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岱江:养生勤为先
- 格式:pdf
- 大小:81.29 KB
- 文档页数:1
药膳养生馆,名人名言1、琴医心,花医肝,香医脾,石医肾,泉医肺,剑医胆。
——《幽梦续影》2、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
——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3、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
——《丹溪心法》4、齿,骨之穷也,朝朝琢齿,齿不龋。
——《养生要集》5、解忧排怒松弛秘诀:冷静五分钟。
于社会,看主流,想本质;于别人,看优点,想长处;于家庭,看老小,想和睦;于自己,看缺点,想身体。
6、出则以车,入则以辇,务以自佚,命以曰招蹶之机。
——《吕氏春秋》7、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息。
——《卫生宝鉴》8、晚饭少吃口,活到九十九。
——《养生要集》9、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外轻内顺,而生理备矣。
——《苏沈良方》10、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
——《寿世保元》11、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疲。
——《养生要集》12、高兴与悲伤,快乐与凄怆,欣慰与苦闷,安详与旁徨,振奋与萎靡,宽松与紧张,愉快与痛苦,喜悦与憎恶,欢欣与惆怅,前者促进健康,后者诱发病恙。
13、省思虑则心血不耗,发不易白。
——《医先》14、快走慢跑健身操,治疗疾病是法宝,药疗食疗与神疗,三管其下疗效好。
15、治身养性谨务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
——《抱朴子》16、人借气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
——《老老恒言》17、大喜荡心,微抑则定;甚怒烦性,稍忍即歇。
——《退庵随笔》18、夫精神志意者,静而日充者壮,躁而日耗者老。
——《淮南子》19、养花添情趣,延年又益寿:养花辛苦有谁知,风风雨雨要护持,但愿来春春意浓,瑶花喜见缀琼枝。
20、牢齿之法,早朝叩齿三百下为良。
——《养生要集》21、思想要乐观,性格要开朗。
饮食要清淡,起居要有常。
22、柳颜赵欧四大圣,书法精妙传后人,挥笔潇洒情志浓,泼墨凝思又安神。
动中有静静自安,静中有动动健身。
书法巨匠均长寿,平均终年逾八旬。
养生名言大全1、生命在于运动。
——伏尔泰2、养生之道,常欲小劳。
一一孙思邈3、心安病自除。
一一陆游4、热食伤骨,冷食伤肺。
一一曹庭栋5、百病必先治其本,后治其标。
一一李时珍6、节饮食,慎言语。
一一蒋捷7、衣不嫌过,食不嫌不及。
一一梁章钜8、疾小不加理,浸淫将遍身。
一一欧阳修9、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一一梁章矩10、养生之道,颜开喜笑。
一一佚名11、饥梳头,饱洗澡。
一一杨慎12、旷达的人长寿。
一一莎经亚13、心气和平,五体安宁。
一一佚名14、元气在保养,谷神在守护。
一一《卫生诀》15、养生以少怒为本。
一一曾国藩16、体欲常劳,食欲常少。
一一梁章矩17、心察损神,语多伤气。
一一中居郧18、树怕剥皮,人怕伤心。
一一李悝19、食能以时,身必无灾。
一一佚名20、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一一庄子21、眼睛害病从手起,肚子害病从嘴起。
一佚名22、冬不欲极温,夏不欲穷凉。
一一葛洪23、爽口物多终作疾。
——李时珍24、运动是一切生命的源泉。
一一达芬奇25、厄穷而不悯,遗失而不怒。
一一韩婴26、朴能镇浮,静能御躁。
一一中居岩27、笑长命,哭生病。
一一佚名28、饱生众疾。
——赵遵路29、怒后不可食,食后不可怒。
一一梁章矩30、养生治性,行义求志。
一一苏轼31、太饥伤脾,太饱伤气。
--- 曹庭栋32、习闲成懒,习懒成病。
一一颜之推33、势顺则强,气顺则舒。
一一刘基34、节饮食而后得健康。
一一弗拉科利35、保生者寡欲,保身者避名。
一一林逋36、多言则背道,多欲则伤生。
一一林逋37、晚饭少吃口,活到九十九。
一一钱大昕38、放情者危,节欲者安。
一一桓范39、吃饭先喝汤,不用请药方。
一一李光庭40、忧郁生疾,疾困乃死。
一一管仲41、治已病,不若治未病。
——曹庭栋42、书可益智,书可熏性,书可养生。
一一杨名时43、节食则无疾,择言则无祸。
一一何坦44、久立先养足,久夜先养目。
一一吕坤45、萝卜上了街,药方把嘴撅。
一一李光庭46、举世尽从愁里老。
养生的基本原则一、适应自然规律“人与天地相应。
”(《灵枢邪客》)人的生命活动是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而进行的,人体自身具有与自然变化规律基本上相适应的能力,如果人能掌握其规律,主动地采取各种养生措施适应其变化,就能避邪防病,保健延衰。
例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即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这种“顺时摄养”的原则,就是顺应四时阴阳消长节律进行养生,从而使人体生理活动与自然界变化的周期同步,保持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
二、重视精神调养1、避免不良刺激避免不良刺激,主要包涵着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要尽量地避免外界环境的不良刺激对人体的影响。
因为,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睦幸福的家庭氛围等,有利于精神的调养。
因而,要积极创建这种环境和氛围,尽量避免来自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家庭因素等方面的不良刺激。
其二,要积极地治疗躯体性疾患,防止其内源性因素的不良刺激.躯体疾患既可给患者造成痛苦等不良刺激,重病或久病常易形成患者的精神负担,其内源性刺激还可产生异常的情志变化,加重病情,影响康复,遂致早衰。
2、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过激、过久的情志刺激,只有在超越人的心理调节范围时才能成为致病因素。
人的心理调节能力,首先与人的“志意和”密切相关。
亦即《灵枢本脏》所说的:“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具体言之,“志意和”与人群中个体的气质、性别、年龄、经历、文化思想修养等密切相关,从而表现在对情志致病的耐受性、敏感性、易发生性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而要求人们能通过养生活动善于自我心理调摄,通过经验认识及思想活动过程来转移情绪情感反应,消除其不良刺激,保持良好的心境。
三、房事有节男女两性的性生活是先天赋予的本能,是人类种族延续所必须的,而且男女从青春发育期开始就自然地产生性行为的欲望,这是肾中精气充盈的表现。
性生活适当,不胆有利于个人的健康,同时对民族的繁衍昌盛,社会和家庭的安定和睦都有重要意义,所以历代医家未有不重视性生活者。
2022.0624祝您健康“小儿王”王烈的养生观:勤于站立防五病,莳花弄草最养人在吉林有这样一位中医儿科大夫,他年届耄耋,却数十年如一日站立着为小患者治病疗疾,经他治疗的患儿多达几十万人。
他是我国中医儿科领域的学术泰斗、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终身教授,也是人们赞不绝口的“小儿王”,他就是国医大师王烈。
西医医生的“中医情缘”王烈是辽宁人,儿时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从小便向往治病救人的医生职业。
1947年,他参军并被派入辽南建国学院,后进入辽宁省医科学校学习。
1949年毕业后,他于辽东省立医院◎ 赵 飞从事儿科医疗工作并成为科室负责人。
1953年,他被选派到哈尔滨医科大学攻读儿科。
1954年毕业后,他被分配至长春第一汽车厂职工医院从事医疗工作,并主持儿科工作,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在这以前,王烈学的一直都是西医,不过,偶然一次机会他翻看到中医儿科的书籍,书里记载的儿科病案一下子就吸引了王烈的注意。
“那不正和我治过的患儿类似吗?”王烈心说。
中医竟然能有如此疗效?带着期待,也带着好奇,王烈开始自学起了中医书籍,但是没有人“带路”,中医学习之路依旧很迷茫。
不过,幸运很快就降2022.0625祝您健康临了。
1958年,王烈有幸被选为“全国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的学员,这可正好满足了王烈对中医知识的渴望。
学习期间,他遵从“一信、二学、三研究”之准则,潜心觅古,凝志探今,备考先贤之论,博采有验之方,学业日臻向上,这3年的中医学习也为他之后的学术思想形成与建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由于学习期间成绩优异,王烈1961年毕业后获得卫生部(原)嘉奖,后调转至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同年担任综合教研室秘书,1963年开始担当首任中西医结合儿科主任、教研室主任。
作为科室负责人,他坚持突出中医特色与优势,励精图治,从建科之初的单个门诊到成立住院病房,直至2016年5月成立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童诊疗中心,科室逐渐发展壮大。
矢志中医,惠泽婴童儿科,是一个医院最繁忙的地方。
李时珍养生法1.饱不洗头,饿不洗澡。
冷水洗脸,美容保健。
汗水没落,冷水莫浇。
温水刷牙,防敏固齿。
2.吃米带糠,吃菜带帮。
男不离韭,女不离藕。
青红萝卜,生克熟补。
食不过饱,饱不急卧。
3.养生在动,养心在静。
心不清净,思虑妄生。
心神安宁,病从何生。
闭目养神,静心益智。
4.药补食补,莫忘心补。
以财为草,以身为宝。
烟熏火燎,不吃为好。
油炸腌泡,少吃为妙。
5.臭鱼烂虾,索命冤家。
食服常温,一体皆春。
冷勿冰齿,热勿灼唇。
物熟始食,水沸始饮。
6.多食果菜,少食肉类。
饮食有节,起居有时。
头部宜冷,足部宜热。
知足常乐,无求常安。
7.养生在勤,养心在静。
8.人到老年,必须锻练,散步慢跑,练拳舞剑;莫怕严寒,清扫庭院,绘画添趣,心胸广宽;9.闻鸡起舞,床不可贪,种花养鸟,习书览篇;奕棋唱戏,房事莫贪,私事勿念,便宜勿占;10.活动身体,贵在经常,心情舒畅,长寿健康;遇事勿怒,劳勿过偏,茶水勿浓,学习勿念;11.饮食勿暴,少吃晚餐,吃饭勿语,切勿吸烟;低盐低糖,勿食太咸,少吃脂肪,饭莫过量;12.每日三餐,调剂适当,蔬菜水果,多吃无防;按时入睡,定时起床,起身要慢,勿急勿慌;13.饮酒勿过,名利勿钻,闲气勿生,胸怀要宽。
14.心无病,防为早,心里健康身体好;心平衡,要知晓,情绪稳定疾病少;15.练身体,动与静,弹性生活健心妙;要食养,八分饱,脏腑轻松自疏导;16.人生气,易衰老,适当宣泄人欢笑;品书画,溪边钓,选择爱好自由挑;17.动脑筋,不疲劳,思睡养心少热闹;有规律,健身好,正常生活要协调;18.常搓手,可健脑,防止冻疮和感冒。
19.夏不睡石,秋不睡板。
春不露脐,冬不蒙头。
白天多动,夜里少梦。
20.睡前洗脚,胜吃补药。
晚上开窗,一觉都香。
贪凉失盖,不病才怪。
21.早睡早起,怡神爽气,贪房贪睡,添病减岁。
夜里磨牙,肚里虫爬。
22.一天吃一头猪,不如床上打呼噜。
23.三天吃一只羊,不如洗脚再上床。
24.枕头不选对,越睡人越累。
龙源期刊网
养生首重防病
作者:
来源:《家庭医学》2011年第06期
朱震亨,我国元代金华人,是金元时期中医四大家之一。
因其祖居的赤岸镇附近有丹溪,故人们尊称他为丹溪先生或丹溪翁。
据说他临证治疗效如桴鼓,多有服药即愈、不必复诊之例,故时人誉之为“朱一贴”。
弟子众多,方书广传,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金匮钩玄》、《本草衍义补遗》等。
《丹溪心法》是后人根据他的临床经验整理而成。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今天的人们大都很注意养生。
或孜孜于锻炼,或热衷于调补,或求之以饮食,或搜寻其秘方……不能说这些不重要,但人们常常忽略的是:养生首重于防病。
因而,锻炼中猝死者有之,调补不当而病者常见。
如果能懂得“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的道理,知道疾患发生的原因而注意预防,不使疾病侵袭,才是真正的养生秘诀。
不知大家是否发现,那些真正获得长寿之人,大都并非孜孜于养生之术者。
有些山野之人,甚至不知养生为何物,却寿逾百岁。
他们安于平淡,在人生中尽自己本分,或每日劳作以求养家糊口,或探寻科学不知身心疲倦,却在无形中得到了养生之真谛。
是不养生而反得养生乎?非也!他们只是知道哪些因素会引起疾病,在日常生活和饮食习惯上注意摄养,避免疾病的发生而已。
因此,与其热衷于养生之术,不如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从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做起。
名老中医谈养生作者:李俊德来源:《养生保健指南》2016年第09期崔兴源,男,汉族,生于1914年11月11日。
系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内科主任医师。
由于年轻时得百岁老人指教,循为养生之道,身体力行,坚持不懈,年迈时仍步履轻快,耳不聋,眼不花,每日仍从事病房会诊与专家门诊工作。
他的养生方法简明、实用,若能推而广之,可使众多老人受益。
我现在年至八旬,身体还健康无病。
大脑记忆力未减,凡在青年时所学的古书,多数还能背诵。
与我见过面的人,两三年后仍记忆犹初。
我的身体能保持这样,与青年时一位老人教诲有关。
我在二十几岁时,曾偶遇一位近百岁老人,其身体健壮宛如青年,我颇为惊奇,遂请教其养生之道。
这位老人说:我没有什么养生妙法,只有四句话送给你,“没事要起早,晚饭莫太饱,下晚早睡觉,睡觉少胡闹”。
所谓“少胡闹”就是节制房事。
这四句话听起来很通俗,但含义很深,六十年来我照此去做,从不间断,受益匪浅。
一、没事要起早我每天六点起床,外出散步,到空气新鲜处做“八段锦”。
在做“八段锦”之前,先做身长法(头向后仰,两臂伸直,足跟起落三次,伴深呼吸三次)三遍,并作轮眼(左视、右视、上视、下视)三次。
做过“八段锦”后,即做鸣天鼓三次,向前正步走30步。
回家后用凉水洗脸刷牙。
多年来我很少患感冒。
由于坚持做“八段锦”,我年轻时所患的气管炎,四十年来未有加剧。
颈项活动自如,头脑清醒,没有颈椎病。
二、晚饭莫太饱晚餐吃少,这是我国人民的良好习惯。
我对饮食无特殊选择,平时喜欢吃蔬菜、生姜、蒜、辣椒,但用量不多。
平时还不饮酒,只是在年节或陪客时饮少量酒。
六十岁以后,每晚饮两小杯,以助血行。
夏季喜欢吃炸辣椒酱拌煮大茄子。
一日三餐,无特别嗜好,但晚饭不吃饱已习以为常,这样使胃肠道在夜间能得到适当休息,有利于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
三、下晚早睡觉我晚上睡觉较早,朱熹治家格言说:“即昏便息。
”便是指晚上要早睡。
老年人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即按时入睡,睡眠香深,这对保持精力充沛以及推迟衰老有着重要作用。
1. 善养生者,若牧羊然;视其后者而鞭之。
——庄子2. 养生以不伤为本。
——《仙经》3. 善摄生者,无犯日月之忌,无失岁时之和。
——孙思邈4. 衣服厚薄,欲得随时合度。
是以暑月不可全薄,寒时不可极厚。
——葛洪5. 牢齿之法,早朝叩齿三百下为良。
——陶弘景6. 人于中年左右,当大为修理一番,则再延十年之寿。
——张景岳7. 饮食不节,杀人顷刻。
——李时珍8. 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
——朱丹溪9. 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
——《黄帝内经》10. 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无过极,少无过虚。
——《养性延命录》11.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黄帝内经》12. 夫精神志意者,静而日充者壮,躁而日耗者老。
——《淮南子》13. 琴医心,花医肝,香医脾,石医肾,泉医肺,剑医胆。
——《幽梦续影》14. 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疲。
——《养生要集》15.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庄子·让王》16. 大怒不怒,大喜不喜,可以养心。
——钱琦17. 动摇则骨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
——吴普18. 食能以时,身必无灾。
——《吕氏春秋》19.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20.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形气亦然。
——《吕氏春秋》21.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22. 谷肉果菜,食养尽心,无使过之,伤其正之。
——《素问·五常政大论》23. 治身养性谨务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
——葛洪24.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素问·生气通天论》25. 食不语,寝不言。
——《论语》26. 爽口物多终作疾。
——李时珍27. 饱食即卧,乃生百病。
——《备急千金要方》28. 养心莫善于寡欲。
养生名言大全本文是关于养生名言大全,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1、生命在于运动。
——伏尔泰2、养生之道,常欲小劳。
——孙思邈3、心安病自除。
——陆游4、热食伤骨,冷食伤肺。
——曹庭栋5、百病必先治其本,后治其标。
——李时珍6、节饮食,慎言语。
——蒋捷7、衣不嫌过,食不嫌不及。
——梁章钜8、疾小不加理,浸淫将遍身。
——欧阳修9、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梁章矩10、养生之道,颜开喜笑。
——佚名11、饥梳头,饱洗澡。
——杨慎12、旷达的人长寿。
——莎经亚13、心气和平,五体安宁。
——佚名14、元气在保养,谷神在守护。
——《卫生诀》15、养生以少怒为本。
——曾国藩16、体欲常劳,食欲常少。
——梁章矩17、心察损神,语多伤气。
——申居郧18、树怕剥皮,人怕伤心。
——李悝19、食能以时,身必无灾。
——佚名20、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庄子21、眼睛害病从手起,肚子害病从嘴起。
——佚名22、冬不欲极温,夏不欲穷凉。
——葛洪23、爽口物多终作疾。
——李时珍24、运动是一切生命的源泉。
——达芬奇25、厄穷而不悯,遗失而不怒。
——韩婴26、朴能镇浮,静能御躁。
——申居岩27、笑长命,哭生病。
——佚名28、饱生众疾。
——赵遵路29、怒后不可食,食后不可怒。
——梁章矩30、养生治性,行义求志。
——苏轼31、太饥伤脾,太饱伤气。
——曹庭栋32、习闲成懒,习懒成病。
——颜之推33、势顺则强,气顺则舒。
——刘基34、节饮食而后得健康。
——弗拉科利35、保生者寡欲,保身者避名。
——林逋36、多言则背道,多欲则伤生。
——林逋37、晚饭少吃口,活到九十九。
——钱大昕38、放情者危,节欲者安。
——桓范39、吃饭先喝汤,不用请药方。
——李光庭40、忧郁生疾,疾困乃死。
——管仲41、治已病,不若治未病。
——曹庭栋42、书可益智,书可熏性,书可养生。
——杨名时43、节食则无疾,择言则无祸。
——何坦44、久立先养足,久夜先养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