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竽充数课文
- 格式:docx
- 大小:12.16 KB
- 文档页数:1
《滥竽充数》教案4篇(全文)《滥竽充数》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了解故事内容,懂得故事所包含的深刻道理。
3、发挥想象,给故事续写结尾。
教学重点:了解故事内容,懂得故事所包含的深刻道理。
难点:懂得故事所包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新课1、今天,我就要考考大家。
看图猜成语,不用举手,直接喊出来就行!看看哪位同学积累最多,反应最快!准备好了吗?(ppt出示图画)2、大家发现这些成语有什么共同点吗?对了,这些成语都是寓言,谁来说说什么是寓言?3、寓言,就是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来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寓言已经相当盛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寓言《滥竽充数》,来,跟老师一起书写课题。
4、齐读课题,说说你都知道了些什么?(竽:古时一种簧管乐器。
可看图理解,顺势点拨“竽”滥竽:吹不成调的竽。
充数:凑数。
说整个词的意思。
)5、你是怎么知道的?(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二、初读课文1、昨天请大家回去预习了课文,今天我们先来齐读课文,看看有没有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在内。
2、指名齐读中读得不认真的来读课文,指出不足。
3、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三、品读故事1、聆听课文朗读,思考:文章中出现了哪几个人物?主要人物是谁?学生回答,师相机板书:齐宣王南郭先生齐湣王2、在文中哪一个字,可以概括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行为?生思考回答师板书:(混)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围绕这个“混”字来深入理解课文。
(1)现在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把你认为是描写南郭先生混的句子用横线划出来。
(每逢吹竽,南郭先生总是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
)(2)同学们,你认为这个句子中,最能体现南郭先生混的词语是哪一个?(装腔作势)(3)接下来请同学们再找一找描写南郭先生装腔作势样子的句子。
(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4)同学们,我们能不能来模仿一下南郭先生装腔作势的样子呢?同桌间互相做一做。
滥竽充数的阅读答案【篇一:《滥竽充数》习题】、组词寓言.)溜走.)二、阅读。
后来,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泯王继承了王位。
齐泯王也爱听吹竽,但是他不喜欢听大家一起吹,改成一个挨一个地吹给他听。
听到这个消息,南郭先生只好偷偷地溜走了。
1、“挨”在文中读音是____,它的另一个读音是____,组词____。
2、齐泯王喜欢怎么听吹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文字先自寓言故事《___________》,这则寓言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二:文言文练习题参考答案】t>一按要求填空1.谢婉莹繁星格春水体(2)有些人去做自己不该做的事,自然会产生负面效果。
原意用来褒扬骗蠕,钱钟书反向类比,引申为讥讽一种四面逞能和炫耀他人,实际在掩饰无能的文化人的卑俗心态。
(3)人应该互相帮助(4)骗子的技俩总会被人识破(5)教导人们不要太贪婪3 是夏天的一抹骄阳,蕴藏热量;是秋天的一片枫林,热情醒目;是冬天的一株腊梅,傲雪待放。
二.文言阅读《论语》十二章节选1 (1)按照一定的时间复习(2)以……为乐 (3)危险(4)改变(5)承受忍受(6)坚定2 c3 d4 (1)学习不思考就会有迷惑不解的地方,只思考不学习就有危险了。
(2)几个人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选择他们的有点加以学习,缺点和不足加以改正。
(3)广泛地学习并且坚定自己的志向,多问并且多考虑眼前的事情,仁德就在这其中了。
5 略6 三人行,必有我师:多个人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不亦乐乎:不也很快乐吗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加以学习和跟从。
《虽有嘉肴》1 即使甘美困惑勉励2 (1)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2)《兑命》中说,“教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3 教学相长也。
《滥竽充数》成语故事解读教材解读课文主要内容及寓意导读: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你一定学会了不少成语。
其实一个成语就是一个小小的故事。
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神话传说,还有的是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可笑之事……但它们都借助这些故事,向人们传达着丰富的含义。
你能说一说你所知道的成语故事吗?课文《成语故事三则》,又向同学们讲述了三则精彩而有趣的成语故事,分别是《自相矛盾》、《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
现在就让我们读一读,看看这些成语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它的寓意又是什么?《自相矛盾》主要写的是古代有一个人卖矛和盾,他先夸盾好,什么矛也戳不破;然后又夸矛好,什么样的盾都能戳破。
当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人哑口无言,说不出话来。
什么矛也戳不破和什么样的盾都能戳破是不能同时存在,是相互矛盾的。
这个成语比喻语言、行动前后相抵触。
《滥竽充数》主要讲的是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许多人一齐吹竽,南郭先生不会吹,也混在中间充数。
后来齐泯王继位,喜欢一个一个地吹竽给他听,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这个成语故事比喻没有真正的才干,却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画龙点睛》主要讲的是梁代画家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壁上画了四条龙,但都没有点上眼睛,说点了就会飞掉。
人们不相信,偏叫他点。
张僧繇刚点了两条,这两条龙便乘风飞去。
这个成语故事比喻写文章和说话时,在关键的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
二、益智园创新与实践成语是一个王国,是一个大千世界。
学习成语,不仅能让我们懂得很多的知识、道理,而且能增加我们的语言积累,为我们的习作增添色彩。
同学们如果有时间,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读一些成语故事,然后做一份成语小报,那会很有意思。
(提示:先收集一些有关成语的资料,可以是故事,可以是图片,也可以是有关成语的趣味题目,当然你也可以自己依据成语想一些题目;然后想一想你打算把小报设计成什么样儿,给小报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可以叫《成语王国》、《成语大冲浪》、《成语碰碰车》等等;最后开始制作。
[滥竽充数文言文翻译]滥竽充数篇一:[滥竽充数]《滥竽充数》扩写.滥竽充数,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
字面意思是说: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
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内行人之中,以次充好。
下面为大家分享几篇《滥竽充数》扩写作文,欢迎阅读《滥竽充数》扩写春秋战国时期,齐宣王十分喜欢听许多人一起吹竽,所以在下朝之后,他就立刻在城门口贴了一张皇榜,皇榜上的内容是:本王很喜欢听多人一起吹竽,因此贴上皇榜,召吹竽技术高深者,来给本王吹竽。
一个叫南郭的人,正哼着小曲从街上走过。
就在这时,他发现前面有许多人围在一起,正在看什么。
于是,他便鼓起劲,挤进人群,看见了皇榜,他眼睛一转,一个念头就出现在他的脑海中:反正齐宣王要许多人一起吹,我又为什么不可以混进去,装出会吹的样子,这样,我不就可以好好地捞一把了吗想着想着,他就走上前去,接下皇榜。
看守皇榜的士兵立刻将南郭先生带进宫。
皇宫可真大呀,南郭先生跟着士兵转了半天,转得头都晕了,才见到皇上。
他见了皇上之后,就到自己的寝室休息,准备第二天的演奏。
第二天,他被召入大殿,开始吹了,虽然他很紧张,但还是跟着别人装出会吹的样子,一个月后,他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
可是,好景不长,不久后,齐宣王就因病去世。
他的儿子齐篇二:[滥竽充数]中国寓言故事精选的读后感寓言中用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
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
主题思想大多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读后感篇一《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是有许多寓言故事组成的,书中的每一个寓言故事看似很普通,但却都隐藏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这个道理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是一本引人深思的好书。
书中,我最喜欢的一个寓言故事是守株待兔,故事的原文是:“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也,解柱折颈而死。
因耜其来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这则寓言幸辣的讽刺了那一些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或抱着侥幸心理妄想不劳而获。
《滥竽充数》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师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第23课《寓言两则》中的第一则寓言《滥竽充数》。
众所周知寓言同古诗一样都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文学经典。
它往往是通过一个短小精悍的故事来说明一个十分深刻的道理。
语言简练却耐人寻味,给人以深刻的警醒。
《滥竽充数》这则寓言主要讲的是南郭先生听说齐宣王喜欢听很多人一起吹竽,就混了进去,领取报酬。
等齐宣王死后齐湣王继位,没想到齐湣王喜欢一个一个地单独吹,南郭先生赶快逃走了。
为什么呢?寓言中没有说,留下的是思考,这也正是引发学生思考、交流、感悟的核心问题之一。
二、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掌握“滥竽充数、讲排场、装腔作势”等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懂得这一则寓言所蕴含的深刻道理,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3、学会灵活运用这个成语。
4、续写寓言故事。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懂得这一则寓言所蕴含的深刻道理,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学习难点:学习灵活运用这个成语及续写寓言故事学习过程:(一)猜图引入,揭示课题明确目标1、激趣: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过许多寓言故事,今天老师就来考考你们,能否能根据老师给出的图片猜出是哪一个寓言故事呢?请各学习小组准备好了,(活动一)一起来看看我们活动一的规则:1、猜出来了就站起来大声的说出来。
答对一个加1分。
2、纪律加分1分。
准备好了吗?PPT相继出示亡羊补牢、守株待兔、坐井观天、掩耳盗铃和滥竽充数的图片。
当学生猜到滥竽充数时。
相继揭题:这个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寓言——《滥竽充数》并(板书:滥竽充数)。
2、那么这篇寓言故事我们应该达到怎样的学习目标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PPT出示教学目标并要求学生齐读。
)(二)小组活动合作探究,体验感知人物1、激趣: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每一则短小的寓言故事背后都蕴藏着一个深刻的道理,《滥竽充数》也不例外。
今天,老师想邀请在座的同学当一回小研究员,自己来寻找寓言背后隐藏着的深刻道理。
有信心吗?2、明确学习任务:本课一共几个人物?他们分别是?(板书:齐宣王南郭先生齐湣王)这次我们研究的话题是:(活动二)从三个人中选择一个你最感兴趣的人物,来研究一下他是个怎样的人,最好能找出有关句子,说出你的理由。
《滥竽充数》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成语“滥竽充数”的意思和用法。
2.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了解成语背后的故事和传统文化。
1.2 能力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运用“滥竽充数”成语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目标1. 学生能够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白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滥竽充数》是一则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不会吹竽的人混在竽乐队中,最终被揭穿的故事。
2.2 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2. 学生能够掌握成语“滥竽充数”的意思和用法。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和成语含义。
3.2 互动法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3 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学习成语的正确运用。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引入竽乐队的图片或音乐,激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4.2 朗读课文学生齐读或分组朗读课文,感受语言韵律和故事情节。
4.3 讲解课文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和成语含义。
4.4 互动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分享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4.5 案例分析教师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学习成语的正确运用。
4.6 课堂练习学生进行成语填空或造句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问答教师通过提问,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成语的理解程度。
5.2 练习完成情况教师评估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检查学生对成语的掌握情况。
5.3 课后作业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成语进行写作,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成语介绍教师介绍与“滥竽充数”相关的成语,如“混混噩噩”、“鱼目混珠”等,帮助学生扩展词汇量。
滥竽充数
战国时期,齐宣王喜欢听人吹竽,又喜欢讲排场,他手下吹
竽的乐队就有三百多人。他常常叫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他本来不会吹竽,看到这个机会,就到齐宣
王那里,请求参加吹竽队。齐宣王给他很高的待遇,把他编在吹
竽队里。每逢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做势,混在
队里充数。他混过了一次又一次,没有出过毛病。
后来,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的
脾气与齐宣王不同,不喜欢听大家一起吹竽,他叫吹竽的人一个
挨一个吹给他听。
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只好偷偷地逃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