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测试题(word)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测试题(word)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测试题(word)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测试题(word)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单选题

1.乾隆元年修订的《山东通志》改旧志的《赋役志》为《田赋志》,稍后修订的《福建续志》也改《户役》为《户口》。这些改动反映了清朝前期( )

A.专制集权继续加强

B.重农抑商政策日益弱化

C.文化控制趋于严密

D.人身依附关系渐趋松弛

2.《诗经·周颂》中写道:“噫嘻成王,既昭假尔(成王轻声感叹作祈告,我已招请过先公先王)。率时农夫,播厥百谷。”周公还告诫后代为君要“先知稼稿之艰难”。材料反映了( )

A.当政者重视农业生产的思想

B.当政者借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耕作技术出现革命性的变化

D.小农经济对西周统治的重要性

3.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这说明( )

A.古代妇女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

B.古代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

C.小农经济限定了人们生活规律

D.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

4.“中国人的习惯是这样节俭…….甚至他们穿的衣服都完全是以前他们祖先所穿过的。这就是说,他们除了必不可少的东西外,不论卖给他们的东西多么便宜,他们一概不需要。”这主要反映了古代中国( )

A.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B.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C.吝啬守财的社会心态

D.精耕细作的劳动结果

5.《诗经·周颂·载麦》中记载“载艾载柞,其耕泽泽。千耦其耘,祖隙祖胗”;《礼记·月令》也有记载“命农计耦耕事”。这说明当时农业生产( )

A.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

B.使用耦犁进行耕种

C.开展精耕细作的农业

D.进行集体耕作

6.宋代农学家陈敷说:“多虚不如少实,广种不如狭收。”元代农学家王祯说:“凡人家营田,皆当量

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明代农学家沈氏说:“作家第一要勤耕多塞,少种多收。”该材料主要表明从宋代到明朝的农业生产中( )

A.人地矛盾的显现

B.精耕细作的传承

C.稻麦种植的减少

D.技术交流的增加

7.据学者对6世纪的农业研究发现,我国粟的收获量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到十几倍,《齐民要术》记载则达到几十倍至上百倍,而同时期的欧洲收获量只有播种量的二三倍,最多不过六倍。形成如此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当时我国( )

A.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

B.以精耕细作的模式经营农业

C.曲辕犁的使用提高了耕作效率

D.用焦炭冶铁提高了农具质量

8.《新唐书?地理志》详细记载着唐朝时各地的农田水利工程,其中江南道和江南东道的记载最多。下表统计了隋唐时期长江下游地区修建水利工程的次数。这反映了( )

B.唐朝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

C.江南经济发展推动水利建设

D.长江下游地区成为农业中心

9.宋以后,北方水利工程项目日趋减少,南方各省如江苏、浙江、福建则快速增加,甚至明代的湖南与云南也增加了许多水利工程。关于上述变化的正确解读是( )

A.显示政府对南方农业生产的重视

B.水利工程大多位于人口迁出地区

C.可看出粮食作物生产中心的转移

D.上述省份都是工商业发达的地方

10.《汉书·食货志》认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东汉王充提出了“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北宋陈旁认为,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这反映了古代农业( )

A.需要大量劳力

B.适时增加肥力

C.提倡精耕细作

D.善于积累经验

11.从铁农具出土的分布范围看,春秋早期仅在西北和河南西部的秦、虢等国发现,中晚期已遍布周、郑、秦、燕、齐、鲁、吴、越、楚等国,尤以南方出土为多。这说明此时期( )

A.区域位置影响农业发展

B.兼并战争南移趋势明显

C.冶铸技术取得巨大进步

D.铁犁牛耕得到普遍推广

12.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这段史料反映的农业生产方式是( )

A.生态农业

B.原始农业

C.传统农业

D.有机农业

13.《旧唐书·食货上》载:“武德七年,始定律令……所授之田,十分之二为世业,八为口分。世业之田,身死则承户者便授之。口分,则收入官,更以给人。”材料表明唐代均田制( )

A.承认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

B.实质上是地主土地所有制

C.有利于土地与劳动者的结合

D.有利于北方各族的封建化

14.明清时期在不少地区出现永佃制,即地主出卖土地之后,仍由旧的佃户耕种交租,不改变耕作权,而佃农相对有退佃、转租或典卖佃权的自由。当土地转租时,直接生产者既要向土地所有者缴纳大租,又要向佃权所有者缴纳小租。永佃制和大小租的形成反映了( )

A.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初步分离

B.地主对农民人身控制逐渐强化

C.赋税征收种类由简单转向繁杂

D.土地兼并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

15.北宋末年,已有“东南地濒江海,旧有陂湖蓄水,以备旱岁。近年以来,尽废为田”之说。据此可知,当时( )

A.人地矛盾较为突出

B.自耕农经济实力增强

C.农田灌溉条件改善

D.江南农业开发达到高峰

16.秦汉两朝都鼓励老百姓分家,甚至强迫老百姓分家,规定老百姓“不得族居”“民有二男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这一做法( )

A.有利于宗法制度的延续

B.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C.减缓了土地兼并的危害

D.减少了政府的税收来源

17.《耕田歌》曰:“深耕概(稠密)种,立苗欲疏。非其种者,锄而去之。”这是西汉初城阳王刘章借农谚歌为名所作的一首隐喻诗,暗申诛除诸吕之意。这从侧面可以反映出( )

A.统治者体恤民情的思想

B.地方诸侯势力的极度膨胀

C.政治斗争对经济的破坏

D.精耕细作生产技术的成形

18.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一现象( )

A.体现手工业发展B.反映女性地位提高

C.与海外贸易有关D.说明官民观念一致

19.宋朝开始,中国东南闽岭各地种棉者渐多,开始种植由海外引进的占城稻以及由西北引进的西瓜,茶树、甘蔗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都有进一步发展;在湖南洞庭湖区还出现了比较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专业户”。这表明( )

A.商品经济发展影响农村种植结构

B.宋代农村自然经济结构逐步解体

C.宋代农村经济作物成为种植主体

D.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

20.读下表,该表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 )

C.注重农时,改进耕作技术

D.精耕细作的模式形成并发展

二、材料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农业技术、粮食产量等方面,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对有限,但农作物品种的增多,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则是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马铃薯(土豆)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烟草、花生等也大致于同时引进。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

材料二中国的南方人习惯于吃稻米,北方人则以粟、麦为主,采用新的粮食果腹,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被迫的过程。中国人采用美洲的高产粮食作物,显而易见的原因是原产稻、粟、麦等粮食的不足;而美洲粮食作物在进入18世纪之后的快速推广,也正是因为中国人口在成倍增长。玉米、番薯等作物的传播路径,与当时的移民路向大体一致,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的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逐渐推进。美洲作物的传入与推广,对于提高粮食产量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们虽然也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但总体上始终处于补充的地位,人们仍然以稻、麦等为主要粮食。

——摘编自楼宇烈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的特点及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状况产生的影响。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周礼》中,借贷被称为“贷”“取予”“同贷财”,反映借贷关系的“债”则被称作“责”。西周时期,政府规定民间借贷活动必须在国家法定的利息下进行,违者要受到处罚。“凡民间贷财者,令以国法行之。犯令者,刑罚之。”民间借贷必须立契约文书,“听取予以书契”。官府通

过借贷契约文书来判定民间债务纠纷,“凡有责者,有判书以治,则听”;“凡属责者,以其地傅而听其辞”。

——摘编自谭光万《中国古代农业商品化研究》

材料二宋代农民作为小生产者的主体部分,借贷虽出于情势之逼迫,并非个人意愿,但却是他们的一种生产、生活的常态。中国是个灾害频发的国家,加之小农是小生产者,抵御灾荒的储备(资金和粮食)不足,一旦遭遇灾荒年份,则小农必须依赖于借贷。南宋后期著名理学家真德秀说:“中人一家之产,仅足以供一户之税。遇有水旱疾厉,不免举贷逋欠。”他在另一奏疏中说:“农民一有艰歉,富民不肯出贷,则其束手无策,坐视田畴之荒芜,有流移转徙而已。”

——摘编自王文书《宋代借贷业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民间借贷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农民借贷“常态”现象形成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民间农业借贷的影响。

1.答案:D

解析:

2.答案:A

解析:

3.答案:C

解析:

4.答案:B

解析:根据“不论卖给他们的东西多么便宜,他们一概不需要”可知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故选B;勤俭节约虽然也是一方面,但材料问主要反映的问题,排除A。中国人的习惯是节俭,而不是吝啬守财,故排除C。题干没有体现精耕细作的内容,故排除D。

5.答案:D

解析:

6.答案:B

解析:通过题干材料“广种不如狭收”“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少种多收”可以得知从宋到明,农学家主张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是对先前精耕细作的传承,故B正确。题干主要论述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没有提及人地矛盾,故A错误;题干没有提及稻麦种植的问题,故C错误;题干没有提及技术交流的问题,故D错误。

7.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粟的收获量要远远高于欧洲粟的收获量,主要由于我国传统农业采用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B正确。同时期的中西方农业经营方式基本是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的,排除A;6世纪时,我国尚未出现曲辕犁,排除C;南宋时期,我国开始用焦炭冶铁,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重心的南移。依据表中数据及材料“唐朝时各地的农田水利工程,其中江南道和江南东道的记载最多”可知,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就是南方经济发展推动水利建设,故C项符合题意;A项中的重农抑商政策在隋朝仍被执行,排除;仅通过表格无法看到北方或者其他地区水利工程的信息或其他地区农业发展的信息,故B、D两项排除。

9.答案:C

解析:

10.答案:C

解析:

11.答案:A

解析:

解析:这段史料所述的农业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属于早期农业的生产方式,古老而原始,故选B。A、D属于现代社会的农业生产方式,C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细作为主要特点的农业生产方式,均与题干主旨不符,故排除。

13.答案:C

解析:据材料“所授之田,十分之二为世业,八为口分。世业之田,身死则承户者便授之”可知,这反映了世业之田可以继承使用,有利于土地与劳动者的结合,故C项正确。均田制属于土地国有制,故A项错误。地主土地所有制不等于土地国有制,故B项排除。有利于北方各族的封建化属于北魏均田制,故D 项排除。

14.答案:A

解析:据材料“当土地转租时,直接生产者既要向土地所有者缴纳大租,又要向佃权所有者缴纳小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永佃制下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不属于同一人,大小租的形成说明土地转租时直接生产者拥有经营权,而地主有土地所有权、转租者有佃权,故A项正确;永佃制和大小租的形成说明地主对农民人身控制逐渐弱化,不是强化,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地租和佃权的问题,未涉及赋税征收种类的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土地兼并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故D项错误。故选A

15.答案:A

解析:

16.答案:B

解析:

17.答案:D

解析:农谚《耕田歌》讲述了深耕、育苗、除去杂草等,反映了当时的精耕细作技术,故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农夫如何耕种,非统治者与百姓关系,故A错误;诸吕即太后吕维为首的吕氏集团,是中央权势派,敌B错误;材料未反映经济受到破坏,故C错误。

18.答案:C

解析:

19.答案:A

解析:经济作物的种植主要是面向市场,南方一些地区开始种植经济作物,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到了农村的种植结构。故答案为A项。我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B项;“成为种植主体”材料不能反映,排除C项;宋朝时期新航路尚未开辟,排除D项。

20.答案:D

解析:本题目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材料反映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内容有:创新农业生产工具、兴建水利工程、注重农时、总结和推广农业经验,故A、B、C三项不全面。综合表格中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可以判断其作用在提高单位面积农业产量,故体现的是精耕细作的模式。

21.答案:示例一:古代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春秋战国至秦汉,关中等西部地区开发早,铁器和牛耕的应用以及水利工程大规模的兴修,农耕经济处于领先地位。隋朝大运河开凿,政治统一,海上丝绸之路发达,东部经济获得较快发展。唐代关中粮食供给,主要靠江准及江南地区。宋代,江浙甲于天下,关陕没落,表明东部经济发展很快,西部经济渐趋衰落。明清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东西差距进一步拉大,江浙成为最富庶的地区。这些都是全国经济发展总体格局变动的结果。综上所述,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经历了由西部到东部的过程,东西部经济表现出不平衡的特点。

示例二: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在西部。春秋战国时期,关中等西部地区开发早,土地肥沃,铁器和牛耕的应用,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兴修等,使关中地区经济发展处于领先地位。秦汉时期,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统治中心都在黄河中上游地区,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沟通了中西联系,长安、洛阳是当时著名的大都市。西部经济进一步发展起来。相反,江南地区较为贫痛。因此,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在西部。综上所述,由于开发较早、生产技术先进、政治等因素,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在西部,东部经济相对落后。

解析:

22.答案:(1)特点:农作物品种增加;经营方式多样;美洲作物引入;经济作物大量种植;经济作物专业区出现;南稻北麦的格局(稻、麦等为主要粮食)。原因:人地矛盾突出;政府鼓励农业发展,如垦荒、植棉等;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中外交流;中国人口的大量增长;市场扩大,农产品商品化加强。

(2)影响:促进粮食产量提高,缓解了人口增长压力;优化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促进了人口的迁移和流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专业化农业区的出现,使地方市场扩大;经济作物种植区出现了货币地租。解析:

23.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讲究规范、诚信;受政府监管;重视契约。

(2)原因:自然灾害严重;繁重的苛捐杂税;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政府赈灾救济能力有限;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

(3)影响:民间农业借贷一定程度上帮助农民维持和扩大农业生产;民间资金渗入农业生产领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其实质是阶级剥削,是富农兼并土地的重要手段和小农破产的重要原因。

解析:

高中历史必修一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这说明宗法制以什么纽带? A .财产C.信仰B.地域D.血缘 2.西周时期,一诸侯王娶了一位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女儿;再娶 了一个妾,为他生了大儿子;后来妻子又为他生了二儿子,妾为 他生了三儿子。当该诸侯王死后,继承他的王位的是 A .女儿B.大儿子C.二儿子 D. 三儿子 3.在西周初年,下列哪个人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A.甲是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兵败后降周B.乙是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丙带兵攻打商纣王,为周王朝的建立了汗马功劳 D.丁是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4.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郡守和县令的产生方式是 A. 世代相袭B.考试选拔C.地方推荐D. 皇帝任命 5、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 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A 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 C.攻打匈奴 D.修筑长城 6.北宋出现“冗官、冗兵、冗费”局面,从反面说明了 A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在当时弊大于利 B .政治改革要有经济保证C.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D .兵赿多,战斗力赿弱 7.“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求, 隋唐以后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 A. 参加科举考试C. 投笔从戎戍边 B.等待朝廷察举D.投做官吏幕僚 8.科举制的作用不包括 A. 扩大了官吏来源B、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C、有利于世家大族垄断仕途D.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9.唐朝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是 A. 尚书-中书-门下 B. 中书-门下-尚书 C.尚书-门下-中书 D. 门下-中书-尚书 10.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最突出作用 A .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B.有效地维护了封建国家的长期统一和民族融合 C.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 D.皇权暴政极易造成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停滞 11. “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 要把葫芦仔细看。”是清代一位 军机大臣对工作的描述。它说明军机大臣的职能主要是 A. 与皇帝“共治国事” C. “事无不总”,负 责执行政令B. 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D. 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12.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播出之后,人们认识了清朝官吏刘墉。但是,有历史学家认为这个电视剧名犯了错误,他最有可能的理由是 A .刘墉不是驼背,所以不能称为“刘罗锅”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测试题

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测试题 一、选择题(20小题每小题3分) 1.张謇评论某人时说:“以四朝之元老,筹三省之海防,统胜兵精卒五十营,设机厂、学堂六七处,历时二十年之久,用财数千万之多……曾无一端立于可战之地,以善可和之局。”张謇评论的是( ) A.曾国藩 B.李鸿章 C.张之洞 D.袁世凯 2.19世纪70年代末,一位英国人写道:“一个重庆商人如果要在上海采办洋货,他可以到一个钱庄……押借一笔款项……(然后)将订货单子寄予他在上海的代理人;钱庄经理也通知与他有关系的上海钱庄或其分庄,由后者向洋行或其中国的代理人处付予这笔款项。”可见此时的钱庄( ) A.已经完全变成了洋行的附庸 B.在中外贸易中居于关键地位 C.一般不愿支持土货出口业务 D.在洋货内销中具有重要作用 3.1862年,京师同文馆设立。该馆先后开设外语、化学、物理、各国史略、航海测算、富国策、万国公法等课程。据此判断,同文馆( ) A.标志着西学东渐进程开始 B.致力于“变科举”“改官制” C.为洋务运动培养新式人才 D.旨在宣传“德先生”“赛先生” 4.“中国内江外流之利,几被洋人占尽,且海防有轮船不能逐渐布置,必须劝民自置,无事可以运官粮客货,有事可以载援兵军火,解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以上言论应出自:A.洋务派 B.资产阶级维新派 C.民族资本家 D.资产阶级革命派 5.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致命伤。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这次发生在“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主要表现在 A.实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B.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C.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D.促使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 6.阅读下表,从中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1920—1936年中国工业发展水平估算单位:亿元 年份工农业 总产值 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总 产值中的% 占工农业总 产值中的%近代工 业产值 手工业 产值 工业总 产值 近代 工业 手工 业 近代 工业 手工 业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综合测试题及答案2套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综合测试题及答案2套 模块测试卷一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据《汉书·食货志》记载,赵过发明耦犁法(见图)?用耦犁,二牛,三人?。此耕作方法( ) A.回转方便,耕作较为方便 B.便于普及,利于山地开垦 C.灵活自如,控制耕土深浅 D.显示人力、牛力协作扩大 解析:两牛牵引的耦犁通过人力和牛力的合作,解放了一定数量的劳动力,为精耕细作奠定了人力基础,故D项正确。 答案:D 2.?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这得益于水利工程( ) A.都江堰B.郑国渠 C.漕渠D.灵渠 解析:都江堰是战国时期蜀郡李冰所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现今四川省成都市,根据题目中?天府?,成都被称为?天府之国?,故A项正确。 答案:A 3.古罗马学者普林尼在《自然史》中记载,?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人工巧妙达到极点。?下列叙述与材料不匹配的是( ) A.中国古代丝织业技术十分发达 B.古罗马人非常青睐中国的丝织品 C.中国丝绸经由丝绸之路转运至欧洲 D.私营作坊的兴起使丝织技术更加精湛 解析:题目中并未提到?私营作坊?,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D 4.历史学家巴若斯在描写一位葡萄牙航海家的航海发现时写道:?船员们惊异地凝望着这个隐藏了多少世纪的壮美的岬角。他们不仅发现了一个突兀的海角,而且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下列有关此次航海叙述正确的是( ) A.这位航海家是迪亚士

B.此次航海路线是由西向东横渡太平洋 C.此次航海抵达了印度 D.此次航海促使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解析:题目中的信息?葡萄牙航海家?和?突兀的海角?说明是迪亚士;B 项错误,此次航行是在大西洋中;C项是达伽马;D是新航路开辟的结果而非原因,故本题应选A项。 答案:A 5.17世纪和18世纪初,西方人入迷地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但18世纪末以来,西方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造成西方人对中国喜好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鸦片战争B.工业革命 C.殖民扩张D.启蒙运动 解析:18世纪末主要国家进行工业革命,需要大量廉价原料,与材料中?18世纪末以来,西方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相符,故B项正确。 答案:B 6.?欧风美雨包含着凶暴的腥风血雨,也包含着润物无声的和风细雨。与前者相比,后者没有留下那么多的伤痛和敌意,但风吹雨打之下,却浸泡了千家万户。?材料强调的是( ) A.中国走向近代化得益于西方扩张 B.客观评价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建设性影响 C.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西方扩张是近代中国各种变化的主导因素 解析:根据题干中?腥风血雨??和风细雨?等关键词可知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对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地区产生了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根据题干中?与前者相比,后者没有留下那么多的伤痛和敌意?可知作者重点关注的是其积极方面的影响,故B项正确。 答案:B 7.在?奥登巴恩维尔特的主导下,荷兰联合大商人成立东印度公司,并聚集了650万的资金,差不多相当于300万的欧元……而且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也在这时诞生在阿姆斯特丹。?这段话反映的?这时?是在( ) A.14世纪B.15世纪 C.16世纪D.17世纪 解析:本题考查了荷兰的崛起。荷兰在17世纪建立了商业贸易公司东印度公司。故本题应选D项。 答案:D 8.下列史料描述的是中国古代某一朝代在经济领域中出现的一些新气象。据此判断这一朝代应该是( ) 解析:材料信息?不再有先前的那种坊、市之间的严格区分??不禁夜

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试题1

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试题 第1卷 (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正确的。 l。周朝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禅让制 C.宗法制 D.内服与外服制度 2.《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该材 料反映了西周分封制 A.同姓亲族的封地居于富庶之地 B.同姓亲族的封地处在战略要地 C.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 D。通过分封,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3。在我国古代,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开始形成于 A。商朝 B。周朝 C.秦朝 D.唐朝 4.西周的分封制和西汉初年的王国分封制都是 A。中央集权的产物 B.为巩固统治而实行 C.皇权的产物 D。仅分封同姓诸侯王 5。隋唐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其完善的含义是 A。中央机构设置的增加 B。地方权力进一步削弱 C,政府决策呈现民主化趋势D。三省相互牵制,有利于皇权的加强 6.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这一政治制度的演变开始于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7.“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 写。”这说明军机处设置的最初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适用西北用兵之军事需要 c。巩固皇权 D。剥夺朝中大将兵权 8.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是 A.终身制 B.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 C.集体领导的任期制 D.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9.古希腊的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影响不包括

A.有利于希腊民主制度的发展 B.有利于希腊航海业的发展 C.有利于文化交流 D.有利于精耕细作型农耕经济发展 lO.古希腊城邦的主要特征是 A.多为番属关系 B.小国寡民,各邦独立自治 C.众多城邦组成独立国家 D.形成中央集权国家 11.古希腊城邦中最为流行的政体形式是 A.贵族制和民主制 B;贵族制和君主制 C.民主制和寡头制 D.君主制和僭主制 12.标志着法国共和政体最终建立的法律是 A.《人权宣言》 B.1791年宪法 C。《拿破伦法典》 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3。统一后的德国实际是一个 A.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B.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C.资产阶级军事专政国家 D。带有浓厚封建残余的国家 14.德意志统一的基本方式是 A.革命 B.改革 c.王朝战争 D.独立战争 15.英国历史上第一任内阁首相是 A.罗伯特·沃波尔 B.威廉 c.汉诺威 D.约翰·弥尔顿 16.根据德意志宪法,国会是 A.政府行政机构 B.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 C.人民的代表机构 D.对政府有监督权的行政机构 17.美国国会通过宪法第14条修正案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制定或实施限制合众 国公民的特权或豁免权的任何法律。”这肯定了 A.联邦法律的多样性 B.国家的统一 C.法律的公正性 D.联邦法律的至上性和国家的统一 18。右图昭示世人:中华民族曾经遭受列强侵略的劫难。这场侵华战争是

高一历史必修一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

历史必修1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项25题,每题2分,共50分) 1、我国的监察制度确立于秦汉时期,最早发端于秦朝设置的 A.丞相 B.御使大夫 C.太尉 D.诸卿 2、从明朝废除丞相到清朝设立军机处,说明了 A.皇权日益加强 B.封建国家军事实力不断加强 C.相权战胜皇权 D.近代民主制度雏形出现 3、在《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内容中,都涉及到的是 ①开埠通商②开办工厂③割占土地④战争赔款 A.②③④ B.①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4、“吃面不搁酱,炮打交民巷。吃面不搁卤,炮打英国府。吃面不搁醋,炮打西什库。”这首民谣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5、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日本不断扩大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B.中共制定了正确的方针 C.国民政府对日态度发生了变化 D.卢沟桥事变的爆发 6、五四运动的主旋律是 A.爱国主义精神 B.民主和科学精神 C.追求真理的精神 D.勇于解放精神 7、“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当年红军“远征”的直接原因是 A.北伐战争失败 B.日军大规模侵华 C.西部急需开辟革命根据地 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8、我国的民主协商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是 A.多党合作、长期共存 B.多党执政、互相监督 C.中共为核心的多党联合执政 D.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 9、党和政府在少数民主聚居地区实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 A.民族区域自治 B.民族平等 C.民族团结 D.共同繁荣 10、根据“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其最重要的原则是 A.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B.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C.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D.坚持改革开放 11、新中国建立后美国长期以来实行孤立中国的政策,这一政策破产的标志是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中国与苏联等17国建交 D.中美建交 12、中国积极推进与下列哪些地区性国际组织相关的区域合作 ①亚太经合组织②北美自由贸易区③联合国④上海合作组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④ 13、希腊城邦最突出的特征是 A、小国寡民 B、以血缘关系组织在一起 C、城邦之间没有任何往来 D、实行奴隶制 14、下列属于公民法调解范围的是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册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册 单元检测卷(一)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与下图中形似的农具出现在中国的( ) A.东周 B.西汉 C.唐朝 D.明朝 2.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这一?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 A.精耕细作 B.男耕女织 C.千耦其耘 D.集约经营 3.据下幅示意图判断,推动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中耕作方式演变的决定性因素是( ) A.生产力 B.上层建筑 C.经济基础 D.政策导向 4.某古籍记载:?扬郡以风帆数扇,俟风转车,风息则止,此车为救潦,欲去泽水,以便栽种。?此农具出现于( ) A.曹魏 B.唐代 C.宋代 D.明清 5.?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日殴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材料主要表明( ) A.家庭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 B.自然经济受到了明显冲击 C.重农抑商的观念有所淡化 D.社会生产中出现雇佣关系 6.春秋中期以后,出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和范蠡弃官经商,?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等现象。这说明当时( ) A.官营工商业有了进一步发展 B.私营工商业迅速兴起和发展 C.私营工商业已超过官营规模 D.官营和私营工商业地位平等 7.《汉书·周勃传附子亚夫传》云:?亚夫子为父买工官尚方甲楯五百被可以葬者。取庸苦之,不与钱。庸知其盗买县官器,怨而上变告子,事连污亚夫。?材料信息主要反映的是( ) A.工官工场的产品不允许作为商品出售 B.西汉极力压制民间商业发展 C.工官工场产品技术水平最高 D.工官工场以生产奢侈品为主 8.?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这首《秘色越器》诗( ) A.反映了唐朝瓷器生产的较高水平 B.歌颂了宋代五大名窑出产的青瓷

高中历史必修一期中试题及答案

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卷 姓名班级 说明: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请认真书写班级﹑姓名,仔细审题,相信优秀的你必能成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亲情是缘,相聚是缘”,这是自古以来就深存于每一个中国人心底的情结。 追根溯源,下列制度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A、井田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2、周王将商代贵族也分封为诸侯,主要目的是() A、保护贵族的世袭血统 B、调合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C、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 D、巩固刚建立的西周政权 3、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 ①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②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③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④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4、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A、皇权至高无上 B、中央设三公九卿 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 D、颁布秦律,严刑峻法

5、、毛泽东说:“百代都行秦政制”这个“制”是指()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宗法制 D、世袭制 6、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7、地方势力威胁中央政权的危险基本解除始于() A、隋唐时期 B、北宋时期 C、元朝时期 D、清朝时期 8、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9、以下关于内阁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明太祖时设置殿阁大学士并开始参与决策②内阁制度是明成祖时正式形成的 ③内阁是专制皇权强化的产物④内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制约皇权的作用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10、清朝制度规定,军机处对皇帝当日所下谕旨和当日所收公文,均要在当日处理完毕。由此可见,军机处的设置()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C、军机大臣地位高,有决策权 D、加强了专制皇权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测试

优秀学习资料 欢迎下载 A .鸦片耗去了中国对英国制造品的支付能力 B .英国制造品遭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C .英国制造品输入太多超过中国的购买能力 D .中国征内地税限制了英国制造品在华销售 6.19 世纪 60年代,江浙地区出现了“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番舶来银 百万计, 中国商人皆若狂 ??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的现象。它反映出 A .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 B .开埠通商促进了江浙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 C .中国对外贸易由入超变为出超 D .市场扩大刺激了江浙地区丝织业发展 7.1882 年 9 月《申报》记载: “即如公司一端,人见轮船招商与开平矿务获利无算,于是风气大 开,群情若骛, 期年之内效法者十数起。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票为幸” 。这种现象 说明了 专题二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测试题 一、选择题(共 25题,每题 2分,共 50 分) 1.“即使哥伦布没有发现美洲大陆,达·伽马没有绕好望角航行,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其他人也会 这么做。总之,西方社会已经达到起飞点,即将起飞。 A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B C .转口贸易利润的刺激 D ”最能说明上述观点的依据是 .传播基督教思想的需要 .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2.从 16 世纪开始到 18世纪,欧洲国家开始进口蔗糖、香料、烟草、茶、咖啡、棉花及其他种植 园产品, 19 世纪,对这些产品的需求量急剧增加。主要是因为 A .海外市场不断扩大 B .生活改善人口大量增长 C .国际分工日益深化 D .工业革命原料需求增大 3. 16 世纪的一位英国人曾说过,以前的农民及其一家都睡在地板上,厨房里仅有一两口锅;而 到 16 世 纪末,一位农夫可能拥有“在橱柜里摆有一套精致的锡铅合金餐具,三四张羽绒床,好几 套床罩和挂毯,一个印制的盐罐,一罐酒??以及一打羹匙。 ”这一现象说明 A .工业化推动了农业的商品化 C .商贸中心转移推动了英国经济快速发展 D 4.卡尔·波拉尼在《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一书中指出: 器都是没有受到过教育的技师发明的, 经济状况的表述正确的是 A .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盛行 C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到来 以及一打羹匙。 B .世界性的贸易体系开始形成 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机 ”下列关于 “我们时代” 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没有读写能力。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 .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 5.图 1 数据来源于严中平 《中国近代经济史》 。导致 1843~1852 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发生变化的 根本原因是 图 1 1838 ~ 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年平均数) 单位:镑

(完整)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高一历史必修二测试题

高一历史必修二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黄梅戏《天仙配》里有一段经典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这是古代中国传统经济的写照。这种传统经济被称为 A.商品经济 B.小农经济 C.市场经济 D.计划经济 2、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这反映的耕作方式是 A.铁犁牛耕 B.个体农耕 C.刀耕火种 D.石器锄耕 3、下列这种工具的名称、出现时间和用途是 A、耦犁、汉朝、松土工具 B、耧车、汉朝、播种工具 C、曲辕犁、唐朝、松土工具 D、耧车、唐朝、松土工具 4、某地发现一座古墓,考古人发掘出的随葬文物有以下物品,请判断此古墓的大致年代①丝织品②景德年间瓷罐③唐三彩④哥窑瓷瓶⑤珐琅彩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清朝 5、明清时期中国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商人群体是 A、粤商和徽商 B、徽商和晋商 C、闽商和粤商 D、台商和港商 6、如果你是生活在唐朝的商人,你来到长安,能够进行的商贸活动有①可以到西市与波斯、大食商人进行交易②为了财产安全,你将大部分金银储存在柜坊③你通过设在长安的市舶使进行对外贸易④你通过飞钱方法,可以回老家再将钱取出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7、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出现于唐朝的 A、邸店 B、柜坊 C、飞钱 D、坊 8、唐朝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所反映的实质是 A、杜绝在乡村以及边远地区设市 B、城市是商品交换的惟一场所 C、政府力图控制民间商业活动 D、州治、县治具备设立市场的条件 9、春秋后期,鲁国某贵族拥有封地400亩,另辟300亩。按当时的规定,他应向国家交税的亩数是 A、400亩 B、300亩 C、700亩 D、100亩 10、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清政府向中国商人发海外渡船证明书(见右图)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中国商人经济安全 B、加强外航海管理 C、严格限制中外贸易往来 D、打击海上走私活动 11、北魏至唐朝中期,封建国家为抑制土地兼并,维护小农经济,实行的土地制度是 A、井田制 B、均田制 C、屯田制 D、摊丁入亩 12、我国瓷器“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形成于() A.西汉 B.东汉 C.唐代 D.宋代 13、开辟新航路的环球航行,先后经过的海洋是: A、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大西洋——欧洲 B、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欧洲 C、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地中海——欧洲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综合测试卷(含答案)

2017─2018学年历史必修一 综合试题 一、选择题部分,每小题1.5分,共60分。 1.在判定文明出现的标志时,有学者将其主要物化为两点:(一)金属器具被比较广泛地使用;(二)已能记载语言的成熟的文字的应用。按照此标准,中国文明社会形成的时间最迟不晚于()A.一万年前B.黄帝时期C.商周时期D.秦汉时期 2.我国山东省被称为“齐鲁之邦”,其来源于西周的分封制,但山东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关于是鲁不是齐的原因,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A.鲁国的历史要比齐国历史长B.孔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 C.与宗法制的正统观念有密切的关系D.取决于分封制形成的等级体系3.某史学家认为:“后世官制,变化繁赜。而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外;此亦可见秦之定制,非漫然而设也。”以下相关评述正确的是() A.材料中的“原理”指的是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与制衡 B.作者对“后世”官制持否定态度 C.作者对“原理”长期不变感到不满 D.秦朝的中央官制体现出了此“原理” 4.明朝初期,鉴于南方士子在科举竞争中的领先地位,明仁宗决定对南北士子分榜录取:“近累科所选北人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自今科场取士,南取六分,北取四分”。到明宣宗、英宗时,又分为南卷、北卷、中卷,各区分卷录取。对以上现象分析不正确的是() A. 基于原来科举录取在南北方的差异 B. 分卷录取体现出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C. 从维护统治秩序的角度平衡地区录取名额 D. 体现出科举选才既保证公平又适当照顾5.清末御史张瑞荫的一份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此材料说明军机处() ①防止了大臣专权②强化了君主专制③取代了内阁权力④扩大了统治基础 A.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6.中日甲午战争时,慈禧太后命人向李鸿章问策,李怒曰:“度支(户部)平时请款辄驳诘,临事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恃乎? ……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在李鸿章看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于()A.军费不足、朝廷猜忌和同僚的倾轧 B.军费不足、洋务派失误和朝廷猜忌 C.慈禧太后的责难和阻挠 D.户部的刁难和战略的失误 7.美国专使柔克义将《辛丑条约》内容分为四类:一是适当惩办策动排外和暴乱的分子及其参与者;二是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此类事件重演;三是对各国及其人民在暴乱中遭遇的损失予以赔偿;四是普遍改善与中国政府及中国的关系。这表明,当时列强的主要目的是() A.扶植清政府以抵制革命的潮流B.实现瓜分中国的迷梦与阴谋 C.恢复和强化不平等条约关系D.恢复形象以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8.1937年2月,中共中央发出致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电,提出停止内战、实行民主自由、召开国民大会、迅速准备抗日、改善人民生活五项要求,同时做出停止武力推翻国民党政权、工农革命政府改为特区政府和红军改为国民革命军、特区实行彻底的民主制度、停止没收地主土地四项保证。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A. 党内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暂时占据领导地位 B. 为建立抗日统一战线愿意放弃军队和根据地 C. 为实现全民族抗战策略性地做出了某些调整 D. 为实现全民族抗战暂时放弃民主革命的目标9.有学者认为: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中国和中国人民就已经“站起来了”,下列组合中,能支持该学者观点的是() ①抗战胜利洗雪了以往反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耻辱,振奋了民族精神②抗战胜利后,中国国际地位有很大提高,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五常”之一③中国收回了部分被侵占的国家权益,民族独立自主性有所增强④抗战胜利后,共产党势力空前壮大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10.太平天国举行科举考试,要求白话写作,题目选自《圣经》、基督教论著和太平天国诏书,如“耶稣舍命待何为”;考生来自三教九流,包括算命人和巫师等;科试录取率也很高,如湖北一次科试,1000名考生有800人中榜。此科举考试() A.弥补了传统科举制的不足B.推动了白话写作成为主流 C.使基督教取代了儒家地位D.无法真正起到举才选能的作用 11.1912年至1916年6月的袁世凯统治时期,各派为争夺内阁展开了激烈斗争,先后有八届内阁走马灯似的更替,成为民国初年政治的缩影。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A.民主政治建设进程艰难B.立宪与共和斗争激烈 C.国民政治参与热情高涨D.民主形式已荡然无存 12.毛泽东在汉口八七会议上将国共两党的合作比喻为共同建造了一座房子。我们虽然“像新娘子上花轿一样,扭扭捏捏、勉勉强强搬进房子里,但始终没有当房子主人的决心”。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高一历史必修一试题与解答

2010—2011上学期第二学段考试 高一历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70分)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下面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周王姓姬)独居五十三。”这段材料能够说明西周分封制中分封的主要对象是 A.周王的亲族B.在战争中立功的将士 C.周王的姻亲D.商朝的王族和贵族 2.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为祭宗庙,要列侯酎金助祭,以所献酎金的分量不足或成色不好为借口,废列侯106人。(酎:zhòu,酎金,古代诸侯向皇帝交纳的贡金,作祭祀用。)这则材料说明了 A.列侯献酎金的金子有问题B.汉武帝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汉武帝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D.汉武帝贪财暴虐 3.“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A.西汉郡国并行制度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 C.元朝的行省制度D.明朝的内阁制度 4.明初,朝臣建议建文帝削藩,随后,建文帝的叔叔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最后占领南京,夺取帝位。此事说明当时 A.实行了分封制B.实行了内阁制C.设立了军机处D.郡县制受到挑战5.史学界对雍正皇帝的评价不一,有人说他是个有作为的君主,还有人说他是一个暴君,无论怎样评价,他设置的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这是毋庸置疑的。我们之所以说它的设置使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是因为 A.军机大臣都是皇帝亲信B.军机处权压南书房 C.内阁名存实亡D.军机大臣按皇帝旨意办事,军国大事由皇帝完全独断6.“她虽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但她……在文学、史学、科学、哲学、艺术诸方面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综合测试卷(附答案)

一、选择题部分,每小题1.5分,共60分。 1.在判定文明出现的标志时,有学者将其主要物化为两点:(一)金属器具被比较广泛地使用;(二)已能记载语言的成熟的文字的应用。按照此标准,中国文明社会形成的时间最迟不晚于() A.一万年前B.黄帝时期C.商周时期D.秦汉时期2.我国山东省被称为“齐鲁之邦”,其来源于西周的分封制,但山东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关于是鲁不是齐的原因,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A.鲁国的历史要比齐国历史长B.孔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 C.与宗法制的正统观念有密切的关系D.取决于分封制形成的等级体系 3.某史学家认为:“后世官制,变化繁赜。而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外;此亦可见秦之定制,非漫然而设也。”以下相关评述正确的是() A.材料中的“原理”指的是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与制衡 B.作者对“后世”官制持否定态度 C.作者对“原理”长期不变感到不满 D.秦朝的中央官制体现出了此“原理” 4.明朝初期,鉴于南方士子在科举竞争中的领先地位,明仁宗决定对南北士子分榜录取:“近累科所选北人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自今科场取士,南取六分,北取四分”。到明宣宗、英宗时,又分为南

卷、北卷、中卷,各区分卷录取。对以上现象分析不正确的是()A. 基于原来科举录取在南北方的差异 B. 分卷录取体现出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C. 从维护统治秩序的角度平衡地区录取名额 D. 体现出科举选才既保证公平又适当照顾 5.清末御史张瑞荫的一份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此材料说明军机处() ①防止了大臣专权②强化了君主专制③取代了内阁权力④扩大了统治基础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6.中日甲午战争时,慈禧太后命人向李鸿章问策,李怒曰:“度支(户部)平时请款辄驳诘,临事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恃乎? ……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在李鸿章看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于() A.军费不足、朝廷猜忌和同僚的倾轧 B.军费不足、洋务派失误和朝廷猜忌 C.慈禧太后的责难和阻挠 D.户部的刁难和战略的失误 7.美国专使柔克义将《辛丑条约》内容分为四类:一是适当惩办策动排外和暴乱的分子及其参与者;二是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此类事件重

高中历史必修一综合试题及答案一

高中历史水平测试必修一综合检测练习(一) 一﹑选择题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中国古代的三省六部制,最早出现于()A.秦汉时期 B.魏晋南北朝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 2.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这样一位统治者()①他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②他首先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统一封建国家③他创立的王朝是中国古代比较短命的朝代④他采取法家思想,统治残暴 A.秦始皇 B.汉高祖 C.唐太宗 D.明成祖 3.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4.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本的最大规模战役是()A.淞沪会战 B.平型关大捷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5.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A.华兴会 B.兴中会 C.光复会 D.同盟会 6.1912年清朝寿终正寝,意味着() A.君主专制政体的结束 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C.封建制度的结束 D.君主立宪制的破产 7.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于()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中国共产党成立 8.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人是() A.毛泽东 B. 朱德 C. 陈毅 D. 贺龙 9.在中国共产党的哪一次会议中提出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A.遵义会议 B.七届二中全会 C.洛川会议 D.中共七大 10.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法律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华民国宪法》 C.《中华民国约法》 D.《共同纲领》 1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者是()

高中历史必修二《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测试题

高中历史必修二《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测试题

高中历史必修二《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测试题 湖北武穴实验高中郭万升 1、1893年,有位官员上奏朝廷说:“近来体察沿海各口商务情形,洋纱一项进口日多,较洋布行销尤广。江、皖、川、楚等省,或有难销洋布之区,更无不用洋纱之地。”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洋纱洋布主要在通商口岸使用 B、进口洋布在中国销售市场萎缩 C、长江流域传统织布业逐渐消失 D、民族织布业大量使用进口洋纱 2、洋务派要员在筹建轮船招商局时说:“伏查各国通商以来……中国内江外海之利,几被洋人占尽,且海防非有轮船不能逐渐布置,必须劝民自置……藉纾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这表明兴办此类企业的根本目的是() A、扩大中外贸易交往 B、抵御外侮求富求强 C、发展官督商办企业 D、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3、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选址汉阳 建铁厂。如右图所示,他对选址的主要考虑是 () A、节约生产成本 B、便于官府监管 C、带动民用企业 D、与洋商争利 4、据《近代天津城市史》记载:“1902年清 政府接管天津后,建立中国最早的警察队伍,建 立市政工程局,修建公共厕所、垃圾站。打击银 钱投机,建立官银号、银元局,鼓励开办近代工 商企业。”上述现象表明() A、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控制 B、清政府 开始重视近代工业建设 C、洋务运动的持续发展 D、城市管理 体制趋向近代化 5、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 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 才是民族致使伤。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 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 十年’。”这次发生在“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对 2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测试题(附答案)

必修二综合测试 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 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图3是南宋李嵩绘制的《市担婴戏图》,作品以细腻的笔法描绘了一副生动的场景:货郎挑着货担走村串巷,货担上商品琳琅满目,货郎正在招揽生意,一位哺乳的妇女在一群孩童的簇拥下涌向货担。从这幅图景中可以得出的认识是 图3《市担婴戏图》 ①宋代商业环境较为宽松②民俗开始成为绘画题材 ③货郎群体深受百姓喜爱④体现理学的家庭人伦观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2.社日是农家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社和秋社之分。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愿望。王驾《社日诗》云:“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社日活动传统主要反映了 A.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 B.农耕经济影响社会生活 C.节日习俗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 D.节日习俗促进了诗歌的发展 3.《明律集解附例》载:“凡民间织造违禁龙凤文纻丝纱罗货卖者,杖一百,段匹入官。机户及挑花、挽花工匠同罪。”这样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抑制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B.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C.宣扬封建王朝法律权威 D.规范丝织行业秩序 4.一个历史小组在讨论对于李鸿章的评价时,发生了分歧: 甲:没有李鸿章就没有中国的近代化 乙:李鸿章不但双手沾满了人民的鲜血,而且是一个大卖国贼 丙: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改变了传统的“夷夏”观,开明的士大夫和官僚们

认识到中国再不是“天朝之国”,而是世界各国的一员,并且是远不如西 方各国富强的一员 丁: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促进西方科学技术和其他社会事物的逐步传入,在通商口岸、沿海地区,社会风气也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以上几位同学的评价可能运用的历史史观的顺序是 A.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 B.近代化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 C.全球史观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 D.社会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 5.有人说:“中国如无一九三五年之币制改革,决不能有一九三七年之抗战。” 以下与法币政策制定的背景相关的是 ①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②实行通货膨胀政策的需要 ③日本侵略中国的威胁④实行金融银本位制的需要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6.清同光年间人欧阳昱在《见闻琐录》中记述:“当茶出时,众夷来买,商定而后答价,丝毫不能增,倘居奇不卖,欲昂其值以俟,则逾七日减十之一,再逾七日减十之二,又逾七日减十之三;俟愈久,价愈减……”这主要表明A.外国人高价购买中国茶叶B.外国人操纵中国茶叶价格 C.中国茶叶深受外国人喜爱D.中国茶叶商人内部不团结7.《人民日报》1978年7月1日最新刊登了毛泽东在1962年发表的一份讲话:“在社会主义建设上,我们还有很大的盲目性……就拿我来说,经济建设工作中间的许多问题,还不懂得……工业、商业,我就不大懂。对于农业,我懂得一点,但是也只是比较地懂,还是懂得不多……至于生产力方面,我的知识很少。”当时刊登这份讲话的真实用意是 A.展现了毛泽东敢于自我批评的高尚品质 B.打破个人崇拜,促进思想解放 C.展示毛泽东的不足之处,为否定毛泽东做思想准备 D.重新调整经济政策,实行改革开放 8.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这是因为

2018年秋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试题:第13课 课时作业 Word版含解析

第四单元第十三课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晚清政府推行的自救运动“新政”和“预备立宪”,虽没有挽救清朝走向灭亡的命运,但是客观上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直接促使了武昌起义的爆发 B.加强了清政府的综合实力 C.阻挡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D.为酝酿民主革命创造条件 [解析]清政府推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故答案为D项。其他选项说法皆不符合史实。 2.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的“先驱”活动体现在(D) A.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B.最早进行了反侵略、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C.最早领导推翻了封建制度 D.最早建立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解析]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是洪仁玕,故A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最早进行反侵略、反封建斗争,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帝制,封建制度仍然根深蒂固,故C 项错误;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故D项正确。 3.(2018·浙江学业水平模拟)同盟会纲领是对兴中会革命纲领的继承和发展,同盟会纲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C)

A.提出了民族主义B.提出了民权主义 C.提出了民生主义D.提出了民主主义 [解析]兴中会革命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具有民族、民权的含义。同盟会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纲领,相比较兴中会纲领,同盟会纲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民生主义,故选C项。 4.(2018·江苏学业水平测试)学术界有观点认为,无论是从破还是从立的角度看,武昌起义都可谓首创性义举,故史称“辛亥首义”。这里所说的“首义”主要是指武昌起义(D) A.是革命党人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B.是推翻清王朝并导致民国建立的起义 C.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反清起义 D.是第一次得到广泛响应和支持的起义 [解析]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之前进行了不只一次的武装起义,所以A项错误。宣统皇帝是在袁世凯逼迫之下退位的,所以B项不正确。C项表述错误。故选D项。 5.(2018·河南学业水平测试)右图是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誓词,他宣誓就职这一事件发生于(D) A.1911年北京B.1911年南京 C.1912年北京D.1912年南京 [解析]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故选D项。 6.(2018·洛阳高一联考)1912年2月12日颁布的《清帝逊位诏书》曰:“……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该诏书(C) A.标志着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B.体现了清帝对君主立宪政体的向往 C.以和平方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题

淄川中学高2016级第一次阶段性测试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据说周公东征以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兼治天下,立七十一国”。材料中的“封 建”,准确的说指() A、委任官职 B、严密监视 C、进行分封 D、将他们变为地主 2、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子女要经常回家看望父母”,这一消息引起社 会的热议。影响今天中国人观念行为的古代政治制度是() A、王位世袭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禅让制 3、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的结构,王室之下,有几 级的封建,从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说明西周社会在政治上() A、建立了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央集权 B、具有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特点 C、宗族组织与政治系统截然分开 D、天下为家开始取代天下为公 4、秦朝实行郡县两级行政制度,山东地域上主要有齐、琅琊等郡,当时烟台属齐郡管辖,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当时郡守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能世袭 B、郡守是齐郡最高的行政长官 C、烟台是齐郡郡守的封地 D、齐郡无权任命辖区内的县令 5、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可分为封建、帝制与 民治这三个阶段。从封建到帝制是第一次转型。下列表述符合其特征的是() A、由“公天下”到“家天下” B、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 C、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变

D、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6、秦始皇时,“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这突出说明() A、秦始皇非常勤政 B、秦始皇总揽全国大权 C、秦朝地方官员失职 D、中央集权制度已过时 7、中外朝制度的形成反映了() A、三公九卿制的废除 B、地方势力的削弱 C、决策中枢的转移 D、外戚和宦官专权 8、《剑桥中国史》中写道:“在唐代,科举考试不过产生一批官僚精英分子而已,其数量 可能略多于全部官僚集团的10%。总之,其中大部分人出生于名门望族,都来自书香门第。 在唐朝灭亡前,这种情况没有改变。”材料反映了() A、九品中正制依然存在 B、唐代门阀势力依然不小 C、唐代官员都是科举出身 D、科举考试有利于选拔人才 9、隋唐时期,皇帝可指派其他官员参决大政,行宰相之权。唐代290年间共有369名宰相, 数量之多为历代所仅见。这意味着() A、三省六部制遭到破坏 B、宰相之权严重削弱 C、科举制下选人之盛 D、集思广益民主决策 10、中国古代崇尚道德治国,孝道是政府和民间最推崇的。有史料记载:“郭巨家贫,有子 三岁,母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之子。’”郭巨因此被举荐为孝廉,这一史料反映的是() A、征辟制 B、科举制 C、察举制 D、刺史制 11、中国古代的官职名号颇有渊源。“刺史”有“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之意。 从名称寓意来看,“刺史”应是() A、地方的封疆大吏 B、中央朝廷的重臣 C、皇帝的内侍人员 D、具有监察地方的职能 12、贾谊在《治安策》中提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 义,国小则亡邪心。”汉武帝采纳这一建议而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封国制 B、推行郡县制 C、实行推恩令 D、剥夺王侯的爵位与封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