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登革热知识讲座
- 格式:ppt
- 大小:9.94 MB
- 文档页数:45
登革热的常识和预防ppt课件CONTENTS •登革热基本概念•登革热流行现状与趋势•预防措施与建议•治疗方法及效果评估•登革热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总结与展望登革热基本概念01定义与传播途径定义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传播。
危险因素居住在或前往登革热流行地区;居住环境脏乱差,蚊虫孳生。
夏季和秋季是登革热高发季节;发病原因:感染登革热病毒后,病毒在人体内复制并引起免疫反应,导致发病。
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临床表现突发高热,可达39-40℃;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痛;皮疹,多为麻疹样和猩红热样;出血,如鼻出血、牙龈出血等。
诊断依据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4天内到过登革热流行区或居住地有登革热病例发生;临床表现突发高热、头痛、肌肉关节痛等;实验室检查登革热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或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登革热流行现状与趋势02全球及我国登革热疫情概况全球登革热疫情近年来全球登革热疫情呈上升趋势,尤其在亚洲、南美洲和非洲等地区,疫情严重,对当地居民健康造成极大威胁。
我国登革热疫情我国南方地区如广东、广西、海南等省份为登革热主要流行区,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疫情有向北扩展的趋势。
季节性变化和地域分布特点季节性变化登革热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在夏秋季节高发,与蚊虫活动高峰期相吻合。
地域分布特点登革热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南方沿海地区为高发区,内陆地区相对较少。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登革热流行区域可能进一步扩大,疫情也可能更加严重。
城市化进程加速导致城市人口密度增加、环境卫生状况恶化,为蚊虫孳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可能进一步加剧登革热疫情。
国际旅行和贸易的增加使得登革热疫情跨国传播的风险加大,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气候变化影响城市化进程加速国际旅行和贸易增加未来发展趋势预测预防措施与建议03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消灭蚊虫孳生地清除积水、垃圾等,减少蚊虫孳生环境。
健康讲座-登革热的护理及预防概述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经蚊媒传播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
主要表现为高、头痛、肌肉、骨关节剧烈酸痛、皮疹、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减少等。
传播媒介我国登革热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前者分布于南方沿海,如海南岛等地区,后者则在南北地区广泛存在,以长江以南为普遍。
传播途径当人被带病毒的蚊子叮咬后,病毒会从蚊子的唾液进入人体血液而感染 如果患者在病毒血症期(发病前1天至发病后5天)被蚊叮咬,病毒就有可能传给蚊子继而传播开去人与人之间无传染性临床表现发热。
起病大多突然,体温迅速达39℃以上。
皮疹。
初见于掌心、脚底或躯干及腹部,延及颈和四肢。
出血。
可出现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出血。
淋巴结肿大。
全身淋巴结可有轻度肿大,伴触痛。
其他。
可有肝肿大。
(一)典型登革热✧1.发热✓急起(80%)高热, 39~41℃,热程2~7天,不规则热或双峰热:退1~2天,再发热。
✓伴发毒血症状:骨关节、头、肌肉痛;颜面、颈、胸背充血;极度疲乏,消化道症状✧2.皮疹——多型性、阶段性✓早期:皮肤充血,第3~6天出现;斑丘疹或麻疹样,猩红热样;分布于躯干、四肢,但手掌及脚底无;持续3~4天,不脱屑;血小板过低:出血点、瘀点✧3.出血: 5-8天,牙龈、鼻、皮下、腔道、沁尿系、浆膜等。
25~50%有不同程度或部位出血。
✧4.肝肿大、全身性的淋巴结肿大。
(二)轻型登革热--疼痛轻,少疹或不出,不出血,淋巴结不大,1-4天,似流感。
在流行期多见。
(三)重型登革热--早期如典型登革热,3-5天时突然加重;剧烈头痛、呕吐、谵妄、昏迷、抽搐、大汗、血压骤降、颈强直、瞳孔散大等脑膜脑炎表现。
有些病例表现为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
罕见,但病死率高,死于中枢性呼吸衰竭或出血性休克。
实验室检查WBC下降:第4-5d降至低点2x109/LPLT下降:最低可达13x109/L束臂实验阳性血清转氨酶轻度升高血清学检查:IgM双份血清滴度升高4倍以上治疗早发现、早隔离、早就地治疗。
登革热健康知识讲座的内容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传播给人类。
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尤其是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地区。
登革热的传播速度非常快,对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了解登革热的健康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登革热的症状。
登革热的潜伏期约为3-7天,患者通常会出现发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疼痛、眼结膜充血、皮疹等症状。
一些患者还可能出现呕吐、腹泻、出血等严重症状。
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该尽快就医。
了解登革热的预防措施也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要保持环境的清洁卫生,避免蚊子的滋生和繁殖。
清除积水、封堵水箱、使用蚊帐等措施都有助于减少蚊子的数量。
了解登革热的治疗方法也是必要的。
如果被诊断为登革热,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通常的治疗包括休息、补充水分、控制发热和疼痛等症状。
在严重病例中,可能需要住院治疗,并接受静脉输液和其他支持性治疗。
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于登革热的患者非常重要。
了解登革热的流行趋势也是有助于预防和控制这种疾病的。
登革热的流行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环境、人口流动等。
在气候变暖和降雨增加的情况下,蚊子的繁殖和传播能力会增强,从而增加了登革热的传播风险。
因此,要加强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避免疫情的扩散。
加强公众宣传和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向公众提供关于登革热的健康知识和预防措施,可以提高公众对登革热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政府和卫生部门可以组织宣传活动,向社区和学校派发宣传材料,提供相关培训和教育,以增强公众的健康意识和应对能力。
了解登革热的健康知识对于预防和控制这种疾病非常重要。
通过了解症状、预防措施、治疗方法和流行趋势,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同时,加强公众宣传和教育也是必要的,只有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防范能力,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登革热的传播。
希望通过这次健康知识讲座,能够增加大家对登革热的了解,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共同保护好自己和社区的健康。
领导讲话稿之预防登革热讲话稿引言概述: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们,大家好!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其传播速度快、病情危重,对人们的健康和生活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预防登革热的发生,我们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共同做好防控工作。
下面我将就预防登革热的重要性、预防措施、疫情监测、应急处置和社会责任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预防登革热的重要性1.1 加强宣传教育登革热是一种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的疾病,公众需要了解病毒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通过宣传教育提高防范意识。
1.2 提高个人防护意识个人应注意避免蚊虫叮咬,如穿长袖衣物、使用驱蚊剂、清除家中积水等,有效防止登革病毒传播。
1.3 加强社区卫生管理社区应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定期清理废弃物、消灭孳生蚊虫的环境,减少疫情传播的可能性。
二、预防措施2.1 环境治理清除积水、杀灭蚊虫孳生地,有效减少蚊虫数量,降低登革病毒传播的风险。
2.2 健康教育向公众宣传登革热的病因、症状和预防措施,提高大家的防范意识,减少感染风险。
2.3 疫情监测建立健全的登革热监测网络,及时掌握疫情动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疫情扩散。
三、疫情监测3.1 疫情预警通过监测登革热疫情的发展趋势,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公众加强防护。
3.2 数据统计对登革热病例进行统计分析,掌握疫情的传播规律,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3.3 信息共享加强与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及时传递疫情信息,做好跨部门协作,共同应对疫情挑战。
四、应急处置4.1 加强医疗救治建立健全的登革热医疗救治体系,提高医护人员应对登革热的能力,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4.2 应急预案制定完善的登革热疫情应急预案,明确责任分工、协调机制,确保应急处置工作有序进行。
4.3 社会参与动员社会各界参与登革热防控工作,共同承担社会责任,形成全社会共同抗击登革热的合力。
五、社会责任5.1 政府责任政府部门应加强领导,提供政策支持和物资保障,推动登革热防控工作落实到位。
登革热知识讲座As a person, we must have independent thoughts and personality.长乐南方门诊部登革热知识培训培训目的:了解登革热的概念、传播途径及症状,掌握登革热的预防。
培训对象:南方门诊部全体职工培训时间:2016年8月 21日培训地点:南方门诊部5楼会议室主讲人:王森森培训内容:一. 登革热的概念:登革热是通过携带登革病毒的蚊虫叮咬而引起传播的一种法定乙类传染病。
二. .登革热的传播途径:在我国传播登革热的主要媒介蚊虫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伊蚊体色黑色,头部、胸部、腹部和足有银白色或白色花斑,俗称“花斑蚊”。
雄性伊蚊只吸植物的汁液即可存活,雌性伊蚊在生长、孕育和繁殖过程中,都要吸食人和动物的血。
雌蚊一边吸血,一边吐唾液。
假如蚊子叮的是登革热病人,它吸血的时候,能把病人血液里的病毒、疟原虫、丝虫等病原体吸到胃里,再叮健康人时,又把这些病原体吐到健康人的血液里,使之受到感染。
如果被叮的人抵抗力差,就会发病,所以说,灭蚊防蚊是预防登革热等传染病的一项重要措施。
伊蚊喜欢在清洁小积水中产卵,一切人工或天然凡可积水容器都可成为孳生地,如家庭中的花盆、水盘、花瓶、假山盆景、水缸、水池、莲缸;野外中的竹筒、树洞、石臼、旧轮胎、水塘等。
伊蚊有二个活动高峰,日出前后1-2小时,日落前2-3小时。
人在孳生场所周围活动,很快便吸引伊蚊前来叮血。
登革病毒可以在蚊体内大量复制、长期保存,在32℃左右时,伊蚊吸带毒血后十天即开始有传播能力,传染性最长可达174天。
人被1-2只有携带病毒的伊蚊叮咬后,即可发病。
三登革热的症状:典型的登革热症状大致可分三期:1、初热期:患者大多数起病突然,体温可在24小时内升到40°C,伴畏寒、剧烈头痛、全身骨痛和肌肉关节痛、眼眶痛、眼球后痛、颜面、眼结膜常显着充血,颈及上胸皮肤潮红,显醉酒面容持续2—3天。
2、缓解期:患者症状减轻,体温降低至正常;此期1—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