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生平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5
陈毅与对联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干部应当是能文能武、多才多艺的优秀之辈。
而陈毅元帅正是这样的干部的杰出代表。
他为党和人民的革命与建设事业殚精竭虑艰苦奋斗了一辈子,立下了卓越的功勋。
他不但是身经百战和足智多谋的将军,而且还是一位博学多识、造诣很深、才华横溢的诗人,从他十分喜欢创作的对联之系列作品即可从中略见一斑。
作为文学艺术之_种的对联虽然文字简短、内容比较单纯,但其立意新颖、深刻,或则以其崇高的意境感染人和熏陶人,或则以其闪烁着的智慧的光芒激励人和鼓舞人。
陈毅所作的这些对联由于语言精练,言简意赅,工整对仗,颇具匠心,以特有的传统文艺形式来表现新思想新内容,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极好的宣传鼓动效用;元帅那令人钦佩的过人胆识、智慧、学识、才思、襟怀、气质和革命艺术及高尚风范也尽现其中。
欣赏它,既可以得到思想方面的收获,又能增强自己的艺术修养。
(一)陈毅留法求学期间,因积极从事革命活动被法当局驱逐出境,押送回国。
1922年冬回到四川省乐至县家乡。
这时,家已破产。
他全家20多人一起挤住在陈家祠堂的破屋里,他的心里很不是滋味。
1923年春节来临,母亲让陈毅写一副对联总算多少表示一下过年的味道。
写什么好呢?他看到家乡的亲友和广大劳苦大众生活的凄凉凋敝,又联想到中国大地正在酝酿着一场革命,十分感慨。
为此,他泼墨提笔写出一副别开生面、耐人寻味的对联贴在自家门上:年难过年难过年年难过年年过事无成事无成事事无成事事成横批:春待来年当时陈毅年龄只有20出头,这副鼓舞斗志的对联表达了他豁达的胸怀、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
想到来年,陈毅辗转反侧,久久不能入睡,他索性披衣起坐,心潮澎湃地又写下了一首《除夕吟》的诗:“年年难过啼饥寒,处处环境亦皆然;待到一朝风雷震,谁说苦尽不生甜。
”(二)1928年12月,陈毅等领导的红四军,同彭德怀率领的起义部队在新城胜利会师。
在喜悦豪迈之余,陈毅感慨万端地为庆祝大会洋洋洒洒写出一副极富宣传鼓动力的对联:在新城,演新戏,欢迎新同志,迎接新胜利;除旧貌,破旧习,打倒旧军阀,摧毁旧世界。
陈毅纪念园参观内容
陈毅纪念园是为了纪念中国革命家、军事家陈毅将军而建立的园区。
园区位于
湖南省湘潭市岳塘区陈毅故居所在地,占地面积约为5000平方米。
参观陈毅纪念
园可以了解陈毅将军对于中国革命和军事事业的贡献,同时深入了解他的思想和人生经历。
参观陈毅纪念园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陈毅生平事迹陈列馆:该馆通过文字、图片、文物等多种方式展示了陈毅将军的主要生平事迹,包括他在中国革命和抗日战争中的重要角色,以及在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和军事事业中的杰出贡献。
通过参观该陈列馆,可以深入了解陈毅将军的思想、家庭和工作环境等方面的情况。
二、陈毅故居:陈毅故居是一座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由多个庭院和房屋组成。
在故居内部,可以观赏到陈毅将军的办公室、会客厅和私人卧室等房间,这些地方保留了陈毅将军生前的原貌,展示了他的生活方式和工作环境。
三、纪念碑和雕塑:园区内设有陈毅将军的纪念碑和雕塑,这些纪念物体彰显了陈毅将军的英勇事迹和崇高品质。
四、陈毅纪念园广场:园区内的广场是举办各种纪念活动和庆典的场所,参观者可以在广场上欣赏陈毅将军的传记和相关文献的展示,同时还可以参加各种文艺演出和纪念仪式。
总体来说,参观陈毅纪念园可以向人们展示陈毅将军的崇高品质和伟大贡献,
同时也可以深入了解他的生平事迹和思想。
通过参观,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革命的精神,感受到陈毅将军对于国家建设的巨大贡献。
陈毅市长教案 11. 教学目标本教案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并了解20世纪中国人民解放军元帅、政治家和外交家陈毅市长。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达到以下几个教学目标:1.了解陈毅市长的生平经历和政治生涯,包括他在革命战争年代和新中国成立后在政治及外交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2.分析陈毅市长的个人品格和典型事迹,并探讨其对中国革命、建设和外交事业的影响。
3.透过陈毅市长的故事,了解当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
2. 教学材料1.《陈毅传》(作者:康有为)2.《陈毅:红色外交家》(作者:陈瑜)3.《最亲爱的人:陈毅传略》(作者:梁赞)4.拓展阅读:《陈毅语录》、《陈毅日记》等。
3. 教学步骤第1步:导入1.1 创设情境老师讲述1949年9月25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陈毅市长通过拖地清、卢克、汪浩林等领导人的候选,成功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
这一时刻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正式成立。
1.2 提出问题老师问“你们知道吗?当时的陈毅市长在这次会议上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呢?”引导学生思考。
第2步:探究陈毅市长的前半生2.1 给学生分组,每组3人。
让学生查阅材料资料,介绍陈毅市长的个人简介和生平经历。
2.2 学生就前半生的主要事件展开讨论:陈毅市长是怎样一位革命家?他的个人品格具有什么特点?他在革命战争时期有哪些突出成就?第3步:陈毅市长的政治生涯3.1 让学生根据材料,介绍陈毅市长成为中国新政府领导人的经历和个人特点。
3.2 政治问题讨论:陈毅市长在新政府中具有什么独特的政治职务?他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第4步:陈毅市长的外交生涯4.1 让学生根据材料,了解陈毅市长在外交领域中的主要贡献和独特的外交风格。
4.2 外交话题讨论:陈毅市长是如何对外传达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和名主权利的?他在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方面做出了哪些具体贡献?第5步:总结5.1 陈毅市长的影响力:通过分组汇报,让学生总结陈毅市长的个人品格和所代表的精神力量,在中国革命、建设和外交中的作用,以及对中国人民和全球的影响。
陈毅纪念馆云参观内容陈毅纪念馆是为了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杰出将领、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陈毅而设立的。
陈毅先生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有非凡的贡献,他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
通过陈毅纪念馆的云参观,我们可以深入了解陈毅先生的生平和事迹。
云参观内容丰富多样,以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形式呈现,方便观众随时随地了解陈毅先生的一生。
云参观的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陈毅先生的生平介绍:云参观内容将介绍陈毅先生的出生背景、教育经历和婚姻状况等基本情况。
同时,会详细介绍陈毅先生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角色,包括他在抗战时期的军事指挥、中央军委副主席的职务以及对中国革命事业的长期支持。
2. 陈毅先生的思想与贡献:云参观将重点介绍陈毅先生的思想和贡献,包括他对中国革命的理论贡献以及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
特别是在中国改革开放时期,陈毅先生为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3. 陈毅纪念馆的收藏与展览:云参观内容将展示陈毅纪念馆所珍藏的陈毅先生的物品和文物,包括他的书籍、手稿、照片、家具和装饰等。
这些物品和展览内容将帮助观众更好地了解陈毅先生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4. 陈毅先生的影响与传承:云参观内容将讲述陈毅先生去世后他对中国文化、艺术和教育事业的影响与传承。
陈毅先生提倡文化自信,鼓励中国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对中国的书画和文化教育作出了积极贡献。
通过陈毅纪念馆云参观,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陈毅先生这位伟大的领导人和军事家,了解他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巨大贡献。
同时,云参观也为广大观众提供了便利,无需受时间和地点限制,随时随地感受陈毅先生的崇高风范。
推荐陈毅故居的作文,可以怎么写“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1960年冬夜大雪,陈毅元帅长夜不寐,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借物咏怀诗《青松》。
这首诗不但是陈毅人格力量的体现,同时也是我们党和人民不畏艰难、雄气勃发、愈挫弥坚精神的形象再现。
为传承陈毅精神,乐至县以陈毅故居为核心打造红色旅游景点。
陈毅故里景区位于乐至县劳动镇,距县城15公里。
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AAAA 级旅游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国防教育基地。
其中,陈毅故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毅纪念馆为国家三级博物馆。
景区占地40余公顷,2010年1月成功创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陈毅故里景区人文景观极具文化和历史价值,有陈毅故居、陈毅生平事迹陈列馆、陈毅纪念馆、御风台、德馨园、七塘映月等景点40余处,其中,陈毅故居始建于清代乾隆初年,为木质穿榫结构的三重堂四合院,陈毅元帅诞生在这里,并在这里度过了幼年和童年。
故居建筑面积750平方米,共有大小房屋36间,院落总面积1026平方米,于1981年修复并对外开放。
2006年6月,被国务院、国家文物局颁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毅生平事迹陈列馆按苏杭园林式建筑风格建设,于1987年建成并对外开放,2011年7月完成维修改展工程,建筑面积1926平方米,结构面积12954平方米,展厅面积接近1300平方米。
整个陈列展厅由序厅和“聪颖好学、立志救国”“艰苦转战、浴血坚持”“挺进敌后、华中抗战”“鏖战华东、传檄中原”“主政上海、领衔外交”“诗书棋艺、豪放重情”“永远的怀念”七个部分组成,陈列有陈毅元帅生平事迹照片294幅和珍贵文物实物60件,采用场景复原、幻影成像、多媒体等声、光、电等高科技展陈手段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陈毅元帅光辉、伟大的一生。
陈毅纪念馆位于乐至县城中心的灵鹫山。
建成于2001年,占地40余亩,规模宏大,构思奇巧,蔚为壮观。
纪念馆广场安放了中央军委赠送的陈毅元帅铜像。
上海陈毅故居:述说革命历史的豪情陈毅故居位于上海市长宁区愚园路200号,是一座兼具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建筑。
这座建筑曾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陈毅及其家人的居所,如今被保护为红色革命遗址,向人们讲述着革命历史的豪情。
陈毅故居建于1927年,当时是上海著名的房地产商陈家伯公的私宅。
1949年陈毅随中共中央进驻上海后,这座建筑成为了他的临时住所。
1951年,陈毅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故居也成为他在上海的正式居所。
直到1986年陈毅去世,陈毅故居一直承载着革命家的辉煌岁月。
陈毅故居占地面积约24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980平方米,由西洋式的别墅和仿古建筑组成。
整座故居坚实而庄重,外墙采用红色砖石,仿佛在诉说着革命的火红激情。
故居内部装饰着精美的木质家具和红木雕刻,展现出浓厚的文化氛围。
室内还陈列着陈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珍贵的历史文物,让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他的革命历程。
进入故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间宽敞明亮的起居室。
起居室以简约的风格设计,墙上悬挂着陈毅的画像,旁边是他的手迹和部分信函,彰显着他儒雅绅士的一面。
沙发、茶几、书架等摆设也都别具一格,展示了当时的生活风貌。
故居的一楼还设有客厅、餐厅、卧室和书房等功能区域。
客厅气氛庄重,配有别致的欧式壁炉,墙上悬挂着周恩来等伟大领袖的照片,让人们仿佛置身于历史的怀抱中。
餐厅和卧室装饰简约而温馨,展示了陈毅先生家庭的生活状况。
故居的二楼是陈毅先生的书房,也是他平日里接见党政军干部和外宾的地方。
书房布置简洁大方,书架上摆满了各类书籍和文件。
墙上挂着毛泽东、刘少奇等同志的照片,书桌上整齐地摆放着文具和文件,勾勒出陈毅先生严谨务实的工作风格。
陈毅故居还有一个精心布置的花园,花园种满了各种名花异草,夏日里,花香弥漫在空气中,让人们感受到一丝宁静和美好。
花园的一角还设有小型纪念馆,展出了陈毅先生和他夫人张茜的珍贵照片和一些实物,让人们更加亲近这位伟大的革命家。
除了展示陈毅先生的生活居所外,陈毅故居还举办各类纪念活动和展览,吸引了大量的参观者。
陈毅生平简介 中国网 | 时间: 2006-08-10 | 文章来源: 中国网 陈毅,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军事家。字仲弘。生于四川乐至复兴场张安井村。1916年就读于成都甲种工业学校。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因参加中国留法学生的爱国运动,1921年10月被武装押送回国。1922年秋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春到重庆,任《新蜀报》文艺副刊主笔。同年秋赴北京入中法大学学习,不久转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中法大学中共支部书记。同时加入文学研究会,创作和发表革命的文学作品。1925年任北京市学生联合会中共党团书记。经中共组织批准,参加国民党北京特别市党部工作。
1926年3月参与组织北京反对八国通牒大会和游行,对帝国主义和制造"三一八"惨案的段祺瑞政府作坚决斗争。8月被中共北方区委书记李大钊派赴四川从事兵运工作,并参加泸(州)顺(庆)起义的组织工作。1927年春到武汉,5月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中共委员会书记。
武汉国民政府叛变革命后,他转赴江西,在抚州(今临川)赶上南下的南昌起义军,被任命为第11军25师73团团政治指导员。入粤后,该部分守三河坝,归朱德指挥。起义军主力于潮(安)汕(头)地区失败后,他挺身协助朱德重新编组部队,转战闽粤赣湘边界,大力进行思想和组织纪律的整顿,开展群众工作,支持农民运动,并把一部分党团员分配到连队,加强基层政治工作,推进了人民军队初创时期的政治工作建设。1928年1月参与领导湘南起义,任工农革命军第1师党代表、湘南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同时兼任中共郴县县委书记,深入各乡发动群众,建立苏维埃政府和地方武装,在武装斗争与土地革命相结合等方面进行了初步实践。4月同朱德率湘南起义部队到井冈山,和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会师,成立中国工农红军(初称工农革命军)第4军,先后担任该军第12师师长、中共红4军军委书记、前委书记等职,并当选为中共湘赣边界特委委员,参与领导创建和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29年1月起随朱德、毛泽东所率红4军主力转战赣南、闽西,6月任红4军政治部主任,代理前委书记。主持中共红4军第七次代表大会,被选为前委书记。8月赴上海参加军事会议,向中共中央汇报红4军的情况和经验,支持毛泽东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红军行动策略和用无产阶级思想建军的主张;被中共中央指定参加以周恩来为召集人的"三人委员会",研究红4军的工作,并代中共中央起草了给红4军前委的指示信(即"九月来信"),经周恩来审定、中央通过后,带回红4军向前委传达,请回毛泽东主持红4军前委工作。12月,协助毛泽东召开中共红4军第九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建党建军的纲领性文献──《古田会议决议》。1930年以后历任红6军(后改为红3军)政治委员,中共赣西南特区委书记,红22军军长,江西军区总指挥兼政治委员,参与领导中央苏区建设和反"围剿"斗争。曾两次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两次获红星奖章。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第一方面军主力长征,他因重伤未愈,被留下坚持斗争,任中共苏区中央分局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军委分会委员。1935年春与中央分局书记项英等根据遵义会议后中共中央的指示,制定切合实际的斗争策略,领导红军和游击队实现由集中作战到分散游击的转变。此后,在同中央失去联系、国民党军进行频繁的军事"清剿"和严密的经济封锁的情况下,率部风餐露宿,昼伏夜行,艰苦备尝,依靠赣粤边人民群众,巧妙地把武装斗争与非武装斗争、合法斗争与非合法斗争、地方党的秘密斗争经验与游击埋伏的经验结合起来,在各游击区广大指战员的共同努力下,坚持了极其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保存了南方的革命战略支点和一批战斗骨干(见赣粤边红军三年游击战)。
抗日战争爆发后,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先后在赣州、南昌与国民党地方军政当局进行合作抗日的谈判。后赴湘赣、皖浙赣等游击区传达中共中央指示,动员红军游击队下山整编。新四军成立后,任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委员、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副书记、新四军第1支队支队长。1938年率领第1支队挺进苏南敌后,与第2支队协力开辟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游击根据地。5月在南陵召开1支队干部会议,为结合江南地区实际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独立自主发展敌后游击战争的方针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此后进行新丰、新塘、句容、珥陵等战斗。1939年起,执行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积极发展抗日武装,指挥所部在南京、上海之间打击日伪军,取得了东湾、延陵等战斗的胜利。6月以主力一部攻占浒墅关,截断京沪铁路(南京─上海),火烧虹桥机场,轰动上海,扩大了新四军的政治影响。同年冬第1、2支队合并为江南指挥部,任指挥。1940年夏率江南主力挺进苏北,成立苏北指挥部,任指挥。遵照中共中央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的原则,制订并贯彻了灭敌、反韩(反共顽固派韩德勤)、联李(地方实力派李明扬等)的策略方针。10月与粟裕等指挥黄桥战役,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部的阻挠和进犯,歼其主力1万余人,扫除苏北抗战障碍,实现与南下八路军的会师,打开了华中抗战的新局面。11月,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成立,任副总指挥并代理总指挥。同月,向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报告《关于苏北统战工作的经过与主要经验》,中央给予肯定,并向全军转发了这一报告。皖南事变后,重建新四军军部,他任代理军长、中共中央华中局委员、中央军委华中分会委员。同政治委员刘少奇等将华中9万兵力整编为7个师和1个独立旅,实现了新四军在组织和指挥上的统一,并总结经验教训,领导部队整训。先后发表《论建军工作》、《论军事建设》,推动部队以加强党的领导为中心环节的全面建设。1941年春日军诱胁国民党军一部投降后,令其配合"扫荡"苏北,陈毅等争取先机,发起讨逆战役,歼伪军李长江部5000余人。7月领导盐阜反"扫荡",组织指挥苏中、苏北部队突袭敌后方,1个月内作战135次,歼日伪军3000余人,打破敌人妄图消灭中共中央华中局领导机关和新四军军部及其主力的计划。10月成功地组织指挥陈道口战役,进一步沟通了盐阜、淮海和皖东北根据地的联系。1942年春刘少奇返延安后,代理军委分会书记,全面贯彻中共中央的方针,领导新四军坚持华中敌后抗战,指挥各部挫败日伪军的"扫荡"、"清乡",采取统一战线和军事斗争相结合的方法,克服了困难,壮大了部队,巩固发展了抗日根据地。1944年3月到延安,汇报华中工作,参加整风学习。同时继续参与指导华中地区和新四军的抗日斗争。1945年春参加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同年6月被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8月任新四军军长、中共中央华中局副书记。
抗日战争胜利后,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副书记、新四军军长兼山东军区司令员、山东野战军司令员。1945年10月指挥所部发起津浦路阻击战,至次年1月上旬,共歼国民党军2.8万人,受降日军4000人,迟滞了国民党军北进。1946年6月指挥进行自卫反击战,歼灭山东境内铁路沿线残存伪军3万余人,先后解放德州、泰安、枣庄、周村、张店、胶县、高密、即墨等城镇。7月起,统率山东、华中两大战略区部队,抗击50万国民党军对华东解放区的大举进攻。1947年1月新四军番号撤销,任山东野战军与华中野战军合并的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华东军区司令员。从坚持长期战争着眼,提出"一面打仗,一面建设"、"以战养战"、"以战教战"、"打一仗进一步"等方针,大力开展立功创模、团结互助运动,推广评定战术、"溶化俘虏和诉苦教育运动",加速了华东部队的建设。在此前后,同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副政治委员谭震林等一起组织指挥了宿北、鲁南、莱芜等战役,沉重打击国民党军,夺取了华东战场的主动权;当国民党军集中主力重点进攻山东时,又组织指挥了泰蒙、孟良崮等战役,歼敌精锐主力整编第74师等部。同年6月底,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关于转入战略进攻的部署,实行分兵作战,8月同粟裕等率华东野战军主力一部出击,9月取得沙土集战役的胜利,随即挺进豫皖苏地区,与刘(伯承)邓(小平)野战军及陈(赓)谢(富治)集团密切配合,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中原地区大量歼敌,迫使国民党军陷于被动地位,对扭转全国战局起了决定性的作用。11月赴陕北参加中央召开的会议,途中应邀在中共中央邯郸局、晋察冀、晋绥等地作报告,比较系统地阐述了毛泽东军事思想。
1948年5月,除继续担任华东军政职务外,又任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二书记、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11月参与组织指挥淮海战役,为总前委常委。1949年1月任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华东局常委、第三书记。与邓小平等统一指挥渡江作战,解放了南京、杭州、上海及东南广大地区。5月兼任上海市军管会主任和市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续担任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司令员,指挥部队解放东南沿海岛屿,剿灭国民党残余武装和土匪,组建华东空军、上海防空军。同时领导上海人民自力更生、战胜国内外敌人的破坏和封锁,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有力地支援国防建设和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底出席军事系统高干会议,作关于坚持部队政治工作制度的发言,会后,与罗瑞卿、谭政一起主持审定《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草案)。
1954年任国务院副总理,并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8年以后兼任外交部部长,在以主要精力从事外交工作的同时,仍继续参与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1966年1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文化大革命"中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坚决斗争,被诬陷为"二月逆流"成员,遭到严重迫害。1969年夏受毛泽东、周恩来委托,和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一起,全面深入地分析了国际形势,向中共中央提出了打开对外工作新局面的战略性建议。他是中共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九届中央委员。1959年起任第三、第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72年1月6日在北京病逝。
陈毅兼资文武、博学多才。著有《学习毛泽东同志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创造作风》(1951)等大量政治、军事论文和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