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简介资料 陈毅的简介资料
- 格式:docx
- 大小:18.13 KB
- 文档页数:6
上海的英雄人物事迹上海,这座繁华的现代化大都市,不仅是中国的经济、金融中心,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
在这片热土上,涌现出了许多英雄人物,他们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以下是一些上海英雄人物的事迹简介。
一、鲁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曾在上海生活和工作,创作了许多具有深刻批判意义的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
鲁迅以锐利的笔触,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呼唤民众觉醒,为中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蔡元培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浙江绍兴人,教育家、革命家。
他曾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倡“德以明理,学以精工”的校风,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摇篮。
在上海,蔡元培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为民族解放事业鞠躬尽瘁。
三、陈毅陈毅(1901-1972),四川乐至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将领,上海市第一任市长。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陈毅为民族解放事业立下赫赫战功。
担任上海市长期间,他致力于城市建设和发展,为上海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四、王进喜王进喜(1923-2006),江苏启东人,全国劳动模范。
1950年代,他在上海第一机床厂工作,发明了“王进喜操作法”,提高了生产效率。
王进喜的事迹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新中国工人阶级的杰出代表。
五、曹燕华曹燕华(1962- ),上海人,中国女子乒乓球运动员。
她曾在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获得多项冠军,为我国乒乓球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退役后,曹燕华致力于培养新一代乒乓球运动员,传承国球精神。
这些英雄人物的事迹,是上海这座城市的宝贵财富。
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民族解放、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作出了巨大贡献。
陈毅的故事(2)
谈起陈毅,大家都不陌生,他是一个骨子里有着满腔
热血的好男儿。
他是一个为了革命事业甘愿牺牲自己的人。
与社会作斗争时期,陈毅对那些为非作歹的外国人恨铁如钢。
有一次与几个好友搭火车去上海,当他们走上
码头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时,突然发现在这“风景画”中居
然有外国列强的旗帜,这是陈毅十分恼火,祖国的大好河
山怎能容得外国列强的铁蹄任意践踏呢?他们回到客栈,
这时联系船票的人回来了,他说:“有三家,一家是日本人
办的,为旅客赠送洋伞;一家是英国人办的,为旅客赠送
床单;还有一家是中国人办的,大概是亏了本,什么都不送。
”
有的人说:“坐外国人的吧,还能捞点东西.”
这时陈毅开口了,做中国人的火车!他说,我们不能因为一点小恩小惠就出卖自己的国家。
是啊!世界上能有几个像歌曲《我的中国心》中唱得“洋装虽然穿在身,可我心依然是中国心”呢?所以,朋友
振作起来吧,为了祖国的美好明天,奋斗吧!。
《陈毅市长》选场●○学习目标❶能通过对剧情矛盾冲突和人物对话的分析,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❷能分角色有表情地朗读剧本,尝试进行舞台表演,想象训练。
❸能感受陈毅市长的政治家胸怀和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把握剧情的矛盾冲突,欣赏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难点:理解两人之间矛盾冲突的转化过程;咀嚼其中蕴涵丰富的语句。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简介作者及陈毅、全剧及本剧前场相关内容。
整体感知全文并逐层深入探究。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由《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导入。
→检查预习整体感知1、大家可以把课前通过各种方式查找到的有关于陈毅、作者及剧情、背景等资料展现出来陈毅简介:“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召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这首烩炙人口的诗是陈毅(1901年—1972年)当年负重伤后在梅岭被国民党军围困时所作,表现了作者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陈毅字仲弘。
1901年 8月 26日生于四川。
少年时在成都读书,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
1921年10月因参加中国留学生的爱国运动被押解回国。
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3年春在重庆《新蜀报》任文艺副刊主笔,秋天到北京中法大学读书,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李大钊领导下,从事工人、学生运动。
1928年 1月参与领导湘南起义,成立工农革命军第一师,任师党代表。
4月,与朱德率部到达井冈山地区,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先后任第十二师师长、红四军军委书记,参与创建和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1929年 1月,协助毛泽东召开中共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制订古田会议决议。
1940年 10月,指挥黄桥战役,取得军政全胜。
1947 年 5月,指挥孟良固战役,歼灭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粉碎了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1948年 5月参与指挥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解放徐州、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和东南广大地区。
1、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他积极参加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他又发表了几十篇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2、李公朴(1902—1946)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杰出的社会教育家。
3、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
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
4、左权(1905-1942)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我军著名的高级将领。
5、张爱萍(1910-2003)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著名的将军诗人、摄影家、书法家。
6、鲁迅(1881—1936)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7、方志敏(1899—1935)他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赣东北实际相结合,创造了一整套建党、建军和建立红色政权的经验,毛泽东称之为“方志敏式”根据地。
5. 雷锋(1940—1962)原名雷正兴,入伍不到3年,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
享年22岁,雷锋出生在湖南省长沙望城县简家塘一个贫苦农民家里。
6.焦裕禄(1922—1964)焦裕禄响应党的号召,被调到洛阳矿山机器制造厂参加工业建设,直到一九六二年。
他在这个工厂担任过车间主任、科长7.陈赓(1903~1961)陈赓同志是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领导人,新中国国防科技、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之一。
原名陈庶康,化名王庸。
8.陈毅(1901-1972)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抗日战争后期,他出任新四军军长;解放战争期间,他担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第三野战军司令员。
陈毅是中共八大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七、九大中央委员,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陈毅市长》选场教学目标:1.了解话剧的特点。
2.体会个性化的语言:塑造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的光辉形象。
3.了解戏剧的一般情节结构。
4.体会话剧语言的特点,分析主要人物的形象。
教学重难点:在激烈的矛盾冲突过程中通过个性化的话剧语言塑造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简介陈毅,让学生更渗透了解人物性格特征。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召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这首烩炙人口的诗是陈毅(1901年—1972年)当年负重伤后在梅岭被国民党军围困时所作,表现了作者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陈毅字仲弘。
1901年8月26日生于四川。
少年时在成都读书,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
1921年10月因参加中国留学生的爱国运动被押解回国。
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3年春在重庆《新蜀报》任文艺副刊主笔,秋天到北京中法大学读书,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李大钊领导下,从事工人、学生运动。
1928年1月参与领导湘南起义,成立工农革命军第一师,任师党代表。
4月,与朱德率部到达井冈山地区,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先后任第十二师师长、红四军军委书记,参与创建和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1929年1月,协助毛泽东召开中共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制订古田会议决议。
1936年12月,他在梅岭草莽中被国民党军围困达20天,考虑难以脱身,便写了《梅岭三章》。
本文开头引用的是其中一首。
他与项英等领导的游击战争坚持了三年,保存了中共在南方的革命力量。
抗日战争爆发后,从香港刊物读到毛泽东在全国代表会议上的报告摘要,掌握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精神,乃与项英主动同国民党地方当局进行合作抗日的谈判。
1940年10月,指挥黄桥战役,取得军政全胜。
1947 年5月,指挥孟良固战役,歼灭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粉碎了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1948年5月参与指挥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解放徐州、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和东南广大地区。
陈毅市长教学目的1.理解作品中的戏剧冲突。
2.把握话剧的特点,理解个性化的语言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3.体会陈毅重视科学文化和尊重知识分子的优秀作风。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理解戏剧冲突和情节结构。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品反映的历史背景、创作意图)上海市第一任市长是谁?(陈毅)陈毅不仅是一个杰出的革命家、军事家,而且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作为上海市长和外交部长,也做出过重要贡献。
1949年5月27日,“冒险家的乐园”——上海解放了。
虽然我们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取得了完全的胜利,但所接管的却是国民党反动派留下的一个烂摊子。
当时的上海,工厂大半倒闭,商店纷纷关门,失业人口剧增,秩序混乱,垃圾成山,又面临着断粮、断煤的威胁;帝国主义对我进行海上封锁,敌机不时来偷袭轰炸,暗藏的国民党特务进行破坏捣乱,社会垃圾(流氓阿飞、小偷、妓女)也多得怕人。
帝国主义曾狂妄预言共产党要“烂在上海”。
陈毅依靠上海各阶层群众的支持,采取了恢复生产和发展生产的方针,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使上海的局面有了根本的改观。
帝国主义的预言破产了。
作者选取这一段时间作为历史背景,抓住了在上海这个特定环境中陈毅的工作、生活及与各种人物的关系,创作出话剧《陈毅市长》,以此作为对上海解放三十周年的纪念。
二.简介《陈毅市长》1.剧情及结构方式:全剧共10场,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从不同侧面描绘了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的光辉形象,主要表现“陈毅同志对经济建设的巨大热情,对人民生活的深切关心,对各界人士的真诚团结,对干部作风的严格要求,以及自己对党风党纪的身体力行等等。
”在结构上,该剧破除了“一人一事”的传统方式,采用了作者称之为“冰糖葫芦”式的结构方式来组织全剧。
即“全剧没有统一的中心事件,但以陈毅这一主要人物来穿引全场;各场情节不相连贯,独立成章,但是在每一场的尾部或用几句台词或用一个细节来为下一场的情节展开找个由头或埋下伏线,做个简单的铺垫;最后一场,除了有自己独立的故事情节外,还将前面几场各自发生的事件都在最后一场里有所交代,使之画上‘句号’。
课文陈毅市长主要内容导语:陈毅市长,电影名,著名剧作家沙叶新所著的话剧,1981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
下面小编为你整理的,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课文陈毅市长主要内容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带着战火硝烟的陈毅(1901年—1972年)在第二天,便以市长的身份接受了以代市长为代表的政府官员的投诚。
当时的旧上海,满目疮痍,积难重重,工厂倒闭,商店关门,粮煤奇缺,失业人口剧增……刚解放的上海确实是个烂摊子。
陈毅以对党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诚,依靠工人阶级、革命干部和知识分子,团结民族资产阶级,正确地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大刀阔斧地开展工作。
6月中旬的一天,陈毅带领工业局长顾充到国华纱厂经理傅一乐的家中,借赴宴的机会,深刻地阐述了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政策,使这个对共产党抱着怀疑、观望态度的民族资本家理解了党的政策,增强了经营纱厂的信心,为恢复生产尽了自己的力量。
秋天,上海市第一家国营百货商场开业了,陈毅市长亲临现场了解情况。
当得知市民缺乏盘尼西林等药品时,他夜访化学工业专家齐仰之,与之共商试制盘尼西林、发展民族医药事业的大计。
陈毅在工作中,事事以革命利益为重。
为减轻国家负担,他说服自己的老丈人从上海返回了家乡。
军长童大威犯了错误,他毫不留情给予严厉的批评;而对于新闻发布处副处长魏里的一次差错,他则耐心进行团结教育。
1950年,他借旧历年的机会,带着傅一乐到工人徐根荣家拜年,用工人吃豆渣的事例教育了傅一乐,调整了劳资关系。
初夏的一天,他又以“比伤疤”的生动事例,教育了居功自傲、向党伸手的师长彭一虎……就这样,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陈毅为上海的复兴与发展打开了一个新局面。
1950年国庆,当全市市民兴高采烈欢庆建国一周年时,陈毅接受党中央指示,调离上海。
他以更加高昂的革命姿态,又踏上了新的工作岗位。
作品注释1、节选自话剧剧本《陈毅市长》,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年版。
沙叶新,当代剧作家。
2、父母官:封建时代称地方官为父母官。
陈毅《梅岭三章》原文阅读、写作背景、作品赏析及作者简介陈毅《梅岭三章》原文阅读、写作背景、作品赏析及作者简介梅岭三章作者:陈毅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
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
旋围解。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生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背景: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出发长征,那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
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
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
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
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
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
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解围而去。
作品赏析:《梅岭三章》是陈毅在生死存亡之关头所写下的一曲气壮山河的无产阶级正气歌。
这是由三首七言绝句构成的一组诗。
三首诗虽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可单独成篇示人,但在基本题旨上又具有内在统一性,它们从不同侧面表现了作者坚定革命的信念及甘愿为人类美好事业献身的革命生死观。
第一章着重表现作者对革命事业生死不渝的坚贞气节。
断头今日意如何?诗一开篇就径直将死亡问题提了出来,以如何面对断头之危自问,这充分显示出陈毅勇于面对死亡的英雄无畏气概。
生命对于人生只有一次,面临断头的时刻,任是谁也会有一些想法即意涌入头脑之中的。
此时此刻,陈毅想到了什么呢?他首先想到的是创业艰难百战多。
要奋斗就会有牺牲,为了开创革命大业,我已经经历了无数艰难困苦的战斗生活,早就将生死置之度外了,今日断头也是死得其所,实在没什么可顾虑的。
这一问一答,问得率直明快,答得慷慨豪壮,一下子就将陈毅视死如归,甘于为革命赴汤蹈火的英雄形象矗立在我们的面前,令人怦然为之心动。
第25卷第1期 2012年2月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Pu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Vol_25 No.1
Feb.2O12
驻马凭吊古战场 思古兴感飞渝事 ——读陈毅1945年秋过濮阳诗 闫双群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濮阳457000)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161(2012)O1—0l12—03 陈毅,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中的一 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当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 家和外交家。也许他和濮阳有缘,曾两次来濮阳,并 且都是在中国现代革命和战争进程将要大转折的关 键时期。他第一次来濮阳是1945年9月,抗日战争 结束,解放战争将要拉开序幕,国共两党正在重庆谈 判。他首次来到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思古感今,写下 了濮阳人民为之骄傲的光辉诗篇。第二次来濮阳是 1948年3月至5月,他率领华野将士在这里进行整 训,做大决战前夕的准备。期间还陪同朱总司令视察 慰问部队,参加了朱总司令召开的军事会议。他心潮 澎湃,留有《和郭化若副司令并呈朱总司令以志其亲 临南线之快》的唱和之作。 陈毅1945年秋过濮阳所写的诗,是重庆谈判这 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艺术结晶,就其意义来说可称之 为“史诗”。诗并题记的原稿是这样的: 我行未已过濮阳,驻马凭吊古战场。 能掷孤注寇莱好,退避三舍晋文强。 应知政事先军旅,岂有筑室谋道旁? 夜坐对月秋萧瑟,白杨千株放光芒。 1945年秋,奉命西行,赴鲁工作。过濮阳,旧为 晋文楚霸战地,宋时澶渊会盟亦在其地。游览竞日, 思古兴感。夜闻毛主席飞渝,人来质疑,吟成七律一 章,就教同仁。政治先于军事,决策依靠独断。毛主席 赴渝,美蒋气盛,党内颇多怀疑者,今则何如?陈毅 己。 陈毅过濮阳诗,诗后附有题记(或称作“跋”)。题 记非常重要,说明写这首诗的时间、背景、地点、缘由 和对重庆谈判的看法,是读懂这首诗的锁钥。 使陈毅未曾料到的是,题记开头第一句就让人 迷惑不解。由延安赴鲁,明明是“东行”,为什么说是 “西行”?经查阅有关史料和通读陈毅诗词,终于豁然 开朗。“奉命西行”是指奉党中央、毛主席之命,赴延 安参加整风和党的“七大”。1943年11月,陈毅由淮 南新四军军部出发时,写有《赴延安留别华中诸同 志》。1944年2月,写有《由太行山西行阻雪》,诗题 明确标出“西行”二字,可与这跋中的“西行”互相印
陈毅简介资料 陈毅的简介资料
陈毅,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
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下面是X给大家整理的陈毅的简介
资料,供大家参阅!
陈毅简介
陈毅 (1901年8月26日-1972年1月6日),男,名世
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共产党员。久经考验的无产
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国人民解
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新四军老战士,中华人民共和
国元帅(十大元帅之一),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共中央
军委副主席,第一至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第三、
四届副主席。中共第七、九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局
委员。
文革期间,与四人帮斗争,被诬陷为“二月逆流”。1968
年,下放石家庄。1972年去世。
1977年其遗作专集出版。
陈毅人物生平
战争时期
陈毅,1901年8月26日(清光绪二十七年七月十三)生
于四川乐至复兴场张安井村。1916年就读于成都甲种工业学
校(现成都工业学院)。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10
月因参加中国留法学生的爱国运动,被武装押送回国。1922
年回到四川家乡,通过与蔡和森通信,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
年团。1923年到北京中法大学文学院学习,并经颜昌颐、肖
振声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陈毅任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中国共产党委员
会书记。同年参加南昌起义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二十五
师七十三团政治指导员,率部参加湘南起义。
中国土改革命战争时期历任:中国共产党工农革命军第
一师师党代表;中国工农红军(初称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师
长、军委书记、政治部主任、前委书记;第六军政治委员;中
国共产党赣西南特区委员会书记;第二十二军军长;江西军
区总指挥兼政治委员;西方军总指挥;中国共产党中央苏区
分局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军委新4军分
会副书记、新4军第1支队司令员、江南指挥部指挥、苏北
指挥部指挥、华中总指挥部代理总指挥、新4军代军长、新
4军军长兼山东军区司令员。
中国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中国共产党华东军区司令员、
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国共产党中央中原局第二
书记、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副司令员,第三野战军司令员
兼政治委员。
建国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历任:华东军区司令员、上海市
市长、第三野战军司令员。
在上海市任职期间,曾着手解决了通货膨胀问题,并下
令对上海文艺界作出保护。1954年任国务院副,并任中央人
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和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
章、一级解放勋章。1958年2月起兼任外交部部长。1959
年起任第三、第四届 中国政协副主席。1966年1月陈毅任
中国共产党中央军委副主席。并任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政
治局委员,第七、九届中央委员。
文革期间,陈毅、谭震林等人与四人帮斗争,被对方划
为“二月逆流”。1969年10月,陈毅被以“战备”为名,
疏散到石家庄。中国共产党九届二中全会上卷入了所谓“二
陈(陈毅、陈伯达)合流”。
人物逝世
1971年1月16日,陈毅腹痛加剧,发现患有肠癌。1972
年1月6日在北京逝世。在北京西郊八宝山举行追悼会,毛
泽东到达现场。逝世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称他为“无产
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和领
导人之一”。
陈毅主要功绩
主要战役
黄桥战役
1940年9月30日,国民党调集部队,对江苏省泰兴县
黄桥地区的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发动进攻。黄桥战役进行时,
八路军第5纵队从淮阴地区南下,新四军江北指挥部部队东
进至运河,在战略上起了策应作用。此役历时4天,共歼国
民党军队万余人,俘虏官兵4000余名,缴获军用品甚多。
新四军伤亡900余名。这次战役,对反击国民党军队进攻的
重要战役。为苏中、苏北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打开了华
中抗战新局面。
孟良崮战役
1947年4月,蒋介石在进攻延安的同时,调动40万人
向山东解放区进行“重点进攻”,陈毅、粟裕等率领的华东
人民解放军作战,歼灭国民党2万4千多人。5月上旬,国
民党军复由临沂、泰安一线,分左、中、右三路向沂蒙山区
进攻,压迫华东解放军退至胶东狭窄地区。华东解放军以部
分兵力分别钳制国民党的左右两翼,而以主要兵力实施中间
突破,即选择了冒进突悬的中路敌人,实行猛烈的围攻,经
过5月13-14日的浴血战斗,陈毅率军将国民党素有“王牌
师”之称的整编74师全歼于孟良崮山区,此战共毙伤俘虏
国民党3万2千多人,该师师长张灵甫亦被击毙,这就是著
名的孟良崮战役,也是后来小说的历史题材。解放军打退国
民党对沂蒙山区的第二次进攻,扭转了山东战场的整个战
局。7月,陈毅率军再次打退了国民党的第三次进攻,国民
党被迫西撤。
淮海战役(1949年)
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第二个战役,是在以徐州为中
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的
广大地区进行的。这时,中国共产党中央军委由刘伯承、陈
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统
一指挥淮海战役。淮海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发起。解放
军经过66天的战斗,以伤亡11万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
军万人。
上海战役(1949年)
上海战役是陈毅指挥的最后一场战役,也是他指挥的最
艰难的战役。国民党大部分军队退集到了上海,蒋介石要求
指挥这三十万军队的汤恩伯坚守六个月,等待美国人出兵救
援,陈毅指挥的第三野战军已经达到了上海。
陈毅担当上海市市长;共产党军队极力将国民党调到外
围阵地加以歼灭,以轻武器攻占城市,付出了重大代价,取
得了胜利,前后15天时间。上海战役,除汤恩伯率5万人
乘军舰撤逃外,其余万人全部阵亡。
军事思想
陈毅的军事思想研究,在中国现代军事思想研究中占有
重要地位。编写组撰写、当代中国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
解放军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是研究陈毅的军事思想的重
要依据。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中,收有及其重要
著作的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