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乘数与货币供给
- 格式:ppt
- 大小:2.02 MB
- 文档页数:66
浅析电子货币对货币供给的影响中图分类号:f82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3-069-01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金融高科技的推动,电子货币已发展成为货币的新形式,电子货币的使用必然会影响货币的供给。
本文分别从电子货币对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和货币流速的影响的角度全面分析了电子货币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关键词电子货币货币供给货币乘数一、引言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金融高科技迅速发展的推动下,依托网络信息技术,电子货币成为货币发展的新形式,它的出现推动了金融市场的发展,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电子货币的发展对世界金融更为深远的影响,它将对货币供给的各个方面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本文从基础货币、货币乘数、货币流速等方面分析电子货币对货币供给带来的影响。
二、电子货币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分析(一)电子货币对基础货币的影响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为了控制存款扩张和货币创造而推行法定准备金制度的一个特殊的货币层次。
商业银行存入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和流通中的现金构成了基础货币。
(1)通货。
流通中的通货数量不可避免地由于电子货币的使用而减少。
在不改变银行准备金总额的前提下,由于电子货币的使用会相应地减少现金的流通,那么基础货币呈现出下降的态势也是必然的了。
(2)法定存款储备。
对于央行发行的货币,各国法律严格规定对于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
目前各国对于是否需要立法来规定电子货币余额按照一定的比例准备,存在者很大的分歧。
较为主流的观点是对电子货币余额无准备金要求,但包括日本在内的一些国家则认为电子货币余额需要保证金,且要求发行者缴纳准备金不低于其发行的电子货币余额的50%。
无论最终结果如何,电子货币减少法定准备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了。
因此在减少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的同时,基础货币的减少也是不可避免的了。
(3)超额准备金。
超额准备金是银行为应付资金流动和业务结算而准备的超过法定准备金的那部分资金。
银行进行资产转换的成本会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降低,如果对于电子货币的高流动性利用得当,银行可以弥补由于特殊情况导致流动性的不足。
第十章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第一部分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本章内容,掌握具有代表性的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理论,分析货币供求理论发展脉络所揭示的经济与金融发展动态以及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
□货币需求与货币需求量□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货币供给与货币供应量□货币理论的发展第二部分要点提示1.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经历了现金交易说、现金余额说、流动性偏好理论、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
鲍莫尔、惠伦和托宾发展了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2.货币层次的划分以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为判断标准。
金融创新影响到货币层次的内容与层次之间的界限,也影响到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
3.乔顿模型揭示了影响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因素。
货币供应新论强调非银行金融机构在货币创造过程中的作用,指出中央银行应调整货币控制的方式。
4.货币定义的标准经历了净财富、交换媒介、价值储藏以及流动性的演变。
对于货币的中性与非中性的讨论揭示了货币与经济运行之间的关系。
5.货币供应的外生性与内生性的争论,一方面反映出货币发行的主体与货币创造的方式在不断变化,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中央银行调控货币的方式应有所改变。
第三部分练习题一、概念解释题1、货币需求2、现金交易说3、剑桥方程式4、流动性偏好理论5、鲍莫尔模型6、惠伦模型7、资产选择理论8、恒久收入9、人力财富10、非人力财富11、基础货币12、货币乘数13、货币层次14、流动性陷阱15、信用创造说16、通货比率17、乔顿模型18、货币供应新论二、填空题1、基础货币又称(),它包括()和()两部分。
2、基础货币变化主要取决于中央银行的()、()、()和其他项目净值四个因素。
3、一般而言,货币乘数随着()、通货比率和()的变动而变动。
4、弗里德曼和施瓦兹的统计分析表明,从长期看,()是货币存量变动的主要因素。
5、卡甘在研究了美国1875----1960年的货币存量后,认为货币存量周期性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的变动。
狭义货币:经济学家把运用理论方法所界定的货币范畴,称为“狭义货币”,并用M1来表示,也就是说,M1是从最窄的货币意义上得到的货币供应指标。
格雷钦法则:指在双重币制(如金币和银币同为法定比值货币)下,坏的货币会把好的货币排挤出流通领域:好货币会被囤积居奇。
资产负债表外业务:指那些不引起或暂时并不引起资产负债表内的的资产或负债变动,但却能为银行带来额外收益,同时也使银行承受额外风险的经营活动。
中间业务:指不需运用自己的资金,代替客户承办收付或委托事项而收取手续费的业务。
看涨期权:也叫买入期权。
期权持有者拥有在规定时间内以协议价格向出售者买入一定商品、证券的权利。
交易成本:是通过价格机制组织生产的,最明显的成本,就是所有发现相对价格的成本。
金融工程:该专业是借助庞大而先进的金融信息系统,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将现代金融理论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综合在一起,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网络图解、仿真技术等各种方法,设计开发出新型的金融产品,创造性地解决各种现实金融问题的学科。
垃圾债券:称劣等债券,指信用评级甚低的企业所发行的债券。
货币数量论:是一种关于货币数量与货币价值或物价水平之间关系的货币理论,它以货币数量的变化来解释货币价值或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动。
这种学说认为,指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个国家的物价水平或货币价值,取决于这个国家向流通中投放的货币的数量,货币数量的增减必将引起物价水平同方向同比例的变动。
货币政策的时滞:是政策从制定到获得主要的或全部的效果所必须经历的一段时间。
流动性:指资产在不发生损失的条件下及时转变为现金的能力。
美式期权:从合约买进到合约到期中间随时可以执行的期权。
资本乘数:经济各部门密切相连,一个部门、产业资本的增加,也会在其他部门引起连锁反应;收入的增加会持续带来需求的增加。
存款准备金: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期货: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特定时间、以某一特定价格、买卖某一特定数量和质量的金融资产或实物商品的安排。
乘数效应百科名片乘数效应(Multiplier Effect)是一种宏观的经济效应,是指经济活动中某一变量的增减所引起的经济总量变化的连锁反应程度。
在经济学中,乘数效应更完整地说是支出/收入乘数效应,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概念,也是一种宏观经济控制手段,是指支出的变化导致经济总需求与其不成比例的变化。
目录定义概述应用原理古代乘数效应理论支撑类型辩证定义概述应用原理古代乘数效应理论支撑类型辩证展开编辑本段定义是一种宏观的经济效应,也是一种宏观经济控制手段。
财政政策乘数是研究财政收支变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其中包括财政支出乘数、税收乘数和平衡预算乘数。
编辑本段概述乘数效应(Multiplier Effect)是一种宏观的经济效应,是指经济活动中某一变量的增减所引起的经济总量变化的连锁反应程度。
在经济学中,乘数效应更完整地说是支出/收入乘数效应,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概念,也是一种宏观经济控制手段,是指支出的变化导致经济总需求与其不成比例的变化。
编辑本段应用乘数效应以一个变量的变化以乘数加速度方式引起最终量的增加。
它包括正反两个方面作用。
当政府投资或公共支出扩大、税收减少时,对国民收入有加倍扩大的作用,从而产生宏观经济的扩张效应。
当政府投资或公共支出削减、税收增加时,对国民收入有加倍收缩的作用,从而产生宏观经济的紧缩效应。
乘数效应的实际效果乘数效应是制定宏观政策要考虑的因素。
而在管理中某一政策的实施是否也具有乘数效应,且这乘数效应是正管理者所追求的。
比如一个促进销售计划的实施,管理者希望这个计划可以成倍的增加,但是结果往往发现,如果没有其他的策略实施的配套,乘数效应很难实现。
再比如激励政策,管理者采取了诸如结果激励方法,过程激励方法等,但是最好的结果也可能只是对某些具体的行为产生效果,而持续的激励或者自发的激励效果却不可能实现。
因此,管理者希望能够实现一个乘数效应,即一种措施产生多重效果。
我国古代也有很多乘数效应的例子,比如古代忠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乘数效应,对于忠孝者而言,君或者长辈对他们的教育或者激励也仅仅限于几次偶尔的说教或者奖赏,但是这种思想却一直延续下去,达到了很好的乘数效应。
【无限法偿】本位币具有无限法定支付能力。
【格雷欣法则】劣币驱逐良币。
【流动性】一种资产具有可以及时变成现实的购买力而使持有者不遭受损失的能力。
【信用】以借贷为特征的经济行为,是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
【商业信用】指工商企业之间的相互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相联系的信用形式。
【银行信用】指各种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以存放款等多种业务形式提供的货币型态的信用。
【信用工具】即融资工具,是资金供应者和需求者之间进行资金融通时所签发的证明债权或者所有权的各种具有法律效用的凭证。
【金融市场】是买卖金融工具以融通资金的场所或机制。
【一级市场】指通过发行新的融资工具以融资的市场。
【二级市场】通过买卖现有的或已经发行的融资工具以实现流动性的交易市场。
【货币市场】期限在一年以下的短期融资市场。
【资本市场】期限在一年以上的长期融资市场。
【同业拆借】金融机构之间进行资金融通的市场。
【市盈率】股价与每股税后利润之比。
【OTC】over the counter 场外交易。
【贴现】商业票据持有人在票据到期前,为获取现款将票据转让给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扣除贴现利息后将余款支付给持票人的行为。
【转贴现】指商业银行将贴现收进的未到期票据向其他商业银行或贴现机构进行贴现的融资行为。
【再贴现】指商业银行将其贴现收进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再办理贴现的融资行为。
【回购】即根据回购协议,卖出一种证券,并约定于未来某一时间以约定的价格再购回该种证券的交易市场。
【逆回购】买方按协议买入证劵,并承诺日后按约定价格将该证劵卖给卖方,即买入证劵借出资金的过程。
【分业经营】银行业证劵业保险业的分离经营,严禁交叉开展业务。
【混业经营】金融业的银行证劵和保险的业务可以由一家法人主体或控股公司经营。
【总分行制】指法律上允许在除总行以外的本地或外地设有若干分支机构的一种银行制度。
(中国、英国、日本、德国)【单元制】指银行业务完全由一个独立的商业银行经营,不设立或不能设立分支机构的银行制度。
金融理论与实务-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二)(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B}}名词解释题{{/B}}(总题数:13,分数:39.00)1.交易方程式(分数:3.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在1911年提出了交易方程式:MV=PT,其含义是流通中的通货存量(M)乘以货币流通速度(V)等于物价水平(P)乘以交易总量(T)。
)解析:2.剑桥方程式(分数:3.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开创微观货币需求分析先河的经济学家是英国剑桥大学的经济学教授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和其学生庇古。
20世纪20年代,他们创立了“现金余额说”,并用数学方程式的形式予以解释,故又被称为“剑桥方程式”。
)解析:3.流动性陷阱(分数:3.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流动性陷阱是指这样一种现象: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从而债券价格下跌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供给,都会被人们以货币形式储存起来。
)解析:4.基础货币(分数:3.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基础货币又称强力货币或高能货币,是指这种货币是整个银行体系内存款扩张、货币创造的基础,其数额大小对货币供给总量有决定性的作用。
第九章货币供给习题一、名词解释(5题,每题4分)1、原始存款2、超额准备金3、基础货币4、货币乘数5、M1二、单项选择题(10题,每题1分)1.货币供应量一般是指()A.流通中的现金量B.流通中的存款量C.流通中的现金量与存款量之和D.流通中的现金量与存款量之差2.货币供给的根本来源是()A.银行贷款B.财政支出C.企业收入D.个人收入3.主张“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的论点,其含义是()A.货币供给决定于整个金融体系的运作B.货币供给决定于货币当局的政策C.货币供给决定于客观经济过程D.货币供给决定于财政政策的实施4.如果物价上涨,名义货币供给成比例地随之增加,则实际货币供给()A.也成此比例地增加B.成比例地减小C.保持不变D.无方向性的振荡5.如果实际货币需求增加而名义货币供给不变,则货币和物价的变化是()A.货币升值,物价下降B.货币升值,物价上涨C.货币贬值,物价下降D.货币贬值,物价上涨6.中央银行提高存款准备率,将导致商业银行信用创造能力的()A.上升 B.下降C.不变D.不确定7.基础货币是由( )提供的A.投资基金 B.商业银行C.中央银行 D.财政部8.派生存款是由()创造的A.商业银行B.中央银行C.证券公司D.投资公司9.下列资产负债项目中,属于中央银行负债的有()A.流通中的通货B.央行的外汇储备C.对商业银行的贷款 D.财政借款10.下列金融变量中,直接受制于商业银行行为的是()A.超额存款比率B.现金漏损率C.定期存款比率D.财政性存款比率三、判断题(10题,每题1分)1、当非银行公众向中央银行出售债券,并将所获支票在中央银行兑现时,则基础货币增加。
2、当央行为维持汇率稳定而买卖外汇时,常导致基础货币的变动。
3、一般地说,央行降低再贴现利率,则货币供应量一定扩张。
4、若中央银行在市场购买价值100万元的外汇,同时增加对商业银行100万元再贴现贷款,货币乘数为3,在其它条件不变时,货币供应量增加6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