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程能力培养的材料力学课程教学改革
- 格式:pdf
- 大小:90.07 KB
- 文档页数:1
工程力学教学模式改革初探[摘要]顺应信息化教学要求,改变课程教学模式,提高课程教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
本文以工程力学课程为例,从教学模式改革的角度分析了工程力学的教学体系,提出了一些提高学生行为能力的观点和措施,并对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能力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工程力学行为引导模式实践能力行为能力前言工程力学是工科院校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内容分为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两个模块,主要研究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和构件的强度、刚度问题,内容紧贴生活和工程实践,为学生解决一些生活和工程实际问题提供基本的力学计算依据,为后续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在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起桥梁作用[1]。
在当前信息化教学要求的前提下,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学习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和主要目标。
为了实现教学过程学生为行为主体、老师的讲授为主导,我们对工程力学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引入“行为引导模式”。
行为引导模式的思想即:教学应从理论培养向实践性教学转化、从示范性教学向应用性教学转化[2]。
基于这一思想,教学目标可以转化为一种“行为能力”培养。
结合课程标准和教学进程,主要提出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1)掌握基本知识,能够解决简单的力学问题。
2)能够将工程中的力学现象转化为力学模型,能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
3)增强接受新知识、采纳新思维、乐于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培养独立工作能力,从而适应今后的工作岗位。
基于以上三个方面的要求,主要对教学过程进行如下改革。
一、课堂教学向讨论型转化工程力学涉及的基本点很多,为了达到扎实掌握的目的,应实现教学形式和手段的多样化。
通常在讲课中采用的手段包括讲授、讨论、归纳、演绎等等,但在实施中发现,以讨论为主、讲授为辅的方式,更易达到“师生平等、积极互动,共同学习和提高”的目的,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知识掌握水平。
以讨论为主的教学模式在课堂实施中难度是比较大的,老师讲得过多则学生易失去兴趣,而讨论过多则易影响进度,甚至远离内容主题。
基于OBE理念职业本科“材料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作者:田宁来源:《科技风》2024年第12期摘要:本文以职业本科“材料力学”课程为载体,结合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探索职业本科课程如何在OBE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教学设计,并将OBE理念贯穿于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
对职业本科发展进行了改革与探索,并确定课程目标、改革陈旧的教学模式、改进课程的教学方法和对课程教学评价进行多元化设计。
上述改进可以明显改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操作技能,这为OBE理念在职业本科教学改革中应用提供良好的借鉴。
关键词:职业本科;材料力学;OBE理念在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我国制造业高端技术人才需求缺口量巨大,仅依靠应用型本科及部分高职院校培养高端技术人才远远达不到社会发展的需求,这不利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1]。
在此背景下,我國十分重视职业本科教育的发展,力争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本科院校和专业[2]。
因此,可以看出职业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一环,可以完善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其使命是培养适合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高层次技术人才。
我国职业本科试点是由2019年6月开始,到目前为止只有4年时间[3]。
虽然我国对职业本科人才的培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相关经验积累较少,在意识、制度、方法、社会氛围等多个维度与国外发达国家具有较大的差距[4]。
“材料力学”课程在课程体系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大多数工科专业的必需课程,但该课程在大多职业本科院校中存在教学目标不清晰、教学方式单一、教学评价形式化等诸多问题,加上这门课程本身概念抽象、内容繁杂、公式复杂,造成学生学习困难,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56]。
OBE(OutcomebasedEducation)又称学习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是由美国教育家(SpadyW.G)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随后该理论被欧美等国家重视,并在普通教育中应用,经过不断发展,OBE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基础,其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受到各国学者的重视和推崇,并且逐渐成为教育改革领域的主流理念[78]。
“双碳”背景下基于科研能力培养的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改革探
索
邹府兵;王信刚;周子皓;赵华;周耐根;丁成平
【期刊名称】《高教学刊》
【年(卷),期】2024(10)19
【摘要】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作为培养土建类方向大学生的重要专业必修课,在“双碳”背景下,其教学过程中面临匹配的教材少、教学内容滞后、层次化综合实验缺乏及科研能力培养不足等突出问题。
通过开展基于“双碳”理念的前沿教学内容、层次化综合性实验与科研能力培养及构建多维度课程评价体系三方面的改革,学生上课积极性和对实验操作的掌握程度显著改善,综合素养和科研能力得到较大提升,教师授课质量和师资队伍建设也得到进一步强化和提升,起到良好的教学相长和协同育人效应。
教学改革成果经丰富和完善后可为相关开设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高校提供一定的经验和思路,对涉及“双碳”理念的其他课程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总页数】6页(P147-151)
【作者】邹府兵;王信刚;周子皓;赵华;周耐根;丁成平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工程建设学院;南昌大学物理与材料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
【相关文献】
1.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新工科背景下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材料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3.新时代“双碳”背景下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
4.基于“双碳”背景下《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改革
5.“双碳”驱动下的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对《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摘要】通过几年来的一线教学经历和教学实践的初步探索,针对中职学校的学生对《工程力学》不够重视、缺乏学习兴趣和听得懂却不会应用等问题,本人对工程力学课程教学重点的设置、内容安排、教学方法的创新改革方向进行了深刻思考,力求寻找到该课程教学改革与提高学生能力的新突破口。
以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工程力学;教学方法改革工程力学是工科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技术基础课,它既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能直接用于工程实际的技术学科,特别是对机械类专业来讲,是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桥梁,在工程设计中也具有很强的直接应用性。
而且对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科学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它是一门介于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技术基础课程,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与工程和生产实践联系密切,在工程意识培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
该课程所包含的内容极其广泛,且具有力学概念抽象,内容繁杂,分析研究对象多,解决问题方法灵活多变等特点,加之新的教学内容扩展与教学学时的减少形成明显反差,给教学带来困难。
这就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研究教学方法,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力学知识与学生的其他专业课程以及工程技术实际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专业技术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工程力学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好地提高《工程力学》的教学质量。
一、工程力学教学现状目前,工程力学课程教学课时大幅度减少,而用人单位对人才应用能力的要求却大幅提高了,在这样的背景下,工程力学教学中暴露出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工程力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两部分。
中职学生的基础差,底子薄,仅仅靠初中阶段的一点物理基本知识,可以说他们几乎是在没有任何铺垫的情况下学习工程力学的,所以学起来的困难时可想而知的。
而且他们空间想象能力不是很强,再加上很多学生对工程力学这门逻辑性和前后连贯性非常强的课程缺乏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