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党内腐败问题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1
谈谈当代我国腐败现象的原因及对策第一篇:谈谈当代我国腐败现象的原因及对策谈谈当代我国腐败现象的原因及对策摘要:众所周知,腐败现象由来已久。
在我国当今的社会中, 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腐败现象,对社会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在社会中也引起了广泛关注与谈论。
久而久之,腐败将逐步蚕食并摧毁人们心中的法律和道德长城,法律和道德长城一旦垮塌,就会在某一特定时期,在特定思潮的引导下突然释放,从而贻害于社会。
正确分析腐败现象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探讨腐败现象的根源、实质,对于深入进行反腐败斗争,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腐败现象原因对策腐败现象是国家公职人员滥用公共职权谋取私利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现象。
凡违反公认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滥用权力和公共资源等谋取私利的行为,都可以称为腐败。
在社会主义的中国,腐败其实并不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和社会主义制度造成的,而恰恰是社会主义制度体现不够充分、社会主义体制还不完善造成的。
腐败问题从古到今,从中国到世界各国,从社会主义国家到资本主义强国均普遍存在,根治腐败现象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的那样:“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毫不动摇地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新成效取信于民,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保证”。
1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认真的对待腐败问题,才能一步一个脚印,持之以恒的去解决腐败问题。
腐败现象如此严重,而且几乎在各个国家都存在腐败现象,那么到底腐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呢?享乐主义思想的存在。
享乐主义在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上强调个人欲望的极度扩张,反对欲望的适度控制;在行为方式上会有奢侈挥霍、腐化堕落、全盘西化、追求享乐、自私狭隘等私欲极度的膨胀。
腐败是既有成本又有收益的,官员对腐败与否的选择首先要考虑成本和收益:如果他认为前途重要,他会放弃金钱;而如果他认为金钱对他更重要,他又会放弃前途。
反腐倡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国腐败问题的现状、原由、危害分析及解决对策摘要:本文主要对当今中国社会存在的腐败犯罪行为进行揭露、分析,并给予相应的改进举措及解决对策。
通过反思和分析,达到深入认识问题、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
关键词:反腐倡廉、现状、原由、危害、解决对策一、腐败问题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水平和人民的生活水平飞速发展,但随之也出现了令人担忧的社会问题,腐败现象就是其中特别突出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各类腐败犯罪现象更是层出不穷,愈演愈烈,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
腐败大大影响了党和国家的形象和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而廉洁的政治作风是对一个国家政府的基本要求。
作为一个大国,我国政府也相当重视“廉政”建设问题,坚决抵制大量滋生的腐败问题,倡导建立和谐社会。
由此可见,腐败,仍然是一个极为严重,并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腐败问题的危害腐败现象是社会主义的毒瘤,是阻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障碍,它对人民、对国家、对整个社会有相当严重的危害,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腐败已经成为国家和社会稳定前进,和平安定的一个巨大而又难以消除的隐患,其危害不能不引起相当的重视。
腐败的本质是对人民赋予的权力、对公共权力的滥用。
我国是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仍然容易权力过于集中,权力行使不当,特别是某些官员独掌大权,滥用职权,甚至勾结黑帮,贪污受贿,权钱交易,谋取私利,挥霍浪费社会公共财物、假公济私,做不正到的勾当,危害群众,放弃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抛弃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这大大破坏了公众信心、社会公平、伦理道德。
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走上现代化的道路,所以腐败问题对于中国来说尤为重要。
邓小平主席曾说:“要整治好我们的党,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不惩治腐败,特别是党内高层腐败现象,确实有失败的危险。
”江泽民主席也多次提及:“反腐败是关系到我们党生死存亡的严肃的政治斗争。
”可见,腐败问题的危害巨大,它的确决定了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与否的问题。
大学生应当怎样看待腐败问题,如何理解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全党同志一定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
”大学生是祖国的栋梁,我们看待腐败问题的观点关系着祖国以后的发展,廉政问题一直是一个不能彻底解决的大问题,从团员到党员到领导干部,每个层次的干部都需要经历大学生这个身份,所以我们怎样看待腐败问题的意义很重大。
当今某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一些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大案要案仍然时有发生。
10多年来因腐败问题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的省部级领导干部虽略有减少,但仍出现某些位高权重领导干部的违纪违法案件。
他们损害了人民大众的利益,又导致家庭支离破碎。
再细说,从最贴近我们的事件看,每个成年人都有机会考公务员,然而,当上了公务员的人却很多是有“背景”的“亲戚朋友”,这样的赛场,对那些埋头努力而家贫的人公平吗?这将是多么惨重的人才流失啊!由这些“公务员”所组成的政府,要怎么廉政呢?!现在政府办事公开了,但日常生活中的上学、看病、办事等,要找关系、要讲人情、要送礼才办得好的情况是屡见不鲜的。
“笑贫不笑贪”的颠倒荣辱观,“金钱至上”、“有钱就有社会地位”的不良倾向,还有各行各业不同程度发生的商业贿赂等行为,这会使腐败泛化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并使社会公众陷入既“痛恨腐败”却又“不自觉地身入其中、身行其事”的怪圈,连政府官员这么高素质的人都参与腐败,叫人民怎么能逃脱呢?!正确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是科学判断、全面把握反腐倡廉工作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
从我国现阶段情况看,各地廉政文化建设活动正在不断升温,为努力营造廉荣贪耻的社会氛围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作为精神层面上的廉洁理念、廉政信仰,在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中、甚至在社会公众中,离入脑入心进而发挥对行为的主观控制作用还有较大差距。
结合当前国内的形势谈谈你对腐败的看法第一篇:结合当前国内的形势谈谈你对腐败的看法结合当前国内的形势谈谈你对腐败的看法腐败是世界性的问题。
发达国家有,发展中国家也有;资本主义国家有,社会主义国家也有。
就连一直排在透明国际最廉洁国家前列的挪威、瑞典,最近也出现了引起轰动的腐败事件。
挪威国营的石油公司总裁为在伊朗开办企业采取行贿手段。
瑞典国家酒局90多名职工接受供货商的贿赂。
更不用说美国、法国这些经常出现腐败问题的国家了。
前几天,我读了法国“反腐斗士”埃娃·若利女士在中国出版的《我的反腐败经历》一书,书中披露了法国反腐败的一些问题。
若利女士说,在法国,政府高官享有大大小小的政治豁免权,有点像中国古代的“刑不上大夫”制度。
政府高官一旦腐败,很难被追究,问题即使很严重,大多也就是辞职,很少被判刑的。
法国有许多预审法官由于对现行司法制度的厌倦和在反腐调查中的一次又一次的失望,感到法律制约不了政府高官,最终知难而退,离开原职。
可见,反腐败在任何国家都是一个难题。
我说这些,是想说明,腐败这东西是个癌细胞,在任何国家和社会都会产生,也象癌症一样,一旦患上这种疾病,也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治好的。
对患上这种病的人,要多呵护,少责备,更不能打骂。
可我们有少数网友,在谈论腐败问题的时候,情绪性地发泄多,理性地提建议的少。
甚至有个别人拿腐败问题说事。
还有人骂政府的反腐败是唱高调、玩假的。
我不是政府官员,但凭我研究反腐败工作15年的经历,我敢说,我国这几年反腐败的力度是很大的,效果也是明显的,不承认这一点,不公平。
有个省曾对反腐败成效作过问卷调查,对反腐败满意和比较满意的人还是占多数。
这说明政府反腐败的决心和成果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
中国这样有组织、大规模反腐败的声势,在世界上是少有的。
我们每年查处的省部级领导干部10多名,对腐败分子的惩处也很严厉,杀了不少腐败的高官,大到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小到科员不都因腐败被枪毙了。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前所未有、造福人类的伟大事业,各项工作都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进行。
全党开展的反腐倡廉斗争,就是保证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顺利进行的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党内消极腐败的表现党内消极腐败现象,主要有12方面的表现:1、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2、党政不分,职责不清。
3、官僚主义,效率低下。
4、贪污受贿,大发私财。
5、滥用职权,进行权钱交易。
6、有令不行,有禁不止。
7、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8、好大喜功,报喜藏忧。
9、弄虚作假,伪造政绩。
10、尽情享受,游山玩水。
11、铺张浪费,大吃二喝。
12、溜须拍马,买官卖官。
二、产生党内消极腐败现象的根源产生党内消极腐败的根源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1、旧制度、旧社会的影响。
我们的国家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
新中国成立至今,虽有几十年的历程,但旧社会的思想和作风还未根本消除,它仍在侵袭和腐蚀那些意志薄弱者。
2、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
3、贫穷愚昧落后的困扰。
列宁曾指出,文化落后是腐败产生和存在的重要根源。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是发展中国家。
人多、地少、贫穷,人民文化素质低,管理水平也比较落后。
4、民主政治制度的不健全。
由于法制不健全,党内的消极腐败现象不能及时得到严惩,致使腐败愈演愈烈。
5、一些党员素质低下。
三、消除党内腐败现象的措施我们党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自始至终重视端正党风,加强廉政建设。
我们不仅要看到反腐败斗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而且要有紧迫感。
要采取有力措施,坚决制止腐败现象的蔓延。
1、各级领导带头制止。
要坚决有力地制止腐败现象,领导带头是关键,尤其是中央一级的领导。
党中央查处陈希同的问题,就是一个有力的实证。
2、集中力量严打严惩。
对那些大案要案,要集中力量严厉查处,决不手软。
特别是严厉查处发生在党政领导机关、司法部门、行政执法部门及经济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的案件。
对于腐败问题的看法尊敬的党组织:近日来看了许多关于反腐方面的文章,颇有感触,这里汇报如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一句流传很久的古谚。
人们也常常将它奉为真理。
但是,近墨者就一定黑吗?马克思主义教导我们,应当全面地、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而不能片面地、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
由此看来,“近墨者黑”是有一定道理的,环境对人的影响不可忽视。
肮脏的环境常常是个大染缸,使人不知不觉腐化变质。
例如,解放前有个叫穆时英的青年作家,以一本揭露旧社会黑暗的小说《南北极》轰动文坛,但他到了十里洋场后,受那种腐朽生活方式的影响。
竟也歌颂起纸醉金迷的生活来了。
此可谓“近墨者黑”的绝好例子。
但是如果因此就断言“近墨者黑”,就不免太绝对化了。
同样是从半殖民地半建设社会出来的鲁迅,就非但没有因为黑暗而消沉,反而以笔为枪,向那个他深深厌恶的黑暗社会世界开火。
他对那种“浓黑的悲凉”是深深体味过的,可谓“近墨”了,但他不但不黑,还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那样高洁。
像这样的人物是很多的,他们可谓“中国的脊梁”。
因此,近墨者未必黑。
近墨者到底黑不黑,关键是看一个人的心灵如何。
如果一个人意志薄弱,在好的环境里也未必能成材,一到坏环境中更是同流合污了。
可如果一个人意志坚强,品格高尚,在肮脏的环境中不但不会受其污染,反而更能显示其高风亮节。
前段时期曾有一股行贿受贿的歪风在社会上吹过,尽管并不强大,有的干部还是受了影响,心灵的天平向金钱倾斜了。
但是更多真正的共产党员却保持了廉洁的作风,只为群众,不为个人,“常在河边走,也能不湿鞋”,作出了表率。
这种近墨而不黑的精神令人敬仰。
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中,社会风气总的来说是很好的,但由于我们还处在初级阶段,有的地方还不尽完善,甚至也会在小范围内出现不好的环境,对此,我们不仅不能躲避,而且应当用行动去改造它。
《陈毅市长》中的陈毅有一段话:“我听说上海是个染缸,谁跌进去谁就会被染黑,我倒想看看,是它把我陈毅染黑,还是我陈毅把上海染成一个红彤彤的新上海!”这才是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精神!我们应当学习这种精神,不仅做“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更要把那些肮脏的角落打扫干净,让我们的整个社会更加完善,更加美好!。
大学生入党思想汇报:对党内出现腐败现象的看法古人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铮铮言词,现代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悠悠历史,中国共产党经历了千辛万苦,坎坎坷坷的道路,但沿途他们却从来没有拿过百姓的一针一线,没有糟蹋过百姓的一草一木,反而是尽心尽力为百姓做好事,谋福利;革命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保卫党和人民的利益甘愿抛头颅洒热血,在和平建设时期有着像焦裕禄、孔繁森等这样党的好干部;新世纪,在非典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冲在了战争的前线,为了挽救更多的生命,为了更多人的幸福,他们贡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贡献出了家人的幸福。
无数的事例证明了共产党员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行动宗旨,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他们继承了显现的优良品质,具有更高尚的情操。
在物质享受面前,共产党人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但是今天,面对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有些同志变得昏昏然,在物质享受面前翻了船。
虽然本人地处片比的山区小镇,但是仍可见地方官员之间官官相护或者接受别人的行贿而混淆了自己的判断力,给人民群众造成了极大的损失,给党的形象摸了黑,造成极坏的影响。
我曾亲自经历了此种共产党员在物质面前迷失自己的时间,也因此对中国共产党的本质产生了一些疑问。
他们是否真的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什么有些党员却一心烤炉到自己的私利,在权力面前迷失自己?这引发了我对党员意识和品行的思考。
然而在参加了广东工业大学第十六期的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后,在不断地对中国共产党党性、党质的学习后,我渐渐明白了其实我以前看到的只是共产党员极片面的一幕,只是它在发展中的一个小小支流,是有些党员经受不住时代的考验出现的暂时迷失的现象。
随着时代的不断前进,这种现象终究会随之消失。
腐败分子以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为思想基础,追求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败坏党风和社会风气,阻碍了先进主义的发展;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但他们的罪行最终也受到了国家和人民的谴责,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对于腐败问题的看法对于腐败问题的看法尊敬的党组织:近日来看了许多关于反腐方面的文章,颇有感触,这里汇报如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一句流传很久的古谚。
人们也常常将它奉为真理。
但是,近墨者就一定黑吗?马克思主义教导我们,应当全面地、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而不能片面地、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
由此看来,“近墨者黑”是有一定道理的,环境对人的影响不可忽视。
肮脏的环境常常是个大染缸,使人不知不觉腐化变质。
例如,解放前有个叫穆时英的青年作家,以一本揭露旧社会黑暗的小说《南北极》轰动文坛,但他到了十里洋场后,受那种腐朽生活方式的影响。
竟也歌颂起纸醉金迷的生活来了。
此可谓“近墨者黑”的绝好例子。
但是如果因此就断言“近墨者黑”,就不免太绝对化了。
同样是从半殖民地半建设社会出来的鲁迅,就非但没有因为黑暗而消沉,反而以笔为枪,向那个他深深厌恶的黑暗社会世界开火。
他对那种“浓黑的悲凉”是深深体味过的,可谓“近墨”了,但他不但不黑,还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那样高洁。
像这样的人物是很多的,他们可谓“中国的脊梁”。
因此,近墨者未必黑。
近墨者到底黑不黑,关键是看一个人的心灵如何。
如果一个人意志薄弱,在好的环境里也未必能成材,一到坏环境中更是同流合污了。
可如果一个人意志坚强,品格高尚,在肮脏的环境中不但不会受其污染,反而更能显示其高风亮节。
前段时期曾有一股行贿受贿的歪风在社会上吹过,尽管并不强大,有的干部还是受了影响,心灵的天平向金钱倾斜了。
但是更多真正的共产党员却保持了廉洁的作风,只为群众,不为个人,“常在河边走,也能不湿鞋”,作出了表率。
这种近墨而不黑的精神令人敬仰。
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中,社会风气总的来说是很好的,但由于我们还处在初级阶段,有的地方还不尽完善,甚至也会在小范围内出现不好的环境,对此,我们不仅不能躲避,而且应当用行动去改造它。
《陈毅市长》中的陈毅有一段话:“我听说上海是个染缸,谁跌进去谁就会被染黑,我倒想看看,是它把我陈毅染黑,还是我陈毅把上海染成一个红彤彤的新上海!”这才是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精神!我们应当学习这种精神,不仅做“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更要把那些肮脏的角落打扫干净,让我们的整个社会更加完善,更加美好!。
国家反腐工作的看法近年来,国家反腐工作成为社会热点话题。
反腐工作不仅仅关乎政治面貌的改变,更关乎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利益。
在我看来,国家反腐工作是必要的,其意义远远超出了表面的腐败现象的扑灭。
首先,国家反腐工作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治理体系。
腐败问题的存在削弱了国家的统治能力,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
通过打击腐败行为,国家反腐工作有助于营造一个廉洁、透明、高效的政治环境。
仅仅靠打击腐败现象还不够,需要建立健全的制度来预防腐败的产生,加强监督和问责,从而提高国家的治理能力。
其次,国家反腐工作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
腐败行为导致资源的浪费和不公平的争夺。
通过反腐工作,可以减少腐败现象对经济的消耗,提升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性。
同时,国家反腐工作还可以保护市场秩序,提高商业环境的竞争力,吸引投资和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此外,国家反腐工作有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腐败行为不仅使财富集中于少数人手中,还影响了公共资源的分配和社会公平的实现。
反腐工作可以追回被腐败分子非法占有的财产,恢复社会的公平正义。
这对于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减少贫富差距,增强社会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国家反腐工作有助于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
腐败行为直接影响人民的切身利益,损害人民的权益。
通过反腐工作,可以树立起权益保护的法治观念,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
同时,反腐工作还可以改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提升人民生活的质量和幸福感。
总的来说,国家反腐工作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它不仅仅关乎政治面貌的翻转,更关乎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利益。
通过建立廉洁政治环境,提高国家治理的能力,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改善人民生活,国家反腐工作必将为国家的繁荣稳定做出更大贡献。
我们每个人也应该积极参与其中,共同努力为反腐工作贡献力量。
(字数:584字)。
如何看待腐败现象——观看电视专题《怎样看腐败现象》有感近日,孝感电视台播出了系列理论宣讲专题片,我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加深了对当前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的理解,对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各方面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为什么会出现发展不平衡、就业难、看病难、教育公平、房价过高、分配不公、腐败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这些问题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增强了共产党人的责任感和解决上述发展中问题的信心。
下面,本人将就“怎样看腐败现象”这个话题谈点学习体会。
如何看待腐败现象,关系到对中国共产党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态度和信心问题,也关系到对中国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样的改革方向的大问题。
对腐败现象的态度关系到对党和国家的信心问题,也关系到对党和国家发展方向、发展道路的态度问题。
《七个怎么看》一书也专门把“怎样看腐败现象”列为百姓关注的七大社会热点问题之一,加以论述,很有必要。
对社会热点问题,选得准。
纵观当前腐败现象及反腐败形势,我们常常反思:为什么一些人不能正确看待腐败现象?如何正确看待当前的腐败现?一是我们对腐败是“真反”还是“假反”的问题。
也就是宣传片中讲的是不是“雷声大雨点小”的问题。
二是反腐败有无成效和成效大小的问题,即是不是“腐败越反越多”的问题。
三是反腐败的战略布局和具体路子是否正确的问题。
(一)关于是“真反”还是“假反”的问题。
我认为从党中央及我们党整体上来讲,如该书所说是“真反”,也就是书中讲的“真打”、“狠打”、“善打”。
当然“善打”是与过去相比较而言,是一个不断提高工作水平的过程,不能讲得太满。
《七个怎么看》一书从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反腐倡廉文件,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查处大量腐败案件,包括惩处多名高官,不断提高反腐败工作水平方面,论述了我们是“真反”,而不是“假反”,有一定说服力。
但是感到还不够解渴。
为什么不少群众认为反腐败是“雷声大雨点小”呢?我认为,除了对书中所讲的上述情况不够了解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反腐败工作存在一定的不平衡。
浅谈我国腐败现状与反腐对策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然而,腐败问题却一直困扰着这个伟大的国家。
腐败不仅会严重损害政府的形象和信誉,还会导致社会不稳定、经济发展受阻以及民众的不满情绪日益增长。
为了解决腐败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反腐措施,包括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推进国际合作等。
本文将就我国腐败现状进行浅谈,并探讨一些反腐对策。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腐败是我国目前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腐败行为涉及面广泛,包括金钱权力交易、行贿受贿、滥用职权、贪污挪用公款等。
这些行为不仅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也阻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腐败现象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制度性问题,二是人性问题。
制度性问题主要体现在我国的监督机制不健全,权力过分集中,官员任期制度不完善,容易导致腐败的发生。
而人性问题主要是指一些官员缺乏公共服务意识,追求私利,对权力的滥用以及不廉洁行为的麻木不仁。
针对我国腐败现状,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反腐。
首先,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
中国国家监察法的出台,意味着反腐败工作有了更加明确的法律依据。
同时,加大对腐败分子的打击力度,提高司法公正性和效率,切实保护群众的合法权益。
其次,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推行党风廉政建设是根本所在。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培养和锻炼一支忠诚、廉洁、纯洁、可靠的干部队伍,是反腐败的重要手段。
第三,推进国际合作。
腐败问题不仅存在于中国,也是全球性的问题。
中国政府通过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其他国家开展反腐败合作,分享信息和经验,共同努力解决腐败问题。
此外,中国政府还加大了对公务员的培训和考核力度,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和素质,倡导廉洁从政。
同时,加强媒体监督,通过公开透明的方式,让腐败行为无处遁形。
中国政府还推行了一系列的惩治腐败措施,包括建立反腐败专门机构,加强财政监管,等等。
然而,反腐斗争仍然任重道远。
目前,腐败问题在中国依然存在,甚至可能呈现一种新的形式和趋势。
如何正确看待腐败问题世界各国皆有腐败现象,并且自古有之。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善,国家对公务人员管理制度还不健全,加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腐蚀,因此,出现了一些腐败现象,必须正确看待这些腐败现象,既不要大惊小怪,也要给与足够的重视。
腐败现象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思想根源、社会根源。
从历史根源上分析,我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的流毒没有根本肃清,官本位思想在人们心中还有很高的地位,封建社会一朝升官便能发财、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思想还残留在一部分人思想里,一旦这些人当官,便想方设法搜刮钱财。
从思想根源上分析,我国处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期,改革开放使西方的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流入,加上长期受封建思想影响,造成一部分领导干部宗旨意识淡薄,权利观异化,不能正确对待人民赋予的权利,把权力当作为个人、家庭、小集体谋取利益的工具,一旦这些人掌握权力,便造成腐败。
从社会根源来分析,当前我国处于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健全的时期,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市场监管体系、对公务人员监督体制还不健全,加上国有企业管理上存在的漏洞,给公务人员贪污受贿造成了可乘之机。
分析了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要有效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一是加大对贪污贿赂、渎职等腐败现象的打击力度。
纪检监察检察部门要充分履行职责,对腐败现象严厉打击,使腐败行为付出的成本要远远高于腐败行为产生的收益,这样,公务人员在考虑到腐败要付出的代价后才能望而却步。
二是加强对领导干部、国家工作人员思想教育,从思想上筑牢腐败的防线。
要继续深入开展领导干部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教育活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干部的头脑,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和政绩观,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从思想上筑牢防线。
三是健全各项社会管理制度。
完善各项经济制度,加强国有企业的监督管理,从制度上堵塞腐败的漏洞。
四是建立有效的权力监督制约体系。
权力必须加以监督,要逐步完善法律监督、行政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构成的监督体系,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制约,才能有效的防止权力的滥用,有效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
当前党内腐败的现状、成因及其对策【关键词】腐败现状成因对策【专业】【正文】引言腐败一词最初产生于西方,首先使用是在生物学领域,指的是生物的腐烂。
后来,“腐败”一词被引入思想道德和政治领域,特指道德败坏、堕落和贪污受贿等现象,是社会公共道德以及行为规范的退化和堕落。
从广义的角度来说,是指执政党和政府官员,不同行业的职员,利用权利和行业之便谋取个人利益、亲友利益、小团体利益的违法或违纪行为,表现为政治腐败、权利腐败、道德腐败、生活腐败。
从狭义的角度而言,是指政府官员滥用公共权利来谋取权利,最基本的形式是政治权利与物质财富的交换。
我们这里所说的腐败是指党和国家公务人员滥用权利,谋取私利,从而违反社会公认的纪律、法律和道德规范,并造成一定社会危害的一种畸形的政治行为和政治现象。
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今天,腐败日益成为阻碍中国发展的严重威胁,无论是经济发展缓慢的西部地区,还是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国有企业,无不受到腐败的困扰。
因此,腐败被世人称为“灰色癌症”,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公敌,是人类社会变迁中出现的一种消极的现象,是寄生在国家肌体上很难除去的毒瘤。
腐败的蔓延在经济上是一种吞噬剂,在政治上是一种离心剂,在思想上是一种腐蚀剂,因而其危害甚大,具体表现在:在经济上,腐败大肆吞噬国家和社会财富,使广大人民的利益受到严重侵害,同时,干扰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阻碍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在政治上,腐败损害了党规党纪和国家法律,败坏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损害了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社会主义政治根基的稳固,破坏政治环境的稳定;在思想上,腐败将导致社会风气的败坏和社会良知的丧失,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呈相反的趋势发展。
在中国,“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的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不坚决惩治腐败,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就会受到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
对腐败的一点看法腐败是指公职人员或者其他管理者利用职权或者地位谋取私利的行为。
腐败是社会发展的一大病症,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腐败是一种极其严重的阻碍。
腐败不仅会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还会破坏公平正义,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因此,对腐败问题的认识和治理是非常重要的。
腐败现象在政治上造成了严重的失信问题。
公职人员是社会的管理者和服务者,他们应该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恪守职业道德,为人民服务。
然而,一些公职人员却将职权视为谋取个人私利的工具,利用职位之便进行权力寻租。
这种行为严重破坏了公信力,降低了人民对政府的信任。
当人民对政府失去了信任,社会秩序就会动摇,政权的合法性也将受到质疑。
腐败行为会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
腐败行为通常伴随着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等行为,这些行为使得原本应该用于发展建设的资金和资源流失。
例如,一些政府官员为了谋取私利,会以高价购买劣质设备,或者将公款挪用到自己的私人账户上。
这种行为不仅造成了财政资源的浪费,还会导致项目效益不明显,给人民带来实际的损失。
同时,腐败行为还会破坏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扭曲资源的配置,阻碍企业的发展。
腐败行为还会严重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
腐败不仅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还会导致公共服务的滞后,人民的福利得不到保障。
例如,一些公共设施建设项目由于腐败行为,导致工程质量不合格,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一些基层政府的贪腐行为,使得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无法得到有效的改善;一些行业监管部门的腐败行为,使得市场秩序失去了规范,消费者的权益受到侵害。
腐败行为不仅使人民的生活质量下降,还会削弱人民的幸福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针对腐败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进行治理。
首先,要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监管机制。
只有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监督执纪,严惩腐败分子,才能有效遏制腐败行为的发生。
其次,要加强教育和宣传,提高公民的法治意识和道德水平。
通过教育引导,让人们明白腐败行为的危害,自觉抵制腐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这次讨论思考题的题目是“对于党内存在的腐败问题是怎么看的,这是否影响自己对党的向往”。
就此问题,大家看法不一,可以说事产生很大分歧,有的人甚至对党和国家产生了怀疑,似乎已经到了对中国社会现状绝望的地步。
但是我却希望大家能在批评之处,看到中国的进步。
对于党内腐败问题,我觉得应从下面几个方面来看待。
一、腐败为什么存在
从古至今,反贪污腐败从来都是历朝历代的重点任务,可是贪污腐败却从来没有断绝过。
腐败的根源在于人的贪欲,其土壤便是权利的存在。
有人的地方就有贪欲,这是人性之恶,且有人的地方就必然存在一定的政治结构进行管理,这就存在着权利的分配和运用,也就是腐败所产生的土壤。
想要消除这两点几乎是不可能的。
只有物质资源极大丰富,人民素质极大提高,达到共产主义社会,贪污腐败才会彻底根绝。
二、怎样正确看待腐败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律认为,任何事物是在矛盾中发展前进的,是在不断解决旧矛盾、产生新矛盾中呈螺旋式发展变化。
矛盾的这种相互转化,则是事物发展的最终动力。
腐败和反腐败这一社会矛盾的凸显,对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但是,腐败和反腐败是党在新时期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矛盾动力。
而且,腐败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不断积聚和丰富的产物,是剥削制度、剥削阶级的产物,封建残余意识及陋习是滋生腐败的历史渊源。
因此要客观看待腐败问题。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虽然在法制建设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权力监督机制软弱,权力的运行过程缺乏有效程序制约,不能很好地遏制腐败。
三、怎样应对腐败
1. 加强党员思想建设
无数事实证明,千腐败、万腐败都是思想先腐败,思想腐败是腐败的根源。
党员干部的堕落都是因为思想的转变,才逐步滑进了腐败的深渊。
最根本的就是因为他们放弃了世界观的改造,背离了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丢掉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抛弃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拒绝和逃避组织教育、管理和监督,丧失了党的先进性。
2. 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
发展党内民主有利于增加党内监督的实现。
从制度上根本保证了权力的相互监督的实现,提高了监督的主观能动性,保护了监督人权力的运行,维护了监督者的利益,有效地预防腐败行为的发生。
3. 加强反腐败的制度建设
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制度化、法制化,或者说是廉政建设制度化,就是要建立包括“不能腐败”的防范机制、“不敢腐败”的惩罚机制、“不许腐败”的保障机制、“不愿腐败”的自律机制在内的完备的法律体系。
4. 加强反腐败监督体系建设
失去监督和制约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
因此,防止腐败的关键措施就是要对权力的运行进行有效地监督。
建立起一套比较健全的廉政法律体系,促使国家公职人员把全部精力都放在本职工作上,维护公职的严肃性和公职机构的工作效率。
腐败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不可能在短期内完全消失,反腐败的重任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必须常抓不懈,树立长远目标。
因此,党内腐败问题并不会影响我对党的向往,相反,作为大学生党员,更应该为党的建设做贡献,严格要求自己,树立榜样,坚决与腐败作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