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把握规律巧突破——如何把握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

把握规律巧突破——如何把握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

把握规律巧突破——如何把握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
把握规律巧突破——如何把握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

把握规律巧突破——如何把握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

【考点剖析】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是高考“现代文阅读”的一个考点,考查“分析综合”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什么是思路?什么是结构?

思路是在写作过程中,作者思维活动的轨迹。通常有一个从发散到集合,从模糊到清晰,从杂乱到有序的过程。最后落实到文章里,读者能看到、感受到的,常常体现为一种线索和写作顺序。

思路是以客观事物为基础的,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不外乎三种:时间关系、空间关系和逻辑关系。因此,写记叙文以时间先后为序,因为事情发生总有先有后;写游记常以游踪(空间方位)为线索,因为游览总是从甲地再到乙地。思路又是作者头脑反应的产物,因为客观事物本身总是多侧面的,不同的人往往会有不同的认识结果,因此形成的思路也就不同。把握作者思路,便于快速整体把握文章。

结构是就文章的表现形式来说的,是思路的归宿,表现为文章的骨架。我们常说的段落、层次、开头、结尾、统领(总领)、收束(总结)、伏笔(铺垫)、过渡、照应(呼应)、等等,就是文章结构的内容。分析文章结构,便于透彻理解文章中心。

思路和结构有何联系和区别?

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思路关系密切:结构是外显的思路,思路是内化的结构。思路是谋篇,结构是布局;思路是内隐的,结构是外显的。从这种意义上说,愚以为《考试大纲》的表述并不科学,似乎改成“把握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更为准确。因为,任何一篇文章,都应该是先有思路,再有结构。

该考点命题题型有何特点?

从大量的高考真题中我们可以发现:“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虽然有必然的密切的联系,但高考命题实际上相对独立:

“把握文章思路”多与“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两个考点相结合,常常是围绕文章主旨、行文线索、中心话题,从整体的角度出发,着眼于部分(词、句、段、层)与部分、部分与整体(篇)之间的关系,去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目的,去分析作者某种表达的作用和好处,去分析作者“谋篇”的动机和效果,内隐性、主观性较强。

“分析文章结构”多与“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两个考点相结合,通过归纳内容、概括中心、分析作者观点态度去分析文章结构。常常着眼于文章的各个构成部分之间的组合方式、结构特征及某种结构安排的技巧和作用,外显性、客观性较重。从这种意义上说,把握文章思路应该比分析文章结构更难一些,需要考生认真对待。

思路如何把握?结构怎样分析?

把握文章思路,多从文章整体出发分析梳理。文章思路内隐性强,不像结构那样显豁,常常需要考生从立意选材、谋篇布局、手法运用等方面深入分析,认真揣摩作者的表达意图和表现手法,这样才能把握到位。分析结构,需要依据文本特征,瞻前顾后,深入思考,透彻理解文章各部分在全篇中的作用。这样才能分析准确。

比如,'08高考全国卷Ⅰ的文学作品阅读《阳关古道苍凉美》是一篇抒情散文,写作者探访阳关的一次经历和感受。整体把握,从题目可知重点表现的是阳关古道的苍凉之美。全文采用“总—分”结构模式。第一段总领全文,提出两个问题:1、阳关在哪里?2、它还是那么荒凉、那么令人感伤吗?第2段回答第一个问题,第3—6段回答第二个问题。其中,第3、4段按空间顺序(去阳关道上—在阳关古城)写作者的所见所闻(第3段写所见:阳关有了绿色海洋——林带;第4段侧重写所闻——旅伴介绍:“阳关古城……用来写毛笔字十分方便”);第5、6段按时间顺序(从古到今)重点写作者的所思所想:第5段写昔日阳关被赋予了许多哲思和诗情,第6段写今日阳关则给人无限欣喜和希望。综上所述,作者按照层层深入的逻辑思路,采用总分式结构,由表(方位)及里(历史和现状),从而突出歌颂阳关发生天翻地覆的历史巨变的主题。

再如:'08高考全国卷Ⅱ的科技文阅读《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角》(摘编)是一篇社科文,论述的对象是明代白银货币化。采用的是先分后总的结构模式:第1段和第2段分别论述明代白银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货币化的过程,第3段则论述明代白银货币化的重大社会意义:经济模式转型导致社会转型,主动走向世界导致经济全球化。

又如,海南宁夏卷的实用类文本《盛宣怀的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属人物传记节选。文章首段总评盛宣怀其人其事,然后按照时间顺序,依次介绍了盛宣怀在19世纪90年代中后期、1895年秋和1896年春三个时期的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属总分结构。

【真题回放】('06—'08三年考题)

一、“把握文章思路”类

<一>直接分析、梳理思路型。开门见山,直击考点(共3题):

1、08湖北卷19.本文以雾为线索展开,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2、08重庆卷15.文章是围绕人的成长与对时间的感受来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

3、06重庆卷16.文章以“说村落”为标题,就文章构思而言,作者对“村落”是如何“说”开去的?

<二>内容、思路结合分析型。归纳内容要先理清整体思路(共6题选三):

4、08安徽卷14.文章第二段从哪三个方面表现“觉得我一个人跑出来已经玩得太久了”?请简要说明。

5、07江西卷16.从全文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泰山很大”的?请加以归纳。

6、06广东卷15.本文具体描写了夕照中的许多事物,请按空间位置分类列出。

<三>作用、好处分析型。从文章表达效果的角度去分析(共10题选三):

7、08全国卷Ⅰ17.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8、07湖北卷17.本文在构思上具有先抑后扬的特点,请作具体说明,并分析其作用。

9、06江苏卷15.作者在描绘“烟雨牛鹭图”后,又写了时装设计师、诗人和画家的感受,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四>意图、目的分析型。以“为什么”设问,从写作意图和写作目的的角度去分析(共7题选三):

10、08全国卷Ⅱ16.作者为什么用了很多笔墨写过去“大院子里”的生活?

11、07安徽卷15.文章描写乡村的风,在第四自然段又写到两棵树的成长,有什么用意?

12、06江西卷16.作者写秋天的落叶,为什么要联系孩子和老人来写?

<五>理由解说、阐释型。先亮明观点,再陈述理由(共2题):

13、07重庆卷18.文章第三段中写三峡移民告别时“相拥而泣”、临行前“磕头祭拜”,第四段又写“中国人固守家园,终老一生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这样写是否矛盾?请作简要分析。

14、06辽宁卷21.请概括本文的主旨。作者在展现这一主旨时,行文上有何特点?请赏析。

<六>写作手法分析型。从表达方式、写作特色和艺术表现手法等角度来间接把握思路(共3题):

15、08辽宁卷17.怎样理解“雨韵”的内涵?文章依次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来呈现“雨韵”这一主旨的?

16、08山东卷文学类22.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色?请结合本文,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17、08福建卷13.文章表现了怎样的感情?请从作品的内容和写法两方面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七>客观判断正误型。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从把握思路、分析结构的角度综合设题(加着重号的内容体现了对本考点的考查)(共2题)

17、08上海卷10.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E.本文从死亡开始由近及远

....倒叙有关曾祖母的记忆,深具感人的艺术魅力。

F.本文首尾呼应,点面结合

.........,通过曾祖母成功地塑造了农村老人群体形象。

18、08江苏卷论述类文本17.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

..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

..,结合李逵的所作所为,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纯朴的嗜血者”这一论题

展开

..。

..了深人细致的论述

B.通过探讨嗜血者既让人恐惧又让人困惑的特质,文章由.对李逵这一形象的分析递进

....

到.对粱山好汉嗜血行为的反思

..。

C.李逵既嫉恶如仇,又往往不讲是非曲直;既看不惯以强凌弱,又常常不分对象大肆

杀戮。这是作者所要着力分析的

.........矛盾。

D.在一个不怜惜生命的人眼里,许多正常人难以理解的血腥行为就会变得自然和正常。

这是作者最终提出的观点

.........。

二、“分析文章结构”类

<一>直接分析结构型。开门见山,直击考点(共3题):

1、08江西卷17. 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

2、07四川卷16.本文是怎样谋篇布局的?结合原文简要回答。

3、07重庆卷16.梳理文章结构,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在材料安排上有何特点?

(2)“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二>结构、内容结合分析型。分析结构从内容的分析和归纳入手(共1题):

4、06北京卷20.本文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书虫”形象。你认为第一段和第二段对“书虫”的描写各有什么侧重?这两段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三>关键词、句作用分析型。牵一发而动全身(共6题选三):

5、08山东卷19. “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它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6、07 江西卷17.“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7、06上海卷 12.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是什么?请加以评析。

<四>段落划分、段意概括型.(共4题选三)

8、08湖南卷20.本文可分为三大部分,(1)~(3)为第一部分,(4)~(5)为第二部分,(6)为第三部分。请分别从每个部分中找出一个合适的词语(每处2个字),概括出这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9、07 安徽卷14.文中画线句子所说的“诗意”是通过哪几幅画面表现出来的?

10、06全国卷Ⅱ16.除了以“沙漠――绵绵土――沙漠”为思路安排的文章结构,本文还另有一个隐喻性的表达结构,请写出体现这一线索的三个关键词语。

14、<五>文本特征分析型。(共2题)

11、07山东卷实用文本19.文章开头两段属于新闻文体基本构成中的哪个部分

..............?请结合本文分析其作用。

12、07山东卷实用文本20.文章用较长篇幅介绍了奥蒂参加比赛的背景材料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六>综合赏析型。(共2题)

13、07年湖南卷21.从下列角度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14分)

(3)简析本文的结构特征。

14、06年湖南卷20、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16分)

⑴简析《在山阴道上》谋篇布局的技巧。

【考点预测】

历年高考总的命题原则是“稳中求变,变中求稳”。目前尚未进入新课改的地区,受新课改的影响,命题处于过渡阶段。但总的趋势,是要向新课改地区的命题靠拢。

因此,2009年现代文命题的总趋势,科技文选材依然要兼顾自科文和社科文,且有向社科文倾斜的倾向,选文依然要突出关乎国计民生的内容,结合社会热点,突出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考生备考时,要适当关注诸如食品安全、金融危机、宇宙探索、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生命科学、绿色经济以及民族文化、传统艺术传承等社会科学领域的重大问题。

实用类阅读文本的选材,除近两年出现过的人物访谈、传记、科学家观察手记(调查报告)、新闻特写、人物通讯外,社科论文、自科论文、文学评论等会相继出现在今后的命题中。08年试题已初现这方面的端倪。如:广东卷实用类文本阅读选用了美国作家刘易斯·托马斯写的科普类文章《绝妙的错误》;湖南卷选用了朱光潜的美学论文《谈静》。

文学类读本的选材,除保留传统节目——现当代名家的散文名篇外,外国名家散文、中外名家的小说乃至戏剧、诗歌,会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今后的试卷中,这是一个趋势。因为新课标各种版本的教材选材是显而易见的,高考改革则是时代的必然。08年高考小说文本的考查就由去年的2篇增加到今年的4篇,并且有三篇是外国小说。

该考点的考查题型,除“真题回放”部分一一列举的外,愚以为2009年高考的命题趋向:①会更充分的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特别重视对文学体裁和实用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的考查;②和湖南卷连续多年从结构特征及谋篇布局技巧等角度综合赏析文章的题型类似,在今后的高考命题中,结合新课标对“探究”能力的考查,综合赏析文章的思路和结构特征以及谋篇布局技巧一类的题型会不断涌现。

【应试技巧】

<一>了解一些文章写作和文学创作原理的基本常识十分必要。

庖丁解牛,首先要知道牛长的什么样子。无论是四大实用类文章,还是四大文学作品,作者写作的目的,都是要告诉读者一定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从立意选材、谋篇布局到遣词造句、表情达意,作者首先要有一个清晰的思路,然后再将思路体现在行文中,体现在结构上。小到一个词、一句话,大到一个段落、一个层次;小到一种修辞、一种表达方式,大到一种写作方法,艺术手法等等,其目的只有一个:更好的表达思想感情,更易于读者理解接受!

具体到本考点,思路往往体现为一种写作顺序,或时间(顺叙、倒叙、插叙、补叙),或空间(方向:东西南北中;位置:前后左右内外),或逻辑(并列、递进、归纳、演绎);而结构有并且只有两种:并列(有总分、分总、总分总三种变体,其中“分”是文章主体,横向展开阐述,有人称其为“切西瓜法”)、递进(纵向拓展,层层深入)。这是由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规律决定的:不是横向展开,就是纵向深入,除此之外,别无它法。

<二>整体把握、读懂文本是关键

许多考生在考场上(其实这习惯是平时养成的)面对阅读题时,常常这样认为:文章读不懂没关系,只要把题答对就行。于是将文章仓仓促促浏览一遍,甚至不屑一读,而将大量时间投入到解题过程中。殊不知文章读不懂,想高质量答对题是根本不可能的!正确的思路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舍得花时间、下功夫把文章读懂,答题时才能势如破竹,节节胜利。读文章时一定要先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主旨和手法,这很关键。整体把握正确,则方向对头,快速高效,正确解题不成问题;整体把握失误,方向错了,则南辕北辙。耗时费力,徒劳无益。

<三>洞悉命题规律,正确理解命题人的意图是前提

思路和结构,属于文章的外在形式。但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从上文的“真题回放”可以看出,直接考查考点的考题少之又少,更多的是将结构和内容或思路和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或分析结构需从概括内容入手,或把握思路需从分析内容和写法着眼,侧重点不同,着眼点不同,命题形式、考查重点自然不同。这就需要考生审时度势,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通过大量高考真题的比较,真正掌握某种题型的特征,正确理解命题人的意图,审淸题意,扣题作答。

<四>理清思路,选好角度,找到正确、快速解题的突破口。

“真题回放”中有不少题目是通过文本中的一个词、一句话来设题的。其特征是牵一发而动全身。那么答题时,考生就要选好突破口,抓住关键要素,这样才能克敌制胜,势如破竹。比如,一篇文章的主旨句(中心句)可在开头,可在中间,也可在结尾。在开头的总领下文,这往往成为快速把握文章思路和结构的总纲。像08年四川卷的科技文《煤是怎样变成油的》即此类。再如,过渡句常常出现在文章内容发生转折的地方,起承上启下的联结作用,位置在文章中间,由此连接起来的两个部分,常出现内容上的话题转换,手法上的正反对比、结构上的层层深入等,据此也可快速作答。又如06上海卷 12题,要求评析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显而易见,文章开篇的作用,常常是统领全篇,引出下文;而结尾则常常是照应前文,再次点题,深化中心。

<五>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是行之有效的得分秘籍

1、分析文章结构的技巧:

①看文体特征。不同文体,结构不同。如新闻结构五要素、记叙文的记叙顺序、说明文的说明顺序、议论文的论证结构、散文的线索、小说以及戏剧的情节结构等,都可以帮助我们从文章的体裁上快速找到分析结构的依据,进而弄清作者行文的思路。

②看关键句子。一是中心句。段落的中心句是该段的总纲,文章的中心句直接就是文章的主旨。如果文章或段落有中心句,首先必须抓住、找准中心句。这样就等于抓住了段落或篇章的“纲”。一是体现文章思路或结构的重要语句,分两种。一种是总领或总结性的,分别位于段落或篇章的首尾,作用是或领起(总领)下文,或收束(总结)上文。另一种是起承接过渡作用的,或紧承上文,开启下文;或与上下文的某一句或某一段遥相呼应。对下文来说是伏笔,是铺垫;对上文来说是照应,是呼应。

③看重点词语。一是标志性词语。这些词能表明文章中句与句、层与层之间的基本关系,比如“于是”“从而”表承接关系,“但是”“然而”“不过”“其实”“与此相反”表转折关系,“首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同样”表并列等等。一是解说性词语。科技文中,解说新信息、介绍新情况时,往往采用解说、举例的形式,分析层次时就要注意提示解说内容的词语,如“意思是说”“比如”“例如”“即是”“也就是说”等等。

④看构成关系。弄清句与句、段与段、层与层、部分与部分、句与段、段与层、层与部分、点与线、线与面等之间的关系。可以从外部结构标志入手,特别要注意划分准第一层次,不要搞错“辈分”,将大小层次混淆了。

2、把握文章思路的技巧:

①抓题目。题目或是写作对象,或揭示了文章线索,或隐含了写作顺序。是写作对象的,看哪些地方是直接写该对象的,哪些地方是从侧面写的,这样能大致理清思路;是文章线索和写作顺序的,则直接以此探寻文章的思路。

②抓中心句。中心句往往在段首(首括句)、段中(过渡句)或段尾(总结句),抓住中心句就抓住了段落核心和文章主旨,理解文章整体思路就很容易了。

③抓中心话题。如果中心句不明显,则直接去抓中心话题,哪些段落讲述的是同一话题就划分为一个层次,这样也能很快理清思路。

【基础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题。

香山红叶随想

张梦阳

①香山看红叶,是北京人的一大秋兴。然而,去香山容易,看红叶却大不易。进了公园门,就开始东张西望,急于看到红叶。可是到了勤政殿,却只看到殿前一株黄叶玉兰。叶子黄得透亮,倒也宜人,但终归不是红叶。到了来秋亭和问松轩,见遒劲、高挺的松柏间,又有高高的黄叶树,撒了满地嫩黄的圆叶,更是喜人,但仍然不见一点红。又上了玉华岫,才在玉华寺天王殿遗址的空场边,看到一株鲜红的小枫树,叶子果真红得如火。玉华岫景区

简介中写道:“此处东临京西平原,视野开阔;直眺丛山,是秋赏红叶最佳处。”但到南边围墙旁放眼眺望,却只见青苍的松柏,并不见簇拥的红叶。

②只得再往上爬。心想:可能爬得越高,看见红叶的机遇越大吧!

③终于到达香炉峰顶了。不承想今儿是阴天,清晨下过雾,山下雾茫茫一片白,什么也看不见。正好上来一位经常爬香山的中年男子,从他那里得知:即便是晴天,也看不到多少红叶。我的红叶如火的盛景之梦全然破灭,不禁大失所望!

④我泄气地坐在一块岩石上,给友人发手机短信:“我在香炉峰顶,没有看到多少红叶,更没有红叶如火的盛景。”但突然想到了什么,又加了一句:“而这正是人生一悟。”

⑤很快收到友人的回信:“你已经到了峰顶,看到了一个和想象的世界并不相同的风景,就不虚此行。回首俯瞰人生的来路,一切都是平淡的。但只要这一路上,尽心尽兴,也就拥有了一个壮美的旅程。辉煌处回返平常心,反过来说,以平常心过好绚烂的每一天。”

⑥说得真好!一语中的,道破了我朦胧中的省悟:人生如登山。都要往高处走。然而不必把高处想得过于辉煌。到了高处,眼界自然比山下开阔,但也可能仍然是平淡的。倘若梦想过于辉煌,反而可能大失所望,丧失再往高处走的兴趣。而且即使有辉煌处,也应该回返平常心。平平淡淡才是真。无论登得多高,真实的人生也是平淡的,就像爬山时迈出的每一步,因为平淡,才可能坚实。不然,走每一步都追求新奇,想吸引别人的眼球,早就摔下去了,哪会站在高处瞭望呢?也有点像婚姻。真实的婚姻都是平平淡淡的,柴米油盐、锅碗瓢盆、吃喝拉撒睡,哪里有那么多的浪漫?沉醉在过于浪漫的梦想里,不安于平淡如水的生活,往往是婚姻破裂的起因。还如做学问,无论多么大的学问,也都是一点一滴,皓首穷经,慢慢积累、蓄养、升华而成的。哪里有什么热闹?喜欢热闹,不甘于寂寞,正是那些表面聪明、爱哗众取宠的浮躁之人做不成学问的原因。

⑦正想得入神,友人又来了短信:“香山的枫叶无论多美,大概在人们的心中都是一个日常生活中所缺失的诗性隐喻。看得到或者看不到,她都萦绕在热爱生命的人们心中。”

⑧是的。不要后悔费力爬到峰顶却没有看到红叶。不正是峰顶引领我们的生命不断攀升吗?不也正是红叶浸染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使之有滋有味吗?红叶如诗,美和梦就在寻找者心中。

⑨我神闲气定地走下山去,比看到了红叶如火的盛景还满足。

(选自《人民日报》2008年11月17日16 版)

1、散文大都抒写的是作者的生活感悟。按“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悟”将此文分成两大部分,怎样划分?段意如何概括?

2、“去香山容易,看红叶却大不易。”是第一段中的句子,它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你认为它关涉的内容应该到什么地方结束?

3、第一段作者移步换景观赏红叶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请依次写出其观赏红叶的立足点。

4、下面这些词都来自文章前三段中:“就、可是、但仍然、才、但、只得、终于、不承想”等,这些词的表达作用是什么?作者着意描述自己想看红叶而不得的情景,其意图是什么?

5、“我泄气地坐在一块岩石上,给友人发手机短信”这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文章⑤—⑨段作者的思路是怎样展开的?请具体说明。

7、文章开头写作者急不可耐的登香山赏红叶,但并未如愿,可结尾却说“我神闲气定地走下山去,比看到了红叶如火的盛景还满足。”为什么?试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阐释其作用。

8、文章第⑤段和第⑦段写的都是朋友发给作者的短信,段落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发展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题。

知所敬畏说创新

安立志

①人总是应当知所敬畏的,孔夫子的“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固然不必照搬,然而,“人之所畏,不可不畏”,总是有些道理的。经济建设遭遇挫折,教会了人们敬畏规律;汶川地震损失惨重,教会了人们敬畏自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如果总是“天不怕、地不怕”,往往会干出一些鲁莽灭裂之事。

②对于文化也应当敬畏么?

③历代文人对文化的作用都曾高度评价。晋代文人陆机在谈到“文之为用”时说:“恢万里而无阂,通亿载而为津。”南朝学者刘勰称:“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文化”一词亦取“文治与教化”之义。在中国古代,通常将文武之道作为治国理政之双翼。文化之功用,作为个人,文化是其气质品格之反映;作为民族,文化乃其精神风貌之体现;作为国家,文化则是不可或缺的“软实力”。文化是一个民族繁衍生息的基因密码,也是一个民族演化进步的精神旗帜。从蒙昧、野蛮到文明,文化体现了从猿到人所经历的漫长进化历程,同时标识了不同民族发展进步的历史路径。

④德国学者称,文化是活着的文明,文明是死去的文化。不论过去式或进行式,文化都是人类对于自然与自身进行探索和认识的创造性成果。没有对既有文化的敬畏与尊重,就不会有现有文化的存在与繁荣;没有对既有文化的敬畏与尊重,就没有当代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事实也是如此,文化作为人类创造物的积淀与结晶,在不同的时空中,仍然放射出历史与时代的毫光,比如,“以人为本”起源于《尚书》“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和谐”思想滥觞于《国语》“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实事求是”则见于《汉书》“修学好古,实事求是”。这些形成于2000多年前的文化遗产,不是至今仍在陶冶人心、润泽社会、导引政事

么?对于这些超越时空、贯通古今、博大精深的文化结晶,作为受益者的今人,景仰之、推崇之、敬畏之,不是事所必至,理固当然吗?

⑤在社会转型阶段,思潮的激荡,文化的递嬗,观念的变迁,必不可免,在对既有文化不断的质疑、反诘声中,人们对于文化失去了敬畏,文化本身失去了尊严。在中国历史上,对于文化的摧残与破坏,主要来自政治与经济两个方面。其根本原因,当然是由于人们缺乏对于文化的敬畏与尊重,而其极致则是历代执政者对于文化的仇视与偏见。如今,搞市场经济了,文化成为能够换钱的好东西。没人关心文化的品位与价值,似乎能否换钱、能否赚钱,成了衡量文化是否有用的唯一标尺。为了换钱与赚钱,经济必然将文化视为婢女,或浓妆艳抹,或改头换面,或假冒伪劣,或“恶搞”“戏说”。在经营城市的名义下,舟山的“定海古城”、济南的“车站钟楼”,在推土机下,统统夷为平地,百年文物,毁于一旦,怎不令人叹息;在开发旅游的名义下,争相吃祖宗,大造假文物,造像、造庙、造街、造城,行礼如仪,公祭成风,黄钟毁弃,瓦釜雷鸣,俗不可耐,沦为笑柄。更有甚者,一些地方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口号下,节会泛滥(什么辣椒文化节、豆腐文化节),文化流俗(什么烧鸡文化,什么榨菜文化),堂而皇之,竞登堂奥。面对此类行止,谈论“敬畏”,岂止对牛弹琴!

⑥知所敬畏,再谈创新。如果伪文化、劣文化盛行,不仅谈不到创新与弘扬,反而败坏了文化的令名与声誉。

(选自《人民日报》2008年11月17日16 版)

1、下列对本文思路和结构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两项是()

A、第一段中首句“人总是应当知所敬畏的”,开宗明义,旗帜鲜明亮明观点:人应该有所敬畏。

B、第二段“对于文化也应当敬畏么?”是过渡段,承上启下,从“人应有所敬畏”引出下文“文化也应该敬畏”。

C、第三段按历史顺序从历代文人对“文化作用”的论述谈起,具体论述了文化对于个人、民族和国家的进步与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委婉含蓄地阐发了“敬畏文化”的重大意义。但逻辑思路混乱,依次应是个人、国家和民族。

D、第四段引用德国学者关于文化与文明的辩证关系的论述,从而强有力的论证了敬畏与尊重文化在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

E、在第五段中,作者一针见血的指出,在社会转型的现阶段,由于人们对于文化失去了敬畏与尊重,文化本身也失去了应有的尊严、品位与价值。

F、第6段中“知所敬畏,再谈创新”既是对第5段内容的总结,又与文章题目遥相呼应,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敬畏文化是文化创新的前提。

2、请具体分析第五段作者的行文思路和结构特点。

3、第四段中作者先后引用了《尚书》《国语》和《汉书》的相关内容,有什么作用?

4、作者在第一段中列举了一些生活现象,其写作意图是什么?请遵循作者的思路模式,再列举两组事例作为论据,使作者的意图体现得更充分。

5、从文章谋篇布局的技巧这个角度,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

【附】参考答案:

一、基础试题《香山红叶随想》

1、①—③/④—⑥;段意概括:1、登香山,看红叶。

2、人生如登山。

2、总领下文(或领起下文);第③段结束

3、空间顺序(或空间方位顺序);公园门内、勤政殿前、来秋亭内、问松轩中、天王殿遗址空场边、南边围墙旁

4、生动再现作者急于一睹香山红叶芳容的急切心情;为下文表达由此而产生的人生感悟做铺垫,更是为了反衬表达人生感悟时的气定神闲。

5、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上文写作者一路走来,极欲看到香山红叶,而现实让他一次次的失望;此句收束文意,同时引出下文与朋友互发短信,巧妙抒发对人生的感悟。

6、第⑤—⑨段抒写人生感悟,作者通过与朋友之间的两次短信交流,巧妙地将自己登香山、赏红叶的感悟淋漓尽致的表达了出来。其中,第一回合短信写登山感悟,第二回合短信写“红叶联想”。前者又从“人生如登山”,“也有点像婚姻”“还如做学问”三个角度并列来写,思路清晰;后者重点强调美丽的红叶似梦如诗,美在寻找过程中。

7、结尾这句话言有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既呼应上文我因登山赏叶而不得的“泄气”,与之形成鲜明对比,又表达了作者因意外的收获而心满意足的心情;既升华了作者对香山红叶的喜爱之情,更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8、不能。因为朋友的第一次回信,主要针对“我在香炉峰顶”而发的;第二次回信,主要针对“没有看到多少红叶,更没有红叶如火的盛景”而发的。遵循的是“登香山”是“赏红叶”的前提的逻辑顺序,层层深入,合情合理。调整之后,逻辑混乱不利于突出文章的中心。

二、前瞻试题《知所敬畏说创新》

1、C F 解析:C“依次应是个人、国家和民族”错误。这里的“民族”不是指中华民族,而是指构成“中国”的56个民族。F“是对第5段内容的总结”错误。第5段重在列举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对文化失却敬畏与尊重之心的急功近利者践踏和糟蹋文化的种种丑恶现象。本段末句是对该段内容的总结。

2、第五段先从社会转型容易导致人们对文化失去敬畏谈起,接着指出在中国历史上文化遭到摧残和破坏的根本原因。然后总述如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价值被严重扭曲的现实。接着列举了一些人打着“经营城市”“开发旅游”“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幌子糟蹋文

化的种种丑行。最后怒斥此类人的愚昧和无知。结构特点是总分总,中间按历史顺序分“历史”和“如今”两层展开叙述,脉络清晰。

3、第四段中作者通过《尚书》《国语》和《汉书》的相关内容在今天依然能陶冶人心、润泽社会、导引政事的铁的事实,有力论证了敬畏与尊重文化是保护历代文化结晶、促进现、当代文化繁荣、创新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4、食品安全惊现漏洞,教会了人们敬畏良知;煤炭生产灾难频发,教会了人们敬畏生命;生存环境日益恶化,教会了人们敬畏环保;自然资源渐趋枯竭,教会了人们敬畏科学。

5、本文紧紧围绕“敬畏文化”这个中心,采用纵向拓展的递进式结构,层层深入,步步为营:文章开头,单刀直入,亮明观点:“人总是应当知所敬畏的”。然后一句“对于文化也应当敬畏么?”单独成段,承上启下,转入对“文化作用”的阐述,含蓄表达文章主旨:文化是一个民族繁衍生息、演化进步的基因密码和精神旗帜,必须敬畏。接着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个角度进一步论述敬畏文化的重要性。第五段首先指出历史上文化遭到摧残与破坏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对文化缺乏敬畏与尊重,甚至是仇视与偏见;然后列举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人为了金钱肆意糟蹋文化的种种丑行。最后水到渠成,自然作结:文化创新,首先要以敬畏文化为前提。否则,只能适得其反。

(原载《学习周报》(高考版)2009年总第141期)

高考散文阅读专题教案: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高考散文阅读专题教案: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分析作品结构是江苏卷散文阅读的重要考点。江苏卷在这一考点上主要命题特点有: ①命题切入口小。试题一般不要求分析全篇结构,而是选择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段落或句子来考查。 ②命题角度有直接考和综合考两种。直接考,就是直接问某段(句)在结构上的作用。综合考,就是把结构分析和内容主旨解析以及表达特点放在一起考查。 2019高考散文阅读专题教案: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二、复习预习 整体构思(布局谋篇),包括文章结构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 文章在结构上有三种层次关系。 第一种是相承,它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通常表现为: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 第二种是相并,它包括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通常有并列式、对比式等。

第三种是相属,它包括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 材料组织的方式有以下几种:①从时间上组织材料,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③以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⑤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需要指出的是,组织材料的方式常常是线索本身;有时材料组织的呈现形式可以从全文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如抑扬、虚实、对比等。 构思篇章的技巧有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2019高考散文阅读专题教案: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行文线索 (1)明线索。线索是关涉散文结构的一个关键内容,它是梳理行文思路时的一个重要参考。散文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形散而神不散,这里的“神”体现在结构上就是线索,“一根思想的红线串起生活的珍珠”。散文的常用线索有感情线索、事物线索、人物线索、思绪线索、景物线索、行程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等。复杂的文章,线索不止一条。 (2)找线索。一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和表现手法。以物喻人的散文一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情感为线索,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叙事记人散文一般以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抒情散文往往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主要考点有:分析文章的总体结构即总体组织安排;分析文章的局部结构——某一句话或一段话在文章组织、安排上所起的作用;梳理文章的情节或作者的写作思路。[常见题型] 1、请根据提示,在方框(或括号)中补全文章的主要情节。 2、某段在全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3、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结构。 4、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其分写的部分能否调换顺序?请结合 原文分析作答 [考点例析] 1、梳理情节 所谓情节,是指叙述文的主要事件和其发生、发展和转化的进程。故事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主要是概括药店,理清主要事件或情节的发展过程。 典型题例(2012哈尔滨卷) 《母亲的心》: ①熬过六岁那年漫长的严冬,我终于从一场大病中清醒了过来。 ②春日的阳光映着窗外的夹竹桃,投下斑驳的树影,母亲却明显地憔悴了,瘦弱的样子差点让我不敢认,但她的精神状态却很好,仿 佛拣回了珍贵的珠宝一般小心地守护着我。 ③久病初愈的我没胃口,家人总会变着法子哄我吃饭。那一

天,我告诉母亲,很想吃螃蟹,却让家人犯了难:在物质条件极差 的 偏远山村,怎么可能买得到螃蟹呢! ④好在爱子心切的母亲自有她的法子,她很快拎着竹篓出去了。我们村子外面有很多纵横交错的溪流,六月天若翻开小溪里一块块大石头,可以找得到螃蟹。可是,在溪水还寒冽的春天,螃蟹躲在岩洞里是翻不到的。 ⑤母亲不死心,沿着溪流一路上行,在一块块或大或小的石头下面翻找着。春天的溪水冰凉彻骨,却冻不住她心里涌动的希望。 ⑥或许上天也怜惜母亲那深切的舐犊之情吧,在母亲双手肿胀发抖,几近绝望的时候,她终于发现了一只个头肥大的螃蟹,正在一块大石头下面迟缓地爬动着。 ⑦母亲的惊喜可想而知,她赶忙迅捷地双手捞起了螃蟹,可是望着手里那只惶惑无措的螃蟹,母亲的手却止不住颤抖!因为那是一只母蟹,它鼓鼓的肚皮底下正围着无数只细如蚊子的小蟹,有的 还爬到了母亲的手背上…… ⑧母亲思忖了很久,把螃蟹又轻轻地放回了水里,可是刚放下,她又想起什么似的,赶紧再一次捞起了螃蟹,如是者数次。在那 个春寒料峭的日子里,一向坚强能干的母亲想必正面临着她人生中一次重大的选择罢!在抓起与放下的动作的重复间,她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一次又一次的自我交战与折磨。 ⑨这个经过,我并没有亲眼看到,是母亲回来后坐在我床头,抚

第五讲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第五讲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教案) 【解读考点】 思路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反映,是作者为实现表达目的而确定的文章内容的先后顺序。结构就是思路的体现。分析结构,理清思路包括分析①段内的句与句和段与段中间的层次,②全篇的结构,③把握层次基础上归纳概括。对文章结构与思路的把握有赖于对文章的细致阅读,尤其是解题前的通读全文。所谓“文章思有路,遵路始识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考查角度】 1、结合文章思路分析作者谋篇布局的妙处。 例1、2006湖北《从阿尔卑斯归来》“本文最后突出写了狗的形象,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结合内容和结构分析器作用。①表现了狗的忠诚,②从动物之间的亲密关系写到动物与家园的密切关系,最后以狗为代表写到动物与人的关系,是文章的内涵逐步深化。③写狗与同伴谈论山里的事,与文章的开头形成呼应。 2、结合文章的思路,理解词句的含义或作用。 例如2006湖北《从阿尔卑斯归来》:好像是每一只羊在它的沾染着阿尔卑斯草的芬芳的毛里,带回一种使人沉醉、使人舞蹈的田野的活跃的气氛似地。“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这句话是对上文的总结,结合上文写得内容,抓住重点词语“沾染着阿尔卑斯草的芬芳的毛”“沉醉”“舞蹈”“活跃的气氛”。可知①羊群带回了阿尔卑斯山的生机,②羊群归家给人们和动物带来了喜悦与欢歌。 3、对作者观点或看法进行分条论述,往往能够涉及到层次和划分。 例如2008天津《敦煌》“综观全文,如何理解‘这是历史的另一种写法’?” 4、直接考查结构和思路。 例如2008、湖北《雾》“本文以雾为线索,请具体分析文章行文的思路” 2009年湖北《书房的窗户》“窗子在全文的结构中有什么作用,试做简要说明。 【方法指导】 一、分析的前提条件 1、细致阅读试题所提供的文本 科学论著注意严密的条理,文学作品讲求立意谋篇,这些都与思路有关。对思路的把握,往往关系到结构层次的分析、内容要点的整理、文章主旨的归纳和表现形式的理解等诸多方面,牵一发而动全身。因而在解答阅读试题之前,细致地阅读试题所提供的文本,尽可能沿着文章

现代文阅读怎样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解读内容的

现代文阅读怎样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解读内容的? ——语文阅读是语文学习的一大板块。无论在考试还是在平日的积累中都非常重要,在升学考试中也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为快速提高同学们的阅读能力,本人给大家整理了,希望对同学们的语文学习有帮助。 现代诗解读三扣四注意 理解现代诗做到“三扣”“四注意”就可以迎刃而解,如郭沫若的《静夜》诗,就可以运用这种方法。 “三扣”是指扣主旨、扣意境、扣诗眼。 一、主旨也可以叫作主题、主题思想、中心、中心思想等。《静夜》这首小诗,写于诗人留学日本期间,其中包含了个人对于时代的失望情绪,也隐隐流露出对于祖国、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我们扣住了这个主旨,就等于扣住了整个诗意的命脉,赏析的思维就不会出错。 二、我们用优美的散文语言描述一下《静夜》:淡淡的月色,笼罩着村外的那一片松树林;天上团团白云之间,隐 隐约约露出了几颗星星。诗人独自站在大海边,望着远处迷蒙的海雾,不由得思绪翻涌,心想,此刻茫茫的天河岸边,是否也有一位美丽的鲛人,如我一样,面对如此宁静、美好却又凄清的月夜,伤怀流泪呢?只要扣住了这个意境,我们就能从作 品所描绘的有限生活画面里,感受到形象之外的无限意味,获得美的享受。 三、“鲛人流珠”可谓《静夜》表意的重点。在月华满天的时刻,诗人想到天上的鲛人对月泣珠,其实是诗人自己

在对月沉思。诗人此时的哀伤、无奈、惆怅,在这凄清的月色之下,化作了诗行,这也可视为诗人的“流珠”吧。透过诗作闪露出来的这般晶莹的眼睛,我们就能走入作者的心灵,知道他在想什么,他在说什么。 四注意: 一、注意领会诗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静夜》由地上写到天上,由现实的情景联想到传说中的人和事,目的是与黑暗现实中不自由的生活和心灵相对照,以此反衬出诗人对现实的失望和不满,以及对前途的渺茫之感,表达出诗人朦胧的理想和追求,寄托诗人的家国之思。 二、注意理解诗作所描绘的灵动形象。《静夜》中,诗人由月光疏星联想到了天河,又由天河想象鲛人在岸对月流珠;想象中的天河海雾迷蒙,想象中的天河岸边有鲛人,想象中的鲛人在对月流珠。作品不仅描绘了一幅极其宁静、美好的月夜晚景图,还描述了一个凄婉的故事,创造出了看得见、感觉得到的具体生活画面。这种动人的形象正是意境的基础。 三、注意品味诗作所锤炼的精致语言。《静夜》写得清幽、典雅,有着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宛如一首小夜曲,愉悦流畅地流过我们的心田。诗行中,叠词(“淡淡”“团团”“远远”)的使用,传说的引用,均营造了氛围。短句的多用,问句的连用,均给我们的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留下值得填补的空白。 四、注意识得诗作所采用的韵律节奏。《静夜》的节奏徐缓,音调和谐。第一节的四行分别是二、三、二、三拍,每行的最后一拍均读重音,韵脚的字是“林”“星”;第二节的四行分别是二、三、三、二拍,前两行的第二拍和最后一行的两拍读重音,押“u”韵。朗读时,充分把握美好、恬静、

分析散文的结构思路(学生版)

分析散文的结构思路 分析散文的结构思路,即针对作品的线索、材料安排的顺序及技巧、局部语段等进行分析。主要涉及以下三个考点: 一、分析散文的整体结构思路 主要有两大题型:(1)根据文章内容(线索)梳理思路;(2)梳理文章线索并分析其作用。 解题思路:逐层概括文意,追寻行文的思路、内容上的变化、表达方式上的变化和作者情感的变化;思考“开头写了什么?接着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再思考行文的结构特点,如总分总、先抑后扬、逐层递进等。 规范答题:①先说明行文结构特点。②具体概括文章内容。③组织答题顺序:说明行文结构特点+具体解说。 易错辨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与线索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章的结构思路是作者在写作时按照一定的顺序对写作内容的安排,先写什么、后写什么都有所不同;而线索可以作为梳理结构思路的参考,它是贯穿文章前后内容的词、句子或其他内容。 二、分析散文局部语段的作用 主要有两大题型:(1)分析局部语段在全篇的作用;(2)分析散文局部语段能否删除。 解题思路:(1)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2)明确段落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入手)。如开头段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过渡段承上启下(或启下);结尾段呼应前文,深化文章主旨,卒章显志。(3)结合段落位置及其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作答。 规范答题:内容上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 ①开头段作用——引起下文:为下文写……埋下伏笔;为下文写……张本;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呼应下文……;为……做铺垫;渲染……气氛。 ②中间段作用——承上启下:既承接了上文……,又引起了下文……;由……过渡到……(物—人,景—情,事—理等);由……转而写到……。 ③结尾段作用——总结上文;呼应上文……;点明了全文……的主旨,进一步……;卒章显志,表达了……;深化主旨,表达了……。 三、分析引文(引述、穿插性材料)在原文中的作用 穿插性的材料或描写人物,或叙述事件,或摹状实物,或绘制图景,或旁征博引,但都是与主题材料形成了某种特定的关系,更好地增添意蕴,丰满文章,凸显主题。 解题思路:①对当前语段的内容的作用;②对全文的作用;③增加权威性、文学性、文化性、趣味性(视文体和功能而定,不要完全罗列);④有时要联系写作技巧。 规范答题:①展示美感,伏笔铺垫;②构成对照,凸显主题;③营造文化氛围,表现文章风格;④反向衬托,突出主题;⑤渲染感情,烘托气氛。 请看下面的示例: (广东省深圳市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我读《时间简史》毕飞宇 《时间简史》这本书我读过许多遍,没有一次有收获。每一次读《时间简史》我都觉得自己是在旅游,在西藏,或者在新疆。窗外就是雪山,雪峰皑皑,陡峭,圣洁,离我非常远。我清楚地知道,我这辈子都不可能登上去。但是,浪漫一点说,我为什么一定要登上去呢?再浪漫一点说,隔着窗户,远远地望着它们“在那儿”,这不是很好么? 和霍金相比,爱因斯坦更像一个小说家。我喜欢他。在普林斯顿,爱因斯坦这样给年轻的大学生解释了相对论——一列火车,无论它有多快,它都追不上光的速度。因为火车越快,它自身的质量就越大,阻力也越大。当我在一本书里读到这段话的时候,我高兴得不知所以,就差抓耳挠腮了。我居然“听懂”相对论了。理性一点说,爱因斯坦的这番话谁都能听得懂。

如何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如何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伍隍中学李明隆 思路,就是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这个路径和脉络实际是一个连贯的、有条理的思维过程,这个思维过程,要求围绕一个中心点,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一个方面到更多方面沿着一个中心线索,把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组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文章结构是指对材料的组织和安排的方法,它是思路外在形式的表现。作者对事物内部联系的认识,思维的发展都要通过结构、层次和段落传达出来,因此,文章的结构安排是由思路决定的,思路是结构安排的依据。可见,文章的结构体现了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思路是靠文章的结构体现出来的。如果能够正确地分析文章的结构,也就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思路了。 这里所说的“文章”,可以是语段,也可以是整篇文章。 1、分析语段的结构,把握语段的思路 分析语段结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扣中心,以纲带目。中心句是语段的“总纲”。分析语段结构,如果语段有中心句,首先必须找准中心句。

凡属先摆观点然后分析论证,或者先摆情况后解释说明,或者先总说后分说之类的语段,第一层都划在始发句与后续句之间。与此相反,属于先分析论证后得出结论,或先分述后总结之类的语段,第一层则划在终止句前面。如果是照应式语段,第一层则划在始发句后,第二层则划在终止句前。 (2)理思路,弄清结构。语段的结构形式不外乎两种:一是纵向结构,一是横向结构。弄清结构形式,语段的层次便基本明晰了。 下面用上述两种方法来分析一道高考试题。 下面这段文字有九个句子,对段内层次有四种不同的理解,选出正确的一种() ①今天的改革要求我们这一代人为民族振兴付出代价。②这个代价就是艰苦奋斗,要打算过一段苦日子。③经济学上讲投入产出。④我们今天吃点苦,就是为子孙后代投入。 ⑤有人看改革只顾眼前利益,这是很浅薄的。⑥在世界历史上,任何一个转折时期都是充满动荡和艰苦的。⑦现代人看欧洲的文艺复兴以为是太平盛世,其实那时的人很苦,是在艰苦中开创新纪元的。⑧未来的人看我们今天的改革,也会跟当代人不同。⑨只有历史地看我们所处的大变革时代,才能树立民族的责任感和历史的责任感。

文章思路梳理

概括题:文章思路梳理及概括主要内容 Preview of the class 概括主要内容:一般概括题 文章思路的梳理:精准概括题 1.一般概括题:概括主要内容 提问方式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事? 夏日原野上的追赶 从上学开始,老师就不止一次地在黑板上写下“最有意义的事”这样的作文题目。什么是最有意义的事呢?现在想来,那时写的几乎都是一些好人好事,什么捡钱包、让座位、扶老人过马路……这当然是有意义的。然而,如果要把它们说成是我们生命中最有意义的事,似乎也并不准确。因为人生最有意义的事将会对我们产生恒久的影响,会成为我们一生中一直闪亮的灯塔,会影响到我们人生的航线和生命的质量。 我常常在想,生命里最有意义的事,往往就静默于你的生命之中,然而却会在你生命的某一时刻,呈现出强烈的意义来。 那是一年夏天的事。我在山里放羊。山坡下有一块瓜地。酷烈的阳光将西瓜熟透的气息一丝一丝地逼入我的体内。看瓜的是一个老人,他一直闭着眼睛躺在一个草棚子下面。我想他一定是睡着了。这大夏天的正午,太阳把人身体里的力气一点点都蒸发了,连那把根扎了不知有多深的老树,都像在开水锅里煮过一般,叶子卷得扯都扯不开,他不睡着才怪呢!瓜地里的西瓜像一个个孩子一样顽皮地瞪着我,如果能抱着一个大西瓜狼吞虎咽一气,那该有多爽啊! 我终于鼓足了勇气,一个猛子扎进瓜地摘下一个大西瓜,但就在这时,我的背后传来一声大喝,我抱上瓜就跑。虽然他的大喝带给我极大的恐惧,但当我抱着瓜开始跑的时候,我充满了自信。想想吧,一个六七十岁的老人要追上一个十二岁的孩子,那简直就是龟兔赛跑!我抱着瓜回头看看那个追过来的老人,他腿脚不太利索,跑起来的样子很好笑。我心里在笑他,他怎么就不想一想,他怎么可能追上我呢? 夏日的田野是富有的,到处是绿色。我就在这样的田野里像一只被追赶的兔子一样奔跑着,并不时回过头去看看那追赶我的老人。他一瘸一拐地追着。我跑一段,就停下来向他举举手中的西瓜,然后继续往前跑。耳边的风掠过我的头发,像母亲手中的梳子梳过一样轻柔而舒适。我的奔跑将深藏于绿色之中的兔子、狐狸、山猫惊动起来了,野鸡、麻雀、鸽子也从草地上翔起。整个田野更显得繁华而富有,我甚至有些喜欢这种被追赶下的奔跑了。 我跑出老远,心想他一定停下来了吧。可回头一看,他依然一瘸一拐地追着。我只得又将西瓜向他举了举,继续往前跑。 在夏日的炎阳下长时间奔跑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已经气喘吁吁,嗓子像吃过辣子一样干涩燥热,衣裤像水洗过一样贴在了身上。我有些支持不住了,但老人依然在一瘸一拐地追赶。看得出来,他没有放弃的意思,仿佛他丢失的不是一个瓜,而是别的什么东西;而且似乎他也乐意在这夏日里无遮无拦的田野上做一个追赶者。 我开始困惑了,他要追到什么时候才算个尽头呢?但有一点我很明白,只要他不放弃,就会追上我的,一定会追上我的!

散文的结构、思路及其作用

散文的结构、思路及其作用 郭磊庄初级中学何茂华教学目标 理清散文的思路,借助结构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理解段落、线索等在文中结构和内容等方面的作用。 教学重点:理清散文的思路,借助结构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段落、线索等在文中结构和内容等方面的作用。 教学过程 分析作品结构的题目属于考试说明中分析综合C级能力。答对应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与安排及其作用。 命题类型: (1)要求分析全文的行文思路(或结构); (2)要求明确“开头为什么要从……写起(开头的作用)”; (3)局部段落、某句话,某处叙述、描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与作品结构相关的一些术语: 1.文首:①开篇点题;②渲染气氛;③埋下伏笔;④为下文作铺垫;⑤总领下文;⑥制造悬念,引人入胜;提出问题,引人注意。 2.文中:①承上启下;②总领下文;③总结上文。 3.文末:①点明中心;②深化主题;③照应开头;④结尾要有力(画龙点睛,发人深思;⑤总结全文,照应开头;⑥抒发情感,引起共鸣)。 分析散文结构就是要根据文章的线索和材料安排的顺序,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问题。具体说就是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它有三个方面的要求: 1.能够分析段内的结构层次; 2.能够分析全篇的结构层次;

3.能够在把握结构层次的基础上,根据要求进行归纳整理。 分析散文的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分析段内的表达方式。有的语段,语言表达方式较单一,有的兼用多种表达方式。对这种语段,可根据不同表达方式划分层次。 2.根据句意归纳。一个语段有多个句子组成,准确把握句子间的意义关系,将几个句子分别归于几个意义点中,根据聚集联结的紧密程度,从意义疏松处断开。 3.把握体现思路的重要语句: (1)分析文段的中心句。根据文段的中心句来明确文段的意思,根据对中心句的关联判断来把握文章的思路。文段的中心句往往在开头,作段首概括,或在文段的结尾,作段末总结。 (2)分析标志性的语句。利用一些标志性的词语可以加快对文章的理解。如:“既”、“又”、“并且”、“第一”、“一方面”、“原因之一”、“进一步说”、“总之”、“因此”、“所以”等。这些语言标志对分析句群,把握段意,从而明确文章的结构和思路很有帮助。 (3)分析承上启下的句子。承上启下的句子承上是对上文的总结,启下的内容是对下文的概括。分析承上启下的句子,有助于把握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4)分析文章的线索。文章的线索有时间线索、空间线索、事物线索、感情线索等。如莫泊桑的《项链》以事物“项链”为线索,以“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谈项链”来组成情节结构,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线索的分析,有助于把握文学作品的脉络。 当堂检测 告别三峡 告别三峡,已经讲了几年。其间除去旅游部门炒作的成分,全国和世界各地的游客,多是怀着真诚惜别的心情去三峡的。长江浩浩荡荡,自由自在地奔腾了

怎么样指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

怎么样指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 理清文章思路,就是把握文章的行文线索。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找中心句领悟思路 写文章要有中心,许多课文都有表现主题的中心句,用它来提示、总结、暗示文章思路。中心句对理清文章思路起导航作用,抓住了中心句,学生对课文的就有了立体感。 二、循题涉文,提示思路 题目是文章的窗口,题目往往直接提示或间接暗示了文章的思路,我们把它叫做题眼或文眼。对题眼的准确点拨,对学生把握文章内容会起到显著的作用。 三、剖析结构层次,再现作者思路 1、解析文章的写作顺序,理清思路 2、加上小标题,有效地理解思路 3、时间、地点、空间的转移,事物的归类等对理解文章思路也起着重要作用。准确点拨对学生理解文章思路也十分重要。 4、行文的总起,分承;总——分——总的结构点拨也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思路。 四、精心设计板书,明晰文章思路 板书设计应表达出作者的思路。设计得当,表达准确,学生就会由范文开道,举一反三,从而提高语文鉴赏水平。 阅读文章要品出文章的内在美。理清文章思路是阅读的一把金钥匙。如何理清文章的思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一、整体感知,理出文章线索 阅读文章,要力求对整篇材料准确把握,领会文章要旨。理清文章组织材料的线索,特别是叙事类文章,应把握写作顺序,理清叙事线索。如《社戏》以时间为序,围绕去赵庄看社戏这一中心事件,以“盼看社戏-去看社戏-回忆社戏”的思路构思全文,重点写出了看社戏的一波三折和真切感受。课文线索明晰,叙事清楚,景物描写细致逼真,人物刻画栩栩如生。《端午日》紧扣“端午日”,也以时间为序,课文按“争看划船-竞赶鸭子-结束赛事”的思路展开,着重描写了端午日赛龙船的热闹、激烈的场面。《皇帝的新装》以新装为线索,全文思路是:爱新装、做新装、穿新装、展新装。这篇童话通过想象和夸张来反映生活,深刻揭露了皇帝、大臣等众人虚伪、奸诈、愚蠢的丑恶本质。另外,《本命的回忆》、《诺曼底号遇难记》、《伟人细胞》、《七颗钻石》等都是以时间为序,展开叙事。 《斜塔上的实验》构思巧妙,别具匠心,一反人物传记以时间为序的陈序,全文按照“摆动挂灯的启示-孩子和学生时代-比萨斜塔上的实验”的思路展开。文章从描写人物经历中最典型的一个场面落墨,描写伽利略发现摆的规律的经过,迅速抓住读者,然后回过头略写伽利略孩童和学生时代的情况,最后再重点描写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的过程。这样构思,清楚地介绍了伽利略的生平和前期的两个重大发现,读起来波澜起伏,兴趣盎然。 二、理清层次,体悟文章的情感倾向 每一篇经典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写就,都是作者情感体验的结晶。阅读文章,我们要善于从字里行间,从形象本身,从意境之中,从叙事说理之中,深入体悟作者的情感倾向,明晓作者的观点态度,与作者产生共鸣。 《为你打开一扇门》以“打开门”为题眼,全文以亲近文学、领悟文学的思路展开,按“议论文学、初识文学、打开文学”的顺序,逐层深入,使读者渐入佳境。课文用散文诗般的语句,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文学的特点,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文学的魅力,鼓励青少年读者去打开文学这扇神奇的大门。 《繁星》开篇以“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点题,围绕看繁星,依次写了“从前、三年前、如今、有一夜”等四个片段,表达了酷爱星天的深切感受。《夏》第一段总写夏天的特点,总领全文,主体部分写出夏天的热烈、紧张、急促的特点,文章最后以赞美夏天而结束全篇。 《往事依依》,题目“往事依依”是贯串全文的纽带,开头有感而发,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接着追忆看山水画、读《水浒传》、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名著等往事,最后由事入理,抒发感悟。《春》抓住春景的特点,层次分明的描绘春景。全文以盼春开篇,然后从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等几个方面绘春,最后以三个经典比喻句颂春作结。 《叫三声夸克》按照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有浅入深地介绍了物理学家在不同阶段对物质结构的研究和认识,依次为:原子-原子核-强子-夸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围绕“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个论题,论述了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三、捕捉语言标志,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教材所选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文章都有明确的思路,这种思路往往有着外在的语言标志。阅读时,有意识的捕捉那些标志性的语句,就能清楚、快捷的理出文章的思路。 这些语言标志、关键语句有时出现在文章开头,如《繁星》开篇点题,突出“爱星天”;《夏》首段总领全文,概括了夏天的特点。 关键语句有时出现在文章的结尾。《诺曼底号遇难记》以“面对死亡,他又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来称赞船长而结束全文;《本命的回忆》、《济南的冬天》分别以本命之年忆往事、“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来点题结尾,回味无穷;《叫三声夸克》结束以“盒子里

散文阅读之结构思路

散文阅读之结构思路 ★【学习目标】 一是分析文章的整体结构思路。 二是分析句段的作用。 ★【知识讲解】 一、分析文章的整体结构思路 2.关于材料组织的问题 ▲从时间上组织材料 ▲从空间上组织材料 ▲以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 ▲按情感或认识过程组织材料 注意:组织材料的方式常常是感情、事物、人物、思绪、景物、行程、时间、空间等线索本身;有时材料组织的呈现形式也可以从全文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如抑扬、虚实、对比等。 3.关于线索的问题 (1)散文的常用线索有:感情线索、事物线索、人物线索、思绪线索、景物线索、行程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等。复杂的文章,线索不止一条。 (2)抓线索,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和表现手法: 以物喻人的散文,一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情感为线索; 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 叙事记人散文,一般以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 抒情散文,一般以感情为线索。 二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揭示线索。 三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四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部分,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二、分析句段的作用 ▲答题角度:①结构 ②内容、主旨 ▲结构上的作用: 分析句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时,要注意该句段在文中所处的位置,位置不同,在结构上的作用也不同。 1、开头句段的作用:点明标题,开门见山; 引起下文或引出话题; 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 正反铺垫; 与下文形成对比; 总领全文; 制造悬念。 2.中间句段的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前后呼应作用,或照应开头,或照应结尾; 转折作用,是全文内容、思路的转折; 总领(引起)下文的作用; 为下文做铺垫。 3.结尾句段的作用: 升华感情; 深化主题; 总结上文; 卒章显志,点明主题; 呼应开头,使文章首尾呼; 言有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发人深思。 4.反复出现的句子的作用: 结构上:交代线索; 前后呼应。

【名校精品】2021届高考语文理清文章思路

高考语文理清文章思路 文章的结构是文章思路的外在表现形式,它包括文中句与句的联系,段与段的关系,整体谋篇布局等,准确的分析文章结构,是把握文章脉络的重要手段,更是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 (一)、结构与思路的关系。 文章的结构是指对材料的组织和安排的方法,它是文章思路的外在形式的表现。文章的思路则是文章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文章的思路主要表现在文章的取材、线索、顺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以及段落层次的关系等方面。 文章的结构安排是由思路决定的,思路是结构安排的依据和理由。文章的结构组织是否严密、清晰;而思路是否清晰、严密,又表现他所写的客观事物是否形成了鲜明的印象、想法、态度和情感。 一般来说,段与段之间,句与句之间有并列关系、承接关系、递进关系、选择关系、总分关系、因果关系、假设关系和转折关系。从外部的语言标志入手,是分析段落组合结构关系的简捷途径。比如:“然后、接着”等词标志着承接关系;“而且、况且”等词标志着递进关系;“因此、由此看来”等词标志着选择关系;“但、可是、然而”等词标志着转折关系;“只有这样、这样”等词标志着条件关系;“意思是说、具体地说”等词标志总分关系。 (二)、分析结构、理清思路的方法。 1、要抓住文体特征,注意不同文体的结构思路。 记叙文的方法:①按时间先后顺序划分;②按地点的转换来划分;③按照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发展的过程来划分;④按照文章内容的不同角度来划分;⑤按照“总—分—总”的逻辑顺序来划分。常按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情感等结构全文。 说明文的方法:①并列式;②连贯式(按时间、空间顺序);③递进式;④总分式等。常按时间、空间、逻辑等顺序结构全文。 2、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 ①文章中的关键的标志词语包括: A、衔接上下文的,表示语法关系的关联词语:表示并列:“一方面……另一方面……”;表示承接:如“首先……其次……”;表示因果(总结的):“因此”、“总之”、“由此看来”;表递进关系的:“更、而且”;表示递进:“更加”、“而且”;表语意转换:“相反”、“与此不同”;表转折的:“但是、相反、与此不同”; B、表指代性的词语,如“此”、“这”、“即”等; C、表态度的:如“我认为、我觉得、应该”。 ②文中的关键句:如过渡句;前后照应句;文段的首、尾句;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 3、注意文章常用的结构方式。 ①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三种形式,是文章最常见的一种结构方式。②并列式③递进式④对照式 4、注意文中的标点,特别是分号。 5、注意文中表达方式的变换。 6、注意语句间组合关系,看其是否围绕同一中心话题。文章是由段落层次组合而成的,其内容是根据语段的大意来综合的,各语段间、层次间,不管怎样排列,但它所表达的内容都是要围绕中心的,各个语句间都有一定的语脉,我们在阅读时,要注意把握住这种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如何把握文章结构、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如何把握文章结构、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考点解读: 文章的结构是指对材料的组织和安排的方法,它是作者写作思路的外在表现。作者对事物部联系的认识要通过结构、层次和段落才能传达出来。文章的思路则是作者在行文时思路发展、前进的路线,即文章按照一定的调理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文章的思想主要表现在文章的取材、线索、顺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以及段落层次的关系等方面 文章的结构安排是由思路决定的,思路是结构安排的依据;而思路是否清晰、严密,又表现在所写的客观事物是否形成鲜明的想法、态度和情感因此,如果能够正确地分析文章的结构,就能够准确把握文章思路。 文章的结构层次是受容制约的,要分清文章的结构,首先应从整体上把握全片、全段的大意;其次要找准答题的区间,明确检索的围。 把握文章结构、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在考试中的考点有: 1、记叙的要素、顺序和人称; 2、继续的线索; 3、故事的情节; 4、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过度、照应等; 5、材料的取舍和文章的详略安排; 6、说明顺序; 7、划分层次、段落、归纳段意、层意等。 那么,如何才能准确把握文章结构、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呢? 首先,要抓住问题特征。 1、记叙文 阅读记叙文,可以根据人或事的不同,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按时间先后顺 序来划分;(2)按地点的转化来划分;(3)按照任务的思想感情变化发展的过程 来划分;(4)按照文章容的不同角度来划分;(5)按照“总---分---总”的逻辑顺 序来划分。 小说要根据故事情节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安排来分析。 2、议论文 议论文因为要求能以理服人,故而要求语言和文章的结构都要严密,逻辑性强。 议论文一般都由论点、论据和论证组成论点。论点就是作者的观点,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论证就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一般有两种:(1)立论,即就一定的事物或问题正面阐述自己的主或见解,同时用充足的说服力强的论据来证明;(2)驳论,即通过反驳 错误或反动的观点来树立起正确的观点。 阅读议论文,需明确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来进行论证的,就是要分析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从而理清议论文的论证思路。 3、说明文 阅读说明文,要把握文章所要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顺序。常用的说明顺序有:(1)时间顺序,即以时间先后来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2)空间顺 序,即按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从外到外、从上到下、从整体到部分依次说明; (3)事理顺序,即按事物的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 其次,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 有些文章,为了表述明晰,往往用一些标志性的词语来表明容之间的联系,找出这些词语并加以分析,对考生把握文章结构有一定的帮助。如表示时间顺序 的词、关联词、有指代作用的词等。 第三,要辨明重要的语句。 文章中的有些句子,如总起句、过渡句、前后呼应的句子,往往能够体现作

散文阅读之理清文章的思路

散文阅读之理清文章的思路 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思路有不同层面,对全篇而言有总体思路,对具体段落或层次而言就是局部思路。所谓的理清文章思路就是要通过分析文章的选材取材、结构层次、线索脉络、详写略写、过渡照应等探索作者定型的思维过程。在中考试题中,对文章思路的考查主要侧重于对局部思路的考查,对整体思路的考查也偶有涉及。即使不着眼于回答具体的题目,理清思路也应成为我们阅读现代文的一种基本能力,所以掌握一些理清思路的方法对我们来说还是有好处的。 一、基础知识 理清文章思路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一)从文章线索、脉络入手理清文章思路。 在记叙性的文章里,常常有一条路线贯穿在整篇文章的情节发展和思想感情发展中,这条路线就是线索。线索和脉络不是思路,而只是一条主线,但线索和脉络却能作为作者思路的航标。在以记叙、抒情为主的文体中,可以以主题为线索、以人物为线索、以中心事件为线索、以感情为线索。文章的内容是由线索或脉络将其有机地组织成为一个整体的,那我们就可以沿着线索或脉络去探寻作者的思维过程。如在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中,作者以小伙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要探寻作者的思路,我们就可以沿着这条线索走下去。在小说的开头,先介绍了咸亨酒店这一人物活动的场所,通过咸亨酒店的格局来反映当时的社会背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人物出场了,接下来作者通过对孔乙己语言、动作、肖像(神态)的描写及侧面描写,着力刻画了他迂腐、自命清高、虚伪、善良等鲜明的性格特征。正是这样一个可有可无、处处被人嘲笑的人物,由于自身性格的弱点和丁举人这样的封建统治者的摧残,他的结局只有死路一条。这一系列故事都是在小伙计的见证下发生、发展的,所以沿着文章的这条线索,我们不难理清作者的整体思路:交代背景→刻画人物、展示人物性格→矛盾冲突(被丁举人毒打)→结局(死去)。 文章的线索有以下几种: 1、时空连“线”。在许多游记类散文中,常有一些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学生阅读时如果把这些词语连接起来看,就能领悟、把握文章的线索。如《桃花源记》当中有不少表示地点和方位的词:缘溪行→忽逢桃花林→复前行→便得一山→……从口入→复行数十步→既出……便扶向路→及郡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这不同的处所正表明了空间的变换,由此引出了丰富多彩的记叙内容,据此可以断定此文的线索是:渔人的行踪。 2、因人或物取“线”。不少叙事及抒情类的文章,常用一个具体事物或象征事物贯串全文,作为行文线索以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如《最后一课》一文,“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我”在村公所外看布告→到教室后发现教室情况不同寻常→上课时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3、反复出“线”。阅读时学生可以通过文章中反复出现的抒情议论的语句或富有意味的事物去认识、把握线索。这类线索,抒情、叙事类散文都常用。如《背影》这篇课文中“背影”反复出现,作者用“背影”把文章联结成一个整体。 4、以情导“线”。上面讲的三种阅读方法,都因有较明显的外部标志而较易掌握,而感情线索常常是隐伏于记叙的内容之中,这就需要学生阅读时细心分析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感情发展变化的轨迹,以此导出文章的线索。如《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我”对阿长的感情是:憎恶、讨厌→敬重、爱戴。 5、因事取“线”。如《皇帝的新装》一文情节发展的线索是:皇帝“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展新装”。 6、定“神”看“线”。阅读文章时,先从中心思想的高度去审视、把握文章的线索,这种方法适应范围最广。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不管多么复杂的文章,只要我们把握住它的“神”,那么无论有无外部标志或内部标志,都能准确地把握它的线索。如《我的老师》一文,作者记叙的事情虽多,但是为了表现蔡老师是最使“我”难忘记的老师,抒发“我”对蔡老师的深厚感情。确定这一主题后,不难发现本文的一条感情线索: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 7、双线并行。线索是构造艺术作品的一种艺术手段,为了作品结构的完整统一,一篇作品的主要线索只能一个,并且应贯穿始终。实际上,除了抒情作品和一些内容、情节极其简单的叙事作品外,很多作品都不只有一条线索,而是灵活、巧妙地运用多重线索。我们常常把只有一条线索的作品,称为单线;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线索的作品,称为复线,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线索 1

初中语文分析文章结构 把握文章思路专题辅导

初中语文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专题辅导 江苏朱庆和 【考点解说】 思路是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结构是指文章材料的组织和安排方法,它是思路外在的表现形式。文章的结构反映了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思路靠文章的结构体现。如果能够正确地分析文章的结构,也就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思路了。只有抓住了文章的结构,把握了文章的思路,考生才能够很好地对事物和形象进行理解和分析。从高考设题的实际来看,“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这一考点在设计考题时,常常将“分析结构,把握思路”结合起来,主要考查“分析是怎样展开的”、“结论是如何得出的”、“结构安排是如何前后照应的”等。 1. 考查“前因后果” 要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将阅读材料中上下文的因果关系找出来,然后再作分析。【精选例题】 农夫和我坐在稻埕旁边,稻子已经铺平张开在场上。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我在农夫家作客,刚刚是我们一起把谷包的稻子倒出来,用犁耙推平的。 …… 年轻的农夫说他也不知道,是偶然在翻稻谷晒太阳时发现的,那时他还是大学学生,暑假偶尔帮忙农作,想象着都市里多彩多姿的生活,自从晒谷时发现了阳光的香味,竟使他下决心要留在家乡。 根据你的体会,分析“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2006年高考全国卷I)【例题解析】 先从文段中找出题干中的句子,接着从下文找“果”——“年轻的农夫说他也不知道,是偶然在翻稻谷晒太阳时发现的,那时他还是大学学生,暑假偶尔帮忙农作,想象着都市里多彩多姿的生活,自从晒谷时发现了阳光的香味,竟使他下决心要留在家乡。” 答案:①“稻埕……光泽”一句,渲染阳光下农夫劳动成果的美好;②“农夫……铜色”一句,表现阳光下农夫的阳刚之美;③与下文晒稻谷、对农夫决心务农的交代等内容前后呼应。 2. 考查“起承转合” 起承转合是作文章时作者常用到的一种技法,文章向着一定的方向承受文章,可以有渐进、有深化,还可以有转折。 【精选例题】 眼镜商放下检验镜,一边说话,一边带着明显的好奇表情,窥伺着他的话将在我身上产生的效果:“哦,好的。事情很简单,您是独眼龙。” “独眼龙?我?但我有两只眼睛,并且是用眼睛来看世界的啊!” “或许您是用两只眼睛来看的,但绝不是同时用两只眼睛。您的右眼近视,而左眼远视,这两个缺陷恰好使得您的双眼可以交替工作。我们假设您面前二十厘米处放着一个物体,”说着他从桌上拿起一张写有字母的卡片,“您当然看得见这张卡片,但只是用您的右眼。对您的左眼来说,这个物体太近了,因此它此时处于休息状态。现在卡片距您五十厘米,您的右眼开始感觉不适。但您的左眼,也就是远视眼,却苏醒过来。再远十厘米,行了。您的右眼放弃了,并将接力棒付给了自己的邻居。左眼忠诚地接替了右眼,而您什么也没注意到。”

分析文章结构 把握文章思路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江苏朱庆和 【考点解说】 思路是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结构是指文章材料的组织和安排方法,它是思路外在的表现形式。文章的结构反映了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思路靠文章的结构体现。如果能够正确地分析文章的结构,也就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思路了。只有抓住了文章的结构,把握了文章的思路,考生才能够很好地对事物和形象进行理解和分析。从高考设题的实际来看,“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这一考点在设计考题时,常常将“分析结构,把握思路”结合起来,主要考查“分析是怎样展开的”、“结论是如何得出的”、“结构安排是如何前后照应的”等。 1. 考查“前因后果” 要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将阅读材料中上下文的因果关系找出来,然后再作分析。【精选例题】 农夫和我坐在稻埕旁边,稻子已经铺平张开在场上。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我在农夫家作客,刚刚是我们一起把谷包的稻子倒出来,用犁耙推平的。 …… 年轻的农夫说他也不知道,是偶然在翻稻谷晒太阳时发现的,那时他还是大学学生,暑假偶尔帮忙农作,想象着都市里多彩多姿的生活,自从晒谷时发现了阳光的香味,竟使他下决心要留在家乡。 根据你的体会,分析“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2006年高考全国卷I)【例题解析】 先从文段中找出题干中的句子,接着从下文找“果”——“年轻的农夫说他也不知道,是偶然在翻稻谷晒太阳时发现的,那时他还是大学学生,暑假偶尔帮忙农作,想象着都市里多彩多姿的生活,自从晒谷时发现了阳光的香味,竟使他下决心要留在家乡。” 答案:①“稻埕……光泽”一句,渲染阳光下农夫劳动成果的美好;②“农夫……铜色”一句,表现阳光下农夫的阳刚之美;③与下文晒稻谷、对农夫决心务农的交代等内容前后呼应。 2. 考查“起承转合” 起承转合是作文章时作者常用到的一种技法,文章向着一定的方向承受文章,可以有渐进、有深化,还可以有转折。 【精选例题】 眼镜商放下检验镜,一边说话,一边带着明显的好奇表情,窥伺着他的话将在我身上产生的效果:“哦,好的。事情很简单,您是独眼龙。” “独眼龙?我?但我有两只眼睛,并且是用眼睛来看世界的啊!” “或许您是用两只眼睛来看的,但绝不是同时用两只眼睛。您的右眼近视,而左眼远视,这两个缺陷恰好使得您的双眼可以交替工作。我们假设您面前二十厘米处放着一个物体,”说着他从桌上拿起一张写有字母的卡片,“您当然看得见这张卡片,但只是用您的右眼。对您的左眼来说,这个物体太近了,因此它此时处于休息状态。现在卡片距您五十厘米,您的右眼开始感觉不适。但您的左眼,也就是远视眼,却苏醒过来。再远十厘米,行了。您的右眼放弃了,并将接力棒付给了自己的邻居。左眼忠诚地接替了右眼,而您什么也没注意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