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的MRI诊断. 共37页共37页
- 格式:ppt
- 大小:3.18 MB
- 文档页数:37
磁共振成像在肛瘘诊断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肛瘘术前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对17例临床诊断为肛瘘的患者进行MRI检查,分析肛瘘的MRI表现,将检查结果与手术结果对照。
结果:17例患者共显示瘘管32条,外口23个,内口18个,肛周脓肿3个。
肛瘘分型为括约肌间型9例,经括约肌型6例,括约肌上型1例,括约肌外型1例。
手术共检出瘘管34个,内口24个,外口23个,脓肿3个。
MRI 检查对瘘管、内口、外口,肛周脓肿显示的准确率分别为94.1%、75%、100%、100%。
结论:MRI对肛瘘术前准确分型及手术方式选择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MRI应作为肛瘘患者术前重要的检查手段。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肛瘘;诊断【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08-0132-02肛瘘为常见肛门直肠疾病,由内口、瘘管与继发性外口组成,其病程反复,常迁延不愈,手术是其治疗的主要方法,而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在于明确诊断。
MRl多序列、多方位成像,可明确肛瘘的术前临床亟待解决问题。
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17例患者,其中男13例,女4例,年龄21~56岁,中位年龄34岁,所有患者均存在肛瘘的症状及体征。
1.2 检查方法采用西门子MAGNETOM Verio 3.0T磁共振成像系统。
体部相控阵表面线圈,患者仰卧位,足先进,磁场中心定于耻骨联合上缘,所有患者均先行平扫,再行增强扫描。
扫描序列:矢状位T2WI脂肪抑制-TSE序列:TR 4500ms,TE99ms,层厚4mm,间隔0.4mm;冠状位T2WI-TSE序列:TR4000ms,TE93ms,层厚4mm,间隔0.4mm;轴位T1WI-TSE序列:TR500ms,TE11ms,层厚4mm,间隔0.4mm;轴位T2WI-SE-TIRM序列:TR5000ms,TE96ms,层厚4mm,间隔0.4mm;Gd-DTPA增强后用T1WI-SE脂肪抑制序列:TR650ms,TE11ms,层厚4mm,间隔0.4mm。
肛瘘的临床表现及诊断背景介绍肛瘘是指肛门与直肠之间或直肠与肛周皮肤之间异常的通道形成,通常是由于肛门周围腺体感染引起的炎症进而演变而来。
肛瘘是一种常见的肛门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显著影响,因此及早发现和诊断是至关重要的。
临床表现肛瘘的临床表现可以多样化,具体取决于肛瘘通道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炎症的程度以及有无感染等因素。
主要症状1.排脓及脓液的渗出:肛瘘通常伴随有脓液的排出,这是因为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所产生的结果。
2.肛门周围疼痛:肛瘘通常伴随有肛门周围的疼痛,特别是在排便时或坐立不安时疼痛症状会加剧。
3.肛门周围皮肤溃疡:患者在肛门周围可能出现持续性溃疡。
4.肛门出血:在肛瘘通道的口部或器官出现细小的破裂会导致出血,通常是少量出血。
5.脓肿形成:肛瘘通道中出现脓液聚集并发生脓肿。
6.肛门周围皮肤红肿:肛瘘通常伴随有肛门周围皮肤的红肿,常为持续性。
伴随症状1.发热:肛瘘感染时,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这是炎症过程中的常见症状。
2.排便困难:部分复杂的肛瘘可导致排便困难,因为通常会涉及直肠括约肌。
诊断为了确诊肛瘘,医生通常需要进行以下的诊断步骤:病史采集医生将会首先询问患者的病史,了解症状的起源、发展和病程等信息。
特别关注患者是否有肛门周围疼痛、脓液排出、皮肤溃疡、出血等症状。
体格检查医生将会进行一次肛门和直肠的体格检查,包括肛门疼痛感觉、脓液的排出情况、肛周皮肤状况等。
直肠镜检查直肠镜检查是一种常见的诊断肛瘘的方法,通过直肠镜可以直接观察到肛瘘通道的形态、分布和与直肠的关系。
直肠镜检查也能排除其他直肠疾病引起的类似症状,如直肠炎、直肠肿瘤等。
肛门造影肛门造影是一种辅助诊断肛瘘的检查方法,通过注入造影剂,医生可以清楚地看到肛瘘通道的形态、分布和与其他结构的关系。
超声检查超声检查可以帮助排除其他直肠疾病,并确定肛瘘通道与其他结构的关系,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
磁共振成像(MRI)对于复杂的肛瘘病例,MRI可以提供更详细的肛瘘通道的图像,帮助医生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
10种肛管和肛周疾病的MRI诊断展开全文肛管(analcanal)是消化道的终末节段,上与直肠相连,下与肛门相接,周围被内、外括约肌所环绕,呈环状收缩封闭肛门。
关于直肠与肛管的分界问题仍存有争议,主要有解剖学肛管和外科学肛管两种分界方法。
解剖学肛管是指从齿状线至肛门缘的一段长约2 cm的肠管;这个分法着眼于组织结构与胚胎发生。
外科学肛管则是把直肠穿过盆膈之处作为肛管的上界,即从盆膈至肛门缘的一段长约4 cm并为肛提肌和肛门括约肌所包绕的一段肠管,这个分法更多从形态和功能方面考虑。
目前临床上,肛管的概念通常是指外科学肛管,而针对肛管的影像学检查是指对外科学肛管所进行的影像成像;因此,在影像学上又有影像学肛管之说。
肛管在控制排便中起重要作用,肛管和肛管周围区域具有独特的解剖结构和复杂的生理学特性,因此也是多种疾病容易发生的部位,有的疾病迁延不愈,常给患者带来身心的痛苦和较大的负担。
肛管的各种影像学检查中,普通内镜可以观察肛管腔内,但无法了解管壁及管壁外的情况;腔内超声可以观察管壁外的情况,但视野有限,且为侵入性检查,部分患者难于接受[1]。
CT和MRI肛管检查能够直接地显示肛管及其肛周结构,然而,CT不能分辨肛管管壁内结构,例如:内括约肌与外括约肌之间的区别在CT上难于分辨。
腔内线圈MRI的视野较腔内超声大,显示肛管结构非常清晰,可以直观地发现诸如肛瘘类的肛管病变[2],但是其缺点也和腔内超声相似。
体表相控阵线圈MRI以其多参数、多序列、多方位成像、无辐射和软组织分辨力高等优点,可以清楚地显示肛管及肛周解剖结构,明确病变的部位、累及范围、侵犯程度以及强化方式等,为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后评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目前MRI已经作为肛管和肛周病变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3-4]。
1 肛管的MRI检查技术1.1 检查前准备患者无需做任何肠道准备。
不需要清洁灌肠,不需要充盈对比剂。
肛瘘肛周脓肿患者,首诊时不做任何干预,如切开引流等,尽量保持瘘管及脓肿的原始形态进行检查。
甘肃医药2021年40卷第6期Gansu Medical Journal ,2021,Vol.40,No.6肛瘘发病机理主要是肛腺口堵塞,引流不畅,致局部感染,形成内外括约肌间脓肿[1]。
脓肿治疗不及时,发展成肛周脓肿,脓肿自行破溃或切口引流不畅,造成后遗病变。
典型的肛瘘既有内口也有外口,两者之间通常是较完整的一根管道。
非典型肛瘘只有内口没有外口,或者内外口都有,但相连瘘管闭塞,或者只有外口,内口找不到,或者只有一根条索状硬结通向肛内。
肛瘘常经久不愈,反复发作,尤其复杂性肛瘘,临床根据患者症状、肛周指诊[2],评估肛瘘分型及内口定位比较困难,常规瘘管造影、超声检查和CT 对肛瘘的评估也比较局限。
随着检查技术不断地提高,MRI 已成为肛瘘术前评估的金标准,明显优于临床检查和直肠腔内超声检查。
本研究对我院63例肛瘘患者术前行MRI 检查,术后与影像资料对比分析,验证1.5T 磁共振T1-quick 3D-tra-FS 增强联合常规序列在肛瘘分型、内口定位、瘘管及支管显示状况。
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6月至2020年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3例肛瘘患者,男性51例,女性12例,年龄22~66岁,平均(42.8±6.9)岁。
主要临床症状:患者自感反复肛周肿胀、疼痛不适,邻近皮肤局部时不时溢出少量脓性、血性、黏液性分泌物。
1.2仪器与检查方法检查前嘱咐患者排空直肠内粪便。
采用联影公司生产1.5T 磁共振扫描仪,线圈使用体部相控阵线圈+脊椎线圈。
患者仰卧位,头先进,肛管直肠内插入一次性塑料肛管,深度约5~6cm ,目的,更好显示肛管-直肠与周围结构,方便扫描的定位,如横断位、冠状位定位。
先行矢状位T2WI 抑脂序列成像,然后行轴位和冠状位,轴位定位时垂直于肛管长轴,冠状位定位时平行于肛管的长轴。
所有的患者均行横断位T1WI 、PDWI-FS 以及T1WI 横断位、冠状位、矢状位增强和T1-quick3D-tra-FS 增强。
磁共振在肛瘘诊断中的应用作者:傅洁婷陆金根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13年第25期[摘要] 目的探讨肛瘘诊断中磁共振检查的作用,旨在术前对瘘管位置、走行、行程的准确评估,从而为选择手术提供依据以及降低复发率。
方法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32例,均为我院2010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肛瘘患者,采用磁共振(MRI)检查,就结果与手术结果对照,以对准确性加以评估。
结果本次研究选择的32例患者中,手术证实肛周脓肿24个,原发瘘管37个,外口40个,内口45个。
患者MRI图像均较为清晰,瘘管显示T1WI为稍高信号或等高信号,脂肪抑制PDWI及T2WI呈高信号,脓肿以马蹄状及不规则形为主要表现,T1WI等表现为稍低信号,T2WI表现为高信号。
MRI瘘管灵敏度为94.6%(34/37),特异度为85.7%(24/28);MRI脓肿灵敏度为100%(24/24),特异度为97.5(39/40);MRI 内口灵敏度为93.3(42/45),特异度为94.7%(18/19);手术所见与MRI检查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结论临床肛瘘诊断中,MRI检查为无损伤、快速方法,具有高度准确性,可为临床医生的诊断提供参考依据,以利于制定手术方案,具有非常积极的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广泛开展应用。
[关键词] 磁共振;肛瘘诊断;应用观察[中图分类号] R445.2;R65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5-0057-03临床肛门直肠疾病常见类型中,肛瘘有较高的发生几率,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存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病程迁延,易反复发作,累及括约肌时易造成程度不等的肛门失禁,需采取手术方案治疗[1]。
肛瘘病情程度多较轻,易制定手术方案医治。
但部分肛瘘相对复杂,实施手术后有高达20%~40%的复发率,手术操作过程中隐匿性脓肿、遗漏瘘管均为诱导复发的因素。
手术操作前准确评估瘘管行程、走行、位置,对继发瘘管及脓肿的存在进行明确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可为选择手术方案提供依据,以改善患者生存质量[2]。
山东医药2023 年第 63 卷第 19 期磁共振多序列对肛瘘形态学评估效果比较王玉1,李传亭2,谷超31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济南250014;2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山东省立医院放射科;3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肛肠科摘要:目的 对比磁共振(MRI)多序列对肛瘘形态学改变的评估价值。
方法 选择肛瘘患者46例,均于术前1周行3.0T MRI检查,序列包括脂肪抑制T2加权成像(FS T2WI)+扩散加权成像(DWI)、脂肪抑制T1加权成像(FS T1WI)+对比增强(CE)、FS T2WI。
两位医师对各序列图像作出一致性评价,对比各序列肛瘘内口、瘘管的显示率及清晰度评分。
结果 46例肛瘘患者手术中共发现内口51个,主瘘管及初级瘘管共62个。
两位医师对肛瘘内口显示清晰度评分(FS T2WI,κ=0.816;DWI,κ=0.799;FS T1WI+CE,κ=0.828;FS T2WI+DWI,κ=0.821)、内口显示率(FS T2WI,κ=0.940;DWI,κ=0.958;FS T1WI+CE,κ=0.852;FS T2WI+DWI,κ=0.812)、瘘管清晰度评分(FS T2WI,κ=0.824;DWI,κ=0.882;FS T1WI+CE,κ=0.718;FS T2WI+DWI,κ=0.851)、瘘管显示率(FS T2WI,κ=0.783;DWI,κ=0.816;FS T1WI+CE,κ=0.641;FS T2WI+DWI,κ=0.792)的一致性评价较好或良好。
FS T2WI+DWI、FS T1WI+CE、FS T2WI序列内口显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均高于DWI序列(P均<0.05);各序列内口清晰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各序列瘘管显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序列瘘管清晰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肛瘘mr检查操作规程肛瘘是指肛门周围的皮肤与直肠或肛管之间形成的异常通道,常伴有炎症和排脓,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MR(磁共振)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能够提供关于身体内部结构和病变的详细信息,对于肛瘘的诊断和定位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肛瘘MR检查操作规程的详细介绍:1. 患者准备a. 提醒患者在检查前空腹,避免进食2-3小时。
b. 建议患者将排空肠道,可以使用开塞露等方法帮助排便。
c. 建议患者尽量排空膀胱,以减少对检查的干扰。
2. 术前准备a. 医生和技术人员确认患者的身份和检查申请单信息。
b. 准备所需的MRI设备和相关检查工具。
c. 与患者交流,解释检查目的、过程和注意事项。
3. 前期安排a. 患者更换适合的检查服装,将所有金属物品如首饰、钥匙等取下。
b. 让患者躺在磁共振扫描床上,调整好姿势,让患者感到舒适。
c. 在需要的情况下,可以给患者使用镇静剂或造影剂,以便更好地观察肛瘘的情况。
4. 检查操作过程a. 医生或技术人员使用MRI设备对患者进行扫描,可以通过给患者耳机播放音乐或与患者交流来减轻紧张情绪。
b. 从腹部开始扫描,以观察肛门及其周围的情况。
c. 使用液体造影剂或注射剂将其引入肛门周围区域,以更清晰地显示肛瘘的位置和形态。
d. 根据扫描结果,医生可以判断肛瘘的类型,如内肛瘘、外肛瘘、跨肛瘘等。
5. 检查注意事项a. 患者需要保持安静和稳定,尽量避免身体的运动和移动。
b. 患者需要听从医生或技术人员的安排和指示,配合调整姿势和呼吸方式。
c. 在整个检查过程中,患者需要与医生和技术人员保持良好的沟通,配合完成各个扫描工序。
6. 检查后处理a. 检查结束后,帮助患者起床,检查是否有不适或其他不良反应。
b. 将检查结果整理并记录在病历中。
c. 与患者沟通检查结果,解释相关发现和建议后续治疗方案。
肛瘘MR检查操作规程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和合作的患者,以确保准确的诊断结果。
在操作过程中,医生和技术人员要时刻注意患者的安全和舒适度,确保检查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