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重难点第十五课《祭十二郎文》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 格式:doc
  • 大小:206.00 KB
  • 文档页数: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祭十二郎文》

重点名称重要指数

重点1积累重点实词虚词☆☆☆☆☆

重点2理清结构层次☆☆☆☆☆

重点3探究作者的情感☆☆☆☆☆

重点4 探究文章的艺术手法☆☆☆☆☆

【重点详解】

重点1:积累重点实词虚词

【要点解读】

“重点实词”,从词义上看,指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常见文言虚词指的是大纲规定的18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考向】积累重点实词虚词

【例题】解释下列一词多义现象:

(1)诚:①乃能衔哀致诚②诚知其如此③所谓天者诚难测

(2)幸:①皆不幸早世②教吾子与汝子,幸早成

(3)以:①以为虽暂相别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4)省:①不省所怙②汝来省吾

(5)孤:①吾少孤②零丁孤苦③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

(6)长:①吾少孤,及长②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③长吾女与汝女

(7)终:①言有尽而情不可终②终葬汝于先人之兆

(8)致:①乃能衔哀致诚②将成家而致汝

(9)就:①既又与汝就食江南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10)知:①而寿者不可知矣②死而有知③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

【答案】(1)诚:①诚意,名词②果真,如果,连词③实在,副词

(2)幸:①幸运,形容词②希望,动词(3)以:①认为,动词②因为,介词(4)省:①知道,动词②探望,动词(5)孤:①幼年丧父,动词②孤单,形容词③孩子,名词

(6)长:①长大,动词②年长,形容词③养育,动词(7)终:①尽,动词②最终,副词

(8)致:①表达,动词②使……来,使动(9)就:①靠近,动词②就职,任职,动词(10)知:①预知,动词②知觉。这里指灵魂,名词③知道,动词

【名师点睛】

这是一道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和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和作用的题目,文言实词的意思注意本意和引申义的区分,如“行”本身是“道路”的意思,后引申出其他的如“行走”“离开”等意思,记忆时重点以及文中的例句,答题时找相近的例句,还可结合前后文以及常用的成语进行区分,如“行”可以用成语“行将就木”确定他“将要”的意象,虚词注意记忆意义和用法。

【对点练习】

1.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其后四年,而归视汝。②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③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全存乎?④动摇者欲脱而落矣。

⑤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⑥将成家而致汝。

A.②③⑤ B.①③④ C.②③⑥ D.④⑤⑥

2.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 B.将成家而致.汝

C.去今之墓.而葬焉 D.子孙帝王

..万世之业也

重点2:理清结构层次

【要点解读】

划分文章的层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按时间先后划分;(2)按地点的转换划分;(3)按事情发展的过程或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4)按描述内容的不同角度划分(5)按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划分。本文可按时间、地点的变化来划分。

【考向】理清结构层次

【例题】试从作者情感和思绪发展方面把握文章的脉络,概括各段(不含首尾两段)内容,探究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答案】第2、3段,主要是回顾自己和老成的身世和往日的聚散情况;第4~9段,主要是表达自己在得到老成死讯后的痛苦心情;最后两段是交代老成后事的安排,再次祭奠亡灵。

由于作者情绪的激动以及生活经历的坎坷,所要书写的内容很多,所以文章乍看起来似乎往复重叠、散漫错综,实际上却是气脉不断,一种骨肉至情充塞全文,贯串始终。

【解析】第2段,叙写“两世一身,形单影只”的身世之悲。第3段,回顾叔侄二人三别三会的经历。第4段,“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陈述自己抱憾不已的心情。第5

段,坦陈噩耗传来时自己由不信到最终确信的心理变化过程。第6段,感慨自己未老先衰,将“从汝而死”。第7段,孩提尚幼,“冀其成立”。第8段,猜测老成的死因。第9段,揣测老成的死期。第10段,交代对老成身后事的安排。第11段,再次抒发自己对老成之死的无限悲痛之情。

【名师点睛】

这篇祭文完全是根据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而行文的。表面上看来,记叙的内容非常庞杂,没有线索,而实际上,把握文章的情感发展脉络是理解全文的基础。本题意在引导学生透过繁复的叙述和慨叹,捕捉文章的气脉,体会本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对点练习】

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刘公干《赠五官中郎将》诗:“昔我从元后,整驾至南乡。过彼丰沛都,与君共翱翔。”元后,盖指曹操也。至南乡,谓伐刘表之时。丰沛都,喻操谯郡也。王仲宣《从军诗》云:“筹策运帷幄,一由我圣君。”圣君亦指曹操也。又曰:“窃慕负鼎翁,愿万朽钝姿。”是欲效伊尹负鼎干汤以伐桀也是时汉帝尚存而二子之言如此一曰元后一曰圣君正与荀彧比曹操为高光同科。或以公干平视美人【注】为不屈,是未为知人之论。《春秋》诛心之法,二子其何逃? (节选自《沧浪诗话》)

【注】相传曹丕宴请宾客,酒酣忘情,命夫人甄氏出拜,座上众人皆匍匐于地,不敢仰视,只有刘公干平视不避。

问题:这段文字可分几层?表达了作者哪些看法?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重点3:探究作者的情感

【要点解读】

古语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作者从内心深处里流淌出来的。韩愈这篇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含情的抒情散文,是祭文中的“千古绝调”(明代茅坤语)。文章追叙他与侄儿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抒发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无比哀痛。《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考向】探究作者的情感

【例题】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字字含泪,句句含情,是祭文中的“千古绝调”,那么文章的如此悲情究竟源于何处呢?

【答案】(1)感恩之情无以为报。韩愈三岁即父母双亡,全仗兄嫂含辛茹苦地把他抚养成人“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然而几十年养育之恩尚未报答,兄嫂却相继辞世,感恩之情无以为报,如今相濡以沫的亲侄十二郎又突然去世,这如何不让常怀感恩之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