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 格式:doc
- 大小:27.05 KB
- 文档页数:4
《外国小说欣赏》教材知识要点梳理(浓缩要点,值得印发)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有16本。
高中教学时间紧,无法穷尽这些教材和知识,但应该把重点教材的要点知识给学生讲解或者复印给学生。
小说几乎是全国卷必考文本。
今天推送《外国小说欣赏》教材的知识要点梳理,由某名校高三备课组整理,也适用于中国小说欣赏。
刚好一张8K双面纸,试卷大小。
值得印发给学生,了解基本知识很有必要。
比如2018年全国卷三考查了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微纪元》,有道问答题是:结合本文,谈谈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
(6分) 显然就和《外国小说欣赏》第八单元的“虚构”一章不无关联。
附录: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有16本。
其中标为红色的教材,是各地选修较多,或者和高考关联相对紧密的。
一.诗歌与散文1.《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2.《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3.《外国诗歌散文欣赏》二.小说与戏剧4.《中国小说欣赏》5.《外国小说欣赏》6.《中外戏剧名作欣赏》7.《影视名作欣赏》三.新闻与传记8.《新闻阅读与实践》9.《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四.语言文字应用10.《语言文字应用》11.《演讲与辩论》12.《文章写作与修改》五.文化论著研读13.《先秦诸子选读》14.《中国文化经典研读》15.《外国文化著作选读》16.《中国民俗文化》第一单元:叙述1. 叙述角度叙述角度有“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种。
全知视角大多见于传统小说,叙述者如上帝一般俯瞰人间,对所发生的故事、各个人物都了如指掌,有时候还跳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足。
全知视角不受时间空间和人物的限制,方便读者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
如莫泊桑的《项链》。
有限视角的特点是叙述讲究遮蔽作者意图,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与评价。
完全依赖于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里的世界,完全靠叙述者带领读者走进情节的各个环节,让读者参与其中。
这使得读者变得不像在阅读传统小说那样只是被动地听故事,而必须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
高中语文选修课本小说《外国小说欣赏》教材分析高中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关键时期,高中语文设置选修课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有助于今后的学习和成长。
下面店铺给高中学生带来语文选修课本小说《外国小说欣赏》教材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教材分析为什么开设这门课?外国小说是我们今天面对的文学世界的一个庞大的组成部分,是不可忽视的人类智慧的结晶。
本课程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阅读外国小说,传授给学生关于小说的一些基本知识,初步感知小说这一文体的基本特征,在阅读、领悟的基础上提升审美水平和知识水平。
通过这门课,使学生初步了解外国小说史的大致轮廓以及关于外国小说的一些创作方法和知名流派,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高格调的审美情趣。
高中生尚处于语文能力、写作能力的养成期,有别于大学期间的专业学习,故本教材的基本定位为欣赏。
只是与一般较浅层次的欣赏不同,本教材更理论化一些,更深入一些,既有中国传统感悟式、评点式欣赏,也有较理性的深入分析。
而这一切又是以中学生的认知能力为前提的。
这套教材采取什么样的编排方式?本教材的理念以及编排方式,都很有创意,与以往教材有着鲜明的区别。
它以小说的基本元素来区分单元,分为“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等八大单元。
每个单元又分为四个板块:阅读、话题、思考与实践、链接。
阅读:阅读部分选取两篇小说,一篇精读,一篇略读。
精读部分的文章在课堂上进行讲解、赏析,略读部分的文章由学生自行阅读,老师也可在课内外对学生进行指导。
阅读部分所选小说以短篇为主,适当节选一些长篇中的精彩章节。
它们是在征求了许多作家、学者的意见之后精选出来的。
每一篇都经过了精心的考量。
其深浅度与难度,充分考虑到高中生的认知能力、承受能力与鉴赏能力。
所选作品都是外国小说中的经典,充分考虑到了小说发展史、创作方法、小说流派以及国家和地区,适当注意作品的时空分布。
每篇都在写作方面有可说之处,可供学生写作之借鉴。
谈谈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的教学(人教版高一选修备课资料)“外国小说欣赏”这门课怎么教?这虽是一个教学方法的问题,但要从课程和教材的角度思考。
我们以为,课程标准制约选修课程的开设,选修课程的性质决定教材的编法,而选修教材的特点又影响教法的选择。
课程标准关于小说的教学目标,大致可以概括为四点:一是提高文学修养;二是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三是学习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四是尝试创作小说,把创作和鉴赏结合起来。
“外国小说欣赏”就是在这样的目标指示下开设的一门选修课程,因此,它的性质当然是由课程目标决定的。
那么,“外国小说欣赏”是一门怎样的课程呢?首先它是选修的。
必修课业已结束,选修课程是在必修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相关学力,这样,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稍微讲究一点高度和系统性。
其次它是文化的。
如果《〈论语〉选读》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那么,《外国小说欣赏》是了解西方特别是近现代的思想和文化。
所选的16篇小说,都是“以思想为目的的小说”。
第三,它是经典的。
所选的都是近现代外国小说公认的经典。
对于小说这种叙事艺术,教学时需要感悟与欣赏。
第四,它有着新的语文知识。
如西方现代小说的基本文体特征,小说史的大致轮廓,创作方法和大致流派等等。
当然,对这些知识不是系统的学习,而是大概的初步的了解。
对这门课程的性质作这样的分析,虽然不很科学,却能从教科书中找到印证。
那么,《外国小说欣赏》这本教材有什么特点呢?笔者归纳如下:1.吸收了小说研究领域已被广泛认同的新成果。
与以往教材不同的是,它以小说的基本元素来组织单元,分为“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八个单元。
每个单元介绍了相关知识,这些知识对于中学语文教师来说,大学时有所涉及,但并不系统。
可以说,这是新的语文知识。
2.选文的深度,决定了师生阅读这些小说有一定的难度。
尽管编者考虑到中学生的接受水平,但是外国小说的特质让习惯于阅读传统小说的学生感到陌生,何况所选的16篇小说,除了《墙上的斑点》外,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可能都是第一次接触到,可能连老师都感到陌生,因为在大学期间接受的外国文学作品已经逐渐淡忘了。
《丹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分析丹柯形象,把握小说基本主题;2、分析族人形象,多元解读小说主题;3、理解小说主题的永恒性。
【教学重点】分析小说中所塑造的英雄形象及多元化主题。
【教学难点】1、深入解读丹柯在小说中的多重身份变化;2、研读小说结尾,理解崇高的悲剧英雄形象;3、理解族人在小说中的身份变化;4、探讨小说主题的多元和永恒。
【教学过程】【导入】(知识链接)PPT解构主义代表人物法国的罗兰·巴特曾经说过:“一部作品之所以永恒不朽,并不是因为它把独一无二的意义强加于不同的人身上,而是因为它对同一个人提供许多不同的意义。
”(特别关注这段话中的四个关键词:作品、永恒、不同、不朽。
由此切入到本篇课文主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小说主题的多元和永恒。
)(导入课文)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丹柯》这篇小说,完成一场小说主题解读的精神之旅。
【整体感知】(知识链接)PP T在正是进入课文之前让我们先来看两位伟大的哲学所提出的一个概念。
康德说:“形象大于思想。
”黑格尔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两位哲学家都不约而同地认为,艺术或者说文学作品不必直接说出思想,而应该通过形象传达出思想。
所以,我们今天的主题解读不妨从小说塑造的主要人物丹柯着手。
(为小说解读提供理论的基础:“形象大于思想”。
可见人物塑造是主题实现的重要途径,所以解读人物是解读主题的最好手段。
)一、从丹柯角度解读小说的主题(预习反馈)通过课前预习和学案练习,我们看到丹柯具有哪些身份?有请几位同学到黑板上来展示你所读到的丹柯身份。
展示内容预设:美男子、族人的朋友、领导者、骄傲的勇士、英雄、悲剧英雄……(通过寻找丹柯多重身份的变化,把握小说的基本情节。
)(设疑激趣,贯穿全文)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重身份呢?为什么他的身份会发生变化呢?让我们一起来深入解读一下小说吧。
(带着疑问进入课文,更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一)英雄的出现1、丹柯刚出现时,小说是怎样来描写他的?请同学们找到相关语句。
《“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教学设计人教2003版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教学目标:1、区分“圆形人物”、“扁平人物”的概念2、认识两种人物类型在小说创作中的优劣3、如何看待人物类型的划分教学重点:1、学会欣赏小说以及影视中的人物形象2、分析概括人物性格教学难点:1、如何区分“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教学课时:1课时导入:名人漫画导入我想请同学们看几幅人物漫画,看你们能不能通过漫画说出人名。
(学生回答)那么你们是怎么认出来的呢?(学生说明主要特征)那么这些人在现实生活中真的完全长成这样吗?当然不可能,不然岂不是成了怪物了是吧。
其实呢,通过抓住外在特征然后再进行夸张是漫画的一个特点,这样既能最大程度突显出人物外在的特征,也能保证不失真,让人们一眼就能辨别出来。
大家都知道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环境和情节)对了,漫画的这种创作方式在我们的小说人物创作中也是存在的,在小说中通过抓住人物内在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征加以扩大并描写,这种被塑造出来的人物就被称作“扁平人物”,而与之相对的就是“圆形人物”,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讲的内容(教师板书“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首先我们还是来了解一下这两个概念一、“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的概念1、17世纪英国小说家爱·摩·福斯特在他的《小说面面观》里提出“扁平人物”被称做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
他们最单纯的形式,就是按照一个简单的意念或者特性而被创造出来。
“圆形人物”性格较为复杂,往往都是多义与多变的人物。
2、谈论:我们必修教材里学习了六篇小说,我们把这六篇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列出来,大家来回顾讨论一下这些人物的性格特征并初步判断其为圆形人物还是扁平人物。
《林黛玉进贾府》林黛玉王熙凤贾宝玉《祝福》“我”祥林嫂鲁四老爷《老人与海》桑迪亚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林冲《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边城》边城山民结论:圆形人物包括林黛玉、王熙凤、贾宝玉、我、祥林嫂、林冲扁形人物包括鲁四老爷、桑迪亚哥、别里科夫、边城山民(基本都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人物个性)二、“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的优劣各位同学,假如你们是一名写作者,由你来创造安排笔下的人物,你会更愿意塑造圆形人物呢,还是扁平人物?(学生回答,教师加以引导并总结)1、人物类型对比圆形人物:优点——具有性格厚度,表现人物更深层更多元的性格特点,给人以真实新颖之感,不会感觉虚假、枯燥。
《素芭》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课文中的语言、心理、外貌等描写,分析素芭等待形象;2、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类型等。
3、能够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把握其主要特征。
4、了解人物悲剧命运的原因。
5、正确理解作者所表现的素芭的美丽聪慧和善良纯洁的心灵,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二、教学重难点1、分析人物形象,领会小说的内容和主旨。
2、体会本文衬托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时间: 2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泰戈尔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共写了五十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
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百多篇短篇小说,二十多部剧本及大量文学、哲学、政治论著,并创作了一千五百多幅画,谱写了难以统计的众多歌曲。
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种姓制度压迫下要求改变自己命运的强烈愿望,描写了他们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充满了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同时又富有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
他的重要诗作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等,重要小说有短篇《还债》《弃绝》《素芭》等,长篇代表作有《沉船》《戈拉》《两姐妹》等。
二、整体感知,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1、快速阅读小说,简要连贯地概述小说的主要情节。
素芭是个哑巴,她不会说话,但她却有一双美丽动人的大眼睛。
素芭生活在一个美丽的村子,素芭没有朋友,只有两头牛、一头山羊和一只小猫陪伴她。
古赛家的小儿子是唯一一个愿意理睬素芭的人。
随着年龄的增大,素芭越来越了解自己的窘境。
父母在村人的逼迫下,将素芭嫁给了加尔各达城的一个人家。
2、把小说每章的主要内容浓缩一句话,据此制作一张情节脉络表。
明确:章节情节1.素芭身世:不幸的缺陷,美丽的双眸2.生活环境:优美的村庄,孤寂的素芭3.亲密朋友:特殊的朋友,深厚的友情4.帕斯达帕:唯一的玩伴,奇异的梦想5.父母之命:觉醒的自我,月夜的倾诉6.被逼远嫁:悲伤的眼泪,无言的结局三、重点赏析:第一章:不幸的缺陷,美丽的双眸1、指名学生朗读,思考:素芭有一个缺陷,就是天生不会说话。
高中语文选修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风景的意义(教案)教学目标:学会鉴赏文学作品中风景描写的意义。
教学重点:风景的衬托作用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文本分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断章》卞之琳二、几个概念1、风景: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名胜古迹、文物与艺术、民间习俗)。
2、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
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3、场面:是由人、事、景、物组合起来的综合画面。
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的集中表现。
三、课堂示例罗生门(节选)[日]芥川龙之介某日傍晚,有一家将,在罗生门下避雨。
宽广的门下,除他以外,没有别人,只在朱漆斑驳的大圆柱上,蹲着一只蟋蟀。
这数年来,接连遭了地震、台风、大火、饥谨等几次灾难,京城已格外荒凉了。
罗生门正当朱雀大路,现在却有狐狸和强盗来乘机作窝,甚至最后变成了无主尸体的集合地。
所以一到夕阳西下,气象阴森,谁也不上这里来了。
不知从哪里,飞来了许多乌鸦。
白昼,这些乌鸦成群地在高高的门楼顶空飞翔啼叫,特别到夕阳通红时,黑魆魆xū的好似在天空撒了黑芝麻,看得分外清楚。
【注】《罗生门》讲述了一个普通人在利己主义的驱使下由善变恶,走向堕落的全过程。
在一个动荡年代,一个被主人赶出来的家将,思想上正在做强盗和被饿死之间挣扎。
这时正巧走到罗生门(高大的双层城门),他壮起胆子,想进去找到一些财物。
结果发现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妇人正从死尸头上拔头发。
他冲上去说你这个没人性的,连死尸也不放过。
老太婆解释说她只是想用这些头发做个头套谋生罢了。
于是,家将认为,为了生存,有什么不可以的?他就抢了老太婆的衣服逃走了。
问:罗生门的景物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此处风景描写的意义。
答:(1)特点:阴冷、肃杀、恐怖。
(2)意义:交代了人物活动的背景,揭示了人物处境的凄苦,无望;渲染了一种阴森、恐怖的氛围,衬托家将内心的压抑与绝望;为后文家将滑向恶的深渊作了铺垫。
小说情节的读法
——运用线索分析法读《项链》马鞍山松源培正中学唐晓燕教学目标:
1 教会学生通过梳理小说结构,寻找小说线索的阅读方法;
2 运用线索分析法,读懂小说情节、触摸小说主旨。
教学重难点:
学习运用线索分析法,读懂小说情节。
教学方法:示例学习法、技能训练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法示例
1.初读第一篇微小说,概括故事。
2.再读小说,梳理小说结构。
3.三读小说,寻找小说的线索。
4.依据线索,触摸小说主旨。
二、读法学习
1.初读小说,概括故事。
2.再读小说,梳理结构。
3.三读小说,寻找线索。
4.依据线索,触摸主旨。
三、读法演练
1.初读小说《项链》,概括小说讲了一件什么样的事?
2.再读小说,梳理小说结构。
3.三读小说,寻找小说的线索是什么?
4.依据线索,触摸小说主旨。
四、方法运用
用刚刚学习的方法来阅读小说《面包》。
五、读法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阅读小说情节的一种方法——线索分析法。
线索分析法就是首先在初读小说,概括故事;然后再读小说,梳理小说结构;接着,三读小说,寻找线索;最后依据线索,触摸小说主旨。
六、布置作业
七、板书设计
小说情节的读法
——运用线索分析法读《项链》
1.初读小说,概括故事。
2.再读小说,梳理结构。
3.三读小说,寻找线索。
4.依据线索,触摸主旨。
2013年第8期在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由于教材阅读量的增加,很多老师感觉到,若按常规的教学方法,按部就班地向前推进,很难如期完成教学任务。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必须探索一条高效阅读教学的路径:以文本解读为依托,以单元话题为统摄,通过“取舍、分解、重组、渗透、拓展”等策略,努力构建阅读教学高效课堂。
一、取舍———有效取舍,突出重点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只能进行一定量的教学活动。
老师上课如果面面俱到,胡子眉毛一把抓,只会让课堂信息拥堵,学生不得要领,自然收效甚微。
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当有效取舍教学内容,集中力量,突破一点,让学生学有所获,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如何进行有效取舍呢?有效教学的起点是目标,所以取舍应当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外国小说欣赏》这本教材采取的是“话题组元”的编排体例,它以小说的基本元素来区分单元,切分为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等八个单元。
每个单元包括三个板块:小说文本阅读、单元话题知识、课后思考与实践。
单元内部板块具有纲举目张式的逻辑关系:话题是“纲”,是关于小说基本元素的知识;每个话题下的两篇小说为“目”,是精选出来的能体现话题的文本。
所以老师在备课中,首先要关注单元话题知识在单元教学中的统摄作用,确定单元学习主题,以此作为单篇小说文本教学设计、授课的基本点。
不过,由于每一个话题下的内容往往包含着几个层面,而作为话题例子的小说,不可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将所有层面的知识予以穷尽,而且对于高中学生而言,有些引进的新理论也只需了解即可,因而老师在备课时宜对话题中的内容有所选取与舍弃。
选择符合所教文本实际的“话题”内容作为教学内容的“纲”,然后在明确单元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每篇文本结合自身内容、语言、手法等特点有重点地讲清一两点即可,对那些不太重要的内容,可以适当舍弃。
例如,教材第二单元选编了俄国著名作家蒲宁的一篇节选小说《安东诺夫卡苹果》,尽管是节选,可文本依然很长(有12页,一万五千多字)。
教学目标:1、领会作品的内容和题旨2、体会平实又隐含幽默的语言3、认识与理解小说层层递进的结构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小说结构的“延迟法”特点。
难点:作者是如何减少小说主题的沉重性的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没有亲历过战争,但我们从新闻报道、电影电视以及文学作品里或多或少感受过战争。
我们学过的《一个人的遭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桥边的老人》,《在桥边》,这些作品,让你对战争有怎样的感受?(沉重、愤怒、悲伤、无奈……)那么,在读了卡尔维诺的《牲畜林》之后,又有什么感受呢?(轻松、搞笑、诧异……)二、阅读过作品后,你能用文中的语句告诉我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吗?明确:“在那扫荡的日子里”“逃难的时候” “德国鬼子” “最伟大的游击队员”,这些都暗示了小说的背景:意大利人民反抗德国入侵。
三、如此沉重的主题,作者是如何运用文学的手段使之轻松化的?1、我们一般都是怎样看待英雄的?明确:以崇敬的目光仰视英雄:横槊赋诗的曹操、刺秦未遂的荆轲、自刎乌江的项羽都以凛然之姿立于历史长河之中。
《牲畜林》里有英雄吗?(朱阿)请在文中找出有关他的描写。
朱阿和传统的英雄形象有什么区别?明确:这显然是一个马戏团小丑,高大的英雄形象被彻底解构了,甚至我们可以说,这根本不是一个英雄!2、小说里还有另一个关键人物——“农民模样的德国兵”。
将文中比较集中描写这一形象的语句找出来。
德国军服带有浓重的欧洲古典风格,加上德国人高大的身材,该是很威武的。
然而,卡尔维诺却颠覆了这一形象。
3、英雄和敌人都成了小丑,树林成了集市——拍着翅膀的成群的鸭子、不给让路的山羊、性情温顺而固执的“花大姐”、漂亮的粉红色小猪、又老又瘦的母鸡……,战争的严肃与残酷全都消解在嬉笑之中。
我们说,战争是沉重与残酷的,那么,卡尔维诺为什么要这么处理呢?明确:英雄和敌人都成了小丑,战争的严肃与残酷全都消解在嬉笑之中。
同时正是由于朱阿拙劣的射击技术,使得他不得不随德国兵进入牲畜林,这样林中的牲畜得以一一轮番上场,以及看到德国兵在牲畜林中的表演,朱阿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也延迟了小说的进展。
《山羊兹拉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从作品写什么、如何写、为何写三个维度,全面理解小说的形式与内容。
2.学习小说处理情感的方法。
3.把握小说主旨,体会作品所包含的爱与信仰的情感内蕴。
教学重难点:1.学习小说处理情感的方法。
2.把握小说主旨,体会作品所包含的爱与信仰的情感内蕴。
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小说《山羊兹拉特》,选自《外国儿童文学名作导读本·小说卷2》。
这是一个童话,获得了1966年纽伯瑞儿童文学银奖。
这个年龄的你们,再读童话,又能收获什么呢?二、概述故事情节1. “硝皮匠”硝皮匠也即制皮匠,将皮毛处理成皮革,所以削皮匠在什么季节,收入比较好——冬季。
小说中的削皮匠指阿隆的父亲,勒文。
2.在预习基础上,根据故事情节发展,概述故事内容PPT 开端节前决定卖羊请发展卖羊途中遇暴风雪高潮风雪中相互救助(发现了干草堆)结局安全回家不再卖羊阿隆一家决定卖羊(开端),要将兹拉特舍弃,用羊换钱(板书:弃)。
阿隆在卖羊途中遭遇暴风雪(发展),阿隆发现干草垛,在草垛中阿隆与山羊互相救助(高潮),最终安全回家不再卖羊(结局)(板书:归)。
从抛弃开始,到回归为结,一人一羊走过了一条怎样的路呢?三、阅读初感比较(一)请生谈阅读初感,读出了什么?PPT 爱人爱羊羊爱人人爱人人和动物和谐相处——17岁的你们(二)分享五岁幼儿的阅读初感老师:有个人和大家的阅读感受英雄所见略同,那就是我的儿子,今年读幼儿园中班,5岁。
妈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呀?孩子:爱妈妈:哪里看到爱了呢?孩子:他们没有卖掉羊。
(人对羊的爱)妈妈:为什么不卖掉羊呢?孩子:因为羊救了他的大儿子。
(人对人的爱)妈妈:那羊爱不爱阿隆呢,就是那个儿子呢?孩子:有啊,它给他奶喝了。
(羊对人的爱)妈妈:那故事读了之后,如果你有一只像兹拉特这样的羊,你会对它怎样呢?孩子:我给他吃土豆,我也一起吃,因为我也喜欢吃土豆。
(人和动物和谐相处)——幼儿园中班 5岁孩童十七岁的你们还能读些什么呢?除了写什么之外,作者是如何写的,为什么写?这是孩子读不出的,而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和思考,试着将它们读出来。
外国小说欣赏专题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一、《外国小说欣赏》教学重点的确立
《外国小说欣赏》作为必选教材,确立其教学重点的标准,主要应该有如下几条:
1、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关于“小说与戏剧”的条款中有6条,湖南省普通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学指导意见(试用) 将课程标准细化为5条。
这应该是我们在处理教材时的根本依据。
我在上第一单元的时候,以比较阅读的办法处理两篇小说,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品析、朗读语言来把握小说的深层寓意和艺术特点,都是从上述标准中得到启发。
2、依据小说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和价值
小说《桥边的老人》的题材和主题我们并不陌生,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也十分简单,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在对话中的完成,所以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简单的对话中蕴含的深刻的寓意,也既是海明威的“冰山理论”。
所以对“冰山理论”在小说中的体现的鉴赏理所当然是课堂的重点。
而小说《墙上的斑点》最大的特点当然是“意识流”,意识流小说作为一个流派其主要特点和创作手法是什么就成了教学的重点。
3、依据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和课后思考与练习
依据王荣生教授的研究,语文教材里的选文,大体有四种功能类型: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
定篇功能的,如编一个“魏晋风度”
的单元,选鲁迅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十八则),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其目的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彻底、清晰、明确地地领会”某个方面的内容。
例文功能的的选文,其主要特点是知识统帅选文,选文主要起知识的例证作用,例文只用“文”的某个部分或某些点的某些方面。
样本功能的选文,其主要作用类“同于样品,熟悉了样品,也就可以理解同类的货色”(叶圣陶语),从形式上看,类似于旁注评点。
用件功能的选文主要目的不是让学生去学习这篇文章,而是让学生用这篇文章里的知识去从事一些与该选文或多或少有此相关的语文学习活动。
用件类选文大致有“语文知识文”“引起议题文”“提供资料文”三类。
《外国小说欣赏》中的选文显然不是定篇、样本和用件性质的,但有点像例文,就是用该篇例文来举证某个问题、某类知识或某种手法。
例如《桥边的老人》就是用来证明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和第一称有限视角的一个例子。
同时结合课后练习一来看,也是作为例文来篇写的。
所以《桥边的老人》的教学重点必须放在叙述的角度与人称上。
同时可以兼顾“冰山理论”。
4、重点的确立还是要从基础性出发
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按照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必修课的目的是形成共同基础,选修课的目的是要促进多样发展和个性化。
但既然选修课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选,而是必选,即使要促进多样发展,也要在注重基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上促进多样发展。
所以在处理任何一篇小说的时候,都不能忘记对基本内容的理解。
我在处理《桥
边的老人》和《墙上的斑点》时,都安排了理解文章内容的专门环节,对《桥边的老人》甚至安排了了解作者海明威的专门环节,就是出于这个考虑。
二、《外国小说欣赏》教学需要处理的几组关系
1、主题与话题。
文章的主题和单元的话题到底是不是重点?是都是重点还是只有其中之一是重点?从教材价值论的角度来看,组成教材的选文有“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之分。
所谓“原生价值”就是选文原本作为社会阅读的客体而存在的价值,作者创作它是为了传递某种信息,读者阅读它也是为了获得某种信息。
而选入教材后,如何传播“某种信息”的价值即“教学价值”。
在语文课程里,主要不是学习“原生价值”,而是学习“教学价值”。
从这个角度讲,话题毫无疑问是教学重点,而主题则不一定。
同时从教材的编排来看,它既不是以文体组文,也不是按照定篇、样本和用件的功能编排,而是以例文的形式编排,因此话题也是重点。
2、解读与鉴赏。
上必修教材,可以搞点解读;而上选修教材,鉴赏应该是重点。
而且从《外国小说欣赏》的题目来看,也应该注重欣赏。
欣赏的角度很多,有主题、结构、人物、环境、语言、艺术手法、构思特点等等。
但我们要注意几条:一是要在欣赏中点示基本的文学知识;二是要指点小说这种文体的基本欣赏角度与方法,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与审美情趣;三是要突现作品本身显著而独特的“美点”;四是要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五是一定要结合语言点,落实在文本之中,避免架空分析;六是绝不能上成讲
读课、讲析课甚至串讲课,要注意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这在必修课教学中也是反对的,更遑论还是选修课。
3、精读与泛读。
教材每单元编排两篇文章,第一篇是精读,第二篇是泛读。
通常的做法一是只上精读,不上泛读;二是精读、泛读逐篇上,应该说这两种做法都是不行的。
我觉得在教材的处理上,可以有以下一些方法:一是把选文作为例文、把话题材料当作用件来处理,就是围绕话题选点赏析,同时以话题知识指导赏析;二是找到适当的角度,将两篇文章进行对比赏析;三是将重点放在精读上,而将泛读当作拓展阅读材料来处理;四是难文要浅教;五是长文要短教,教材中的文章除了《桥边的老人》《丹柯》《清兵卫与葫芦》《在桥边》《半张纸》《沙之书》《骑桶者》等几篇外,都比较长,如果不长文短教,必定是费时费力不讨好的事。
4、单一与综合。
教材一共是八个单元,每个单元有一个话题。
除了第一单元只能讲“叙述”这个单一的话题外,其它单元都有一个综合的问题,比如第二单元讲“场景”,有没有必要讲“叙述”?有必要的话,要如何讲?讲了会不会花的时间过长,这毕竟是高三呀?我的看法是适当的综合可能还是必要的,它有助于对前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加深。
但一定要适当,而且要从选文的实际出发。
比如《清兵卫与葫芦》中先写清兵卫放弃自己的爱好,再说明原因,可以顺便巩固一下叙述的方法(倒叙)。
这篇文章的思想内容具有启发性和警示性,也可以花一点时间探讨一下主题及其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