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工科基础化学总复习共63页
- 格式:ppt
- 大小:4.39 MB
- 文档页数:63
大一有机化学知识点总结pdf 大一有机化学是大学化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也是许多理工科学生的必修课。
学好有机化学对于进一步深入理解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帮助大家系统地总结和复习大一有机化学的知识点,本文将以PDF形式提供一份大一有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1. 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有机化学是研究碳及其化合物的科学,其中碳原子是有机化合物的主要构成元素。
有机化学主要涉及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反应等方面内容。
2.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是有机化学的基础,根据化合物的结构和功能团等特征,可以使用不同的命名方法,如系统命名法、功能团命名法等。
3.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主要包括分子式、结构式、立体化学和共轭体系等方面。
分子式可以简单表示有机分子的组成元素和原子数目,而结构式可以显示有机分子的空间结构和键的连接方式。
4. 有机反应的基本类型有机反应可以分为加成反应、消去反应、取代反应和重排反应等基本类型。
了解不同类型的有机反应对于预测和理解化学反应机理有重要作用。
5. 有机反应的机理有机反应的机理涉及键的形成和断裂过程,可以通过共价键的极性、反应物的结构和反应条件等方面推导。
了解有机反应的机理可以提高学生对于有机反应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6. 功能团的性质和反应功能团是有机化合物中具有特定功能的官能团,不同的功能团对于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具有重要影响。
比如羧酸和醇有明显不同的性质和反应路径。
7. 碳氢化合物的分类和性质碳氢化合物是有机化合物中最简单的一种类别,可以根据碳原子间的连接方式分为烷烃、烯烃和炔烃等不同类别。
不同类型的碳氢化合物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和应用。
8. 碳链的分支和环状化合物碳链的分支和环状化合物具有特殊的结构和性质,对于有机化合物的稳定性和反应有一定影响。
了解碳链的分支与环状化合物的特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有机化学的一些概念。
9. 芳香化合物的特性和反应芳香化合物是具有芳香性质的环状化合物,具有特殊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大一工科基础化学期中考试试题大一工科基础化学期中考试试题 思源1205班 王明庆 12274107一、 选择题(15×2=30分)1、下列说法不是现代化学发展的特点的是()A .实验设备的仪器化和现代化。
B 从微观研究拓展到宏观研究C 由定性向定量化发展D 从单一学科发展到综合学科和边缘学科2、下列物理量不是状态函数的是()A .内能U B.熵S C.焓H. D.热Q.3、地质队在高原野外做饭,常做成“夹生饭”,可用以下原理合理解释的是…… ……( )A. T bp 上升原理B. T fp 下降原理C. 渗透压原理D. 蒸气压下降原理4、下列情况属于封闭体系的是 …....……………………....………………....……………( )A. 试管中的反应B.水浴加热反应C.密闭容器中的反应D. 绝热保温瓶的反应5、浓度均为0.01mol·kg -1的蔗糖、HAc 、NaCl 、Na 2SO 4水溶液,其蒸气压最大的是…13( )A. 蔗糖B. HAcC. NaClD. Na 2SO 4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浓盐酸,HCl 的质量分数为37%,密度为1.18 g·cm -3;B 浓硫酸,H 2SO 4的质量分数为98%,密度为1.84 g·cm -3;C 浓硝酸,HNO 3的质量分数为69%,密度为1.42 g·cm -3;D 浓氨水,NH 3的质量分数为28%,密度为0.90 g·cm -3。
7、下列各说法正确的是()A 热的物体比冷的物体含有更多的热量。
B 甲物体的温度比乙物体高,表明甲物体的热力学能比乙物体大。
C 热是一种传递中的能量。
D 同一体系,同一状态可能有多个热力学能值。
8、将98%的市售浓硫酸500ml 缓慢加入200g 水中,所得到的硫酸溶液的质量百分浓度为()A 49%B 24.5%C 80.5%D 70%9、糖水的凝固点为()A 0℃B 高于0℃C 低于0℃D 难以判断10、下列0.1mol/L 溶液的凝固点最高的是()A KClB CH3COOHC HClD K2SO411、在温度为375K 时,沸水的压力应为(C )A 1000KPaB 10KPaC 高于100KPaD 低于100KPa12、在200g 水中含有9g 某非电解质溶液,其凝固点为-0.465℃,则溶液的摩尔质量为(D )A 135B 172.4C 90D 18013、对某一化学反应,下列哪种情况下该反应的反应速率更快?………………………… ( )A. △r G 越小B. △r H 越小C.△r S 越小D. E a 越小14、封闭系统中的等温等压条件下的反应或过程,其r m ΔG d 1=10 kJ mol ⋅-,则该反应( )A. 一定自发B. 一定不自发C. 能否自发需作具体分析D.达平衡15、已知反应NO(g)+CO(g)= 21N 2(g)+ CO 2(g) 的r m ΔH d 1=373.2 kJ mol ⋅--,欲使NO 和CO 的转化率大,可采取的措施是( )A. 低温低压B.高温高压C.低温高压D.高温低压二、填空题(24×0.5=12)1、由稳定态单质生成单位物质的量的纯物质时,反应的焓变称为该物质的 ,符号为 。
化学考研辅导材料普通化学练习册基础学院化学教学部2002年9月前言《普通化学》是高等农林院校农、工科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也是考研深造的必考科目之一。
为帮助广大学生学好这门基础课程,我们化学教研室老师特编写了这本习题册。
本习题册是根据高等农业院校使用的《普通化学》编写的。
题型有判断题、选择题、填空题以及计算题。
习题紧扣教材内容,可作为学习《普通化学》各章的巩固练习,是目前同学学好《普通化学》的得力助手;也可以做为同学今后考研深造的宝贵资料。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时间仓促,书中会有不少遗漏或错误,恳请同学批评指正。
化学教研室2002年9月第一章化学热力学基础一、判断题1.放热反应是自发的。
()2.反应的ΔrHm就是反应的热效应。
()3.在给定条件下,下列反应方程式所表达的反应产生的热量是一相同的值。
()2H2(g) + O2(g) = 2H2O(l) 与H2(g) +21O2(g) = H2O(l)4.反应的Δr Sm为正值,该反应是自发的。
()5.如果反应的Δr Hm和ΔrSm皆为正值,升温时ΔrGm减少。
()6.凡是吉布斯自由能降低的过程一定是自发过程。
()7.分子数增加的反应Δr Sm一定为正值。
()8.化学反应的定压热与途径无关,故其为状态函数。
()9.化学反应的定压热不是状态函数,但与途径无关。
()10.指定温度下,元素稳定单质的Δf HØm=0 、ΔfGØm=0、 SØm=0 。
()11.应用盖斯定律,不仅可以计算化学反应的Δr Hm, 还可计算Δr Um、ΔrGm、ΔrSm等。
()12.对于Δr SØm>0的反应,标准状态下,高温时均可能正向反应。
()13.Δr GØm<0的反应一定能自发进行。
()14.能燃烧的物质含有热量,反之则不含有热量。
()二、选择题1、下列各组均为状态函数的是()A.U、H、S、P、V、TB. U、H、S、W、Q、GC.ΔU、ΔH、ΔS、W、Q、ΔGD.QP 、QV、W、P、V、T2. 下列物质中,Δf GØm= 0 的是()A. Br2( g) B. Br2(l) C. Br2(aq) D. Br –(aq)3、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 石墨的焓不为零B. 等温条件下, Δr GmØ = ΔrHØm– TΔrSmØC. 反应的焓变越大,反应速率越大.D. 无论任何情况下,只要ΔS>0,该反应一定是自发反应.4、具有最小摩尔熵的物质是()A. Br2(l) B. NaCl(s) C. Na(s) D. Cl2(g)5.若某反应的Δr GmØ = ,由此可推断该反应()A、Δr HmØ>0 ΔrSmØ<0 B. 一定不能自发进行C. 在标准状态下一定不能自发进行D. 在非标准状态下一定不能自发进行6.在373K,101325Pa时,水蒸发为水蒸汽的过程中,体系的热力学含数的变量为零的()A.Δr HØmB. ΔrGØmC. ΔrSmØ D. ΔrUm7.已知HCl的Δf HØm= ,则可判断下列反应:H 2(g) + Cl2(g) = 2HCl(g) 的ΔrHØm为:() A. – B.C. –D. 无法判断8.表示 CO2的标准摩尔生成焓的反应是()A. CO(g) + 1/2O2(g) = CO2(g) ΔrHØm= - C(金刚石 ) + O2(g) = CO2(g)Δr HØm= - 2C(石墨) + 2O2(g) = 2CO2(g) ΔrHØm= - C(石墨) + O2(g)= CO2(g) ΔrHØm= -按规定,下列物质的标准摩尔生成焓为零的是()A. C(金刚石)B. O3(g) C. Br2(l) D. I2(g)10.下列反应中哪个是表示Δf HØm(AgI,s)的反应式()A. Ag+(aq) + I-(aq) = AgI(s)B. 2 Ag(s) + I2(s) = 2AgI(s)C. 2 Ag(s) + I2(g) = 2AgI(s)D. Ag(s) + 1/2I2(s) = AgI(s)11.已知C(石墨)+ O2(g) = CO2(g) ΔfHØm= --1C(金刚石)+ O2(g) = CO2(g) ΔfHØm= -则: C(石墨) C(金刚石)的Δr HØm等于()A. –B.C. –D. 一定温度下,下列反应中那一个反应的Δr SØm值最大()A.CaSO4(s) + 2H2O(l) = (s)B.MgCO3(s) = MgO(s) + CO2(g)C. 2SO2(g) + O2(g) = 2SO3(g)D. H2(g) + Cl2(g) = 2HCl(g)13.反应MgCl2(s) = Mg(s) + Cl2(g), ΔrHmΘ>0,标准状态下,此反应:()A. 低温自发B. 高温自发C.任何温度均自发D. 任何温度均不可能自发14.氨的分解反应:2NH3(g) = N2(g) + 3H2(g),高温下为自发反应,在较低温度下其逆反应为自发,这意味着该正反应的Δr HØm和Δr SØm为()A.ΔrHØm> 0 ΔrSØm> 0B.ΔrHØm> 0 ΔrSØm< 0C.ΔrHØm< 0 ΔrSØm< 0D.ΔrHØm< 0 ΔrSØm> 015.在和标准态时,下列反应均为非自发反应,其中在高温下仍为非自发反应的是()(不必计算)A. Ag2O(s) = 2Ag(s) +21O2(g)B. N2O4(g) = 2NO2(g)C. Fe2O3(s) +23C(s) = 2Fe(s) +21CO2(g)D. 6C(s) + 6H2O(g) = C6H12O6(s)16.如果在热力学温度下,某一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化为ΔG,焓变为ΔH,则该反应的熵变为()A、T HG∆-∆B、T GH∆-∆C、 T(ΔG-ΔH)D、T(ΔH-ΔG)17.如果一给定反应的Δr GØm已知,除了下列哪一项外,其余各项均可确定()A、在标准状态下,自发反应的方向。
大学有机化学学习方法大学有机化学是许多理工科和化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它是化学领域中很重要的一门学科。
学习有机化学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需要理解各种化学反应、反应机理和分子结构等方面。
以下是大学有机化学学习方法的一些建议。
1.熟悉基本知识熟悉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对于学习有机化学非常重要。
学生可以通过复习高中化学中的内容来加强对有机化学的了解。
当我们对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有了深入了解,才能更好的通过学习有机化学来加深对其的认知。
2.掌握化学反应有机化学是一门基本的实验科学,理解各种化学反应,反应的机制,反应的物质都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需要通过反复实验和对反应的模拟来熟悉和掌握各种化学反应和它们的机理。
在学习有机化学中,必须要了解反应的特性,包括分子间的联结,不同分子之间的反应,以及不同反应之间的关系。
3.高效记忆和复习有机化学涉及大量的化学反应、原理和规律,因此,高效记忆和复习至关重要。
学生应该在学习过程中采用系统式的记忆方法。
可以采用字母表、记忆卡或素描等方法来加强对有机物的记忆。
大量反复的练习有利于加深对化学反应的记忆和理解。
4.多做练习题多做练习题是学习有机化学的最佳方式之一。
有机化学的习题非常丰富,练习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化学反应,逐渐加深对于有机化学的理解和记忆,并且可以为考试做好充分的准备。
尤其在考试前,多做一些练习题可以增加考试的成功率。
5.参加课程和讲座参加化学课程和讲座可以为学生提供更深入的了解和理解有机化学。
课程和讲座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技能和实际经验,这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更高效的学习有机化学。
此外,参加交流会和座谈会,可以与其他有机化学专业的学生交流学习方法,分享经验,激发好奇心和创新能力。
6.敢于提问有机化学是一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学科,其中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遇到有问题或疑惑,不需要害羞,应该大胆的向老师和同学提出问题,以求更深度的理解和解决困惑。
工科大学化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工科大学化学学分:13;总学时:216;实验学时:0先修课程要求:中学化学适应专业:化学教改班、冶金工程、环境工程使用教材:一课程的性质及任务化学学科的“四大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原来独立设课,一些教学内容重复,课程之间衔接不够。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的化学知识内容不断增加,使得冶金、材料类专业对化学系列课程的要求越来越高。
在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要求下,四门化学课程的总教学时数要压缩。
这些都迫使四门化学系列课程必须进行改革。
“工科大学化学”是化学系列课程经过重大改革后形成的“四大化学”融合的理论教学新课程,是冶金、材料、环境等专业工科人才培养重要的基础课程。
“工科大学化学”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化学科学思维方法,进而具有获取和综合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并为最终实现化学的“精神”——创新未来打下基础。
二课程的知识结构及教学内容三、课程的教学方法自工科大学化学成功申报为国家精品课程以来,课程组多次研究召开教学研讨会,并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与更新,并主编了新的工科大学化学教材。
在此基础上,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体系的发展,改进教学方法,并根据教学内容的调整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都有一点程度的改进和创新。
四.课程教学重点与难点(1)“理论化学”版块教学重点:1)掌握结构化学基础理论(含原子、分子、晶体和配合物的结构理论),能使用结构理论解释物质的基本性质。
2)掌握化学热力学基本概念,学会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问题。
3)掌握化学动力学基本概念,学会分析化学反应的速率问题,并初步了解化学反应的机理。
4)应用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的理论,理解电解质溶液、可逆电池、表面与胶体化学的基本规律。
5)掌握并运用有机波谱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1)热力学基本概念抽象,函数计算推导复杂,应用条件的微小差别就有不同的计算公式,因此,公式繁多,易混淆,从而导致对化学热力学的理解难、计算难、应用难。
大一有机化学知识点速记总结大一有机化学是理工科大一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它是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合成及其在生物系统中的应用等内容。
有机化学的知识点繁多,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概念和反应机制,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有机化学知识。
一、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有机化合物是由碳和氢以及其他原子组成的化合物。
碳原子是有机化合物的主要成分,它具有四个价电子,可以与其他原子形成共价键。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可以通过结构式、线式式、简式和分子式等来表示。
有机化合物主要包括饱和化合物和不饱和化合物。
饱和化合物是指碳原子与其他原子形成的所有键都是单键的化合物,而不饱和化合物则是指碳原子与其他原子形成了双键或三键的化合物。
二、有机反应机制有机化学中的反应机制是指化合物之间发生化学反应时,原子间键的变化及电子的重新排布的过程。
常见的有机反应机制主要包括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除反应和重排反应等。
1. 取代反应:取代反应是指一个原子或基团在有机分子中被另一个原子或基团取代的反应。
常见的取代反应有取代烷烃、醇和醚的卤原子取代反应等。
2. 加成反应:加成反应是指有机化合物中的双键或三键与其他分子反应形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
例如,烯烃和醇发生加成反应可以生成醚。
3. 消除反应:消除反应是指有机分子中的两个官能团发生反应,生成一个双键或三键以及一个小分子。
典型的消除反应是醇脱水反应。
4. 重排反应:重排反应是指有机分子中键的重新排列形成新的分子结构的反应。
重排反应的机理比较复杂,常见的有烷基迁移和酮的酸催化裂解等。
三、重要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1. 醇:醇是以羟基为官能团的有机化合物。
醇具有亲水性和酸碱性,可以发生酸碱中和反应。
醇在生物系统中是一种重要的溶剂和反应物,广泛应用于制药、食品、化妆品等领域。
2. 醛和酮:醛和酮是含有羰基的有机化合物。
醛具有氧化性,可以发生氧化反应生成酸。
酮在生物体内是一种重要的代谢产物,也是合成有机合成的重要中间体。
《工程化学》教案总纲一、课程性质及教学目的:《工程化学》是全校非化学化工专业理工科本科生校级必修课,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
工程化学是从物质的化学组成、化学结构和化学反应出发,密切联系现代工程技术中遇到的如材料的选择和寿命、环境的污染与保护、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信息传递、生命科学发展等有关化学问题,深入浅出地介绍有现实应用价值和有潜在应用价值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使学生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能有意识的运用化学观点去思考、认识和解决问题。
该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将化学的思维方法和能力传授给学生,通过介绍化学理论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把化学对人类进步的影响逐渐渗透到学生的脑海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化学素质。
二、课程内容:工程化学课程内容包含绪论、物质的化学组成和聚集状态、化学反应原理、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和水体保护、电化学基础、物质结构基础等六部分。
纵观工程化学所含内容可知,该课程内容较为庞杂。
具有三多的特点;即所谓内容头绪多、原理规律多(涉及原理、规律几十个)、概念定义多,由于该课程具有上述特点,加之微观结构看不见、摸不到。
因此,教师感到难教,学生感到难学。
三、教学对象:非化学化工类理工科本科新生。
四、教学时间: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五、教学指导思想:1.从工程实际和生活实际的角度出发讲授《工程化学》,体现21世纪教学理念、教学改革精神和世界工程教育思想。
2.严格按《工程化学》教学大纲及《工程化学实验大纲》进行教学,注意课程内容的准确定位和整体优化,注重课程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3.开设的实验及课堂讨论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知识创新的能力。
六、教学重点:1.系统与环境、反应进度、化学计量数;2.气体分压定律,大气相对湿度,等离子体;3. 稀溶液的依数性;3.晶体及其性质;4.热力学第一定律;5.焓与焓变,熵与熵变,吉布斯函数变;6.盖斯定律;7.化学反应等温式;8.浓度(压力)、温度等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9.浓度、温度、催化剂等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10.酸碱质子理论;11.酸碱解离平衡常数;12.缓冲溶液及有关pH计算;13.溶度积及溶度积规则的应用;14.难溶电解质稳定平衡常数;15.四个量子数的意义、符号及电子组态表示的意义;16.杂化轨道理论;17.周期系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分布的一般规律;18.分子间作用力;19.氧化还原反应和原电池的关系;20.电极电势的计算及其应用;21.金属腐蚀原理与防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