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各部位扫描技术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3
MRI检查规范MRI检查总则磁共振成像具有极好的软组织分辨率。
在软组织分辨率方面大大超过了CT扫描。
它能够显示X线平片及CT扫描所不能发现的病变。
磁共振成像不但能够进行解剖成像显示,还能够进行功能成像及电影成像。
适应症:1、磁共振成像适应症包含CT适应症。
2、磁共振成像可以发现先天性、炎症、肿瘤、外伤等引起的各种器质性病变。
3、神经系统的退行性变、白质病,周围神经损伤。
4、无创、无需造影剂的血管成像、心脏电影、胆道成像及尿路成像。
5、骨关节软骨、关节板、韧带、关节盘等变性、外伤。
6、骨髓病变。
MRI检查总则禁忌症:1.心脏起搏器携带者.2.手术留有磁性动脉夹,术后3周内。
注意事项:*进入扫描室内的患者及任何医务工作者不能携带任何磁性金属物品、磁卡、电子用品等。
*任何小件磁性物品进入扫描室内,均有可能造成对机器及人员的伤害。
*病人在检查过程中,会听到梯度切换的噪音。
操作注意事项•紧张病人可采用俯卧或脚先进,让病人可看到扫描孔外情况。
•婴幼儿检查时要有父母或护士陪同,注意观察病人,检查时病人不要盖太多毛毯。
•腹部检查时用腹带减少腹部运动,正确使用呼吸门控,检查前训练患者均匀呼吸及屏气。
•放置心电极之前,用酒精小心清洁皮肤,禁用已用过的心电极,心电导线不能与体线圈接触。
•切记将线圈的连接线插入插座内。
保持电缆与连接器直顺,放置于检查床上而不选用的线圈亦必须将连接器插进插座内,使用表面线圈,切勿接错线。
•扫描期间观察病人的呼吸、心电、脉搏、并注意病人与控制台之间的声音传送。
•每天上午登记液氦面,留意压缩机是否正常运转,必须把当天图像传到PACS,每周一上午进行质量控制扫描。
MR各部位的扫描常规一、颅脑、脊柱神经系统二、胸部(胸部、心脏、乳腺)三、腹部四、四肢骨关节MR各部位的扫描常规一、颅脑、脊柱神经系统颅脑检查规范常用的扫描序列•2D FSE(TSE) T2WI :对病灶显示好•SE T1WI (T1 FLAR): 伪影少,解剖结构显示好•FLAIR: 脑脊液显示为低信号,替代PDW序列•PWI:能够检测分子水平的质子移动.它反映的是自由扩散组织与扩散受限组织问的对比。
结构磁共振成像技术
结构磁共振成像技术(Structur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简称sMRI)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影像技术,它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对人体进行扫描,以获取人体内部结构的三维图像。
sMRI技术在医学领域中应用广泛,可以用于诊断和治疗多种疾病,如脑部疾病、心脏病、肿瘤等。
sMRI技术的原理是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对人体内部的水分子进行扫描,通过对水分子的信号进行分析,可以得到人体内部结构的三维图像。
sMRI技术可以对人体内部的各种组织进行扫描,如脑部、心脏、肝脏、肾脏等,可以显示出这些组织的形态、大小、位置等信息。
sMRI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脑部疾病的诊断中,sMRI技术可以显示出脑部的结构和功能,可以帮助医生诊断脑部疾病,如脑卒中、脑瘤、多发性硬化症等。
在心脏病的诊断中,sMRI 技术可以显示出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心脏病,如心肌梗死、心肌病等。
在肿瘤的诊断中,sMRI技术可以显示出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等信息,可以帮助医生诊断肿瘤的类型和分级。
除了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sMRI技术还可以用于研究人类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通过对大脑的sMRI图像进行分析,可以研究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如大脑皮层的厚度、灰质和白质的比例等。
这些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大脑的结构和功能,为神经科学的研究提
供重要的数据。
sMRI技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医学影像技术,它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多种疾病,同时也可以用于研究人类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sMRI技术将会在医学和神经科学领域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臂丛神经磁共振扫描方法臂丛神经磁共振扫描(Brachial Plexus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BP-MRI)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用于评估臂丛神经的结构与功能。
通过BP-MRI扫描,医生可以观察神经的解剖结构,并检测是否存在异常。
本文将详细介绍BP-MRI的原理、操作步骤、临床应用以及可能的风险。
一、BP-MRI的原理BP-MRI利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对体内的组织结构进行成像。
MRI利用强磁场和无害无痛的无线电波来产生详细的体内图像,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解剖结构信息。
在BP-MRI扫描中,患者需要躺在磁共振设备中,将被检查的胳膊悬垂于身体两侧。
然后,通过改变患者体位,将上肢与胸壁之间的臂丛神经完全展开。
接下来,扫描仪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对臂丛神经进行扫描,生成详细的图像。
二、BP-MRI的操作步骤1.患者准备:患者需要脱掉上身的金属物品,如首饰、扣子等,并躺在磁共振设备的平台上。
医生会将患者的胸部固定,以保持臂丛神经在扫描过程中的稳定。
2.扫描设备调整:医生会调整磁共振设备的参数,以确保获得高质量的图像。
这包括设置磁场强度和选择最佳扫描方式。
3.扫描过程:当设备准备好后,患者需要保持静止不动,同时受训的技术人员会控制扫描的过程。
扫描过程中,患者需要保持呼吸平稳,以减少图像模糊。
4.图像评价:扫描完成后,医生会对获得的图像进行评价。
图像可以通过不同参数(如T1加权和T2加权图像)来观察神经的解剖结构和异常表现。
三、BP-MRI的临床应用1.神经根压迫:BP-MRI可以检测神经根被压迫的情况,比如椎间盘突出和颈椎病等。
通过BP-MRI评估神经根的情况,医生可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2.神经炎症:BP-MRI可以评估臂丛神经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改变。
这对于早期发现和治疗炎症性疾病(如颈椎炎、颈椎间盘病变等)具有重要意义。
磁共振腹部扫描——肝脏(二)昨天和大家一起学习了肝脏磁共振的平扫,尽管磁共振平扫能提供丰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信息,但对于很多占位病变如肝癌、肝血管瘤等等的占位病变的最后诊断仍需要进一步的动态增强扫描,在动态增强扫描时需要我们捉住期相才更加有利于病变诊断。
增强:(三维容积动态增强扫描)蒙片动脉期(多动脉期或动脉晚期)门静脉期平衡延迟期(6min以上)增强造影剂及扫描序列及方位:1.钆对比剂-标准剂量0.1 mmol/kg(0.2ml/kg)注射流率2ml/s2.扫描序列-三维容积内插快速 GRE西门子: VIBEGE : LAVA飞利浦: THRIVE3.方位一般采用横断面为主与冠状面结合观察病变一、蒙片扫描需要注意的是蒙片扫描要与打药序列一致、参数一致二、动脉期扫描1.什么样的动脉期好?ACR 推荐 CT / MRI 动态增强扫动脉晚期2.如何判断动脉晚期?①肝动脉显著强化②门静脉主干及其肝内分支明确强化③肝静脉内无对比剂进入3.由于有些病变在动脉早期强化,如果光扫动脉晚期会不利于诊断以及漏诊误诊,近年来由于设备不断更新扫描速度加快,提倡双动脉期以及多动脉期的扫描1)双动脉期扫描的意义:①多数富血供病灶在动脉中晚期显示清楚②少数病灶在动脉早期显示清楚③双动脉期可以明显提高动脉晚期的成功率301医院、北及友谊医院等30多家医院多中心研究结果显示:①单动脉期扫描66%获得标准动脉晚期;②双动脉期扫描95%获得标准动脉晚期。
2)多动脉期扫描技术支持①快速成像技术——并行采集(相位编码及3D分层方向)——压缩感知② K 空间共享技术集成序列——GE : DISCO——飞利浦:4D Thrive——西门子: TwistVIBE③一次屏气15~20秒,扫描4~6个动脉期全肝每个时相平均2~4秒三、门静脉期扫描1.如何判断门静脉期?①动脉强化减低②门静脉明显强化③肝静脉明显强化④下腔静脉强化逐渐均匀2.建议扫描时间——约为50-60s四、平衡期强调平衡期的理由:为了显示廓清和包膜一般在3min左右五、延迟期扫描1.什么情况下平衡期扫完后继续延迟?①观察较慢的“快出”HCC②观察慢填充的肝血管瘤③为了显示纤维板层肝细胞癌的瘢痕的时候④为了显示胆管细胞癌的延迟强化2.延迟期延迟多少时间?一般在6-8min,最少在6min腹部肝脏的磁共振扫描就和大家分享交流到这里,希望大家多多指正。
2023磁共振腕胆筐成像自描技术及临床应用申国专家共识(完整版}摘要磁共?辰膜胆筐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MRCP)是诊断腰胆管相关疾病的主要检查手段之一。
规范MRCP扫描技术、优化MRCP检查流程、总结图像分析时的要点,将进一步提升MRCP 在膜胆筐疾病的||伍床应用价值,更好地服务患者。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腹部学组组织国内相关专家,参考国内外文献,并结合最新M阳技术和||伍床实际需求,起草了MRCP扫描技术及临床应用的专家共识并总结图像分析时存在的误区及应对策略。
前言磁共振膜胆筐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MRCP)是诊断膜胆筐相关疾病的主要检查手段之一。
目前,关于MRCP 扫描技术及临床应用尚无统一标准或相关共识。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腹部学组组织了国内相关专家,同时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并结合实际临床工作的心得体会,起草了MRCP扫描技术及临床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以期通过该共识规范MRCP扫描技术、优化MRCP检查流程、总结图像分析时的要点,进一步提升MRCP在膜胆筐疾病的||伍床应用价值,更好地服务患者。
MRCP是重T2WI序列,利用长的回波时间便膜筐及胆筐内液体呈明亮高信号,而肝脏及真他实质性器官因信号衰减呈低信号,从而形成类似内镜下逆行膜胆筐成像(endoscopic retrograde c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的效果[1,2]。
该成像方法无创、无辐射、无需额外引入对比剂,MRCP已被广泛应用于膜胆管相关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3,4]。
1 MRCP适应证和禁忌证1.1适应证MRCP适应证主要包括膜腺和胆道两大类型的疾病[2,5)。
1.1.1在膜腺疾病的应用( 1 )膜腺囊性病变的检出租定性,通过判断膜腺囊性病变是否与主膜筐相通从而辅助鉴别导管内乳头状茹液瘤与真他膜腺囊性病变;(2)辅助鉴别膜腺实性病灶的良恶性,通过评估主膜筐梗阻部位及形态辅助鉴别膜腺实性病变,如自身免疫性膜腺炎与膜腺癌的鉴别;(3 )辅助膜管内病变的鉴别诊断,如膜筐内肿物与膜筐内结石;(4 )辅助诊断膜筐发育异常,如膜腺分裂、膜胆筐汇合处畸形、环形膜腺等。
磁共振冠脉扫描技术简介磁共振冠脉扫描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Coronary Angiography,简称MRCA)是一种无创伤性的检查心脏冠状动脉的方法。
它利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简称MRI)技术,通过对人体进行放射状心电图触发的快速图像采集,生成高分辨率的三维冠状动脉影像。
MRCA技术相比传统的冠脉造影方法更加安全、无创伤,并且能够提供更全面、详细的图像信息。
本文将详细介绍MRCA技术的原理、优势、应用领域以及注意事项等内容。
原理MRCA技术基于核磁共振现象,通过在强磁场中对人体进行放射频激励和检测,获取图像信息。
具体而言,MRCA利用自身强大的磁场和无辐射的电磁波来探测人体内部组织和器官的信号。
在MRCA过程中,患者需要进入一个巨大的环形磁场中,并通过放置在身体周围的线圈中传输和接收无线电波。
通过改变磁场和无线电波的特性,可以对不同组织产生不同的反应,并通过计算机重建成图像。
优势1.无创伤性:相比传统的冠脉造影方法,MRCA技术不需要通过血管插管等创伤性操作,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和风险。
2.安全性高:MRCA技术不使用任何放射线,辐射量极低,对患者没有明显副作用。
3.高分辨率:MRCA技术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三维冠状动脉影像,可以清晰显示血管内部情况,有助于准确诊断心脏病变。
4.全面性:MRCA技术可以同时检查多个心脏血管,包括主动脉、左冠状动脉、右冠状动脉等,提供全面、详细的图像信息。
应用领域1.心脏病诊断:MRCA技术可以帮助医生检测心脏血管是否存在狭窄、堵塞等异常情况,对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2.术前评估:对于需要进行冠脉搭桥手术或冠脉球囊扩张术的患者,MRCA技术可以提供术前评估,帮助医生制定更准确的手术方案。
3.随访观察:对于已经进行过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MRCA技术可以用于随访观察,评估治疗效果和血管复通情况。
磁共振检查常见部位体位摆放及几点注意事项核磁共振(MRI)由于具有多方位、多参数、多序列、无辐射、无骨伪影、无损伤、高对比度、高分辨率等优点,特别是近几年超导高磁场型MRI的临床投入使用,MRI成像速度加快,检查时间缩短,良好的脂肪抑制等,一些特殊成像技术的应用,如头颈部血管成像技术,患者不需要注射药物就能获得头颈部清晰的血管投影;胰胆管成像(MRCP)、尿路成像(MRU)的应用可以非常清楚的显示胆道系统及泌尿系统有无梗阻、狭窄、扩张等。
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对超急性期脑梗死(发病3h内、理论上为30min可以显示病变部位)的诊断提供了可靠依据。
动态对比增强大大的提高了一些疾病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如对肿瘤的大小、范围的界定为临床选择手术或放射治疗还是化疗提供可靠依据,动态增强血管成像可以非常清晰的显示全身血管,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可靠保障。
所以MRI已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各系统的检查治疗中。
所以,MRI检查体位摆放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医学影像图像质量,影像诊断的准确性。
一、MRI检查的适应症MRI适用于人体任何部位检查:包括颅脑、耳鼻咽喉、颈部、心肺、纵隔、乳腺、肝脾、胆道、肾及肾上腺、膀胱、前列腺、子宫、卵巢、四肢关节、脊柱脊髓、外周血管等。
MRI适用于人体多种疾病的诊断:包括肿瘤性、感染性、结核性、寄生虫性、血管性、代谢性、中毒性、先天性、外伤性等疾病。
MRI在中枢神经系统颅脑、脊髓的应用最具优势。
对于肿瘤、感染、血管病变、白质病变、发育畸形、退行性病变、脑室系统及蛛网膜下腔病变、出血性病变的检查均优于CT。
对后颅凹及颅颈交界区病变的诊断具有独特的优势。
MRI具有软组织高分辨特点及血管流空效应和流人增强效应,可清晰显示咽、喉、甲状腺、颈部淋巴结、血管及颈部肌肉。
对颈部病变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MRI对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肿大,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具有特别的价值。
但对肺内病变如钙化及小病灶的检出不如CT。
磁共振垂体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原理
磁共振垂体动态增强扫描技术是一种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用于评估垂体腺的结构和功能。
它基于磁共振成像(MRI)原理,并结合了对比剂的使用来增强图像的可见度和对垂体的动态观察。
下面是磁共振垂体动态增强扫描技术的基本原理:
1. 磁共振成像(MRI):MRI利用强磁场和无害的无线电波来生成详细的人体组织图像。
在垂体动态增强扫描中,磁场会对垂体产生作用,使其发出信号。
2. 对比剂注射:在动态增强扫描中,患者会在注射对比剂之前进行一系列基础扫描。
然后,对比剂(通常是一种叫作磁共振造影剂的物质)会通过静脉注射进入患者体内。
3. 动态观察:注射对比剂后,磁场中的无线电波会激发垂体组织产生信号。
通过连续进行多个快速图像采集,可以动态观察对比剂在垂体中的分布和动态变化。
4. 时间-强度曲线分析:从动态图像中获得的数据可以用来生成时间-强度曲线。
这些曲线显示了对比剂在垂体中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医生可以根据这些曲线分析垂体的血液供应和功能。
磁共振垂体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可以帮助医生检测垂体病变、评估垂体功能和血供情况,如垂体腺瘤、垂体功能亢进或功能减退等。
这项技术的原理使医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垂体状况,
从而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计划制定。
嘉定中心医院MRI检查操作常规(2014年修订)〔检查前准备〕设备准备1.准时开机,检查机器的运作状态是否良好,并做好记录。
2.机器的“心跳声”在正常范围。
3.检查液氦压缩机的读数是否正常,两种液体要在规定的范围内。
4.打开风机开关。
5.每天在机器使用记录本上记录液氦量。
6.更换病员服、床单、被套即做好设备的整洁工作等。
检查结束整理机房、设备,确认机器的使用状态并作记录后关机,确认机房安全后离开。
患者准备1.询问患者及家属是否有MRI检查的禁忌症,确认无误后才可作检查。
2.告知患者及家属检查时机器会发出的各种噪音,不必惊慌;胸腹部检查时,训练患者的呼吸,以得到患者的配合使检查顺利进行;患者实在不能配合,嘱咐家属协助的要点。
3.增强检查前询问患者是否有过敏史。
4.检查前患者更衣,去处一切外来的金属异物;需要家属陪同进入机房的,家属也要去除。
5.进入机房必须征得医生许可。
检查准备1.按照预约单,在RIS系统中登记病人信息,扫描申请单。
2.按叫号系统先后顺序通知病人检查,预留时间询问及告知患者应做的准备工作,病人准备好后在指定地点侯诊,稍候随医生指示进入机房检查。
3.阅读申请单,核对病人信息(姓名、性别、检查号、检查部位等),掌握临床检查要点、注意事项。
4.在主机检查列表中(与放射科的RIS系统相连)选择该病人,核对姓名、出生年月日、检查号等,输入病人的检查部位、体重等。
5.按照临床要求作个性化的扫描,为患者准备耳塞以防检查时噪音。
检查结束往P ACS、工作站、QDVD传输图像,排版好的电子胶片传至P ACS、相机。
磁共振检查安全注意事项MRI是利用磁共振装置产生高磁场,对人体组织进行断层显像来诊断疾病的。
高强度的磁场对人体内某些植入性医疗装置有破坏性影响,磁性金属物品带入机房可能受损或对人员与设备产生危害,并引起图像伪影。
一、MRI检查禁忌症(一)安装有心脏起搏器、金属瓣膜、神经刺激器。
(二)动脉瘤术后金属夹结扎后。
磁共振常见部位扫描技术
一.颅脑常规扫描技术:
线圈选择:颅脑正交叉线圈。
体位要点及采集中心:患者仰卧位,使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头置于线圈内。
儿童及颈部较长者两肩尽量向下,使头部伸入线圈。
采集中心对准两眼连线中点。
扫描方位、脉冲序列扫描参数:取矢状定位像做横断位。
横断位:层厚6-8cm;层间距:0.5-3mm(T1T2保持一致)。
采集矩阵:256×256或 256×192;FOV:220mm×220mm。
矢状位:T1加权T2加权。
层厚4-6mm;层间距0.5-1mm。
采集矩阵:256×256或 256×192;FOV:220mm×220mm。
二、腰骶椎、腰髓成像技术:
线圈选择:脊柱相控阵表面线圈。
体位要点及采集中心:患者仰卧位,使身体正中矢状面与床面长轴中线一致。
采集中心对准肚脐.
扫描方位、脉冲序列及扫描参数
矢状位:T1加权T2加权层厚4mm;层间距0.5-1mm
采集矩阵:256×256 或312mm×256mm FOV:320mm×240mm.
横断位:扫描方位、脉冲序列T2加权。
层厚5-8mm;层间距1-2mm采集。
矩阵:256×192 或312mm×192mm FOV:180mm ×180mm.
三、胸椎、胸髓的成像技术:
线圈选择:脊柱相控阵表面线圈。
体位要点及采集中心:患者仰卧位,使人体正中矢状面与床面长轴中线一致,病变在胸8以上,上段要平第7颈椎;病变在胸8以下,下段要平腰1、2。
采集中心对准胸骨中心。
扫描方位、脉冲序列及扫描参数:
矢状位:T1加权T2加权层厚3-4mm;层间距0.5-1mm。
采集矩阵:256×192或 312×256;FOV:320mm×240mm。
横断位:扫描方位及脉冲序列T2加权层厚5-8mm。
层间距:1-2mm采集矩阵:256×256 FOV:180mm×180mm。
四.颈椎、颈髓扫描技术:
线圈选择:颈椎表面线圈。
体位要点及采集中心:患者仰卧位,使人体正中矢状面与床面长轴中线一致,固定头部。
采集中心对准下颌联合下缘。
扫描方位、脉冲序列扫描参数
矢状位:扫描方位及脉冲序列:T1加权T2加权层厚3-4mm;层间距0.5-1mm采集矩阵:256×192 FOV:240mm×180mm 横断位:T2加权层厚5-8mm;层间距:1-2mm。
采集矩阵:256×256 FOV:160mm×160mm.
五.盆腔成像技术:
线圈选择:腹部相控阵表面线圈、体线圈。
体位要点及采集中心:患者仰卧位,在床中心安放表面线圈,使身体正中矢状面与床中线一致。
采集中心对准耻骨上缘。
扫描方位、脉冲序列扫描参数
横断位:扫描方位及脉冲序列T2加权T1加权层厚5-6mm层间距采集矩阵:256×256 FOV:300mm×225mm.
冠状位:扫描方位及脉冲序列:T2加权层厚5mm层间距1mm 采集矩阵:256×256 FOV:350mm×350mm.
矢状位:扫描方位及脉冲序列:T2加权层厚5mm层间距1mm 采集矩阵:256×256 FOV:300mm×225mm.
六.髋关节成像技术:
线圈选择:体部相控阵表面线圈。
体位要点及采集中心:患者仰卧位,双足尖并齐,身体矢状面与表面线圈一致。
采集中心对准股骨大转子(耻骨联合下缘)。
关节扫描方位、脉冲序列扫描参数
横断位:扫描方位及脉冲序列T1加权层厚4mm层间距0.5-1mm 采集矩阵:256×256或312 ×256FOV:300mm×225。
冠状位:扫描方位及脉冲序列:T2加权T1加权层厚4mm层间距0.5-1mm采集矩阵:256×256 FOV:350mm×350。
七.膝关节成像技术:
线圈选择:膝关节包绕式表面线圈。
体位要点及采集中心:患者仰卧位,患膝髌骨下缘置于表面线圈中心,用棉垫固定膝部,使患者足尖向上。
采集中心对准髌骨下缘。
关节扫描方位、脉冲序列扫描参数:取横断定位像做矢状位
矢状位:扫描方位及脉冲序列:T1加权T2加权。
层厚4mm层
间距0.5-1mm。
采集矩阵:256×256 FOV:180mm×180mm.
冠状位:扫描方位及脉冲序列T1加权T2加权。
层厚4mm层间距0.5-1mm采集矩阵:256×160 FOV:180mm×180mm。
注意事项:除常规扫描外采用梯度回波T2加脂肪抑制技术能直接显示半月板,水肿肌腱断裂等。
矢状位能显示十字交叉韧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