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354美学原理.ppt.Convertor
- 格式:doc
- 大小:126.50 KB
- 文档页数:25
21 世纪哲学系列教材 美学原理 张法 王旭晓/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一章 美学:名称、历史、问题 第一节 美学学科的命名问题 第二节 西方美学的做学范式 第三节 美学在中国 第四节 中国美学原理调查报告 第一节 美学学科的命名问题 美不是属于自然科学范围内的客观存在。 关于美的学问不用美学(callology),而用感受学(aesthetics)来命名。 当你确切地知道你感受到了美,却不能确切地找出美在何处的时候,而又要对此加以定义,什么样的命名更好呢?是把重心落在那怎么也找不出来的美上呢,还是把要点放在你确实感受到美的这种感受上呢?当然是后者更为科学,更讲逻辑,更有道理。 第二节 西方美学的做学范式 西文文化从三个方面走向美学学科的建立: 第一个方面,也是西方文化形成美学的最早和最重要的基础,即对事物的本质追求。 第二个方面,源于古希腊人对人体心理做几何学式的知、情、意划分。 第三个方面,来源于西方文化对各门艺术内在统一性的认识。 这样西方有了三种美学: (1)从美的本质到所有美的现象(自然、社会、艺术、科学、制度等),以现象——本质为基本结构。 (2)从美的本质转到美感的本质,以主体——客体为基本结构。 (3)从美的本质到各门艺术,以美——艺术作为基本结构。 第三节 美学在中国 中国美学大体可以分成三大阶段: 第一阶段:从王国维到1949年,美=美感=距离=直觉=移情 第二阶段:1949至1976年,关于美的本质大讨论,基本上达到了美的本质理论的体系化。 第三阶段:1978年以后,出现了强大的学术声势:(1)美学机构化的成型;(2)美学原理体系性著作大量出现。 第四节 中国美学原理调查报告 1980-2002年期间的著作类型有四种: 1. 标准型原理指那些有较强的体系性,条分缕析地谈论美学原理所可能涉及的全部问题或基本问题。 2. 新方法型原理指那些也试图要解决标准体系式美学原理著作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它着眼于新的视角,运用了新的方法,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关注审美活动,形成理论多元化的格局。 3. 题型原理指那些专门谈论美学原理体系中的某个重要问题的著作。
4. 普及型原理指那些以文集的形式谈论原理问题,善于联系实际,体系性不强,但相比较而言,能够做到全面翔实的著作。 发展概况: 1. 标准型原理:其著作基本呈递增的趋势,只是近期稍有减少。在任何一个时间段内,标准型的也占据同期原理著作的半数以上或接近半数,所以这一类应该成为研究的重点。 2. 新方法型原理:1986年以后才开始逐渐出现研究美学的新方法、新视角。 3. 专题型原理:美学界研究个别问题的兴趣主要放在了审美心理上。 4.普及型原理:这一类的源头是朱光潜的《谈美》,以一种谈话的方式,呈现出美学的一系列思想,包含了美学的基本问题。 第二章 中国美学原理是如何被讲述的 第一节 中国美学原理的大结构 第二节 美是如何被讲述的 第三节 美感是如何被讲述的 第四节 艺术是如何被讲述的 第五节 美学原理应当怎样讲述 第一节 中国美学原理的大结构 从一个宏观的视点来看,中国美学原理主要是三大块: 一是用生产劳动讲美的起源和本质; 二是用普通心理学来讲审美心理学; 三是用普通艺术学讲艺术。 第二节 美是如何被讲述的 一、 美的本质 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言说主要集中于三个维度: (1)理念论(形而上学根据) (2)形式论(客观事物) (3)快感(主体心理) 关于美的本质,中国美学原理呈出了如下特点: (1)从美的起源谈美的本质,滑伸到从审美现象谈美的本质。它表现为审美“实践”一词的重要性渐渐被审美“活动”一词所取代。这种取代仍然包含着中国式的综合因素,这就是价值论一再被引进来。 (2)从美的历史生产,渐渐转到对人的本身的思考。它体现为对美的精神的强调、对美的生命性的强调和对美的自由性的强调。在实践美学的历史—实践概念中本来也包括精神性、生命性、自由性,但被物质性、历史性、制约性所规定着。而精神性、生命性、自由性的突出,越来越摆脱实践美学的基本原则,但这种变化只是在美的本质上的改变,而未能对整个美学原理体系起到质变作用。 二、美的形态 1.自然美。一般认为自然美是以自然物为对象的美,是指那些经由“人化”而体现“人的本质力量”,为人的感官所感知,并能引起人的精神愉悦的自然现象。 自然对于人能成为美的根本是由于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果。 2. 社会美 一般认为社会美是人类主体生产实践活动及其创造的产品与结果的审美价值形式系统,社会美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具有完美形式和形象的社会事物。 社会美的存在范围一般认为是生产劳动、阶级斗争、科学试验、日常生活、人的思想品质和情操,其中以人的美为中心。人的美包括形体美和人格美,人的美应是心灵美与形体美的统一。 社会美的特征一般认为是实践性、历史性、功利性(内容胜过形式)。 3. 自然美与社会美研究中的主要问题 自然美与社会美之所以被提出来,在于中国美学原理的思考是建立在主客二分(美感与美二分)的模式上的,一旦有了美与美感二分,自然美与社会美就遇到了巨大的困难。在自然美和社会美的理论所列出的具体客体中是找不出美的因子的,于是只有把自然和社会的美放到现象层面,这样一来就造成了自然和社会中美与其他因素(如功利和道德)之间在现象上的混淆和逻辑上的困难。 自然和社会的美在主客二分的基础上,排除了主体,只从客体上找,惟一能找到的美的原因,就是形式美了。而从形式美上找,一方面要进入到更深层的宇宙学问题(这在形式美的研究上本就是一个难题),一方面又要失却自然和社会美本来的特质。这个问题只要破除主客二分,就迎刃而解了。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第三节 美感是如何被讲述的 “美感”一词在中国美学原理的著作中,有两种不同的含义: 一是广义的,指整个审美心理(有些用“审美意识”一词),它包括主体审美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如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感受等; 二是狭义的美感,专指审美感受,即人们在欣赏活动或创作活动中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审美感受构成审美意识的核心部分。这里“美感”用做广义的理解。 一、美感的本质特征 对美感本质的认识主要是从两个角度来说明的:一是从本体论的角度,得出美感的共同本质;二是从现象学的角度,突出美感从经验上怎样总结综合。 不管中国美学原理对美感本质有怎样的进步,从“认识”到“体验”,从一般感受到精神升华,不管在这种进步中取得了多少真知灼见,这些进步和真知都由于主客二分将之局限在主体本身立论,尽管运用了普通心理学、艺术心理学、主体论哲学多方面的成果,但仍然未能升上美学理论的高度。 二、美感的产生发展 第一个角度来分析美感起源的把它归于人类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 第二个角度来分析美感的起源不着眼于实践,也并没有否定实践,而是从个体具体的审美体验出发,在审美过程中呈现出美感,这严格来说不是对起源的研究,而是对美感如何产生的研究。 三、美感的生理心理分析 第一方面指审美意识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即审美感受的生理、心理要素; 第二方面指在审美感受基础上经过逐渐概括和集中形成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以及由此而伴生的审美愉快、审美心境等,这主要是从审美主体来讲的,主体需要具有一定的条件才能进行审美欣赏; 第三方面指审美经验的具体过程,这一过程中常常是对上述心理、生理要素和主体价值情感的综合描述。 四、审美标准 审美标准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美感的差异性和共同性。关于这两个问题,原理中没有多少分歧。 五、美感形态(范畴) 由于主客二分,美的范畴相应也要有美感范畴,于是蔡仪、戚廷贵、陆一帆、叶朗、周忠厚归纳了与审美类型相应的一些美感形态:美感、丑感、柔美感、壮美感、优美感、崇高感、悲剧感、喜剧感、笑与幽默感。 六、关于美感的理论探讨 关于美感的理论探讨,前期表现为对路线斗争的分析,后期逐渐摆脱了政治气候的影响,转向学术的研究,表现为对西方审美心理研究方法的列举。 第四节 艺术是如何被讲述的 一、艺术的本质特征(包括艺术起源) 对于艺术本质的探讨集中在三个角度: 第一是从哲学反映论的角度来看艺术 第二是从艺术的特点来看艺术 第三是从艺术品的角度来看艺术 二、艺术的分类 1. 美学史上对艺术分类的探讨 2. 艺术分类的根据和标志 (1)传统分类标准 (2)非传统分类标准 3. 艺术分层 三、艺术的创造 艺术创造包括了艺术家的因素和创作方法。
四、艺术鉴赏 艺术鉴赏的同时也包括了评价和批评。 第五节 美学原理应当怎样讲述 作为适合于大学讲堂的美学原理,应该主要讲四个主要问题: 一是审美现象学,主要讲清人面对对象的时候,审美是如何产生的,怎样进行的。其内容,可以从西方审美心理学上的距离、直觉、内模仿、移情、格式塔心理学和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中获得。 二是审美类型学,也就是审美类型,主要讲清贯串于自然、社会、艺术中的共同的美的类型,如优美、壮美、悲剧、崇高、荒诞、恐怖、怪、丑、滑稽、反讽等。但美学的类型(范畴)不应该只从西方古典美学而来,而应该综合世界各文化得出。 三是美的文化模式,主要讲世界各主要文化,中国、西方、印度、伊斯兰文化各自看待美的不同观念、范型、方式。这对深化美的本体论最为重要,也较少被提及。 四是形式美,这是贯串于一切领域的,既可以讲得清,又能运用美的普遍法则。 在这四个问题讲清楚的基础上,可以讲两个西方美学史和实践美学以来的中国美学史的重要问题,一是美的本质,二是美的起源。 第三章 美与美感 第一节 美,从何谈起 第二节 美与美感,基于心理距离 第三节 美与美感,呈现为直觉形象 第四节 美与美感,表现为内模仿和移情 第五节 美与美感,体现为主客同构 第六节 美,通向意义的深度 第一节 美,从何谈起 第一,物是多种属性的统一,其中包括形象性,只有当人以审美态度去看物时,物的形象性才得以呈出; 第二,物的形象性是物固有的,有形象性的物并不是美,只有物的形象性脱离物的其他属性呈现出才是美,一棵有形、色、味、声的松树并不就是美,只有松树的形、色、味、声脱离松树的其他属性而以其形象性本身呈现出来时,才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