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生物人与生物圈常用曲线图归纳

高二生物人与生物圈常用曲线图归纳

人与生物圈常用曲线图归纳

一、 “J ”型增长曲线和“S ”型增长曲线

两种增长曲线的比较如下表:

二、 种

种群增长曲线和种群增长率曲线是选择题中常见也易混淆的曲线,乙中的曲线A 1对应甲图中的A 点的增长率,此时增长速率最高,乙图中的B 1的增长速率与甲图中的B 点相对应,此时的增长速率为0,种群的数量不再增长。 三、 种群的存活曲线

时间

时间

甲 时间

年龄

存活曲线是表示一个种群在一定时期内的存活量的指标,也是衡量种群增长的基本的参数,一般分成三种类型:

Ⅰ型:曲线凸形,表示在接近生理寿命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比如:大型兽类和人的存活曲线。

Ⅱ型:曲线呈对角形,各年龄死亡率相等。比如许多鸟类的存活曲线接近于Ⅱ型。

Ⅲ型:曲线凹形,幼年期死亡率很高,比如腾壶的存活曲线接近Ⅲ型。

根据对存活曲线的研究,可以看出各种动物种群最易受伤害的年龄。

四、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曲线

营养结构复杂程度

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越差小,抵抗力稳定性也就越低;反之,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抵抗力稳定性越高。一般情况下,恢复力稳定性与抵抗力稳定性存在相反的关系,抵抗力稳定性越高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往往较低。但是,北极苔原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低,不存在相反的关系。

高中生物种群的增长曲线与K值应用

高中生物种群的增长曲线与K值应用 常卿 在高中生物教材中,种群增长曲线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并在近年的生物高考试卷中都有所体现。但笔者在教学中发现,由于受到教材篇幅的限制,这一知识内容一上来起点就很高,学生一下子很难理解。本文从理解的角度出发,对种群增长曲线进行释疑,同时释义其具体应用。 一、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虽然物种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但在自然界中,种群却不能无限制地增长。因为随着种群数量的增长,环境的制约因素的作用也在增大,环境中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称为环境阻力。它包括同种个体之间对食物和空间的竞争加剧、疾病蔓延、捕食者因捕食对象的增多而增多等,从而导致残废率增长、出生率降低,最终趋向平衡。因此,在自然环境中,种群的增长曲线是一个“S”型曲线(也称为逻辑斯蒂曲线)。种群达到环境所能负担的最大值,称为环境的满载量或负载能力,用“K”表示(如图1)。那么,种群为什么不能无限增长而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根据对很多生物种群在有限食物和有限空间条件下数量动态的研究,种群在开始时增长比较缓慢,以后逐渐加快,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所允许的最大数量的一半时,增长速度最快,但是种群所需要的资源(食物、空间等)是有限的,随着资源的枯竭,环境阻力将随着种群的增长而成正比例增加,种群增长速度逐渐缓慢下来,直到停止增长,此外,种群内部的相互关系和其他一些环境因素,如气候、食物、空间、营巢地、天敌、疾病、种间竞争等环境阻力都会抑制种群数量无限增长。当种群增加到“K”值,会因为食物不足、空间有限、天敌增加等因素而使种群数量逐渐降低,降到基准线以下,又会因空间、食物的充裕而数量上升,所以,种群的数量会在一定范围内(基准线上下)波动,保持在一个相对恒定的水平上(如图2)。 二、K值的应用 种数数量在达到K/2时(如图3中的A点),种群数量几乎呈直线上升,这一时期称指数生长期,A点是影响种群数量的关键点。该值可直接用于解释文中有关“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中的几个实例问题。 实例1: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有利于对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释义:一般野生动植物种群的数量控制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即K/2值时,此时种群

人体生物节律曲线图

人体生物节律曲线图 人体生物节律曲线图人体生物节律查询 生理钟又称生物钟。它是生物体内的一种无形的“时钟”,实际上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内在节律性,它是由生物体内的时间结构序所决定。通过研究生物钟,目前已产生了时辰生物学、时辰药理学和时辰治疗学等新学科。能够在生命体内控制时间、空间发生发展的质和量叫生物钟。 人体生物节律查询主要应用于优生,事实证明,夫妇双方曲线都处高潮期时所孕小孩多健康聪明。 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有这么一种感觉:有时体力充沛,情绪饱满,精神焕发;而有时却又感到浑身疲乏,情绪低落,精神萎靡。迥然不同的两种情况是怎么在同一个人身上发生的呢? 科学家们经过长期研究表明:对人的自我感觉影响最大的三个因素是——体力、情绪和智力,而且体力、情绪和智力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一个人从出生之日起,到离开世界为止,这个规律自始至终不会有丝毫变化,不受任何后天影响,这个规律就是人的“生物节律”,又称为的 “生物三节律”,即:“体力节律、情绪节律、智力节律”。 生物节律高潮期

生物节律临界日 生物节律低潮期 体力节律 体力充沛,身体灵活,动作敏捷,耐力和爆发力强,充满活力,能担负较大负荷的体力劳动,劳累后恢复得快;此时身体抗病能力强,不易感染疾病,治疗疾病效果明显。 抵抗力低,免疫功能差,身体软弱无力,极易疲劳。易受外来各种不良因素的侵袭。有时表现的动作失常。运动员进行大运动量训练易受伤。慢性病极易复发或病情加重,是危重病人或老人的危险点。多数人往往死于临界日。 身体乏力、懒散,耐力和爆发力较差,劳动时常感到力不从心,易疲劳。比较容易感染疾病,特别是哮喘病极易发作。低潮期治病的效果一般不明显。 情绪节律 心情愉快,舒畅乐观,精力充沛,意志坚强,办事有信心,创造力、艺术感染力强。是创作的最好时期。思路灵活、敏捷,是解决矛盾,处理疑难问题的好时候。对待问题的态度积极且富建设性。能与人融洽相处。经商贸易一般不易出错,

种间关系曲线图的识别

种间关系曲线图的识别 -----《种群结构》难点突破 河北省吴桥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刘淑娥 061800 摘要: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与寄生等,它们各有自己的特点,区分开她们,对我们做题会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字:竞争 捕食 互利共生 寄生 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与寄生等。它们各有自己的特点,区分开她们,对我们做题会有很大的帮助。 捕食就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相互决定数量,被捕食者一般不会因捕食者的数量增多而灭绝。两者之间的数量变化如图1: 的不同步变化,且一般捕食者的最大量要低于被捕食者,符合能量流动的逐级递减特点,如羊与草、狼与兔等。 竞争就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相互争夺资源与空间等。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两者之间的数量变化如图2,呈现“您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图2表示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如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 寄生就是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 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这种关系的特点就是对寄主有害,对寄生物有利。如果两者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寄主会生活得更好。寄生关系一般不会淘

互利共生就是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如果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曲线呈“同升同降”特点。如地衣内的真菌与单细胞藻类、大豆与根瘤菌等。如图4所示: 小试牛刀:1、如图所示为3组生物,A、根瘤菌与豆科植物;B、农作物与杂草;C、狐与兔的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请据图回答: (1)判断A-C三组生物对应的曲线:A______, B________, C_______。 (2)造成图②现象就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3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就是________________。 (4)若狐死亡,则兔的发展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属于互利共生关系,数量曲线特点为“同生共死,同升同降”,对应③;农作物与杂草,需要相同的生存资源,属于竞争关系,且二者生存能力相近,两曲线最高点应相同,对应曲线②;狐与兔属于捕食关系,两曲线的最高点不同,且兔的数量变化在前,狐的波动变化在后,兔数量的最高点应高于狐的最高点,对应曲线①。 (2)造成②现象的原因就是两者争夺相同资源。 (3)①为捕食关系,当被捕食者b死亡时,对捕食者a不利;②竞争对手b的死亡对a有利;互利共生关系中一者b的死亡对a不利。 (4)狐死亡,有利于兔的增长,但受食物、空间限制,种内斗争又加剧,会导致数量下降。 学生能够利用曲线图形清楚地判定上述种间关系,再遇到此类题,就会迎刃而解,事半功倍。 通讯地址:河北省吴桥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邮政编码:061800

高中生物中与光合作用有关的三曲线

高中生物中与光合作用有关的三曲线 光合作用是高中教材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以此为题材的题目设计很多,题型变化多端。特别是一些曲线图,以此为依据而设计的题目变化多,难度较大在这里以三个比较典型的题目为例来讲一些有关的问题。 先看下面三个图 1、首先我们来看看CO 2补偿点 CO 2补偿点指的是当呼吸作用强度与光合作用强度相等时的外界CO 2浓度即a 2所对应的CO 2浓度。 2、a 1与a 2的区别 光合 速率 a 1 CO 2浓度 b 1 CO 2吸收速率 a 2 CO 2浓度 b 2 图1 图2 a 3 b 3 光照强度 CO 2吸收速率 CO 2释放速率 图3

首先我们来看看图1与图2的区别,只有弄清楚了后就会明白a1、a2的不同。在图1中纵坐标是光合作用速率,a1表示进行光合作用的最低CO2浓度,也就是说只有达到a1时光合作用才能进行,低于这一点的CO2浓度光合作用则不能进行。图2的纵坐标是CO2吸收速率,a2时CO2吸收速率为0,但不能说光合作用不能进行,在a2的CO2浓度表示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即CO2补偿点。当CO2浓度低于a2时光合作用仍然能进行,只不过是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 3、外界因素对a1、a2的影响 在图1中虽然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很多,但a1是进行光合作用的最低CO2浓度,一般来说不会因为外界因素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的。 A2是CO2的补偿点,它会随着外界因素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如光照强度在一定范围降低,CO2的补偿点会升高,即a2向右移动;光照强度在一定范围增大,Co2补偿点会降低,即a2向左移。又如温度的改变也会引起A2的变化,其变化与光照强度引起的变化相似。 4、b1与b2的比较 b1是光合速率达到最大时的吸收的最小CO2浓度,它与b2代表的意义相同,均表示CO2的饱和点。这两点都会随外界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情况基本一致。如在一定范围内光照强度增大b1、b2右移;一定范围内光照强度适当降低b1 、b2左移。在适宜的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温度发生变化引起的b1、b2变化同光照强度变化大致相同。 5、曲线与横坐标围成的面积的比较 图1中此面积表示光合作用过程中合成的有机物的量,即总光合作用量。而图2中的面积表示净光合作用量。同一植物在相同且适宜的外界环境中图1中的面积大于图2中的面积。 此外在说说图3。图3中a3表示光补偿点,即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时的光照强度。这点在某种程度上与a2表示的意义相同。b3是光合作用达到最大时的最低光照强度,即光饱和点。a3、b3都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如缺少镁元素,a3会右移等。图3中曲线与横坐标上部围成面积也表示净光合作用量(有机物的积累量)。 在我们学习到与光合作用有关的曲线时一定要弄清楚横、纵坐标表示的意义,读懂各点所代表的含义,这样我们就会很好的解决与此有关的习题了。 6.右图表示20℃玉米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S1、S2、S3表示所在部位的面积,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三种选项: A.S2-S3表示玉米光合作用有机物的净积累量 B.S2+S3 表示玉米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总量 C.S2表示玉米光合作用有机物的净积累量

生物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知识点归纳

生物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知识点归纳 一、选择题 1.在人体的生殖系统中,产生性激素和生殖细胞的一组是() A.睾九和卵巢 B.卵巢和输精管 C.睾九和子宮 D.睾丸和输卵管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男性的生殖系统包括精囊,输精管,睾丸,阴茎等;女性的生殖系统包括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等。 【详解】 男性产生生殖细胞--精子的器官是睾丸,同时睾丸也可以分泌雄性激素,又属于内分泌器官,是男性的主要生殖器官;女性产生生殖细胞--卵细胞的器官是卵巢,同时卵巢也可以分泌雌性激素,又属于内分泌器官,是女性的主要生殖器官,所以在人体生殖系统的结构中,能产生性激素和生殖细胞的一组是卵巢和睾丸,故A符合题意。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记忆人体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肉丁炸酱面一碗儿,豆芽青菜七八样儿。”这说的是老北京炸酱面。下列叙述不正确 ...的是() A.面条中的淀粉是在口腔中开始消化的 B.炸酱中的脂肪在肝脏中被胆汁初步消化 C.炸酱面中的营养物质主要在小肠吸收 D.配菜种类多样,有利于做到合理营养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人体的消化腺有五种: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和肝脏。唾液腺能够分泌唾液,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有消化作用;胃腺能够分泌胃液,胃液中含有蛋白酶,对蛋白质具有初步的消化作用;肝脏能够分泌胆汁,胆汁能够乳化脂肪;肠腺能够分泌肠液,胰腺可以分泌胰液,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据此解答 【详解】 A、淀粉最先在口腔内被消化,口腔内有唾液腺分泌的唾液,唾液里面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将淀粉初步消化成麦芽糖。A正确; B、脂肪的消化部位是小肠。肝脏能分泌胆汁,胆汁经导管流入十二指肠进入小肠。胆汁中不含有消化酶,但能对脂肪起乳化作用,将较大的脂肪微粒乳化成较小的脂肪微粒,利于脂肪的消化。B错误; C、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小肠很长,长约5~6m,小肠内具有肠液、胰液和胆汁等多种消化液;小肠内壁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小肠绒毛,增大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

(完整版)高中生物S型曲线和J型曲线详细比较

J 型曲线和S 型曲线特点比较 1 。1 “J ”型曲线的特点 “J ”型曲线( 如图1 ) 是指在食物( 养料) 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入倍。它反映了种群增长的潜力。 1 。 2 “S ”型曲线的特点 “s ”型曲线( 如图2 ) 是指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由于资源和空间等的限制,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当死亡率增加到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会停止,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 K值) ,有时会在最大容纳量上下保持相对稳定。 2 “J ”型曲线和“S ”型曲线疑析 2 .1、增长率与增长速率=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增长率是指单位时间种群增长数量,增长率= 出生率一死亡率=( 出生数一死亡数)/( 单位时间x 单位数量) 。因此,不能将入等同于增长率。增长速率则是指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变化率。增长速率=( 出生数一死亡数) /单位时间。种群增长速率就是曲线上通过每一点的切线斜率,不论是“J ”型曲线还是“S ”型曲线上的斜率总是变化着的。在“J ”型曲线增长的种群( 如图3中的a 种群) 中,增长率等于(入一1 ) ,不变,增长率(入一1 ) 也就不变( 如图4 ) 。再看增长速率,由于一段时间内种群内个体基数不断增大,故这段时间内净增加的个体数不断增多,除以时间以后即为增长速率,可以看出增长速率是不断增大的( 如图 5 ) 。

在“S ”型曲线增长的种群( 如图3中的b种群)中,在环境阻力( 空间压力、食物不足等) 的作用下,导致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两者之间的差值不断减小,即增长率也是不断减小;当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时,增长率为零( 如图 6 ) ,此时种群数量到达K值。而增长速率会有先升后降的变化过程,呈现钟罩形变化曲线( 如图7 )。在“s ”型曲线的前半部分,由于增长率下降的幅度小于死亡率增加的幅度,所以种群的增长速率不断增大;在种群数量为1/2 K,( 即图3中P点) 时,增长率的下降幅度等于死亡率的增加幅度,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 此时的种群大小能够提供最大持续产量,可用于指导生产实践) ;而到了后半部分,增长率的下降幅度超过了死亡率的增加幅度,所以种群的增长速率下降;至种群数量为K时,增长率等于死亡率,增长速率和增长率均为零。 2 .2 “J ”型曲线和“S ”型曲线间阴影区域的含义 J 型曲线是在环境中空间、食物等资源是无限的理想状态下的种群增长曲线;而“S ”型曲线是环境中空间、食物等资源是有限的状态下的种群实际增长曲线。因此图3阴影部分就表示了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其数量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 2 . 3 “J ”型曲线和“S ”型曲线数学模型与自然种群数量变化的差异“J ”型增长的数学模型建立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的理想状态下,实际是环境条件对种群增长无阻滞作用,种群增长率不变。而“S ”型增长的数学模型建立在有限条件下,假设有一个环境容纳量K值,假设环境条件对种群增长有阻滞作用,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而按比例增加。种群中每增加一个个体,就对增长率降低产生1/K的作用。或者说,每个个体利用了1/K的空间,若种群中有N个个体,就利用了N/K的空间,而可供种群继续增长的空间就只有( 1一N/K),种群增长率从一开始就越来越小。所以,从数学模型建立的条件看,“s ”型曲线的初始阶段不能视为“J ”型增长。但自

高中生物图表题的类型和解法(三)曲线图

生物图表题的类型和解法 (三)曲线图 1.下列曲线图分别表示不同的生物学现象,对其描述中哪一项是正确的? A.甲图曲线表明随光照强度递增,光合作用增强,呼吸作用减弱 B.乙图B 点时害虫种群抗药性个体所占百分比大于A 点时的比 C.生产上用一定浓度生长素类似物除去单子叶植物中的双子叶杂草,丙图中⑴表示单子叶植物 D.丁图中动物乙表示恒温动物 2.右图表示植物光合作用曲线,请指出炎热夏季一天中光合作用变化的曲线是 A .曲线A B .曲线B C .曲线C D .曲线D 3. 研究表明,植物的向光性与光能量(受光照强度、时间等影响)有关,其关系如右图所示。下列分析中明显错误的一项是 A .植物在光照下不一定向光生长 B .一定强度的光照会使生长素分解 C .不同能量光照可能会影响生长素运输方向 A B C 光合作用效率 日升 日落

D.植物的根可能会出现背光生长特性 4.已知某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 30℃。下图表示该植物在25℃时光合强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 若将温度提高到30℃的条件下(原光照强度和CO2浓度等不变), 从理论上,图中相应点的移动应该是 A.a点上移,b点左移,m值增加 B.a点不移,b点左移,m值不变 C.a点下移,b点右移,m值下降 D.a点下移,b点不移,m值上升 5.右图中的曲线表示生物学中某些现象,有关的解释不合理的 是() A.该曲线可用来表示叶片年龄与其叶绿素含量的关系 B.若曲线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的生产力随时间发生的变 化,则b点表示环境出现剧烈变化 C.若曲线表示青霉菌生长曲线,则c点是提取青霉素的最佳时间 D.若曲线表示一个国家人口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则a一b段该国老年人数量比例较小6.右图所示某阳生植物细胞在夏季晴天的某一天内,其光合作 用过程中C3、C5化合物的数量变化。若第二天中午天气由光照 强烈转向阴天时,叶绿体中C3含量的变化、C5含量的变化分别 相当于曲线中的 A.c-d段(X),b-c段(Y)B.d-e段(X),d-e段(Y) C.d-e段(Y),c-d段(X)D.b-c段(Y),b-c段(X) 7.下列甲乙丙丁四个图分别表示有关生物学过程,对曲线变化的描述中,不正确 ...的是

生物坐标曲线图解题方法

2011高中生物曲线图形类型(1) 一.常见单曲线类型: 1.升降曲线: 曲线递变规律: 在一定范围内,纵坐标变量随着横坐标变量的增大而增大,超过某一值时,纵坐标变量随着横坐标变量的增大而减小。该变化趋势可以表示:(1)温度或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2)生长素浓度与植物生长的关系;(3)温度对呼吸强度、光合强度的影响;(4)叶中可被再利用的矿质元素含量与叶龄的关系;(5)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与叶龄的关系;(6)绿色植物体内干物质积累量与叶面积指数;(7)根吸收矿质离子与温度的关系;(8)质壁分离及复原的细胞中细胞液浓度与时间的关系;(9)种群增长率与时间的关系;(10)微生物的生长曲线等。 2.升平曲线: 曲线递变规律: 在一定范围内,纵坐标变量随着横坐标变量的增大而增大,超过某一值时,纵坐标变量随着横坐标变量的增大而趋于稳定。如:(1)酶促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酶量一定)的关系;(2)O2浓度与有氧呼吸速率、ATP产生速率的的关系;(3)O2浓度与矿质离子的吸收速率的关系;(4)光合作用强度与CO2浓度、光照强度、矿质元素、水分的关系;(5)质壁分离后进行复原的细胞重量与时间的关系;(6)叶中不可被再利用的矿质元素含量与叶龄的关系;(7)杂合子自交后代中纯合子所占比例;(8)自然状态下种群密度与时间的关系等。 3.降曲线: 曲线递变规律: 在一定范围内,纵坐标变量随着横坐标变量的增大而减小。如:(1)O2浓度与乳酸菌无氧呼吸强度的关系(O2存在时发酵作用受抑制);(2)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重量与时间的关系;(3)发生渗透作用失水的细胞重量与时间的关系;(4)杂合子自交后代中杂合子所占比例;(5)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的关系;(6)恒温动物耗氧量与环境温度的关系等。4.升曲线: 曲线递变规律: 在一定范围内,纵坐标变量随着横坐标变量的增大而增加。如:(1)卵裂中DNA总量与时间的关系;(2)理想状态下种群密度与时间的关系;(3)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的关系;(4)变温动物耗氧量与环境温度的关系等。

素材:种群的存活曲线(生命表)的绘制— 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种群的存活曲线(生命表)的绘制 存活曲线是由美国生物学家雷蒙•普尔在1928年提出, 为生态学依照物种的个体从幼体到老年所能存活的比率, 所做出的统计曲线。 以存活数量的对数值为纵坐标,以年龄为横坐标作图,从而把每一个种群的死亡一存活情况绘成一条曲线,这条曲线即是存活曲线。 种群的存活曲线来源其实是生命表,生命表又称“死亡表”、“死亡率表”,根据分年龄死亡率编制。 种群的存活曲线 1.存活曲线分析 反映种群个体在各种年龄段的存活数量动态变化的曲线,称为存活曲线。它能反映生物个体发育阶段对种群数量的调节状况。 存活曲线的类型 age in relative units

存活曲线可分为三种,反映内容如下: a型:存活曲线呈凸型。它们表示种群的大多数个体均能实现其平均的生理寿命(种群生理寿命是指种群处于最适生活环境下的平均年龄,而不是某个特殊个体可能具有的最长寿命),在到达平均寿命时,几乎同时死亡。 也就是说,在接近生理寿命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 人类和许多高等动物(大型兽类)以及许多一年生的植 物常属此类。 b型:存活曲线呈对角线。它们表示各年龄段具有相同的死亡率。例如,水蝗、许多鸟类以及小型哺乳动物的存活曲线接近此类。 c型:存活曲线呈凹型。它们表示幼小个体的死亡率极高,一旦过了危险期死亡率就变得很低而且稳定。许多海产鱼类、海产无脊椎动物、许多低等脊椎动物和寄生虫以及多次结实的多年生植物属此类。 2.存活曲线的意义 存活曲线以环境条件和对有限资源的竞争为转移。例如,人类的存活曲线因营养、卫生医药条件而有很大的变化。如果环境变得合适,死亡率能够变得很低,种群就会突然爆发。不少农业害虫的爆发就是这种情况。

高中阶段的生物曲线图总结

高中阶段的曲线总结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细胞内线粒体中ATP 产生量与O2供应量之间的关系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从叶芽到成熟过程中,叶片内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在光照充足的情况下, CO2供给量对光合速率的影响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矿质元素离子吸收量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细胞中ATP的产生量与氧气供应量之间的关系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植物释放氧气的量与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杂合体Aa自交n代后,纯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酶促反应速度随反应物浓度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理想状态下,种群密度的错误!未找到引用源。运动员长跑过程中,大腿肌细胞内乳酸积累量的变化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植物雌蕊授粉后子房直径的变化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油菜种子成熟过程中脂肪含量变化等情况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自然状况下种群密度的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在酶作用下有机物分解总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处于30 %的蔗糖溶液中 的细胞含水量(原生质体积)的变化曲线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蛙胚发育过程中,细胞体 积与数目间的关系曲线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进行光合作用前,种子干重随 其萌发时间而变化的曲线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自然界中,正常生长的植物叶 片相对含水量与光照强度的变化关系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运动员跑步过程中及结束 后,血液中乳酸含量的变化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PH对酶活性的影响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物种多样性随南北纬度的变化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温度对酶的活性的影响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不同年龄叶片中镁离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生长素作用与其浓度的关系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有丝分裂、减数分 裂过程中DNA 的变化关系 有性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在种子萌发过程中,种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密封的生态系统中, 夏天CO 2(O2)含量变化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种群密度在平衡生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先后使用多种农药 的情况下,害虫种群密度的变化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用农药防治害虫其 种群密度随年份的增加而变化的曲 线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处于5%硝酸钾溶液中的成熟植物 细胞原生质体(含水量)的变化曲线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氧气浓度对酵母菌呼吸作用的影响

高考生物图表题类型及归纳

高考生物图表题类型及解题方法归纳 生物图表题具有概括性强、知识容量大、隐含信息多、简单明了等特点,是表达、概括、拓展和深化生物学知识的重要形式。它不仅考查学生思维的结果,而且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所以在高考试卷中已成为热点和亮点题型。在高考试题和习题训练中,图(表)题的常见类型有结构模式图、生理过程示意图、坐标曲线图、二维空间图、研究方法图、实验装置图、生产流程图、定性定量表、遗传系谱图等,下面重点介绍学生在答题中易错的类型。 1.生理过程示意图 图形不仅能直观表示生物体、某器官或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结构示意图或模式图),也描述生命活动和发展进化的动态过程如有丝分裂及减数分裂过程的染色体移动图、生理代谢过程图、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过程图、稳态调节过程图、个体发育过程图、生物进化过程图、生物及环境相互作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图等。 解题方法:①识别图中各结构或物质的作用,理顺各部分的关系,按照由局部到整体的思维方式,理解图意。②熟练掌握课本中的基础知识,快速进行知识迁移。③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充分利用图形准确作答。 例1.下列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的示意图,请回答 : (1)在结构A上合成物质C的过程中,如果需要色氨酸和丙氨酸,两者来源有所不同,能通过氨基转换作用产生的是。 (2)C、D代表由细胞内有关结构合成的物质。其中下列物质中属于D类物质的是() A.呼吸酶 B.线粒体膜的组成蛋白 C.胰岛素 D.血红蛋白 (3)在A结构上发生的是过程,其中以mRNA为模板,以为运输工具,将合成物质C、D的原料运送到结构A上通过(方式)连接起来。 (4)蛋白质在体内不但有生成,还有降解,保持一个平衡的过程,以保证生理活动的顺利进行。200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以色列和美国的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发现了

生物《生物圈中的人》知识点归纳

生物《生物圈中的人》知识点归纳 一、选择题 1.如图表示人体某处血管示意图(A,B,C分别表示不同类型的血管),请据图分析 A 是什么血管() A.心脏B.动脉C.静脉D.毛细血管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方向是: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图示中的A是动脉,B 是毛细血管,C是静脉,箭头表示血流的方向。 考点:血管的结构、功能和保健 2.人体产生的废物中只可通过一种途径排出的是() A.尿素 B.多余的水 C.二氧化碳 D.无机盐 【答案】C 【解析】排泄的途径主要有三条:一部分水和少量的无机盐、尿素以汗液的形式由皮肤排出;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以气体的形式通过呼吸系统排出;绝大部分水、无机盐、尿素等废物以尿的形式通过泌尿系统排出,可见人体产生的废物中只可通过一种途径出的是二氧化碳,C正确。 3.若把一个人的小肠绒毛都展开铺平,它的面积接近半个篮球场,这是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表现.小肠的下列特点与其消化功能无直接关系的是() A.小肠绒毛壁较薄B.有肌肉层能蠕动C.肠腔中有消化酶D.小肠粘膜突起形成皱襞 【答案】A 【解析】 【分析】 小肠在消化道内最长,长约5-6米;小肠壁的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皱襞上有许多绒毛状的突起,这种突起叫做小肠绒毛。由于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的存在,使小肠的消化和吸收面积大大增加,可达200平方米以上;小肠绒毛的壁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而且绒毛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这种结构特点有利于小肠吸收营养物质,小肠中有很多消化液,这是与消化功能相适应的,所以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 【详解】 A.小肠绒毛壁薄,由一层细胞组成有利于吸收营养物质,符合题意。 B、小肠能通过肌肉层的蠕动来促进消化。不符合题意。

生物圈中的人知识点总结

生物圈中的人一、思维导图

二、考点 1.消化系统:知道人体营养物质(糖类、蛋白质、脂肪)的来源与含量(如:我们平时的主食米、面主要含那类营养物质等),四种维生素缺乏症;能说出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了解小肠(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等)、肝脏(能分泌胆汁)、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等)的功能;关注食品安全。 2.循环系统:能说出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血管的三种类型,心脏结构,心率、心输出量、体循环、肺循环、血压。能够识别三种血细胞;理解输血和血型的关系。 3. 知道人体的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肺是呼吸的主要器官,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并能验证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4. 说出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尿的形成器官,尿液的成分指标等 5. 说出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知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近视眼的预防和矫正。 了解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甲状腺、垂体、胰岛)及其分泌的激素, 了解他们分泌异常时引起的疾病(侏儒症、巨人症、糖尿病) 6.重点: 人体消化、血液循环、呼吸、泌尿、神经和内分泌系的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特点;食物消化和营养物质吸收(尤其是三大类有机物质)的过程;循环、呼吸、气体交换模式图的理解和识别;尿液形成过程;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对生命活动调节弄清了解、知道、识别、说出、验证、理解相关词语的层次递进关系 三、教学方法 以归纳知识点(考点)为基础,训练为主线 同时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增大课容量,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四、教学策略 【策略一】把握课标,紧扣考点,抓住人的生命活动这根主线,以梳理知识点为基础,通过训练落实知识点的考察,进入复习。 首先通过学生身边事或问题(如:你知道生态系统中的最高级消费者是什么因素吗?)引入复习课题“生物圈中的人”。然后围绕“怎样才能保证人的生命活动正常进行”这一线索,将人的营养、呼吸、循环、排泄、调节等五个二级主题串成线,给学生一个总体知识框架,明确我们要复习那几方面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之后分别依次进入各个二级主题复习。在每个二级主题复习的过程中我认为还是通过呈现记忆和引导启发构建知识矿架(由于学的时间久了,很多知识也许淡忘了,所以这一点是非常必要的),呈现知识点,形成知识网络(针对考点),让学生知道每个二级主题里我们应该掌握那些知识内容。当然这一过程不应只是单纯的梳理知识点,否则学生会感到厌倦而不感兴趣。我们应尽量结合学生身边事(如:假如你已年满18周岁,血型为B型。在一次旅行途中,由于交通事故致使一位B型血的旅客受伤并急需输血,问:你能能否为他献血?你愿意为他献血吗?→输血和血型这一重要知识点的复习)或实际用(如:某人下肢受伤后发炎,通过手腕处静脉注射药物治疗,你能说出药物到达伤口炎症处所经过的循环路径吗?→进入考点血液循环相关知识的复习)或样题(如:医生在检验某病人的尿液时发现了较多的红细胞,如果是肾脏有疾病,下列结构中最有可能发生病变的是:A.肾小球B.肾小囊C.肾小管→肾脏结构和功能以及尿的形成过程)引导归纳总结。这样既复习训练考察了知识点,学生也不会觉得枯燥乏味而易于接受从而感兴趣。对于重点模式图(如循环、呼吸、气体交换等)的理解和识别可以单独提出来进行训练,以强化学生的识图能力。

2019-2020年高中生物 (人教大纲版)第二册 第九章人与生物圈 2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备课资料)

2019-2020年高中生物(人教大纲版)第二册第九章人与生物圈 2生 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备课资料) 一、生物多样性的消失 生物多样性( biological diversity)是指一定空间范围内多种多样活动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有规律地结合在一起的总称。生物多样性也可表述为:地球上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和它们的遗传与变异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多样性。它是一个包揽了可提高人类生活和福利的自然生物财富的术语。这个广义的概念反映了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因为基因是物种的组成部分,物种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物种是生物多样性概念的中心。它既是生物之间以及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的体现,也是生物资源丰富多彩的标志。不同学科的学者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和兴趣不完全相同,但都把它看成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原始材料、资源和自然遗产。 一般从三个水平上来研究和分析生物多样性的基本特点:(1)遗传多样性;(2)物种多样性;(3)生态系统多样性。随着人们对生物多样性相互关系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注意到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问题的重要,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正集中在这个关键环节上。 自林奈(Linne)开始将地球上的生命群分类后约230年的今天,我们仍然不知道地球上究竟存在多少物种,可能连1/10都尚未掌握。在地球上大约1000万~3000万的物种中,只有140万已经被命名或被简单地描述过。对多数研究较深的生物为类群来说,物种的丰富程度从极地到赤道呈增加趋势。密闭的热带森林几乎包含了世界物种的一半以上,尽管它只覆盖了陆地面积的7%。 生物资源提供了地球生命的基础,包括人类生存的基础。我们所有的食物都来自野生物种的驯化。世界上许多在经济上最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物种分布在物种多样性并不特别丰富的地区。人类已经利用了大约5000种植物作为粮食作物,其中不到20种提供了世界绝大部分的粮食。我们大多数医药起先都来自野外。在中国,对5000多种药用植物已经有记载。世界上很多药物都含有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中提取的或者天然化合物合成的有效成分。植物和动物是主要的工业原料。从全球来看,物种丰富的生态系统无疑将为整个人类社会的未来提供更多的产品。以上几个实例可以说明滥用有限的自然资源是一种自我毁灭。 世界生物多样性与人类文化共同进化。人类对生物区系的各种影响可以在某一特定地区增加或减少遗传、物种和生态环境的多样性。人类对物种灭绝速度的影响可以追溯到15000年前,但是最近400年来,地球上的物种灭绝速度在加快,如兽类在17世纪平均5年灭绝一种,到20世纪每年就灭绝一种。从19世纪起,人为因素急剧增长。鸟类和哺乳动物的绝灭记录是最完整的,在1850~1950年间,鸟类和哺乳动物的灭绝速度平均每年一种。科学家预测,如不采取保护措施,地球上全部生物多样性的1/4在未来20~30年里有被消灭的严重危险,现在每年有1~2万个物种灭绝,物种灭绝的速度是形成速度的100万倍。中国在1962年所列受保护的生物为78种,而现在已经增加到150种。 由于食物链的作用,地球上每消失一种植物,往往有10~30种依附于这种植物的动物和微生物也随之消失。每一种物种的丧失减少了自然和人类适应变化条件的选择余地。生物多样性减少,也将恶化人类生存环境,限制人类生存与发展机会的选择,甚至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保护和拯救生物多样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个物种的灭绝一般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的主要原因:(1)大面积森林采伐、火烧和农垦,这些活动对野生物种来说是毁灭性的;(2)草地过度放牧和垦殖;(3)生物资源的过分利用;(4)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5)外来物种的大量引进或侵入;(6)无控制的旅游;(7)污染;(8)全球变暖;(9)各种干扰的累加效应。

高中生物所有曲线图

(3)蛋白质分泌过程相关图示的解读 ①图甲表示用放射性元素标记某种氨基酸,追踪不同时间放射性元素在细胞中的分布情况,图甲表明放射性元素出现的先后顺序是附有核糖体的内质网、高尔基体、分泌小泡;从放射性元素的含量变化可推知,分泌小泡来自高尔基体。 ②图乙和图丙都表示膜面积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只是图乙表示的是前后两个时间点,而图丙表示的是一定时间段内的变化。在上述过程中,高尔基体膜和细胞膜的成分均实现了更新。 2.探究影响跨膜运输的因素分析 (1)物质浓度(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 (2)氧气浓度 1.探究酶的高效性、专一性 (1)酶的高效性曲线 ①如图A表示未加催化剂时,生成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在图中绘出加酶和加无机催化剂的条件时的变化曲线。 提示:如图所示

②由曲线可知:酶比无机催化剂的催化效率更高;酶只能缩短达到化学平衡所需的时间,不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因此,酶不能(“能”或“不能”)改变最终生成物的量。 (2)酶的专一性曲线 ①在A反应物中加入酶A,反应速率较未加酶时的变化是明显 加快,说明酶A能催化该反应。 ②在A反应物中加入酶B,反应速率和未加酶时相同,说明酶 B不能催化该反应。 2.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1)分析图A、B可知,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2)分析图A、B曲线可知:过酸、过碱、高温都会使酶失去活性,而低温只是使酶的活性降低。前者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而后者并未破坏酶的分子结构和空间结构。 (3)分析图C中的曲线,反应溶液中pH的变化是否会影响酶作用的最适温度呢?不会 (1)模型解读:温度通过影响与细胞呼吸有关酶的活性来影响呼吸速率。 ①最适温度时,细胞呼吸最强。 ②超过最适温度时,呼吸酶活性降低,甚至变性失活,细胞呼吸受到抑制。 ③低于最适温度呼吸酶活性下降,细胞呼吸受到抑制。 (2)应用:①低温下贮存蔬菜水果。 ②温室栽培中增大昼夜温差(降低夜间温度),以减少夜间呼吸消耗有机物。 2.探究氧气对细胞呼吸的影响 (1)模型解读:O2是有氧呼吸所必需的,对厌氧型生物而言,O2对其无氧呼吸有抑制作用。 ①O2浓度=0时,只进行无氧呼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