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遥感概论

遥感概论

遥感概论
遥感概论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概论》考试大纲

本《遥感概论》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自然地理学、环境科学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遥感概论》的主要内容包括遥感的物理基础与成像机理、遥感图像处理与分析和遥感应用等。要求考生对其基本概念有较深入的了解,能够系统地掌握地物电磁波谱和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内容,掌握遥感对地观测技术和方法,并具有综合应用遥感信息分析地理现象和特征的能力。

一、考试内容

(一)遥感的基本概念

1、遥感的概念、特点、类型

2、遥感系统的组成

3、遥感的发展概况及其展望

(二)遥感的物理基础

1、电磁波谱与电磁辐射

2、太阳辐射及大气对辐射的影响

3、地球辐射与地物波谱

(三)遥感成像原理与图像特征

1、遥感平台,摄影成像、扫描成像及微波成像的原理及图像特征

2、常用遥感图像(TM、ETM+、SPOT、CBERS、MODIS等)的基本技术参数和各波段的主要应用范围等

3、遥感图像的特征(空间、时间、光谱、辐射分辨率)

(四)遥感信息提取

1、遥感图像(光学图像和数字图像)的基础知识

2、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原理、解译标志及解译方法

3、遥感图像的校正与增强处理方法

4、遥感图像计算机分类

(五)遥感的应用

1、了解遥感在植被、水体、土壤及地质、环境等方面的应用

2、3S技术的综合应用

二、考试要求

(一)遥感的基本概念

理解并掌握遥感的基本概念、特点、类型,了解遥感过程及其技术系统;

了解遥感的发展与前景。

(二)遥感的物理基础

理解并掌握电磁波、电磁波谱及电磁辐射等基本概念与专业术语;理解并掌握太阳辐射及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影响;理解并掌握地球辐射与地物波谱;掌握反射率及反射波谱等基本概念,掌握常见地物反射波谱特征,理解环境对地物光谱特性的影响。

(三)遥感平台与遥感成像

了解遥感平台;理解并掌握光学遥感和微波遥感的成像机理和图像特征;了解目前常用的传感器及其主要技术参数和各波段的主要应用范围等;熟悉遥感图像的特征。

(四)遥感信息提取

掌握光学和数字图像的基础知识;了解遥感图像的目视解译;理解并基本掌握遥感图像校正与增强处理方法;掌握遥感图像的分类过程及主要方法。

(五)遥感的应用

对遥感在植被、水体、土壤及地质、环境等方面的应用及3S技术有一定的认识和实际经验。

三、参考书目

1. 梅安新等,《遥感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吕国楷,洪启旺等,《遥感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 赵英时等,《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遥感概论》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汇编

一、名词解释

1)遥感

2)遥感平台

3)微波遥感

4)热红外遥感

5)成像光谱仪

6)辐射亮度

7)光谱反射率

8)电磁波谱

9)瑞利散射

10)大气窗口

11)近极轨卫星

12)后向散射

13)波粒二象性

14)图像空间分辨率

15)图像辐射分辨率

16)图像光谱分辨率

17)高光谱遥感

18)假彩色合成遥感图象

19)真彩色合成遥感图象

20)NDVI

21)植被指数

22)图像融合

23)非监督分类

24)色调

25)纹理特征

26)边缘检测

27)数字影像

28)大气校正

二、判断对错

1)遥感图像上只能分辨大于分辨率的地物

2)红外遥感比可见光遥感大气透过率高

3)热红外遥感夜间不能成像

4)辐射纠正是消除辐射量失真的处理过程,大气纠正是消除大气影响的处

理过程

5)专题制图仪TM(Thematic Mapper)是NOAA气象卫星上携带的传感

器。

6)可见光波段的波长范围是0.38-0.76mm

7)利用人工发射源,获取地物反射波的遥感方式叫做被动遥感。

8)在军事遥感中,利用热红外波段可以识别绿色植物伪装

9)空间分辨率是指一个影像上能详细区分的最小单元的大小,常用的表现

形式有:像元、像解率和视场角。

10)水在蓝光波段反射率稍高,到近红外波段,水成了全吸收体

11)气象卫星遥感数据只能应用于气象领域

12)直方图均衡化是一种把原图像的直方图变换为各灰度值频率固定的直方

图的变换

13)太阳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0.3-3μm,最大值为0.47μm。

三、问答题

1)遥感技术具有哪些特点?遥感技术可应用在哪些领域?

2)什么是大气窗口?常用于遥感的大气窗口有哪些?

3)植被、水体、土壤、岩石在不同波段图像上的光谱特征及标准假彩色图

像上的颜色

4) 晴空时大气对可见光遥感和红外遥感的影响有何特点

5) 近红外遥感机理与在植被监测中的应用

6) 遥感影像增强处理的目的,列举一种增强处理方法,说明其原理和步骤

7)遥感图像增强处理有哪些方法?写出其中一种方法的算法

8) 遥感图像计算机处理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9)非监督分类和监督分类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10) 遥感图象解译标志(判读标志)有哪些?结合实例说明它们如何在图象

解译中的应用

11)试述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方法及其过程。

12)常用的遥感影像目视解译方法有哪些?试举例说明他们的应用。

13)遥感图像分类方法有哪几类?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14) 如何运用形状特征、纹理特征和地物空间位置来提高遥感图像分类精

度?

15) 结合自己的专业设计一个遥感应用的实例(包括遥感数据获取、处理及

结果)

16) 论述陆地资源卫星的特点及其应用范围

北大遥感与GIS研究所1998年考研试卷考试科目:遥感概论

一、遥感名词解释:(共10题,每题4分,共40分)

1. 选择性辐射体

2. 电磁波谱

3. 漫反射

4. 大气窗口

5. 中心投影

6. 真彩色合成

7. 数字地球模型

8. 静止卫星

9. 瞬时视场角

10. 亮度温度

二、问答题:(共60分)

1. 试述植被、水、岩石、雪的反射光谱具有哪些特点?(10分)

2. 试述遥感影像目视解译的解译标志及目视解译的方法。(10分)

3. 试述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及全球定位系统之间的关系。(10分)

4. 设计一个遥感图像处理系统的框架,说明它的功能,并举一应用实例。(15分)

5. 试述可见光、热红外、微波遥感的物理基础及其数据的主要用途。(15分)

南京大学2001遥感概论

一、名词解释(20分,每题四分)

1、太阳同步轨道

2、灰标

3、象点移位

二、问答题(80分,每题20分)

1、什么是遥感景象的判读标志?它可以分为哪两大类、六小类?请分别解释。(20分)

2、SPOT-1的中文名称是什么?它是由哪一国发射升空的?它的轨道特征有哪些?它的传感器共有几台?写出其中文名和外文名。传感器的监测系统采用了什么样的元件?(写出元件的中文名和外文名)其扫描方式被为什么扫描?它划分光谱璺有哪两种方式,怎样划分,各种方式对应的地面分辨力各是多少?它对地观测有哪两种模式?采用这两种模式具有哪些优点?

3、什么是标准多波段假彩色合成图象?在这种图象中,绿色森林、清水、含砂多的浊水、红土、风成砂、城市、云、雨各呈现什么颜色?

4、以下一行文字叫做________图象的________行。通过这一行,可以看出:发射卫星的国家和单位,卫星的名称和号码,本图象成象的年、月、日、时、分、秒,成象时的太阳高度和方位角,卫星前进方向相对于真北方向的角度,所用传感器的名称和波段、图象中心点和天底点所对应的经纬度。请用中文将以上各条逐一写出。

南京大学2000年遥感学

一、名词解释(20分)

1、中心投影

2、航向重叠和航向重叠率

3、升交点

4、SPOT

5、HDDT

二、填空(20分)

1、自1988年以来至1999年,中国用()系列运载火箭一共发射了()颗()系列气象卫星。1999年5月,中国发射击了其中的()(一号A,一号B,一号C,二号)卫星。这是一颗()同步轨道卫星。

2、1999年10月,中国用()四号乙运载火箭发射了由中国和()联合研制的()卫星,主要用于监测国土资源变化及监测灾害等。

三、在可见光----近红外区间内,绿色森林的反射光谱有哪些主要特征:根据这些特征,推断它在彩红外感光片及相应的彩色象纸片上呈现的颜色:可绘出这两回事种感光材料的剖面结构来分析说明。(20分)

四、LANDSAT-4和-5 是哪一国发射的?它们的轨道高度、旋转周期和覆盖周期各是多少?它们有哪两种传感器?各有哪几个通道?各通道的地面分辨率是多少?

五、在遥感数字图象中,以什么来衡量反差的大小?为什么有时要作反差扩展?其具体方法有哪几种?请细述之。(20分)

南京大学1999遥感学

一、名词解释(20分)

1、大气窗口

2、混合像元

3、合成孔径雷达

4、数字图像处理

二、近红外遥感与热红外遥感的区别是什么:请各举二例分别说明各自的应用。(20分)

三、什么是主动遥感?什么是被动遥感:请说明各自的应用范围。(20分)

四、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分哪几个步骤?请逐一阐述。(20分)

五、遥感在城市研究中的应用有哪些?请举五例分别说明其中的原理(20分)

南京大学1998年遥感学遥感学:(要求:简明扼要,字迹清楚工整。)

一、我国已先后成功发射了风云一号和风云二号气象卫星,请说明这两种卫星的轨道特征,主要遥感器及其功能。与正在运行的同类卫星相比较,有何特点?(15分)

二、简要说明遥感图像人工目视判读的原理和方法。(15)

三、陆地卫星4/5数据是目前利用得最多的遥感数据,请简要说明TM各波段的光谱特性及其适用领域。(15分)

四、试比较黑白全色航空相片与黑白红外扫描图像的异同。(15分)

五、应用航空像片判读成果进行制图时应注意那问题?你是怎样处理的。(15分)

六、举例说明地表光谱特性的时间和空间效应。(15分)

七、试绘出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应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方法进行土地分类的流程图。(10分)此题即教材P189表5-15的一部分,很简单

南京大学1997年遥感学

遥感学:(注意:答题要字迹工整,用字规范,简明扼要,抓住重点,切忌冗长。)

一、绘出对地遥感的流程图,并对其中图像数据处理部分作较详细的说明。(15分)。

二、与陆地遥感相比较,海洋遥感有那些特点?近年来,国际上有那些海洋遥感计划,其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15分)

三、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对于地球科学的研究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试论述之(15分)。

四、我国返回式遥感卫星和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所收集的遥感数据有那些特点,(与Landsat和NOAA比较)它们已在那些方面得到应用。(15分)

五、Eos(对地观测系统)是一项跨世纪的遥感计划,试述其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10分)

六、对下述各小题作简要解释(每小题2分共30分)

1、混合像元

2、DTM

3、航天飞机

4、模式识别

5、ARC/INFO

6、判读标志

7、GPS

8、长二捆

9、监督分类

10、光谱标志

11、大气窗口

12、Landsat TM 6 的地面分辨率

13、Landsat 5 的倾角与高度

14、列出国内两种遥感期刊

15、我国已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几颗?回收几颗?

北京师范大学遥感试题

2008年北京师范大学地遥学院849遥感概论试题

院(系、所):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专业: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摄影测量与遥感

科目代码:849

科目名称:遥感概论

一、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30分)

选择性辐射体

误差矩阵

辐射分辨率

大气窗口

二向性反射因子(BDRF)

二、简答题(每个10分,共80分)

1、简述在植被遥感中的植被冠层被植物的BDRF影响的关键因素。

2、

3、简述遥感图像增强中线性拉伸和直方图均衡化方法的区别。

4、简述K-T变换和图像结果反映了植被的那些信息。

5、

6、在光学遥感中,大气在遥感中有那些作用。

7、微波遥感的遥感器类型和其特点。

8、某一黑体的温度是290K,请计算当黑体处于最大辐射强度时候的波长。

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如果要对一个城市的绿地进行遥感测图,请你叙述整个工作流程和其中的注意事项。

2、请你说明在全球或区域的生态环境监测,遥感的潜力,遥感的局限性和对这些局限性有何改进的方法或建议。

2005年北京师范大学地遥学院849遥感概论试题

一、名词解释

辐射亮度

漫反射

比辐射率

热惯量

多普勒效应

透射收缩

地学相关分析

叠合光谱图

二、简答题

1、简述二向性反射率分布函数和二向反射因子的区别

2、简述推归式扫描仪的成象原理

3、简述光谱角度匹配法

4、图象融合有哪些关键技术

5、简述土地覆盖和土地利用的区别

三、分别叙述遥感数据的空间、光谱、时间和辐射分辨率所对应的物理含义

四、以植被为例,叙述地物波谱特性的影响因素

五、叙述遥感解译中的8个基本要素

六、要对华北地区的冬小麦进行遥感作物估产,其中涉及哪些重要内容?请阐述你的具体方法,并说明理由

2004年北京师范大学地遥学院849遥感概论试题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60分)

1 在遥感常用的波段中,所接收的主要电磁波辐射源有哪些?这些电磁波分别携带地物的哪些特征参数信息?

2 天空晴朗时,对于0.4-14微米的所有波长,在野外利用不同波段的遥感设备观测理想的常温黑体合同等温度的灰体表面,观测到的黑体表面的数值总比灰体大吗?为什么?

3 要提取山体背阴处的地表信息,相比之下,采用TM数据的近红外波段还是蓝光波段的遥感图像更好,为什么?

4 SPOT卫星采用把数据记录在卫星上再间接传送到接收站的方式,请问为什么SPOT卫星要在高纬度设立接收站?

5 写出图像进行线性灰度变换的基本公式

6 简述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

二、论述题

1 要把地面的实际景物变成计算机屏幕显示的遥感灰度图像,需要经过图像的数字化,包括哪些内容?具体操作时应考虑什么样的原则?(15分)

2 叙述图像判读的过程(15分)

3 论述辐射量校正所包括的内容(15分)

4 叙述地图投影的代表性方法(15分)

5 要利用遥感数据监测某省的植被状况,并与往年进行对比分析,从数据收集、处理到分析的角度进行论述,并制定工作计划。(30分)

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黑体

2反射因子

3体散射

4图像判读

5直方图均衡化

6太阳同步轨道

二问题解答

1绿色叶子的光谱反色(0.4-2um)主要受那些因数的影响,如何影响?(18分)2地形的影响在雷达图像中有哪几种,分别说明其原理(18分)

3成像光谱仪的特点是什么?对其基本原理和扫描种类进行简要说明(20分)4简述地形的表示方法(12分)

5论述典型的地理几何信息表示方法(12分)

6谈一谈如何利用遥感进行环境监测(至少包括原理与步骤)(40分)

一九九九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专业: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考试科目: 遥感概论

一. 名词解释(每题4分)

1.大气窗口

2.亮度温度

3.地物波谱

4.视场

5.趋肤深度

6.综合孔径雷达(SA R)

7.同步轨道

8.植被指数

9.图象增强 10.最大似然分类

二. 问题解答(共60分)

1. 应用陆地卫星图像进行土地利用/土地覆盖解释制图的方法与步骤.

2. 试述陆地卫星TM的波段划分及各波段的应用.

3. 试述气象卫星NOAA-AVHRR的波段划分及各波段的作用.

4. 试述红外遥感中温度分辨率与空间分辨率的关系.

2002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4分,共40分)

1,亮度温度 6,合成孔径雷达

2,黑体辐射 7,K-L变换

3,地球同步轨道 8,直方图均衡化

4,解译标志 9,高通滤波

5,控制点 10,监督分类

二,简答(共20分)

1,简述地物的光谱特征受哪些环境因素的影响?(10分)

2,简述我国“十五”期间遥感发展的主要趋势?(10分)

三,论述题(共40分)

1,论述陆地卫星landsat的轨道特征和专题制图仪TM各波段的设置和主要作用。(15分)

2,已知两时相的TM图像t1,t2,图像按栅格数据结构存储,图像大小为600 4 00,为标准DAT格式,每幅图像包含7个波段,像元大小为30 30米,土地覆

盖类型编码如下:

(1)城镇土地,(2)水体,(3)耕地,(4)林地,(5)草地

试设计一个技术流程,用分类比较法求取,从t1到t2期间,城镇用地覆盖类型的变化面积,并生成城镇用地变化图文件.

2007年武汉大学摄影测量与遥感考研试题

一.名词解释(共八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灰体;方向反射;太阳同步轨道;图像锐化;构像方程;推扫式传感器;光谱特性曲线;哈达玛变换

二.判断题(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只判断正误)

1. 在微波波段,黑体的微波辐射亮度与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2. 卫星轨道在空间的具体形状位置,可由六个轨道参数来确定。

3. 对于中心投影图像,其成像点的位置取决于地物点入射光线的方向。

4. 在可见光图像上其灰度与辐射功率成函数关系,因此也就与温度和发射率的大小有直接的关系。

三.选择题(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单项选择)

1.对于SPOT产品,没作任何改正的图像,被称作

a.0级产品

b.1A级产品

c.2 A级产品

d.3 A级产品

2.按比例拉伸原始图象灰度等级范围,被称作

a.直方图均衡

b. 线性变换

c. 密度分割

3.全景投影的影像面是一个

a. 平面

b. 斜面

c. 圆柱面

4.植物的反射陡坡主要位于

a.蓝光

b.绿光

c.红光

d.近红外

四.简答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

1.说明被动遥感主要辐射源的特点。

2.斜距投影对图象的几何特点有什么影响?

3.轨道间能进行立体观测的卫星对时间分辨率有何影响(举例说明)?

4.光学图象转变为数字图象的实质是什么?

5.简述辐射误差。

6.举例说明先验知识在计算机分类中的作用。

7.说明最大似然法分类的实质。

8.多波段影像与光谱响应曲线有什么关系?

五.论述题(共3小题,前两小题各15分,后一小题16分,共46分)

1.介绍一套你所熟悉的遥感图象处理软件系统。

2.就你熟悉的领域,说明大气窗口的应用。

3.叙述遥感平台的现状与趋势。

武汉大学遥感2006年试题

一、概念解释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遥感

2、斯忒藩-玻尔兹曼定律

3、比辐射率

4、无选择性散射

5、双向反射比因子

6、资源卫星

7、红外彩色片

8、方位分辨力

9、监督分类方法

10、高光谱遥感

二、分析论述题(共8小题,每题13分,共104分)

1、分析大气对辐射传输的影响及遥感器所接收辐射的构成(即有哪些辐射成分进入遥感器)。

2、分析对比在垂直航向上,垂直中心投影与雷达斜距投影的主要变形特点。

3、试说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设计原理和应用意义。

4、在一幅遥感图像的灰度直方图中,峰值处于灰度值较低的一端,且感兴趣的信息也在低灰度值部分。请设计一种非线性增强变换以突出所感兴趣的信息,并说明理由。

5、分析对比K-L变换和K-T变换的原理和应用意义。

6、简述农作物遥感估产的步骤和内容。

7、下图(见下页):若有红、绿、蓝三原色分别位于红:0.61微米,绿:0.54微米,蓝0.47微米附近,若将这三点连成三角形,以此为基础找到他们的补色位置,说明补色黄、品红、青的波长及饱和度。(请作图)

武汉大学2004GIS复试:遥感

一.问答题(共4小题,每题25分,共100分)

1 叙述光谱反射特征曲线与波谱响应曲线的联系和区别。

2 列出中心投影影像,线阵CCD推扫式影像,逐点扫描式影像和侧视雷达影像的构象方程。作图说明地形起伏引起这几种影像像点唯一的规律。

3 叙述用30M分辨率的TM4、3、2多光谱影像与同一地区10米分辨率的SPOT 全色影象进行融合的原理和步骤。

4 解释遥感影像空间分辨率,辐射分辨率,光谱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各举一例说明目前民用遥感卫星及所载传感器这四种分辨率所能达到的成度。

武汉大学2002年RS试题

一、名词解释(20分)

1. 波谱分辨率

2. 密度分割

3. 全球定位系统

4. 遥感制图

5. 监督分类

二简答(40分)

1. 多源数据信息融合的基本原理

2. 雷达遥感的主要特征

3. 纹理特征提取的方法

4. 遥感信息地学评价标准

三问答(40分)

1. 成像光谱仪的基本原理

2. 遥感影像解译的主要标志

3. 结合您的专业,谈谈遥感应用的关键技术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2000年RS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25分)

1. 高光谱遥感

2. 空间分辨率

3. 大气纠正

4. 色度空间

5. 小波变换

二、论述题(任选三,每个25分,共75分)

1. 微波遥感的成像机理

2. 多源数据复合的方法及关键技术

3. 遥感的发展及前沿综述

4. 结合你的专业,谈谈遥感应用的关键技术

南京师范大学1999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遥感学: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

1、亮度温度

2、米氏散射

3、航空像片投影差

4、滤波增强处理

二、问答题(每题15分)

1、目前遥感技术常用哪些电磁波的波段?请说明各波段的波长范围及主要特性。

2、什么叫发射率?按发射率与波长的关系可将地物分成哪几种类型?

3、以陆地卫星TM图像的波段为例,说明怎样进行真彩色合成和假彩色合成?假彩色合成图像有什么特殊用途?

4、影响植被在遥感图像上的光谱特征和主要因素有哪些?从绿色植被的典型反射光谱曲线上可看出哪些特点?

三、综合题(20分)

1998年7——8月长江流域遭受特大洪涝灾害,江西鄱阳湖滨一带发生大面积淹没。利用遥感技术进行洪涝灾情的实时或准实时监测及灾后损失评估显得十分重要。请说明怎样利用遥感技术:1)、进行洪涝灾情的实时或准实时监测;2)、进行灾后损失评估。

(要求从技术路线、方法及所用遥感资料等方面作出说明)

南京师大2000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遥感学

一、名词解释(共40分)

1、传感器

2、电磁波

3、瑞利散射

4、黑体辐射

5、微波

6、空间分辩率

7、假彩色合成

8、图像反差增强(反差拉伸)

二、问答题或综合题

1、与常规地理研究手段相比,遥感技术有何优越性?(10分)

2、什么是数字图像直方图?它在遥感图像数字处理中有何用处?(15分)

3、什么是地物的反射光谱和反射光谱曲线?请画出绿色植被、干土和净水的典型反射光谱曲线,并作简要说明。(15分)

4、什么是遥感图像大气校正?为什么要进行遥感图像大气校正?请以多光谱扫描仪(MSS)资料为例,说明大气校正的原理和方法。(20分)

南京师大2001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遥感学

一、名词解释(共40分)

1、黑体

2、发射率

3、数字图像直方图

4、假彩色等密度分割

5、亮度温度

6、中心投影

7、卫星轨道参数

8、高光谱遥感

二、问答题(每题15分)

1、画出电磁波谱图,并对现代遥感技术常用光谱段的波长范围及其在遥感上的应用作出简要说明。

2、什么是遥感图像的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这三种分辨率的改善对地物遥感监测有何作用?

3、以美国陆地卫星TM图像的波段为例,分别说明遥感图像的真彩色合成与假彩色合成方案。与真彩色合成图像相比,假彩色合成图像在地物识别上有何优越性?

4、当前遥感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是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相结合(即所谓“3S”技术)。请从技术上说明这种结合的意义。

遥感原理——2004

名词解释:(5*…6)

时间分辨率

方位分辨率

光谱分辨率

光学机械扫描

非监督分类

后向散射

问答题:(10*4)

叙述黑土、水、植物和雪的光谱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一般规律

何谓遥感图像的解译标志?主要解译标志有哪些?

请分别设计图象滤波处理中的模版(算子):平滑、锐化、突出东西向线性构造、突出北东向线性构造

根据数字图像处理的实践,指出采用GCP进行图像几何经纠正的方法要点。

综合:40*2

简述植被指数的主要类型并分析其影响要素

简述大面积小麦估产的工作方法和技术路线

浙江大学遥感、地理信息试题

2004浙江大学地理信息系统试题

1:论述地理空间数据区别于一般计算机数据的本质特征。

2:a:GIS所关注的三种基本拓扑特性是什么?

b:这三种拓扑特性在拓扑矢量数据结构中,通常怎样通过线拓扑、节点拓扑、多边形拓扑来表达?

3:a:解释栅格空间数据模型的几个基本构成成分。

b:试将栅格数据与矢量数据进行总体比较

4:a:采用空间数据库引擎,地理空间数据管理方式与过去有什么不同?这样做意义何在?

b:简述目前空间数据库引擎的两种主要实现方式。

5:从基本思想或理论假设上,空间数据插值有哪四种类型?

6:a:矢量GIS叠置分析有哪三种主要形式?

b:为什么栅格GIS叠置分析比矢量GIS叠置分析相对简单?

7:(任选一题)

a:你过去若做过GIS实际工作或大学GIS课程实习,请说明该工作或实习的内容、意义、完成的方法或技术路线。

b:谈谈近年来计算机技术进步所导致的GIS新技术。

2000年入学考试试题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

一、遥感部分(40分)1、遥感技术主要包括那些内容(对每一部分略加说明)?(10分)2、遥感技术当前主要在那些电磁波段上进行?(10分)3、利用遥感技术获取信息有那些特点?(5分)4、微波遥感的优点是什么?(5分)5、影像数字化进行那两面三刀个步骤?它们各自完成什么任务?(10分)

二、地理信息系统部分(60分)1、(20分)1)、数据和信息有何区别?(5分)2)、何谓地理信息系统?(5分)3)、试给出GIS主要硬件设备结构框图?(5分)4)、试给出GIS主要软件设备结构框图?(5分)2、(20分)1)、简述GIS的基本功能?(10分)2)、何谓3S结合?简单说明之?(10分)3、(20分)1)、何谓数字高程式模型?试给出其几种主要形式?(10分)2)、GIS未来在技术上特别关心那些问题?(10分)

1999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12分)1、缓冲区分析2、变量筛选分析3、地理信息系统4、空间数据内插

二、问答题1、地理信息系统有哪些区别于一般信息系统的特点?(至列出3点)2、在四叉树编码中,怎样确定最后的存储单元(即终点)?3、美国环境系统研究所除了传统产品ARC/INFO系列软件外,近年来又推出了SDE和ArcView GIS,后两面三刀者在一般情况下采用非拓朴型的数据格式,需要时才增补结构。考生试就其原因加以评述。4、在买来GIS用软件平台上,可以:A,开发满足特定用户需要的GIS系统;B,做面向用户的专家系统或应用模式。试就以上任一方面(A或B)简要说明之。5、比较Vector和Raster数据结构的异同点。

1998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地理信息系统

一、名词解释(共15分)1、3S技术2、游程长度编码3、数字高程模型(DEM)

4、变量聚类分析

5、Network分析

二、填空(共20分)1、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应用领域有________和________等。2、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输入设备有________和________,输出产品主要有_____和______等。3、地理(空间)数据的两种主要数据结构为_______和________。4、通用(常规)数据库结构的主要模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面向目标模型。5、Arc/Info是最通用的地理信息

系统软件之一,采用________作为数据库数据组织、存贮和管理的基本单元。一个基本单元的要素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和标识点五种不同的类型。6、地理信息系统中,为了把不同来源的地图相叠合,需先进行____转换。7、地理信息系统中窨数据的拓朴关系有_____、______和_______等。主要类型。8、地理信息系统的查询有多种方式,例如_____、______和_____等。9、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包括___、_____和____等。10、地形图中有一个不规则分布的高程点资料(包括位置及高程值),为了做DEM,可用_____和____等方法来进行高程点内插。

三、为什么要进行数据处理?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四、数字化输入1:10万专题图(如土地利用图),将其汇总到1:25万图上,假定在1:25万图上某地类图斑的上图面积为9mm2如何在1:10万图上选出这些小图斑来?已知1英寸=2。54cm,数字化地图单位是英寸)

五、写出矢量到栅格转换的一般步骤,并说说转换的目的。

六、如果让你设计一个浙江省旅游信息系统,要求系统具有随机查询各旅游景点名称、概况(包括景点特点、特产、需花时间、交通状况等)功能,并具有最佳(最少时间或最经济)旅游路线选择等功能,需做哪些工作?(从需输入的要素及工作步骤方面来考虑)

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考研专业课试卷--遥感理论

2006-12-21 15:49:02 华东师范大学考研共济网点击浏览:56次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课试题、

一、遥感名词解释(4*10=40分)

电磁辐射

黑体辐射

太阳辐射

地物光谱特性

中心投影

多光谱摄影

静止卫星判读标志021-

地面分辨率

非监督分类336260 37

二、问答题(60分) 业

1)什么叫遥感平台?按其高度不同可以分为那几种?各种遥感平台的作用是什么?

遥感概论复习资料

遥感复习资料 一、选择题(不加粗的为答案) 1、下列不属于遥感的特点是 A、宏观性、综合性 B、多时相性 C、多波段性 D、稳定性 2、遥感按照传感器工作方式可分为 A、红外遥感 B、主动遥感 C、航天遥感 D、被动遥感 3、下列属于微波遥感特点的有 A、穿透能力强,能全天候工作 B、对冰、雪、森林和土壤有一定的穿透能力 C、对海洋遥感有特别的意义 D、分辨率低 4、下列波谱属于可见光范围的有 A、0.01μm—0.38μm B、0.38μm—0.47μm C、0.47μm—0.62μm D、0.62μm—0.76μm 5、绝对黑体是指 A、某种绝对黑色自然物体 B、吸收率为1,反射率为0的理想物体 C、吸收率为0,反射率为1的理想物体 D、黑色烟煤 6、下列属于大气平流层的特点的有 A、高度在7-12 km,温度随高度而降低,天气变化频繁。 B、温度由于臭氧层对紫外线的吸收逐渐升高。 C、高度在12-50km,没有天气现象。 D、高度在50-1000km,对遥感波段透明。 7、下列哪种卫星空间分辨率最高 A、美国Quick Bird系列卫星 B、1999年中国发射的中巴资源卫星CBERS-2 C、装载HRV传感器的法国SPOT系列卫星 D、1999年美国发射的IKNOS卫星 8、美国陆地卫星(Landsat)TM图像在近红外波段的空间分辨率 A、15m B、20m C、80m

D、30m 9、在进行遥感图像几何校正过程中,当选择多项式模型的多项式次数为3时,则最低应选择多少个控制点 A、6 B、9 C、10 D、12 10、在Landsat的TM图像中,称为标准假彩色的波段组合为 A、R GB-321 B、R GB-453 C、R GB-123 D、R GB-432 11、下列有关植被遥感特性描述正确的有 A、影响植物光谱反射率的主要有叶子颜色、细胞组成、含水量。 B、植物含水量越高其反射率越高。 C、植物生长状况越好,其在可见光波段反射率越低,近红外波段反射率越 高,微波波段反射率越低。 D、基于植被叶绿素在红色波段的强烈吸收以及在近红外波段的强烈反射, 通过红和近红外波段的比值或线性组合实现对植被信息状态的表达。 12、下列有关3S集成技术描述正确的有 A、3S是指GIS、RS、GPS B、3者的关系可形象描述为“一个大脑,两只眼睛”,其大脑指的是GIS。 C、G PS、RS作为GIS的数据来源,其GPS主要提供矢量数据、RS提供栅 格数据。 D、G PS主要有空间定位获取空间位置的作用。 二、简答题 1、一些专家从不同角度对遥感进行了定义(参照如下),根据你所学到的内容 对遥感进行描述。(10分) 答:要点是,从遥感主要做什么和怎么做两方面表述。 2、为什么晴朗的中午天空是蓝色,早晚的地平线方向太阳是橘红色?为什么雨雾通常呈白色?(6分) 答:因为瑞利散射的原因,其蓝色的散射能力最强,所以天空呈现蓝色。早晚太阳光穿过大气的厚度大,其最后能透过的只有红色光所以表现为橘红色。由于雨雾的颗粒比较大,这是发生无选择反射,既各个方向放射强度相同,所以表现为白色。 3、根据下图说说水体波谱特征?

遥感导论课后题问题详解

一、名词解释 (1)电磁波谱: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则构成了电磁波谱。 (2)遥感平台:装载传感器的平台称为遥感平台。 (3)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是绝对黑体。(4)大气窗口:通常把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5)传感器:接收、记录目标地物电磁波特征的仪器,称为传感器或遥感器。 (6)空间分辨率:图像的空间分辨率指像素所代表的地面围的大小,即扫描仪的瞬时视场,或地面物体能分辨的最小单元。 (7)数字图像:数字图像是指能够被计算机存储、处理和使用的图像。 (8)遥感数字图像:是以数字形式表示的遥感图像。 1.遥感: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遥感系统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五大部分 3雷达:由发射机通过天线在很短时间,向目标地物发射一束很窄的大功率电磁波脉冲,然后用同一天线接收目标地物反射的回波信号而进行显示的一种传感器。 二、填空题 (1)遥感按工作方式分为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成像遥感和非成像遥感。 (2)颜色的性质由明度,色调,饱和度组成。 (3)微波的波长为1mm~1m。 (4) 传感器一般由敏感元件、转换元件、转换电路三部分组成。 (5)微波遥感的工作方式属于遥感 (6)侧视雷达的分辨力分为距离分辨力和方位分辨力,前者与脉冲宽度有关;后者与发射波长,天线孔径,距离目标地物。 (7)遥感探测系统包括信息源、信息获取、信息记录和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应用。(8)与常规手段相比,RS的特点为大面积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经济性、局限性。 (9)大气散射包括瑞利散射、米氏散射、无选择性散射。 (10)数字图像增强的方法包括对比度变换、空间滤波、彩色变换、图像运算、多光谱变换。 (11)遥感探测系统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用。 (12)遥感特点:大面积的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和综合性和可比性、经济性、局限性。(13)大气散射类型:瑞利散射、米氏散射、无选择性散射。 (14)图像质量评价:空间分辩率、波普分辩率、辐射分辩率、时间分辩率。 (15)遥感平台分:航天平台、航空平台、地面平台。 三、简答题 8.大气的散射现象有几种类型?根据不同散射类型的特点分析可见光遥感与微波遥感的区别,说明为什么微波具有穿云透雾能力而可见光不能? 答:散射有瑞利散射、米氏散射、无选择性散射。大气云层中,小雨滴的直径比其他微粒最大,对可见光只有无选择性散射发生,云层越厚,散射越强,而对微波来说,微波波长比粒子的直径大得多,则又属于瑞利散射的类型,散射强度与波长四次方成反比,波长越长,散射强度越小,所以微波才能有最小散射,最大透射,而被称为具有穿云透雾的能力。

遥感作业

1.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原理 遥感图像解译(Imagery Interpretation):是从遥感图像上获取目标地物信息的过程:即遥感图像理解(Remote Sensing Imagery Understanding)分为目视解译和计算机解译。 遥感图像目标地物的识别特征 1.形状(shape):目标地物在遥感图像上呈现的外部轮廓.遥感图像上目标地物形状:顶视平面图. 解译时须考虑遥感图像的成像方式。 2.大小 3色调(tone):全色遥感图像中从白到黑的密度比例叫色调(也叫灰度)。如海滩的砂砾色调标志是识别目标地物的基本依据,依据色调标志,可以区分出目标地物。 4颜色(colour):是彩色遥感图像中目标地物识别的基本标志。日常生活中目标地物的颜色:遥感图像中目标地物的颜色:地物在不同波段中反射或发射电磁辐射能量差异的综合反映。彩色遥感图像上的颜色:真\假彩色.真彩色图像上地物颜色能真实反映实际地物颜色特征,符合人的认知习惯。目视判读前, 需了解图像采用哪些波段合成,每个波段分别被赋予何种颜色 5.阴影(shadow):遥感图像上光束被地物遮挡而产生的地物的影子,根据阴影形状、大小可判读物体的性质或高度。不同遥感影像中阴影的解译是不同的. 6水系水系标志在地质解译中应用最广泛,它可以帮助我们区分岩性、构造等地质现象。这里所讲的水系是水流作用所形成的水流形迹,即地面流水的渠道。它可以是大的江河,也可以是小的沟谷,包括冲沟、主流、支流、湖泊以至海洋等。在图像上可以呈现有水,也可以呈现无水。水系的级序,一般是从冲沟到主流, 7. 纹理(texture):内部结构,指遥感图像中目标地物内部色调有规则变化造成的影像结构。如航空像片上农田呈现的条带状纹理。纹理可以作为区别地物属性的重要依据等八、位置(Location) 是指地物的环境位置以及地物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在像片中的反映。也称为相关特征。它是重要的间接判读特征。 九、土壤、植被标志 通过对土壤、植被的相关分析,推断其下伏地物的性质。 十、人类活动标志 古代与现代的采场、采坑、矿冶遗址是找矿标志; 耕地的排布反映地形地貌特征,如火山口周围耕地呈环状分布。 叙述目视解译基本程序与步骤 遥感影像目视解译是一项认真细致的工作,解译人员必须遵循一定行之有效的基本程序与步骤,才能够更好地完成解译任务。一般认为,遥感图像目视判读分为五个阶段:(1) 目视解译准备工作阶段:遥感图像反映的是地球表层信息,由于地理环境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特点,以及受大气吸收与散射影响等,遥感影像有时存在同质异谱或异质同谱现象,使得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和多解性。(2) 初步解译与判读区的野外考察:初步解译的主要任务是掌握解译区域特点,确立典型解译样区,建立目视解译标志,探索解译方法,为全面解译奠定基础。(3) 室内详细判读:初步解译与判读区的野外考察,奠定了室内判读的基础。建立遥感影像判读标志后,这就可以在室内进行详细判读了。(4) 野外验证与补判:室内目视判读的初步结果,需要进行野外验证,以检验目视判读的质量和解译精度。对于详细判读中出现的疑难点、难以判读地方则需要在野外验证过程中补充判读。(5) 目视解译成果的转绘与制图:遥感图像目视判读成果,一般以专题图或遥感影像图的形式表现出来。

遥感考试重点整理

遥感课程复习重点 第一章概论 1、遥感的定义: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物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感知的一门探测技术。具体地讲:是指在高空和外层空间的各种平台上,运用各种传感器获取反映地表特征的各种数据,通过传输,变换和处理,提取有用的信息,实现研究地物空间形状、位置、性质、变化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一门现代应用技术科学。 2、遥感的分类:(1)按工作平台分类: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2)按照探测电磁波的工作波段分类: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3)按照遥感应用的目的分类:环境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地质遥感;(4)按照资料的记录方式:成像方式、非成像方式;(5)按照传感器工作方式分类:主动遥感、被动遥感。 3、遥感技术特点:(1)宏观性、综合性(2)多源性:多平台、多时相、多波段、多尺度(3)周期性、时效性。 第二章电磁波谱与地物波谱特征 1、遥感如何辨别地物的,其基础是什么: 遥感之所以能够根据收集到的电磁波来判断地物目标和自然现象,是因为一切物体,由于其种类、特征和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具有完全不同的电磁波反射或发射辐射特征。因此遥感技术主要是建立在物体反射或发射电磁波的原理之上的。 2、维恩位移定律:分谱辐射能量密度的峰值λmax波长随温度的增加向短波方向移动,且在一定的温度下,绝对黑体的温度与辐射本领最大值相对应的波长乘积为一常数,即) (λ(维恩常量)。 m= T b 3、辐射功率:单位时间内,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所发射的总辐射功能,也称为幅出度。一种以辐射形式发射、转移、或接收的功率。 物体的总辐射功率: 4、电磁波谱、波谱响应曲线的概念与二者的区别: 电磁波谱:将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依次排列为一个序谱,将此序谱称为电磁波谱。次序为: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 波普响应曲线:根据遥感器对波谱的相对响应(用百分数表示)与波长的关系在直角坐标系中描绘出曲线。 区别: 5、解释下面这张图

遥感概论复习题(1)

遥感概论复习题 第一章 一、填空: 1、 遥感的分类方法很多,按遥感平台分:地面遥感、 航空遥感 、航天遥感 、航宇遥感。 2、 遥感的分类方法很多,按工作方式分:主动遥感和 被动遥感。成像遥感与非成像遥感。 二、简答及综合题 1、何谓遥感?遥感技术系统主要包括哪几部分? 遥感:广义上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 等的探测。狭义上指是应用探测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遥感技术系统主要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五大部分。 2、遥感的主要特点表现在哪几方面?并举例说明。 遥感的主要特点:(1)观测范围大、具有综合、宏观的特点(2)信息量大,具有手段多,技术先进的特点(3)获取信息快,更新周期短,具有动态监测的特点(4)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反映了地球上许多自然人文信息,红外遥感昼夜探测、微波遥感全球探测人们可以从中选择需要的信息(5)经济性:与传统方法相比大大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6)局限性:遥感技术所利用的电磁波还是很有限,仅是其中的几个波段。 3、遥感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1)无记录的地面遥感阶段(2)有记录的地面遥感阶段(3)空中摄影遥感阶段(4)航天遥感阶段 4、当前遥感发展趋势? (1)新一代传感器的研制,以获得分辨率更高,质量更好遥感图像和

数据(2)遥感应用不断深化(3)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与支持是遥感发展的又一进展和方向 5、根据你所学的知识,例举遥感在你所学专业领域中的应用。 (1)遥感在资源调查方面的应用 a:在农业、林业方面的应用 b:在地质矿产方面的应用 c:在水文水资源方面的应用(2)遥感在环境监测评价及对抗自然灾害方面的应用 a:在环境监测方面b:在对抗自然灾害方面的应用(3)遥感在区域分析及建设规划方面的应用(4)遥感在全球宏观研究中的应用(5)遥感在其他方面的应用a:在测绘地图方面的应用b:在历史遗迹、考古调查方面的应用c:军事上的应用 第二章 一、填空: 1、电磁波谱按波长由低到高排列主要由γ射线、X射线、紫外线、 可见 光、 红外线 、 微波 无线电波等组成。 2、无云的天空呈现蓝色是由 瑞利 散射引起的,云雾呈白色主要受 无选择性 散射影响。 3、任何物体都是辐射源,遥感探测实际上是辐射能量的测定。__地表反 射_的太阳辐射成为遥感记录的主要辐射能量。 4、绝对黑体一定满足吸收率为 1 ,反射率为 0 。 5、太阳常数指不受大气影响,在距太阳一个 天文单位 内,垂直于 太阳光辐射方向上单位面积单位时间 黑体 所接收的太阳辐射能量。 6、太阳辐射到达地表后,一部分__反射___,一部分吸收,一部分透 射,地表 反射__的太阳辐射成为遥感记录的主要辐射能量。大气的散射_是太阳辐射衰减的主要原因。 7、地物的反射波谱曲线指 地物反射率 随波长的变化规律。 8、电磁波谱中0.38-0.76波段为可见光波段,其中0.7处为 红 , 0.58处为 黄 、0.51处为 绿 、0.47处为蓝色。 二、简答及综合题

遥感作业

1.概念 遥感: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它是一种远距离目标,在不与目标对象直接接触的情况下,通过某种平台上装载的传感器获取其特征信息,然后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提取、判定、加工处理及应用分析的综合性技术。 遥感平台:搭载传感器的载体。 电磁辐射:具有能量传递的,且其能量与与其传播的频率成正比的电磁波。电磁波谱:按照电磁辐射在真空中传播的频率或波长进行递增或递减排列形成一个连续的谱带,这个谱带就是电磁波谱。 大气窗口:指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射率较高的波段 幅照度:实际物体在单位光谱区间内的辐射出射度与吸收系数的比值 辐射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面积的辐射能量。(它是辐射能流的单位,记 为φ=dW/dt。用W(J/s)表示;辐射通量是波长的函数,总辐射通量是各波段辐射通量之和。(压力)) 反射率:地面物体反射的能量占入射总能量的百分比 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称物体为黑体。地物反射波谱:研究地面物体反射率随波长的变化规律 瑞利散射:由大气中原子、分子,如氮、二氧化碳、臭氧和氧分子等引起的散射。(条件:粒子直径比波长小很多) 加色法:由三原色混合,可以产生其他颜色的方法。 减色法:减色法是从自然光(白光)中,减去一种或二种基色光而生成色彩的方法。(一般适用于颜料配色、彩色印刷等色彩的产生。) 光谱色:圆环上把光谱色按顺序标出,从红到紫是可见光谱存在的颜色,每种颜色对应一个波长值 空间分辨率:指遥感图像上能够详细区分的最小单元的尺寸或大小,是用来表征影像分辨地面目标细节能力的指标 主光轴:通过物镜中心并与主平面(或焦平面)垂直的直线

遥感概论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遥感 广义: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等的探测。狭义: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遥感探测系统 根据通感的定义,遥感系统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 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五大部分 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 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主动遥感由探测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波能量并接收目标的后向散射信号;被动遥感的传感器不向目标发射电磁波,仅被动接收目标物的自身发射和对自然辐射源的反射能量 与常规观测相比,遥感观测的特点 遥感观测可以实现大面积同步观测,并且不受地形阻隔等限制。 遥感探测,尤其是空间遥感探测,可以在短时间对同一地区进行重复探测,发现地球上许多事物的动态变化。 与传统地面调查和考察比较,遥感数据可以较大程度地排除人为干扰。 与传统的方法相比,可以大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分别从遥感平台、传感器类型、工作方式和应用简述遥感类型 遥感平台: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航宇遥感

传感器: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波段遥感 工作方式: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成像遥感和非成像遥感 应用:外层空间遥感,大气层遥感,陆地遥感,海洋遥感 第二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基本概念: 电磁波谱 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序,构成了电磁波谱。 按照波长递减的顺序: 长波,中波和短波,超短波,微波,红外波段(超远红外,远红外,中红外,近红外),可见光(红橙黄绿青蓝紫,0.38~0.76微米),紫外线,X射线,γ射线。朗伯源、朗伯面 辐射亮度L与观察角无关的辐射源,称为朗伯源。一些粗糙的表面可近似看做朗伯源。严格来说,只有绝对黑体才是朗伯源。对于漫反射面,当入射幅照度一定时,从任何角度观察反射面,其反射亮度是一个常数,这种反射面称朗伯面。把反射比为1的朗伯面叫做理想朗伯面。 绝对黑体、灰体、选择辐射体 绝对黑体: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是绝对黑体。 灰体:没有显著的选择吸收,吸收率虽然小于1,但基本不随波长变化,这种物体叫灰体。如果发射率与波长无关,那么可把物体叫作灰体,否则叫选择性辐射体

福师《遥感导论》在线作业二1答案

福师《遥感导论》在线作业二-0004 试卷总分:100 得分:0 一、单选题(共20 道试题,共40 分) 1.为了突出图像的边缘、线状目标或某些亮度变化率大的部分,可采用锐化方法。常用的锐化方法有() A.罗伯特梯度 B.罗伯特梯度、索伯尔梯度 C.罗伯特梯度、索伯尔梯度、拉普拉斯算法 D.罗伯特梯度、拉普拉斯算法 正确答案:C 2.遥感研究对象的地学属性不包括() A.地物的空间分布规律 B.地物的性质 C.地物的光谱特征 D.地物的时相变化 正确答案:B 3.遥感数据处理常运用K-L变换作数据分析前的预处理,它可以实现() A.数据分类和图像运算 B.数据压缩和图像增强 C.数据分类和图像增强 D.数据压缩和图像运算 正确答案:B 4.遥感图像计算机分类的依据是遥感图像() A.像元的数量 B.像素的大小 C.像元的维数 D.像素的相似度 正确答案:D 5.遥感按平台分类可分为() A.地面和近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 B.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谱段遥感 C.主动式遥感、被动式遥感 D.成像遥感、非成像遥感 正确答案:A

6.航天遥感平台的服务内容不包括() A.气象卫星系列 B.陆地卫星系列 C.海洋卫星系列 D.冰川卫星系列 正确答案:D 7.颜色对比是() A.视场中对象与背景的亮度差与背景亮度之比 B.视场中相邻区域的不同颜色的相互影响 C.彩色纯洁的程度 D.色彩彼此相互区分的特性 正确答案:B 8.下列关于光谱成像技术表述不正确的是() A.在一定波长范围内,被分割的波段数越多,波普越接近与连续曲线 B.光谱成像可以在取得目标地物图像的同时获得该地物的光谱组成 C.高光谱成像光谱仪成像时多采用扫描式或推帚式 D.高光谱成像光谱仪的图像是由数十个波段的狭窄连续光谱波段组成 正确答案:D 9.遥感数字图像的特点不包括() A.便于计算机处理与分析 B.图像信息损失低 C.逻辑性强 D.抽象性强 正确答案:C 10.地物单元周长为P,以链码形式记录面状地物单元边界。设相邻像素间采用链码表示的长度为:Li=2n(2的n次方),式中n=Mod(2,ai),i=1,2,3,…,7。i为链码的方向。提取该地物周长表示为() A.P=∑4Lj(j表示地物边界像素点的个数) B.P=∑3Lj(j表示地物边界像素点的个数) C.P=∑2Lj(j表示地物边界像素点的个数) D.P=∑Lj(j表示地物边界像素点的个数) 正确答案:D 11.如果一个物体对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是() A.灰体

遥感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遥感概述 1、遥感:通过遥感器这类对电磁波敏感的仪器,在远离目标和非接触目标物体条件下探测目标地物,获取其反射、辐射或散射的电磁波信息,进行处理、分析与应用的一门科学和技术。 2、光谱特性:一切物体,由于其种类和环境条件不同,因而具有反射或辐射不同波长的电磁波的特性,这种特性叫做光谱特性。 3、传感器:接收从目标中反射或辐射来的电磁波的装置叫做传感器。 4、遥感平台:搭载传感器的载体成为遥感平台。 5、遥感探测的特点: 宏观观测,大范围获取数据资料 动态监测,快速更新监控范围数据 技术手段多样,可获取海量信息 应用领域广泛,经济效益高 或者 大范围监测 动态监测 技术多种多样,可获取海量信息 广泛应用,经济效益高 6、遥感的分类 (1)根据工作平台的不同,分为地面遥感、航空遥感和航天遥感 (2)根据电磁波的工作波段不同,可分为紫外 遥感,探测波段在0.05—0.38μm之间; 可见光遥感,探测波段在0.38—0.76μm之间; 红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76—1000μm之间 和微波遥感,探测波段在1mm—10m之间。 (3)根据传感器工作原理,可分为主动式遥感 和被动式遥感; 主动遥感:传感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波能量并接 收目标的后向散射信号。 被动遥感:传感器不向目标发射电磁波,仅被动 地接收目标物的自身发射和对自然辐射的反射能量。

(4)根据遥感资料的获取方式, 可分为成像遥感和非成像遥感; 成像传感器:摄影传感器、扫描成像传感器、雷达成像传感器; 非成像传感器:高度辐射计。 (5)根据波段宽度及波普的连续性,可分为高光谱遥感和常规遥感。 (6)根据应用领域不同,可分为环境遥感、城市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海洋遥感、地质遥感、气象遥感、军事遥感等,还可以把它们划分为更细的专题领域进行研究。 7、现代遥感技术发展的趋势和展望 多分辨率多遥感平台并存,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及光谱分辨率普遍提高; 新型传感器不断涌现,微波遥感、高光谱遥感迅速发展; 遥感的综合应用不断深化 商业遥感时代的到来 8、RS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对地观测数据,而GIS的空间数据库则通过信息高速公路实现全国乃至全球的数据交换与共享、分析、成图,GPS依靠远程通讯而实现高精度的定位和导航。 第二章遥感电磁辐射基础 1、遥感技术中较多使用可见光、红外和微波波普区间。太阳光是地球的光源,可见光部分可以被人眼观察到,所以在遥感探测中使用非常广泛。红外区间探测不可见的辐射信息,远红外区间可以探测热辐射,扩大了遥感的应用。而微波辐射的探测更可以成为全天候探测,不受白天黑夜和天气状况的影响,在遥感研究中应用前景广泛。 2、太阳常数=在距离太阳一个天文单位的区域内 垂直于太阳辐射方向上的单位面积和单位时间内的黑体说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 I=1.36X103 W/m2 3、地球自身发射的辐射主要集中在波长较长的6微米以上的热红外区段。地球自身的辐射接近于300k黑体辐射。 4、大气窗口:由于大气层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使得太阳辐射的各波段受

遥感导论课后习题答案解析

第一章: 1、遥感得基本概念就是什么? 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得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得特征性质及其变化得综合性探测技术。 2、遥感探测系统包括哪几个部分? 被侧目标得信息特征、信息得获取、信息得传输与记录、信息得处理与信息得应用、 3、作为对地观测系统,遥感与常规手段相比有什么特点? ①大面积同步观测:传统地面调查实施困难,工作量大,遥感观测可以不受地面阻隔等限制。 ②时效性:可以短时间内对同一地区进行重复探测,发现地球上许多事物得动态变化,传统调查,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用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才能获得地球上大范围地区动态变化得数据。因此,遥感大大提高了观测得时效性。这对天气预报、火灾、水灾等得灾情监测,以及军事行动等都非常重要。(比较多,大家理解性得删除自己不需要得) ③数据得综合性与可比性遥感获得地地物电磁波特性数据综合反映了地球上许多自然、人文信息。由于遥感得探测波段、成像方式、成像时间、数据记录、等均可按照要求设计,使获得得数据具有同一性或相似性。同时考虑道新得传感器与信息记录都可以向下兼容,所以数据具有可比性。与传统地面调查与考察相比较,遥感数据可以较大程度地排除人为干扰。 ④经济性遥感得费用投入与所获得得效益,与传统得方法相比,可以大大得节省人力、物力、财力与时间、具有很高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⑤局限性遥感技术所利用得电磁波有限,有待进一步开发,需要更高分辨率以及遥感以外得其她手段相配合,特别就是地面调查与验证。 第二章: 6、大气得散射现象有几种类型?根据不同散射类型得特点分析可见光遥感与微波遥感得区别,说明为什么微波具有穿云浮透雾能力而可见光不能。 ①瑞利散射(大气中粒子得直径比波长小得多时发生得散射)、 ②米氏散射(当大气中粒子得直径与辐射得波长相当时发生得散射) ③无选择性散射 (当大气中粒子得直径比波长大得多时发生得散射)、 大气散射类型就是根据大气中分子或其她微粒得直径小于或相当于辐射波长时才发生。大气云层中,小雨滴得直径相对其她微粒最大,对可见光只有无选择性散射发生,云层越厚,散射越强,而对微波来说,微波波长比粒子得直径大很多,则又属于瑞利散射得类型,散射强度与波长四次方成反比,波长越长散射强度越小,所以微波才有可能有最小散射,最大透射,而被成为具有穿云透雾得能力。 7、对照书内卫星传感器表中所列波段区间与大气窗口得波段区间,理解大气窗口对于遥感探测得重要意义。 对于遥感传感器而言,只有选择透过率高得波段才有观测意义。根据卫星传感器得用途选择合适得波段区间进行观测,选择电磁波通过大气层透过率高得大气窗口,以获取更多有效信息。 8、综合论述太阳辐射传播到地球表面又返回到遥感传感器这一整个过程中所发生得物理现象。 ○1大气得吸收作用;○2大气得散射作用;大气得反射、折射、散射、透射 9、从地球辐射得分段特性说明为什么对于卫星影像解译必须了解地物反射波谱特性。 当太阳辐射到达地表后,就短波而言,地表反射得太阳辐射成为地表得主要辐射来源,而来自地球本身得辐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地球自身得辐射主要集中在长波,即6um以上得热红外区段,该区段太阳辐射得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只考虑地表物体自身得热辐射。两峰交叉之处就是两种辐射共同其作用得部分,在2、5~6um,即中红外波段,地球对太阳辐照得反射与地表物体自身得热辐射均不能忽略。

遥感作业复习资料

第一章遥感物理基础 1 遥感:在不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感知的一门探测技术。 2电磁波谱:把各种电磁波按照波长或频率的大小依次排列,就形成了电磁波谱。 3绝对黑体:能够完全吸收任何波长入射能量的物体 4灰体:在各种波长处的发射率相等的实际物体。 5色温:在实际测定物体的光谱辐射通量密度曲线时,常常用一个最接近灰体辐射曲线的黑体辐射曲线作为参照这时的黑体辐射温度就叫色温。 6大气窗口: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称。 7发射率:实际物体与同温度的黑体在相同条件下的辐射功率之比。 8光谱反射率:物体的反射辐射通量与入射辐射通量之比。 9波粒二象性:电磁波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 10光谱反射特性曲线:反射波谱曲线是物体的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以波长为横轴,反射率为纵轴的曲线。简答题: 1黑体辐射遵循哪些规律? (1 由普朗克定理知与黑体辐射曲线下的面积成正比的总辐射通量密度W随温度T的增加而迅速增加。 (2 绝对黑体表面上,单位面积发射的总辐射能与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3 黑体的绝对温度升高时,它的辐射峰值向短波方向移动。 (4 好的辐射体一定是好的吸收体。 (5 在微波段黑体的微波辐射亮度与温度的一次方成正比。 2电磁波谱由哪些不同特性的电磁波段组成?遥感中所用的电磁波段主要有哪些? a. 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波、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伽玛射线等 b. 微波、红外波、可见光 3 物体的辐射通量密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常温下黑体的辐射峰值波长是多少? (1 与光谱反射率,太阳入射在地面上的光谱照度,大气光谱透射率,光度计视场角,光度计有效接受面积。(2. b为常数2897.8 4 叙述沙土、植物、和水的光谱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一般规律。 1)沙土:自然状态下,土壤表面反射曲线呈比较平滑的特征,没有明显的峰值和谷值。干燥条件下,土壤的波谱特征主要与成土矿物和土壤有机质有关。土壤含水量增加,土壤的反射率就会下降 2)植物:在可见光波段绿光附近有一个波峰,两侧蓝、红光部分各有一个吸收带,近红外波段(0.8-1.0um)有一个有一个反射陡坡,至1.1um附近有一峰值。近红外波段(1.3-2.5um)吸收率大增反射率下降。 3)水:水体的反射主要在可见光中的蓝绿光波段,近红外和中红外波段纯净的自然水体的反射率很低,几乎趋近于零。水中含有泥沙,可见光波段反射率会增加,含有水生植物时,近红外波段反射增强。 5 地物光谱反射率受哪些主要的因素影响? 答:太阳位置,传感器位置,地理位置,地形,季节气候变化,地面温度变化,地物本身的变异,大气状况。 6 何为大气窗口?分析形成大气窗口的原因。 答:大气窗口:有些波段的电磁波的电磁辐射通过大气后衰减较小,透过率较高,对遥感十分有利。 原因:太阳辐射到达地面要穿过大气层,大气辐射.反射共同影响衰减强度,剩余部分才为透射部分,不同电磁波衰减程度不一样,透过率高的对遥感有利。 7 传感器从大气层外探测地面物体时,接收到哪些电磁波能量? 答:(1)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并被地表反射进入传感器的能量(2)太阳辐射被大气散射后被地表反射进入传感器的能量(3)太阳辐射被大气散射后直接进入传感器的能量(4)太阳辐射被大气反射后进入传感器的能量(5)被视场以外地物反射进入视场的交叉辐射项(6)目标自身辐射的能量。 第二章遥感平台及运行特点 1遥感平台:遥感中搭载传感器的工具统称遥感平台。 2遥感传感器:测量和记录被探测物体的电磁波特性的工具,是遥感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3卫星轨道参数:确定卫星轨道在空间的具体位置。由升交点,近地点角距,轨道倾角,卫星轨道长半轴,卫星轨道偏心率,卫星近地点时刻组成。 4升交点赤经:卫星轨道升交点与春分点间的角距。 5 卫星姿态角:以卫星质心为坐标原点,沿轨道前进的切线方向为x轴,垂直轨道面的方向为Y轴,垂直xy平

遥感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遥感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Introduction to Remote Sensing 课程编号:102077 总学时数:48学时 学分:3学分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必修 先修课程:遥感概论 教材:《遥感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梅安新、彭望琭、秦其明、刘慧平)。 参考书目: 1. 彭望琭,白振平等《遥感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 2. 赵英时等《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科学出版社, 2003年 3. 日本遥感协会,《遥感精解》,测绘出版社, 1993年 4. 孙家柄等《遥感原理、方法和应用》,测绘出版社, 1999年 5. 吕国楷等《遥感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年 6. 张永生等《遥感图像信息系统》,科学出版社, 2000年 7. 秦其明,《遥感概论网络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 《课程内容简介》: 本课程主要讲述遥感基本理论、方法和基础知识。主要内容有遥感物理基础、地物与电磁波相互作用和遥感成像机理;不同遥感器特性与遥感构像特征;遥感图像处理的方法与技术;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原理、方法和解译步骤;遥感数字图像计算机解译;根据未来遥感技术应用需求,课程最后简要介绍了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与全球定位系统综合应用。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遥感概论是地理类本科生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系统介绍了遥感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技术,是现代信息社会中地理学类专业本科生必须具备的专业基础之一。通过该课程教学与实习,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1)了解遥感物理基础、遥感成像机理和影像解译原理;(2)了解遥感技术系统,掌握遥感图像处理技术;(3)了解并掌握航空照片、多光谱遥感图像、热红外遥感图像、雷达图像(SAR)和高光谱遥感图像等不同类型遥感图像解译方法,以及运用遥感图像进行地学分析和综合研究方法与技能;(4)了解遥感技术进展和“3S”系统的综合应用。 课程要求:(1)基础理论与应用相结合。课程既介绍了航空照片、多光谱图像、热红外图像、雷达图像和高光谱图像成像方面的基本理论,也阐述了遥感图像解译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通过遥感技术的应用实践加深对遥感原理的理解。为培养本科生应用技能,我们安排了遥感图像解译实习等内容。(2)系统性和前瞻性相结合。课程在系统介绍遥感物理基础、遥感成像机理、遥感图像处理和遥感图像解译原理、方法基础上,在教学内容上力求将遥感技术发展取得的新成果和遥感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贯穿于教学之中。(3)现代化的多媒体的教学方法与遥感影像解译实践相结合。针对课程重点和难点,采用文字,图形、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利用遥感影像库进行遥感影像解译实习,为认识不同遥感影像特征,掌握遥感影像判读方法和步骤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

最新遥感导论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1.遥感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遥感探测系统包括哪几个部分? 被侧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 3.作为对地观测系统,遥感与常规手段相比有什么特点? ①大面积同步观测:传统地面调查实施困难,工作量大,遥感观测可以不受地面阻隔等限制。 ②时效性:可以短时间内对同一地区进行重复探测,发现地球上许多事物的动态变化,传统调查,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用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才能获得地球上大范围地区动态变化的数据。因此,遥感大大提高了观测的时效性。这对天气预报、火灾、水灾等的灾情监测,以及军事行动等都非常重要。(比较多,大家理解性的删除自己不需要的)③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遥感获得地地物电磁波特性数据综合反映了地球上许多自然、人文信息。由于遥感的探测波段、成像方式、成像时间、数据记录、等均可按照要求设计,使获得的数据具有同一性或相似性。同时考虑道新的传感器和信息记录都可以向下兼容,所以数据具有可比性。与传统地面调查和考察相比较,遥感数据可以较大程度地排除人为干扰。 ④经济性遥感的费用投入与所获得的效益,与传统的方法相比,可以大大的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⑤局限性遥感技术所利用的电磁波有限,有待进一步开发,需要更高分辨率以及遥感以外的其他手段相配合,特别是地面调查和验证。 第二章: 6.大气的散射现象有几种类型?根据不同散射类型的特点分析可见光遥感与微波遥感的区别,说明为什么微波具有穿云浮透雾能力而可见光不能。 ①瑞利散射(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小得多时发生的散射). ②米氏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与辐射的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 ③无选择性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大的多时发生的散射). 大气散射类型是根据大气中分子或其他微粒的直径小于或相当于辐射波长时才发生。大气云层中,小雨滴的直径相对其他微粒最大,对可见光只有无选择性散射发生,云层越厚,散射越强,而对微波来说,微波波长比粒子的直径大很多,则又属于瑞利散射的类型,散射强度与波长四次方成反比,波长越长散射强度越小,所以微波才有可能有最小散射,最大透射,而被成为具有穿云透雾的能力。 7.对照书内卫星传感器表中所列波段区间和大气窗口的波段区间,理解大气窗口对于遥感探测的重要意义。 对于遥感传感器而言,只有选择透过率高的波段才有观测意义。根据卫星传感器的用途选择合适的波段区间进行观测,选择电磁波通过大气层透过率高的大气窗口,以获取更多有效信息。 8.综合论述太阳辐射传播到地球表面又返回到遥感传感器这一整个过程中所发生的物理现象。 ○1大气的吸收作用;○2大气的散射作用;大气的反射、折射、散射、透射 9.从地球辐射的分段特性说明为什么对于卫星影像解译必须了解地物反射波谱特性。 当太阳辐射到达地表后,就短波而言,地表反射的太阳辐射成为地表的主要辐射来源,而来自地球本身的辐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地球自身的辐射主要集中在长波,即6um以上的热红外区段,该区段太阳辐射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只考虑地表物体自身的热辐射。两峰交叉之处是两种辐射共同其作用的部分,在2.5~6um,即中红外波段,地球对太阳辐照的反射和地表物体自身的热辐射均不能忽略。

遥感作业课后习题

遥感作业课后习题-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长波,中波和短波,超短波,微波,红外波段,可见光,紫外线, X射线,r射线2 1投影距离的影响4:垂直投影图像的缩小和放大与投影 距离无关,有统一的比例尺。中心投影则受投影距离影响,像片比例尺与平台高度H和焦距f有关。2投影面倾斜的影响:垂直投影的影像仅表现为比例尺有所放大。3地形起伏的影响:垂直投影时,随地形起伏变化,投影点之间的距离与地面实际水平距离成比例缩小,相对位置不变。中心投影时,地面起伏 0~50m范围内,三角架、遥感 塔、遥感车和遥感船等与地面接触的平台称为地面平台或近地面平台。它通过地物光谱仪或传感器来对地面进行近距离遥感,测定各种地物的波谱特性及影像的实验研究。航空平台:包括飞机和气球。飞机按高度可以分为低空平台、中空平台和高空平台。低空平台:2000米以内,对流层下层中。中空平台:2000-6000米,对流层中层。高空平台:12000米左右的对流层以上。低空气球:凡是发放到对流层中去的气球称为低空气球;高空气球:凡是发放到平流层中去的气球称为高空气球。可上升到12-40公里的高空。填补了高空飞机升不到,低轨卫星降不到的空中平台的空白。航天平台:包括卫星、火箭、航天飞机、宇宙飞船。高度在150km以上。航天飞机240~350km高度。卫星:低轨:150~300km,大比例尺、高分辨率图象;寿命短,几天到几周(由于地心引力、大气摩擦),用于军事侦察;中轨:700~1000km,资源与环境遥感;高轨:35860km,地球静止卫星,通信、气象。航天平台目前发展最快,应用 最广:气象卫星系列、海洋卫星系列、陆地卫星系列 记录物体影像;数字摄影则通过放置在焦平面的光敏元件,经过光/电转换,以数字信号来记录物体影像。图象特点:投影:航片是中心投影,即摄影光线交于同一点。比例尺:航空像片上某一线段长度与地面相应线段长度之比,称为 像片比例尺。 描成像是依靠探测元件和扫描镜对目标地物以瞬间视场为单位进行的逐点、逐行取样,以得到目标地物电磁辐射特性信息,形成一定谱段的图象。与摄影图像区别:乳胶片感光技术本身存在着致命的弱点,它所传感的辐射波段仅限于可见光及其附近;其次,照相一次成型,图象存储、传输和处理都不方便。光/机扫描成像利用光电探测器解决了各种波长辐射的成像方法。输出的电学图象数据,存储、传输和处理十分方便。固体自扫描成像具有刷式扫描成像特点。探测元件数目越多,体积越小,分辨率就越高。高光谱成像光谱扫描图象是多

遥感概论作业

遥感概论作业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遥感概论课后答案 1、试述热辐射定律的主要内容,及其在遥感技术中的意义。 热辐射: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当温度高于绝对零度(-273℃)时,都会不断向四周空间辐射电磁波,这种由物体内部粒子热运动所引起的电磁辐射称为热辐射。 热辐射能量的大小及波长λ分布取决于物体本身的温度T。 地物发射电磁辐射的能力用发射率ε来表示。地物的发射率以黑体辐射作为基准。 2、遥感技术中常用的电磁波波段有哪些各有哪些特性 电磁波谱中,波长最长的事无线电波,无线电波根据波长不同又分为长波、中波、短波、超短波,其次是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再次是X射线,

厘米波 1.0-10cm 分米波0.1-1.0m 共性:在真空中具有相同的传播速度,s ? 0.38 = c/ 10 m 遵守相同的反射、折射、干涉、衍射及偏振定律 紫外波段的特性: 波长0.01-0.38μm,属于太阳辐射的范畴。 波长小于0.28μm的紫外线,被臭氧层及其它成份吸收。 只有波长0.28-0.38μm的紫外线,能部分穿过大气层,但散射严重,只有部分投射到地面,并使感光材料感应,可作为遥感工作波段,称为摄影紫外。主要用于探测碳酸盐分布和监测水面油污。 碳酸盐在0.4μm以下的短波区对紫外线的反射比其它类型的岩石强,水面油膜比周围水面对紫外反射强烈。 空中探测高度大致在2000m以下,不适宜高空遥感。 可见光波段特性: 波长 0.38-0.76μm; 人眼可见,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组成; 在太阳辐射能中所占比例高,能透过大气层;地面物体对七色光多具有其特征的反射和吸收特性,故信息量最大,是鉴别物质特征的主要波段; 遥感中可以用光学摄影、扫描等各种方式成像,可全色,可分波段,是遥感最常用的波段。 可见光波段的遥感技术最成熟,但仍然有很大潜力。当前分辨能力最好的遥感资料,仍然是在可见光波段内。 红外波段的特性: 波长0.76-1000μm,可分为近红外波段(0.76-3μm),中红外(3-6μm),远红外(6-15μm)和超远红外(15-1000μm)。 近红外波段是地表层反射太阳的红外辐射,故又称反射红外。 其中靠近可见光红光的0.76-1.2波段可使胶片感光,故又称摄形红外。 而中、远、超远红外是地表物体发射的红外线,故称热红外。热红外只能用扫描方式,经过光电信号的转换才能成象。 红外遥感采用热感应方式探测地物本身的辐射(热污染、火山森林火灾 等),可以全天时遥感,是一个很有发展潜力的遥感波段。 微波波段的特性: 波长1mm-1m。可分为毫米波(1-10mm)、厘米波(1-10cm)和分米波(1-10dm)。 微波的特点是能穿透云雾和一定厚度的植被、冰层和土壤,可获得其它波段无法获得的信息; 具有全天候的工作能力; 可以主动和被动方式成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