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征观后感
- 格式:docx
- 大小:18.35 KB
- 文档页数:6
《长征》观后感心得体会《长征》用毛主席写的诗,做开头曲,写的是即将看到长征胜利的曙光,但道出了多少血汗艰辛。
那么《长征》观后感心得体会该怎样写呢?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长征》观后感心得体会,希望大家喜欢!《长征》观后感心得体会(一)人的精神力量若强大起来,可以到什么境界?从1931年开始的那段征程应最能诠释。
从瑞金到延安,从东南到西北,为救国救民倾尽所有,最终,真理战胜了谬误,血泪凝聚成了丰碑,镌刻了那一代共产党人不朽的精神力量。
可以说,长征时期的中国共产党,是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外是蒋介石的"围剿",内是博古、李德"左"的错误。
初期的战役无疑是悲壮的,"血战湘江"一役红军从八万锐减到三万,剧中一个叫"阿玉"的姑娘,打游击战,被捕后高唱一曲《十送红军》,沉塘牺牲。
红军,不仅要抗击各地围追堵截的军阀、国民党的中央军,还要、也更为重要的,是纠正党内的错误,否则,工农红军,全军覆没。
故说长征,是一场坚守信仰、追求真理的跋涉。
剧中党内一切以"苏联军事顾问"为王的指导方针让我讶异,军事顾问并不能结合中国的实际,指导方针出现严重错误,导致中国的工农红军一败再败,甚至可以说到了四面楚歌的绝境,但,指导方针将博古、李德的教条主义奉若神明,丝毫不考虑党内的实际情况,这时的红军是艰难的,是压抑的,也是岌岌可危的。
但,幸好,毛泽东等领导人,一再坚持打游击战、西进川滇黔等作战方针,创造了四度赤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著名战役,终于,让党走上了正确的道路,高奏起了凯歌。
回望长征,不禁感叹那对信仰与真理的不懈追求。
信仰,是多么崇高的名词啊,它由不得任何人侵犯与亵渎,在任何情况,即便在最黑暗的时刻,仍是天边那颗最亮的星,始终在心中亮着,即使,触碰不到它,即使,实现它在好远好远的未来。
崇敬红军当时的信仰,敢问若心中没有坚定的追求,岂会拼上一切,倾尽所有,只为那个"缥缈"、"虚无"的将来?乱世,让当时的人迫切改变一切,小至个人的生死,大到国家的存亡,唯有坚持,才可能有出路。
长征观后感精彩7篇长征观后感篇一一月九日,我来到无锡邮电大厦参观《长征展》。
一路上寒冷的天气让我瑟瑟发抖,但当我一进入展厅时,我立刻被革命先辈们的光荣事迹吸引了。
展览共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介绍中国红军的长征过程,另一部分是介绍长征路上的无锡人。
1934年10月共产党领导红军从瑞金出发——挺进湘西——冲破四道封锁线——改向贵州——渡过乌江——夺取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吴起镇——甘肃会宁。
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结束。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前山只等闲。
”整整二万五千里的长征,我们的红军战士经历了非同一般的苦难,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用自己的血泪谱写了这二万五千里的动人篇章。
当我看到长征路上的无锡人——潘汉年时,脚步久久不肯挪动。
以前就听外公讲过他出生于我们老家的。
邻镇,当我看到他的介绍时,觉得格外亲切。
潘汉年一生对党忠诚,原则坚定,才华横溢,机智果敢,每次都能出色地完成党交给的各项艰巨任务。
看完展览,我深深地被红军的顽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打动。
我一定努力学习,在困难面前决不低头,坚持不懈,长大后报效祖国!长征观后感篇二昨天晚上我和爸爸妈妈一起观看了长征纪录片,整个片子我和妈妈都是含着热泪看完的,每个真实故事再现,仿佛把我也带进了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
纪录片让我真正的知道了长征是怎么回事。
长征是从一九三四年十月至一九三六年十月期间,中国工农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必须进行战略转移的过程。
历程二万五千里,从江西瑞金出发时的三十万战士到达陕西延安顺利会师时不足三万人,一路上他们日夜兼程,马不停歇,风餐露宿,爬雪山,过草地,翻山越岭突破了敌人的炮火追击,这需要多么坚强的毅力和勇气啊!让我记忆犹新的爬雪山和过草地。
在海拔四千米以上的雪山上,寒冷饥饿,空气稀薄,严重缺氧威胁着每位战士的生命。
有一位年仅十七岁的女战士,在不知不觉中冻掉了脚趾头,可想当时有多么的寒冷,战士们的穿戴多么简陋。
长征纪录片观后感看完《长征》后,使我感慨万千。
在一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突破几十万敌军的包围封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
这使我不仅感受到中国革命的波澜壮阔和艰辛曲折,还体会到我们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那么你知道《长征》的观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收集有关于长征纪录片观后感,希望你喜欢。
长征纪录片观后感1二万五千里长征,一次改变中国命运的征程已在人们的评说中过去了大半个世纪。
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它特有的魅力就像是一部最完美的神话,突破时代和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
回首风雨来时路,漫漫征程,说不完的艰难困苦,道不尽的严峻险阻。
冰封的皑皑雪山、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峡谷急流、有乌江天险、有弯弯赤水、有大渡激流……加之蒋介石百万大军的围追堵截、粮食的严重短缺,每一条都足以让人恐惧、绝望。
可长征中的人,却利用自己的两只脚,长驱直至两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
他们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攻占腊子口……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二万五千里血与汗的洗礼。
所到之处,哪里没有浸透着红军战士的不散热血?哪里没有谱写着一曲动人的壮歌?长征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才是英雄好汉。
他们排除万难,经历了九死一生的激烈战斗,战胜了任何人都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
他们在一条布满荆棘和鲜血的道路上一步步艰难地走来,走向了光明和胜利。
那,是什么让长征中的人们明知征途有艰险,却毫无畏惧、万死无辞,前仆后继地奔向一个目标?是什么让他们突破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跨越万水千山,战胜无数艰难险阻,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英雄业绩,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革命篇章?是坚定不移的信仰、不屈不挠的求素、无所畏惧的前行、向着理想勇敢奋斗的精神。
是老人们口中述说的长征精神。
巍峨的雪山掩盖了革命烈士的躯体,却埋藏不了他们满腔为国为民的赤诚之心;茫茫的沼泽地吞噬了革命烈士的身躯,却掩藏不住他们的信念;如雨的子弹夺去了革命烈士的生命,却夺不去他们的精神。
纪录片长征观后感纪录片长征观后感(篇1)今年,是纪念长征胜利62周年。
早在六十几年前,我们英勇的共产党员,冒着蒋介石密集的炮火,针锋相对的跟他们国民党斗。
为的是让饱受艰辛的中国重新奋起。
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共产党员们饱受辛苦:飞夺卢定桥,巧渡金沙江,翻越皑皑雪山……损失人力近三万,但是,最后共产党还是胜利了。
中国这片破碎的山河又重新统一了!长征非常的艰苦,红军屡次遭到国民党的围追堵截。
在飞夺卢定桥时,多少红军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被敌人的炮火打下山谷,红军损失惨重。
在翻越夹金山时,高山上的氧气稀薄,给几万红军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上山前,每人都带好了几个辣椒,用来驱寒,已防冻僵。
在过草地时,红军严重缺粮,彭德怀杀掉自己心爱的坐骑――大黑骡子。
以解危机。
伟大的红军战士们,谢谢!如果没有你们,就没有我们幸福的生活,我们会铭记你们的功劳,每一年,每一刻!纪录片长征观后感(篇2)我读过许多关于长征的*。
每一篇*都深深的打动着我。
其中使我印象最深的是一篇名叫《金色的鱼钩》的课文,这篇课文是一位红军回忆他的老班长为了让他和另外两个病号顺利走出草原,而最终牺牲了自己的生命的故事。
文中的老班长为了让三个病号顺利的走出草原,不断的为他们增加营养。
为了让他们补充更多的营养,老班长把用来缝衣服的针烧红了,做成了钓鱼的鱼钩。
为了找到鱼饵,老班长不知翻了多少草皮,老班长的眼睛也渐渐的开始模糊了,但是他还是坚持给三个病号做鱼汤喝。
有时老班长等了半夜也钓不到一条鱼。
而每次煮的鱼汤老班长一口也不喝。
就这样老班长和病号们一天天消瘦下去,而老班长却不断的鼓舞着病号们要走出草原。
直到他在去世前还不肯喝下病号们为他煮的鱼汤老班长最终还是没能和病号们一起走出草原。
但是他那为别人着想的精神还一直活在我们的心中!纪录片长征观后感(篇3)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长征是家喻户晓的。
从1934年开始,红军战士们迈开了长征的步伐。
他们爬过了18条山脉,渡过了24条河流,经过了12个省份,占领了80座城市。
《长征》观后感5篇电影《长征》是一首悲壮的诗,一幅悲壮的画,一曲悲壮的交响乐.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长征》的一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长征观后感1电影《长征》反映了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战略大转移的历史,再现了当年长征中湘江之战.四渡赤水.强渡乌江.巧渡金沙江.翻越雪山.穿越草原等的壮观场面,讴歌了红军战士勇于挑战自我极限.敢于战胜恶劣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观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我不禁思考红军凭借了什么力量,才能克服种.种不利因素.甩掉围追堵截的国民.党军队,取得了长征的胜利,保留了中国革命珍贵的火种?影片并没有交待长征的起因和背景,故事是从红军抢渡湘江开始的,由于博古.李德对撤退所遇到的困难估计不足,部队带着大量的缁重滞留在湘江桥,几天几夜也没有能够完全通过湘江.这时,敌人的飞机狂轰烂炸,前面有蒋中正布置拦截的防线,后面有几十万敌人的追兵.面对红军长征的第一道难关,幸亏红军的后卫部队拼死抵挡国民.党追兵的猛烈进攻,为中央红军过河抢得了宝贵的时间,否则后果则不堪设想.我认为,红军避免覆灭的原因,在于将士们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特别是后卫部队的敢打猛拼的劲头,阻滞了追兵前进的脚步,给红军带来了喘息的机会.如果没有五万牺牲将士甘愿流尽最后一滴血,没有他们的壮烈情怀,也就不可能取得长征的伟大胜利,更不要说军队的发展壮大,以致最后消灭蒋中正反动政府.建立新中国了.从另一方面来说,战略指挥出了问题,如果部队乱成一团,没有凝聚力,没有众志成城的决心,同样也不会取得长征的胜利.广大的红军指战员具备了这些优良的素质,终于使决策失误的红军起死回生,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我们要汲取经验教训,发扬红军的精神,克服困难,不怕牺牲,众志成城,面对一切艰难险阻,必将无往而不胜.长征观后感2电影《长征》片长1.5个小时,分上.下两集,向观众展示了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战略大转移的历史场景.影片宏伟壮观,深入的再现了红军当年长征所遇到的种.种内在和外在的艰难险阻,用史诗笔触全景刻画了湘江之战.四渡赤水.强渡乌江.巧渡金沙江.翻越雪山穿越茫茫千里大草原等红军战士长征途中的几次较大的战役和险境,讴歌了红军战士勇于挑战自我极限敢于战胜恶劣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观看这部影片的同时,我也在思考那么一些问题:红军是凭借什么才能克服种植焕蛩兀Φ粑ё范陆氐募甘蛏踔辽习偻蚬竦车木樱钪杖〉昧长征的胜利,为中国的革命保留了珍贵的火种?是什么让本来是执行战略大转移的一支队伍,在漫漫的万里长征中却扮演了播种机的角色,把革命的理论散播到千万户家庭呢?影片没有交待长征的起因和背景,可能是因为受限于电影片长的原因吧.故事是从湘江河畔,红军抢渡湘江开始的.由于博古.李德对军队撤退所遇到的困难估计不足,所以部队带着大量的缁重挤在湘江桥上,几天几夜部队也没有能完全通过湘江.然而,时间就是生命,在红军的上头敌人的飞机在狂轰烂炸,后面有几十万追兵正汹涌而来,前方,蒋介石在加紧布置几道拦截的防线.红军长征的第一道本来不是难关的难关就这样横在了全体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面前.幸亏红军的后卫部队拼死抵挡住了国_党追兵的猛烈进攻,为中央红军过河抢得了宝贵的时间,要不然,此役红军的后果实在不堪设想.我认为,在这个阶段,红军能避免覆灭的原因在于红军将士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特别是后卫部队的敢打猛拼的劲头,阻滞了追兵前进的脚步,给红军带来了珍贵的喘息机会.如果没有五万牺牲将士为了理想不怕牺牲的精神,(明明知道自己在后卫阻击,生还的可能性很少,但为了整个集体,甘愿流尽最后一滴血)没有他们的壮烈情怀,也就不可能再有后面八路军和解放军的发展,更不要说建立新中国了.我们应该永远记住这些牺牲的先烈们.在一个集体当中,如果战略指挥出了问题,大家都乱成一团,没有众志成城的决心,没有凝成一股劲的凝聚力,没有哪怕牺牲个人也要保全集体的信念,那么这个集体决不会走得很远,而我们的红军指战员就具备有这些优良的素质,终于能够令决策失误的红军起死回生,创造了中华战争史上的奇迹.这些精神在我们现在这个国际形式变幻莫测的时代,我们的人民更应该汲取和发扬,不要先自乱了自己的阵脚,大家团结一致,发扬红军精神,不怕困难,克服困难,强国强军,保证中华民族.虽然事隔已久,但每每回忆这些画面,我的心总是久久不能平静.长征观后感3因为红军有不怕牺牲的精神,不畏困难的勇气.我们因该向红军学习.以下是出国留学网小编整理的《长征》观后感,欢迎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出国留学网查看.这部电影讲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万水千山,红军长征中的大河有二十四条,主要有江西的信丰河.湖南的潇水,桂州的乌江.赤水河.云南的金沙江.四川的大渡河.小金川.甘肃的渭水等.翻过的高山有十八座,主要有越城岭.苗岭.大娄山.乌蒙山.夹金山.岷山.六盘山等.红军为什么要抗日呢是因为王明〝左〞倾路线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未能打败蒋介石的第五次〝围剿,〞所以在_34年10月_日,除留一部分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坚持游击战斗外,主力第一.三.五团等约10万人,开始长征.在5月23日巧渡金沙江,抢占泸定桥,强渡大渡河,6月份红军翻过梦笔山,突破天险腊子口,越岷山,最后10月_日到过陕北.为什么红军不怕远征,他们是不是铁人,在刀枪面前,难道他们是刀枪不入吗不,不是的.是因为红军有不怕牺牲的精神,不畏困难的勇气.我们因该向红军学习.长征观后感4长征,_34年8月至_36年10月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自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战略转移.这是人类历空前未有的战略大转移,红军们战胜千难万险最终到达目的地.总共长达二万五千里.这是多么艰苦啊!平日,我们一点路都不愿意走,吃不了苦,可红军却有坚韧不拔的意志!长征途中,有一些可歌可泣的故事:草地上,小红军不骑将军的马,不吃将军的粮食,最后英勇的牺牲了;雪山上,炊事员郭大叔背着一口大铁锅,在山上走着走着就倒在雪地里了,临死双手还牢牢地抓着锅沿儿;沼泽地上,一个士兵快被沼泽吞没时,旁边的士兵为了救他自己却永远地埋在了沼泽地里……一个个动人的故事里,才知道生命有多么的宝贵啊.爬雪山,过草地,上刀山,下火海.他们都完成了,因为他们只有一个目标:〝新中国〞.长征途中,红军历经艰难困苦,而我们现在,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吃东西挑三拣四,这个要吃,那个不爱吃,还怕苦怕累,怕脏怕受委屈,在家里就像个小皇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和红军一对比,真是惭愧极了.作为小学生的我们不得不被红军的大无畏,坚强与乐观主义精神所打动.然而我们能做更多的就是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困难面前决不低头.用科技强国,以人才壮国.读了长征,我们要从生活做起,力所能及的事自己做,能吃苦,不怕累,做一个坚强的人.长征观后感5看完《长征》后,我觉得,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一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这是历史的说法,听起来这些字眼有那么些死板,当然这都是真的,长征是我国历史上很重要的一次历史事件.在历史课上,长征精神是用来背的,我们并没有好好地去理解,去感受.看了这部剧,我想我真的体会到了.由于〝左〞倾错误的进一步发展,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中央根据地的失陷,中央红军主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长征初期,中央领导权的旁落及左倾教条主义领导人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使党和红军遭受到重大损失,红军由长征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我开始紧张起来,本来对付蒋介石这些兵力就不够,现在又只剩下了三万多人,我们还能行么?接下来的一幕幕,让我不得不佩服党的领导人以及革命者.他们告诉我,我们可以!我想我永远忘不了〝飞夺泸定桥〞的那一幕._35年5月,红军的先头部队强渡大渡河成功后,就调集了大量的兵力增援泸定桥,企图把红军的队伍切开,但先头部队的战士们用两天的时间走了一百六十公里赶在敌人增援部队的前面到达.而后续红军部队组织了二十二名勇士的突击队,攀着只剩下铁链的铁索桥,冒着对面桥头堡敌人的枪林弹雨,匍匐前进.他们的身下大渡河水流湍急,一旦失手或受伤落入水中则必死无疑.但勇士们仍然冒着密集的炮火,勇敢顽强的向前冲,一个掉下去了,下一个冲上来,受伤的战士在要掉下去那一刻还在向敌人射击!在长征的路上像这样的战斗还少吗?湘江战役.强渡乌江.四渡赤水还有金沙江.腊子口.有多少红军战士牺牲在战场上;有多少舍生忘死的感人事迹;有多少爱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影片中,最令我难忘的是红军.记得红军和敌人打仗时,他们不怕苦,不怕累,坚持不懈地向前挺进,一直向前挺进了两万五千里.红军在长征途中饿了就吃野草.皮带;渴了,只要身边有河,他们就喝河水.我们现在哪有人还能咽得下皮带.野草呢?恐怕连河水都嫌脏吧.比起他们,我们是多么幸福啊,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又是多么来之不易啊.《长征》观后感精选5篇。
《长征电影观后感》长征电影观后感(一):在党支部的安排下我们观看了电影《长征》。
电影的开篇就向我展示了气势恢宏的战争场面,红军战士冒着枪零弹雨奋勇突击。
每次看到这样的战争场面,我总会思考此刻能在和平年时代里学习和生活,是那些无名的英雄战士用他们的鲜血换来的。
我很惭愧,在看《长征》这部电影时现场的气氛有些嘈杂,我们就应以一种严肃的态度,怀着对革命烈士无比崇敬的情绪去观看。
《长征》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的地方,我们应继承和发扬当年红军长征的精神,把长征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变成推动我们各项事业前进的巨大力量。
红军长征的路是艰苦的、漫长的;我们回忆长征、纪念长征,就是要更好地继承和弘扬红军长征精神,把红军长征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一代一代传下去,万众一心、艰苦奋斗。
电影《长征》介绍了由于当时临时中央的领导者,在指挥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和突围的时候,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红军虽然英勇作战,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但是自己也损失惨重,至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时,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由出发时的8万余人已经锐减至3万余人。
而且这时国民党已决定红军将沿湘桂边境北上湘西同红二、六军团会合的战略意图,调集重兵,企图把中央红军一网打尽。
在这革命的危急关头,在毛泽东等人的力争下,中央红军改变了原先的战略计划,决定争取主动,向敌人防御薄弱的贵州前进。
跟随着历史的脚步,我们又重温了这次具有重大好处的会议遵义会议。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了扩大会议。
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好处的军事和组织问题。
遵义会议在极其危急的状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领导,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遵义会议的召开证明,作为一个严肃的、对人民负责的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出来都是正视自己的错误,并注意从自己所犯的错误中学习并汲取教训。
《长征》观后感(精选15篇)《长征》观后感1当我看完《长征》这部影片后,我被影片中红军战士不怕危险,永往直前的精神所震撼,给我印象最深的有这么一段:一天,红军要渡过一条河,那条河很深,水势汹涌,红军缺少渡河的船只,而敌人又在对岸阻挡红军的进攻,部队只能冒险从没有桥面的铁链上通过,战士一边在铁链上爬行,一边与敌人激战,在激烈的战斗,有的红军战士在战斗中牺牲。
在千钧一发之际,指挥员说:“冲啊!”战士们鼓起勇气,冲过了烈火。
战斗终于胜利了,战士们欢呼雀跃。
观看了这部影片,我知道了,在长征途中牺牲了许多战士,战士们不怕牺牲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我们要把长征精神继续发扬光大。
《长征》观后感2今天,我们五年级全体师生观看了电影《我的长征》,讲述了长征经历者王瑞老人回忆自己年轻时在长征时与敌人进行生死战斗的历程。
短短的一个多小时的内容,给我们上了一堂历史教育课,影片中那腥风血雨的场面令我震撼。
最难忘的要数红军飞夺泸定桥的场面了,红军要经过桥面十三根铁索,面对桥下水流湍急的泸定桥,他们不退缩,面对敌军的枪林弹雨,他们不畏惧,凭着勇敢顽强的拼搏精神铺开了我们前进的道路。
红军战士这种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不正是我们缺少的吗?今天,我们已成了笼中之鸟,经不起磨练,遇到一点点困难就退缩,甚至逃避。
在这些红军战士面前,我们应该感到羞愧!我想,今天我们不需要再去飞夺泸定桥,不需要去四渡赤水河,但长征精神不能丢,要让它永驻人心,发扬光大。
革命先烈用血肉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应该继承发扬这可贵的红军精神,才能去迎接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的挑战。
想想长征二万五,看看革命老前辈,我们的心灵会得到洗涤,我们的斗志正受到鼓舞。
有一种力量,正从你的指尖悄悄袭来,你感觉到了吗?有一种关怀正从你的眼中轻轻放出,你看到了吗?那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让我们抖擞精神。
在影片末尾,毛主席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句话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时刻鼓励着我,要勇往直前,不退缩。
长征观后感15篇长征观后感1读了《长征》的故事,我心情很激动,红军战士能么坚强,什么困难都不怕,他们用了整整两年的时间,走了两万五千里的漫漫长征路,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在那个艰苦的`时候,红军们连饭都吃不到,挖野菜、吃树皮,实在太饿了,有的甚至用自己的衣服,鞋带还有皮带等东西来填饱自己的肚子。
但是他们不畏艰难,爬雪山、过草地、渡过水流蹿急的江河。
顽强的与敌人作斗争,有的冻死、有的永远的被埋在草地下、有的淹死在江河中......最后终于胜利了。
现在我们的生活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家生活在一个和平幸福的时代。
听了长征的故事,我感到很惭愧,想想自己平时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有的时候不想吃就倒掉,想想简直太浪费了。
从今天起我一定要改掉这些坏毛病。
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好好学习,向红军学习,发扬他们的精神。
长征观后感2最近,我读了《长征》这本书。
一九二四年十月,历史上著名的长征开始了。
长征之前,一军团打完了温坊战斗,奉命回到瑞金待命。
中央决定红军要做战略转移,和二、六军团会师,以后再作计议。
突破敌人第一道封锁线时,一军团由二师担任前卫。
这时,粤敌的第一师主力在安西,二师在信丰,第四师在赣州、南康,独二旅在安远。
我们突围第一仗首先在江西安远和信丰间的版石圩一线碉堡群间打响。
十月二十一日,我一师一团袭占新田,二师六团袭占金鸡,旗开得胜。
这一线守敌是国民党广东部队的一个旅。
敌人发觉我们突围的红军大部队以后,边打边撤。
我军又派出一部兵力,掩护后续部队,我们才先后撤出战斗。
敌人吹嘘的'第一道“钢铁封锁线”就这样被我们冲垮了......看到红军战士们为了革命的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我深受感动,我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好为国家做出贡献。
长征观后感3舅舅家刚买了台脑,看到我们来了,舅舅就下载了《长征》。
在这里面最让我感动的是在老山界的那一段故事。
红军到了广西,粮食不多,又要走那陡峭的山路。
关于长征观后感
关于长征观后感的范文有哪些?以下是小编收集的关于
《长征观后感》的范文,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革命历史题材巨片《长征》真实再现了工农红军二万五
千里长征的伟大壮举。由于“左”倾错误的进一步发展,导
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中央根据地的失陷,中央红
军主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长征初期,中央领导权的旁落及
左倾教条主义领导人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使党和红军遭
受到重大损失,红军由长征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
直到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后,红军
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灵活变换作战方向,穿插于敌人重兵
之间,四渡赤水,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实现了战略大转
移,取得了长征的胜利。长征中红军表现出来的坚定的共产
主义理想、革命必胜的信念、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一往无前、
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影片中,
最令我难忘的是红军。记得红军和敌人打仗时,他们不怕苦,
不怕累,坚持不懈地向前挺进,一直向前挺进了两万五千里。
红军在长征途中饿了就吃野草、皮带;渴了,只要身边有河,
他们就喝河水。我想:他们的生存条件比我们要艰苦的多得
多,没有我们现在好,我们现在哪有人还能咽得下皮带、野
草呢?他们不管遇到什么危险,都奋不顾身,和敌人拼搏起
来。红军们可真勇敢啊!
电影《长征》片长三个小时,分上、下两集,向观众展
示了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战略大转移的历史场景。影
片宏伟壮观,深入的再现了红军当年长征所遇到的种种内在
和外在的艰难险阻,用史诗笔触全景刻画了湘江之战、四渡
赤水、强渡乌江、巧渡金沙江、翻越雪山夹金山、穿越茫茫
千里大草原等红军战士长征途中的几次较大的战役和险境,
讴歌了红军战士勇于挑战自我极限敢于战胜恶劣的自然和
社会环境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对于影片的艺术成就、历史意义、现实作用,我就不去
分析了。在观看这部影片的同时,我也在思考那么一些问题:
红军是凭借什么才能克服种种不利因素,甩掉围追堵截的几
十万甚至上百万国民党的军队,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为
中国的革命保留了珍贵的火种?是什么让本来是执行战略大
转移的一支队伍,在漫漫的万里长征中却扮演了播种机的角
色,把革命的理论散播到千万户家庭呢?
影片没有交待长征的起因和背景,可能是因为受限于电
影片长的原因吧。故事是从湘江河畔,红军抢渡湘江开始的。
由于博古、李德对军队撤退所遇到的困难估计不足,所以部
队带着大量的缁重挤在湘江桥上,几天几夜部队也没有能完
全通过湘江。然而,时间就是生命,在红军的上头敌人的飞
机在狂轰烂炸,后面有几十万追兵正汹涌而来,前方,蒋介
石在加紧布置几道拦截的防线。红军长征的第一道本来不是
难关的难关就这样横在了全体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
队面前。幸亏红军的后卫部队拼死抵挡住了国民党追兵的猛
烈进攻,为中央红军过河抢得了宝贵的时间,要不然,此役
红军的后果实在不堪设想。
在渡过湘江之后,影片安排了一个特写镜头,一个红军
的后卫战士在敌人蜂拥包围住他的时候,毅然拉开了胸前手
榴弹的弹弦,但是没有爆炸场面的刻画,镜头转向了印满红
霞的天空,不知道这可是象征烈士流淌的鲜血?第一道本来
是长征途中最容易渡过但却因为人为的策略因素而造成的
难关被克服了。湘江战役后,红军连克国民党军队的四道防
线,但是自身的伤亡也非常惨重,八万之师拼得只剩了三万
之士,虽然是胜利了,但按照这样的打法别说陕北会师,没
到四川就得全军覆没。即使这样,红军能突破国民党的四道
防线几十万大军的拦截,原因何在呢?
我认为,在这个阶段,红军能避免覆灭的原因在于红军
将士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特别是后卫部队的敢打
猛拼的劲头,阻滞了追兵前进的脚步,给红军带来了珍贵的
喘息机会。如果没有五万牺牲将士为了理想不怕牺牲的精神,
(明明知道自己在后卫阻击,生还的可能性很少,但为了整
个集体,甘愿流尽最后一滴血)没有他们的壮烈情怀,也就
不可能再有后面八路军和解放军的发展,更不要说建立新中
国了。我们应该永远记住这些牺牲的先烈们。
在一个集体当中,如果战略指挥出了问题,大家都乱成
一团,没有众志成城的决心,没有凝成一股劲的凝聚力,没
有哪怕牺牲个人也要保全集体的信念,那么这个集体决不会
走得很远,而我们的红军指战员就具备有这些优良的素质,
终于能够令决策失误的红军起死回生,创造了中华战争史上
的奇迹。这些精神在我们现在这个国际形式变幻莫测的时代,
我们的人民更应该汲取和发扬,不要先自乱了自己的阵脚,
大家团结一致,发扬红军精神,不怕困难,克服困难,强国
强军,保证中华民族能够在世界之林更好的发展。
湘江战役后,红军在通道得到了及时的修整,红军虽然
没有完全摆脱李德、博古的错误军事路线,但是毛泽东开始
重新获得了发言权。在毛泽东和很多头脑清醒的红军领导人
的坚持之下,改变行军路线,四渡赤水,占领贵州,并在贵
州遵义召开了举世闻名的“遵义会议”。“遵义会议”彻底的
纠正了博古、李德的错误战略方针,重新奠定了毛泽东在军
队中的指挥权。此后的红军声东击西、指南打北完全打乱了
蒋介石的军事部署,甩开围追堵截的敌人,大踏步向前。如
果说“遵义会议”之前红军是有险无惊,那么“遵义会议”
之后,红军更多的是有惊无险,强度乌江、巧渡金沙江、翻
越雪山夹金山、穿越茫茫千里大草原更多的是向恶劣的自然
环境以及红军自身的体能极限挑战,毛泽东军事指挥上的高
明可见一斑。在和张国涛会师之后,虽然红军又经历了两条
路线的选择,同时受到了张国涛分裂势力的威胁,但在党中
央的果断决策下中央红军顺利的越过千里大草原和陕北红
军胜利会师,实现了长征北上抗日的战略目标,揭开了中国
革命史上新的征程。
如果说遵义会议前,红军能突出重围依靠的是不怕牺牲
的勇猛精神,那么遵义会议后取得的一连串胜利就得益于中
共中央正确的军事路线路线和方针,应该总结为智谋的胜利。
有人说中国共产党是一群没有文化的土匪,取得战争的
胜利是因为农民太穷了,反正也是死,所以打仗的时候玩命,
让共产党拣了个大便宜,这纯粹是无稽之谈。大家知道,国
民党的士兵很多也是被拉壮丁去的,家里也很穷,为什么同
是穷人,在红军队伍里就能打胜仗,在白军队伍里就只能打
败仗,这个事实不是胜过任何的雄辩吗?打仗讲究的是谋略,
一时之勇是不能决定全局的。在《长征》这部影片中湘江之
战就说明了这个问题。要运用谋略,领导阶层没有一定深厚
的文化功底是不行的。
我们看看长征中决定军队命运的领导人的文化功底吧!
李德是共产国际排来的,博古、张闻天都是苏联留学生,
朱德、周恩来、邓小平都是海龟派大腕,毛泽东是湖南师范
学校毕业等等,不举例那么多了,他们当时的这些学历可以
说明他们就是那个时代的骄子。不可否认当时的共产党高层
领导是人才济济的。正是由于这些人才的汇集出谋划策,红
军才能从无到有,从有到壮大,最后取得了革命的成功。
有谋无勇不行,有勇无谋也不能长久,只有智勇双全才
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看了《长征》这部电影,我深深的感受到,我们这些平
凡的老百姓,也要时常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休养水平,
提高自己承受失败的心里承受能力,培养自己敢于面对困难、
克服困难的勇气,尽量做到智勇双全,这样,我们的人生才
能够更加精彩,我们也更能为祖国贡献我们更大的力量大。
红军精神永远是我们战胜自我,战胜困难的指路明灯,
《长征》所蕴含的精神力量是无穷的,我一个普通人无法说
得清楚,但愿红军的长征精神能在我们在我们的下一代世代
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