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学课件_秦现生_2010(第二版)第三章
- 格式:ppt
- 大小:514.00 KB
- 文档页数:77
质量管理学讲义质量管理课程是工商管理等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是管理理论教学的必修课。
本课程的目标是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如下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1 掌握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树立现代质量观;2 了解世界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及我国质量管理现状;3 掌握质量和质量管理的有关概念;4 掌握质量管理的技术与方法,学会运用质量管理中的主要统计技术。
由于质量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具有管理学的基本知识、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实践和理论知识,因此,该课程应为《管理学原理》、《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后续课程,并应该在生产实习之后。
此外,在本门课程中,涉及较多统计技术的应用,要求学生有较好的数理统计基础,因此《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为本门课程的前驱课。
本门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在掌握质量管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树立现代质量意识,培养学生精益求精和严谨的工作态度,以及善于运用统计技术进行定量分析的能力。
第一章质量总论§1.1 质量概述质量面临着越来越严峻和挑战。
它已经成为现代工业社会和各国经济建设中一个受到普遍关注的突出问题。
⏹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深刻地感受到提高质量的紧迫感和不提高质量就不能生存的危机感。
⏹质量的竞争已成为贸易竞争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而,各个国家和企业都在积极努力地寻找提高产品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质量是21世纪的主题!(朱兰语)⏹质量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要现象:⏹质量——市场竞争中的主要手段;——安全和生存环境的防御力量;——合理利用社会资源、提高生产率、减少废次品损失和增加社会效益的良策。
§1.2质量管理的发展过程一、质量管理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二十世纪初~四十年代)质量检验阶段●泰勒主张计划与执行必须分开,执行当中要有检查和监督。
工业企业普遍设置的专职了检验机构●1924年美国贝尔研究所的休哈特(W.A.Shewhart)针对质量检验方法缺乏预防性,运用数理统计原理提出了经济控制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的“6σ”法●1929年道奇(H.F.Dodge)和罗米克(H.G.Romig)发表了《挑选型抽样检查法》论文第二阶段:(四十年代~五十年代)统计质量管理阶段●资产阶级“行为科学”理论形成●数理统计方法应用于质量管理第三阶段:(六十年代~至今)全面质量管理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种管理学派很多。
《质量管理学》课程学习指南一、使用教材和参考书本课程采用由中国计量学院宋明顺等编著的《质量管理学》作为教材。
主教材信息:宋明顺,《质量管理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12.3。
辅助教材信息:韩福荣.现代质量管理学(第2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8;焦叔斌译,约瑟夫·M,朱兰著.朱兰质量手册(第5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1;马逢时.六西格玛管理统计指南-MINITAB使用指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0;参考书目:[1]宋明顺等.质量管理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12.3;[2]韩福荣.现代质量管理学(第2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8;[3]焦叔斌译,约瑟夫·M,朱兰著.朱兰质量手册(第5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1;[4]马逢时.六西格玛管理统计指南-MINITAB使用指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0;[5]马林,何桢.六西格玛管理(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7;[6]唐晓芬.六西格玛核心教程(黑带读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3;[7]陈志田.质量管理基础(第三版),中国计量出版社,2007.5;[8]龚益鸣.质量管理学(第三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2;[9]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GB/T4091—2001常规控制图,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3;[10]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质量管理司.质量专业理论与实务(中级),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2;[11]韩福荣.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12]韩福荣.现代质量管理学(第二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8;[13]韩之俊,许前.质量管理,科学出版社,2003.3;[14]林荣瑞.品质管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1;[15]刘宇.顾客满意度测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8;[16]秦现生.质量管理学,科学出版社,2002.12;[17]程爱学,徐文峰.质量总监,西北大学出版社,2005.4;[18]孙静.接近零不合格过程的质量控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3;[19]孙静,张公绪.常规控制图标准及其应用,中国标准出版社,2000.7;[20]谭跃雄.现代质量管理学(修订版),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1;[21]伍爱.质量管理学,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8;[22]周纪芗,茆诗松.质量管理统计方法,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9;.[23]尤建新,张建同,杜学美.质量管理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08.1;[24]于善奇.质量专业常用统计技术,华龄出版社,2003;[25]张公绪,孙静.质量工程师手册,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9;[26]张公绪,孙静.新编质量管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27]张晓东,安景文,濮津.质量机能展开——质量保证的系统方法,中国计量出版社,1997.6;[28]张性原.设计质量工程,航空工业出版社,1999;[29]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中国实验室注册评审员培训教程,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30]梁工谦.质量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6;[31]程国平.质量管理学(第2版),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5;[32]董文尧,张熙,张岩.质量管理学(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0;[33]蒋腊芳,宋敏.质量管理学,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11;[34]同淑荣.质量管理学,科学出版社,2011.6;[35]王明贤.现代质量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12;[36]韩可琦.质量管理,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3.二、教学目的(课时、先修课程)《质量管理学》是一门发展中的边缘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