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 教案3@苏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61.00 KB
- 文档页数:3
《始终眷恋着祖国》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始终眷恋着祖国》一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掌握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o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从文章中提炼信息,分析文章结构和主题。
o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围绕主题进行写作,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过程与方法:o通过朗读、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o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与文章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增强学生的历史感和文化认同感。
o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究文章的主题和人物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眷恋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o引导学生理解科学家们的爱国精神和奉献精神,学习他们的高尚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o准确理解《始终眷恋着祖国》一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o分析文章中的关键语句,理解其深层含义。
2.难点:o深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爱国情怀和科学家们的奉献精神。
o将文章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和弘扬爱国精神。
三、教学准备•《始终眷恋着祖国》原文及注释材料。
•文中关键语句的PPT展示。
•与文章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学生预习文章,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情境导入:o播放一段关于祖国大好河山的视频,引导学生欣赏祖国的壮丽景色,感受祖国的伟大。
o提问:你们对祖国有什么感受?为什么我们会如此热爱自己的祖国?o引入课题《始终眷恋着祖国》,提问学生:你们认为“眷恋”意味着什么?为什么作者会用“始终眷恋着祖国”作为文章的标题?2.背景介绍:o简要介绍文章的作者及创作背景,以及文章所反映的历史背景。
o展示与文章相关的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
二、初读文章,整体感知1.朗读文章:o教师播放文章朗读音频,学生认真聆听,感受文章的情感。
o学生尝试自己朗读文章,注意语气和语调的变化,初步体会文章的情感。
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苏教版八年级教案设计)教案课题: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刘敬智)教学目标:1、体会著名科学家钱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习精当选材、有详有略表现人物的方法。
学习重点:目标2教学方法:自读法、合作学习法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一、阅读序幕听说过“两弹一星”吗?知道为我国“两弹一星”研制作出突出贡献的有哪23位著名科学家吗?让我们来历数并记住他们的名字:于敏、王大珩、王希季、王淦昌、邓稼先、朱光亚、任新民、孙家栋、吴自良、杨嘉墀、陈芳允、陈能宽、周光召、赵九章、姚桐斌、钱学森、钱骥、钱三强、郭永怀、黄纬禄、屠守锷、程开甲、彭桓武。
(这23位科学家,都获得了“两弹一星功勋奖”)在这些科学家的名字中,钱学森,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是一个令国人永远也不会忘记的名字!为什么呢?阅读课文后自会有答案。
二、阅读主场(一)自读课文,通过查阅工具书,交流对一些不懂字词的理解,教师抽查以下词语:眷恋深造门下摇篮得意门生遨游生涯萌发恐吓诬蔑触怒募集软禁据理力争(二)自读课文,寻找、整理各层的主要信息。
1、第一部分(1-5段)叙述钱学森成才的简历、在美国的辉煌成绩及他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2、第二部分(6-18段)叙述钱学森为回到祖国所进行的艰苦斗争,突出了他报效祖国矢志不渝。
(1)钱学森夫妇决定返回并报效新生的祖国,为此遭到美国当局的种种迫害,但更加坚定了钱学森夫妇回国的意志。
(2)钱学森向祖国发出求救信,周恩来总理亲自过问此事,促成钱学森一家胜利返回祖国。
(三)分层复述课文内容,请同学补充、评议。
(四)课堂发言:在美国人的眼中,钱学森是怎样的人(用原文概括);在你的眼中,钱学森是怎样的人(用自己的话概括)(五)交流阅读收获引导学生注意学习目的中的两个问题。
三、阅读尾声(一)研究、讨论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二)研究、讨论“探究·练习”各题。
(三)课外延伸阅读:课外查阅资料,了解钱学森在科学技术研究方面对祖国的巨大贡献。
《始终眷恋着祖国》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眷恋祖国”的含义,认识到每个人都有热爱自己祖国的情感。
2.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国家的历史、文化、地理等方面,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3. 培养学生感恩祖国、服务祖国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祖国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定义,知道祖国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2. 国家的历史:介绍我国的历史发展,使学生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和伟大成就。
3. 国家的文化:讲解我国的文化特点,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
4. 国家的地理:介绍我国的地理环境,让学生了解国家的自然风貌。
5. 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树立为国家发展做贡献的意识。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祖国的概念、国家的历史、文化、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理解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协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祖国”、“为什么我们要热爱祖国”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祖国的概念:详细讲解祖国的定义,让学生认识到祖国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3. 介绍国家的历史:讲解我国的历史发展,使学生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和伟大成就。
4. 讲解国家的文化:讲解我国的文化特点,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
5. 介绍国家的地理:讲解我国的地理环境,让学生了解国家的自然风貌。
6.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理解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
7.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8. 总结课程: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写一篇关于“我心中的祖国”的作文。
2. 调查家人、朋友对祖国的了解程度,汇总结果并分析。
3. 搜集有关爱国人物的资料,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团队2. 作文评估:评价学生作文中对祖国的认知、情感表达和语言运用能力。
八上《始终眷恋着祖国》教学设计(苏教版)八上《始终眷恋着祖国》教学设计(苏教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阅读,学会归纳体会钱学森对祖国始终眷恋的深情。
2.过程与方法: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教师引导并结合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的感情,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用科学文化知识来充实自己的人生价值。
教学重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围绕“始终眷恋”来体会钱学森对祖国的深情,并理解分析主要词句。
教学难点:了解选材对表达中心意思所起的作用。
教学方法:朗读法、探究法、讨论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始终眷恋着祖国》这篇文章,请几个同学来读一读这篇文章的标题——始终眷恋着祖国。
(多媒体展示)明确:在这一环节,学生读标题时,肯定读法不一,强调的词语应该也有所不同,提炼关键词“眷恋”、“始终”,并且带领学生解析词语的含义。
始终:自始至终,一直。
眷恋:对某人或某物深切地依恋、留恋、怀念。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读标题的形式,从标题入手,直接导入课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点明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为讲授新课做铺垫。
)二、走近钱学森问:课文标题是《始终眷恋着祖国》,是谁一直以来都眷恋着自己的祖国呢?让我们一起走近钱学森。
明确:钱学森是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
他直接领导和参与了我国的导弹、原子弹、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
由于钱学森在中国航天科技方面的卓越成就,1989年6月,国际理工研究所向他颁发了罗克韦尔奖章;1991年10月,我国政府授予他“杰出科学贡献家”的称号。
(多媒体展示)(设计意图:了解有关钱学森简要的生平事迹,体会钱学森身上体现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
)三、读中悟情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思考:文章通过钱学森的哪些事情写出了他对祖国的“始终眷恋”?(多媒体展示)明确:(1)他在写给父亲的信中,不止一次地发出“旅客生涯作到何时”的感叹。
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苏教版八年级教案设计)王建升[教学目标]1、感受钱学森爱国报国的深情,探究他身上体现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
(重点)2、理清文章的条理结构,了解选材特点。
3、理解一些重要语句的含义。
(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学生根据搜集并整理的有关钱学森事迹的资料,在班上交流。
钱学森是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并授予钱学森等科技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06年10月获“中国航天事业50年最高荣誉奖”。
2006年10月获“中国航天事业50年最高荣誉奖”。
1934年,钱学森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1936年在美国获航空和数学博士学位。
1955年,钱学森回到祖国的怀抱。
1956年,钱学森受命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他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我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则,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
二、学生朗读课文,读完后复述课文。
要求:1、复述不超过2分钟,要抓住课文中叙述的主要事件;2、不看课文,复述的语言要简明、流利,力求生动。
三、自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列出结构提纲。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课文共18段,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5):叙述钱学森成才的简历和他在美国期间学术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突出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之情。
第二部分(6-18):叙述钱学森为回到新生的祖进行了长达五年多的艰苦斗争,突出了他报效祖国的坚如磐石之志。
四、解决问题:1、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画出能表明这一顺序的词语。
时间顺序2、钱学森归国遇到哪些险阻?最后是怎样归国的?这件事与中心有关吗?美移民局的无理阻挠;美联邦调查局的非法逮捕、关押;美移民局非法限制。
最后钱学森向祖国发出求救信,周恩来同志亲自过问此事,才促成钱学森一家顺利回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阅读本文,学生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了解钱学森在科学领域取得
的成就,学会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
2、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预习课文,指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和学生认为应重点记忆的词语;教师指出教材以时间作为明线组织材料,让学生找出表明时间的词语,这类容易完成
的题目,旨在创造学生的成就感,调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
2.从对“眷恋”一词的理解入手,让学生明白文章的暗线。
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方法,运用换位思考,补出文章没有明写出来的钱学森对祖国命运和前途的关注;进而通过钱学
森的成就向学生提示:爱国不是一种空洞的情感,还需要真实的本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用
科学文化知识来充实自己的人生价值。
教学重点:
1.阅读教材,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2.了解作者组织材料表现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始终眷恋”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资料收集:关于钱学森个人的资料;他对中国科学事业的贡献;可以制作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无论到哪里,他都抵得上五个师。
”这是当年美国的海军次长对一位华人下的评语,他
不是别人,正是本文的主人公。
《始终眷恋着祖国》教案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钱学森的人生历程。
2、学生学会自我感悟,能理解一些重要语句的含意。
3、通过语言活动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并在此过程中了解人物形象,感知爱国真情4、学习钱学森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心系祖国,充实自我,提升人生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1、学生学会自我感悟,能理解一些重要语句的含意,感受钱学森爱国报国的赤子深情。
2、学习钱学森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心系祖国,充实自我,提升人生价值。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陆游在很多年前就说过“位卑未敢忘忧国。
”我们无法选择父母和生死,同样,我们也无法选择出生的国家,人跟国家之间的联系是命定的,没有人可以改变那种与生俱来的炎黄子孙的血种,爱国是一种崇高的民族情感。
古语说“狐死必首丘,兽犹如此,人何以堪?”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始终眷恋着祖国》这篇文章,走近一位被美国人称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的中国人,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钱学森,历尽艰难,依然心向祖国,现在让我们去体味他那拳拳爱国之心吧!检查阅读效果,感知课文1. 落实字词:眷恋遨游卓越募集诬蔑2. 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明确:时间顺序,文中依次有表明时间的词语)3. 完成表格,了解并概括钱学森生涯中的重要时间节点与经历(注意:此处第一栏务令学生关注课下注释2,为活动二暗做铺垫)4. 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明确:钱学森留学美国二十载,功成名就却心系祖国,历时5年终于冲破重重阻挠回国。
如生不能顺利作答,则此处加概括事件的方法指导:何人在何种情况下做何事,结果如何)5. 加一加标点,读一读文章标题,读出应有的感情(明确:坚定、深情、自豪)刚刚通过阅读,我们已经了解了钱学森的人物形象和主要经历。
正是因为有着这样杰出的人物,中国才摆脱了落后挨打的境地。
再过十多天就是我们的第65个国庆节了,学校一定会安排一些纪念活动,比方要布置板报、宣传栏或是开展主题班会。
始终眷恋着祖国教学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学生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了解钱学森在科学领域取得的成就,学会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
2、阅读教材,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3、了解作者组织材料表现人物的方法。
教材分析:《始终眷恋着祖国》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苏教版采用“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课文。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情怀。
祖国意味着大地、江河、语言、文化、民族、同胞等等。
热爱祖国,就是热爱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
《始终眷恋着祖国》选自人物通讯《钱学森----中国我民的骄傲》,课文节选的是记述钱学森无限热爱祖国的那部分文字。
重点:本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品中表达的爱国热情应该是本课教学中重点。
难点是学习作者选材组材精当、细节提炼精妙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1、阅读教材,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2、了解作者组织材料表现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始终眷恋”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1、指导学生预习课文,指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和学生认为应重点记忆的词语;教师指出教材以时间作为明线组织材料,让学生找出表明时间的词语,这类容易完成的题目,旨在创造学生的成就感,调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
2、从对“眷恋”一词的理解入手,让学生明白的暗线。
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方法,运用换位思考,补出没有明写出来的钱学森对祖国命运和前途的关注;进而通过钱学森的成就向学生提示:爱国不是一种空洞的情感,还需要真实的本领。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用科学文化知识来充实自己的人生价值。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
谁在飞机的螺旋桨向喷气式过渡,并最终遨游太空的航天器过渡中成了关键人物?对,中国科学家,钱学森。
那我们今天就来具体了解一下有关钱学森的一些内容。
板书课题:始终眷念着自己的祖国。
二、初步阅读教材,了解作者组织材料的线索。
1、指导学生通读课文。
扫清文字障碍,要求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注意对用得好的词语要重点记忆。
8 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
教学
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 导入
钱学森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被
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
请大家把收集整理的有关材料在班上
作一交流。
班上交流
2 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完
成两个任务。
(1)文章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其
主题是什么。
(2)请你用一两句话概括地说出
你对钱学森的印象。
拜师求学——创业辉
煌——决心回国——
饱受折磨——胜利回
来
对祖国无限热爱,对祖
国贡献巨大。
3 品味语句
1、他在写给父亲的信中,不止一
次地发出“旅客生涯作到何时”的感
叹。
他告诉父亲,他不止一次梦见上
海,梦见那所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房
子。
(两个“不止一次”起了怎样的表
达作用?你能用贴切的成语来形容钱
学森流露的眷恋情思吗?)
2、这位次长大为震惊。
他认为:
“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
师。
”他说:“我宁肯枪毙他,也不愿
放他回中国。
”(写美国海军次长的态
度对文章内容和感情的表达起着什么
作用?如果把引用的话改成客观叙
述,你认为好不好?为什么?)
1、文中两个“不
止一次”生动地表现了
钱学森对祖国魂牵梦
绕的眷恋。
前一个“不
止一次”侧重于表现钱
学森对现有境况的感
慨,突出他对祖国的怀
念之情;后一个“不止
一次”侧重于表现钱学
森对童年时代生活的
萦系,突出他对祖国的
眷恋之情。
有关成语,例如:
魂牵梦绕,望眼欲穿、
望穿秋水、归心似箭等
等。
2、美国海军次长
的态度不仅说明了钱
学森的价值,更预示了
3、1955年6月,饱受折磨的钱学森为了早日回到祖国,写信给人大常委会,向祖国母亲发出求救的呼声。
(从钱学森向祖国的人大常委会求救这一举动,你能揣摩他心里想的是什么吗?)钱学森回国的道路将艰难而曲折,会受到美国当局的重重阻挠,同时,也反衬了钱学森眷念祖国的深情。
如果改为客观叙述不好。
那样不能形象地说明钱学森在美国军界首脑人物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也不如引用原话显得真实可信。
3、钱学森写给人大常委会求救,这表明了他对新中国的高度信任和报效祖国的急迫心情。
4 拓展训练
20世纪50年代,海外学子不顾
美、英等国政府的阻挠政策,义无反
顾地掀起了回归新中国的浪潮;今天
又有许多海外学子纷纷归来报效祖
国。
查阅这方面的材料,将感受最深
的做成卡片,介绍给同学。
例如李四光、李忠尧、
邓稼先、郭永怀等科学
家。
5 布置作业
(1)钱学森感人的事迹实在太多
了,请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如
何精当选材,使文章有详有细,详略
得当的。
(2)说说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
用。
①他在学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
....
就.,生活上拥有丰厚的待遇
.....。
然而,
他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祖国。
②就在那年的中秋节(新中国诞
生的第六天),钱学森夫妇心中萌发起
一个强烈
..的念头:回到祖国去,为新
生的祖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③周恩来总理对此非常重视,立.
①更突出了钱学森高
尚的爱国情操。
②表现钱学森夫妇回
国心情的热切和执著。
③体现了周总理和党
中央对钱学森回国一
事的高度重视。
分析词
语在文
中的作
用,方
法有:
一是结
合文章
中心,
二是依
据人物
性格特
征,三
是联系
时代背
景……
即.指示,速.将此信送给中国驻波兰大
使王炳南,指示他在中美大使级会谈
中,据理力争,设法营救钱学森回国。
教学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