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动调节课后习题答案

自动调节课后习题答案

自动调节课后习题答案
自动调节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答案

1-1 试列举生产过程或生活中自动调节的例子,并分别说出它们各自的被调量,调节作用量以及可能受到的各种扰动.。

答:汽包锅炉给水自动调节系统被调量汽包水位H 调节量 W 扰动蒸汽量D 锅炉燃烧率

过热蒸汽温度自动控制系统过热蒸汽温度减温水流量变化扰动:蒸汽流量变化烟气量变化

再热蒸汽温度自动控制系统再热蒸汽出口温度烟气量扰动:受热面机会给水温度的变化燃料改变过量空气系数的变化

燃烧过程自动控制气压Pt 过剩空气系数a 炉膛负压S1 调节量:燃烧量B 送风量V 引风量G 扰动:燃烧率负荷(汽轮机调节门开度汽轮机进气流量)

以电厂锅炉运行中炉膛压力的人工控制为例,被调量是炉膛压力,调节量是引风量,各种扰动包括内扰和外扰,如炉膛负荷送风量等。在锅炉过热蒸汽温度控制系统中,被调量是过热器出口过热蒸汽温度。在锅炉负荷控制系统中,被调量是主蒸汽压力,调节量是锅炉燃料量,扰动是汽机进汽量。

1-2 实际生产过程中常采用哪几种类型的自动调节系统

答:按给定值信号的特点分类,有:恒值调节系统,程序调节系统和随机调节系统.

按调节系统的结构分类,有:反馈调节系统,前馈调节系统和前馈-反馈的复合调节系统.

按调节系统闭环回路的树木分类:单回路调节系统多回路调节系统

按调节作用的形式分类:连续调节系统离散调节系统

按系统特性分类:线性调节系统非线性调节系统

1-3 为什么在自动调节系统中经常采用负反馈的形式

答:自动调节系统采用反馈控制的目的是消除被凋量与给定值的偏差.所以控制作用的正确方向应该是:被调量高于给定值时也就是偏差为负时控制作用应向减小方向,当被调量低于给定值时也就是偏差为正时控制作用应向加大方向,因此:控制作用的方向与被调量的变化相反,也就是反馈作用的方向应该是负反馈.负反馈是反馈控制系统能够完成控制任务的必要条件.

1-4 前馈调节系统和反馈调节系统有哪些本质上的区别

答:反馈调节系统是依据于偏差进行调节的,由于反馈回路的存在,形成一个闭合的环路,所以也称为闭环调节系统.其特点是:(1)在调节结束时,可以使被调量等于或接近于给定值;(2)当调节系统受到扰动作用时,必须等到被调量出现偏差后才开始调节,所以调节的速度相对比较缓慢.

而前馈调节系统是依据于扰动进行调节的,前馈调节系统由于无闭合环路存在,亦称为开环调节系统.其特点是:(1)由于扰动影响被调量的同时,调节器的调节作用已产生,所以调节速度相对比较快;(2)由于没有被调量的反馈,所以调节结束时不能保证被调量等于给定值.

1-5 如何用衰减率来判断调节过程的稳态性能

答:衰减率ψ作为稳定性指标比较直观形象,在系统的调节过程曲线上能够很方便地得到它的数值.ψ=1是非周期的调节过程,ψ=0是等幅振荡的调节过程,0<ψ<1是衰减振荡的调节过程, ψ<0是渐扩振荡的调节过程.

1-6 从系统方框图上看,调节系统的调节过程形态取决于什么

答:取决于被调对象和调节器的特性.

1-7 基本的自动调节系统除被调对象外还有哪几个主要部件它们各自的职能是什么 答:组成自动调节系统所需的设备主要包括:

(1)测量单元:用来测量被调量,并把被调量转换为与之成比例(或其他固定函数关系)的某种便于传输和综合的信号.

(2)给定单元:用来设定被调量的给定值,发出与测量信号同一类型的给定值信号.

(3)调节单元:接受被调量信号和给定值信号比较后的偏差信号,发出一定规律的调节指令给执行器. (4)执行器:根据调节单元送来的调节指令去推动调节机构,改变调节量.

第二章习题

2-1 求下列函数的拉普拉斯反变换

(1)4)2)((3)

1)(()(++++=S S S S S s F (2) )1(1)(2+=S S s F

(3)2

3)(23++=

S S S s F (4)1)

(2)(3)(4)(2+++=

S S S s F

解: (1) 3/81/43/8(s)24F S S S =++

++ ∴24313()848t t

f t e e --=++ (2) 21(s)1

S

F S S =-+ ∴()1cos f t t =-

(3)81(s)321

F S S S -=-++

++ ∴'2()()3()8t t

f t t t e e δδ--=-+- (4) 2

122(s)4(2)2(1)F S S S ?

?--=++?

?+++??

∴22()488t t t

f t te e e ---=--+ 2-2 试求下图所示环节的动态方程、静态方程和传递函数。

(a)水箱:输入量为q 1,输出量为h ,水箱截面积为F 。

(b)阻容电路:输入量为u 1,输出量为u 2,已知电阻R 和电容C 1、C 2。 (c)阻容电路:输入量为u 1,输出量为u 2,已知电阻R 1、R 2和电容C 。

(a)

C

(b)

(c)

题2-2图

解: (a) 动态方程: 121h

(q q )dt F =-? 或 12dh F q q dt

=- 12()()()FsH s Q s Q s =-,设初始值10200q q ==,

则传递函数:

1()1

()H s Q s Fs

=

(b)写出基本方程式:

12

R u u i R -= 1121()

C d u u C i dt

-=

1R C i i i =+ 2

2

du C i dt

=

消去中间变量,整理得动态方程: 2112211()du du

RC RC u RC u dt dt

++=+ 传递函数:

21112()1()1

U s RC s U s RC s RC s +=++ 静态方程:21u u = (c) 写出基本方程式: 2

2

u i R =

11R u iR = C

du C i dt

= 11

2C R u u u u =++

消去中间变量,整理得动态方程: 211222()du du

R C R C u R C dt dt

++= 传递函数:

22112()()1

U s R Cs U s R Cs R Cs =++ 2-3 试分别根据比例环节、积分环节、惯性环节、微分环节、纯迟延环节的动态方程式,推导出其相应的传递函数及阶跃响应式,并画出相应的阶跃响应曲线及静态特性曲线。

2-4 试求下图 所示各环节对输入作用的响应,画出响应曲线。

(a)

(b)

(c)

r(t)=0.5*1(t)r(t)=1(t)r(t)=0.5t

题2-4图

解: (a) ()0.5*1()()0.5/r t t R s s =?=

2122

()()0.5(0.5)0.5C s R s s s s s s

=

==-+++

0.5()2(1)t

c t e -=-

(b) ()1()()1/r t t R s s =?=

22121

()()(2)(1)(2)(1)12C s R s s s s s s s s s

=

==-+++++++

2()12t

t

c t e e

--=-+

(c) 2

()0.5()0.5/r t t R s s =?= 2

251 2.5 6.25 6.25

()()1 2.5(0.4)1 2.5C s R s s s s s s

s =

==-++++ 0.4() 2.5 6.25 6.25t

c t t e

-=-+

2-5 试简化下图所示方框图,并求传递函数

)

()

(s R s C 。

(a)

(b)

习题2-5图

解:(a )

()(1()3())2()

()12()1()2()2()1()

C s G s G s G s R s G s H s G

s H s G s +=++ (b)

()1()(11())2()

()11()1()1()

C s G s H s G s R s H s G s H s +=++

2-6 试简化下图所示方框图,并分别求出传递函数(a)

)()(11s R s C 、(b))()(21s R s C 、(c))()(12s R s C 、(d))

()

(22s R s C 。

题2-6图

解: 令2()=0R s

,则方框图简化为

(a)

1111234()()

()1()()()()C s G s R s G s G s G s G s =+ (c)

123211234()()()()()1()()()()

G s G s G s C s R s G s G s G s G s =+ 令1()=0R

s ,则方框图简化为

(b)

341121234()()()()()1()()()()G s G s G s C s R s G s G s G s G s -=+ (d) 3221234()()

()1()()()()

G s C s R s G s G s G s G s =+

2-7 试简化下图所示方框图,并求传递函数

)()(s R s C 及)

()

(s N s C 。

题2-7图

答案: 令()=0

N s ,则方框图简化为

()1()2()

()11()2()1()2()4()

C s G s G s R s G s G s G s G s G s =++ 令()=0R s ,则方框图简化为

()12()3()1()2()4()

()11()2()1()2()4()

C s G s G s G s G s G s N s G s G s G s G s G s ++=++ 2-8 双容水箱如下图所示,试确定输入量q 1和输出量h 2之间的传递函数,画出系统方框图,并求当输入量q 1作单位阶跃扰动时,输出量h 2(t)的响应函数。

答案: 1

1

121112()()()dh A q q A sH s Q s Q s dt

=-?=- 212111

11()()q h Q s H s R R =?= 2

2

232223()()()dh A q q A sH s Q s Q s dt

=-?=- 323222

11()()q h Q s H s R R =

?= 消去中间变量,整理得

2211122()()(1)(1)

H s R Q s R A s R A s =++ 当1111()()q t Q s s

=?=

, 222121

2211221122

211221122

()11(1)(1)R A R R A R R R A R A R A R A H s R A s R A s s s s s R A R A ---==++

++++ 11

222121222211221122

()t

t

R A R A R R A R A h t R e e R A R A R A R A --=-

+--

第三章习题

3-1 什么是有自平衡能力对象和无自平衡能力对象

答案: 所谓有自平衡能力对象,就是指对象在阶跃扰动作用下,不需要经过外加调节作用,对象的输出量经过一段时间后能自己稳定在一个新的平衡状态。所谓无自平衡能力对象,就是指对象在阶跃扰动作用下,若没有外加调节作用,对象的输出量经过一段时间后不能自己稳定在一个新的平衡状态。

3-2 试分析P 、PI 、PID 规律对系统调节质量的影响

答案:P 调节器,有一个相对较大的超调量,有较长的调节时间,存在静态误差。

PI 调节器,综合了P 调节器和I 调节器两者的性质。它的超调量及调节时间与P 调节器差不多,但没有静态误差。

PID 调节器兼有比例、积分和微分作用的特点,只要三个调节作用配合得当就可以得到比较好的调节效果,它具有比PD 调节还要小的超调量,积分作用消除了静态误差,但由于积分作用的引入,调节时间比PD 调节器要长。

3-3 在相同衰减率的前提下,为什么采用PI 规律的比例带δ要采用P 规律时选择得大一些

答案:PI 调节器兼有比例调节作用和积分调节作用的特点,由于积分调节作用是随时间而逐渐增强的,与比例调节作用相比较过于迟缓,在改善静态品质的同时却恶化了动态品质,使过渡过程的振荡加剧,甚至造成系统不稳定。为保证相同衰减率,要通过增大比例带δ值来削弱振荡倾向。

3-4 怎样判别调节对象被控制的难易程度

答案:不论调节对象有无自平衡能力,都可统一用ε、ρ、τ三个特征参数来表示对象的动态特性。调节对象惯性越大、迟延越大、越难被控制。

3-5 已知某种调节器传递函数如下:)111(1

)(S K T S

T S

T s G d

d d i PID +++

=

δ

设5=d K ,试求其阶跃响应函数,并画出阶跃响应曲线,然后讨论如何从曲线上求调节器的参数δ、i T 和d T 的数值。

答案:0

0()()e e t e E s s

=?= 01

1()()()(1)1d PID d i d

T s e s G s E s T T s s

s K μδ

==

+

+?+ 阶跃响应函数0()1d d K t T

d i

e t t K e T μδ-??=++??????

5=d K 时,5

0()15d t T i e t

t e T μδ-??=++??????

阶跃响应曲线如下图

3-6 为何积分调节器称为无差调节器

答案:具有积分作用的调节器,只要对象的被调量不等于给定值,执行器就会不停地动作,只有当偏差等于零时,调节过程才结束;调节过程结束,则必然没有偏差,这是积分作用的特点。因此,积分作用调节器也称为无差调节器。

第四章习题

4-1 调节系统如图4-13所示,试分别求当K =10和K =20时,系统的阻尼比 ?、无阻尼自然振荡频率?n 、单位阶跃响应的超调量M p 、峰值时间t p 、衰减率?、调节时间t s 和稳态误差e (?),并讨论K 的大小对过渡过程性能指标的影响。

解: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

2()10()()1010C s K

G s R s S S K

=

=++ 二阶系统传递函数的通用形式为

'22

2

()2n

n n

K G s S S ωζωω=++ 二式比较,可得, K ’

=1 n ω

ζ=K =10

时,10n ω=

0.5ζ==

由此可以求得:

阻尼振荡频率

8.66(/)d rad s ωω==== 峰值时间 0.363()8.66

p d t s ππω=

== 超调量

0.57716.3%p M e e πζπ--===

衰减率

2 1.1541197.3%e e πζπψ--=-=-=

调节时间

采用2%的误差带 : 4

4

0.8()5

s n

t s ζω≈

=

= 采用5%的误差带 : 3

3

0.6()5

s n

t s ζω==

= 稳态误差

0'22

2

0()1()

1()

lim 1

1[()]

lim 1lim 21'0

S S n

S n n e c SC s S G s S K S S K ωζωω→→→∞=-∞=-=-?=-++=-=

K =20

时,n ω=

ζ==

阻尼振荡频率

13.23(/)d rad s ωω===

峰值时间 0.237()13.23

p d t s ππω=

==

超调量

0.25839.3%p M e e πζπ--===

衰减率

20.5161180.4%e e πζπψ--=-=-=

调节时间

采用2%的误差带 : 4

4

0.8()5

s n

t s ζω≈

=

= 采用5%的误差带 : 3

3

0.6()5

s n

t s ζω=

=

= 稳态误差 ()1'0e K ∞=-=

4-2 调节系统如图4-14所示,试分别求出当系统的瞬态响应为?=和?=时的 ? 值。 解:由系统方框图可写出闭环特征方程式:

1

1

105(110)

S S δ+

=+

整理得:2

1101050S S δ

+

+= 考虑到二阶系统的标准形式为:022

2=++n n S S ωξω

可见:n ω=

, 120n ξω=

当取ψ=时,阻尼比ξ=,据此可求得:

2

2

180.37350δζω

=

== 当取ψ=时,阻尼比ξ=,据此可求得:

22

1

80.94750δζω

=

==

4-3 试用劳斯判据和古尔维茨判据确定下列特征方程式的系统的稳定性。如果不稳定,指出在S 右半平面根的个数。

(1)05161882

3

4

=++++S S S S (2)053232

3

4

5

=+++++S S S S S (3)02510323

4

=++++S S S

S (4)01681023=+++S S S

答案: (1) 劳斯阵列:

432101185816

165

13.55

S S S S S 第一列元素全为正,所以系统稳定。

(2) 劳斯阵列:

54

3

2

10133

12512

4

5

3.255

S S S S

S S -- 第一列元素符号改变两次,所以系统不稳定,有2个根在S 右半平面。 (3)劳斯阵列:

4

3

210

352

10147210153

472

S S S S S -

第一列元素符号改变两次,所以系统不稳定,有2个根在S 右半平面。

(4) 劳斯阵列:

3210181016

6.416

S S S S

第一列元素全为正,所以系统稳定。

4-4 已知系统特征方程式如下,试求系统在S 右半平面的根数。 (1)0482*******

3

4

5

=+++++S S S S S (2)025********

3

4

5

=+++++S S S S S (3)010874442

3

4

5

6

=+--+-+S S S S S S 答案: (1) 劳斯阵列:

5432111232324484

16

124800

S S S S S

由于出现全零行,故用2

S 行系数构成辅助多项式。 2

f(s)=12S +48 f'(s)=24S

第一列元素全为正,说明特征方程式没有正根,而由辅助方程式, 212S +48=0

S=j2和S=-j2

这就是系统特征方程式的两对虚根,因此系统边界稳定。 (2) 劳斯阵列:

54321

1

12353

20251638030

5

250

S S S S S

由于出现全零行,故用2

S 行系数构成辅助多项式 2

f(s)=5S +25 f'(s)=10S

5432101

12353

2025168030525100

25

S S S S S S

第一列元素全为正,说明特征方程式没有正根,而由辅助方程式 2

5S +25=0

这就是系统特征方程式的两对虚根,因此系统边界稳定。

4-5 调节系统如图所示,G1(s)=K,G2(s)=1/s+1)+1)

习题4-5图

(1) 确定系统稳定时的K 值范围;

(2) 如果要求闭环系统的根全部位于1-=S 垂线之左,K 值范围应取多大 答案: (1)系统特征方程 11()2()10(0.11)(0.21)

K

G s G s s s s +=+

=++,即

(10)(5)500s s s K +++= 3

2

1550500s s s K +++= 劳斯阵列:

3

2

1

15015

501050350S K

S K

S S

K

-

系统稳定,则需第一列元素全为正,10500,5003

K

K ->>所以015K <<。 (2) 用11-=s s 代入特征方程中,可得

32111(1)15(1)50(1)500s s s K -+-+-+= 32111122334500s s s K ++-+=

312

11

10

1123125034

3105012

5034

S K S K S S K ---

要求闭环系统的根全部位于1-=S 垂线之左,则310500,5034012

K

K ->->,即 0.68 6.2K <<。

4-6 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2(0.50.1)

()(1)(0.51)

K S G s S S S S +=

+++

试确定系统稳定时的K 值范围。 答案: (1)系统特征方程 2

(0.50.1)

1()1(1)(0.51)

K S G s S S S S ++=+

+++=0 即;2

(1)(0.51)S S S S ++++(0.51)K S +=0 4

3

2

0.5 1.520.510s s s s Ks K +++++=

432

1

0.521

1.510.5(

2.50.25)

1

1.5

(10.5) 2.25(2.50.25)1

S k S k S S k k S +-+--

系统稳定,则需第一列元素全为正,2.50.25 1.5

k - >0 (10.5) 2.25(2.50.25)k k +-->0

05

第五章习题

5-1 求输入信号为)30sin(?+t 的单位反馈系统的稳态输出,已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1

10

)(+=

s s G k

解:闭环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G(s)=10/(s+11) 频率特性

G(jw)=10/(jw+11)

由w=1,得 G(j1)=10/(j1+11)= o

19.5905.0111

122101-∠=∠*-tg

故C (t )=(t+o

o

19530?-)=(t+o

81.24)

5-2 自动调节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

1)(1()(21s T s T k

s G ++=

写出系统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的表达式。

解:1112()12()(1)(1)j tg T tg T k G j j T j T ωωωωω---+=

=++

幅频特性()M ω=

相频特性11

12()()tg T tg T θωωω--=-+

5-3 已知各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试用奈奎斯特判断各闭环系统的稳定性。 1) )

1)(1()(21++=

s T s T k

s G k

2) )

1)(1)(1()(321+++=

s T s T s T k

s G k

解:1) T 1、T 2为正 所以求出的开环特征根均落在S 平面的左半部,开环系统稳定。观察图知没过(-1,j0)点,则系统稳定。

2) T 1、T 2、T 3均为正 所以求出的开环特征根均落在S 平面的左半部,开环系统稳定。观察图知过(-1,j0)点,则系统不稳定,且有两个正实数根。

5-4 已知各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试图用奈奎斯特判断各闭环系统的稳定性。

1)3

6)1(4

)(+=

s s G k

2) )

1(1

)(6+=

s s G k 2s e -

解,1)三个开环特征根均为-1/6,所以开环系统稳定

()

1

(36)

3

3

4

4

()(16)

j tg k G j e j ωωω--=

=→+

令(

)

3

4

()1M ω=

=

得ω

rad/s 此时得()θω= -π

考虑到随ω值增加,开环系统频率特性的模单调减小,在模为1时,相角为-π,所以曲线过 (-1,j0)点,系统边界稳定。

5-5 调节系统如图画5-26所示,试确定系统边界稳定时K 的数值。

解: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23

()(15)

s k K

G s e s -=

+ 3个开环特征根均为-1/5,所以开环系统稳定。 开环系统频率特性为

(

)

1

2(235)

3

3

()(15)

j j tg k Ke K

G j e j ω

ωωωω---+==+

系统边界稳定时,

(

)

3

()1K

M ω=

=

1()(235)tg θωωωπ-=-+=-

解得: K ≈

第六章习题

6-2 串级调节系统和单回路调节系统在系统结构上有什么不同串级调节系统一般在什么情况下采用

答:串级调节系统和单回路调节系统在结构和组成上相比多了一个测量单元、一个调节单元和一个闭合回路。测量单元测量到的物理量作为系统的辅助被调量,增加的一个调节单元作为系统的辅助调节器(称为副调节器),增加一个较小的闭合回路作为系统的副回路(也称为内回路)。串级调节系统的调节任务仍然是使被调量等于给定值,系统中的执行器和调节机构都仍然只有一个。对于那些被调对象本身就很复杂,对自动调节的性能指标要求又十分严格的,单回路调节系统已不能满足要求,可考虑采用串级调节系统。

6-3 已知单回路调节系统中,被调对象的传递函数为s

e s

s G 2021)(-=

当调节器分别采用P 、PI 、PID 时,试用临界比例带法计算调节器的整定参数(整定指标φ=0.75)。 解:设调节器只有比例作用时的传递函数为:

δ

1

)(=

s G R

此时,系统的特征方程式为:

211()()102s

R o G s G s e s

δ-+=+

= 系统为边界稳定时,特征方程式有根在虚轴上。以ωj s =代入上式,得:

(2)221122j j e e j π

ωωδωω

-+--==

而:

πδδj e -=-。

由此得到:1222

δωππω?=????=+?? 解得:2

0.637u δπ

=

=,而28u T π

ω

=

=。

u T 和u δ就是调节器只用比例作用而使系统处于边界稳定时,瞬态响应的振荡周期和比例带值。

(1)调节器为比例作用时:δ

1

)(=

s G R

调节器的整定参数:2 1.27u δδ==。 (2)调节器为比例积分作用时:

)1

1(1

)(s

T s G i R +

=

δ

调节器的整定参数: 2.2 1.4u δδ==; 6.671.2

u

i T T ==。 (3)调节器为比例-积分-微分作用时:

)1

1(1

)(s T s

T s G d i R ++

=

δ

调节器的整定参数为: 1.6 1.02u δδ==;42

u

i T T =

=;0.251d i T T == 6-4 已知单回路调节系统中,被调对象的传递函数为4

00)

1(1)(+=

s T s G

当调节器分别采用P 、PI 、PID 时,试计算出调节器的整定参数(整定指标φ=0.75)。 解:系统用比例调节器[δ

1

)(=s G R ]时的特征方程式为:4

01

10.(1)T s δ+

=+

边界稳定时,

104222

01(1)

j tg T j e e T ω

πδω---=

+ 由此得出:

0222

00

001;41

()0.25;12 6.28.u u T tg

T T T T T π

ωδωπω

====+=

= (1)调节器为比例作用时,调节器的整定参数:

20.5u δδ==

(2)调节器为比例-积分作用时,调节器的整定参数:

02.20.55;

5.23.

1.2

u u

i T T T δδ==== (3)调节器为比例-积分-微分作用时,调节器的整定参数:

001.60.4

3.14;

2

0.250.79.

u u

i d i T T T T T T δδ===

=== 第七章习题

7-1 汽包锅炉给水调节系统中,被调对象为什么会出现“虚假水位”的现象在设计调节系统时采用了什么对策 答:“虚假水位”现象主要是来自于蒸汽量的变化。蒸汽量D扰动时,汽包水位H的变化过程同样可以从两个角度加以分析。如果仅仅从物质平衡的角度来分析,当蒸汽量D产生一个阶跃扰动(增加),而给水量不变时,汽包水位是下降的。如果仅仅从热平衡的角度来分析,由于随着蒸汽量的增加汽包内部的压力将下降,汽水混合物中的汽泡容积迅速增加,使汽包水位上升,当汽泡容积的增加与负荷相适应达到新的热平衡状态后,水位不再上升而保证不变。

综合上述两种角度分析的结果,对汽包而言,在其输出流量(蒸汽量)增加,输入流量(给水量)不变的情况下,汽包水位一开始不但不下降,反而上升,这种现象称为“虚假水位”,当“虚假水位”达到极值后,水位将反方向的突然快速变化,这一点在设计自动调节系统时要特别引起重视的。显然蒸汽量是一个不可调节的量(对调节系统而言),但它是一个可测量,所以在系统中引入这些扰动信息来改善调节品质是非常必要的。调节系统引入蒸汽流量信号D作为前馈信号,当蒸汽流量D改变时,调节作用使给水流量W同方向改变(D增加时W增加;D减少时W减少),所以这个前馈信号的引入可以有效地减少或消除“虚假水位”现象产生误动作带来的影响。

7-2 三冲量给水自动调节系统中三个“冲量”的引入,分别起到什么作用

答:调节器依据汽包水位H、给水流量W和蒸汽流量D三个信号进行调节,称为三冲量调节系统。其中,汽包水位信号H是调节系统的主信号,它和单冲量给水调节系统中的作用原理一样,汽包水位信号H上升时,调节作用使给水流量W减小,H下降时调节作用使W增加。蒸汽流量信号D是调节系统引入的前馈信号,当蒸汽流量D改变时,调节作用使给水流量W同方向改变(D增加时W增加;D减少时W减少),所以这个前馈信号的引入可以有效地减少或消除“虚假水位”现象产生误动作带来的影响。给水流量信号W作为调节系统的反馈信号,当给水流量W发生自发性扰动时调节器立即动作,使给水流量在较短时间内恢复原有数值,汽包水位可基本不受其影响。由于在单冲量调节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了前馈信号D和反馈信号W,使系统更有效地控制汽包水位的变化,提高了系统的调节品质。

7-4 单级给水调节系统和串级给水调节系统在调节效果上有什么主要的区别

答:单级三冲量给水自动调节系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1)分流系数αW的数值同时影响到内、外回路的稳定性,在整定参数时内、外回路相互之间并不是独立的,对整定工作带来不便。(2)前馈信号的引入能改善调节过程的调节品质,克服“虚假水位”带来不利的影响。但是为了实现无差调节,必须使αD等于αW,因此前馈信号的强弱程度受到了限制,不能更好地改善调节过程的调节品质。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可采用串级三冲量给水调节系统,串级三冲量给水调节系统具有内、外两个闭合回路。内回路的作用也是迅速消除自发性的内部扰动,在外回路中作为一个快速随动的环节。串级系统实现自动调节比单级系统更加灵活,克服静态偏差完全由主调节器实现,分流系数αD 取值不必考虑静态偏差的问题,αD值可取得大一些,以利于更好地改善调节过程的调节品质。分流系数αW取值影响内回路的稳定性,在外回路中,可通过主调节器的δ和T i来整定,αW的影响并不大,从而使内、外回路互不影响。

7-5 全程给水控制系统对于常规的给水调节系统而言,有哪些问题必须得到解决通常是如何解决的答:从常规的调节过渡到全程调节会遇到许多新的技术问题,主要有:

(1)测量信号的准确性。测量信号准确与否是自动调节的前提,当锅炉从启动到正常运行或者从正常运行到停炉,其蒸汽参数的变化是相当大的,汽包水位、给水流量和蒸汽流量的测量准确性必然会受到严重的影响。为了实现全程调节,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得到解决。解决的思路是找出受影响的原因,即:哪些物理量影响测量信号的准确性,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函数关系,在设计调节系统时引入这些物理量,根据函数关系在调节系统加以校正。

(2)调节系统的结构切换。锅炉在低负荷工况下,蒸汽流量和给水流量的测量值误差很大,所以在低负荷运行时宜采用单冲量调节系统,在非低负荷工况下(一般取满负荷的25%左右为界)宜采用三冲量调节系统,所以,单冲量系统和三冲量系统的切换在全程调节系统也是必要的。解决的方法是在调节系统中增加逻辑控制功能。

(3)调节机构的切换。当机组负荷全程变化时,给水流量也大幅度变化,如果仅采用一种流通量的阀门已不能适应全程调节的要求,所以要根据不同的负荷适时地切换调换调节机构。在低负荷运行时通常采用改变调节阀门的开度改变给水流量,在高负荷运行时采用改变给水泵转速改变给水流量,因此,调节阀和变速泵之间的配合和无扰动的切换在设计系统时要加以考虑。

7-7 在单级三冲量给水控制系统和串级三冲量给水控制系统中,若失去蒸汽流量信号,各应出现什么结果

答:在单级三冲量给水控制系统中,水位等于给定值是通过蒸汽流量信号与给水流量信号的平衡关系来维持的,若失去蒸汽流量信号,则会造成调节器输入信号不平衡,使水位存在偏差,即不能维持水位等于给定值。在串级三冲量给水控制系统中,水位等于给定值是由主回路的PI调节器来维持的,若失去蒸汽流量信号,主调节器仍可暂时维持水位等于给定值。

第八章习题

8-2 具有导前微分信号的双回路汽温调节系统,在导前微分信号中断时,系统能否正常工作

近代史纲要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作业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彻底放弃抵抗外国侵略者的事件是() A .《南京条约》的签订 B .《天津条约》的签订 C .《北京条约》的签订 D .《辛丑条约》的签订 2 .清末“预备立宪”的根本目的在于() A .仿效欧美政体 B .发展资本主义 C .延续反动统治 D .缓和阶级矛盾 3.1903年6月,()在上海《苏报》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批驳康有为所谓“中国之可立宪,不可革命”的谬论 A.陈天华 B.邹容 C.章炳麟 D.梁启超 4.1903年邹容写的()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宣传革命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思想的着作 A.《猛回头》 B.《警世钟》 C.《革命军》 D.《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5.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是( ) A.强学会 B.兴中会 C.同盟会 D.国民党 6. 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的主张是( )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7.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概括为() A.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C.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8.武昌起义前同盟会领导的影响最大的武装起义是( )

A.浙皖起义 B.萍浏醴起义 C.镇南关起义 D.黄花岗起义 9.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 A.《钦定宪法大纲》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民国约法》 D.《试训政纲领》 10.南京临时政府中占领导和主体地位的派别是() A .资产阶级维新派 B .资产阶级保皇派 C .资产阶级立宪派 D .资产阶级革命派 11. 辛亥革命取得的最大成就是() A.推翻了封建帝制 B.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C.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权利 D.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势力 12.清帝被迫退位,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的时间是()。 A、1911年10月10日 B、1912年1月1日 C、1912年2月12日 D、1912年4月1日 13.中国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指()。 A、辛亥革命 B、国民革命 C、北伐战争 D、抗日战争 14.1915年,()在云南率先举起反袁护国的旗帜,发动护国战争 A.黄兴 B.段祺瑞 C.蔡锷 D.孙中山 15.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展护国运动的主要原因是 ( ) A.袁世凯指使刺杀宋教仁 B.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C.袁世凯解散国会 D.袁世凯复辟帝制 16.袁世凯为复辟帝制不惜出卖主权,与日本签订了卖国的() A.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 B.承认外蒙自治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第七章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 一、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什么会陷入全民的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 答:⑴经过人民解放军一年的作战,战争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由于战线延长,国民党大部分兵力用于守备,战略性的机动兵力大为减少,而且士气低落。为了彻底粉碎国民党,中国共产党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迫使国民党处于被动地位。 ⑵土地制度改革的实施。中国最主要的人民群众——农民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自身利益的坚决维护者,自觉地在党的周围团结起来,为国民政府的崩溃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⑶国民党政府由于他的专制独裁统治和官员们的贪污腐败,大发国难财。抗战后期已经严重丧失人心。 ⑷国民党政府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执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为了筹措内战经费,国民党政府对人民征收苛重捐税,无限制发行纸币,将全国各阶层人民置于饥饿和死亡的界线上,因而迫使全国各阶层人民团结起来和国民政府斗争。 ⑸学生运动的高涨,不可避免地促进了整个人民运动的高涨。 二、如何认识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答: 1. 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 ⑴中国各民主党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各民主党派形成时的社会基础,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以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他们所联系和代表的不是单一阶级,而是这些阶级、阶层的人们在反帝爱国和争取民主的共同要求基础上的联合,是阶级联盟性质的政党。在它们的成员和领导骨干中,还有一定数量的革命知识分子和少数共产党人。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是一支重要的力量。 ⑵抗战胜利后,民主党派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比较活跃。尽管各自的纲领不尽相同,但都主张爱国、反对卖国,主张民主、反对独裁。这与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政纲基本上是一致的。在战后进行国共谈判和召开政协会议时,民主党派作为“第三方面”,主要是同共产党一起,反对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政策,为和平民主而奔走呼号的。它们为政协会议的成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还为维护政协协议进行过不懈的努力。它们还积极参加和支持国民党统治区的爱国民主运动,在第二条战线的斗争中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⑶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采取了积极的争取和团结的政策。同中国共产党合作奋斗,并在实践中不断进步,是各民主党派在这个时期表现的主要方面。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对于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 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的形成: ⑴1948年4月30号,中共中央在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口号中提出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并得到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章伯钧等提出,政治协商会议即等于临时人民代表会议,即可产生临时中央政府。 ⑵1949年1月22号,民主党派领导人和著名无党派人士联合发表《对时局的意见》,表明中国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自愿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决心走人民革命的道路,拥护建立人民民主的新中国。

近代史课后题答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综述 1、怎样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为外国资本主义打开了入侵中国的大门,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战前,中国是一个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的封建国家;战后,中国的领土、领海、关税、司法等主权的完整遭到破坏,受到外国侵略者的干涉和控制,清王朝从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渐沦为半殖民地的国家。 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鸦片战争后,中国封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逐渐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另一方面,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又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中国从一个完全的封建社会转变为半封建的社会。 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战后资本——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另一个主要矛盾。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富裕成为落在中国人民肩上的双重历史任务。因此,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即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时期。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但必须认识到,两大矛盾发展是不平衡的。当列强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其他矛盾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而当列强改变侵华手段与方式,使用经济、政治而非军事的手段和以间接的“以华制华”而非直接的殖民统治的方式时,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最突出。当国内的革命战争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存在形成根本威胁时,则两个主要矛盾重合为一,帝国主义与封建阶级为一方,人民大众为一方,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是这两对基本矛盾互相交织和交替作用的结果。 鸦片战争前得中国是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鸦片战争后,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重大变化,逐渐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是指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使本来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的中国,沦为表面上独立、实际上受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的半殖民地国家;半封建是指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对中国原有的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经济结构起了很大的解体作用,资本主义在中国有了初步的发展,但同时封建地租剥削与买办资本、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相结合,仍然在社会经济中占据显著的优势。中国由一个完全的封建社会变成了一定程度资本主义成分的半封建社会。 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是一个特殊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它的主要特征,教材已作了概括,其中第一条、第二条指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统治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结合并把其作为自己的统治基础,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政治特征;第三、四条指明封建经济已经解体但仍占统治地位;第五条、第六条说明中国社会发展不平衡、广大人民极端贫困和毫无政治权利,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特征。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近代中国的时代特点以及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人民始终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 在两大历史任务中,首先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反对外国列强的侵略的侵略,摆脱封建专制的统治。这个历史任务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既是反帝的民族革命,又是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要改变民族压迫和人民受剥削的状况,必须首先进行民族和民主革命,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解决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问题,才能为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创造前提与基础,为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开辟道路,才能使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成为可能。 历史表明,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历史任务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与必然要求。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答: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这次起义历史14年,转战18省,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在太平天国影响下,各地各种人们反清斗争风起云涌,这些斗争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 第二,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它把千百年来,农民对土地的渴望在《天朝田亩制度》中较完整地表达了出来。《资政新篇》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反映了太平天国某些领导人在后期试图通过向外国学习来寻求出路的一种努力。因此,太平天国起义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第三,太平天国起义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统治阶级的精神支柱。

(完整版)微机原理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 2、完成下列数制之间的转换。 (1)01011100B=92D (3)135D=10000111B (5)10110010B=262Q=B2H 3、组合型BCD码和非组合型BCD码有什么区别?写出十进制数254的组合型BCD数和非组合型数。 答:组合型BCD码用高四位和低四位分别对应十进制数的个位和十位,其表示范围是0~99;非组合型BCD码用一个字节的低四位表示十进制数,高四位则任意取值,表示范围为0~9。 组合型:254=(001001010100)BCD 非组合型:254=(00000010 00000101 00000100)BCD 7、计算机为什么采用补码形式存储数据?当计算机的字长n=16,补码的数据表示范围是多少? 答:在补码运算过程中,符号位参加运算,简化了加减法规则,且能使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可以简化机器的运算器电路。+32767~ -32768。 9、设计算机字长n=8,求下列各式的[X+Y]补和[X-Y]补,并验证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1)X=18,Y=89 [X+Y]补=00010010+01011001=01101011B=107D 正确 [X-Y]补=10111001B=00010010+10100111=(-71D)补正确 (2)X=-23,Y=-11 [X+Y]补=11101001+11110101=11011110B=(-34D)补正确[X-Y]补=11101001+00001011=11110100B=(-12D)补正确 (3)X=18,Y=-15 [X+Y]补=00010010+11110001=00000011B=(3D)补正确 [X-Y]补=00010010+00001111=00100001B=(33D)补正确 (4)X=-18,Y=120 [X+Y]补=11101110+01111000=01100110B=(102D)补正确[X-Y]补=11101110+10001000=01110110B=(123D)补由于X-Y=-138 超出了机器数范围,因此出错了。 13、微型计算机的主要性能指标有哪些? 答:CPU字长、存储器容量、运算速度、CPU内核和IO工作电压、制造工艺、扩展能力、软件配置。 第二章 2、8086标志寄存器包含哪些标志位?试说明各标志位的作用。 答:进位标志:CF;奇偶校验:PF;辅助进位:AF;零标志:ZF;符号标志:SF;溢出标志:OF。 5、逻辑地址与物理地址有什么区别?如何将逻辑地址转换为物理地址? 答:物理地址是访问存储器的实际地址,一个存储单元对应唯一的一个物理地址。逻辑地址是对应逻辑段内的一种地址表示形式,它由段基址和段内偏移地址两部分组成,通常表示为段基址:偏移地址。 物理地址=段基址*10H+偏移地址。 6、写出下列逻辑地址的段基址、偏移地址和物理地址。 (1)2314H:0035H (2)1FD0H:000AH 答:(1)段基址:2314H;偏移地址:0035H;物理地址:23175H。 (2)段基址:1FD0H;偏移地址:000AH;物理地址:1FD0AH。 8、设(CS)=2025H,(IP)=0100H,则当前将要执行指令的物理地址是多少? 答:物理地址=(CS)*10H+(IP)=20350H 9、设一个16字的数据区,它的起始地址为70A0H:DDF6H(段基址:偏移地址),求这个数据区的首字单元和末字单元的物理地址。

近代史课后习题答案

1、怎样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 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3)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但是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第一章 1、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全)详解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p11)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p16)、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p12)? 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 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它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他的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加上中国地域广大,以及在地方性的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地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两大历史任务:(p17) 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共同富裕 相互关系: 前任务为后任务的实现扫清障碍,并创造必要的前提 后任务是前任务的最终目的与必然要求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西方列强的侵略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p18-27) (1)积极作用: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国门,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仅仅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地工具”。 (2)消极作用: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 所以,封闭守旧必然落后,落后必然挨打。只有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中国才能富强。 2 、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 第一、打击了帝国主义侵华的野心,粉碎了他们瓜分中国的图谋。p29) 第二、振奋了民族精神,鼓舞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志,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意识。(p34)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原因:(p31-32) 政治腐败 经济落后 教训: 中国人民必须进行反帝和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1、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什么时代条件下和国际环境中发生发展的?这给中国革命带来

微机原理课后习题答案

李伯成《微机原理》习题第一章 本章作业参考书目: ①薛钧义主编《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Intel 80X86系列》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2月第一版 ②陆一倩编《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其应用(十六位微型机)》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年8月第四版 ③王永山等编《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 1.1将下列二进制数转换成十进制数: X=10010110B= 1*27+0*26+0*25+1*24+0*23+1*22+1*21 +0*21 =128D+0D+0D+16D+0D+0D+4D+2D=150D X=101101100B =1*28+0*27+1*26+1*25+0*24+1*23+1*22+0*21+0*20 =256D+0D+64D+32D+0D+16D+4D+0D=364D X=1101101B= 1*26+1*25+0*24+1*23+1*22+0*21 +1*20 =64D+32D+0D+8D+4D+0D+1D=109D 1.2 将下列二进制小数转换成十进制数: (1)X=0.00111B= 0*2-1+0*2-2+1*2-3+1*2-4+1*2-5= 0D+0D+0.125D+0.0625D+0.03125D=0.21875D (2) X=0.11011B= 1*2-1+1*2-2+0*2-3+1*2-4+1*2-5= 0.5D+0.25D+0D+0.0625D+0.03125D=0.84375D (3) X=0.101101B= 1*2-1+0*2-2+1*2-3+1*2-4+0*2-5+1*2-6= 0.5D+0D+0.125D+0.0625D+0D+0.015625D=0.703125D 1.3 将下列十进制整数转换成二进制数: (1)X=254D=11111110B (2)X=1039D=10000001111B (3)X=141D=10001101B 1.4 将下列十进制小数转换成二进制数: (1)X=0.75D=0.11B (2) X=0.102 D=0.0001101B (3) X=0.6667D=0.101010101B 1.5 将下列十进制数转换成二进制数 (1) 100.25D= 0110 0100.01H (2) 680.75D= 0010 1010 1000.11B 1.6 将下列二进制数转换成十进制数 (1) X=1001101.1011B =77.6875D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

1.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3)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下,他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及其特征,是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扩大,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结合的加深而逐渐形成的。 2.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

20XX年10月自考中国近代史第五章课后思考题及答案-自学考试

20XX年10月自考中国近代史第五章课后思考题及答 案-自学考试.doc 查看汇总:2021年10月自考中国近代史课 后思考题及答案汇总 1、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是如何 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军取得北伐节节胜利后,国民党占统治地位的右派势力开始“分共”,并通过继续北伐建立起对僵的统治。国民党所实行的是代表地主阶级、买办阶级利益的一党专政和军事独裁体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依然。在严酷镇压共产党人的白色恐怖形势下,中国革命转入低 潮。 但是中国共产党人没有屈服,1927年8月7日召开的紧急会议,决定以武装革命反抗武装的反革命。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相继发动。在城市起义相继失败、农村起义却逐渐迈向创建革命根据地的情况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渐探索出以农村工作为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的路线,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革命新道路。 毛泽东不仅在秋收起义的实践中首先把革命战争戟方向指向了农村,而且从理论联系实际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支部的工作中心的思想。早在1928年10月11日,毛泽东就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文章,明确地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同时,他还科学地阐述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北朝鲜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强调工农武装割剧地

方的工农群众必须具备的一个重要思想。1930年1月,毛泽东进一步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与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 最重要因素。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当时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作坚决的斗争,科学地概括了大革命战争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系统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随着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红军的力量在壮大,根据地遍及大江南北。红军游击战争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革命战争的主要形式。农村革命根据地成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的主要战略阵地。其中,毛泽东和朱德领导者的红军第一方面军和中央革命根据地起了最重要的作用于。 2、20世纪20年代后期、3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内为什么连续出现“左”倾错误? 这一时期,党内连续出现“左”倾的错误,而且一次比一次严重,决不是偶然的,有着深刻的政治根源和社会历史根源。 (1)社会原因。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共产党是在小资产阶级包围之中,并且,在党内,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党员也占着很大的比重。小资产阶级表现为观察问题是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党内出现只重书本知识不注重实际的教条主义,只重感性知识而轻视理论的经验主义。因此,这些思想比较容易反映到党内来,影响党的思想和路线、政策。 (2)主观原因。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对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不了解,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

习题1 1.什么是汇编语言,汇编程序,和机器语言? 答:机器语言是用二进制代码表示的计算机能直接识别和执行的一种机器指令的集合。 汇编语言是面向及其的程序设计语言。在汇编语言中,用助记符代替操作码,用地址符号或标号代替地址码。这种用符号代替机器语言的二进制码,就把机器语言编程了汇编语言。 使用汇编语言编写的程序,机器不能直接识别,要由一种程序将汇编语言翻译成机器语言,这种起翻译作用的程序叫汇编程序。 2.微型计算机系统有哪些特点?具有这些特点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微型计算机的特点:功能强,可靠性高,价格低廉,适应性强、系统设计灵活,周期短、见效快,体积小、重量轻、耗电省,维护方便。 这些特点是由于微型计算机广泛采用了集成度相当高的器件和部件,建立在微细加工工艺基础之上。 3.微型计算机系统由哪些功能部件组成?试说明“存储程序控制”的概念。答: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硬件主要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组成。 “存储程序控制”的概念可简要地概括为以下几点: ①计算机(指硬件)应由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和输入/输出设备五大基本部件组成。 ②在计算机内部采用二进制来表示程序和数据。 ③将编好的程序和原始数据事先存入存储器中,然后再启动计算机工作,使计算机在不需要人工干预的情况下,自动、高速的从存储器中取出指令加以执行,这就是存储程序的基本含义。 ④五大部件以运算器为中心进行组织。 4.请说明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工作过程。 答:微型计算机的基本工作过程是执行程序的过程,也就是CPU自动从程序存放

的第1个存储单元起,逐步取出指令、分析指令,并根据指令规定的操作类型和操作对象,执行指令规定的相关操作。如此重复,周而复始,直至执行完程序的所有指令,从而实现程序的基本功能。 5.试说明微处理器字长的意义。 答:微型机的字长是指由微处理器内部一次可以并行处理二进制代码的位数。它决定着计算机内部寄存器、ALU和数据总线的位数,反映了一台计算机的计算精度,直接影响着机器的硬件规模和造价。计算机的字长越大,其性能越优越。在完成同样精度的运算时,字长较长的微处理器比字长较短的微处理器运算速度快。 6.微机系统中采用的总线结构有几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答:微机主板常用总线有系统总线、I/O总线、ISA总线、IPCI总线、AGP总线、IEEE1394总线、USB总线等类型。 7.将下列十进制数转换成二进制数、八进制数、十六进制数。 ①(4.75) 10=(0100.11) 2 =(4.6) 8 =(4.C) 16 ②(2.25) 10=(10.01) 2 =(2.2) 8 =(2.8) 16 ③(1.875) 10=(1.111) 2 =(1.7) 8 =(1.E) 16 8.将下列二进制数转换成十进制数。 ①(1011.011) 2=(11.6) 10 ②(1101.01011) 2=(13.58) 10 ③(111.001) 2=(7.2) 10 9.将下列十进制数转换成8421BCD码。 ① 2006=(0010 0000 0000 0110) BCD ② 123.456=(0001 0010 0011.0100 0101 0110) BCD 10.求下列带符号十进制数的8位基2码补码。 ① [+127] 补 = 01111111

微机原理课后答案

1.2 课后练习题 一、填空题 1.将二进制数1011011.1转换为十六进制数为__5B.8H_____。 2.将十进制数199转换为二进制数为____ 11000111____B。 3.BCD码表示的数,加减时逢__10____进一,ASCII码用来表示数值时,是一种非压缩的BCD 码。 4.十进制数36.875转换成二进制是___100100.111____________。 5.以_微型计算机____为主体,配上系统软件和外设之后,就构成了__微型计算机系统____。6.十进制数98.45转换成二进制为__1100010.0111_B、八进制__142.3463________Q、十六进制__62.7333________H。(精确到小数点后4位) 二、选择题 1.堆栈的工作方式是__B_________。 A)先进先出B)后进先出C)随机读写D)只能读出不能写入 2.八位定点补码整数的范围是____D_________。 A)-128-+128 B)-127-+127 C)-127-+128 D)-128-+127 3.字长为16位的数可表示有符号数的范围是___B___。 A)-32767-+32768 B)-32768-+32767 C)0-65535 D)-32768-+32768 三、简答题 1.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 微型计算机,系统软件,应用软件,输入输出设备 2.简述冯.诺依曼型计算机基本思想? ●将计算过程描述为由许多条指令按一定顺序组成的程序,并放入存储器保存 ●指令按其在存储器中存放的顺序执行; ●由控制器控制整个程序和数据的存取以及程序的执行; ●以运算器为核心,所有的执行都经过运算器。 3.什么是微型计算机? 微型计算机由CPU、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电路和系统总线构成。 4.什么是溢出? 运算结果超出了计算机所能表示的范围。 2.2 一、填空题 1. 8086/8088的基本总线周期由___4____个时钟周期组成,若CPU主频为10MHz,则一个时钟周期的时间为___0.1μs_____。 2. 在8086CPU的时序中,为满足慢速外围芯片的需要,CPU采样___READY_________信号,若未准备好,插入___TW__________时钟周期。 3. 8086系统总线形成时,须要用_____ALE__________信号锁定地址信号。 4. 对于8086微处理器,可屏蔽中断请求输入信号加在_____INTR__________引脚。

近代史纲要 上篇综述 习题及答案

上篇综述作业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是:() A.手工业 B.农业经济 C.工业 D.小农经济 2.19世纪初,大肆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国家是( ) A.美国 B.英国 C.日本 D.俄国 3.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A.《望厦条约》B.《南京条约》C.《辛丑条约》 D.《马关条约》 4.《南京条约》中割让的中国领土是:() A.香港岛 B.九龙 C.新界 D.台湾 5.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美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 A.《黄埔条约》 B.《虎门条约》 C.《望厦条约》 D.《瑷珲条约》 6.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是:() A. 第一次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中日甲午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7.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演变为:() A. 封建主义性质的国家 B. 半殖民地半资本主义性质的国家 C. 资本主义性质的国家 D. 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国家 8.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起点的事件是() A.英国的鸦片走私 B. 林则徐的虎门禁烟 C.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 D.第二次鸦片战争 9.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 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B.资本—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C.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D.清朝统治和汉族的矛盾 10.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经济中占统治地位的是:() A.商品经济B.封建经济C.半殖民地经济D.资本主义经济 11.近代中国的历史表明,要争取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首先进行:() A. 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 B. 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 反对封建主义压迫的斗争 D. 反对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 12.在近代中国,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前提条件是:() A. 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 B. 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C. 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 D. 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13.中国工人阶级最早出现于:() A.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 B.十九世纪六十年代 C.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 D.十九世纪七十年代 14.近代中国产生的新的被压迫阶级是:() A农民阶级B工人阶级C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15.中国的资产阶级出现于:() A.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 B.十九世纪六十年代 C.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 D.十九世纪七十年代 单项答案1. D 2.B 3. B 4. A 5. C 6. A 7.D 8. C 9. B 10. B 11.B 12. B 13. A 14. B 15. C

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课后习题答案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复习题 第1章 1.简述名词的概念:微处理器、微型计算机、微型计算机系统。 答: (1)微处理器:微处理器(Microprocessor)简称μP或MP,或CPU。CPU是采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将算术逻辑部件ALU(Arithmetic Logic Unit)、控制部件CU (Control Unit)和寄存器组R(Registers)等三个基本部分以及部总线集成在一块半导体芯片上构成的电子器件。 (2)微型计算机:微型计算机(Microcomputer)是指以微处理器为核心,配上由大规模集成电路制作的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电路及系统总线等所组成的计算机,简称微机。 (3)微型计算机系统:微型计算机系统由硬件与软件两大部分组成,分别称为硬件(Hardware)系统与软件(Software)系统。其中,硬件(Hardware)系统由CPU、存储器、各类I/O接口、相应的I/O设备以及连接各部件的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组成。 软件(Software)系统:计算机软件(Software)是指为运行、维护、管理、应用计算机所编制的程序及程序运行所需要的数据文档资料的总和。一般把软件划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其中系统软件为计算机使用提供最基本的功能,但是并不针对某一特定应用领域。而应用软件则恰好相反,不同的应用软件根据用户和所服务的领域提供不同的功能。 2.简述名词的概念:指令寄存器、地址寄存器、标志寄存器。 答: (1)指令寄存器:指令寄存器(Instruction Register,IR)用来保存计算机当前正在执行或即将执行的指令。当一条指令被执行时,首先,CPU从存取出指令的操作码,并存入IR中,以便指令译码器进行译码分析。 (2)地址寄存器:地址寄存器(Address Register,AR)被动地接受IP传送给它的地址值(二进制地址),AR的作用是保持IP送来的地址,并且以并行方式连接输出到CPU的地址引脚上,以便CPU访问指定的存单元。 (3)标志寄存器:标志寄存器(Flags,F)是CPU中不可缺少的程序状态寄存器,因此,也称程序状态字寄存器(PSW),所谓状态是指算术或逻辑运算后,结果的状态以二进制的0或1在标志寄存器中标识出来,例如,运算结果有进位,则进位标志位CF=1,否则为0。 3.何谓IA-32处理器? 答:

近代史课后题答案整理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 1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2.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争得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第一,近代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在1840年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清王朝统治者从皇帝到权贵,大都昏庸愚昧,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御敌之策。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和文化保守,一方面使清朝统治阶级封闭自守,妄自尊大,骄奢淫逸,盲目进攻;另一方面又使统治者和清军指挥人员在战争面前完全没有应变的能力和心态,不适应于近代战争,不少将帅贪生怕死,临阵脱逃,有的甚至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清政府尤其害怕人民群众,担心人民群众动员起来会危及自身统治,所以不敢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 清朝统治集团在对外战争中妥协退让求和投降的一系列做法,已经使他失去在中国存在的理由,不推翻他是不能取得反侵略战争胜利的。 第二,近代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当时的英国已经历过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中国仍停留在封建的自然经济水平上。经济技术的落后直接造成军事装备的落后,军队指挥员不了解近代军事战术,从而造成军队素质和战斗力的低下。 经济技术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但并不表明经济技术落后就一定在反侵略战争中失败。正是因为当时的中国政府不能很好地组织反侵略战争,不能发动和利用人民群众的力量,甚至压制人民群众,其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4、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 太平天国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震撼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加速了清王

中南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题答案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题答案(一到八章) 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2)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2)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2)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2)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2) 2、近代中国所进行的反侵略斗争具有什么意义? (3) 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3)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3) 1、《一》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 (3) 2、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3) 3、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是什么? (3)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3) 1、资产阶级革命派关于中国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的认识有哪些? (3) 2、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变? (4) 3、辛亥革命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4) 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4) 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什么时代条件下和国际环境中发生和发展的?国际环境对中国新民主主 义革命的影响是什么? (4) 2、为什么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5)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能够成 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5)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5) 1、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5) 2、为什么说共产党成立是中国“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6) 3、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了哪些新面貌?为什么? (6)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6)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6) 2、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会连续出现“左”倾错误? (6) 3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 (6)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6) 1、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 (6)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6) 3、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路线和正面战场的地位和作用? (7) 4、为什么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其基本经验是什么? (7)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 (7) 1、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什么会陷入全民的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 (7) 2如何认识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7) 3、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7) 综述辉煌的历史征程 (7) 1、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