形的多样性,各个地域之间产生了差异,从而使得日本形成了地域性的饮食文化。
关键词:地域差异 不同 地方特色日本在成千个岛屿的环抱之下,呈现出多山少平原的地貌特征。
日本的夏季有美丽浪漫的花海,冬天也能够欣赏到一望无垠的皑皑白雪。
日本冲绳的气候属于亚热带气候,有另一番瑰丽迷人的风景,其独特的地形结构,加上地域性的风土人情及历史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当地产生了一些独具特色的美食。
本文将从主食、菜肴、一些特殊的活动或仪式等方面分析探讨日本饮食文化中的地域差异。
一、日常主食的地域文化差异日本年轻一族的日常饮食通常是这样安排的:早餐就是小店铺中的手卷寿司,午餐是外卖便当,晚餐通常是汉堡套餐。
无论你在日本的哪个地方,均可以品尝到用相似度很高的食材所烹调出的味道几乎没有什么差别的食物。
当前,在日本,几乎绝大多数人都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其他事情上,很少有人愿意花费时间去做饭。
吃别人烹调出的食物,几乎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米饭能成为日本餐桌上的主食,大约是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配给制,其普及时间是昭和十六年至十七年间。
以配给制为准则,城市内部供给的大米分量是有限的,那么人们挨饿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配给制导致大米稀缺,以至于那个时候将大米作为主食的人家占据了很小的一部分,绝大多数的农民为了果腹,选择在大米之中添加一些五谷杂粮(如玉米、小麦、荞麦、高粱等)或者一些薯类作物,有的甚至将胡萝卜或者白萝卜切碎掺在大米之中,作为他们的主食。
这种添加杂粮的做法多集中在日本的东北部、中部以及日本的内陆地区,在濑户、内海沿海、九州、冲绳等地方也存在这样的情况,日本关西地区则很少会出现这样的饮食方式。
二、日本菜肴的地域差异在日本乃至全世界,菜都被看作副食之一,它和主食之间有着明确的分界线。
浅析日本的饮食文化【摘要】“民以食为天”,因为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也是中国璀璨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日本文化发根于中国,饮食文化或多或少也一定受到中国的影响。
本文就日本的饮食文化做了简单的概括。
【关键词】日本饮食特点习惯一、日本饮食的特点自古以来,日本不断从中国学习文化,有科学技术,当然也包括饮食文化。
这自然和当时中国的强盛密切相关。
在现在的日本料理中不难发现很像中国菜的“野菜炒め”。
崇拜并学习强者似乎是日本的特色。
到了近代,中国逐渐没落,西欧逐渐强盛的时候,日本明治天皇进行改革,大量学习西方的技术,文化。
在日本科技逐渐发达的同时,日本的饮食习惯也逐渐发生了改变,由吃熟菜变为吃生菜沙拉。
说起日本饮食,经常会得到这样的评价,精细,量少,清淡等等,这些词语都大体上概括了日本饮食的特征。
(一)日本饮食文化之“精,少,淡”(1)所谓“精”。
就是无论什么料理,都很好看,至于味道怎么样,那是其次。
中国菜可以不同的菜放在同样的盘子里,但是日本料理就不一样了,基本上不同的菜是放在不同的盘子里的,而且盘子是奇形怪状,摆放的方向也是有讲究的。
做出来的菜基本上都是一个样。
如果不考虑味道的话,日本料理确实很好看。
(2)日本料理的?“少”。
?中国人吃饭讲究的就是个实在。
要吃好,并且还要吃饱。
吃好自然不必说,要吃“饱”,这在吃日本料理时就有点困难了。
中国人吃菜是一筷子,一勺子地吃。
日本人是一片菜叶一片肉地吃。
往往一顿饭吃下来,只有6分饱,过两个小时又想吃饭了。
在日本花400日元买的便当,也就是盒饭,往往里面就是3块炸鸡和一片黄瓜,几片腌萝卜。
可别以为有3块鸡肉就很合算了,鸡肉是最不值钱的东西,白菜都比它贵。
正因为蔬菜价格很高,所以日本料理里蔬菜的分量不多。
也不光蔬菜,其它的东西一样很少,往往一样菜是一小口就结束了。
(3)“淡”可以说是日本料理的最大优点。
日本人长寿的原因估计也和他们饮食的清淡有关。
中国菜基本上每样菜下锅之前都要先往锅里倒油,没有油,也就不会有美味的中国菜。
摘要: 对于中国人来说,日本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近邻。
中日之间虽然一直试图认识和了解对方,却远没有达到此目的。
本文试图从日本文化特性入手,探讨日本人的“以小为美”的民族文化意识,并试图寻求这种文化意识的根源和具体体现。
另外通过对中、日传统文化意识的对比,可以更加理解日本人的这种民族文化意识,为读者客观地认识日本人和研究日本社会提供帮助。
关键词: 日本人以小为美民族文化意识在世界各民族中,日本人精微、注重细节的性格,以及产品的精雕细琢被世人所称道。
小至一般的电子产品,大至丰田、本田汽车,都给人以“小巧轻便”的印象。
日本人钟爱将大自然的景物缩小做成盆栽放在家里,也十分喜欢看“名侦探柯南”。
韩国学者李御宁将其解读为“日本人的缩小意识”,认为日本人似乎很偏爱“小”,并以之为美。
我认为日本人的这种“以小为美”的文化审美意识根源于他们的文化特性,日本的国土狭小,他们偏爱小的理由,既有自然资源有限,凡是必须“精耕细作”的生存压力和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强大压力,又有日本人自古崇尚精微小巧的性格特点。
一、日本人的缩小意识韩国学者李御宁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对日本社会进行解读,发现了日本人有一种独特的“缩”的特性。
能量奇大的巨人被浓缩成小小的一寸法师;桃太郎以针为刀,以碗为船;广阔的宇宙与变化的四季被压缩在短短的俳句里表现;盆景、插花乃至现代的半导体、电脑,无一不是“缩”的例证。
丰富多样的膳食被收缩在一定的狭小空间里,形成了独特的“便当文化”。
“文库本”袖珍图书也正是“缩”的表现。
这些现象都说明日本有缩小意识,有缩小趋向文化。
缩小意识不仅仅体现在那些缩小的物体上,在现实社会中,日本人的团体精神和日本人做事的谦虚谨慎也是缩小意识的一种体现。
日本民族的缩小性格与日本有限的自然资源密切相关,同时来自自然环境和全球的科技竞争压力也是重要的原因。
此外,日本每年自然灾害频发,也为其缩小的民族性格带来较大的影响。
恶劣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日本人的谦恭自卑,亦激发了他们奋发图强的扩大欲望,但现实的局限又迫使他们的扩大欲望必须通过缩小来实现,正如另外一个韩国学者朴俊熙所说的,日本人的“缩”与“小”只是表面现象,追究其本质,便现出“志在扩大”的原形。
从寿司看日本文化摘要:寿司是日本料理的代表,从寿司中可以窥视出日本很多的文化。
历史虽不渊远的寿司,却是聪明的日本人通过思考发明创造出来的,起初只是为了保存食物,而今发展到种类繁多,和中国的饺子很相似,既保留了传统又不乏创新。
寿司的美味不仅体现在食上,更体现在形与色上,在如今讲求效率的日本社会中,寿司仍然受到人们的青睐。
关键词:寿司;勤于思考;传统;创新序论日本不仅在地域上与中国是“一衣带水”,而且在文化上也是“一脉相承”。
“很难用几句话去勾勒日本社会的特点,那种勾勒容易漫画化。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日本文化的博采众长和实用主义。
”这是作家李培林先生的一句话。
日本文化几乎就是世界文化的大熔炉,既重视传统又善于创新,正因如此日本文化中的茶道、花道,都是世界各国人津津乐道研究的对象,而作为日本饮食文化当之无愧代表的寿司,研究的人还尚少。
在马凤鸣的《现代日本的生活习惯》中,作者对日本饮食文化做了概括性的分析,简单地介绍了日本料理的种类,以及饮食习惯。
我认为:饮食文化也是文化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它是反映民族发展的一面镜子,本文就是从细处着手,从日本料理中最具代表性的寿司谈起,逐渐深刻地分析寿司中所展现的日本文化。
寿司的历史虽不渊远,起初只是为了便于保存而发明出的一种食物,形式上与中国的传统食品饺子很相似,现如今寿司的种类异常繁多,这都是因为聪明的日本人通过思考而发明创造出来的,在此基础上既保留了传统又不乏创新。
寿司的美味不仅体现在食上,更体现在形与色上,每一块寿司都是一个精致的小艺术品,这是日本人所追求的料理美。
在高效率、快节奏的日本社会中,寿司仍然受到许多人的青睐。
从小小的寿司中反映出日本文化的很多优点,这都是值得中国人,乃至全世界人今后学习和借鉴的。
1 从寿司的起源看日本1.1寿司的起源追溯寿司的起源,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其历史渊源并不远。
在江户时代的延宝年间(1673年至1680年)。
京都的医生松本善甫把各种海鲜用醋放在一起。
日本食育食育,是日本在德育、智育和体育之外的又一重要教育理念。
简单来说,就是以食物为载体的各种教育。
孩子通过各种各样的饮食体验,不仅可以学习与食物相关的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孩子们选择和搭配食物的能力。
食物是人类生存之本,但饮食的意义却并不局限于保证人的生理生存。
实际上,食物既能滋养健康的身心,还能帮助完善健全的人格并带来丰富的人生感受。
因此,食育可以看作是德育、智育和体育的基础。
食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科学饮食、营养和健康知识、环保意识和学农教育、普及日本的饮食文化等。
日本的食育一开始主要针对孩子,目前已经扩展到各个年龄层的人群,成为日本终身教育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
1、日本的“食育”理念在日本,食育的观念最早始于养生。
江户时代的儒学家贝原益轩因早年学医,在其所著的《养生训》中,提出养生可以改变“天命”,他主张吃饭八分饱,少食油腻肉食,多食清淡,细嚼慢咽快乐进食有利于长寿,从而改变天命。
明治时期的医师、药剂师石冢左玄在1898年所著的《通俗食物养生法》一书中提到“体育、智育、才育,归根到底皆是食育”,从营养学的角度论述健康饮食的重要性。
此外,与“食育”相关的理念在江户时代的武士“家训”中也有出现。
“家训”要求,武士在吃饭饮酒的过程中严禁暴饮暴食,避免奢侈浪费,不仅要遵守饮食的礼仪,而且还要保持武士的威仪美感等。
这里的“食育”是以“家训”的形式作为武士的行为规范和教养礼仪而被实践的。
首次从教育层面提出“食育”理念的人是日本作家村井弦斋,其在1903年所著的《食道乐》中提出了“食育论”。
村井弦斋认为,“对于儿童来说,食育比德育、智育、体育更重要,体育、德育的根本在于食育。
”但是,在物质生活匮乏的时代,饮食首先要满足果腹的生存需求,因此食育的教育理念在那个时期很难得到普及推广。
食育的理念在日本重新受到关注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
战后日本经济的快速增长带来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各种与食物、饮食相关的问题也开始频频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