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惯用语和成语的关系及区别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4
如何判断成语还是四字短语成语来chéngyǔ------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相沿习用的固定短语。
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名著作,或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
意思精辟,源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具有意义的整2113体性。
它结构紧密,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5261序,抽换或增减其中的成分,具有结构的凝固性。
其形式以四字格居多,也有少量三字格和多字格的。
四字词语-----词和语的合称,包括单词、词4102组及整个词汇。
区别:成语的结构是固定的,不1653变的,而四字词语的结构可以改变,顺序有时也可以改变。
这里简要介绍一下,不依靠成语词典和搜索引擎,怎样大概判断一个四字词语是不是成语?1、记住成语的特点是言简意赅、形象具体、语势有力、文气较足。
凡是符合上述特点的四字词有可能是成语。
例如:紫气东来。
2、相反,词语平淡、文气很差、念起来拗口甚至不通顺的四字词语很有可能不是成语。
例如:不能战胜。
3、很新的典故组合的四字词组,还没有收录进成语词典呢,肯定不是成语,成语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和时间。
但是今后极有可能是一个成语。
例如:正龙拍虎。
4、对于像“与时俱进”这样的词组,虽然还可能没有收录进成语词典,但是由于它符合第1条的特点,加上影响巨大广泛,可以肯定的说,与时俱进就是个成语了。
当然以上不是绝对的,例如五颜六色,看起来平平淡淡,但是成语词典收录了它。
不过,这个五颜六色的确太平淡了,可以淘汰掉,不把它当成语用。
什么是成语?成语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或句子,绝大部分是由四个字组成的。
例如\'空中楼阁\'\'鼎鼎大名\'\'青出于蓝\'\'有声有色\'\'欢天喜地\'等都是四字成语。
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之类,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
举例说明成语和惯用语在语音形式中的作用
成语和惯用语在汉语中有着丰富的语音形式,它们在语言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一些例子:
1. 音韵和谐:许多成语和惯用语在语音上具有和谐、押韵的特点,如“水落石出”、“胸有成竹”等。
这种音韵和谐的语言形式,不仅使语言更加优美,还有助于记忆和传播。
2. 节奏感强:一些成语和惯用语在语音上呈现出强烈的节奏感,如“朝三暮四”、“五花八门”等。
这种节奏感有助于表达情感和强调语义,使语言更加生动有力。
3. 形象生动:一些成语和惯用语通过语音形象地表达了意义,如“轻如鸿毛”、“响彻云霄”等。
这种形象生动的语言形式,能够引发人们的联想,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4. 简洁明了:成语和惯用语通常比较简短,语音形式简洁明了,如“画蛇添足”、“掩耳盗铃”等。
这种简洁的语言形式有助于快速传达信息,提高语言的效率。
5. 易于辨识:一些成语和惯用语的语音形式比较特殊,容易辨识和记忆,如“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
这种易于辨识的语言形式有助于人们快速理解和运用。
总之,成语和惯用语在语音形式上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们通过不同的语音特点,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使语言更加优美、生动、形象、简洁、易于辨识和记忆。
成语、谚语与歇后语的特点和联系成语,谚语,歇后语都是熟语的一种。
特点包括,语言中定型的词组或句子,使用时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组织,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交叉的,采取“歇后”方式的成语,即是成语又是歇后语,同样,采取“歇后”的方式的谚语,既是谚语又是歇后语。
但他们之间还是有区别的,本文从他们的概念、结构、功能、修辞等角度分析他们之间的不同。
一、成语1、成语具有意义整体性、结构凝固性、韵律协调性等特征。
内容上反映的多是古代事物;新创的很少,形成时间也多是上古时代;语言形式上,保留不少古代汉语语音、词义、语法现象。
成语的意义往往并非其结构成分意义简单相加,而是在其构成成分的意义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来的整体意义。
如:“破釜沉舟”,表面是“砸破饭锅沉下船”,实际是“下定决心干到底”。
由此可见,成语的实际含义具有整体性。
成语的固定性表现在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序、抽换、增减其中成分。
如“任重道远”就不能变成“道远任重”或“任重路远”。
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灵活应用,如:“揠苗助长”中的“揠”由于较难书写,也不便理解,就换成了一个通俗易懂的字“拔”。
谚语、歇后语却没这样严格要求,它们可以增加、减少字,有时是一个词,有时是一个句子,如: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
2、成语大多数是“四字格”,大多是音节整齐、诵读时结构两两相对。
“一衣带水”本是“一衣带”那么宽的“河水”。
事实上这种情况有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同汉语语言片段双音节化有相当的关系,读时二字一顿几成惯例。
双音同双音结合,是现代汉语的一个主要节奏倾向,绝大多数成语都使用了这种节奏。
但也有少数“非四字格”的,如“莫须有、迅雷不及掩耳、牛头不对马嘴”。
3、成语的来源:神话寓言:守株待兔(《韩非子·五蠹》);历史故事:四面楚歌(《史记·项羽本纪》);口头俗语:众志成城、千夫所指。
4、成语的结构:主谓结构:德才兼备,夸父追日;述宾结构:异想天开,横少千军;并列结构:(一)两部分并列。
177个三字成语、惯用语注释及出处成语这种相沿袭用的固定短语,言约意丰,表现力强,是语言园地中的长青树,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深受人们的重视和喜爱。
成语意义上具有整体性,结构上具有凝固性,大多为四个字,也有三个字的。
惯用语是一种习用的固定的词组,既有三音节为主的固定格式,又有比较灵活的结构和强烈的修辞色彩。
它通过比喻等方法而获得修辞转义。
下面对177个常用的三字成语、惯用语追根溯源,以助大家理解、掌握。
【应声虫】比喻胸无主见,人云亦云,随声附和之人。
有人中年得怪病,每当他说话,腹中就有虫子小声仿效。
几年之后,其声越来越大。
有道士见了大吃一惊,说:“这是应声虫,长久不医治,会殃及妻子儿女。
应该去读医书《本草》,读到应声虫畏惧而不应声的药名,就服用此药。
”此人照办,读至“雷丸”,虫不再应声,于是就服用“雷丸”而治好了怪病。
【拍马屁】比喻不顾客观实际,专门谄媚讨好别人。
内蒙古、宁夏、青海、新疆等地,草原辽阔,盛产马匹,而且经常出现宝马良驹。
牧民们常以养得骏马为荣。
有时人们牵着马相遇时,常要拍拍对方马的屁股,摸摸马膘如何,并附带随口夸上几声“好马”,以博得马主人的欢心。
起初,人们实事求是。
相沿已久,有的人就一味只说奉承话,把劣马也说成是好马了。
【露马脚】比喻无意中暴露出隐蔽的真相。
据传,明太祖朱元璋年轻时与一位也是平民出身的马姑娘结了婚。
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念马氏辅佐有功,封她为明朝的第一位皇后。
当时以“三寸金莲”为美,而马氏却长着一双未经缠过的“大足”。
马氏为自己脚大而深感不安,在人前从来不将脚伸出裙外。
一天,马氏游兴大发,乘坐大轿走上街头。
有大胆者偷瞧,正巧一阵大风将轿帘掀起一角,马氏搁在踏板上的两只大脚赫然入目。
于是,一传十,十传百,顿时轰动了整个京城。
从此,“马脚”一词流传于世。
【吹牛皮】比喻说大话,夸大其词。
相传,从前黄河上游一带,水急浪恶,难以行舟。
当地人常用牛、羊皮制成筏子渡河。
皮筏由几个牛、羊皮口袋连结而成,使用时用嘴给皮筏充气,于是就有了“吹牛皮”一语。
浅析惯用语、谚语和歇后语的结构及修辞特点作者:崔元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8年第08期摘要:本文主要讨论了惯用语、谚语以及歇后语的结构和修辞特点。
惯用语、谚语、歇后语不但数量多,而且富于表现力,我们应该对它们作更深入的分析,以便能更好地使用。
关键词:惯用语谚语歇后语结构特点修辞特点在阅读时,我们常会看到“眼中钉”“钻空子”“耳边风”等词语。
这些词语格式大都比较固定,具有特定意义并具有强烈的修辞色彩,被称为“惯用语”。
惯用语活泼生动,常用来比喻一种事物或行为,相当于一个词或词组,它的意义往往不能简单地从字面上去推断。
《尚书·无逸》中说“俚语曰谚”,大概是我国最早提到“谚”字并予以解说的。
此后《礼记》《左传》《国语》《说文解字》等文献都陆续解说。
《四角号码新词典》有个简明的说法:谚语是“流传在民间的简炼、通俗、含义深刻的谚句”。
歇后语是一种隐去后文,以前文表达意思的幽默语言。
如以“泥菩萨过河”暗示“自身难保”,以“围棋盘里下象棋”表示“不对路数”。
源源流长的中国文化孕育了这种特殊的语言结构,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
惯用语、谚语和歇后语都是常用的定型的词语,如同成语一样,作为一个语言单位来使用,也表达一个整体意义。
不同的是成语多用在书面语中,而惯用语、谚语、歇后语多用在口语中,是口语语汇的一部分。
从结构上来说它们大于词,包含了词组和句子的基本方式,在修辞上极富特色,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因此,了解它们的构词特点和修辞特点是十分必要的。
一、惯用语、谚语和歇后语的结构关系(一)惯用语的结构关系汉语词组的结构构成分为并列关系、偏正关系、动宾关系、主谓关系和述补关系,在惯用语中,并列关系几乎没有,述补关系也很少,常见的只有以下三种结构:1.偏正结构:如:“马后炮、冷热病、纸老虎、铁饭碗、墙头草、过河卒、传声筒”,这些偏正结构的中心词都是名词。
2.动宾结构:如:“拉后腿、抓辫子、摆架子、唱高调、炒冷饭、背黑锅、开倒车、打退堂鼓、钻牛角尖”。
惯用语是一种习用的固定的词组,既有三音节为主的固定格式,又有比较灵活的结构。
它通过比喻等方法而获得修辞转义。
它一般有四个特点:(1)人们一般比较熟知,比较大众化。
(2)惯用语一般多在口语中运用,用起来自然、简明、生动、有趣。
(3)惯用语比较短小。
(4)惯用语是一种固定的词组,比如“吃大锅饭”、“半瓶子醋”、“背黑锅”、“穿小鞋”、“磨洋工”等等。
(5)惯用语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口头创造出来的,表义精炼准确。
(6)惯用语活泼生动,常用来比喻一种事物或行
为,相当于一个词或词组,它的意义往往不能简单地从字面上去推断。
(7)惯用语虽然是一种较固定的词组,但定型性比成语要差些。
惯用语简介: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
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
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
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
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
人民创造出来的。
反映人民生活经
验和愿望。
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应该是同义词。
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
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
则有口俗语就是惯用语,指约定俗成,广泛流行于某时某地的口语。
从广义来看,俗语包括谚语、歇后语(引注语)、常用的成语,但不包括并不通俗和古雅书面语中的成语,或名著中的名言警句;从狭义来看,俗语是具有地区特点的语言。
俗语来源很广,既来自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也和诗文名句、格言警语、历史典故等有关连。
羊毛出在羊身上、不到黄河心不死、不看僧面看佛面、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区别中国古代文化中有许多古老的习语,其中成语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是最重要的三种习语。
它们之间有着不同的特点,有共同点也有区别。
成语谚语是汉语中最有影响力的言语,它们普遍反映了中国自古以来的思想和传统文化,而且大都有着深沉的意义和明确的含义。
它们通常具有短小而富有意义的结构,形式上简单,但含义和寓意深刻。
它们不仅可以用以表达一些哲理的观点或深奥的意象,而且可以作为一种常用的修辞方式来表现出艺术的内涵。
例如“三人成虎”、“刻舟求剑”等成语,蕴含着智慧、勇气和努力的含义。
歇后语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有趣的习语,它们通常由两句简单的话语组成,前半句代表正物,用以表达情况,后半句是谐音作用,用以解释前半句的含义。
它们多是以比喻的方式来蕴含智慧和哲理,通常带有古老的文化内涵,但又不乏有趣的趣。
例如“只管打,不管问”、“厚德载物”等歇后语,都蕴含着诸多文化内涵。
惯用语也是一种重要的语言形式,它们多为短句,用以表达一些普遍的生活经验、思想感情或文学想象,可以用以描述某一情况、表达某一观点,通常表述简洁而明确,内涵耐人探究。
例如“以身作则”、“自强不息”等惯用语,蕴含着坚定的态度和积极的行动。
成语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有许多共同点,如形式简洁、含义深刻,但各自也有着不同的特征。
成语谚语普遍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思想,而歇后语多以比喻形式表达,而惯用语则主要用以表达一般性的生活经验及思想情感。
此外,成语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日常对话和书面表达中都十分常见。
它们不仅能准确文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可以加深人们的文化底蕴,使言辞更加地生动活泼。
因此,建议广大读者积极掌握这些习语,以便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思想和精彩风貌,以及普及文学的文化和素养。
综上所述,成语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种重要习语。
它们在形式、形式上都有共同点,但也有各自的特点,它们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深厚,是人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运用汉语表达的重要修辞工具。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现代汉语专题(本)》期末题库及答案考试说明:本人针对该科精心汇总了历年题库及答案,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每年都在更新。
该题库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
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
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现代汉语专题》题库及答案一一、判断正误【每小题2分,共20分)说明:正确的打钩,错误的打叉。
1.普通话音节“yaozuo”,其中字母o都表示舌面后、半高、圆唇元音。
( )2.当前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核心问题是推广普通话。
( )3.根据音节拼写规则,在实际运用中,u行韵母中的u-律要换成y。
( )4.汉语方言的分区和划界与行政区划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 )5.所有修辞手段构成的词,其实也可以从语法手段角度分析其造词类型。
( )6.“狗也不怕的狼”是歧义句,主要是语义关系不明确。
( )7.基础部件就是非成字部件,只不过划分的角度不同。
( )8.现代汉字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表现在形音义各个方面。
( )9.在网上发布信息的语言就是网络语言。
( )10.语言中的“虚位”和“挤位”现象,其实内涵是一致的。
( )二、举例解释下列术语(每词2分。
共10分)11.声调12.合成词13.双宾动词14.复句15.意符三、综合分析应用题(共40分)16.根据教材40页的声韵配合表,分析普通话舌尖后音、舌面音与四呼的配合特点;同时说明,哪类辅音与四呼配合最多,哪类辅音与四呼配合最少。
(10分)17.分析下列各组词构成理据的异同。
(10分)①木船一帆船:②牛肉松一儿童肉松:18.分析下列句子的焦点并分析突出焦点的手段。
(10分)①我把这些书摆得整整齐齐。
②我绘画喜欢,书法也喜欢。
③是他及时排除了故障,保证了列车的安全。
④我是昨天下午到广州的。
⑤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119.从不同角度纠正下面句子中存在的问题。
现代汉语简答题现代汉语词汇简答题引申义与比喻义有何区别?基本词汇有何特点?下列各句中的“了”,哪些是一词多义?哪些是同音词?为什么?(1)没完没了。
(2)了如指掌。
(3)来不了。
1、如何鉴别语素?举例说明。
语素是音义结合的最小的语言单位,确定语素通常采用“同形替代法”。
例如“礼貌”和“馄饨”这两个词,要检测它们到底有几个语素,就看能不能用别的有意义的语言单位来替换其中的一个成分,如果替代以后仍然有意义,那么被替换的单位就是一个语素,否则就不是语素。
如“礼貌” 可替换为“相貌”“容貌”;“礼节”“礼堂”,由此可见,“礼貌”这个语言单位是由“礼”和“貌”两个语素构成的。
至于“馄饨”,其中的“馄”和“饨”都不能被任何成分所替换,也没有独立的意义,所以它们不是语素。
2、语素和汉字、音节的关系如何?举例说明。
(三位一体)一般地说,一个语素就是一个音节,书面上就是一个汉字,有时候还是一个词――“三位一体”。
如,天、我、笔。
同一个汉字,可以代表不同的语素。
① 汉字相同,读音不同。
如,乐(快乐/音乐)② 汉字和读音相同,词性不同。
如,下(动词)雨――楼下(方位词)③ 汉字、读音、词性相同,意义不同。
如,公(公家、公物/公羊、公牛)一个语素可以是两个以上音节。
汉语的语素绝大多数是单音节的,但有时候,一个汉字并不代表一个语素,只代表一个音节,也就是说一个语素也可以是两个以上音节。
主要由三种情况:联绵词:窈窕、仿佛口语词:哆嗦、溜达、尴尬、嘀咕音译词:芭蕾、咖啡、奥利匹克等同一个汉字是否为语素因场合而异。
一个汉字在不同的场合,有的是语素,有的不是语素。
如马达(非语素)――马匹(语素)。
语素有哪些类别?举例说明。
语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按音节分:“单音节语素”(如,天,我,笔)和“多音节语素”,(如,窈窕、奥林匹克。
按成词与否:“成词语素”,如他、拉、高、就、了、呢、被、呢、和等,“不成词语素”,如民、伟、朗、历等按定位不定位:“定位语素”,如“老鼠”“老师”的“老”“不定位语素”,如“电”,可组合成“电器”也可组合成“闪电”。
主标题:熟语一般特点及分类副标题:熟语(含成语)是高考的高频考点,也是高考的重点,要积极备考哟关键词:词语,成语,备考难度:3重要程度:5内容:熟语(含成语)一般具有以下特点:①凝固性:在语言里,一般词组和语句是临时自由组合的,而各种熟语则是经久沿用有了定型的,即熟语有着结构的凝固性。
成语、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都有固定不变的结构,不能随意做大的改动,如“明日黄花”不能改为“昨日黄花”。
但是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的固定性不如成语,可以加减一些字,也可以改动一些字,如“三个臭皮匠,不如一个诸葛亮”,也可以写成“三个臭皮匠,顶得过一个诸葛亮”或“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等。
②意义上的整体性。
熟语的意义是特定的,不能只从字面去解释,如“骑驴看唱本——走着瞧”,我们就不能按字面意思理解成“边骑着毛驴走路边看剧本”。
③表现力:具有丰富的内容,概括了人们的认识成果,充实了词汇的宝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熟语的分类:1.成语成语是一种固定短语,音节以四字为主,大部分是古代流传下来的。
有的来自古代口语,有的来自古代寓言,有的来自历史故事,有的来自古代诗文等等。
成语最能体现熟语的两个特点,即结构的稳固性和意义的整体性。
我们掌握或运用成语时一定要注意追本溯源,把握成语字面意义之外的整体意义,切忌望文生义。
2.惯用语惯用语是指具有特定含义、形式短小、口语性很强的固定短语。
惯用语一般不使用字面意义,往往具有深层次的比喻义或引申义,这实际上就是它的表意点。
惯用语以三字格为主,也有多字的,如“解铃还须系铃人”“远水救不了近火”等。
惯用语与成语的区别:惯用语口语色彩浓,成语书面色彩浓;惯用语含义单纯,成语含义丰富;动宾结构的惯用语,其间可以依据表达的需要插入定语或补语,而成语一般不能随意插进别的成分,如“敲边鼓——敲了一阵子边鼓”。
3.谚语谚语也叫“俚语”“俗语”“俗话”,是人们口头广泛流传的现成语句,简练通俗,意思完整,谚语内容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_正确使用熟语课标要求:《语文新课程标准》对熟语的要求是:“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要正确理解熟语在句中的表达作用,就要抓住熟语的习惯用法和具体语境。
熟语的检测主要通过选择题来进行,检测其字形、字音,更多地是检测其在具体语境中的理解与运用。
知识点金:一、熟语的概念及种类熟语是结构固定的短语。
它包括成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等。
二、熟语的特点及用法(一)成语:汉民族长期习用的定型化的短语,以四个音节为主,具有形式整齐、音律和谐、结构固定、言简意赅的特点。
1.成语的来源(1)来源于历史。
如:图穷匕见、破釜沉舟、毛遂自荐、赤膊上阵等。
(2)来源于寓言。
如:自相矛盾、黄粱美梦、杞人忧天、叶公好龙等。
(3)来源于神话、传说。
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
(4)来源于古典文学。
如:惩前毖后、水落石出、黯然销魂、舍生取义等。
(5)来源于群众口语、谚语。
如:投鼠忌器、狼子野心、利令智昏等。
2.成语的运用(1)成语有些字容易读错。
如:草菅(jiān)人命无声无臭(xiù) 卖官鬻(yù)爵(2)成语中的一些汉字,或者因为生僻,或者因为形近声近,容易写错。
瞠(膛)目结舌苦心孤诣(意) 如火如荼(茶)(3)成语的意义有三种情况。
一是通过字面可以推导意义。
如“一清二白”、“百发百中”、“弃暗投明”等。
二是保留了古义,不能用今义去理解。
如:无法无天(天理,不是天空),不速(邀请,不是快速)之客三是实际意义是本义的引申,与字面意义相去甚远。
如子虚乌有:本义指司马相如《子虚赋》中的两个人物,引申义指虚假的、不存在的东西。
(4)成语的活用成语的活用是指抛开成语的实际意义或适用对象,故意曲解,或者故意颠倒意义的褒贬色彩,造成一种幽默的效果。
如“异想天开”的含义是想法离奇,不切实际,具有贬义色彩,把它用在“科学研究既要实事求是,也要异想天开”中,贬义用为褒义,改变了感情色彩。
又如将“刻不容缓”活用为“咳不容缓”来强调病不能拖延。
浅谈惯用语和成语的关系及区别
摘要:惯用语、成语都作为熟语中的一种,是汉语词
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频繁的使用,
可以生动形象的表达思想。虽然都是熟语,但都具备了充分
的可比性。本文对惯用语和成语的关系做些比较研究从中找
出异同,并分析其所以然,这些研究以便促进学习者对惯用
语和成语的关系的理解和这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惯用语;成语
汉语惯用语是一种习用的固定词组,既有三一为主的固
定格式,又有比较灵活的结构和强烈的修辞转义。它的结构
简短精炼,形象鲜明,运用灵活,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
种表达方式。它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频率高,用处广,并且
不断地产生和发展,有很强的生命力。成语是我国汉字语言
词汇中一部分定性的词组或短语。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
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作为整体来应用的
成语很大部分是从古代传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
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典故。惯用语和成语是
熟语的一种,又是一种定性的短语,它们含义丰富,生动简
洁,形象鲜明,是社会团体约定俗成的词语,这是两者的共
性。
一、惯用语和成语的关系及区别
惯用语和成语在结构形式来源以及表义的手段和色彩
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一)结构上的区别
1.惯用语的主要形式是三字格。例如:乱弹琴、开门红、
吃错药。四个字以上的少见。例如:空心汤团、铁将军把门
等等,而汉语成语的主要形式是四字格。例如:狐假虎威、
掩耳盗铃。
2.两者在组合成分间的语法结构关系也不一样。惯用语
主要是述宾式结构, 例如:“拍/马屁” ,其次是定中式结
构,例如:“铁/饭碗” 。主谓式结构,例如:“鸟兽散” 。
联合式结构,例如:“假大空” ;而成语的语法结构关系几
乎应有尽有。例如: 主谓式――“叶公/好龙”; 述宾式――
“竭尽/全力”; 述补式――“重/于泰山”; 状中式――“豁
然/开朗”; 定中式――“锦绣/河山”; 连动式――“顺藤
摸瓜”; 兼式――“令人向往”;?o缩式――“人云亦云”;
3.两者的内部组成成分之间的凝固程度有区别。虽然两
者都属于一种定性短语,但惯用语的结构不如成语的结构凝
固。成语一般不能随意拆开或加进别的词语,例如:钻空子
(惯用语)、无孔不入(成语),可以把“钻空子”拆开说“钻
了一个空子”,却不能把“无孔不入”说成“无一孔不入”。
(二)来源上的区别
惯用语大多数来自群众的口头创作,名不见“经传”。 例
如:扣帽子、半瓶醋、开夜车。而成语大多是有案可稽的,
历史的习用性很强,不少还带有典故,有久远的历史。例如:
望梅止渴、狐假虎威、自相矛盾。
(三)表义手段及色彩上的区别
惯用语大多数是通过比喻概括出一个新的意义,并带有
鲜明的感情色彩,这种色彩多数是贬义的。例如:“踢皮球”
比喻在工作上不负责任,互相推诿。褒义的较少。例如:开
门红。中性意义的也极少。例如:开绿灯,而成语有助于比
喻的,还有大量不借助于比喻的,感情色彩中褒义、贬义、
中性义的都兼而有之。例如:中性:念念不忘――时刻思念,
永不忘记。贬义:愚昧无知――形容又笨,又没有知识。褒
义:大名鼎鼎――形容极其有名,名气大。
二、结语
惯用语和成语都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社会实践中总结出
来的熟语中的一种,它们是一种语言材料,也是词汇学的研
究对象,它凝聚着丰富的智慧。存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不
难看出,它们之间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当然也有不同之处。
本文主要揭晓惯用语和成语的共同点、不同点,这对学习者
带来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由于实际条件和本人能力所限,本
文研究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文中不足的地方还有很多,理
论支撑尚不成熟,研究手段与方法还需进一步完善,这些都
将成为今后研究熟语的努力方向,希望这篇研究能为日后同
类型的研究提供一点思路,有更多的研究者进行更加全面系
统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华琴.现代汉语惯用语及其文化内涵分析[J].中央民
族大学,2007.
[2]武占坤.汉语熟语通论[M].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7.
[3]张斌.《简明现代汉语》(固定词组)[M].复旦大学出
版社,2004.9.
[4] 李慧娟.惯用语的特点及现实意义[J].安阳师范学院
学报,2010.2.
[5] 肖传哲.浅谈惯用语的特点及其作用[J].东疆学刊,
19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