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有骨气的状元-文天祥
- 格式:docx
- 大小:15.68 KB
- 文档页数:2
历史上文天祥起兵的故事文天祥,南宋末年著名的抗元英雄,同时也是汉族史上的民族英雄之一。
状元出身的文天祥在南宋末年的时代中,毅然变卖家产组织义军抗元,最终兵败被俘。
我们现在就来看看这段故事。
文天祥起兵元兵乘胜南下,进逼临安。
四岁的皇帝赵显,只是挂个名的。
他祖母谢太后和大臣们一商量,赶紧下诏书要各地将领带兵援救朝廷。
诏书发到各地,响应的人很少。
只有赣州的州官文天祥和郢州(今湖北钟祥)守将张世杰两人立刻起兵。
文天祥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他从小爱读历史上忠臣烈士的传记,立志要向他们学习。
二十岁那年,他到临安参加进士考试,在试卷里写了他的救国主张,受到主考官的赏识,中了状元。
文天祥在朝廷做了官之后,马上发现贾似道和一批宦官都是些祸国殃民的奸臣。
有一回,蒙古军攻打南宋,宦官董宋臣劝宋理宗放弃临安逃跑,文天祥马上上了一道奏章要求杀掉董宋臣,免得动摇民心。
为了这件事,他反被撤了职。
后来,他回到临安担任起草诏书的工作,又因为得罪贾似道,在他三十七岁那年,竟被迫退休。
一直到了南宋王朝快要灭亡的危急时刻,他才被派到江西去担任赣州的州官。
文天祥接到朝廷诏书,立刻招募了三万人马,准备赶到临安去。
有人劝他说:“现在元兵长驱直入,您带了这些临时招募起来的人马去抵抗,好比赶着羊群去跟猛虎斗,明摆着要失败,何苦呢?”文天祥泰然回答说:“这个道理我何尝不知道。
但是国家养兵多年,现在临安危急,却没有一兵一卒为国难出力,岂不叫人痛心!我明知道自己力量有限,宁愿以死殉国。
但愿天下忠义的人,闻风而起,人多势大,国家才有保全的希望。
”文天祥排除种种阻挠,带兵到了临安。
右丞相陈宜中派他到平江(今江苏苏州)防守。
这时候,元朝统帅伯颜已经渡过长江,分兵三路进攻临安。
其中一路从建康出发,越过平江,直取独松关(今浙江余杭)。
陈宜中又命令文天祥退守独松关。
文天祥刚离开平江,独松关已经被元军攻破,想再回平江,平江也失守了。
文天祥也曾经是“风流才子”吗?容貌文天祥的身高1.80米,身材健壮丰满,体态挺拨伟岸。
他的脸色就像和田玉中的极品羊脂玉那样的白皙而且透带有粉粉的雾感;他的眼眉就像被巧手仙姑绣出来的柳叶似的,清秀典雅;他的眼角上翘并且狭长,极具美感;他的眼神坚毅而隽永,让人望而凛然不可侵犯;他的声音像洪钟一样宏亮无杂感,站立时端庄大度,气宇轩昂。
难怪南宋朝的皇帝宋理宗见他第一面时,就赞不绝口:“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
”社会关系文天祥出身于一个较为富裕的封建地主家庭,他的父亲叫文仪,是一个读书人,一辈子都没有做过官。
但是他嗜书如命,只要书本在手,就废寝忘食。
文天祥有三个弟弟,后来都与他并肩作战,共同抗击元朝的侵略者。
文天祥的启蒙老师是当时全国闻名的大学问家欧阳守道先生,他的德行与学问齐名,他对文天祥的爱国主义人生观起了很大的影响。
在文天祥考中状元后,也曾按照当时的惯例,投靠成为大奸臣贾似道的门生。
贾似道非常器重文天祥,多次在公开场合表扬他,并有意提拨他。
但道不同,不相为谋,文天祥以辞官归隐的办法,结束了他与贾似道之间的恩怨。
文天祥的母亲是典型的贤妻良母,他一生勤劳,相夫教子,但不幸在文天祥抗元过程中感染瘟疫而死。
文天祥的妻子欧阳夫人和两个女儿柳娘、环娘被元军俘虏后送到北京市的元朝皇宫里做了奴隶,过着非人的悲惨生活。
文天祥一共育有二子六女,在文天祥被俘后,在世的就只剩下这两个年龄都是14岁的小女儿,其它子女相继都为国捐躯了。
所以文天祥家族可以说是满门忠烈,他们为南宋王朝保民卫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文天祥的'为官之初文天祥在为官之初还没有达到“国之为尊,身不足惜”的高尚境界。
而且恰恰相反,他是一个个人利益至上的享乐主义者。
讲究住豪宅,吃盛宴,穿名牌,乘好车。
由于文天祥中状元时才21岁,所以年纪轻轻就有了很好的经济条件。
在长达几年的时间里,他都是夜夜笙歌,美女环绕地过着纸醉金迷的奢侈生活。
然而在1274年7月,文天祥这种醉生梦死的生活被一纸《哀痛诏》打破了。
文天祥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江西吉州
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 )人,南宋末政治家、文
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
并称为"宋末三杰"。
文天祥本来是个文官,可为了反对侵略,保卫国家,他勇敢地走上了战场。
那时候,元朝派出大军,要消灭南宋,文天祥听到消息,拿出自己的家产,召募起3万壮士,组成义军,抗元救国。
有人说:“元军人那么多,你这么点人怎么抵挡?不是虎羊相拚吗?”文天祥说:“国家有难而无人解救,是我最心疼的事。
我力量虽然单薄,也要为国尽力呀!”后来,南宋统治者投降了元军,文天祥仍
然坚持抗战。
他对大家说:“救国如救父母。
父母有病,即使难以医治,儿子还是要全力抢救啊!”不久,他兵败被俘,坚决不肯投降,还写下了有名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表明自己坚持民族气节至死不变的决心。
他拒绝了元朝的多次劝降,终于实现了舍身取义的理想,慷慨就义。
多少年来,文天祥的救国精神,代代相传,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
知识链接:
元朝(1271年-1368年),由蒙古族成吉思汗建立,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
定都大都(今北京)。
实践与探究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天祥,后换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宝祐四年(1256年)中状元后再改字宋瑞,后因住过文山,而号文山。
南宋末期吉州吉水(今江西吉安县)人,汉族江右民系。
宋理宗宝佑四年举进士第一,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兵长驱东下,文天祥于家乡起兵抗元。
次年,临安被围,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往敌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拘,后得以脱逃,转战于赣、闽、岭等地,兵败被俘。
受俘期间,元世祖忽必烈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生平事迹被后世称许,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
金石之性,要终愈硬,性可改耶的意思:金石的本性,是要求自己越经历磨炼最后就越坚硬,这种秉(bing)性岂能改变!。
精心整理中国历史上最有骨气的名人伯夷、叔齐:不食周粟中国古代有不少因维护人格,保持气节而不食的故事。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例。
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
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县令。
有一次,郡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
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
在中国有一个流传广泛的故事,就是苏武牧羊的故事。
这个故事讲述苏武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不畏强权,仍然保持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苏武是公元前一世纪中国汉朝人。
当时中原地区的汉朝和西北少数民族政权匈奴的关系时好时坏。
公元前100年,匈奴政权新单于即位,汉朝皇帝为了表示友好,派遣苏武率领一百多人,带了许多财物,出使匈奴。
苏武在汉朝京城受到热烈欢迎,从政府官员到平民百姓,都向这位富有民族气节的英雄表达敬意。
两千多年过去了,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心理要素。
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黑暗的现实,发生了尖锐的矛盾,胸中淤积了难以言状的痛苦和愤懑。
愤怒出好诗,于是,便写下了《行路难》、《古风》、《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一系列仰怀古人,壮思欲飞;自悲身世,愁怀难遣的着名诗篇。
李白大半生过着流浪生活,游历了全国许多名山大川,写下了大量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优美诗篇,借以表达出他那种酷爱自由、渴望解放的情怀。
在这一类诗作中,奇险的山川与他那叛逆的不羁的性格得到了完美的契合。
这种诗在李白的诗歌作品中占有不小的数量,被世世代代所传诵,其中《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最杰出的代表作。
太尉蒋济听说阮籍“俊而淑悦,为志高”,准备证辟阮籍做自己的椽属。
阮籍听到消息,就写了一封《奏记》,亲自送到洛阳城外的都亭,请吏卒转呈蒋济。
《奏记》中说自己才疏学浅,出生卑微,难堪重任,婉言表示谢绝。
后勉强就任,但是不久即告病辞归。
曹爽召他为参军,但他报病不出。
后来曹爽被杀,司马懿召他为从事中郎,司马懿死后司马师继续用他为从事中郎。
文天祥爱国事迹(通用)文天祥生于战火弥漫的南宋末代,是著名的爱国将领,他作战英勇,指挥有方,曾使胡人闻风丧胆,振威沙常但大宋不是他文天祥的,朝廷的腐败,最终使宋朝灭亡了,文天祥不甘做元朝的大臣,便要求把他杀了。
山河破碎使他惆怅,他爱国,却没有国家,愁中之愁就是亡国,他热爱的祖国灭亡了,他能不愁吗?他要用自己的赤胆忠心来谱写历史,他要自己的热血献给自己的国家。
忽必烈很佩服他的忠心,派很多人劝他称臣元朝,文天祥大骂说客,他不甘做亡国奴,要以身殉国。
不仅如此,他还大骂忽必烈。
这下可好了,他自己求死,忽必烈也不客气,马上押刑场那天正值夏至,骄阳似火。
文天祥被也同样敬畏他的侩子手押着,他拖着沉重的锁链,一脚腕伤痕累累,一步一个血迹;他头上还铐着铁枷锁,但他一步一步挺着腰,头向天,目中放射出两股怒火。
而在一旁的侩子手却昏昏沉沉,大汗淋漓,拖着沉重的步子。
忽必烈见状大喝:"文天祥,你可知罪?"他一撇头,沉默。
这把皇帝气坏了,说:"我可以满足你死前的。
一个要求。
"他怒视皇帝,说:"帮我解锁,我国在南方,我要先朝南方拜。
"说罢,他向南磕了三个响头,在场人无不畏敬。
他接着说:"我要面向南死,侩子手不能从我后砍,我要看清元朝的刀如何落在我身上,死后也要把我的遗体运到你南方。
快动刑!"他的正气在刑场上空回荡。
忽必烈震惊了,手中令牌"啪"一声扔了出去,但侩子手迟迟难以下刀,天空变得"黑云翻墨"了,刽子手挥刀下去,热血顿时飞溅,两股正气直冲九霄天突然下起了雨,老天在为他哭泣,在场的人皆为之感动,这种忠心,人间难有,天神感到惋惜,雨越来越大了,侩子手害怕了"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每当看到这浩气长存的诗句,我仿佛回到了宋元的战争时代。
关于文天祥的英雄事迹700字汇总关于文天祥的英雄事迹篇1浩浩情怀,他以诗赋描绘波澜的爱国之意;久久奋斗,他以艰辛开辟起远大的志向;亡国之时,他以血肉演绎出“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一生怀仁义,肝胆于古今。
他骨中渗有气节,忠义,一世为国,从未有二心。
他心中有筑天地之志,将复兴国家作为自己的目标。
何时何地,他眼中只容下“仁”这一字。
在他看来,人的一撇是承受万击的刚强,那一捺则是抒发国家的情怀。
当时元军南下,文天祥哭泣破涕,以聚豪杰万余人而卫京,他的朋友阻止他说:“现在元军三路而下,都已攻破了京城郊外,你这与自投罗网何干?”文天祥郑重答道:“国家培养百姓三百余年,一旦有了危机,没有一人一骑保卫京师,这不是遗憾吗?我不自量力,就会以身殉国,但只要天下忠臣义士听到此事而奋起,就可以依靠仁义取胜,这样国家才可以有保障。
”文天祥不忘在常州的苦战,不忘众将的牺牲离散,还忘不了在烛下与苗再成的共识,也会有令人惋惜的失败。
文天祥不知经历过多少次的险死,更不知多少次日日夜夜为国叹息,征战千里,毅然白了鬓,泪潸潸。
当初王积翁传达圣旨给文天祥让他作丞相,文天祥却说道:“我的国家亡了,我只能以死相报。
倘若赦免我,能以道士回归故乡,他日以世俗之外的身份作为顾问还可以。
倘若给我高官,不仅是亡国之人接受不了,而且会将自己平生的抱负全部抛弃,那么任我又有什么用呢?还不如赐给我一死算了。
”元朝廷收信,见文天祥谋反,便顺应了他的请求。
那时行刑前,一旁的元廷告谕说:“文天祥,现在后悔还来的急。
要么就死在这刑场上,要么就做元朝的丞相。
”文天祥从容而坚定的说:“天祥深受宋朝的恩德,身为宰相,我哪能侍奉二姓。
孔子说成仁,孟子说取义,只有两者至尽,仁也就做到了。
我自幼读圣贤的书,所学习的是什么呢?自今以后,可以算是问心无愧了。
”文天祥英明正气,仁至义尽。
对于国家,他将一世都奉献了;对于后世,他将一切精神都弘扬了。
浩然之气,正义凛然,如贯通日月般,无死活之谈!鼎镬之刑,似饮水,为国捐躯,正所求,愿于风中读,光辉定走完!关于文天祥的英雄事迹篇2文天祥是我国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
文天祥的爱国事迹材料范文1大家一定知道文天祥吧,就是那位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的那位,大家也一定很佩服他,欣赏他吧。
因为他在元军帐中誓死不降,可见他的赤胆忠心。
可我却不欣赏他,因为他不识时务。
俗话说得好,“识时务者为俊杰”。
文天祥的赤胆忠心值得我们学习,但文天祥的赤胆忠心却用错了对象。
当时南宋已经很腐败了,文天祥的勤王部队都遣散了,南宋已经主动向元军投降,这种朝政,已无需再去辅佐了。
文天祥如果降了元军,励精图治,虽然会在历史上有点不好的名声,但也可以开创一个盛世,有何不好?但文天祥非要去做无谓的挣扎。
南宋和元军实力悬殊太大了,文天祥这么做只会多上演几幕妻离子别的悲剧,并不能重新光复南宋,这简直是以卵击石,徒劳无益。
我想,文天祥恐怕就是怕在历史的史册上留下骂名。
相反,那些投降的人,说得难听点是因势利导,说得好听点,是识时务,顺就了历史发展的趋势,这类人才是真正有勇气的人。
他投降后,帮助元朝天子治国,开创盛世,他的历史作用可能不大。
一投降,这名气就大了,他本人不但要背上了骂名,就连他的子孙们也抬不起头。
但他如果为了百姓,却甘心投降,无视骂名,这是勇气!再看荆轲,这个在历史上有负盛名也有骂名的人。
“他有勇气放弃生命,去剌秦王,却在关键时刻胆怯了。
”这是许多人给他的评价。
我却想说:“不,他没有胆怯,因为他在关键时刻,想起了天下苍生!”荆轲抱着“壮士一去不复还”的决心去剌秦王,却在关键时图穷匕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想起了天下苍生,想起了七国逐鹿中原,硝烟四起,无一日安宁,只有秦国最为强大,六国无与争锋,可谓萤光之火不可与日月同辉,在赢政的带领下,秦统一中原指日可待。
荆轲只要杀了赢政,七国又开始新一轮的轮回,天下黎民百姓又开始了无休止的痛苦。
但只要赢政统一了中原,百姓就会过上幸福的生活,不再受战火的折磨。
我想,荆轲图穷匕现,环柱而追,却让赢政依柱而骂,正是因为他想到了天下苍生。
这是理智!做人便是这样,勇气要占用心中的惧怕,理智要战胜情感!文天祥的爱国事迹材料范文2风雨飘摇的南宋末年,造就了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文天祥。
在中国古代,很多读书⼈皓⾸穷经,⽬的是通过科举考试求取功名,以便晋⾝庙堂,实现⾃⼰的政治理想和报复。
⽂天祥(公元1236年——1283年)也不例外。
他出⽣在⼀个地主家庭,其⽗是个⾼风亮节的读书⼈。
⽂天祥受⽗亲的影响很⼤,⾃⼩便被培育出忠孝节义的观念。
其⽗虽未考取功名,却把光宗耀祖的希望寄托在两个⼉⼦⾝上,极其重视孩⼦们的学业,为他们延请名师,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少年⽂天祥每天在贴满格⾔警句的书斋中与弟弟⼀起诵读、写作、谈古论今。
18岁时,⽂天祥获庐陵乡校考试第⼀名,后⼊吉州⽩鹭洲书院读书,同年即中选吉州贡⼠。
宝祐四年(1256年),20岁的⽂天祥随⽗前往京城临安(今杭州)会试,对策集英殿。
宋理宗赵昀的殿试题为“问天道⼈极”,⽂天祥以法天不息为对,他⽂思泉涌,挥洒万⾔,内容涉及天道、法纪、⼈才、养兵、边务、汉唐治要、当朝政务等重⼤问题,表述政治抱负,除了针对试题作答外,很多议论⼤胆独特,⾔词直率恳切。
当时的考官王应麟称他的殿试对策是“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
理宗亲点他为进⼠第⼀(状元),并且说:“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于是他改字“宋瑞”。
⽂天祥考中状元之时,正好20岁,可谓少年得志。
然⽽,⽂天祥所处的南宋末期,昏君⽆能,*⾂当道,政治腐败,外族⼊侵,⼈⼼涣散。
在举朝慌乱的危急时刻,⽂天祥提出抗元。
他率兵全⼒抗敌,兵败被俘,始终不为威逼利诱所动,并写下悲壮的《过零丁洋》,其中的两句“⼈⽣⾃古谁⽆死,留取丹⼼照汗青”更成为千古名句。
⽂天祥就义的第⼆天,夫⼈在他的⾐带间发现⼀篇赞:“……孔⽈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今⽽后,庶⼏⽆愧!宋丞相⽂天祥绝笔。
”意思是说,以前读了许多圣贤书,从中学到了些什么呢?从今往后,我差不多已经问⼼⽆愧了。
⽂天祥以崇⾼的⽓节、⾼尚的品德和爱国的忠⼼成为后⼈学习的楷模,后⼈赞誉他为“状元中的状元”。
中考作文素材文天祥【篇一:文天祥__作文素材】议论文写作素材3 文天祥一、人物生平:文天祥,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1236年6月6日出生,南宋民族英雄,以忠烈闻名于世。
文天祥生活在一个民族危机阴影笼罩的时代。
13世纪初,蒙古族逐渐强大起来,几十年间,它灭了金国,随即挥鞭南指,进攻南宋。
文天祥的一生,与这场残酷的民族征服战争相始终。
他在强敌入侵,国土沦陷,生灵涂炭的危急时刻,他自卖家产,组织义军,举兵抗敌。
被俘后,面对敌人的百般劝降,他义正辞严,最终慷慨殉国。
(一)奉诏勤王:金兵率领20万大兵南下,攻城略池,南宋兵败如山倒。
谢太后下了一道《哀痛诏》,希望各地文臣武将、豪杰义士,同仇敌忾,共赴国难。
但宋朝的丧钟已经敲响,各地将官大都观望不前,只有文天祥和张世杰两人响应,自筹资金,召集兵马,起兵勤王。
(二)九死一生:本次救援在元军骑兵猛烈的冲击下,惨淡收场,文臣武将或牺牲,或被捕,文天祥一家只剩下老少三人。
虽然文天祥受着国破家亡和妻离子散的巨大打击,但没有动摇其抗元意志。
他带兵入粤,在潮州、惠州一带继续抗元。
后来文天祥不幸被俘获。
他自杀未遂,被押往燕京。
(三)誓死不降:文天祥一共被囚禁了三年两个月。
这段期间,元朝曾使用高官利诱,骨肉亲情感化,严刑拷打对他进行劝降、诱降、逼降,甚至连元世祖亲自劝降都未能说服他。
(他们给文天祥戴上木枷,关在一间潮湿寒冷的土牢里。
牢房空气恶浊,臭秽不堪。
文天祥每天吃不饱,睡在高低不平的木板上,又被穷凶极恶的狱卒呼来喝去,过着地狱一般的生活。
)(四)从容就义:忽必烈没有办法使他屈服,决定判他死刑。
行刑前,文天祥问明了方向,随即向着南方拜了几拜。
监斩官问:“丞相有什么话要说?回奏尚可免死。
”文天祥不再说话,从容就义,终年47岁。
二、关于文天祥的对联:1北京文天祥祠联:南宋状元宰相;西江孝子忠臣。
正气贯人寰,河岳日星传万世;明禋崇庙观,丹心碧血照千秋。
2海丰县方饭亭联:热血腔中只有宋;孤忠岭外更无人。
中国历史上最有骨气的状元-文天祥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中国历史上状元不计其数,其中也不乏文武双全、英名盖世的天下奇才,然而,最为后世钦敬的却是南宋(1256年)丙辰科状元文天祥,他被后人被誉为“状元中的状元”。
我却说,文天祥是中国历史上最有骨气的状元。
文天祥原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江西吉州庐陵(今吉安县)人。
据我所知,文天祥之所以得到后人们的敬重,除了他本人的文才优秀之外,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民族气节。
他为国家社稷殒身不恤的品德、毁家难、九死不悔的精神,使他名垂万古。
时人称誉能成天下宰相之大器者“北有耶律楚材,南有文天祥”,元朝统治者对文天祥是“既壮其节,又惜其才”,希望能够利用文天祥的声望收复民心,稳定天下。
因此,在文天祥被俘后整整三年里,元朝君臣用尽一切办法对文天祥进行劝降,只是文天祥“如虎在,百计驯之,终不可得”。
文天祥在大都为囚,劝降之人纷至沓来,他们或是文天祥旧日同僚,或是他的亲人子女,或是新朝贵人。
无论来人如何口若悬河,说得天花乱坠,许以何等富贵,动之何样情怀,文天祥从不假以颜色,决心终生不作贰臣。
第一位被文天祥痛骂得抱头鼠窜的说客,是降元宰相留梦炎,文天祥毫不留情的讽刺这位失节同僚“龙首黄扉真一梦,梦回何面见江东”。
接着出场的'是九岁小孩宋恭帝。
年幼孩子不谙世事,文天祥仍尽君臣之义,北面拜号,之后才乞回圣驾,铮铮铁骨不卑不亢。
元朝统治者也想到了用亲人眼泪打动铁汉柔情。
女儿柳娘、环娘及两妾“哀哭劝公叛”,文天祥没有犹豫彷徨;其弟文璧来劝同享富贵,文天祥诗讽:“去年我别旋出岭,今年汝来亦至燕。
弟兄一囚一乘马,同父同母不同天。
”
在大义面前,文天祥亲手割舍亲情,他对妻妾子女说:“汝非我妻妾子女也,果曰真我妻妾子女,宁肯叛我而从贼耶?”又说:“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事到这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
”
文天祥在被俘的三年里,元世祖一直不愿放弃招降的努力,先是派大员谕降,又用强权逼迫文天祥屈膝,都不能遂愿。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的骨气和精神永远是不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