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语六则》教案

《论语六则》教案

《论语六则》教案
《论语六则》教案

21《论语》六则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掌握“亦、殆、诲、厌、斋、辅”等6个字。

(2)了解“说”“识”等字的特定读音。

(3)了解孔丘和《论语》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熟读、背诵课文,初步学会对照注释学文言课文。

3、情感目标:感受古人论学的道理,并借以指导自己的学习实践。

二、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并理解文意。

三、教学难点:理解文意,并能联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一、介绍作者及作品: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是儒家的经典之一。

《论语》的体裁:语录体

二、朗读课文

三、分析课文内容:

第一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古代特指有学问的男人,是男人的美称,《论语》中是指孔子。

曰:动词,说。

时:副词,时常,常常。

习:动词,温习,复习。

说:通“悦”,形容词,愉快,高兴。

乎:相当于“吗”。

朋:文章中指同一师门的师兄弟。

愠:怨恨,心里不满。

君子:文章中指道德修养高的人。

翻译:

孔子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好好学习,享受学习。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学友互相激励,探讨。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君子的风度。

第二则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动词,温习。

故:旧,指学过的知识。

知:这里有理解、领会的意思。

为:动词,做。

矣:相当于“了”。

翻译: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

第三则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通“惘”,迷惑不解。

殆:危险。

翻译: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第四则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好:动词,喜爱。

乐:愉快,快乐。这里的意思是“以……为乐”。意动用法。

翻译: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第五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表示数量少,不是确数。

其:代词,他的,他们的。

从:采纳,听从。

翻译: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第六则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立:成就,意即有所成就。

惑:疑惑。

耳:听觉。

逾矩:超越法度。逾,超越,超过。矩,本指木工用的曲尺,引申为法度。

翻译:

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研究学问,三十岁有所成就,四十岁不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岁我的道德修养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事,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认真思考:

1、孔子在学习方法和态度上有哪些主张?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孔子终身学习,取得了哪些效果?

明确: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课文中有些话已凝固为成语,请把它们找出来。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不亦乐乎

温故知新

择善而从

3、掌握“而”字的用法

而:连词。

①表承接,如“学而时习之”。

②表转折,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⑴学而时习之

⑵人不知而不愠

⑶温故而知新

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⑸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⑹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答案:⑴而:连词,表承接。

⑵而:连词,表转折,却。

⑶而:连词,表承接。

⑷而:连词,表转折,却。

⑸而:连词,表承接。

⑹而:连词,表承接。

四、思考练习:

1、背诵并默写《〈论语〉六则》;

2、课外阅读《论语》一书。

22、《世说新语》二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课文内容,积累常见文言词汇,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言行,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中主旨。

2、过程与方法: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归纳主旨。重点讲解文中的疑难字词,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引导学生认识到“诚信”在当今社会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意义,学习从小做一个守信的人。

教学重点

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的主旨,学习做人的道理。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期行》

一、导入:

在我国的文学史上诞生过无数著名的传世名作。而古代小说又是其中最灿烂的一个部分,大家知道哪些古代小说呢?但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品都是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才产生的,古代小说的源头在哪里?六朝时期风行一时的笔记体小说就是古典小说的摇篮。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世说新语》就是其中的代表作。简介《世说新语》,刘宋临川王刘义庆编著。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全书共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夙慧等36门。

二、示标:

1、朗读课文,正确译讲课文。

2、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言行,分析人物的形象。

3、体会文章的主旨,学习做人的正确道理。

三、第一次自学展示

(一)自学指导一

内容:生字词,课文。

方法: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划出生字词,把握节奏。

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

(三)展示提升

注字音,读课文:

(1)字音:尊君在不fǒu 陈寔shí太丘舍shě去

(2)停顿:陈太丘/与友/期行元方/时年/七岁

四、第二次自学展示

(一)自学指导二

内容:课文翻译

方法: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自己翻译课文,难点可小组讨论。

2、结合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要求:

4分钟后学生接力,译讲课文。(注意:学生接力,一句一句翻译,有错即停,其他同学纠正)

(二)学生自读,讨论,译讲课文,教师巡视。

(三)展示提升

重点词句:

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和朋友约定一同出行。期:约定,动词。(今为日期,名词)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过了中午朋友没到,陈太丘便离开了。舍:舍弃。去:离开(今义为前往)

友人惭,下车引之:朋友感到很惭愧,走下车去拉元方以表歉意。

惭:惭愧。引:拉。

元方入门不顾:元方走进门去,连头也不回。顾:回头看。

四、第三次自学展示

(一)自学指导三

内容:故事的内容,文章的主旨。

方法:

1、用圈点勾画标出文章要点。

2、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故事给人的启示。

要求:

1、说说《陈太丘与友期行》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

2、你对元方的言行有什么看法?

3、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什么启示?

小组讨论交流,5分钟后请同学回答。

(二)学生自读课文,讨论难点问题,教师巡视。

(三)展示提升

指名回答,补充,订正。

1、事件的起因:陈太丘与朋友约定正午一起外出。

事件的经过:陈太丘的朋友失约,元方以礼责怪父友。

事件的结果:朋友感到惭愧,下车拉元方表示歉意。

2、元方答语彬彬有礼,驳斥据礼力争,入门不以为然。可见他是一个懂礼识仪、落落大方的孩子。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从小要做一个守信的人。

五、当堂训练

讨论:你认为元方“入门不顾”的行为对吗?(提示:从正反两方面来分析)

【板书设计】期行

元方:聪明机智明理诚信

客人:无信无礼改过

第二课时《乘船》

一、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陈太丘与友期行〉的故事,懂得了守时、守信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再学习《乘船》(板书课题)

二、示标

1、朗读课文,正确译讲课文。

2、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言行,分析人物的形象。

3、体会文章的主旨,学习做人的正确道理。

三、第一次自学展示

(一)自学指导一

内容:生字词,课文。

方法: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划出生字词,把握节奏。

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

(三)展示提升

注字音,读课文:

(1)字音:华歆xīn 辄zhé邪yé

(2)王/欲舍/所携人宁/可/以急相弃邪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四、第二次自学展示

(一)自学指导二

内容:课文翻译

方法: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自己翻译课文,难点可小组讨论。

2、结合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要求:

4分钟后学生接力,译讲课文。(注意:学生接力,一句一句翻译,有错即停,其他同学纠正)

(二)学生自读,讨论难点,译讲课文,教师巡视。

(三)展示提升

重点词句:

有一人欲依附:途中有一个人想要搭船同行。依附:搭船同行(今义为依托)幸尚宽,何为不可?:船里恰好还很宽松,为什么不同意?

幸:幸而,恰巧。可:肯,同意(今义为可以)

后贼追至:后来作乱的人追上来了。贼:作乱的人(今义为偷东西的人)

正为此耳:正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罢了。耳:语气助词,罢了(今义为耳朵)

四、第三次自学展示

(一)自学指导三

内容:故事的内容,文章的主旨。

方法:

1、用圈点勾画标出文章要点。

2、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故事给人的启示。

要求:

思考下列问题:

1、〈〈乘船〉〉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你觉得华、王二人孰优孰劣,为什么?

3、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5分钟后请同学回答。

(二)学生自读课文,讨论难点问题,教师巡视。

(三)展示提升

指名回答,补充,订正。

(1)学生自己复述。

(2)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可提示:华的信)

(3)启示:一个人不能轻诺寡信,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

五、当堂训练

讨论交流:〈〈期行〉〉与〈〈乘船〉〉这两则故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提示:从写法和主旨两方面来谈)

点拨:

1、写法上短小精悍,但脉络清晰,人物形象鲜明。

2、主旨:〈〈期行〉〉讲守时,〈〈乘船〉〉讲守诺,都是诚信方面的问题。【板书设计】乘船

难之在前

华歆急人之难,始终如一乘后则救助

船纳之在前

王朗轻诺寡信,只为自己

后则欲舍

中心:通过华歆王朗一起乘船避难的故事,说明了答应别人的请求就要负责到底。

24《木兰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反复诵读,并背诵全诗;体会本文排比、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体会诗歌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认识木兰的形象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2.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 3.重要文言词语的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要反复诵读,感受民歌的语言特点,找出背诵的规律,教师课前可作有表情的示范背诵。

讨论点拨法:本文材料安排有详有略,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本文中心来解决,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生生互动法:本文内容分析力求精当,简炼,字词句主要由学生自己翻译,教师适当点拨。

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放映动画片《花木兰》片段,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出花木兰这一巾帼形象的意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材分析: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北朝的一首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出诗可能产生在后魏,这首诗形成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经后代文人的加工润色,被历代传诵,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二者异曲同工,交相辉映。它以浓挚的感情和铺叙、对照、渲染的表现手法,集中描绘了一个平凡的女子――木兰代父从军和她解甲还乡的不平凡的经历。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材广泛,格调雄劲、热烈、质朴。

教学过程:

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问: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

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

(放映影片《花木兰》片段3―4分钟)。

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可同学们却不一定知道这个故事来自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学生思考并举手回答。

(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等)

创设情境,使学生对木兰这一人物形象,有一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

二、背景解题,了解时代

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乐府是古代掌管音乐的机构,后人把这个机构所采集的诗歌都称为“乐府”。它既包括采自民间的诗歌,也包括那些文人制作的诗歌。《乐府诗集》是宋朝郭茂倩编辑的乐府总集,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它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多方面反映社会风貌。有描述征人思乡的痛苦,暴露战争罪恶的;有鞭挞封建婚姻制度,讴歌男女爱情的;有披露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敲骨吸髓欺压百姓的等等。这些诗,都有较深的思想意义。注意将语文学习与历史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诗歌诵读,初步感知

1.教师带表情范读。让学生边听边勾划出不认识的字,并注意教师朗诵时节奏的变化。

2.教师请学生对范读进行点评。

3.解决生字词。教师重点强调:

“十二转”的“转”读zhuàn。古代指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旧时裳”中的“裳”读“cháng”,古代指少女穿的裙子。“可汗”,读kèhán,我国西北古代少数民族君主的称号。

4.请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

5.学生分组朗读比赛。学生认真听课文,勾划词语。

学生各抒己见,点评。

学生指出自己读不准,不理解的字词,其它同学帮助理解。

学生按要求自由朗读。

学生比读,互读互评。

通过反复的诵读,感受民歌的语言特点,找出背诵的规律,为背诵全诗做准备。

四、整体感知,走近花木兰

1.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初步理解,复述木兰故事。

2.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教师利用课件,引导学生思考、填空:

理清情节:

木兰停机()

决心()

从军()奔赴()

十年()拒赏()

与亲人()。

提问两名同学复述。之后,其它同学评价。

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之后,请几名学生回答。

“叹息”、“替父从军”

“准备”、“战场”

“征战”、“高官厚禄”

“团聚” 通过学生复述及分组探究等方式,体会诗歌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五、人物赏析,品读探究

1.人物赏析: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例:(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2)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5)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师总结木兰形象特点,并一边分析,一边板书: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2.品读探究:

(1)第2自然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2)第4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3)第5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4)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5)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3、详略分析:

(1)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

(2)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

学生四人一小组分组讨论、探究。之后,统一结论。

――勤劳孝顺。

“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

――机智、谨慎。

学生讨论明确:并不繁琐。①渲染战前紧张气氛,表明战事紧迫。②表现木兰准备工作的繁忙和出征的急切心情。③乐府诗常用的一种铺陈写法。

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排比,渲染了木兰一家人团聚、欢乐的气氛,表现了木兰回到家中的愉快心情。

对木兰的赞美。再一次表现木兰的机智谨慎。

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学生讨论明确:

从军缘由――详写

出征前准备――详写

出征中的思亲心理--详写,详写女儿情态

关山飞度,征战沙场――略写,略写英雄气慨

凯旋辞官――详写

家人迎接――详写

木兰改装――详写

(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木兰的英雄性格,使人物形象真实感人。

(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总之,诗歌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一般的就略写。

通过学生合作探究,深入认识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通过学生讨论分析,深入体会诗歌语言方面的特色,理解诗歌的中心思想。

六、体验反思,互动释疑

教师请学生任选下面三个话题中的一个话题,进行说话练习。

1.试想你就是木兰姑娘,请你说说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的心理活动。

2.假如“你”就是木兰姑娘,说说自己的战斗生活。

3.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学生发挥合理的想像,先由四人小组进行讨论,之后,每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通过情境教学法,既加深了学生对人物的认识,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七、总结存储,加深印象

总结: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敦朴的优秀品质。

这首诗在叙事上,详略得当,并运用了排比、夸张、对偶、等修辞方法,这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些特色。

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总结。

通过回顾、总结,再次加深学生对教学目标的印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