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辛弃疾的婉约词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7
辛弃疾写的婉约词辛弃疾写的婉约词(精选7篇)《新荷叶·和赵德庄韵》是宋朝辛弃疾的作品。
通篇借描写友人归来所见所感,抒发“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物是人非之伤感。
全诗语言清新平淡,是以豪放雄浑著称的辛弃疾的偶有的婉约之作。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辛弃疾写的婉约词,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辛弃疾写的婉约词(精选篇1)词牌名:西江月|朝代:宋朝|作者: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辛弃疾写的婉约词(精选篇2)词牌名:粉蝶儿|朝代:宋朝|作者:辛弃疾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
一枝枝、不教花瘦。
甚无情,便下得,雨僝风僽。
向园林、铺作地衣红绉。
而今春似,轻薄荡子难久。
记前时、送春归后。
把春波,都酿作,一江春酎。
约清愁、杨柳岸边相候。
辛弃疾写的婉约词(精选篇3)词牌名:青玉案|朝代:宋朝|作者: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写的婉约词(精选篇4)词牌名:新荷叶|朝代:宋朝|作者:辛弃疾人已归来,杜鹃欲劝谁归?绿树如云,等闲借与莺飞。
兔葵燕麦,问刘郎、几度沾衣?翠屏幽梦,觉来水绕山围。
有酒重携,小园随意芳菲。
往日繁华,而今物是人非。
春风半面,记当年、初识崔徽。
南云雁少,锦书无个因依。
辛弃疾写的婉约词(精选篇5)词牌名:鹧鸪天|朝代:宋朝|作者:辛弃疾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辛弃疾写的婉约词(精选篇6)词牌名:摸鱼儿|朝代:宋朝|作者:辛弃疾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浅谈辛弃疾的婉约词(2008-07-19 10:03:21)转载▼标签:分类:文化长廊辛弃疾婉约词文化谈到辛弃疾,我们就会想到他的豪放词,眼前自然而然会出现一位叱咤风云,铮铮铁骨的英雄形象,并唱出:“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的慷慨激昂之音。
对于辛弃疾的的豪放词,文学史上给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这自然是正确的,然而我们应全面地认识辛弃疾其人、其词,除了他的豪放词之外,我们还应看到他在南宋风雨飘摇之际将昔日光复河山的一腔豪情化作对人生悲欢的深沉思索和无限感慨,以伤春感暮、抒怀念远的幽思之情创作出来的婉约词所取得的独到的艺术成就。
但作为豪放派词人的辛弃疾,为何要写这么多的婉约词呢?浅析其原因,大致有三点:一、传统词风的影响。
虽然在北宋时候苏轼“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指出向上一路”,创出了豪放词,但是,传统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婉约词仍被奉为正宗。
即使到了南宋,王朝风雨飘摇的政治局面、民族兴亡的关键时刻,一部分进步的词人感到豪放词有利于抒发爱国之情,抗敌之心,豪放词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这并未改变词坛上词风以绮靡浓丽、柔婉含蓄为主的局面。
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辛弃疾虽继承苏轼革新词风的事业,但又不能不受时代的影响。
例如,在辛词中就有不少注明“效花间体”、“效李易安体”等的词作,就是辛弃疾受婉约词(花间体、易安体等)影响的证明。
二、对婉约词体的肯定。
虽然正当两宋之际,南宋国势衰微,词坛上豪放之音大作,但整个文人的心态、审美趣味并为改变,文人雅士的生活正是产生大量婉约词的基础。
辛弃疾从现实斗争的需要出发,向“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作出挑战,他填了大量的豪放词,将豪放词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然而,填却不曾对婉约词有任何的否定。
他对这两种词体采取了平等的态度,创作了相当多的婉约词,如《青玉案·元夕》等。
三、抒发感情的需要。
词人会用不同的词体来抒发不同的情感。
南宋的乱世环境让他成为一名爱国英雄,辛弃疾遭受打击、排挤,报国无门、壮志难筹,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产生的悲愤之情,只能借助豪放词来表达,现实中的辛弃疾不仅有忧国忧民之情,还有亲情、友情、恋情等,对于这些感情作者选择了以写儿女之情、离别之意见长的,风格隽永含蓄的婉约体。
论辛弃疾的婉约词提起辛弃疾词,人们自然会想起那些意境阔大、笔力雄健、风格雄浑的豪放词。
王士禛在《花草蒙拾》中称“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唯幼安称首”,正代表了历来词论家的看法。
但是,现存的六百二十多首稼轩词中,真正称得上“激昂排宕,不可一世”的豪放作品,恐怕只有五分之一,其余大部分作品仍属于委婉、含蓄的婉约词。
就辛词的艺术效果看,不仅豪放词写得好,婉约词也写得别具一格,不亚于任何婉约词名家。
正如刘克庄在《辛稼轩集序》中所说:“公所作大声螳鞳,小声铿訇,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所未见;其稼丽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
”婉约词是稼轩词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就其数量、质量,还是就其对后世的影响来看,都应当像对待他的豪放词一样认真加以研究。
一“诗庄词媚”,用词言情,表现“绮罗香泽”之态,抒写离别相思之情,是婉约词的传统内容和特色.但是辛弃疾的许多言情词,不大使用某些婉约派词人爱用的香艳词句,往往是用质朴的语言写出真挚、热烈、纯洁的爱情。
且看他的一首《南歌子》:万千千恨,前前后后山。
傍人道我轿儿宽。
不道被他遮得,望伊难。
今夜江头树,船儿系那边。
知他热后甚时眠?万万不成眠后,有谁扇?山水无情,把游子思妇隔在天各一方,这位思妇只能凭着想象,从对丈夫起居生活的关心,寄托自己的相思之情,颇具生活情味。
还有一首《寻芳草·调陈莘叟忆内》,以明白如话的家常语言,写雁群故意排成“人”字逗惹陈氏的离思别绪:有得许多泪,更闲却许多鸳被。
枕头儿,放处都不是,归家时,怎生睡。
更也没书来,那堪被,雁儿调戏。
道无书,却有书中意。
排几个人人字。
全词颇富幽默感。
大约作者看不惯这位朋友太缺乏男子气,所以写了这首词,是想借以开开玩笑,通过幽默的语言,略尽友人规讽之谊的。
从这些作品可以看出,在辛弃疾的一部分写传统题材的婉约词中,仍然有一定的创新。
这些作品用清新活泼的语言,表达了男女之间的真挚感情,充满了较多的生活情趣。
但是,辛弃疾的婉约词中,成就最大的还是那些写家国之恨、身世之感的作品。
知识文库 第2期19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浅论辛弃疾词之豪放与婉约杜 晗辛弃疾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
他那“气吞万里如虎”的辉煌词章,以豪放风格冠冕词林,为词体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后世尊之为豪放派的领袖。
而这位气势豪放、赤胆忠诚的爱国词人也有很多“清而丽,婉而妩媚”的作品,其间更有标明“仿花间”“、效易安”诸体的,以沉郁委婉的风格抒发悲愤激昂的爱国主义情怀,为婉约体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豪放与婉约作为两种迥然不同的风格,何以在辛弃疾一人身上都得以充分的体现呢?要了解这一点,必须从辛弃疾的生平入手,追溯这一词中伟人的思想感情。
辛弃疾的时代,是一个反抗民族压迫,反对历史倒退的风云激荡的时代。
辛弃疾就是在这样一个时代中诞生、成长,走完生命的全部历程的。
从思想上讲,他的一生是爱国、抗战的一生。
他置身于抗战派的行列,言议英发,出生入死,走上了富有传奇色彩的爱国豪杰的道路。
即使在闲居中,他依然烈焰中烧,以英雄自诩,亦以英雄许人。
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所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
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
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
后人遂以“苏辛”并称。
其诗文亦有足称道者,特别是其文“笔势浩荡,智略辐凑,有权书衡论之风”。
辛弃疾是一个用他的生命来写诗篇,用他的生活来实践其诗篇的人。
当他的伟大抱负无法实现,报国壮志一再受挫,主体受到难以抗拒的社会压力时,便不得不“敛雄心,抗高调;变温婉,成悲凉”,于慷慨悲歌的同时,亦借以风雨花草、儿女之情为题材的方式来述写襟怀,摧刚为柔、寄劲于婉、化直为曲。
也就是说,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则是他最具代表性的豪放词作之一。
他一落笔,便用发扬蹈厉的调子高唱:大好江山啊,几千年来,你孕育了多少英雄豪杰!在眼前这个要塞中,先后有孙权和刘裕,都是一代雄主。
浅谈辛弃疾婉约词:壮阔豪迈里的婉转清丽在两宋词坛中,无论是对于词作题材的开拓,还是词作的艺术成就,辛弃疾的重要地位都是无可撼动的。
多年以来的战场生活与豪迈的爱国情思,让现存的六百多首辛词当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以军旅生涯、政治忧思为题材,因此也造就了辛弃疾作为豪放派代表人物的名号。
辛弃疾但是,不能忽视的是,辛弃疾的婉约词同样也具有很突出的艺术成就,唐代范开曾在《唐宋词集序跋汇编》中形容辛弃疾的婉约词“清而丽,婉而妩媚”。
豪放与婉约,看似天差地别的词风,却在辛弃疾的词作当中如此纯熟地交织在一起,他以豪迈之气度深化着婉约词,拓深了婉约词的格调境界,创造出别具一格的艺术境界。
题材涉猎的广泛辛弃疾的婉约词所涉猎的题材非常之广。
他并没有将抒情的对象仅仅停留在花间、在情伤之中,而是将爱情、闲情、闺情等融汇在一起。
在这些词作中,值得注意的是,稼轩笔下出现了非常多的女性形象。
不论是典故中的非凡的女性,还是日常生活中容易见得的寻常人家,都被稼轩词所包揽。
丰富的女性形象体现了稼轩性情中细腻的一面,如写他与歌妓交游的一些作品。
稼轩词有不少是写艳情的,其中直接以歌女为题材的就有8首。
在这些词作中,他十分擅长描写这些美丽歌女的形象,如《如梦令·赠歌者》中,“韵胜仙风缥缈,的皪娇波宜笑。
”将年轻女子曼妙的风韵描画地淋漓尽致。
但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辛弃疾也如宋时风气那般将歌舞女子视作助兴赏乐的佳人,但是在他的一首《鹧鸪天·和人韵,有所赠》中,却流露出对于歌妓不幸遭遇的同情。
该词作表现了女子被耽于玩乐的公子玩弄抛弃后的伤情。
写出了女子被薄辛人所负后的落寞哀伤。
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他对于歌女遭遇的同情。
同时在另一部分词中,通过知名的历史女性形象展现了他写情却不柔绮的他慷慨任气,多以陈阿娇、王昭君、玉环飞燕、西子、虞姬等人物的不凡事迹来抒发心中忧愁,看似柔情,实则豪情满怀。
玉环飞燕节令词和咏物词也是稼轩婉约词的重要内容。
浅论辛弃疾的婉约词引言辛弃疾是中国宋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词人,他的词作以其婉约、柔情的风格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婉约词的特点、代表作品等方面,对他的婉约词进行浅论。
一、辛弃疾的生平背景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宋代文学家。
他出身于一个武将世家,自幼饱读诗书,有着良好的文学素养。
然而,由于父亲被贬为庶人,辛弃疾也因此多次遭受贬官之苦。
这些经历使得他对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感悟,在他的作品中常常表达出对时局动荡和个人命运坎坷的思考和抒发。
二、婉约词的特点1.委婉含蓄:辛弃疾的词作多采用委婉含蓄的语言表达情感。
他善于运用比喻、典故等修辞手法,通过间接的方式来表达内心情感,给人一种深远的艺术享受。
2.柔情似水:辛弃疾的词作以柔情似水为特点,他对于爱情和家国之恨的描写尤为突出。
他将自己深沉的思念之情融入到词中,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3.倾诉忧愁:辛弃疾的婉约词多是倾诉忧愁之作,他对于时局动荡和个人命运坎坷的感慨常常贯穿在他的作品中。
他通过抒发自己对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的忧虑,表达了一种对理想境界和美好生活追求的渴望。
三、代表作品分析1.《青玉案·元夕》:这首词以元宵佳节为背景,描绘了男女相思之情。
辛弃疾通过对月光、花影等细节的描写,将男女之间微妙而复杂的感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整首词以柔情脉脉的笔调展开,表达了对爱情的无尽思念和渴望。
2.《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以辛弃疾自己亲身经历的南宋灭亡为背景,表达了他对家国之恨的深深忧愤。
词中通过对建康美景的描绘,与对故国沦陷的痛心对比,展示出辛弃疾内心复杂而无奈的情感。
3.《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这首词以木兰花为象征,表达了辛弃疾对命运多舛、遭遇变故的自己的感慨。
他通过描绘月色、花影等细腻的意象,将自己内心深处的忧伤和无奈表达得淋漓尽致。
四、辛弃疾婉约词的影响辛弃疾以其婉约、柔情的风格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A学教育 2。
19))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ii m 浅论辛弃疾婉约词的艺术价值®至本庳内容摘要:辛弃疾号稼轩。
他是宋代词坛上最著名的豪放派爱国词人,一生力主抗战北伐,提出许多有关方 略,均未被采纳。
其词如:“异军特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1]。
629首[2]稼轩词中,那些慷慨悲壮的 豪放词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体现了稼轩词的主要风格,而那些情致缠绵、词意妩媚的婉约词也始终在辛弃疾 的词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研究稼轩婉约词,不仅能使我们从整体上全面而深刻地 了解稼轩词,而且有助于我们对词人的生平、思想和创作全貌作更详细深入的探究和把握。
关键词:辛弃疾婉约词艺术价值辛弃疾的早年,是充满传奇 色彩的壮烈生涯,从二十余岁离 开山东老家投奔南宋朝廷后,一直任职地方,奔走于江南各地,时 刻未忘故国故乡。
但是南共北,正分裂”的局势,使他有家不得 归,备受亲人失散的哀伤。
因此,他创作了抒写离情别绪而陷于苦 闷忧伤的“代人赋”闺怨词,写得 是婉曲妩媚,格调高洁。
既反映南 宋离乱动荡的社会生活,又是他 自身感情的写照。
其婉约词内容涉猎广泛,一些传统咏题表现得婉转柔媚,颇 具神采风韵。
一.整体看,稼轩婉约词的内 容包括以下四大类:其一,伤时感怀,是婉约词人 笔下出现频率最高的主题。
它充 满着对时光流逝、生命消纵的叹 唱和美好事物被摧残的伤感。
稼 轩的婉约词风格清隽委婉。
例如 《满江红•暮春》抒写伤春恨别的 “闲愁”,特点是委婉但不绵软;细 腻但不平板。
其二,离情别绪,酬唱赠答,表现亲情和友情的作品。
多数是 情致浓郁,缠绵温润,充分体现出 词人的深情厚谊。
例如《忆王孙- 秋山送别》,从“登山临水送将归”至“惟有年年秋雁飞”,抒写了伤 别之苦、刻画了离别之恨、极写了 送别之际,表达了词人的真情厚 谊和孤苦落寞的情怀。
诗意盎然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赏析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一诗,以婉约之辞,表达了对故国离别之情,以及对佳人深藏于心的思念之情。
在这首诗中,辛弃疾通过描绘元夕之夜的美丽景色,与自身的离愁别绪相融合,展现出内心深处对家园的眷恋与思念。
本文将从诗歌的背景、形式、意境和艺术特点等方面对《青玉案·元夕》进行赏析。
《青玉案·元夕》是辛弃疾在南宋时期创作的一首抒写离愁之情的婉约词。
该词以元夕之夜作为背景,描绘了一片盛开的花海,一场美丽的月夜盛宴,同时也折射出了作者内心深处对家园的思念和离别的痛苦。
诗歌以较为典雅的七言绝句形式呈现,每一句都含有情感的寄托与意境的铺陈。
首句“银烛秋光冷画屏”以“银烛秋光”形容冷冷的秋夜,同时也借代了照亮房间的烛光,为整首诗揭开了一个冷凄的笔调。
紧接着的“轻罗小扇扑流萤”表达了元夕之夜的美好,以及对佳人的怀念之情。
接下来的两句“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与美丽,以及作者借牛郎织女的寓意表达了对爱情的思念与向往。
整首诗的意境丰富多样,既有自然景物的美丽,也有离愁别绪的忧伤。
其中,“银烛秋光冷画屏”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了一个冷凄的秋夜,暗示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而“轻罗小扇扑流萤”则给人以一种温暖的感觉,将读者带入了元夕之夜的喜庆氛围中。
同时,诗中出现的“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更是让人感受到了寂寞与思念的深情。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在艺术特点方面,首先体现了婉约词的特色。
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借代和意象,以凄婉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
其次,诗歌所描述的元夕景色形象生动,给人以美好的感受,同时寄托了对佳人的思念之情。
再者,辛弃疾通过运用夜色冷凉、流萤闪烁等元素,将作者内心的离愁别绪与元夕之夜的美景相融合,以“牵牛织女星”来表达对故国家园的思念之情。
总之,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通过对元夕之夜的细腻描绘和对故国家园的思念之情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离愁别绪和对爱情、家园的眷恋之情。
浅论辛弃疾的婉约词作者:李双一来源:《神州·下旬刊》2013年第07期摘要:由范仲淹、王安石的词作为滥觞,以苏轼“以诗入词”改革词风为转折,以此来跳脱音乐对词的束缚,开拓了新的意境。
到南宋辛弃疾时期开始的豪放词创作,使词终于进入了能够“立派”的新阶段。
但辛弃疾的婉约词也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为婉约词体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婉约词新变高雅比兴手法长期以来,从风格的主导方面着眼,人们认为辛弃疾是继苏轼之后的最杰出的豪放词人代表,对辛弃疾在中国词体文学尤其是豪放词发展史上的地位及所作出的贡献,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高度的评价,这些自然是正确的。
所谓“大声镗,小声铿[1]”,“激昂排宕,不可一世”,也总是把他归于豪放一派,赞誉“豪放唯幼安称首”[2]。
然而稼轩词中虽有豪放之作,但观其全部现存辛词,不能不看到其中存在的婉约词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现象。
我们当然不赞成哪种据此而否认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的说法,但也不能无视辛词创作中这一客观事实,应该明确要全面认识辛弃疾其人其词,,给以恰如其份的评价。
辛弃疾的主流虽是豪放驰骤激昂,但他亦熔“婉约”于词中,并于“豪放”中见精致,见妩媚,见富艳,见潇洒。
清人沈谦在《填词杂说》中称道《祝英台近》时说:“稼轩词以激扬奋厉为工,至‘宝钗分,桃叶渡’一曲,昵狎温柔,魂销意尽,才人伎俩,真不可测。
”尽管由于两宋之际及南宋时期国势危殆这一特殊历史条件,文坛上又唱起了高亢、激昂、雄健、豪放之音,但整个文人的文化心态、审美趣味并未发生根本的变化。
而官员、文人们的风流、儒雅的生活以及上述文化心态、审美趣味的存在,正是婉约词作赖以大量产生的基础。
作为政治家兼词人的辛弃疾,勇敢地向“诗庄词媚”等传统观念作了挑战。
他勇于探索,勤于实践,填制了不少豪放词,把表现阳刚之美的豪放词的创作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然而,在他的思想深处,又从来不曾对体现阴柔之美的婉约词有任何否定。
辛弃疾在我国词史上的地位,当然是由于其“别立一宗”,但是,倘若要全面认识、把握辛词,我们就不应把研究的目光仅仅盯在辛词中的豪放篇章上。
语文教学中辛弃疾婉约词意象分析【摘要】辛弃疾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之一,其婉约词意象在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从辛弃疾的婉约词意象及其特点、文学价值、在古代文学教学中的运用、在现代语文教学中的启示以及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等方面展开分析。
通过借鉴辛弃疾的婉约词意象,可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审美水平。
在未来的语文教学中,借鉴和应用辛弃疾的婉约词意象将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文学创作激情,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辛弃疾, 婉约词, 语文教学, 意象分析, 文学价值, 古代文学教学,现代语文教学, 启示, 学生写作能力, 借鉴, 未来应用。
1. 引言1.1 辛弃疾婉约词意象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辛弃疾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词人,他的作品以清丽唯美、含蓄婉约而著称。
在语文教学中,辛弃疾的婉约词意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婉约词意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情趣,对学生的审美情操和文学修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婉约词意象的深刻内涵和细腻表达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文表达能力和修辞技巧,激发他们的写作激情,使他们更加熟练地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辛弃疾的婉约词意象在语文教学中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学的精髓,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感。
深入探讨和借鉴辛弃疾的婉约词意象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学修养具有积极的意义,有利于培养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优秀人才。
2. 正文2.1 辛弃疾的婉约词意象及其特点辛弃疾是中国宋代著名词人之一,他的词作以婉约清丽见称,深受后人喜爱。
辛弃疾的婉约词意象具有独特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情感真挚。
辛弃疾的词作情感真挚动人,通过婉约的笔法表达出深沉的情感,令人感同身受。
他将内心的真挚情感巧妙地融入词中,打动读者的心灵。
二、意境优美。
辛弃疾的词作以画意、境界深远、意味丰富见长,他善于运用婉约的手法,借助细腻的意象描绘出丰富多彩的诗意世界,给人以美的享受。
辛弃疾的婉约词辛弃疾是著名的豪放派词人,也为婉约派作出过历史贡献。
他深化了婉约词的内涵,提高了宋词艺术品位,拓宽了其艺术境界。
他的婉约词在柔情丽语之中寄托了自己深沉的政治和人生感慨,又能催刚为柔,在温婉的表面下隐现着深沉雄健的况味。
辛弃疾的婉约词一、突破传统的题材婉约词自“花间派”以来,其传统题材大多是男女之情、离别之恨,题材范围比较狭窄。
辛弃疾大大突破了传统的题材范围,他在用大量的豪放词表现山河破碎、壮志难酬的悲愤的同时,又善于用委婉的笔调抒写他对国势衰微的忧虑,对昏君奸臣的怨恨,对沦陷国土的思念,对自身遭遇的不满,深刻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为婉约词开辟了广阔的创作领域。
如《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中寄托了词人对国势危殆的殷忧。
在投降主义集团统治下,国家还能经得起几番风雨的折磨呢?又一个春天匆匆归去了。
春天是万物欣欣向荣的季节,“春去”暗喻国势的危殆。
由于“春去”,词人便产生了“惜春”、“留春”、“怨春”的感情,只得无可奈何地“怨春不语”。
全词充溢着忧国忧民的愤激之情和壮志难酬的抑郁愤恨之气,于悲壮沉郁中又见含蓄蕴藉。
二、寄托象征的手法三、悲壮沉郁的风格辛词一改婉约词温柔香艳之传统,在柔婉之中又见沉郁悲壮。
辛弃疾的婉约词大都突破了儿女之情、离愁别绪的范围,或咏壮丽的自然景物,或抒发其登临怀古之情,或叙边关征战之事,或抒其慷慨激昂、悲愤之情,在豪放雄壮中呈现悲愤沉郁乃至凄迷的艺术特色。
例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写道,日落西山时,他还站在楼头,把沦陷区的山河一望再望,失群孤雁的叫声,使词人想起自己孤独的处境,辛弃疾的孤独感本源于对沦陷江山的无限依恋,却又深陷主和的社会氛围中。
那深藏的无法收复的苦痛导致他不愿说美味佳肴,买田置舍,只是时光流逝人渐老,更增添了他内心的忧愤,以致说出“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这样的话来。
全词充溢着忧国忧民的愤激之情和壮志难酬的抑郁愤恨之气。
四、沉婉含蓄的意境辛弃疾婉约词中的意境大多给人以孤寂冷漠、幽暗曲折的感觉,含蓄蕴藉,余味无穷,创造出柔中带刚的艺术境界,这使得其婉约词不以新奇取胜,全在于内涵的厚实,不仅能使情景天然融合,恰切无隙,创造出深婉含蓄的意境,而且善于在真景中抓住景物的美学特征,在真情中讲求情意的健康高尚,别有一番美感。
浅论辛弃疾的婉约词引言辛弃疾是南宋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和词人,他的作品中以婉约词最为著名。
婉约词是宋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它以细腻、婉转、委婉的语言表达情感,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从多个层面对辛弃疾的婉约词进行深入探讨。
婉约词的定义和特点定义婉约词是宋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起源于辽金时期,成熟于南宋时期,主要流行于南宋中后期。
它是一种以细腻、婉转、委婉的语言表达情感的文学形式。
特点婉约词的特点有以下几点:1.婉转委婉:婉约词注重表达情感的细腻和含蓄,通过将情感间接地表达出来,给人以婉约之感。
作家常常通过含蓄、暗示和象征等手法,将情感抑制在语言之中,使文字充满诗意。
2.细腻入微:婉约词注重对细节的描写和刻画,通过具体的形象和细腻的描绘,将情感传达给读者。
3.对比鲜明:婉约词常常运用对比的手法,通过对比鲜明的情感和形象,展示出强烈的感染力。
4.音韵和谐:婉约词注重音韵的和谐,通过词句的押韵和通透的节奏感,增强文学作品的艺术效果。
辛弃疾的婉约词风格辛弃疾是婉约词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婉约词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提倡爱国主义辛弃疾的婉约词中融入了深深的爱国主义情怀。
他通过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战乱时期的惋惜表达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忧虑。
例如,在《青玉案·元夕》一词中,辛弃疾以描绘中国古代文化和民间风俗为背景,抒发了思乡之情和对国家兴亡的思考。
表达激情与抒发忧愁辛弃疾的婉约词情感丰富多样,既能表达激情四溢的豪情壮志,又能抒发忧愁悲伤的心情。
他以优美的词句和细腻的描写,将痛苦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例如,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感》一词中,辛弃疾以自然景物为背景,借景抒发了对家园的思念之情和对流亡之苦的感慨。
借景抒发内心情感辛弃疾的婉约词常常借用自然景物和生活场景,通过对景的描写来抒发内心的情感。
他善于通过景物的描写,展示出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词中,辛弃疾以登高远望的场景为背景,通过对景的描写,表达了对历史兴衰和自身命运的思考。
语文教学中辛弃疾婉约词意象分析近年来,婉约词是研究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方向,其特点在于含蓄而委婉,不同于唐诗中所强调的豪放派,婉约派更具有文化内涵与人文气息。
在历史上,婉约派诗人中以辛弃疾的词最为精彩。
辛弃疾的词中婉约意象丰富,不仅形象生动,而且渲染情感更加深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的文学素养的培养,辛弃疾的词汇是一个重要的素材。
因此,本文将以“语文教学中辛弃疾婉约词意象分析”为题,对辛弃疾的代表作品进行分析。
词汇解析辛弃疾的词汇数量众多,其中大量使用了婉约的语言,例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倚楼听风雨,淡看江湖路”。
这些词语虽然不是特别直白,但是通过别样的方式,将深情的情感表达了出来,让读者更加产生共鸣。
意象分析在辛弃疾的词中,婉约意象是一种特定的表现方式。
其中最为经典的莫过于“鹊桥仙”,其情感极为丰富,既有爱情的甜蜜,又有离别的哀思。
而这些情感往往是通过细节表现出来的,例如“一世眉间两点泪”,“日夜把相思,对月长吟无觅处”。
这些细节描述,不仅让意象更加生动,更让人们对于故事中的情感有着深刻的理解。
句式分析辛弃疾的句式极具特色,多以抑扬顿挫的方式进行表达,例如“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这些句子的抑扬顿挫使得整个句子韵律明显,更贴合于情感表达。
在教学中,这些抑扬顿挫的特色也会在学生中得到发挥,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总结在语文教学中,辛弃疾的词汇与意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素材。
通过分析词汇抑扬顿挫特点,探究篇章意境表现以及独具特色的语言表达,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对于文学素养的理解。
同时,辛弃疾在婉约派诗人中也具有一定代表性,知道一些经典的作品或者技巧,将有助于学生把握文学素养的提升。
辛弃疾婉约词有多少[浅析辛弃疾的婉约词]辛弃疾(字稼轩)是中国文学史上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词人之一。
他的词以缅怀故国河山,抒发抗清报国之志,揭露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为主题,笔势纵横,气魄宏伟,境界宽阔,形成了豪放铿锵的风格,与苏轼一起,成为宋朝词坛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但豪放似不能包括他的全部风格。
他的词也有秾纤如晏四道,婉约似秦观、李清照的。
如《唐河传》:“春水,千里,孤舟浪起,梦携西子。
觉来村巷夕阳斜,几家,短墙红杏花。
晚云做道造些儿雨,折花去,岸上谁家女?太狂颠,那边,柳绵,被风吹上天。
”该词以梦中西子,引起梦醒亲见似花的梦中人,下阕又由花而见眼前人,末了以“柳绵,被风吹上天”喻迷离恍惚的思绪,回应开头的梦。
其豪放词风全然不见。
又如他自注的《丑奴儿﹒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千峰云起,骤雨一霎儿价。
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青旗买酒,山那畔别有人家。
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者过一夏。
午睡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
野鸟飞来,又是一般闲暇。
却怪白鸥,觑作人欲下未下。
旧盟都在,新来莫是,别有说话。
”活脱脱李清照的作品集。
如果说以上两首皆是他急于为之的话,那么,下面几首写得清新婉约,绮丽缠绵的词,则是他在和侍女的交往中会,不经意而为之,是他思想感情的流露。
宋时风俗,权贵豪门家大都养有侍女,这些侍女除姿色出色外,大多擅长一门艺术创作,她们依靠主人生存,与主人朝夕相处。
作为南宋高级官员的辛弃疾,家中自然也养有侍女。
据考证,这些侍女中前叫钱钱、田田、整整、卿卿、香香等。
辛弃疾的婉约词,也多与她们有关。
在江西为官时,有一年,辛弃疾夫人病了,虽请来名医诊治,却始终未见好转。
辛弃疾忧心如焚,这时,恰有好友推荐来一位多才多艺的医生,当时,床边在一旁服侍的是善吹笛的整整,辛弃疾指着貌若天仙的整整对医生说:“你如能治好夫人的病,我就把整整酬金给你。
”听到辛弃疾的许诺,医生偷觑了一眼近在咫尺的美女,不禁心旷神怡,他连着回答了几个“好”后,便精心为夫人诊治起来。
辛弃疾的豪放和婉约的诗词
辛弃疾的豪放和婉约的诗词都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以下是一些辛弃疾的代表作:
豪放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这些词气势磅礴,展现出辛弃疾的豪迈气概和深厚的爱国情怀。
辛弃疾的豪放词意象宏大,用典丰富,展现出他的博大胸怀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
婉约词:《青玉案·元夕》、《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等,这些词细腻婉转,情感真挚,展现出辛弃疾对爱情、人生、离别等细腻情感的独特感受和深刻思考。
辛弃疾的婉约词不输花间派,表现出他内心深处的柔情和思想深度。
总的来说,辛弃疾的豪放和婉约作品各有特色,共同构成了他丰富多彩的词作风格。
浅谈辛弃疾的婉约词
(2008-07-19 10:03:21)
转载▼
标签:
分类:文化长廊
辛弃疾
婉约词
文化
谈到辛弃疾,我们就会想到他的豪放词,眼前自然而然会出现一位叱咤风云,铮铮铁骨的英雄形象,并唱出:“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的慷慨激昂之音。
对于辛弃疾的的豪放词,文学史上给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这自然是正确的,然而我们应全面地认识辛弃疾其人、其词,除了他的豪放词之外,我们还应看到他在南宋风雨飘摇之际将昔日光复河山的一腔豪情化
作对人生悲欢的深沉思索和无限感慨,以伤春感暮、抒怀念远的幽思之情创作出来的婉约词所取得的独到的艺术成就。
但作为豪放派词人的辛弃疾,为何要写这么多的婉约词呢?浅析其原因,大致有三点:
一、传统词风的影响。
虽然在北宋时候苏轼“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指出向上一路”,创出了豪放词,但是,传统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婉约词仍被奉为正宗。
即使到了南宋,王朝风雨飘摇的政治局面、民族兴亡的关键时刻,一部分进步的词人感到豪放词有利于抒发爱国之情,抗敌之心,豪放词有了长足的发展,
但这并未改变词坛上词风以绮靡浓丽、柔婉含蓄为主的局面。
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辛弃疾虽继承苏轼革新词风的事业,但又不能不受时代的影响。
例如,在辛词中就有不少注明“效花间体”、“效李易安体”等的词作,就是辛弃疾受婉约词(花间体、易安体等)影响的证明。
二、对婉约词体的肯定。
虽然正当两宋之际,南宋国势衰微,词坛上豪放之音大作,但整个文人的心态、审美趣味并为改变,文人雅士的生活正是产生大量婉约词的基础。
辛弃疾从现实斗争的需要出发,向“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作出挑战,他填了大量的豪放词,将豪放词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然而,填却不曾对婉约词有任何的否定。
他对这两种词体采取了平等的态度,创作了相当多的婉约词,如《青玉案·元夕》等。
三、抒发感情的需要。
词人会用不同的词体来抒发不同的情感。
南宋的乱世环境让他成为一名爱国英雄,辛弃疾遭受打击、排挤,报国无门、壮志难筹,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产生的悲愤之情,只能借助豪放词来表达,现实中的辛弃疾不仅有忧国忧民之情,还有亲情、友情、恋情等,对于这些感情作者选择了以写儿女之情、离别之意见长的,风格隽永含蓄的婉约体。
若对辛弃疾的婉约词没有进行分析研究,我们欣赏时难免出一些问题。
下面大致从辛弃疾婉约词的艺术特色和创作手法,作一点介绍。
1、婉约的辛词
关于豪放与婉约的对立,到了辛弃疾这里就不那么明显了,以他的《摸鱼儿·咏春词》为例:千金中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两句柔情似水,但”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一句,却又深深地为情所困者的口吻,发出严厉得近乎冷酷的劝诫,从中更能体会到那种催人泪下的辛酸和感慨,事实上,我们已经无法说清这首词是婉约还是豪放了。
稼轩词中以爱情为主旨的婉约词大约有十几首,它们均有独到之处,如:《满江红·家住江南》、《青玉案·元夕》、《南乡子·舟中记梦》等。
2、辛词的婉约
婉约词的发展过程经历了花间派、晏殊、晏几道、张先、欧阳修、柳永、周邦彦等,此时的宋词臻于完善。
而辛弃疾创作的婉约词不免受到各家的影响,如他模仿过“拟易安体”,但辛弃疾并不甘心,他倾注了许多精力,这些词所表达的情绪各不相同,艺术风貌更是多姿多彩。
首先,在艺术风格上看,辛词复杂多变,情感细密,每一首都是一次创新。
例如,同样是写思念,既有远走他乡的游子思念,又有独守空闺的少妇的思念;既有伤春所引发的伤别,又有彻夜不眠的思念而挑起的妒嫉;既有男子离家宦游途中的切骨之思,
又有归家路上的喜极而泣。
同是这份思念,词人又选取了不同的场景来渲染:《青玉案·元夕》是在一个元夕的灯市上,主人公用一双焦灼的眼睛在人流中寻找自己的心上人;《鹧鸪天·困不成眠奈何夜》是在深夜的闺房中,主人公想起远方的丈夫,忆及共度的美好时光,不由得担心丈夫在他乡会被别的女人纠缠,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想着想着,不禁有些痴了,嫉妒地推醒身边熟睡的侍女,问她在做什么梦;《满江红写的是寒食过后的暮春,一位温柔的女孩子独自在花园散步,望着流水中漂浮的一片片凋零的花瓣,她突然想到自己的心上人已经很久没有音讯了,打算到小楼上向远处望,又怕被别人看见,犹豫间不禁绯红了脸颊。
同样是写思念,同样是写情,在辛弃疾笔下,这种无法排解的思念,呈现出种种不同的意蕴,更让我们充分领略到了洋溢其间的才情。
其次,在艺术表现上,辛弃疾长于运用内心的独白式的心理描写,使之成为其婉约的又一特色。
在辛弃疾笔下,婉约词几乎成为心理描写的园地,并且杂以动作、语言、景物的陪衬,构成一种全新的艺术景象。
在《蝶恋花》里,他只用“只道书来无过雁,不道柔肠,近日无断肠”,来抒写相思之苦;《鹧鸪天》种用“暗将往事思量遍,谁把多情脑乱他?”表达相思之恨;又用“些底事,误人多,不成真个不
思家?”写相思之怨。
凡此种种辛弃疾都悉心揣摩,表现真挚细腻的感情。
再者,在语言运用方面,辛弃疾一反旧习,词中无一处用典,无一出藻饰,语言明白晓畅,多用口语。
如《武陵春》:“走来走去三百里,五日以为期,六日归来已是疑,应是望多时。
鞭个马儿归去也,心急马行迟。
不免相烦喜鹊儿,先报那人知。
”语言通俗晓畅,近于白话。
通过以上几点,我们可以看到,辛弃疾虽是豪放词的巨匠,他在婉约词的创作上也是匠心独运的。
更有王国维将辛词《青玉案·元夕》中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几句看作是词家追求的最高境界
简述唐诗与宋诗的不同风格
(2008-07-19 10:10:01)
转载▼
分类:文化长廊
标签:
宋诗
唐诗
情韵
理趣
文化
同是诗歌,不同朝代在风格上有整体性的差异。
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提出了“诗分唐宋”之说。
他认为“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简言之,唐诗突出一个“情”字,而宋诗则追求一个“理”字。
一、情韵美:唐诗的整体风貌
唐诗在整体情调上气韵酣畅,情味醇美,这与唐人对生活、社会和人生的感受呈清新愉悦的风貌有关。
唐代经济空前活跃,文化繁荣,周围的事务在人们心目中显得分外亲切美好,反映在唐诗中,表露出来的总是进取、乐观、开朗和昂扬奋发的情怀。
因而唐诗在集体面貌上给人以神行语外、语浅情浓、丰神毕现之感。
李白的浪漫使我们感受到酣畅淋漓的情韵。
他的“烟花三月下扬州”有“千古丽句”之誉,文字绮丽,意境优美,烘托出南方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氛围,透露出盛唐时代繁华鼎盛的时代气息,隐含昂扬激越的向上情绪。
杜牧的清丽让我们领略到风华掩映之美。
一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高度概括了千里江南一片春光明媚、生机盎然的春色,有鸟语清脆婉转之愉悦,有绿树红花掩映生辉之美感,在浅近清新的文辞中,蕴藉隽永。
孟浩然的平淡则让我们领略到另一种情韵美。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上句近景,绿树环抱,别有天地;下句轻宕笔锋,郭外青山依依,展示一片开阔的远景。
刘禹锡的达观令读者感悟到慷慨昂扬的情绪。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改伤感低沉的情调,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
即使是送别诗,唐诗也一扫哀伤与悱恻之气。
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有诗人对朋友的真挚之情,有离别的
难舍和对友人今后孤独寂寞生活的关怀,真是百感交集,表面平静,内心激荡。
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豁达开朗,独辟蹊径,自铸伟词,情词佳妙。
这种开阔的胸襟和唐朝前期经济文化走向繁荣、封建社会正处于发展阶段的时代精神是一致的。
二、理趣美:宋诗的审美追求
宋诗重哲理,善思辨,擅析理,多探缘索由。
宋代诗人大都以唧唧用世的态度去驱遣笔墨,喜好从纷纭复杂的现实生活中探索事理,用诗意来表达哲理,极富思理的情调,显露出美不胜收的理趣。
宋朝道学盛行,诗人借吟诗的机会来讲道学或以讲道学的借口来吟诗。
道学家朱熹的许多诗都有这种倾向。
他的借景喻理的名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千百年来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才能达到新境界。
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把抽象的理论用诗的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言简意赅,寓意深邃,这里可谓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常为后人所征引,成为历久不衰的名句。
苏轼诗中的智慧叫我们常读常思,常思常新。
他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哲理又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述的。
前两句寓意站在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就会的得到不同看法;后两句阐明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使读者在审美过程中受到深刻的启迪。
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以理语成诗,富于哲理意趣,耐人咀嚼,回味无穷,表达了一种朴素二又深刻的思想:蓬勃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